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
編寫教案有助于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辦事認真的習慣;可使備課充分,上起課來有條不紊。優秀的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運用第一人稱,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運用對比的寫法來突出主題。
2、過程與方法:運用對比的寫法,突出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大自然,以及充滿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學重點:
1、植樹人的精神品質;
2、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教學難點:
獨具特色的環境描寫,精妙的比喻,使文章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
課時安排:2節課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喬諾(1895~1970),生于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后成為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法國二十世紀最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勛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為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為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為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為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余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動畫片,并榮獲第六__屆(1988)奧斯卡動畫短片獎。在環保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啟示。
二、新課教學:
(一)泛讀課文,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理解結構。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著重號標出表現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用序號標出意義段,批注自己的閱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要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坍(tān)塌廢墟(xū)流淌(tǎng)縫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流淌:液體流動。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后變成的荒涼地方。
酬勞:酬謝,給出力的人的報酬。
轉悠:漫步,無目的地閑逛。
富饒:物產多,財富多。
(二)理解結構
1.為課文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樹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樹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創造奇跡改變了環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長壽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明確: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
3.本文的結構對你的作文有何啟示?
三、課堂小結:
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對比、照應;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四、作業布置:
深入閱讀課文,并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植樹的牧羊人》的基本內容,也深深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所寫的是真實人和事嗎?并請說出理由:
《植樹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志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后,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ogue》雜志上發表,之后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為什么會鼓舞很多人。
二、新課教學:
(一)理解內容
1.文章開頭說:“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蹦阏J為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
明確: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從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動。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2.選文第二段中,作者細致描寫“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環境,這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為后面寫牧羊人的植樹做了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干燥的氣候都與后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滋潤、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跡。
3.“不曉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過管它是公有地,還是私有地,跟我種樹有什么關系?”這幾句話表達了牧羊人怎樣的品格?
明確:高尚無私,種樹純粹是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財富。
4.“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文中所講的連鎖反應具體指的是什么?
明確:種樹成林之后,自然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現在居然流水淙淙,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復現,獵人們回到高地,開始獵野兔或野豬。
5.“他不理會1939年的世界大戰,如同不理會1914年的世界大戰?!弊髡哌@樣有怎樣的言外之意?
明確:牧羊人一直潛心種樹,心無旁騖;戰爭在毀滅,而牧羊人在創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現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內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眾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為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
明確:無私、慷慨。
2.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
明確:自信,果斷。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凈凈,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明確:積極生活,愛整潔。
4.他說,這塊高原因為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明確:目標遠大而高尚。
5.或許正因為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著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
明確:無私,儉樸。
(三)理解主旨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并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啟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明確:本文通過“牧羊人”堅持種樹改變環境的故事,表達了這樣一種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2.本文的主旨對你有何啟示?
三、課堂小結:
1.你對本文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見解?
2.你學了本文后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收獲?
四、作業布置:
再讀《走一步,再走一步》,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2
《在山的那邊》述說的,顯然與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隨他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他的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然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要求詩人用“形象”而非簡單的、概念化的語言來處理他所反復體會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經驗。王家新沒有像很多人一樣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變成一種憤懣的喧囂,而是從中體驗出所有的理想的破滅之苦,并把它轉化成一種以“山”與“?!钡膶α榛灸J降某了荚娨?。
