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
編寫教案可以使教師在教學前有充分的準備,免除臨時抱佛腳的情況出現。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方便大家學習。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點和寫法。
(2)學會抒情的兩種方法。
2、過程與方法
了解抒情文字的特點和寫法,在寫作實踐中,能夠采用多種抒情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善于發現自身、人類、社會及自然的美;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快樂,感受幸福。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各種抒情方式方法,特別是托物言志這種抒情方式的把握。
難點: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并通過抒情這一表達方式寫出來。
教學時數:2——3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話題探討:
1.美是什么?
美是一種感覺,美是一種心態,東西很多,需要人們去發現,去認識。不同時代的人、同一時代的不同人,對于美都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理解。浩瀚無邊、氣勢磅礴的大海美,晶瑩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險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繁華的都市美,茅草屋籬笆墻牧童樵夫恬靜的山村也美。
美是拂面的春風,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優雅的體態,美是動人的聲音;美是勃勃的生機,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說,美無處不在。你發現這些美了嗎?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預設各種可能:
美是一種潮流,美是一種時尚。
美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統一的標準,對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有“水色簾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的贊美詩句,對唐明皇的貴妃楊玉環大詩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頭滑過,從觸覺進入心靈;
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綻放,從視覺進入心靈;
美,是一首歌,在耳際縈繞,從聽覺進入心靈;
小結:美離我很近,卻無法觸摸;美離我很遠,卻似乎又離心靈很近。既然美是這樣的,我們就要捕捉美,創造美。方法之一——學會抒情。
二、學習抒情
這個單元作文訓練的話題是“美的發現”。那么,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嗎?你發現過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嗎?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
同學們,怎樣才能發現美呢?
一是多多投入審美實踐,在實踐中提高發現美的能力;
二是擴大知識面,淵博的知識無疑有助于我們發現客觀事物的美;
三是豐富生活閱歷,閱歷越廣,體驗越多,就越能發現美。如果我們發現了美,又怎樣將美好的情感表達出來,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學會用“抒情”這種表達方式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當然,學習抒情不僅僅是個學習技巧的問題。尤其要緊的,應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煉自己的感情。“人生經驗愈豐富,事理觀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著,愈易融化于具體的情境。”(朱光潛語)
抒情的關鍵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體的形象。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好,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不言惜別而惜別自見;或寓情于景,如“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不言悲涼而悲涼自見。同學們應認真體味、學習。
抒情,特別要注意下邊幾點:
情要真實。虛假的感情不僅不能感動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厭惡。白居易說: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作者內心一片真情,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極頹廢的感情不應該寫入文章。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發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讀過后久久不能忘懷。因此,同學們寫作文要抒發那些積極進取,昂揚向上,反映當代中學生進取精神的風貌,弘揚時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極頹廢的思想不應該寫入文章。具體地說,應特別注意:謾罵老師、家長,謾罵高考制度,揭露中國社會腐敗、黑暗,自己如何不學習,抽煙、喝酒、逃課、泡網吧、早戀等等,在平時作文、考試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中絕不許出現。
三、怎樣抒情:
1.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間接地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詩、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敘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與敘述、描寫、議論等結合運用。在議論說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過對某種觀點的論證,體現作者的愛憎感情。
記敘中運用抒情表達方式,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方法:
從上述表述中可見,抒情分為兩類: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會單獨出現在文中,它常與記敘、描寫、議論等結合在一起。一般來說,直接抒情一般要與議論結合在一起,而間接抒情一般與敘述、描寫結合在一起。這“結合”,要求自然,不能牽強,切忌空泛、虛浮,無病呻吟。
3.各種抒情方式方法概述:
(1)直接抒情法
又稱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別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直抒胸臆的特點是:不要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泄;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這種直陳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顯得坦率真摯,樸質誠懇,很能打動人心。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介紹志愿軍戰士的幾個英雄事例后,寫下了這樣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你已經可以了解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什么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么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歷、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
作者飽含深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志愿軍戰士的無比崇敬和熱愛之情。
(2)間接抒情,具體又有如下幾種:
