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
物理是一門研究物質、能量、力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實驗,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規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目標:
1、觀察實驗能力: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能力: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
2、培養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并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并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系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并說明學研究問題的一種,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后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衛星并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盡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應當多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自主能力和由實踐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應當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并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于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可以做評價,最后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可以使用適當的媒體,例如可以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并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說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于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閱讀問題是:什么叫機械運動;舉例說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么;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可以進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說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的解釋,并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說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準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說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并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么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么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可以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他們發現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認識,并說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可以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前就布置查閱資料的內容,要求查找關于我國衛星發射的情況和衛星運動的資料。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什么是參考系,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理解質點的概念,知道質點是用來代替實際物體的有質量的點,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對象看作質點要根據研究的問題決定。
3、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別與聯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夠區別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訓練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學會使用打點計時器,并會通過分析紙帶上的數據得出相應的結論。
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機械運動,參考系,質點,時刻和時間間隔,位移和路程,重點是質點和位移的概念,難點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開始處列舉了大量的實例,給出機械運動的概念,在本節一開始,也是通過生動的實例,給出參考系的概念,接著從研究對象的角度,學習質點的概念,滲透理想化思維方法;再進一步學習時刻與時間,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節重點突出,又相互關聯,實例鮮明,配圖恰當,便于學生的接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較多,很多知識初中時學過,并且這些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建議讓同學自學討論的方法進行,可讓同學提前預習或課上給出時間看書,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或讓同學看書后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結合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質點和位移的概念
教學難點:位移概念的引入與理解
主要設計:
一、參考系: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什么叫機械運動?請舉一些實例說明。
2、描述物體是否運動,先要選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變?什么叫參考系?為什么說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同一運動,如果選取的參考系不同,運動情況一般不同,請舉例說明。
4、選擇參考系的原則是什么?(雖然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但實際上總是本著觀測方便和使運動的描述盡可能簡單的原則選取)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討論問題之間進行)
1、太陽系資料:行星繞太陽運轉情況。
2、銀河系資料:星系旋轉情況。
3、電子繞原子核運轉情況。
4、飛機空投物資情況。
二、質點: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投擲手榴彈時怎樣測量投擲距離?把教室的椅子從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樣測量椅子移動的距高?汽車繞操場一周怎樣測量它經過的距離?以上幾種情況用不用考慮這些物體的形狀和大小?
2、什么叫質點?
3、小物體一定能看成質點嗎?大物體一定不能看成質點嗎?請舉例說明?
4、什么叫軌跡?什么叫直線運動?什么叫曲線運動?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
1、火車(200米長)穿山洞(100米長)情況。
2、地球公轉及自轉情況。
(三)總結提高:
1、對于什么樣的物體才可以看成質點的問題,關鍵在于對物體的運動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在我們研究的問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各部分運動的差異等,如果對我們研究的問題影響不大,就可以把該物體看成一個質點。
2、學習質點概念時,要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一種科學抽象的方法,我們抓住問題中物體的主要特征,簡化對物體的`研究,把物體看成一個點,這是實際物體的一種理想化模型,是實際物體的一種近似。
三、時刻和時間間隔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上午8時開始上課”,到“8時45分下課”,這里“8時”和“8時45分”的含義各是什么?“每一節課45分”的含義又是什么?
2、“現在是北京時間8點整”中“8點”的含義是什么?
3、校百米紀錄是10.21s、第2s末、第2s內的含義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說“物體由A點移動500米到達B點”,清楚嗎?
2、如何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
3、什么叫位移?為什么說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區別?它們之間有關系嗎?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
1、從天津到上海,海、陸、空三種路線抵達情況。
2、在400米跑道上進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況。
探究活動
1、請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勻速前進,突然釋放石子,觀察石子的運動情況?再請站在路邊的人觀察石子的運動情況.二者觀察到的運動軌跡一樣嗎?請解釋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車時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車全程運行的總時間?各站點的停留時間?相鄰兩站間的運行時間?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篇3)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2、領會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實驗操作技能,能初步學會有目的地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標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學習重點
聲音產生的原理;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學習難點
探究物體傳聲實驗;估測聲速。
教具與媒體
鼓一只,吉他一把,紙屑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臺,鬧鈴一只,氣球一只。
學生合作組器材: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一個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教學程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依據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事先錄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出聲音?(同學回答)
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
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依照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總結出4個,然后逐個進行探究。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究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一)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1、先觀看有關的視頻(什么是聲現象)。
2、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摸發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受。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些運動”的方法?
觀看視頻資料(奇妙的.現象)
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二)聲音傳播的探究性活動
1、提出問題:我的講課聲是怎樣傳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氣是氣體,那么液體能傳播聲音嗎?
3、固體是不是也能傳播聲音呢?
實驗:在一個玻璃缸內盛有水,手拿兩塊石頭在水中撞擊,在外面也能聽到撞擊聲。(或把一個正在廣播的收音機用塑料袋裝起來,用細線吊著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樣也能聽到收音機的聲音)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他們都是能夠傳聲的介質。
4、引導學生做些小實驗。
桌子的傳聲實驗:將耳朵緊貼桌面,另一同學在桌子的另一端敲擊或摩擦,會聽到清晰的聲音。
5、觀看視頻(聲音的傳播)
聲波:聲音向外傳播時形成的波(與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傳播聲音呢?
