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下面是一些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免費閱讀下載,希望對大家寫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有用。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
20__年秋基本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共三個班,一班人均有64分,優生有9個,二班人均有62分,優生有12個,三班人均有63分,優生有6個,三個班人均分差距不大,一班稍微高一定。總體縣學校排名13名,從上期試卷得分多少來看,基礎部分掌握比較好,但還不夠扎實,資料分析與實驗分析能力差,有很多學生根本就不會分析,本期就應加強分析能力的培養,還有認識圖的能力也不是很好,不知道那個圖到底要顯示什么知識點以及怎么使用以前學習過的知識來填空,有少數學生就復習過好幾遍的基礎也不會做,來期很抓落實,多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希望成績有所提高。
20__年春教材分析:
第七單元從三個層次揭示生命的延續和發展。本單元重視突出人與生物圈,一是密切聯系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實際,如植物無性生殖在生產中的應用、鳥的生殖與養殖業、禁止近親結婚、遺傳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等,二是突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如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環境引起的變生物的進化中環境的作用等。第八單元介紹處有關人體健康的基礎知識外,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如分析藥物說明書,設計旅行小藥箱、練習急救方法、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分析疾病與生活方式的相關性等。這樣安排是為了避免單純說教,以期使本單元的教學生動活潑,更有成效。
教學任務與目標:
先完成新課教學,讓學生知道無性生殖及其應用。知道幾種動物的生殖與發育,明確生殖細胞是基因在親代間傳遞的作用,認識到生物的性狀是有基因控制的,知道性決定的道理,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理解傳染病的原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認識計劃免疫的重要意義,理解吸煙、酗酒和吸毒的危害,掌握安全用藥的常識,能夠運用一些急救的方法,提高防病治病和救助他人的能力,發展自我評價健康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力求提高2分的平均分,同層次一個校名次
教學方法與措施:
1.體驗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組織討論開發性練習題,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3.采用分組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組織角色表演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知識。
5.利用教材技能訓練.組織討論分析,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6認真組織每一次測試活動,及時評價,多表揚.不訓斥,激發學習興趣。
7.組織課外體驗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珍愛自然.保護環境.創設美好家園的宏愿。
8.分析好近幾年的結業考試題,找準易考點,易錯點,組織測試這些常考點。
教學進度安排:
教學內容課時
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與發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第一節植物的生殖4
第二節昆蟲的生殖與發育
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
第四節鳥的生殖與發育
第二章生物的遺傳與變異5
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第二節基因在親代間的傳遞
第三節基因的顯形和隱性
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
第五節生物的變異
第三章生物的進化3
第一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二節生物進化的歷程
第三節生物進化原因
第八單元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傳染病和免疫2
第一節傳染病及其預防
第二節免疫與計劃免疫
第二章用藥與急救1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進健康2
第一節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第二節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計劃前半期復習、檢測第四冊
以后復習前三冊教材用一個月
綜合復習,準備結業考試用一個月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2
一、拉馬克的進化學說(閱讀教材P110~111)
1.主要觀點
(1)生物來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
(2)進化歷程:由低等到高等。
(3)進化原因: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2.意義
(1)歷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
(2)反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奠定了科學生物進化論的基礎。
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閱讀教材P111~113)
1.主要內容
2.對自然選擇學說的評價
(1)自然選擇學說的科學性
(2)自然選擇學說的局限性
三、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展(閱讀教材P113)
1.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關于自然選擇的作用等問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展到以種群為基本單位。
3.形成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重點聚焦
1.在達爾文之前,人們是怎樣看待生物進化的?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要點是什么?