①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稱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通過景物來抒情。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通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在寫作中,抒情而不直寫情,繪景而不止寫景,借景抒情,情以景興,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②觸景生情法
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發為感嘆述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寫景物;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筆在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如劉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運用觸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寫景,作者首先是描寫閩江江水的綠,再寫江中急流的險,然后筆鋒一轉,重點描寫急流中的飛舟。寫“綠”,寫“急流”,寫“飛舟”,都是為寫船上的勇士作鋪墊。面對這幅急流飛舟、驚心動魄的畫面,作者觸景生情:在那緊急關頭,是急流勇進,還是急流勇退呢?結論是只能前進,不能后退,因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動搖,那船便會撞碎在尖厲的巖石上”。作者抒發了不畏艱難險阻,急流勇進,知難而上的革命情懷。情從景出,扣人心弦。
③詠物寓情法
詠物寓情,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詠物寓情的關鍵在于“寓”。它的特點是,只描寫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對物象的具體描繪之中,通過比喻、擬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運用了詠物寓情的手法。
他糾纏著丁香,往上爬,爬,爬,……終于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作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著氣,窺視著另一株樹……
這里寫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種趨炎附勢、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對這種政治投機商的憤恨與蔑視的感情,寄寓在對“藤”的物性的描寫之中,達到了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高度和諧與統一。詠物寓情,將思想感情化作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畫面,不僅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觀點,而且文章也因此而顯示出情意深邃、韻味雋永的藝術魅力。
④詠物言志法
詠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它與詠物寓情的區別是:詠物寓情只狀物,不直接抒情;以狀物代替抒情;詠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如許地山的《落花生》就是詠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詠物”,描寫花生的可貴品質:“它只把果實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來。”然后“言志”,說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對別人沒有益處的人。詠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顯得具體,物象因情志而饒有韻味。二者相融相匯,相映生輝。
⑤融情于事法
融情于事,指通過敘述事件來抒發感情,讓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感染讀者。這種滲透著感情的敘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得真誠可親。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給兒子道別時買橘子的那一段敘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一段敘述文字,樸實無華,把慈父的愛子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⑥融情于理法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說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閃爍出充滿個性色彩的情思.撥動人的心弦。如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愛憎,作者并非情意纏綿,淚語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將愛妻之情與“勇于就死”之理熔為一爐,以含情之筆說理,以明理之言訴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⑦托物言志
就是通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是間接表現主觀主題思想的方式(也即間接抒情方式)之一。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劃,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關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使物能達意而志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擬、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屬于作文的整體手法,是以物寫人,通過賦予意象某種人格化特征,來寄托作者的某種情感。托物言志(廣義的托物言志應該包括象征,這里所說的是狹義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過對物象描寫和刻畫(托物)來表達自己的某種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聯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作者以不貪戀溪澗而沖奔大海的瀑布表達自己“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的豪情壯懷。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來寄托情思的一種表現手法。如季羨林的《清塘荷韻》,通過記述荷花艱辛的生命歷程,表達出對生命頑強、堅韌的贊美。作者寄情與物,將紛繁復雜的人生感悟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予以體現,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所謂“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
可見,托物言志既是一種間接的抒情方式,又是著眼于整篇文章而言的一種表現手法。不要把它單一看作
示例
石榴
郭沫若
五月過了,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不想再爭妍斗艷的時候,有少數的樹木卻在這時開起了花來。石榴樹便是這少數樹木中的最可愛的一種。
石榴有梅樹的枝干,有楊柳的葉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這風度實兼備了梅柳之長,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愛的是它的花,那對于炎陽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紅的花,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麗,那不是夏季的心臟嗎?
單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經就是一種奇跡了。你看,它逐漸翻紅,逐漸從頂端整烈為四瓣,任你用怎樣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樣的勻稱,可是誰用紅瑪瑙琢成了那樣多的花瓶兒,而且還精巧地插上了花?