從表面上來說,“山那邊還是山”這樣的發現,自然不過是“山那邊是?!币活愑字苫孟氲钠茰纭H欢吧健痹谠娭校亲璧K詩人通向他無比向往的“大?!钡囊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所以,這種挫折也就喻示了詩人生活中所有的傷痛和失敗,它超越了具體的生活經歷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情感經驗的象征。
與之相對應,“?!眲t是那種永遠呼喚著我們出發的誘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詩人相信,“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PGN0009A.TXT/PGN>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山”與“海”的對立,往往是一種無法打破的對立,正如另外一位詩人在《山民》中所說,“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所以沒等他走到那里/就會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這首詩中,“山”與“?!钡膶α?,“山”對“?!钡母艚^,因為一個“一次又一次失望”卻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尋大海的倔強的“孩子(我)”的出現,而告克服。這“孩子”可以說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這個山與海之間的“追夢者”,體現了我們內心“隱秘的想望”,更體現了一代人在現實的重重磨難與對理想的苦苦堅持之間的精神歷程。
在藝術上,《在山的那邊》看似線條單純,卻又波瀾迭出,緊扣人心。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他的語調并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回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個孩子的語調這樣寫道:“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仍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些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沖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后的“?!睂Α吧健钡哪孓D。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詞語:
噩耗晴天霹靂慟哭支離破碎小心翼翼
恍惚踽踽獨行玲瓏突如其來變化無常
2、關于觀察與思考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方法。培養觀察能力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基本一環。閱讀時,要靠平時觀察生活的體驗去理解作品內容;寫作時,"第一須觀察",是從生活中獲取材料。
思考是對觀察對象(人物、景物、事物、環境等)進行分析研究的思維和規律。
觀察和思考必須結合起來,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事物,發現其中的含義和規律。
3、關于文章的結構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的統一。結構的基本內容包括:層次和段落、過度和照應、開頭和結尾。一般我們主要分析層次和段落,便于我們把握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
1、從表情達意和文章結構兩個方面去理解"金盒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所表現的兄妹情與姐弟情在內涵和寫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3、學習本文用樸素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文章所抒發的手足深情。
教學建議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金盒子為線索,用樸素、平實的文字記敘了金盒子從最初的玩具箱變為寂寞的良伴,最后竟變為紀念的信物的過程,充分表達了兄妹姐弟的關愛、理解,滲透了難以割舍的手足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寫金盒子的來歷和我哥哥與金盒子的不解之緣以及哥哥去世后金盒子對我的重要意義。
第二部分(9—13)寫弟弟、金盒子與我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1)寫哥哥、弟弟、雙親去世后,金盒子對我的重要意義。
三、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周密,層次清晰,首尾呼應。
文章以金盒子為敘事線索構思謀篇。這條線索貫穿全文,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表現出手足深情的深刻主題。文章又以時間的發展為順序,用一連串的表示時間的狀語,寫出了作者在不同年齡的情感體驗,思路十分清晰。
2、文筆自然開朗,平淡簡約。
本文語言質樸、平淡,沒有雕琢痕跡,卻在看似拉家常的娓娓言談中透露出一份真情實感。全文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記錄了發自內心的真情獨白,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四、課文教讀方法建議
這篇文章細膩感人,不要當作一般的記敘文教讀,也不要從記敘文"六要素"入手,而應當反復默讀,從整體上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力求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閱讀時,可引導學生參照如下的步驟進行:
1、先瀏覽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
2、再讀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件事。
3、讀第三遍時,注意文中的幾件事是怎樣貫穿起來的。找出與金盒子相關的描述,并進行分類:哪些是敘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寫高興的事情的,哪些是寫哀傷的事情的;哪些是記實,哪些是回憶。進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仔細體味的基礎上,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思考被感動的原因,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
1、學習"金線串珠"的寫作手法。
2、品味質樸平淡而感情至深的語言。
難點:
對文章的主題的深入理解
本文對骨肉親情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既寫了兄妹情,又寫了姐弟情,還寫了父女、母女情;既寫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樂融融的親情,又寫了遭受巨大不幸時的悲痛。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寫兄妹情,后半部分主要寫姐弟情。"我"由于身份的變化而有不同的經歷和情緒。而這一切都與金盒子密切相關。對父女情母女情的描述貫穿始終,與兄妹情、姐弟情相交織,使家庭親情表現得更為濃烈、深厚。
教學過程:
1、先瀏覽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這一遍瀏覽還應當疏通字句,解決詞語障礙。
2、再讀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件事。
這一遍閱讀時,教師應當督促學生圈點批注,在文章字里行間做記號,注明所發生的事件或關鍵句子。
3、讀第三遍時,注意文中的幾件事是怎樣貫穿起來的。找出與金盒子相關的描述,并進行分類:哪些是敘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寫高興的事情的,哪些是寫哀傷的事情的;哪些是記實,哪些是回憶。進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全班進行交流閱讀的成果,討論明確以上過程中布置的的思考題。
明確:"金盒子"在文章中,不僅是敘事的線索,而且還是抒情的依托。年幼時,金盒子是"我"和哥哥的寶物,是樂趣的所在,是不可分離的"良伴",還是"我"與弟弟爭搶的"玩具"。哥哥、弟弟去世之后,金盒子里裝載著太多的回憶和思念。它"不僅是一種紀念,而且是骨肉情愛之所系"。它由"寂寞中的良伴",變成"逗人傷感的東西"。"我"可以對它傾吐滿心的憂傷委屈,可以捧著它"盡情一哭"。隨著人事的突然變化,"我"對金盒子的感情也波瀾起伏。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痛悼之心,與日俱增。金盒子的故事,見證了主人公的心路歷程,架構了一篇催人淚下的美文。
5、在仔細體味的基礎上,請學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思考被感動的原因,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在全班交流。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個人情感的體驗,傾聽學生發言,及時激勵評價,對體會深入、有質量的發言要大力表揚。
手段:
反復默讀與討論相結合
設計思想:
新課標指出:"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并體味本詩的節奏、韻律美。
二、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內容。
三、培養熱愛科學熱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一、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并體味本詩的節奏、韻律美。
二、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調動聯想想象,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導入新課: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中,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茖W家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發現了億萬年前像奇紀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在《化石吟》這首詩中,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