讓學生觀看真空罩實驗的錄像。
思考問題:月球上沒有空氣,宇航員如何進行交流呢?
(三)聲速
1、提出問題: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2、生活實例:距離不同的兩個喇叭,我們聽起來的聲音是不同的,總感覺近處發聲早。
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幾種物質中的聲速。
找出傳播最快的、最慢的傳聲介質,并總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的聲速小于液體的聲速,液體的聲速小于固體的聲速。
4、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5、測聲速
我們利用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們能夠測出其時間差,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這種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了。
能聽出。
學生: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學生動手做實驗
師生共同活動
讓學生回答感受
觀看視頻
通過空氣
讓學生舉一些固體、液體能傳聲的生活實例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具準備】
音叉、乒乓球、水杯、廣口瓶、聲音芯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我們生活中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樂聲,路上吵雜的汽車聲,孩子們的玩耍聲等,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聲音,人類將怎樣生存。(邊放錄像邊說明)問:那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播開來的?聲音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這些都是本章將要研究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聲音的產生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學生活動1:請大家用手摸著自己的喉頭部分,輕喊一聲“啊”,有什么感覺?(聲帶在振動)
(2)學生活動2: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張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振動發聲。
(3)演示實驗二:將用力敲響的音叉插入水中,觀察,音叉濺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紙片,敲擊鼓面,紙片會被彈起。
問:上面的這些實驗與活動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2)學生活動2: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張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振動發聲。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人說話、發聲是靠聲帶的振動,婉轉的鳥鳴聲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蟋蟀叫聲靠的是左右翅摩擦發出的振動。問:吉他發聲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動)鼓發聲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動)笛子發聲靠的是什么?(空氣振動)所以樂隊里弦樂、管樂、打擊樂器等的發聲是不同的。
用收音機播放一小段音樂.并問,這美妙的樂聲也是有發聲體在振動嗎?從收音機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讓學生想一下,用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在喇叭的紙盆上放一些輕小物體觀察它們在喇叭發聲時是否跳動.實驗驗證:用碎紙揉成紙團放在喇叭紙盆上,打開收音機音量旋鈕,請幾位同學到講臺上來觀察共敘述觀察到的現象是:小級團在喇叭紙盆上跳動,并閉音量旋鈕,紙團停止跳動.發聲的喇叭在振動。大家一起唱音階“1-3-5-1,l-5-3-l”邊唱邊用手摸頸部喉頭部分,發聲時喉頭是否在振動?喉頭振動停止,發聲是否也停止?發聲時喉頭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發聲時喉頭在振動.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溫度的概念;
③了解生活環境中常見溫度值;
③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溫度計的結構;
③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
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使用溫度計易錯之處。
教學教具
自制溫度計,實驗用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燒杯(每桌3只,中等大小)、多媒體課件、開水、冷水若干。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看一看:教師播放與溫度有關的圖片。
教師根據圖片提問:你們是否想了解冰雪是怎么形成的?衣服為什么被曬干?樟腦丸放久了為什么會變小?
教師板書:第四章物態變化
二、想想做做
1、溫度。
想一想①:冬天和夏天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
想一想③:冷到什么程度,熱到什么程度,天氣預報是如何表示冷熱程度的?
(學生回答)
師生總結溫度概念。教師板書:第一節溫度計
2、溫度計。
想一想,議一議:
①如何判斷兩杯水溫度的高低?
②哪種方法更準確?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板書)
做一做:用手感覺冷、熱、溫水,得出憑感覺判斷溫度是不可靠的。
想一想:
③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例子?
(學生回答)
師生總結:使用溫度計測量較準確。
三、想想議議
1、問一問:你想了解有關溫度計的什么知識?
(學生提問,教師板書)
2、原理。教師演示自制溫度計,引導學生回答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板書)
想一想,議一議:為了更準確地測量溫度,溫度計應怎樣改裝?(學生討論回答)
3、看一看、說一說:溫度計的構造。
(學生觀察實物并回答)
4、想一想、讀一讀。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溫度的表示方法、單位、符號、讀法,然后練習讀數。
5、看一看、比一比。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回答三種溫度計的不同,同時進行量程、分度值的教學。
6、做一做,議一議。
學生測量熱水溫度并上臺演示,師生總結正確使用溫度計的方法。
(多媒體演示)
正確方法
(1)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并估測。
(2)玻璃泡不能位
于容器底及側壁,必須全部浸沒在液體中。
(3)要等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4)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液體。
(5)讀數時眼睛要平視(以上各點均配有圖片)
錯誤方法(圖片略)。
7、做一做,議一議(體溫計的使用):
學生演示游戲(兩人),學生評價并說出理由同時進行體溫計構造的教學。
四、教師投影與自然界中的一些溫度有關圖片并引導學生看課本第71頁表格。
五、小結
學生談一談本課的收獲,教師歸納。
六、動手動腦學物理
1、課內:課本第741頁第2題。
2、課外:第741頁第3、4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