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規劃教學時間,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資源,使教學過程有序、連貫。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寫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有所幫助。
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篇1
一、學習目標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對天氣和氣候的感受對比,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通過收看媒體天氣預報,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養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提升環保意識,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并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1.認識衛星云圖,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2.理解天氣與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3.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質量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百度資料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2.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閱讀思考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征。2.認識青藏地區特色的農業。
過程與方法目標: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讀圖分析的能力。2.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特色農業。
難點:青藏地區自然特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正式進入新課之前,咱們先來欣賞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給你留下了怎么樣的直觀印象。
PPT圖片自動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圖片,配樂音樂《天路》。讓學生領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發學習的興趣。
生:(自由發言)說出對青藏高原的印象。
師: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為它高,這里冰川廣布,雪山連綿,除此之外,這里還是湖泊星羅,沼澤連片,還是我國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大家說說有哪些河流?
生:長江、黃河、瀾滄江......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青藏地區》就高聳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師:今天我們就來模擬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賞欣賞那里的美景。
(板書)青藏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
【講授新課】:
師:在旅行開始之前,咱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生:
師:我認為咱們得先去熟悉當地的自然環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學習內容,學生閱讀課本P85,了解以下知識要點:
1.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顯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區的氣候和氣候特征。
4、太陽輻射強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學生學習完后,由學生展示,教師結合PPT做點評。
過渡:旅行即將開始,我們需要攜帶哪些物品出行呢?
PPT展示要求
出行時間: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車(青藏鐵路)
攜帶必備品:選擇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
生:簡單討論和發言,說出攜帶的物品和理由。
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以下要點:
1.青藏地區晝夜溫差大,需要攜帶防寒衣物。
2.青藏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紫外線強,需要防曬品。
3.青藏地區高寒缺氧,需要攜帶氧氣袋等。
師:此次我們的旅行是從青海的西寧出發,到西藏的拉薩,現在就讓我們乘坐火車去欣賞鐵路沿線的美景(PPT自動播放青藏鐵路沿線的一些自然美景,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風光。)
師:此行的目的地拉薩已經到了,深入藏區,我們會看到當地有什么樣的特色農業呢?
請大家閱讀課本P88,去認識青藏地區的特色農業,合作完成以下知識點:
1、青藏地區的農業以什么為主?
2、畜牧業分布的兩大牧區和主要的畜種?
3、兩大河谷農業區及主要農作物?
聯系前后知識,以學生展示問題答案為主,教師配以PPT,點評和指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完成學習任務。
師:轉折,青藏地區的種植業為什么會分布在河谷地帶呢?跟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制約當地種植業發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帶發展農業有什么優勢?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讓我們一起去探討青藏地區特色的河谷農業。
PPT展示探究學習問題:
1、河谷農業分布的原因?
2、從光照和溫差來分析發展河谷農業的優勢?
學生合作探究后發言,總結出答案要點。
制約種植業發展的因素:氣溫低,熱量不足。
一、河谷農業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勢較低,氣溫較高
2、光照強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質肥沃
4、緊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農業發展的優勢?
1、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
3、氣溫較低,作物生長周期長。
師:正是因為青藏地區的高寒氣候,這里生長著喜溫涼的農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麥和豌豆。
師:展示農作物的圖片。
師:我們在藏區除了可以看到它特色的農業以外,還能深切的感受到藏區獨特的民俗風情,請大家從青藏地區的衣食住行來說說它的民俗特色?