單瓣的花雖沒有雙瓣的豪華,但它卻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藝,紅瑪瑙的花瓶兒由希臘式的安普刺變為中國式的金盅,殷、周時代古味盎然的一種青銅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種銹彩,它都是具備著的。
你以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嗎?它會笑你呢。秋天來了,它對于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皓齒,那樣透明光嫩的皓齒你在別的地方還看見過嗎?
我本來就喜歡夏天。夏天是整個宇宙向上的一個階段,在這時使人的身心解脫盡重重的束縛。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
有朋友從昆明回來,說昆明石榴特別大,子粒特別豐腴,有酸甜兩種,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雨荷
張曉風
有一次,雨中走過荷池,一塘的綠云綿延,獨有一朵半開的紅蓮挺立其間。
我一時為之驚愕駐足,那樣似開不開,欲語不語,將紅未紅,待香未香的一株紅蓮!
漫天的雨紛燃又漠然,廣不可及的灰色及綠色中竟有這樣一株紅蓮!像一堆即將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傾潑的顏色!我立在池畔雖不欲撈月,也幾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場雨嗎?你曾經無知地在期間雀躍,你曾經癡迷地在其間沉吟——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濕,那些無奈與寂寥,并且以對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紅蓮,在雨中怎樣地唯我而不忘我,當沒有陽光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一株蓮花里有怎樣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就在這美麗的湖畔——豈只有哲學書中才有真理?豈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筆簡單的雨荷可描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的雨季何患?
還有我們學過的宋周敦頤的《愛蓮說》、茅盾的《白楊禮贊》都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名篇。望同學們反復誦讀這些文章,領會托物言志類文章的寫法。
四、布置作文
課本“寫作練習”寫作指導:
第一題要求寫出自然美,在自然美中融進自己的感情。小路、流水、山巒、森林、天空、大海……都是實體事物,因此首先要求用寫生的辦法把它們表現出來,要寫得準確,寫出它們的特點和個性,尤其是寫出它們的美。同時,也要把贊美之情不落痕跡地融化在描寫之中。
第二題是寫一幅風景畫或一張風景照片中的自然美景,以及美景中的一些細節,同時把自己心動的感覺寫出來。在這里,關鍵是找到畫或照片中的美,找到心動的感覺,如果找到了,再用文字把這美和感覺表達出來。當然,寫風景美和寫自己的感覺應是乳水交融的。
第三題是用動情的筆墨把自己的一種經歷寫出來。這些經歷似乎都是細節,都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是細節,就容易碰到,在題目列舉的四種中,學生不難找到。即使不在這四種中,也可以,只要這種經歷給了自己心靈以震撼或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四題是要求寫關于美的名言在自己心底留下的印象,或者引起的情感的波動、思想的升華。在這方面有體驗的學生可以完成這道題。
第五題要求寫“我青春的色彩”,應該說這道題每個學生都能寫,都能大大抒發一番關于青春的情感。要注意的是,切勿寫得空泛。要把情感融化在具體的形象之中。
五、教后反思:
當前學生的作文中流露消極頹廢思想很嚴重,這是應試作文的一大忌,我們必須加以糾正這一現象,為此在這節作文課上我反復強調這一點,我想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整個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使他們對學習、對生活充滿信心。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2
教學目的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課文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課文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課文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課文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課文。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課文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39;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清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同學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同學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同學,引起同學心靈的共鳴。
二、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①教師范讀。
②同學自由練習朗讀。
③同學齊讀。
三、內容研討
①解題。這節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②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著眼點完全相同嗎?(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③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并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④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志,這就是文中反復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⑤小結課文。
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望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四、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同學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同學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五、課外作業
①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②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并進行表演唱
教后記:隨著詩人行進在黃河岸邊,感受黃河的氣魄,回想著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的戰士抗擊敵人的氣概,使同學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與不屈的意志。《黃河頌》給了同學一個了解先烈精神的機會。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識記字詞,了解畫家、家豐子愷。官莊中學門曉艷20__-4-15
2.品讀生動形象的語言,感受天真爛漫的童趣。
3.感受生活之美,熱愛生活。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欣賞豐子愷的四幅漫畫,從這幾幅漫畫中你能看出它們都表現了一個怎樣的主題?(幾幅漫畫都用簡潔的線條、生活化的題材展現出兒童行為中蘊含的童真、童趣)這不僅是豐子愷漫畫的一大特色,他的散文也是如此。今天就讓我們學習豐子愷的一篇散文《竹影》,一起走進那個清幽恬靜的夜晚,來感受他那顆天真、質樸的心靈。(板書:竹影豐子愷)
二、考察學生對豐子愷的了解。
的漫畫風格獨特,富有創意,內涵深刻,耐人尋味。他的散文在文學影響也很大,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
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甘美的回憶》《率真集》等。
三.出示目標。
四.預習匯報: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悶()熱彌()漫qia()意水門汀()...