3.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蟻獸是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適于舔食昆蟲的一種哺乳動物。鼴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視力完全退化、營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種哺乳動物。
材料二超級病菌是對幾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的統稱。能在人身上造成膿瘡和毒皰,甚至讓人的肌肉逐漸壞死。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藥可用。
1.結合材料,利用拉馬克的觀點解釋下列事實
(1)用進廢退
①食蟻獸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蟻獸的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是其長期伸向土洞舔食螞蟻的結果。
②鼴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長期廢而不用的結果。
(2)獲得性遺傳
①超級細菌的形成:人們經常使用抗生素改變了細菌的生活環境,細菌發生定向性變異,而且逐漸積累和遺傳,從而演化為超級細菌。
②長頸鹿脖子長:草地退化后,長頸鹿只能食用高處的樹葉。由于經常使用頸部,導致頸部越用越長,并將長頸這一性狀遺傳給后代。
2.環境引起的性狀改變不一定遺傳給后代,只有環境使遺傳物質改變進而引起性狀改變時才能傳給后代。
[總結升華]
1.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內容
(1)用進廢退:凡是沒有達到其發展限度的每一種動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續地使用,會逐漸增強,并且發達起來。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經常使用,則會逐漸衰弱,其功能減退,最后導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獲得性遺傳: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一個動物經常使用某種器官或經常不使用某種器官的結果是發展某器官或喪失某器官,這種變異可以通過生殖遺傳給后代。
2.拉馬克進化學說的“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觀點具有局限性。他過于強調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物種的改變。實際上,如果環境的變化未引起遺傳物質的改變,就不會使生物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對點演練]
1.拉馬克認為生物不斷進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變異和定向的自然選擇
B.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C.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D.器官的反復使用
解析:選C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器官經常用就進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這種性狀遺傳給后代。
[共研探究]
根據圖示,結合教材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
(1)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生物的性狀(表現型)。
(2)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
(3)生存斗爭
①類型:包括生物之間的斗爭、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
②意義:生存斗爭對生物的某些個體的生存不利,但對物種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動生物的進化。
③原因:過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資源。
(4)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5)圖乙表示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自然選擇學說四點內容之間的關系
(1)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劇了生存斗爭。
(2)生物進化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3)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易取得勝利而得以生存,有利變異通過遺傳得以累積和加強,產生適應環境的新類型。
(4)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請利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形成。
提示:長頸鹿產生的后代數量超過了環境的承受能力(過度繁殖),導致現有食物不能滿足所有個體的需要(生存斗爭),又因個體間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而生存下來,頸短的因吃不到樹葉而被淘汰。控制長頸的基因經過逐代積累,最終進化成長頸鹿。
4.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的關鍵是自然選擇。
[總結升華]
1.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
(1)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
(2)關系圖解:
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與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比較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區
別變異變異是不定向的,本來就有,環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決定生物變異的方向變異是定向的,環境和動物的意愿可決定變異的方向
適應
環境有利變異→適者生存
不利變異→不適者被淘汰環境和動物的意愿決定的變異都適應環境
進化
方向自然選擇決定生物自身決定
聯系承認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即由簡單→復雜,由低等→高等進化,且都是“漸變”的結果
【易錯易混】
(1)自然選擇和變異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材料,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達爾文進化論以生物個體為研究對象。
[對點演練]
2.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解是()
①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異②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③變異是不定向的④變異是定向的⑤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積累可能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選B影響生物變異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
1.下列敘述中哪一項不是拉馬克的觀點()
A.生物的種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
B.生物的種類從古到今是一樣的
C.環境的變化使生物出現新的性狀,并且將這些性狀傳給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發達與否取決于用與不用
解析:選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創的,也不是不變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生物的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所致。
2.下列有關進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各種生物都有強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爭造成多數個體死亡,少數生存
C.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變異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行,通過遺傳逐漸積累
解析:選D變異是不定向的。有利變異(適應環境的變異)通過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并可以通過遺傳逐代積累,而不利變異則被淘汰。
3.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論述,不符合達爾文學說基本觀點的是()
A.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發生作用的基礎
B.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C.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積累,就可能產生出新的物種類型
D.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定向變異,以適應變化的環境