生:自由發言
師:學生一邊發言一邊展示反映青藏地區民俗特色的圖片,以學生發言為主。
突出以下要點:
衣:傳統服飾,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傳統民居,碉房和牛毛帳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師: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聲了,現在請大家一起來把今天的知識要點做一個歸納總結。
課后小結
青藏地區(高寒)——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
農業——河谷農業和高寒牧業
河谷農業——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業——西藏牧區和青海牧區
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篇3
南方地區
1.氣候濕熱的紅土地:
(1)位置:南方地區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面和南面分別瀕臨東海和南海。
(2)地形:復雜多樣,東西差異明顯。西部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有交錯分布的平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
(3)氣候:屬于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是該地區氣候的主要特征。
2.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1)發展條件:氣候濕熱,發展農業的水熱條件優越,耕地多為水田;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條件良好
(2)農作物主要糧食作物:水稻
經濟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膠
水果:柑橘、香蕉、菠蘿
二、“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
1.江海交匯之地:
(1)位置、范圍: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和東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區。
(2)位置的重要性:地處江海交匯之地,依托長江干支流發達的水運,可以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同時又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并通過遠洋航線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獨厚的江海之利,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2.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1)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2)上海市:
①特點: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國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②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僅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
3.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
(1)文化特色:
①馳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如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蘇州園林、杭州西湖等;
②別具特色的`水鄉風貌,如江蘇的周莊、同里,浙江的烏鎮、西塘等;
③傳統的戲曲文化、茶文化、絲綢文化和飲食文化等。
(2)旅游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
②便捷的交通;
③較為完善的服務設施。
三、“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
2.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
(1)經濟發展條件:
①不利條件:地狹人稠、自然資源匱乏。
②有利條件:發揮地理位置優勢,依托祖國內地強有力的支持。
(2)經濟特點——經濟繁榮,被譽為“東方明珠”。
香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及航運中心。
香港地狹人稠,城市建設用地擴展方式:
(1)“上天”——建設高層建筑;
(2)“下海”——填海造地
四、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
1.自然地理概況:
(1)范圍:包括A臺灣島以及附近的B澎湖列島、C釣魚島等許多小島。
(2)地理位置:
①緯度:北回歸線穿過中南部,地跨亞熱帶和熱帶。
②海陸: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3)地形:山地占2/3,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地勢中部高,東西低。
氣候:屬于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多臺風和暴雨。
河流:短急,水能豐富
2.人口、城市
(1)分布特征: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區。
(2)主要城市:
①臺北
②臺中
③高雄。
(2)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大量受過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
②海島多港口;
③吸收外資;
④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
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篇4
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人口增長的特點。
2.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人口分布的特點。
3.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4.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特點,并在地圖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歸納人口增長的特點。
2.歸納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3.在地圖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
歸納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境法、問題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播放交通擁擠錄像)人們把地球親切地稱為“地球村”,而把自己稱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紀下半葉地球村的居民急劇增長,以致于錄像中喊出了“別擠了”。人口問題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我們的人口現狀如何?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
導入2: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如地形、氣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躍的最重要的成員是誰呢?(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對,這個成員確實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從本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探討這方面的基本知識,看看我們人類自己在地理環境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講授新課(活動探究,歸納提升)
活動探究,小組合作。
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篇5
一、我國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陸位置及其優越性
3.經緯度位置與緯度位置的優越性
二、我國的疆域和面積
1.疆域(四至點)
2.面積
“中國的疆域”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中國的疆域第二課時
重點:中國的地理位置是本節知識的重點;讀圖用圖是能力培養的重點。
難點:分析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導入]回憶我國的海陸位置。我國東部瀕臨的是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海岸線漫長。大洋的邊緣是海,那么我國瀕臨的是哪幾個海呢?
