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簡短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面向大多數學生,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寫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簡短?這里提供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簡短分享,供大家參考。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簡短篇1
活動背景
秋天到了,小樹葉又紛紛落下。孩子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樹葉,對它們非常感興趣,但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樹葉的形狀、顏色和飄落的姿態。以往的語言活動只會讓幼兒跟著老師重復地表達,所以我設計了這么一個新穎的語言活動,讓幼兒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用較連貫完整的語言描述樹葉寶寶的顏色、形狀。
2.在游戲和想像中,體驗樹葉飄落的姿態,感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場地準備,各種形狀、顏色的小樹葉若干(和幼兒人數一樣)。
活動過程
1.聽音樂教師邊唱邊進場
教師演唱《小樹葉》第一段,慢慢地唱,讓幼兒聽清楚歌詞。
師:小朋友,老師歌里面唱的是誰呀?(引出樹葉寶寶)
師:小樹葉是大樹媽媽的寶寶,秋天到了,秋風一吹,樹葉寶寶離開了大樹媽媽,它們飄呀飄呀,會飄到哪里呢?(發散性思維)
2.初步學習用較連貫的語言描述樹葉寶寶
(1)語言導入
師:樹葉寶寶飄呀飄呀,也飄到我們小朋友的身邊了。瞧,它們在那兒呢。我們每人去找一個樹葉寶寶做朋友,跟你的樹葉寶寶玩一玩。
提示:教師提供的小樹葉要跟幼兒的人數相等。
師:我也找到一個樹葉寶寶做朋友,我已經跟我的樹葉寶寶坐到座位上了,你們坐好了嗎?
(2)引導幼兒講述樹葉寶寶的顏色
師:我找到的樹葉寶寶是紅色的,你們找到的樹葉寶寶是什么顏色的呢?(引導幼兒用句型“我找到的樹葉寶寶是__顏色的”完整地回答)
師:還有誰的樹葉寶寶跟我的一樣也是紅色的?我們一起說。
師:誰來告訴我們,你找到的樹葉寶寶是什么顏色的,要用完整的話來說。
(3)引導幼兒講述樹葉寶寶的形狀
師:__X的樹葉寶寶跟我的一樣也是紅色的,那有什么不一樣嗎?(引導幼兒說出形狀不一樣)
師:我找到的樹葉寶寶是掌形的,你們找到的樹葉寶寶是什么形狀的?(引導幼兒用句型“我找到的樹葉寶寶是__形的”完整地回答)
師:還有誰的樹葉寶寶跟我的一樣,也是掌形的?我們一起來說。
(4)幼兒觀察并體驗樹葉寶寶飄落的姿態
師:我的樹葉寶寶是一搖一搖慢慢地飄下來的,你們的樹葉寶寶從大樹媽媽的身上是怎么飄下來的呢?你們也飄飄看。
②師拿一片樹葉向上拋,引導幼兒觀察樹葉飄落下來的姿態。
②引導幼兒自己把撿到的樹葉拋到空中,觀察樹葉飄落的姿態。
③鼓勵幼兒模仿樹葉寶寶的姿態做動作。(幼兒自由做動作)
提示:教師參與其中,先用完整話來表達樹葉的顏色、形狀和飄落的姿態。
(5)師:樹葉寶寶好累呀,我們陪樹葉寶寶休息一會兒好嗎?
3.結束部分
師:樹葉寶寶雖然離開了大樹媽媽,可是它們飄到了很多很多地方,給大家帶來了快樂,剛剛還跟我們小朋友一起做游戲,你們開心嗎?樹葉寶寶看到你們這么開心,它們也很開心。
老師還有個問題,樹葉寶寶離開了大樹媽媽,還會回來嗎?什么時候才會回來呢?請你們回到家里和爸爸媽媽商量商量,明天再來告訴我,好嗎?
教師演唱《小樹葉》第二段,邊唱邊帶領幼兒離開活動室,在戶外繼續和樹葉寶寶做游戲。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教師參與其中,用正確的、完整的語言來表達樹葉的形狀、顏色及飄落的姿態,達到了示范的目的,同時又不顯得呆板。孩子們參與熱情很高,尤其把描述樹葉飄落的姿態改成讓幼兒用動作來模仿小樹葉,孩子們非常感興趣,都積極參與。
活動改變了以往語言活動的枯燥乏味,用新穎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和幼兒的參與性,讓幼兒在情境中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簡短篇2
活動目標
1、看看、說說生活中常見的紙。
2、嘗試用團、拋、踢等不同的動作玩紙,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餐巾紙、手工紙(紅黃藍綠)、報紙、超市的廣告紙;紙箱等輔助材料。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1、出示紙袋。
這是什么?可以干什么用?