二、新授:
1.預習
⑴.找出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并學會運用。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滿變幻的。
進化: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變化。
烏有:虛幻,不存在。
潛行:在水面以下行動。
裹藏:纏繞著藏起來。
太古:遠古時代
引頸長吼:伸直脖子大聲吼叫。
蔥籠:(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靜而雅致。嘆服:稱贊而佩服。??菔癄€:形容經歷很長時間。
日轉星移:形容發生極大的變化。
⑵朗讀這首詩,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題。
⑶就課文不理解之處提出質疑。
3.研習新課。
⑴朗讀課文。要求讀好詩的節奏、重音、語氣和語調,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⑵探究質疑:題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討論并歸納:“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盎鳌本褪琴濏灮氖闱樵?。
⑶探究質疑:第一、二節連續用了六個問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想象。連續不斷地問句表現出作者對科學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也打開了作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⑷探究質疑: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討論并歸納:
①生命的起源。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那時候地球的溫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巖橫溢。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后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②生物進化的歷程。原始的生命由于營養方式的不同,一部分進化成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植物,另一部分進化成為沒有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這些藻類植物和原始單細胞動物就分別成為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
③人類的出現。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過著樹上生活。后來,地球上一些地區,氣候變得干燥了,森林減少了。在這些地區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來尋找食物,經過漫長的年代,它們就逐漸進化成了現代的人類。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經過漫長的年代,有的滅絕了,有的就逐漸進化成現代的類人猿。
⑸探究質疑:沉睡了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討論并歸納: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茖W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所謂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證嗎?古代生物雖已死亡,其肉體經過億萬年早就化為烏有,但它們作為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是實實在在的,有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在這些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些有機物的殘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譯這些密碼嗎?第5節的前兩句寫“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起人。人臉上的皺紋就是生命歷程的寫真,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寫人,還是在寫化石。作者的思緒飛向那遠古洪荒,??菔癄€,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無論多么久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級向高級演化。皺紋和化石是什么關系?作者為什么要寫皺紋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臉,那么刻在這張臉上的皺紋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第6節,作者轉入現實。當你參觀古生物博物館,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你會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頸長吼;當你站在重現的遠古林木之中的時候,難道你不會贊嘆大自然的高妙嗎?“嘆服大自然”,這是作者由衷的贊嘆,大自然是魔法師,是雕刻家。
小結: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澳惆盐业乃季w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來就是寫飛揚的思緒了。
⑹探究質疑: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反復朗讀,體會這一特點。并說說詩的第二節和最后一節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這道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美以及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笆湃トf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后兩句也互相照應??梢哉f,第7節是對第2節的回答。
⑺探究質疑:最后一節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詩歌把化石稱為“你”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
四、小結
這是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更是一首科學詩。全詩是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五、作業
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描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2.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法指導:欣賞景物,體會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活情感
課前播放歌曲《生我養我的土地》
激情導引:
“生我是這塊土地,養我是這塊土地……”一聲聲歌唱,凝聚了人們對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親般親切的名字,每每喚起你,就像母親用那溫柔的雙手撫摸著我們,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潤著我們一樣;土地,你用你寬闊的胸懷養育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
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奮斗,對土地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人們不會忘記,當年走投無路漂泊謀生的農人身懷的“家鄉土”;人們不會忘記,蟄居海外的僑裔床頭上珍藏的“鄉井土”;人們不會忘記,“寸金橋”上的民眾抱著“寸土當金與伊打,誓與國土一起存亡”的信念……歲月悠悠,能沖淡許多記憶,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與悲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土地的誓言》,她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
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
1.播放視頻:《土地的誓言》視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思考: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學生交流:作者情感(懷念、贊美、憂傷、憤怒......)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學生活動:你覺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動你?用波浪線畫出來。
6.學生討論: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說一說?(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語段,要讀出自己所領悟到的情感)
7.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找句子談感受,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8.學生交流:“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薄霸谀翘飰爬锫裨徇^我的歡笑?!?/p>
9.教師提問: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為什么這樣描繪?