(學生讀圖)
[教師歸納]從北到南,我國所瀕臨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教師講解]渤海與黃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峽,黃海與東海的分界在長江入海口北岸,東海與南海的分界是臺灣島南端與閩、粵大陸海岸分界處的連線。黃海、東海和南海屬邊緣海,渤海和瓊州海峽為內海。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東部沿海有許多優良海港。
我國的領海指的是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這個規定,其中渤海是內海,另外三個海是邊緣海。(注:臺灣海峽屬于東海)
另:除了渤海,我國內海還有瓊州海峽。
[讀圖回答]請學生讀“中國地形圖”,指出我國沿海的三大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雷州半島)、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南海諸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等重要的半島、島嶼和群島。
[總結]我國共有大小島嶼約5000多個。
思考:從海陸疆域看,中國同英國有什么不同?同蒙古有什么不同?同美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最終明確:中國既不象英國那樣四面環海,也不象蒙古國那樣深居內陸,而是同美國一樣,部分地區臨海。但又和美國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國東西都臨海,而中國只有一面臨海。
[讀圖回答]請學生讀“中國政區圖”
1.指出我國陸上共有15個鄰國:東面的鄰國有朝鮮;北面的鄰國有俄羅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鄰國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鄰國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西南的鄰國有印度(中印邊境西段)、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中印邊境東段);南面的鄰國有緬甸、老撾和越南。
2.說出我國隔海相望的6個國家。隔黃海與韓國相望,隔東海與日本相望,隔南海與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相望。
[總結]從上述內容,使我們知道了祖國的位置、面積、臨海和鄰國等知識,認識到偉大祖國的國土遼闊、位置優越,我們為有這樣偉大的祖國而自豪。
[板書設計]
三、我國瀕臨的海洋
1.我國瀕臨的海洋與漫長的海岸線
2.我國的領海
3.我國眾多的島嶼
四、我國的陸界和鄰國
1.漫長的陸界
2.陸上鄰國
3.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探究活動
1.關于“中國的范圍和位置”的知識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思考分析:讀圖“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烏蘇里江和帕米爾高原會有如此大的晨昏差異?它們之間的這種差異總是不變的嗎?(提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東西所跨經度范圍較大,地方時相差四個小時,而日出時間卻是以當地的地方時為準的,因此兩地的晨昏差異比較大;但同時還要從兩地的緯度上來看,因為緯度也會決定日出的早晚。夏季,處于高緯的烏蘇里江白晝更長,因此兩者之間的差異更大,到了冬天,這種差異會相應減小。)
2.關于“中國的領海”知識的學習,可以利用思考題來完成:讀中國政區圖,通過量算說明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提示:注意計算領海的范圍要從海峽的兩邊算起,不能只計算一邊。)
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篇6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氣候類型》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第2章《多樣的世界氣候》中的重要內容。本節內容理論性強,難度較大,但是對生活和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今后學習世界地理的基礎,在全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2.了解熱帶的氣候類型特征及其典型自然景觀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世界氣候類型圖及景觀圖,認識氣候類型及其分布。
2.通過閱讀和分析某一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描述氣候特征,判別氣候類型。
3.通過活動、圖片等各種方式了解某一氣候類型地區的自然景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例分析,體會自己家鄉的氣候特點,初步培養運用地理知識指導生活的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氣候特征及典型景觀特征。
(2)教學難點:依據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描述氣候類型的特征,判斷其所屬的氣候類型。尤其是區別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特征差異。
4.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從依賴到自主的過渡期,理性思維還很差,已經初步具備分析圖片信息的能力,但在整理信息室缺乏一些學習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教師主要引導學生能夠利用各種方式,如:圖片、圖表、文字材料、景觀……,總結出世界氣候類型的一般規律。
2.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通過讀圖培養獲取并整合加工地理信息的途徑和方法。
(2)問題探究法:在讀圖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層層深入,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合作學習法:采用小組學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與相互合作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學程序的設計與安排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視頻《世界氣候類型景觀》
學生觀察:感知不同的自然景觀差異,說說屬于哪個氣候類型?
教師提問:不同景觀的差異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學生回答:降水和溫度。
閱讀課本:找出世界氣候類型的分類?
小組合作:分別討論熱帶、溫帶、寒帶、獨特的氣候類型的種類由那些?
小組展示:略
活動一:1.展示四種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2.介紹讀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讀出每月的氣溫度數大約是多少,然后再看每月的降水大約是多少毫米,并且加出每年的降水有多少毫米?
活動二:依次展示熱帶草原、熱帶季風、熱帶荒漠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
學生遷移:以熱帶雨林的方式來總結以下三個氣候類型的特征。
3.提問:.找出四種熱帶氣候類型的共同點?
4提問:熱帶季風和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子哪里?