2、老師在紙袋里放了寶寶喜歡的紙,猜猜看是什么紙?
二、看看講講
1、出示餐巾紙(生活)
提問:餐巾紙幫寶寶擦什么?你是怎么擦的?
(兒歌:餐巾紙,折起來,擦鼻涕,真干凈。)
擦過的.餐巾紙放哪里?
2、出示手工紙(顏色)
提問:這是什么顏色的手工紙?(紅黃藍綠)
手工紙可以干什么?(可以剪、可以撕)
游戲:手工紙變變變,變架飛機飛飛飛。
3、超市的廣告紙(認說日常用品)
提問:小朋友在廣告紙上看到了什么?
討論:你想到超市買什么東西?
4、出示報紙(新聞)
提問:報紙是誰看的?報紙上有什么?
小結:寶寶長大了,也來看新聞、看故事。
三、玩報紙
1、超級捏捏捏!(團成球)捏捏捏,用力捏。誰的球小?誰的球大?
2、拋——我的報紙球,飛起來嘍!
3、踢——我的報紙球,踢起來嘍!
4、滾——我的報紙球,滾過來嘍!
四、送紙球寶寶回家。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簡短篇3
【設計意圖】
故事《腳步聲》是幼兒十分喜歡的文學作品,兔奶奶根據三只羊走路時腳步聲的不同,判斷是誰來了。利用這個文學作品,讓幼兒學習根據聲音的特征進行判斷,不但發展了幼兒細致的分辨能力,而且使幼兒對周圍的聲音產生興趣,能夠留意身邊不同的聲音。通過學學說說中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使幼兒萌發了初步的角色對話意識。
根據孩子語言的`最近發展區,孩子生長的環境,故事里的“姥姥”這一稱呼對于這里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所以我把故事內容進行了一些調整,在故事中稱呼“姥姥”改為奶奶,出現的象聲詞走路的腳步聲也進行了簡單化,便于孩子學說。
【活動目標】
嘗試分辨大羊、中羊和小羊以及其他動物與人群走路時不同的腳步聲。
【活動準備】
操作圖片;故事動畫;腳步聲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聽故事《腳步聲》
1、老師分段講故事,幼兒安靜傾聽。
重點提問:
A、是誰上山去看兔奶奶了?
B、為什么兔奶奶一聽腳步聲就知道是誰來了呢?
C、X羊看見奶奶是怎么說的呀?
(幼兒模仿三只羊不同的腳步聲,學說三只羊的話。)
2、完整欣賞故事一遍
重點提問:
A、X羊的腳步聲是怎樣的?
B、X羊見到奶奶又是怎么說的?
(幼兒回憶故事內容,并模仿三只羊不同的腳步聲,學說三只羊的話。)
小結:哦,原來大羊、中羊和小羊的腳步聲都不一樣,所以兔奶奶一下就聽出是誰來了。
二、經驗遷移
1、你還聽到過誰的腳步聲
(幼兒說一說、學一學)
三、聽錄音,猜猜誰來了
1、這里還有腳步聲,我們一起來聽聽。
(放錄音磁帶:其中有媽媽穿著高跟鞋、爺爺用拐杖、小馬跑、大象等各種不同的腳步聲。)
重點提問:
A、這是誰的腳步聲?
B、你是怎么聽出來的?
小結:每個人的腳步聲都不相同,仔細聽,開動小腦筋,找找特殊的地方。
活動延伸與建議
1、提供相匹配的圖片,幼兒根據圖片提示創編兒歌。
2、提供更多的節奏條卡,幼兒根據節奏卡念兒歌。并進行問答游戲。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簡短篇4
活動目標
1.體驗看懂圖畫帶來的樂趣,喜歡上閱讀。
2.理解故事內容。
3.學習文中的反復句式,大膽說說故事。
4.能簡單復述故事內容,并進行角色表演。
5.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文中的反復句式。
2、大膽說說故事。
活動準備
1.幼兒準備
小圖書人手一冊。
2.教師準備
大圖書,錄音帶,大頭飾{青蛙,鴨子,烏龜,河馬}。
活動過程
一.預備導入。
小朋友,今天老師來上班經過小河邊,突然聽到“撲通”一聲,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聲音嗎?小河邊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揭示課題。
二.大圖書閱讀
1.老師簡要介紹故事,逐一閱讀,并依次出示頭飾。
2.看第1頁,圖上是哪個小動物?它在干什么?