徘徊()口頭chán()芥()子園畫譜...
亂撇()zhàn()朱砂參差()不齊倘()....
五.自主學習,整體感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填寫下面的表格,并用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概括(提示:可以用“什么人干什么事,結果怎樣”的形式來歸納)
文章描寫了作者幼年時與小伙伴們在月下畫竹影的有趣游戲,在父親的
引導下對中國畫有了一定的認識,充滿了童真童趣。
[設計意圖]讓學生積累基礎,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了解大意,為進一步精讀探究打好基礎。
五.這個晚上的風是輕柔的,云是飄逸的,人是活潑可愛的,事是充滿童真童趣的,月色如銀,竹影斑駁,這些都可以從作者簡約而又充滿生趣的語言中體會出來。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勾畫文中你喜歡的語句,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童真童趣。
【友情提示】本文描寫的句子包括兩類:一類是對景物的描寫,另一類是對人物的描寫。描寫景物的句子可以從修辭、用詞、寫法、內容、營造的意境等方面進行鑒賞;描寫人物的句子可抓住其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的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了解人物形象。
例句:“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不可挽救”運用比喻修辭生動形象的描繪出夕陽漸漸陷去天空暗下來時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守定西天”“一跳一跳”等詞語的運用充分體現了兒童善于觀察、好奇心強的特點。
“唉,你們愜意得很!這椅子給我坐的?”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他的兩腳。
這句運用語言、動作描寫突出華陽的活潑、可愛,充滿童趣。
????
學生勾畫喜歡的句子加以賞析,及時給予評價。
[設計意圖]這樣是為了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筆下的景、人、事都折射出童真童趣,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六.在剛才的語言賞析中我們感受到孩子們的玩是充滿童趣的,他們的提出的問題也是非常天真的。從孩子們和豐子愷父親的問答中,你發現沒發現中國畫和西洋畫有什么區別?
明確:中國畫:像符號,重寫意(神);西洋畫:像照像,重寫實(形)展示兩組圖畫,讓學生辨別是中國畫還是西洋畫,具體直觀的感受中國畫和西洋畫的特點。
2.你認為豐子愷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和藹可親,學識淵博,(教育孩子)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豐子愷曾經說過:“父親對我有闃重要的影響,在那個夜晚他讓我多了一份成熟,添了一分思考,增強了對美的認識。作者后來之所以在藝術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跟他父親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七.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游戲,比如捏泥人、用花和柳條編花環等等,留心想想,你在游戲中有美的發現嗎?(學生回憶童年的趣事)
堆雪人、堆積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藝術
騎竹馬、過家家、捉強盜、老鷹抓小雞——戲劇表演藝術
涂鴉、在身上畫手表、人體彩繪、在手指頭上畫人臉、男孩的地上撒尿畫踩腳印畫(用水或在沙灘上)——繪畫類
敲擊杯碗、玩撥浪鼓等有聲玩具——音樂類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丟手絹——舞蹈類
起外號、編故事、猜、瞎掰歌詞——文學類
拍照片(攝影)剪紙、做紙船紙飛機(手工藝)——另外
七、小結:由此可見兒童的游戲中,不僅充滿童真童趣,而且也蘊含著藝術和美。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體察人物思想感情。
2、有感情誦讀精彩段落。
3、引導學生與自己對話,激發學生的愛心。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激發愛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自讀點撥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關注的,可能大多是球星、歌星(包括最熱門的超級女聲)。但是,你關注過這些你身邊的小人物嗎?
