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怎么寫》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并且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好的《小學數學教案怎么寫》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小學數學教案怎么寫》,供大家參考。
《小學數學教案怎么寫》篇1
教學課題:
十幾減7、6
教學內容:
十幾減7、6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學會計算十幾減7、6。
2、使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計算退位減法的思考方法。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數據的觀察直接說出“想加算減法”的思考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說出( )里應填多少。
6+( )=12 8+( )=13 5+( )=11 7+( )=14 9+( )=16 6+( )=13
3、12-8=4,說一說想的過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觀察畫面,理解圖意,用自己的語言敘述畫面內容。
(2)出示魚缸畫面,請學生數一數,魚缸里有多少條金魚?(13條)(移動畫面,黑金魚隱藏到水草后)再讓學生猜一猜隱藏到水草后的紅金魚有幾條?(學生分組討論,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列出算式。13-7=6談一談你是怎樣想的
10-7=3 7+6=13 3+3=6 13-7=6
[誰有不同的想法?讓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
(4)小結:剛才大家動腦筋想出了四種不同的思考方法,這幾種方法都很好。
(5)改變題意:一共有13條金魚,6條黑金魚,紅金魚有多少條?
(6)學生獨立列式,并說一說思考的過程。
l3-6=7
想: 10-6=4 4+3=7
還可以這樣算;
7+6=13 13-7=6 13-6=7
三、檢測與反饋
1、完成P14頁的“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口算,全班集體訂正,個別題目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
2、做一做第2題。
[觀察比較使學生感受“想加算減法”的簡捷性。兩個不同的減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個加法算式。]
3、完成P14頁“做一做”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提問上下兩個□間的關系。]
四、總結并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十幾減7、6
13-7=6 13-6=7 10-7=3 7+6=13 10-6=4 3+3=6 13-7=6 4+3=7
還可以這樣算;
7+6=13
13-7=6
13-6=7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在四種算法的比較中,學生已習慣使用想加算減法來口算,體會到了想加算減法的簡捷性,體會到了算法的多樣化。
《小學數學教案怎么寫》篇2
《20以內的退位減法》已經學完,這節課是學生學習100以內減法的基礎,直接影響了本學期后面的學校。在這單元的學習中,我感覺到不足的地方很多,希望能在往后的教學當中改正。
一是自主探究中的要求不夠明確。
比如讓學生在組內“開火車”將得數是5、6、7、8、9的算式一組一組地說出來,目的本是訓練學生的口算速度和檢查對規律的掌握情況,但學生開始并不清楚怎么進行,造成每個小組里只有少數一兩個學生在說,其他同學當“觀眾”,沒有切實參與到接龍中去。應該先講清說算式的方法,請一個小組示范,再全班活動。
二是教學當中的時間分配不夠恰當。
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的時間或者自主活動的時間有時超出自己的預設。如讓學生自創一個新的減法表所花的時間較多,而且多數小組都不能完成,沒能給予學生多次嘗試的'機會,鞏固練習時多數學生還“沉浸”在對新減法表的思考和摸索中,沒有將注意力轉移到口算練習上來,造成后面很多練習沒能完成。
三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
從開學到現在的情況來看,學生出現了些許程度上面的退步,課堂常規也有些退步,對低年級兒童來說也屬正常現象。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意識方面還是比較淡薄,“聽”和“說”的能力還非常欠缺。有的學生整節課都在擺弄算式卡片,并且不愿意將自己拿到的卡片和伙伴放在一起進行整理;有的學生對優等生過分依賴,在活動過程中始終充當“看客”的角色;有的學生則對新的座位形式產生很強的新奇感,興奮過度不能平靜,或將注意力放在與同伴做與本課內容無關的游戲上,等等。凡此種種,一方面與我平時教學中對這方面訓練力度不夠有直接關系(尤其是這學期因為時間緊趕進度,課堂上不敢花時間放手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獲得小組合作學習的體驗);另一方面,教學準備不充分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認的是,新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需要不少教具和學具,若分組操作、交流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必要的“硬件”材料,因此,學生對新的學習方式依然不能“習慣成自然”,平時更多地還是依靠教師單方面的傳授,而不是同伴之間的合作與探究。
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的事情,有反思才有進步,有失敗才能吸取教訓,希望在往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吸取經驗并應用于教學,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怎么寫》篇3
教學目標: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辨認和區別各種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生:(每個小組一份)鞋盒、牙膏盒、藥盒、磁帶盒子;易拉罐、鉛筆、茶葉罐;魔方、骰子、小立方體10個;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師:課件、各種形狀的實物若干、獎品、四種抽象出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出示講臺上的一些實物: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朋友,你認識它們嗎?(學生自由說各個實物名稱,師指出:它們都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好朋友。
師:同學們,你們都帶來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們大聲介紹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細聽,看看你們組里有不同的嗎?
生分組活動:說出帶來的東西的名稱
師:大家帶的東西可真多啊!看看這些物體,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嗎?(鼓勵質疑)。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物體(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
1、學具分類,初步感知
a、動手操作
師:你們看一看這么多物品中,有沒有形狀相同的物品呢?你們能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塊兒嗎?請每個小組里的小朋友共同動手分一分。
學生分組操作,師巡視(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說說你們分了幾類?是怎么分的?(3分鐘)
讓學生邊說邊舉起來讓大家看。
師:他們小組是這樣分的,和你們組是一樣的嗎?
c、小結概念
師:每種形狀的物體它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你能給每類物體起個名字嗎?