解析:選D自然選擇學說認為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變異是不定向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通過自然選擇,不利的變異被淘汰,有利的變異被保存,并通過遺傳積累起來,然后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4.如圖表示達爾文對現代長頸鹿進化形成過程的解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長頸鹿祖先過度繁殖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長頸鹿的頸和前肢的長短各異,這表明生物變異是________。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時期,有的個體能吃到高處食物而活下來,有的個體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這個過程叫_________,它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生存斗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適應有雙重含義:一是生物體的________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適應是____________的結果。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適應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狀與環境相適應,適應是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適應環境的性狀的過程,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1)后代數目超過環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選擇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3)性狀改造自己形成適合環境的性狀自然選擇
【基礎題組】
1.按照拉馬克的觀點,現代食蟻獸舌頭細長的原因是()
A.用進廢退B.適應性變異
C.自然選擇的結果D.定向變異的結果
解析:選A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2.1937年,有人把原產丹麥和德國的白三葉草移到瑞典栽培,這里的氣候比較寒冷。最初白三葉草莖、葉的單位面積產量很低,但經過若干年后,產量顯著提高。人們對這一事實做出以下幾點解釋,其中不符合達爾文學說的是()
A.不耐寒的個體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葉草在生長過程中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
D.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解析:選C白三葉草本身存在抗寒個體的變異,環境(氣候比較寒冷)使抗寒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從而使耐寒性狀在后代中積累和加強。不耐寒的個體在與無機環境的斗爭中被自然環境淘汰。
3.在下列幾種簡式中,能較確切地說明達爾文進化論的是()
A.遺傳變異→生存斗爭→適者生存
B.環境變化→定向變異→去劣留優
C.生存斗爭→用進廢退→適者生存
D.環境變化→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適者生存
解析:選A在達爾文進化論中,強調了變異是不定向的,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動力,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為爭奪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發達。根據達爾文的觀點,鹿角發達的原因是()
A.鹿角不發達的個體被淘汰,鹿角發達的個體被保留
B.鹿角因經常使用而發達
C.鹿角的變異朝著有利于生存的方向發展
D.雄鹿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發達
解析:選A達爾文的觀點認為,雄鹿的鹿角存在發達和不發達的變異,雄鹿之間為爭奪配偶要進行生存斗爭,有發達鹿角的個體能夠得到配偶,并把這種變異遺傳下去,沒有發達鹿角的個體因爭奪不到配偶,其變異就很難遺傳下去,經過一代代的進化,就形成了如今有發達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類的捕食,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人工選擇B.適者生存
C.用進廢退D.定向變異
解析:選B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說明具有較厚外殼的蝸牛能適應其生活環境。
6.人工選擇能選育出新品種,自然選擇能形成新物種,其共同的選擇基礎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著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C.生物都在進行生存斗爭
D.人和自然界的選擇力量
解析:選B選擇的基礎是生物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由遺傳和變異產生的。
7.如圖所示,理論值與實際生存個體數差別很大,其原因可用達爾文的什么理論解釋()
A.過度繁殖B.生存斗爭
C.遺傳變異D.適者生存
解析:選B從坐標圖中可看出,生物個體實際值小于理論值,這是因為一部分個體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
8.關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區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環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變異
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不定向的變異是由動物的意愿決定的
C.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后就能適應環境
D.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通過變異適應環境
解析:選D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是自然界始終存在的,且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變異才能適應環境,A、C錯誤。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可根據自己的意愿產生適應環境的變異,變異是定向的,B錯誤。
【能力題組】
9.家雞起源于原雞,現在的家雞年產卵量可達260個以上,而原雞的年產卵量僅為12個。下列與此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量逐漸增加,并將此變異遺傳下去
B.發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雞蛋,孵化出了產卵量高的雞,并經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C.人工飼養條件能夠滿足原雞多產卵的營養需求,從而使其產卵量增加
D.家雞的起源可以證明,生存環境的變化可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
解析:選B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多,該變異是由環境條件變化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現在的家雞產卵量高,是由于原雞產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受精卵,孵化出產卵量高的雞,被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10.某海島上生活著一種昆蟲,經調查,該昆蟲翅的長度和個體數量的關系如圖所示。后來該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若干年后再進行調查,你認為最能代表此時情況的曲線圖是()
解析:選B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該昆蟲的長翅個體比短翅個體更容易被海風吹到海里,在這種情況下,長翅個體不適應環境,數量變少,短翅個體數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產中長期使用某種殺蟲劑,其結果是()
A.殺蟲劑誘發了害蟲抗藥性基因的產生,使害蟲的抗藥性增強
B.殺蟲劑對害蟲具有選擇作用,使抗藥性害蟲的數量增加
C.殺蟲劑能誘導害蟲分解藥物的基因大量表達
D.害蟲全部消失,最終導致某些害蟲的物種滅絕
解析:選B由于基因突變,害蟲群體中存在著能抵抗殺蟲劑的變異個體,當使用某種殺蟲劑后,絕大多數害蟲被殺死,少數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并繁殖;具有抗藥性的害蟲大量繁殖后,再用該種殺蟲劑,會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因此,殺蟲劑對害蟲起到定向選擇的作用。
12.下列說法符合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是()
①食蟻獸的舌頭變得細長,是食蟻獸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②比目魚的雙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長期臥伏于海底的結果③長頸鹿經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④鼴鼠由于長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縮、退化⑤病菌抗藥性的不斷增強是抗生素對病菌的抗藥性變異定向選擇并逐漸積累的結果
A.①②③B.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選C拉馬克關于生物進化原因的兩個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即動物的器官越用越發達,如果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上的退化,并且拉馬克認為通過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可以遺傳給后代。①②③均為“用進”的實例,④為“廢退”的實例,⑤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