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為了展示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切懷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學生討論后回答: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欣賞品析學生探究
學生找出關鍵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欣賞
教師示例:
1.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幾句話?
教師點撥明確:
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學生活動學生找出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賞析
四、質疑研討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后在班上研討:
1.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教師點撥: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2.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p>
五、拓展延伸創新寫作
1.學生交流學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樣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
2.學生活動寫一篇歌頌家鄉的詩歌或短文,鼓勵學生對家鄉描寫贊美。(播放艾青的《我愛的土地》配樂朗誦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再次感悟熱愛之情,激發創作靈感)
3.課下搜集有關土地的詩歌或歌曲
六、師生反思課堂小結
1.學生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學生口頭交流自己寫作體會
3.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土地的誓言》,我們要熱愛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著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著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允許我輕輕地撥動琴弦,為你歌唱“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勞動,為她打扮,為她梳妝……”(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樂中結束)
《土地的誓言》句子賞析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薄八偷偷睾魡局业拿?,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钡鹊取_@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么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蒲松齡的文學知識。理解并積累文中重點實詞和虛詞,準確翻譯課文。
2、反復誦讀,揣摩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對塑造形象的作用。
3、學習屠戶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精神,培養自己同困難作斗爭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建議以熱播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引入或與狼相關的成語引入(辨狼之本性)。
師:最愛平底鍋的灰太狼是一只怎樣的狼?(生答略)
二、組代表解讀學習目標
三、生結合資料鏈接介紹蒲松齡及其作品。
四、課文研讀
1、(活動一)一讀課文,正音辨句,做到流暢自然。
(1)字音:綴行大窘積薪苫蔽弛擔持刀眈眈相向少時
目似暝意暇甚隧入尻尾假寐狡黠頃刻
(2)重點句子節奏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恐/前后受其敵
其一/犬坐于前以刀/劈狼首
一狼/洞其中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2、(活動二)二讀課文,結合注釋讀譯課文,掌握文意。
A通假字止有剩骨止同只
B、一詞多義
意:意暇甚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敵:恐前后受其敵蓋以誘敵
前:恐前后受其敵狼不敢前
止: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之:又數刀斃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久之兩狼之并驅如故
以:投以骨以刀劈狼首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蓋以誘敵
其:恐前后受其敵場主積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C、詞類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詞活用為動詞,打洞)其一犬坐于前(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狼不敢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詞活用為狀語,從隧道)
3、(活動三)課文悟讀,理清情節、分析形象。
(1)從文中找出交代時間變化的詞語:少時、久之、頃刻
(2)以“狼”為中心詞,在橫線上填入一個動詞,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
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斃狼——作者議狼
(3)形象
狼:兇狠貪婪:綴行甚遠;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陰險狡詐: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屠戶:忍讓反抗機智勇敢細心勇于斗爭、善于斗爭、除惡務盡
①心理描寫
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一開始,屠戶采用“投骨”之法,試圖擺脫狼的跟從,說明他對狼的貪婪兇惡的本性缺乏認識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兩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敵”。發現麥場積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搶占有利地形保護自己。后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由被動轉為主動。他警惕性高,又轉視積薪后,殺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這才悟出狼的狡詐陰險。
②動作描寫
“投以骨”“復投之”寫屠戶試圖投骨避狼,結果無效。“顧”“奔”“倚”“弛”
“持”五個動詞,寫屠戶迅速搶占有利的地形,保衛自己,準備反擊?!氨┢稹薄芭薄皵馈睂懲缿舫靡焕菑饺?,一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取得勝利?!稗D視”“斷”“斃”等動詞寫屠戶高度警惕,果斷出擊,再獲全勝。
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活動四)課文理讀,把握主題、寫法。
(1)“止增笑耳”的僅僅是指惡狼嗎?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從這個故事,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作者嘲諷的不僅僅是惡狼,而是借“狼”來諷喻當時社會上像狼一樣的惡人及惡勢力。
啟示: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一味退縮,只會助長敵人氣焰。/要冷靜,利用有利地形和條件,予以反擊。
(2)文章結尾一段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何作用?