(點擊出現幻燈片組圖:棒棒,推板車的人,賣菜的人,拾垃圾的人…)
他或許是送煤氣的大叔,賣小菜的老大爺,掃大街的大嬸,甚至是朝天門的棒棒…。你了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幸福、他們的無奈嗎?我們該如何對待他們?今天,作家楊絳,會給我們一個怎樣的答案?我們來學習課文《老王》
(出示幻燈片)并板書課題
二、課前熱身
檢查預習字詞情況。(略)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自讀課文,并和周圍的同學一起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你認為老王是個怎樣的人?請用“老王是個......的人”這個句式說話。
(2)老王的不幸,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請閱讀1—4段)
(3)老王是如何對待作者一家的?(縱觀全文思考)
(4)作者及家人給了老王哪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2學生自主思考,討論。
3師生討論得出答案。
四、精讀感悟
因為仁愛之心的存在,才使作者和老王之間,演繹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而將我們的感動和震撼,推向最高潮的,是哪一部分?(老王送蛋,香油)讓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朗讀8—16段
1、教師談生活體驗,并范讀第8段
2、學生齊讀9—16段
3、出示幻燈片:
(1)哪些句子最讓你感動?請用下面的句式說話:“最讓我感動的句子是......,因為......。”
(2)你能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把你的感動傳遞給大家嗎?
4、換位思考
如果你是楊絳,生命垂危的老王給你送蛋送油,你哪些方面會做得更好?
五、拓展遷移
因為善良的楊絳,老王凄慘的一生有了一抹溫暖的亮色。那么,同學們,我們身邊有老王那樣的不幸者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話實說》節目
1、主持人激情導入。
2、出示圖片(弱勢群體組圖)
3、看了這些圖片,在座的各位嘉賓想到些什么呢?請就“如何關心社會弱勢群體”這一話題,說說你的看法。
4、每位朋友都表示要多幫助弱勢群體,你能仿照例句,對收看這個節目的聽眾朋友說出你的心愿嗎?
例句:“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不幸的人送去溫暖”
5、主持人小結
是呀,不幸者的不幸,既有物質上的貧困,還有精神上的失落。那么,我們,不僅在物質上給他們的幫助,更要在精神上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喚醒他們對生命,生活的熱情…。我們的實話實說節目至此結束,謝謝各位朋友。
六、結束語
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上,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不管是哪種宗教,都教我們懷有一顆悲憫之心,善良之心,讓我們用真愛點亮那些憂傷的眼睛,用真愛溫暖那些冰封已久的心靈,讓人性的光芒照亮世界,讓慈悲的燈盞永懸蒼穹。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6
【學習目標】
1、了解鄧稼先及楊振寧的有關文學常識。
2、識記:宰割元勛鞠躬盡瘁奠選聘悴曛凜鋌攝
3、找出文中重點句、段特別是抒情議論部分并體會其作用。
4、理解鄧稼先的人格魅力和為祖國兩彈事業貢獻自己畢生精力的精神。為實現強國之夢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學習重點】
1、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把握全文的重點及各段的重點。
2、體會文章的深刻含義,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朗讀詩歌
天府楊柳塞上煙,問君此去幾時還?