13.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狼的進化過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類型的個體,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這說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而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
(2)隨著環境的變化,食物越來越少,跑得快、兇猛的狼才能有機會獲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則就會被淘汰。這樣,食物、環境對狼的進化起了________作用,而這種作用是________的,它決定著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有利的變異經過________,最終形成現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兇殘的特征。促進狼進化的動力是________。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答案:(1)變異不定向遺傳變異(2)選擇定向方向(3)逐代積累生存斗爭
14.如圖為對一塊甲蟲成災的農田使用兩種殺蟲劑的實驗結果,試分析:
(1)曲線回升是通過____________之間的________來實現的。
(2)殺蟲劑的使用對甲蟲起了________作用,這種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結果導致甲蟲的抗藥性_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
(3)根據以上分析,使用殺蟲劑治蟲的缺點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針對這些缺點,你認為消滅甲蟲應采用什么方法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使用這兩種殺蟲劑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蟲的種群密度都明顯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會增加,說明殺蟲劑的使用沒有殺死有抗藥能力的甲蟲,而這部分有抗藥能力的甲蟲大量繁殖導致種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蟲與殺蟲劑生存斗爭(2)選擇定向增強(3)①使具有抗藥性害蟲的比例上升②對環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檢測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的實驗方法為: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固體培養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檢測結果如圖所示。
(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圖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養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該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圖所示:
①向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________點。
②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________,細菌的抗藥性產生在環境變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________。
④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實驗結果的指標即對實驗結果的表述。本實驗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細菌的生長來表述實驗結果的,即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確定殺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殺菌能力越強。(3)①抗生素會使細菌中不具抗性的個體大量死亡,所以b點是使用抗生素的起點。②變異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選擇下進化是定向的,使用該抗生素后,題圖中細菌數量并未降到0,說明細菌的抗藥性在環境變化之前就已經產生了。③自然選擇是性狀的選擇者,而不是誘導者。④在細菌種群中,含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只占少數。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③選擇④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占極少數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重點)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實驗等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說明睪丸產生精子和卵巢產生卵子。
難點:說明睪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學準備:
1、男、女生殖系統的掛圖。
2、FLASH: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
3、視頻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統和卵子的形成;
4、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父母進行訪問: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樣形成的?
四、教學過程:
[朗讀]:書P1頁的緒言。
[講述]:人類只有在對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之后,才可能真正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提問]:課前讓大家做了兩個訪問題
(1)人是怎樣形成的?
(2)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你們對父母的訪問結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認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必須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饒有興趣地發言。
結合已有的認知,說出人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的。知道自己是從母親的“肚子”里生出來的。
人的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講述]:大家說得很地,人的個體發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預示著新一代生命的誕生,由受精卵發育為成熟人體,需經歷漫長的生長發育過程。
[提問]: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樣產生的?讓我們帶著問題先來認識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統。
[講述]:男女生殖系統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組成的,在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過程。
[觀察]:男女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認識生殖系統分別是怎樣組成的?說出產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填表]:男女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圖表。
名稱
男性生殖系統
女性生殖系統
組成
產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線
主要器官
[提問]:為什么你們認為睪丸和卵巢分別是男女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
[小結]:對,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細胞,分泌的激素則可以維持人體的第二性征。
[播放視頻]: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統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觀察、討論,并用筆在圖上畫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線。
小組代表發言,全班共同填寫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統組成。
回答:因為睪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產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觀看,進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統組成,產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們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布置課后訪問]:同學們對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及組成已經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個訪問,
(1)你們的母親在懷你們時,身體有什么感受?