議論。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五、課外練筆:將此文改編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白話小說,注意環境、神態、動作、心理描寫,可以適度創新。
提示:①開頭可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來突出屠夫的緊張心理②“投以骨”時,屠夫的心理活動③屠夫看到麥場時的心理④屠夫殺狼的經過⑤兩狼的動作、神態描寫⑥結尾可呼應開頭,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反襯屠夫得勝而歸的喜悅心情
附1、創新型課文描寫示例
一條小路,蜿蜒的伸向遠方,夕陽的余輝照得小路發黃。在通往集市的方向,來了一個挑著扁擔的生物,近一看,原來是屠夫??粗鈸惺O碌墓穷^,屠夫不禁笑了,小聲嘟噥道:“終于攢夠錢了,明天女兒過生日就送她期待已久的MP3吧!”
余輝照在他臉上,才發現時間不早了,本來打算欣賞欣賞這夕陽,可惜今天無緣了,“老婆孩子還在家里等我吃飯呢!”屠夫長嘆道,“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明天又要起早了”。說罷,加快速度往前走了。
剛走10分鐘,人的第六感覺告訴他,他后面有東東跟著。于是,猛地一回頭。好家伙,真可謂“屠夫一回頭,嚇死一群牛?!焙竺娴膬善ダ悄樕钒?,跟貧血沒啥區別。還好這兩匹狼心理素質還可以,不然,他現在已經在搶救中了。
屠夫看是兩匹狼,不由得一驚,“這條路治安這么差?都有狼了,下次一定要去法院申訴?!蓖婪蜃匝宰哉Z說。立馬甩下骨頭,拎著空扁擔,跑的比兔子還快...
屠夫跳到了一堆柴薪下,剛想喘口氣,兩匹狼就追上來了?!袄霞一铮阋詾楝F在是什么時代,那種無聊的誘餌誰會中?”其中一匹狼說。屠夫見雙拳難敵四爪,連忙下跪道:“兩位狼爺爺,今天就放過我吧,我上有老,下有小,而且還沒有辦人壽保險,要吃我的話也等我辦完人壽保險再吃啊”。“切,這種話我都聽出耳繭了,誰信你”。一匹狼說。屠夫見沒用,立馬拿起菜刀,“來呀,誰怕誰。”那兩匹狼一番耳語后,其中一匹走了,另一匹坐在原地,一言不發。
大約過了三分鐘,屠夫看看手表,7點半了。他可不想讓老婆擔心,就豁出去了,拿著菜刀沖上來,吼道“看我,降狼十八砍?。 笔说逗?,地上多了一條狼的尸體。
當他準備拿扁擔時,不經意發現柴薪后面多了一條狼尾巴。
屠夫頓時明白了,冷笑道:“哼哼,你小子想陰我,下輩子吧!”說著一刀下去,血肉模糊。狼拼著最后的力氣,從柴薪中爬出來,奄奄一息的說“如果上天給我一個重來的機會,我會對你說三個字:我....恨你,如果硬要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N年!”剛說完,又一刀下去,駕鶴歸西了。
屠夫挑起空扁擔,狂笑道:“狼?也不過如此。正所謂,一切皆有可能”。
附2、
與狼有關的故事:狼和小羊、東郭先生和狼
與狼有關的成語: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狽為__、狼吞虎咽、鬼哭狼嚎與狼有關的諺語: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狼披羊皮還是狼、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
邊吃屎。
與狼有關的歇后語:狼吃東郭——恩將仇報狼頭上長角——裝洋(羊)
攆走了狐貍住上了狼——一伙更比一伙兇)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體會、學習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此詩。
2、了解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難點
1、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
2、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他的《赤壁賦》中寫道:“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古一世之雄也?!贝蠹抑捞K軾在文中稱贊的是誰嗎?(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詩作《觀滄?!罚?/p>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別請幾位同學介紹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明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觀滄?!贰洱旊m壽》等,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三、朗讀《觀滄?!?,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
2、指導詩歌朗讀方法:停頓、重讀、語調、延緩。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請幾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四、合作探究,理解詩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象的?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4)詩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小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學評價。
(1)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糾正并評價。
(2)明確:以“觀”統領此詩。
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以“觀”統領此詩。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保┟鑼懞K蜕綅u。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后兩句詩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首詩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以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大海浩瀚壯闊、包容天地的宏大氣概與形象,顯示出詩人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五、品讀賞析