指名生回答,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范各種名稱,并板書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2、動手操作,感知特點
a、感知長方體
師:(舉起球)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請你也舉起一個球,互相看看拿對了嗎?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師帶領學生依次放回圓柱和正方體。
師:看看桌子上現在有的是什么樣的物體?請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手中的長方體,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在小組里和小朋友說一說。(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誰能用響亮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你是怎么感覺到的?(5分鐘)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范語言名稱。并板書:長方體:平面
c、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在你還想認識什么形狀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組的小朋友說說你的感覺。
d、集體反饋各種物體的特征
師:哪個小朋友能來說說你認識的什么物體?有什么感覺?
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板書出各種物體的特征。每匯報完一種,老師請不是拿這種物體的小朋友找一個來看一看,摸一摸,驗證了他的感覺后再板書。
e、比較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發現了圓柱和球能滾,那他們滾的是不是一樣的呢?
指名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能說清楚就要鼓勵。
3、抽象思維,形成表象
師:這幾種物體,如果去掉了它們美麗的外衣,你還認識它們嗎?
課件演示:將實物抽象成幾何圖形。
《小學數學教案怎么寫》篇4
上下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頁、59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
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今天是森林里松樹爺爺的生日,小白兔和小鳥一大早就來為松樹爺爺慶祝生日。同學們看,他們倆在哪?在干什么?你能根據圖上小鳥和小白兔的位置把他們貼到黑板上嗎?(生板:小白兔、小鳥圖)
2、小鳥和小白兔一個在樹上,一個在樹下,他們站的位置不一樣,這節課,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來認識位置與順序中的“上下”。板:上下。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1、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主題圖。
(1)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位置,說說小鳥在哪里?小兔在哪里?
(2)引入松鼠。
①松鼠也是松樹爺爺的好朋友,他也趕來為松鼠爺爺慶祝生日,你們看,松鼠在哪里?
②你能根據圖上松鼠的位置把他貼到黑板上嗎?(生板:松鼠圖)
③小組合作交流。
④誰能用“上”“下”說說松鼠的位置?
(3)小結:小松鼠如果和小鳥比,那他在小鳥的下面;如果和小兔比又在小兔的上面。所以三個動物進行比較的時候,小朋友就要表述完整了。
(4)如果小蝴蝶也落在這棵松樹上,該怎樣描述這些小動物的位置呢?大家小組合作,一起討論。
(5)指導看書、書寫。根據小朋友判斷的各個動物的相對位置,把書本主題圖的填空補充完整。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集體反饋。
2、親身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
(1)小朋友們,觀察過你的同桌嗎?你能發現他身體各個部分的位置關系嗎?,
(2)同桌交流。
(3)指名說說身體各個部分的位置關系。
3、感受上下的`相對性。
(1)按小組長的要求擺放學習用品。
(2)分組活動。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說說書架上物品擺放的位置。
(1)課件出示書架和物品,請同學們用“上”、“下”相互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
(2)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
(3)集體反饋。
(4)誰說得好,為什么?
2、老師想考考大家,請看圖(說一說59頁3題)。
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下說一說他們的位置關系嗎?
3、分房子。
(1)動物園里建了一棟新房子,準備分給小狗、小兔、小貓和大象,請你給它們分一分,并用“上”、“下”說一說它們的位置關系。
(2)同桌相互交流。
(3)集體反饋。
4、第59頁的5題:小紅住在小英樓上,小英住在小蘭樓上,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1)分組討論,交流。
(2)集體反饋。
(3)指名板書圖。
四、故事。
(1)觀看《狐貍和烏鴉》動畫。
(2)用上下編一個故事。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觀察”“說一說”“想一想”等活動,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小動物及其物體上下的位置關系,也已經體驗到:一個物體的上下位置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并且還可以變化。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上下關系的例子,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我們身邊的數學吧!
《小學數學教案怎么寫》篇5
教學內容:第33頁~34頁的內容。
活動目標:
1.通過收集信息、操作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一億的大小,發展數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獲得成功的體驗,初步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活動重點: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從而能主動總結研究方法。
活動難點:形成1億有多大的空間觀念。
活動準備:紙張、書、大米、黃豆等。
活動過程:
包括四個階段:設計方案──動手實際──獲得結論──表達交流
階段一:確立問題設計方案
1.明確活動目的、要求。
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創設現實情境,結合具體素材描述。
一億的大小,從中體會一億的大小。
2.確立研究的問題。
例:一億粒大米有多少?
一億個學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積?
口算一億道口算題需要多少時間?
一億個硬幣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車、飛機行駛)一億米需要多少時間?
幾滴血中有一億個紅細胞?
一億滴水有多少?
一億雙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樹?
3.制定活動方案。
(1)活動步驟。
(2)活動準備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動步驟、活動準備和分工安排填寫在活動記錄表中。
階段二:動手實踐
各小組依據方案開展活動,并將獲得的數據、推算過程補充記錄在記錄表中。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
階段三:獲得結論
學生根據對信息、數據的分析,結合具體情境描述出一億的大小。
階段四:表達交流
1.各小組陳述整個活動過程。
2.活動小結。
A進一步想象一億有多大。
B對小組的活動過程進行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