(2)當母親懷孕時,父親都做了些什么?
[閱讀]:課外閱讀“試管嬰兒——生殖醫學的奇跡”。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4
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知道高中生物學習的重要性
二、初中幾乎沒有學過生物,甚至連專職的生物教師都沒有,生物基礎知識匱乏。
三、不知道生物學習方法。
針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們在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第一節課上首先明確高中生物雖然是小科,但也是主課,必須學習并且閉卷考試,最重要的有兩次考試,一次是高二的小高考,必須考60分以上,如果得90分以上高考還可以加一分,即使小高考改革,會考也肯定會存在。另一次是高三的高考選修科目。不能再像初中那樣認為生物只是副科,可以不考試。
二、無論初中有沒有認真學習過生物,大家現在的生物學起點都是一樣的,既然起點都從零開始,那誰也沒有理由學不好。
三、生物雖然是理科,但是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所以生物的學習方法第一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做好筆記,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與復習。第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書,記住課堂上強調的重點內容。在課堂中經常提醒學生認真聽講,做筆記,養成良好的生物學習習慣,成績會不斷提高。
高一的生活過去了半個月,學生也漸漸進入了學習的狀態,已經有很多學生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在不斷地努力。還有一些學生思想上在徘徊,不愿意把力氣用在學習上。最終的成績就是這樣拉開差距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課堂中督促學生,在課堂內容的講解中融入一些有意思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把我們生物這門課學好。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運動軌跡是拋物線;
(2)知道平拋運動形成的條件;
(3)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4)會用平拋運動規律解答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在知識教學中應同時進行科學研究過程教育,本節課以研究平拋物體運動規律為中心所展開的課堂教學,應突出一條研究物理科學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線:
觀察現象→初步分析→猜測實驗研究→得出規律→重復實驗→鑒別結論→追求統一。
(2)利用已知的直線運動的規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方法及“等效代換”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3)在實驗教學中,進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從實驗的設計、裝置、操作到數據處理,所有環節都應進行多方面實驗思想的教育,“實驗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拋物體實驗中非常突出。如裝置中斜槽末端應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豎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強調小球每次都從斜槽同一高度處由靜止開始釋放的控制;在測量小球位置時對實驗誤差的控制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重復多次實驗,進行共性分析、歸納分類,達到鑒別結論的教育目的,同時還能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
(2)在理解平拋物體運動規律是受恒力的勻變速曲線運動時應注意到“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這方面的問題,我國東漢的王充(公元27~97年)歷盡心血三十年寫成《論衡》一書,全書三十卷八十五篇約三十萬字,已有精辟論述,以此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刻苦學習、勤奮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律;學習和借鑒本節課的研究方法。
2、教學難點:平拋運動的規律。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實驗目的
1.用實驗的方法描出平拋運動的軌跡.
2.判斷平拋運動的軌跡是否為拋物線.
3.根據平拋運動的軌跡求其初速度.
二、實驗原理
1.利用追蹤法逐點描出小球運動的軌跡.
2.建立坐標系,如果軌跡上各點的y坐標與x坐標間的關系具有y=ax2的形式(a是一個常量),則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三、實驗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鐵架臺、坐標紙、圖釘、重垂線、三角板、鉛筆、刻度尺.
四、實驗步驟
1.安裝調平
將帶有斜槽軌道的木板固定在實驗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軌道末端切線水平,如圖所示.
2.建坐標系
用圖釘將坐標紙固定于豎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調整到豎直位置,使板面與小球的運動軌跡所在平面平行且靠近,把小球放在槽口處,用鉛筆記下小球在槽口(軌道末端)時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點O,O點即為坐標原點,用重垂線畫出過坐標原點的豎直線,作為y軸,畫出水平向右的x軸.