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p>
學生在小組內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比菍懱摼埃醋髡叩闹饔^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丁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六、小結
師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七、拓展延伸
師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板書設計
觀觀——水島樹草
滄博大胸懷
海感——日月星漢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1)鄭人買履。
(2)鄭人有欲買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罷。
(9)遂不得履。
(10)何不試之以足。
(11)寧信度。
(12)無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
(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結構。
(2)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1、理解句意。
2、講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2)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3)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復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么呢?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9
一、了解《聊齋志異》
“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聊齋志異》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大多來自民間和下層知識分子的傳說。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代表他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讀——讀準;說——說譯文
讀準——讀準字音、讀好停頓。
說譯文——信、達、雅
二、理清故事情節
在下面的()里填上一個動詞,概括故事情節。
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一、遇狼
1“綴行甚遠”可看出狼的什么特點?
兇狠
2、請結合圖片思考:課文開篇向我們交代了幾大要素?分別是什么?請用原文語句回答。
四要素
時間:晚
地點:途中
人物:一屠,二狼
起因:一屠晚歸,兩狼綴行
二、懼狼:
1、從“投、復投”等詞看,屠戶為什么不一次將骨投盡,使兩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這時屠戶對“狼”的心態是怎樣的?
遷就退讓
2、從“骨已盡矣,兩狼之并驅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時的心態是怎樣的?貪婪兇狠
三、御狼
1請指出描寫屠夫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
2、他采取了怎樣的行動?(原文回答)
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3、狼的表現呢?
眈眈相向
四、殺狼
請用原文回答
1、兩狼的計謀:一狼徑去,一狼假寐(前后夾擊屠夫)
2、前狼假寐的姿勢:犬坐于前
3、前狼假寐的神態:目似瞑,意暇甚
4、前狼假寐的目的:誘敵
5、后狼徑去的目的:意將隧入以攻其后
6、此節表現了狼的什么特點?
陰險狡詐,愚蠢
三、總結討論
1、請結合圖片說出屠夫殺前狼的經過,從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點?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勇敢且果斷)
2、請結合圖片說出屠夫殺后狼的經過,體現屠夫的什么特點?
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勇敢機智且細心)
3、朗讀第五自然段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嘆是怎樣的?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4、這屬于什么表達方式?
議論
5、“止增笑耳”的僅僅是惡狼嗎,?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從這個故事中你獲得怎樣的啟發?
不是,狼在此實際上是惡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種貪婪、兇狠、狡詐、愚蠢的惡人,說明對待這種象惡狼的惡人就應該象屠夫一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四、總結歸納:
屠戶狼
遇狼
機智勇敢怕狼狡猾兇狠貪婪
御狼
殺狼
嘲笑了玩弄陰謀,自食其果的惡狼,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教育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敵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10
一、作者簡介。
二、朗讀全文,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少頃(shǎo)犬吠(fèi)囈語(yì)夫叱大兒聲(chì)夫齁聲起(hōu)意少舒(shǎo)中間(jiàn)曳(yè)屋許許(hǔ)聲幾欲先走(jī)驚覺欠伸(jiào)
三、聯系課文,解釋下面的字詞,想一想與現在的意義有什么不同?
