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考專題教案
編寫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經驗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原定教案,在上課進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課后隨時記錄教學效果,進行簡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歷史中考專題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歷史中考專題教案篇1
第1課
一、原始人類和文化遺址
1、A:北京人(距今約70萬到20萬年前)和山頂洞人(距今約18000年前); B:半坡遺址;C:河姆渡遺址;D: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前)
2、特點:范圍廣,數量多。大多集中在長江黃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
三、“神州軒轅自古傳”
1、黃帝;炎黃聯盟;華夏族 2.炎黃聯盟打敗東方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
3.神話雖然是對歷史事實的加工和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遠古社會的情況,保留了一些歷史事實,所以神話是我們了解歷史事實的寶貴材料。
第2課
二、先民的居所
1.干欄式;長江;半地穴式;黃河
2.(1)這兩種房屋中干欄式建在地面之上,而半地穴式房屋建在地面之下。
(2)因為當地的自然環境不同。南方濕潤多雨,土壤潮濕,適合建造干欄式房屋,而北方地區土質疏松,氣候干旱,適合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三、治水英雄
1.開挖溝渠、疏通河道,使洪水沿著溝渠河道順暢地流入大海。
2.大禹治水成功后,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第3課
一、牧野戰歌
1.夏——啟;商——湯;周——姬發/周武王 2.盤庚遷殷
3.公元前1064年;是商周兩個朝代更替的決定性戰役
三、繁復的宗法關系網
1.因為乙不是嫡長子,有違宗法制 2.丙 3.丁為大宗;戊為小宗
第4課
一、“今天有雨嗎?”
1.商代;甲骨文 2.占卜;卜辭 3.占卜之風;
二、鑄鼎祭母
1.B E A D C 2.司母戊方鼎 3.尊、編鐘、盤等
第6課
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1.秦國;李冰父子;都江堰
2.四川成都平原;都江堰不僅有效控制了水患,還灌溉農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第7課
一、孔子講學圖
1.打破陳規,開辦私人教育 2.儒家學說;《論語》 3.ABC
二、圣賢各抒己見
1、孔子;老子;道家;道德經
2、老子會說:道法自然、自然無為、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等老子主張觀點
三、亞圣的激烈言論
1.戰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B
3.孟子把孔子“仁”的理論發展成為仁政的思想
第8課
一、千古一帝
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創立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機構
經濟:統一度量衡、貨幣,以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
文字: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準文字
交通:修筑以馳道、直道為主干道的交通網絡;統一車軌
防御匈奴:修筑萬里長城
三、群雄滅強秦
1、陳勝;項羽;劉邦 2、甲——C;乙——A;丙——B
3、楚漢相爭;(1)注意收攬民心(2)重視人才,知人善用
第9課
二、有為的漢武帝
1、統治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儒家學說成為歷代王朝統治思想
政治制度:頒布“推恩令”。 影響:基本上解除了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
與匈奴的關系:發動三次大規模戰爭。影響:穩固了北方邊疆
第10課
一、奸雄還是能臣
1、B
三、“白鷺官”與他的后人
1、姓氏:改漢姓; 服裝:穿漢服; 俸祿:實行俸祿制度
語言:說漢語; 官名:用漢官名; 婚姻:與漢族通婚
2、北魏孝文帝
3、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鮮卑族學習漢文化、改革落后習俗的步伐,擴大了漢文化的影響,推動了社會進步;同時也把少數民族文化帶入中原,促進民族融合,為國家的重新統一創造條件。
第11課
一、從竹簡到“蔡侯紙”
1、笨重、占地方,攜帶不方便 2、制作粗糙,書寫不易
2、東漢;蔡倫;東晉 4、物美價廉
第12課
一、史家之絕唱
1、《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西漢武帝 司馬遷 西漢
《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 西漢 班固 東漢
2、對歷史的真實記錄
第13課
一、“田舍郎”登上“天子堂”
1、隋;進士 2、進士科考取難度,但一旦考中可身居高官
3、科舉制逐漸成為最主要的選官制度
4、(1)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2)給社會各階層入仕的平等機會
(3)有利于擴大范圍選拔人才; (4)積極推動教育文化發展
二、一相分三省
1、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2、禮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戶部
第14課
二、眾說紛紜大運河
1、隋煬帝/楊廣;
2、他認為大運河的開鑿直接導致隋朝滅亡;因為開鑿大運河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隋煬帝建造豪華龍舟,生活奢侈,造成民無寧日。
3、他認為大運河開鑿的功績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論,值得肯定。因為大運河開通后,它聯系南北經濟,促進了城鎮繁榮和經濟發展。
第16課
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1C 2、浪漫;詩仙 3、與繁華開放的大唐盛世有關/與李白豪放的性格有關
第17課
一、將帥交兵權
1、宋(北宋);趙匡胤 2、杯酒釋兵權
3、防止武將權力過重,加強中央集權,穩固皇位
第18課
一、城下之盟
1、澶淵之盟; 2、第二條和第三條; 3、B
4、有利于宋、遼間的長久和平與穩定,為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基本條件。
第19課
三、貨幣知識我知道
1、C 2、BCD 3、C
第20課
二、“十省分天下之治”
1、元朝;忽必烈;大都;1279年;2、腹里;中書省;宣政院;行中書省3、江浙行省
第21課
四、“三大發明”
1、中國人在宋元時期發明的 2、阿拉伯人
第22課
一、柳蘇詞風
1、B 2、婉約派;豪放派
3、婉約派以抒情為主,詞風婉轉柔美;豪放派題材廣泛,詞風奔放蒼勁
第23課
三、“沒有騙我”
1、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
2、加強對官員的控制;加強對百姓的控制 3、偵察、逮捕、審判等
第24課
一、三保太監下西洋
1、B; 2、輸出:絲綢瓷器、鐵器金屬貨幣。輸入:香料珠寶、珍禽異獸
3、促進明朝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亞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
第26課
三、邊疆大事記
新疆——漢:張騫通西域;設立西域都護
西藏——唐: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清:確立金瓶掣簽制度
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清康熙統一臺灣,設立臺灣府。
第28課
三、自大與封閉
1、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
2、(1)反映清朝孤陋寡聞,妄自尊大的現象;(2)閉關鎖國政策
(3)限定外國商船只能在廣州一地交易;對中國商人的對外貿易頒布禁令
3、在不知不覺中遠遠落后于世界潮流
練習卷:選擇題答案( 注:18、23不做)
1-5 B C C A D 6-10 B C D A B
11-15 A A A B C 16-20 B C D B
21-25 B C B B 26-30 C C B C D
歷史中考專題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美國獨立后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北戰爭的性質、意義。
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了解林肯的主要活動
3、分析美國內戰的爆發是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4、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頒布 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與內戰爆發的關系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標
出示美國詩人惠特曼寫的一首詩篇《啊,船長!我的船長啊》,這首詩用以悼念美國的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總統,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他為什么會受到美國人民如此高的評價?教師板書,學生閱讀學習目標。(1、知道美國獨立后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學質疑(學生自學課文,填寫下列問題,不會的問題注意標記。也可參考自主測評)