實驗場上驚雷動,江河源頭捷報傳。
不知鄧老今何在?忠魂長眠長江畔。
這首詩歌的標題是《懷念鄧稼先院長》,是鄧稼先的朋友們懷著無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獻給他的一支挽歌。他的朋友們為何如此深沉地懷念、崇敬他呢?是因為被他的精神與人格魅力所吸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鄧稼先》這篇文章。
二、了解鄧稼先及楊振寧的有關知識
三、速讀全文,了解各部分主要內容
正音:宰割元勛鞠躬盡瘁奠選聘悴曛凜鋌攝
記住六個部分各自的小標題
四、討論研究
1、閱讀第一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⑴《鄧稼先》的開頭與前面我們已經學過的傳記性文章的開頭有何不同?
⑵這些內容與鄧稼先有關嗎?從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來?
⑶文章這樣開頭有什么好處?
⑷貢獻巨大卻鮮為人知說明了什么?
2、閱讀第二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⑴用兩彈元勛作這一部分的小標題好不好?為什么?
⑵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這樣寫的用意何在?
⑶①段寫鄧稼先得到博士學位后立即回國,表明了什么?
⑷⑤段屬于什么表達方式?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⑸鄧稼先在重病期間仍然堅持工作,他做了什么事?表現了什么精神?
⑹兩彈元勛稱號他是當之無愧的,為什么?
3、閱讀第三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⑴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各有什么性格特點?
⑵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⑶⑥段主要強調了什么?想說明什么問題?
⑷⑦⑧段舉例的目的是什么?
⑸末段補充說明作者對兩人的看法,是否多余?為什么?
4閱讀第四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⑴第四部分的小標題有什么特點?其含義是什么?
⑵這一部分寫到寒春是不是參加了中國原子彈工作是何用意?體現了什么?
⑶這一部分不是直接寫鄧稼先的光輝事跡的,可不可以刪去?為什么?
5閱讀第五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⑴引用《吊古戰場文》的作用是什么?
⑵鄧稼先的工作環境是怎樣的呢?
⑶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⑷我不能走這句話表現了鄧稼先的什么精神?
⑸引用五四時期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⑹最后為什么補充說明我父親喜歡那首歌?
6閱讀第六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⑴怎樣理解標題永恒的驕傲的含義?
⑵這一部分中四個破折號的作用是什么?
⑶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辭方法,作用是什么?
⑷怎樣理解最后一句話的&39;含義?
⑸這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請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小結
1、找出文中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畫出其中關鍵的詞語。
2、全文六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學習本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結合文中的句子,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或閱讀過的材料談一談)
【板書設計】
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引子
兩彈元勛生平簡歷貢獻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補充延伸擴展
民族感情?友情?進一步擴展
我不能走具體化
永恒的驕傲總結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7
一、情景激趣:
由小學時學過的葉圣陶先生的兩篇文章《荷花》《記金華的雙龍洞》導入。
二、目標引趣:(PPT展示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情感。
2.掌握本文對人物以小見大的刻畫方法。
三、識人入趣:(PPT展示兩位大師簡介)
1、初識葉老。生讀注釋①內容以及屏幕上相關內容,初識葉圣陶先生。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2、認識張老。生讀PPT內容,了解張中行先生。
張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學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隨筆集《負暄瑣話》等。
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四、字詞知趣:
1.指生讀PPT字詞,教師評價。
2.生齊讀PPT字詞。
修潤生疏商酌譬如朦朧別扭
拖沓妥帖誨人不倦不恥下問
顛沛流離
五、感知存趣:
1、請學生速讀文章,思考文中寫了葉圣陶先生哪些事情?
2、生讀文章,師巡視。
3、生回答,師點評總結。
4、師預設:
六、品讀悟趣:
這篇文章語言平易,蘊藏的情感卻極為深厚。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能夠打動你們的段落,然后想一想這段文字應該怎樣讀,體現了什么樣的情感?可以小組齊讀這段文字,也可以個人朗讀這段文字,讀完后,再派代表分析蘊含的情感。
1.生小組討論,試讀,分析。
2.生展示讀,師評價。
3.師總結。
4.師展示讀。
七、小結存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