1、于是(在這個(時候))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今意是:承接連詞)
2、兩股戰戰(大腿)
(今意是:量詞事物的一部分;屁股)
師:“兩股戰戰”什么意思:兩條大腿哆嗦直抖。這個詞好像在哪學過?在蒲松齡《東郭先生和狼》里面有一句話“屠自后斷其股”,其意思是“屠夫從后面砍斷了它(指狼)的腿?!?/p>
3、幾欲先走(跑)
(今意是:步行、行走)
師:“走”古代作“跑”講,我們能不能聯想到一個詞?(走馬觀花)釋義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常用來形容不深入細致地觀察事物,只是粗略(cūluè)地觀察,比喻被表面現象所迷惑(míhuò)。強調過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強調結果。
師:這幾個詞屬于一種什么文學現象?
(古今異義)
師:那么同學們在課文中再找找還有哪些屬于古今異義?找到的舉手
古意今意
1、(會)賓客大宴適逢,正趕上聚合,合在一起
句子翻譯(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
2、(但)聞屏障中只轉折連詞,但是
句子翻譯(只聽到圍幕里面醒木一拍)
3、當(是)時這判斷動詞
句子翻譯(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
4、微(聞)有鼠聽用鼻子嗅
句子翻譯(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
5、賓客意(少)舒稍微數量小
句子翻譯(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6、(稍稍)正坐漸漸地稍微
7、中(間)力拉崩倒夾雜房間、中間、間隔
句子翻譯(其中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
8、(雖)人有百手即使假設連詞雖然條件連詞
師:課后要注意歸納整理
四、解釋下列字詞的意思
1、坐滿坐寂然通“座”,座位名詞口技人坐屏障坐動詞2、妙眾妙必備妙處名詞以為妙絕好,奇妙形容詞3、絕以為妙絕極副詞群響必絕滅,消失動詞師:那么這種現象叫什么?(一詞多義)
師:這個在課文當中就比較多了。同學們再找幾個,找到舉手。
4、呼忽一人大呼“火起”呼叫動詞呼呼風聲擬聲詞5、指手有百指手指名詞不能指其一端指出動詞6、乳婦撫兒乳喂奶動詞兒含乳啼奶頭名詞7、起夫齁聲起響起動詞夫起大呼起來動詞8、一又一大兒醒一個數詞一時齊發相同形容詞師:課文當中像這樣的詞應該還有很多,同學們課后要歸納整理。師:其實我們文言文當中除了“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還有一種現象叫什么?(詞類活用),同學們能不能在本文中找幾個?
五、詞類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長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京城里有個擅長口技的人。)
2、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名詞活用作動詞
(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
3、婦撫兒(乳)喂奶名詞活用作動詞
(婦人拍著孩子喂奶)
4、會賓客大(宴)舉行宴會名詞活用作動詞
(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
5、婦(手)拍兒聲用手名詞作狀語
(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
6、無不伸頸,側(目)用眼睛看名詞活用作動詞
(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瞇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師:在前面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名作動2、蹄之,用蹄子踢名作動)
師:下面老師給一分鐘時間給同學們,看看還有沒有有疑問的字詞或句子的理解。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師:以前就有一個同學問過我,老師:那個“驚覺欠伸”的“覺”字,好像讀驚覺jué啊。大家認為應該讀什么?有沒有同學讀jué的?
師:那大家能不能告訴老師為什么不讀jué,而讀jiào呢?(是因為這里是“睡醒”的意思)
師:剛才我們對課文的字詞,進行疏通,老師教你們的方法就是,學會歸納整理,課后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再找找。然后歸納整理在筆記本上或者課本上。
師:好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課文結構
六、課文結構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第一部分(1)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第二部分(2—4)寫表演過程(寫表演者表演的幾個場景)
第三部分(5)表演結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語言揣摩
1、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么好處?“遙聞”表遠遠地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入了特定的生活環境中?!拔⒙劇笔侵嘎曇糨p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寂靜。這兩個詞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
2、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里?準確傳神,讓人一下子就在腦海里浮現出這幅畫面。
3、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宣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體會詩中運用虛詞使語言委婉懇切的表達效果
感受杜甫憂國憂民,體恤下層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清說理的層次,學習勸諫的方法,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中運用虛詞使語言更委婉懇切的表達效果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在學習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寬厚、悲天憫人還通過這樣的一件小事體現出來(教師介紹《又呈吳郎》故事的“前奏”)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朗讀本詩,借助工具書掌握陌生字詞
2、復述本詩的大致內容
3、杜甫這首詩是寫給誰的?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么?