3.確定球的位置
將小球從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靜止滑下,小球從軌道末端射出,先用眼睛粗略確定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某一x值處的y值,然后讓小球由同一位置自由滾下,在粗略確定的位置附近用鉛筆較準確地描出小球通過的位置,并在坐標紙上記下該點.用同樣的方法確定軌跡上其他各點的位置.
4.描點得軌跡
取下坐標紙,將坐標紙上記下的一系列點,用平滑曲線連起來,即得到小球平拋運動軌跡.
五、數據處理
1.計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拋運動軌跡上選取分布均勻的六個點——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測出它們的坐標(x,y),并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利用公式y=2(1)gt2和x=v0t,求出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v0,最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驗證軌跡是拋物線
拋物線的數學表達式為y=ax2,將某點(如B點)的坐標x、y代入上式求出常數a,再將其他點的坐標代入此關系式看看等式是否成立,若等式對各點的坐標近似都成立,則說明所描繪的曲線為拋物線.
六、誤差分析
1.斜槽末端沒有調水平,小球離開斜槽后不做平拋運動.
2.確定小球運動的位置時不準確.
3.量取軌跡上各點坐標時不準確.
七、注意事項
1.實驗中必須調整斜槽末端的切線水平(檢驗是否水平的方法是:將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將其向兩邊各輕輕撥動一次,看其是否會加速或減速運動).
2.方木板必須處于豎直平面內,固定時要用重垂線檢查坐標紙豎線是否豎直.
3.小球每次必須從斜槽上同一位置滾下.
4.坐標原點不是槽口的端點,應是小球出槽口時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點.
5.小球開始滾下的位置高度要適中,以使小球平拋運動的軌跡由坐標紙的左上角一直到達右下角為宜.
6.在軌跡上選取離坐標原點O點較遠的一些點來計算初速度.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6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
(2)寫出ATP分子簡式、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式。
(3)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螢火蟲發光問題的探究,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分析與設計能力;
(2)通過問題討論共同繪出ATP與ADP相互轉化示意圖,理解ATP在細胞中作為能量通貨的原因;
3.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滲透熱愛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2)通過閱讀與思考、討論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態度,培養用準確的科學術語闡述觀點和進行合作學習的態度。
(3)通過分析ATP、ADP的動態平衡,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生態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ATP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點;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2)難點:ATP與ADP的相互轉化;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導入]提問:屏幕上的昆蟲是什么?
相傳,我國晉朝時有個青年叫車胤,他酷愛學習,但由于家貧買不起蠟燭,不能讀書,于是就捉了很多螢火蟲,裝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螢火蟲發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點燃的蠟燭呢!他就借著螢火蟲的光刻苦學習,后來成為一位有大學問的人。螢火蟲像電燈一樣可以發出光亮。那么,它發光原理是什么?
講解螢火蟲發光的原理,指出螢火蟲發光需要消耗能量,復習主要的能源物質,重要的儲能物質,提出問題這些物質能為螢火蟲發光直接供能嗎?
2、實驗設計PPT
(1)利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展示“螢火蟲發光器實驗”過程
(2)問題:能為螢火蟲發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質是什么?是葡萄糖還是ATP?
(3)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4)比喻: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存折,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貨幣,生活中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ATP能直接供能與它的結構密切相關,那么ATP分子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呢?
(二)、ATP分子的結構:
1學生按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ATP的中文名稱?
答:三磷酸腺苷
(2)ATP的結構簡式為?
答:A—P~P~P
(3)ATP簡式中A、P、“—”與“~”分別代表什么?
答: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普通化學鍵,“~”代表高能磷酸鍵2展示資料:一般將水解時,能夠釋放20.92kJ/mol能量的化合物都叫做高能化合物.ATP在水解時釋放的能量是30.54kJ/mol,ATP的水解釋放的能量是一般磷酸鍵水解時釋放能量的兩倍以上。
結論: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三)ATP的水解過程
展示ATP的水解反應::
ATP-ADP+Pi+能量
1、問題:ATP作為高能磷酸化合物,在供能時,如何釋放能量?