1、1860年11月,主張 的共和黨候選人 當選總統。
2、內戰初期,北方屢屢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 、
,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
3、 年7月,聯邦軍在東線取得 的勝利,1865年4月,
聯邦軍攻陷 ,南方軍投降,持續 年的內戰宣告結束。
4、經過內戰,美國廢除了 ,解決了 ,維護了 ,
為 掃清了道路 ,并為 奠定了基礎。
(三)交流、展示、點撥
(組內交流,師生互動;每小組推一名代表競答,其他組同學修正、補充,教師點撥。)
1、與小組同學一起嘗試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要求:每人提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困惑;對于同學提出的問題,小組其它成員談談自己的看法。
2、請與小組同學共同討論下面的問題:(出現歷史背景教師必須講清)
⑴美國兩種經濟制度在哪些方面存在矛盾?(學生能找出五方面的矛盾,但不能理解原因)
⑵如果歷史允許假設,那么假設1860年林肯落選,沒有成為美國總統,你覺得美國南北戰爭還會發生嗎?黑人奴隸制度又是否會被廢除呢?(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選擇戰爭不會爆發,說明沒有理解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
⑶林肯為什么成為美國人民愛戴的總統?
3、展示點撥:
1、南北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2、可參考導學案的知識鏈接,再做解釋
3、無論林肯是否當選,戰爭依然會發生,黑人奴隸制度也一定會被廢除。因為南北雙方矛盾的激化是美國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黑人奴隸制不僅在政治上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而且在經濟上也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必 然要被歷史淘汰。
4、聯系美國獨立戰爭,比較華盛頓和林肯的貢獻。
(四)達標檢測:
基礎題:導學案1---5題
能力提升題:導學案第六題(第二問可能會有困難)
(五)小結反思: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在你的小組內展示一下。(也可以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畫出知識樹。)
(六)中考鏈接:
1、馬克思說:“在美國的歷和人類歷,林肯和華盛頓齊名”。馬克思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林肯政府( )
A、鞏固了北部資產階級的統治 B、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
C、滿足了農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D、消除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
2、美國內戰“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里所說的“障礙”應該是指( )
A 、九年級歷史教學設計英國的殖民統治 B、領土面積狹小 C、關稅自主權 D、黑人奴隸制
教學反思:
歷史中考專題教案篇3
阿拉伯帝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實講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伊斯蘭教產生和阿拉伯國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的了解,學習從經濟基礎、社會環境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阿拉伯地區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源起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學難點: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系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蕩,經濟蕭條)
6世紀以后,阿拉伯社會氏族制度解體,奴隸制度逐漸發展起來。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經營東西方中介貿易的商路從紅海逐漸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導致阿拉伯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國家,抵御外侮,恢復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強大的國家必須團結阿拉伯民族,要團結整個阿拉伯民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種信仰下統一起來,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主要傳教活動——在麥加城傳教失敗;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提示: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控制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西南占領西班牙。
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隨著帝國的擴張廣為傳播。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內外矛盾激化,帝國逐漸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滅亡。
2.教師提問: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為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提示:數學、醫學典籍、文學等。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于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獨尊安拉
2.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數字、醫學、文學;溝通東西方文化
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波斯帝國的形成與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與帝國的建立;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2.能力培養:通過“結合當代世界地圖,查一查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國家”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輔助學史的能力;通過比較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擴張的異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羅馬帝國的擴張和文化傳播聯系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戰爭影響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聯,一般來說,戰爭具有強烈的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后,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從而增強學生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的愿望,并能對戰爭的后果做出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本課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的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二世紀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戰爭。
教學重點:“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教學難點:如何辯證認識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
【講授新課】
請學生學閱讀導入框后,提問學生現代有一項重要的體育比賽就來源于希波戰爭,請問是什么項目?學生回答是馬拉松長跑后,請一位學生講述其來歷,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感染。同時,讓學生認識,在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沖突所產生的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希波戰爭