三、學習感受虛詞的表達效果
1、杜甫想要說服吳郎任由貧苦的婦人撲棗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樣做到即說服吳郎任由婦人撲棗,又不使吳郎產生反感抵觸的心理?
2、出示學習目標:
(1)理清詩人說了幾層道理從而說服吳郎的?
(2)圈出詩中表現語氣的虛詞,反復朗讀感受其表達效果,分析這些虛詞在詩中起到的作用
3、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討論
四、總結與實踐
1、朗讀詩歌,在朗讀中體會詩中虛詞的表達效果,感受作者體恤同情下層百姓的憂國憂民的情感。
2、課堂練習鞏固
七年級語文有哪些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篇,極力抒寫“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給人以雋永暢達,豐姿綽約的氣韻。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集中學習文言文和古代詩詞,目的是讓學生在過去學習古代詩文的基礎上掌握鑒賞古代詩文的基本方法,背誦名篇佳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美,音韻鏗鏘,讀起來充滿音樂美,把多形式的朗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另一方面又可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正在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初二學生很有現實意義。
二、目標分析
(一)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本課: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及歷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并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用時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評價古人。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借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掌握古為今用的學習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結合時代具有積極參與現實的意義。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設計理念是:張揚師生個性,突出學生主體,重視學生感受,強調朗讀品味,滲透學法指導,實行合作探究,加強能力培養。我采用導讀教學法和提問朗讀教學法,并指導學生用以讀會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誦讀法: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范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學習方法:
1、圈點批注學習法。指導學生運用圈點符號和批注方法來研讀課文,邊讀邊思,及時記下轉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自主探究學習法。引導學生采用“尋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語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六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
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銘自勵,抒寫身居陋室卻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調高雅,意境雋永。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共同賞析這篇久為傳誦的名文。(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的濃厚的興趣。)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知識。
(三)品味賞析
1、示范背誦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2、學生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要引導學生采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
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復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誦讀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導學生誦讀的方法,突出層次,力求達到誦讀的三種境界:一是讀得準確。二是讀出節奏。三是讀出感情。)
①學生各自朗讀全文,劃出讀不準的字。
②教師范讀,學生標注生字讀音。
③學生齊讀,力求做到讀準字音。
④教師指導,把握輕重緩急,讀出節奏。
⑤教師范讀,學生聽讀,體會節奏、韻律的音樂美。
⑥學生自由讀,競賽讀,反復練習。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設計在于讓學生自主學習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詞句,養成隨時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我引導學生采用“尋疑式”探究和集體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具體設計如下:
①獨立疏通,提出疑問。要求學生首先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著說出每句話的大概意思,說不通的地方,用問號標記,準備質疑。
②集體交流,合作達標。要求學生當堂提問,集體交流,解決疑難,解疑后批注。
③學生自測,記憶鞏固。
本文題為陋室,可結尾為何說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話回答了這一問題?說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現在文章開頭,作者是怎樣引出這一主旨的呢?讀前三句,說出大意并作簡要分析。
課文是如何來表現“陋室不陋”這一主旨的呢?讀中間四句,說出大意并作簡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賢居室自比,引孔子語巧結全文。這是文章的難點。學生思考、討論后,作者以他們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最后引孔子語結束全文,含蓄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4、品析語言:(此程序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反復推敲,細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鑒賞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我引導學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復誦讀,挑選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獨立品析所得。
③挑選小組代表發言,各抒已見,共享成果。
(四)小結全文
為使學生對全文內容有一整體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設喻引題,頌揚陋室。中間四句通過描寫陋室清幽環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狀況,極力表現“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賢居室自比,引孔子語結束全文,再次含蓄表達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五)背誦全文
引導學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遷移
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自行設計板書,目的在于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