答:ATP的化學性質不穩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遠離A的那個P脫離開來,形成游離的Pi,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
2、答:ADP、Pi、能量(四)ATP、ADP相互轉化1、利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
水解酶
3、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下所消耗的ATP為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人體細胞每天的能量需要水解200-300摩爾的ATP,這意味著每個ATP分子每天要被重復利用2000-3000次。
通過以上資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1)學生分析資料可知ATP在生物體內存在特點是:轉化快,含量低,且含量相對穩定。
(2)展示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ATP-ADP+Pi+能量
ADP+Pi+能量-ATP
(3)討論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是否是可逆的?
學生代表回答:酶、能量來源、場所不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
ADP+Pi+能量-ATP
即物質可逆,能量不可逆
注意:酶的種類不同,能量的來源和去向不同,場所不同
強調:ATP中遠離A的高能磷酸鍵水解釋放能量,為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ADP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有兩個途徑:(1)動物、人、真菌、大多數細菌,來自于呼吸作用;(2)綠色植物來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五)ATP的利用
創設問題情境:在ATP轉化成ADP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請大家舉例說明。舉例:
1Ca2+、K+等無機鹽的主動運輸
2生物發電、發光
3用于肌肉的收縮
4用于大腦的思考
5用于細胞中的各種吸能反應
講解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吸能反應一般與ATP水解的反應相聯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應一般與ATP的合成相聯系,釋放的能量儲存在ATP中。
(六)總結鞏固
1.ATP的結構簡式A—P~P~P2.ATP和ADP相互轉換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7
細胞生物含兩種核酸:DNA和RNA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DNA);一類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結構
1、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CHONP)。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許多核苷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簡稱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連構成。
3、核酸中的相關計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體中,則堿基種類為5種;核苷酸種類為8種。
(2)DNA的堿基種類為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3)RNA的堿基種類為4種;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試劑: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
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于細胞質中。甲基綠使DNA呈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
結論: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8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識記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
(2)知道沼蝦、河蟹的經濟意義以及園蛛、蜈蚣與人類的關系。
(3)識記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過比較沼蝦和蟹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對四種動物的學習,使學生歸納出節肢動物的特征,培養的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學習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使樹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動物資,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自然界中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增強保護有益動物,防除有害動物的觀念。
重點難點
本的重點是四種節肢動物的形態結構及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難點是對代表動物的學習,最終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幾種代表動物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別,它們卻都屬于節肢動物,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也缺少辦法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在明確它們各自的特點的同時,才能逐步找出它們共同的特點,進而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準備
蝗蟲、沼蝦、河蟹(雌、雄)、園蛛、蜈蚣的活體和掛圖、實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別放在不同的培養皿中)。
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結構的特點,
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說明:
(1)導言的設計。
表揚上節學生制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省了第一節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的導言。
(2)關于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后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于沼蝦的教學,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一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屏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一般它應該用什么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里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關于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一只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說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于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采集園蛛標本時,注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并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匯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匯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生產有什么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只,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計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只農業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于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于很受啟發振作起,打了一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養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于蜘蛛的趣聞,可以后閱讀。
關于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一下,每種動物的每一個部分有什么不同點,并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一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的?想一想;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書。
最后讓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節肢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的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節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9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0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周,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于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于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么?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e)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干與其他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f)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g)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h)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i)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