教師引導:它們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哪呢?如何區分呢?(突破難點:熱帶季風和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后類型的分布。
課堂小結
提問:根據所學內容,聯系自身實際情況談談感受。
學習了世界氣候類型的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嗎?
地理八年級教案設計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我國氣溫的分布特征;閱讀溫度帶分布圖,說出我國溫度帶的分布,知道它們的劃分依據,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綜合、比較的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知道不同溫度帶的農作物差異,滲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2.教學難點: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地圖。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以問題推動學生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逐步形成區域地理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繪制中國輪廓地圖備用。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情景設置
教師: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中國的地形和地勢,知道了地形和地勢影響我們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環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請大家觀看圖片,說出圖片中人們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環境的制約?
學生:(讀圖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教師: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呢?對,就是氣候。那么從今天起,我們就來學習影響我國自然環境中的第二個要素,來了解中國的氣候。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切入主題,引發學生興趣。】
講授新課──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我國1月和7月氣溫特征
教師: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有關氣候的一些基本知識,氣候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氣溫和降水。
教師: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中國的氣溫。說到我國的氣溫,小明是深有體會,他每年冬天都要從海口回哈爾濱老家過年,體驗沿途的氣溫變化,服裝也從短袖一點點加到了羽絨服。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暑假準備回哈爾濱的時候,就有備而回,也帶了羽絨服。可是他這次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這兩次經歷說明了什么?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預設: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溫差小。
教師:同學們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得出剛才的結論,讓我們從地圖上驗證一下我們剛才的發現。出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讀地圖要首先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先讀圖名,左邊這幅圖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冬季平均氣溫的分布,右邊的圖為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的分布。
教師:讀圖的第二步是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讀圖例。
教師:通過讀圖例,我們可以知道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范圍。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讀圖的第三步──根據問題,提取信息。
【設計意圖:回顧讀圖方法。】
教師:請同學們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問題。(問題1)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每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攝氏度?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預設:我國1月氣溫從南向北遞減。
教師:請大家找到一條特殊的等溫線──0℃等溫線,它有著重要意義:冬季這條線以北,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會結冰,而這條線以南,平均氣溫在0℃以上,河流不會結冰。讓我們來看一下它大概穿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學生回答預設:從圖上可以看到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教師:(問題2)1月的最低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
學生回答預設:最低氣溫為-28℃以下,分布在黑龍江省北部。氣溫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島及臺灣島南部。
教師:(問題3)1月南北溫差是多少?
學生回答預設:50℃左右
教師: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很大。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我國7月份的平均氣溫的分布。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讀氣溫分布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教師
問題1:閱讀我國7月氣溫分布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除了28℃等溫線外,以8℃為間隔的等溫線有幾條?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夏季等溫線分布明顯稀疏了很多,說明什么呢?──氣溫變化并不劇烈。
問題2:7月的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溫度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盆地。這時16℃以上的范圍,覆蓋了我國大部分,的低溫區在哪呢?──青藏高原。
問題3: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普遍高溫。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獨立完成讀圖任務。】
講授新課──讀“中國溫度帶的劃分”,知道我國的溫度帶
教師:以上我們分析了我國氣溫的分布,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再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劃分了不同的溫度帶。咱們來看一下溫度帶的含義和劃分標準。(介紹溫度帶的劃分指標和積溫的概念。出示溫度帶劃分表。)
學生回答預設:根據看到的每個溫度帶的積溫數據,在對應的區域填上相應的溫度帶名稱。
教師:請同學們看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和哪條線很相近呢?
學生回答預設:0℃等溫線(秦嶺─淮河一線)。
教師:既然農業生產是我們劃分溫度帶的依據,讓我們來看一下不同溫度帶的熟制和代表性農產品。
學生:為不同溫度帶選擇適當熟制,識別水果產地。
【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將生活中的地理與教材中的地理聯系起來。】
教師:我們特別容易把溫度帶和熱量帶(地球上的五帶)混在一起,請大家思考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預設:五帶是熱量帶,按照獲得熱量的多少以緯度來劃分;而溫度帶是根據積溫劃分的,更多地考慮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作物品種、作物的熟制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