公元前6世紀,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頻繁出征和擴張。前5世紀早期,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獲得勝利。(簡略講述三次波斯戰爭經過,也可以讓學生來講他們對于三次希波戰爭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亞歷山大東征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馬其頓國的強大、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看《亞歷山大銅像》,讓學生去感悟銅像本身的象征意義,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顯示《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幫助學生識記亞歷山大帝國疆域的大致范圍。(伊蘇斯戰役是亞歷山大東侵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作適當補充)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和學生共同探討,得出以下的認識: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這樣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隨著東侵的過程,客觀上是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入到希臘文化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教師還可進一步補充,這時的亞歷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學者、藝人紛至沓來,競芳斗艷,各顯才華。
三、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展示《羅馬的擴張》圖,讓學生了解2世紀時羅馬帝國規模時的疆域四至──北達不列顛及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東至幼發拉底河,南括埃及、蘇丹北部及整個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瀕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由于戰爭的停止和統治政策的加強,羅馬帝國最初約二百年間,境內局勢安定,經濟繁榮。這是羅馬帝國歷史的“黃金時代”。至于繁榮的情況,讓學生看教材內容。回憶在中國古代史學過的“絲綢之路”、兩漢與大秦的往來有關知識,加強中外歷史的聯系。
書中有兩句英漢對照的古代羅馬的諺語,它們實際上是羅馬文化的寶貴遺產,對于加強歷史學科與英語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可提問學生“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諺語的?”學生對這兩句諺語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教師都應當肯定。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能形成以下認識:“身在羅馬,就做羅馬人”反映出當時人們以做羅馬人為榮的一種自豪的心態;“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出昔日羅馬帝國疆域的遼闊和盛世的輝煌,等等。
如何認識理解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是教學的難點,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著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這是學生必須認識并加以理解的。對此教師讓學生結合亞歷山大東侵影響的學習展開自由討論,并形成以下認識:戰爭充滿著暴力,同時客觀上又傳播著文化,這就是戰爭影響的兩個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導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樣:“在古代世界,充滿著強國與弱國,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與碰撞。這個過程伴隨著暴力、奴役和壓迫,但是在客觀上也導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羅馬文化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拉丁語不斷向外傳播,二是-的誕生和發展。拉丁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宗教之一。
歷史中考專題教案篇5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臺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于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么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臺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絡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汪辜會談”;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海峽兩岸交往概況。培養并鍛煉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臺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臺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臺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對這方寶地的熱愛與珍重。通過閱讀課文,歸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臺方針政策。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下收集的資料,介紹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處理教材,設計好每一個環節,并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祖國統一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歷史的感悟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也對統一前景充滿信心。通過對兩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學習,認識到兩岸人民血脈相連,敏感詞語已過濾分子想使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企圖永遠不會得逞,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從而也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并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臺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向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臺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臺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臺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臺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于水,引用-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愿——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臺灣-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問題6:為馬英九出謀劃策以助兩岸關系的加強。
投影兩岸往來圖片,突出“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經濟往來局面。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我的課本我做主
看新聞、圖片續寫課文
活動二:讀讀想想
蕪湖港赴臺貨輪首航成功和隨處可買的臺灣食品說明了什么問題?幫助學生大致回顧近代臺灣被割讓和收復的過程,并引出下文。
引導回答2:引導學生從地理、血緣、歷史、人文和物產多方面說明兩岸的“緣”
說出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團圓”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但要以八項主張為依據
引導學生從歷史趨勢、方針政策、綜合國力等各方面分析統一事業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并鼓勵其上臺朗讀。
聯系鄉土知識,聯系身邊小事,引導學生大膽聯系課本知識。回顧舊知,說明各方面淵源的同時進行學科的融合。
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大膽運用新知識解釋身邊的 問題。
圖文并茂,加深印象
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并進一步認識到統一事業定會成功,應為之不懈努力。
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同時訓練其基本學科能力。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感受到歷史知識無處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