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占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后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課后布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么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1
細胞吸水和失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并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與難點
1、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三、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實驗——蘿卜條的軟硬對比
1、浸在濃鹽水中的蘿卜條;
2、浸在清水中的蘿卜條;
3、新鮮的蘿卜條。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擴散。觀察并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置疑2:為什么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2、滲透的結構基礎讀圖識圖復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為實驗設計鋪墊置疑3:水分子通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么結構或從什么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并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小結:
設計實驗并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技能練習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視頻?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后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置疑4:聯系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么呢?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3、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圖像逐一分析學生總結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l
思考題1、將動物紅細胞分別放在蒸餾水中和濃鹽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2、為什么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出現“燒苗”現象?3、將新鮮的黃瓜放在蔗糖與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開始時黃瓜呈現萎縮,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黃瓜呈現膨脹并有酸甜味道,說明腌制的黃瓜細胞內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試分析原因。l
教學反思本節課在設計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后確定為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總結出原理,再由拓展實驗將實驗和原理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思維拓展的空間,最后聯系習題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現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作為教師,整個過程始終耐心細致的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細節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為例,將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的特點講透、講深,相信學生在設計和理解方面會更快更好。另外在習題設計上,如果將“燒苗”現象講透,點到植物會因外界濃度過高導致質壁分離時間過長而死亡,則學生在解釋腌黃瓜現象時思維會比較流暢。
高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2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了解)
(2)說出幾種日常生活誘癌的例子。(了解)
(3)說出至少一種癌細胞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了解)
2、能力目標:
通過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比較,學會比較分析,通過討論癌癥案例解析,提高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癌癥如何防治和如何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不吸煙、不酗酒的良好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公民道德觀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教學難點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
3.教學用具
多媒體
4.標簽
生物,教案
教學過程
[情境創設]
播放一個細胞的生長、增殖、衰老、凋亡的過程的動畫。從動畫中學生深刻認識到細胞是有一定壽命的,細胞的生長、增殖、衰老、凋亡是細胞的正常生理過程。人沒有長生不老,細胞有長生不老嗎?當今世界人們談癌色變,患病的原因是什么?這節課我們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師生互動]
教師:提供自學討論提綱和案例,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125~P127的內容,重新整理加工知識結構。(用PowerPoint演示)
1.什么是癌細胞?癌細胞有何獨具的特征?
2.你認為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呢?根據下列案例分析是哪種致癌因子引起癌癥?
(1)臭氧層破壞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
(2)日本長崎、廣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原子彈爆炸影響,幸存居民經過29年的觀察,發現粒細胞性白血病發生率明顯增高,距離爆炸中心越近,發生率也越高。
(3)我國西北地區居民冬季燒火炕取暖,有時臀部皮膚發生癌變形成所謂“炕癌”。
(4)我國華北地區食管癌患者中有50%~73%有好熱食的飲食習慣。
(5)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致癌成分,存在于吸煙時煙草燃燒的煙霧、工廠的煤煙、汽車等內燃機排出的廢氣中。近幾年來,肺癌的發生率出現日益增加的趨勢,可能與吸入的上述氣體有關。
(6)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長期被放射線損傷,導致白血病。
(7)人乳頭瘤狀病毒侵染人的生殖道,使人患上子宮癌。
3.致癌因子為什么會導致細胞癌變呢?
4.怎樣預防癌癥呢?預防癌癥與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關系呢?人類能否征服癌癥嗎?
學生:自學、分析案例、小組交流討論,最后歸納整理。
先學生發言,教師再用PowerPoint演示:
(一)什么是癌細胞
細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細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種細胞就是癌細胞。
(二)癌細胞的特征
(1)無限惡性增生。
(2)形態結構異常。
(3)細胞膜異常,膜上的糖蛋白減少,細胞容易分離擴散和轉移。
(三)致癌因子(外因)
(1)物理因素:各種有害輻射(如X射線、紫外線和核輻射等)
(2)化學因素:有害化學藥物、制劑(如砷、苯、煤焦油、亞硝胺、黃曲霉素等)
(3)生物因素:病毒侵入(如逆轉錄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乳頭狀瘤病毒和Epstein-Bars病毒等)
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交流:
案例(1)(2)(3)(4)(6)分別為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線、核輻射、熱輻射、X射線輻射),案例(5)為化學致癌因子(3、4-苯并芘是多環碳氫化合物),案例(7)為病毒致癌因子。
(四)癌變機理(內因)
人體內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組織細胞不正常的增殖。這兩種基因共同調控細胞周期。如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損傷細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就變成癌細胞。癌細胞的惡性增殖就成為癌癥。
以上內容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注意進行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哲學教育)
學生繼續交流討論:致癌因素究竟離我們有多遠?怎樣預防癌癥呢?預防癌癥與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關系呢?人類能否征服癌癥嗎?日光浴的度如何把握?醫院里是否有會誘發癌癥的因素?等一系列的問題。(氣氛非常活躍)
學生發言后歸納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