引導幼兒想象并說出青蛙跳入水中的聲音“撲通”。
3.引導幼兒逐頁看大圖書第3~7頁。
4.引導幼兒看第8頁讓幼兒猜測,小動物都去了哪里?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小動物們都不見了?
5.繼續看第9~11頁,讓幼兒對照猜測的結果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6.教師在幻燈上翻書,幼兒聽錄音故事。
三.自由閱讀
1.提示幼兒看書及翻書的常規。注意姿勢和動作是否規范。
2.給予充分時間讓幼兒自由閱讀。
四.幼兒完整欣賞故事一遍。討論分享
讓幼兒談談自己讀這個故事的感覺,如高興,覺得有趣,都可以說一說。
五.結束活動
教師和幼兒共同收書,整理物品。
教學反思
故事導入部分一定要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專注于故事,理解故事的內容。學習看書的常規,老師還要重點示范,以及如何翻書、如何收書,這些看似很平常的東西卻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習文中的反復句式,還要孩子多說,善于表達。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膽量。
小百科:河邊是靠近河流的地方。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簡短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不要吵醒小蝸牛》,初步感知哄蝸牛睡覺時安靜、恬美的氛圍。
2、探索用輕柔的聲音與雷公公對話,哄小蝸牛睡覺。
3、注意與同伴協調一致的朗誦兒歌,體驗關愛小蝸牛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將裝飾好的紙箱套在錄音機上,扮“雷公公”,錄有雷聲的磁帶。
2、一張大蝸牛圖片,若干張小蝸牛圖片。
3、《搖籃曲》的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1、幼兒初步感知哄小蝸牛睡覺時安靜、恬美的&39;氛圍。
教師懷抱“小蝸牛”,導入話題“我們的小蝸牛在外面玩了一天該睡覺了。”接著表演唱《搖籃曲》哄其入睡。
2、幼兒學習兒歌《不要吵醒小蝸牛》。
(1)幼兒產生請求雷公公不要吵醒小蝸牛的愿望,引出活動名稱。
教師放錄音,提問:“是什么聲音呀?是雷公公在打呼嚕呀!都要把我的小蝸牛吵醒了,我們一起來請求雷公公輕點打呼嚕,好嗎?
(2)幼兒初步感知兒歌內容。
教師用請求的語調示范朗誦兒歌,然后再對幼兒說:“雷公公聽到我們的聲音了它不再打葫呼嚕了,我們再把小蝸牛哄睡著。”最后,與幼兒一起繼續哼唱《搖籃曲》哄小蝸牛睡覺。
(3)幼兒跟誦兒歌。
教師繼續放錄音,雷聲繼續,教師號召全體小朋友跟誦兒歌。“雷公公呼嚕打的太響了,沒聽見,我們再一起求求它吧!”
(4)幼兒集體朗誦兒歌。
再次引導幼兒哼唱《搖籃曲》,突然雷聲又響起。幼兒自然遷移。集體朗誦兒歌,注意聲音要保持一致。
(5)幼兒有表情的朗誦兒歌。
教師提問,啟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用輕柔的聲音朗誦兒歌與雷公公對話。“雷公公怎么又打呼嚕啦!想想看,我們應該怎么樣請求它,雷公公會聽得舒服,又不會吵醒小蝸牛。
3、幼兒人手一只“小蝸牛”,唱《搖籃曲》,哄其入睡。
師:這次,雷公公真的聽見小朋友的話啦!它不打呼嚕了,還和我們一起哄小蝸牛睡覺呢!
4.聽音樂《搖籃曲》,教師啟發幼兒,輕輕將小蝸牛送到小床上,讓小蝸牛安靜地睡覺,再提醒幼兒輕輕地、有序的離開教室。(大余縣水城幼兒園李敏)
附兒歌:《不要吵醒小蝸牛》
雷公公,雷公公,
請您清點打胡嚕。
我的蝸牛在睡覺,
不要吵醒小蝸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