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自信心。怎么寫出優秀的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這里給大家分享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方便大家學習。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1
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制作出實用、美觀的美術“百寶箱”。
2、在活動中體會設計活動的計劃性、目的性等基本特點,滲透設計意識。
3、培養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在創作中體會設計活動的樂趣。
課前準備:課前搜集的一些生活用品或物品圖片
教學流程
一、引導主題
從學生感興趣的童話中的百寶箱故事入手,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從而導入新課。利用談話法,讓學生談談平時是怎樣保存自己美術作品的,是否有收集美術資料的習慣,收集的資料是怎樣整理和保存的,哪些做法有效,還存在哪些不足。
二、引導設計
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設計制作與其他美術學習活動的區別。進行簡單的組合和裝飾遞進為初步的設計和裝飾、組合。
三、提示創作
指導學生進行百寶箱的設計制作。展示教材提供的作品圖片或出示事先準備好的作品實物引導大家從結構、功能以及選擇的材料和裝飾特色等角度去分析。還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分析。
如:書包,看看有哪些構造和功能,有哪些獨到的設計,這些設計是怎樣和其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理解水平,自由選擇方法。
四、輔導作品
教師提出百寶箱的使用要求,請同學們根據要求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將同學們的意見匯總,并引導他們進行比較,最后得出切實可行的最佳方案。
進一步明確本課的作業內容,可以像教材提示的那樣讓學生設計一個“百寶箱”,也可以和平時的教學評價結合起來,單純地定位在設計制作一個學習檔案袋,并提出統一、具體的使用要求。(提示學生設計的實用性和可行性)
五、展示評價
美術“百寶箱”制作完成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評價。
教學后記:這樣的談話直接切入教學內容,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同時也為下面的教學內容做好準備。
根據要求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將同學們的意見匯總,并引導他們進行比較,最后得出切實可行的最佳方案。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會用恰當的表現手法,表現吃辣椒時的情景,學會用色彩來表現不同味道的感覺變化
2、培養學生對身邊的事物具有良好的感知與表現能力
教學重難點:用構圖和色彩來表現辣味的表情特征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以視頻導入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播放人的表情表演視頻,通過視頻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辣的表情的欲望。
2、賞析探究,激發欲望
請同學們回憶酸甜苦辣的表情,并進行分析闡述,教師引導大家談談酸甜苦辣的表情特征,并進行模仿。在暢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觀察能力,進一步鞏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創作欲望。
用課件請同學們觀察酸甜苦辣的色彩體現,并讓學生了解靚麗的色彩一般用來表現開心、愉悅的心情,灰暗的色彩用來表達難受、郁悶的情緒,通過自由想象,大膽發言,為下一步創作奠定基礎。
3、發揮想象,創作作品
這一階段,學生以小組合方式用繪畫的手法,創作你的表情,教師進行輔導,并與大家探討先畫什么,再畫什么,鼓勵大家大膽創新。
當遇到問題時,如畫面的節奏感、線條和色彩等問題時,教師引導大家共同分析、解決,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創作時我會播放音樂及圖片,作參考,尋靈感。
4、欣賞交流,感受成功
請大家將自己的作品一一展示,并進行簡短表述,如自己畫的是什么,最滿意的地方等,使學生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圓形、方形是生活中常見的基本形狀,能用線條等方法表現圓形、方形的組合物象。
2、能力目標:在視覺、觸覺感官體驗中感受圓形、方形不同形狀特征和概括觀察物象的方法;在嘗試中體驗各種材料工具表現圓形、方形物象的樂趣。
3、情感目標:能學會事物的搭配,合作精神運用到生活中。在參與中感受圓形、方形是一切物象基本形的科學現象;在合作競賽中,嘗試交往與共同努力獲取成功的樂趣。教學重點:能用圓形、方形概括、觀察和表現物象。
教學難點:感受圓形、方形不同形狀特征和概括表現物象。
教具準備:教科書、課件、繪畫工具。
教學方法:討論法、活動、總結、講解、指導、啟發與鼓勵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課程:
故事引入:從前有兩個好朋友,它們的名字分別是圓圓和方方。有一天,它們發生了爭吵,都說自己的本領大、朋友多。圓圓說:“我的本領可大了,圓形的物體可多了:太陽是圓的,星球是圓的,皮球是圓的·····”
方方說:“我的本領也不小,而且我的朋友也很多,你們看:電視機、房子、盒子......”;兩個個好伙伴都生氣了,誰也不讓誰。
引出課題方方圓圓
二授新課:
(一)創設情境,啟動主體
1.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幫忙勸勸它們:
想一想,圓圓、方方還有哪些朋友?
2.看來這兩個個好伙伴朋友都很多,本領都很大,生活中少了那個形狀都不行。如果沒有了圓形,汽車變成方或尖的還能開動嗎?如果沒了方形,房子變成圓形怎么立得穩?所以這兩種形狀,在生活中缺一不可。
(二)發揮主體
1.游戲、感受:這個袋子裝著兩種不同形狀:方形、圓形,請同學分別摸一摸,分辨形狀,并說出它們的形狀有什么特點?
2.有什么是由圓圓、方方共同組成的?請學生從書上面找出各種形狀。
3.能不能用各種圓圓、方方組成一幅畫呢?你打算怎么畫?欣賞學生繪畫作品,看看畫面上是怎么用幾何形狀表現主題的、表達思想的。
(三)創作:
發展主體一起來用方方、圓圓創作一幅畫。
四作業評價,小結
1.比一比:誰用圓圓、方方創造的物品最多?誰用它們組成的畫面最美?
2.自評:我畫了什么?里面那些物體用了圓圓、方方?
他評:用美術學過的知識評價(如點線色美、畫面物體形狀美、組合美)
師評。
3.本課小結: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圓圓、方方的物品,同學們只要細心觀察
就會找到許多有趣的發現。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4
課題:校園里的花
課時:1課時
施教時間:10月8日——10月10日
學習領域:造型__表現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校園里各種植物的枝葉的生長規律、結構。葉片、花瓣的形狀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變化。
2.能運用大小不同的點、流暢富有變化的單線條來寫生各種植物,并將點與線結合添加上背景使畫面的構圖更加完整。
3.通過寫生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發現美、表現美,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能否通過觀察了解寫生植物枝葉的生長規律、結構。葉片、花瓣的形狀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變化。
2.在寫生過程中能否畫出花、枝、葉、杈的形態及前后穿插變化。
教學準備:
教師:在美術教室每一組的桌上擺上一盆植物,再準備一些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花卉作品。
學生:繪畫工具材料。
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
引導思考:是什么把我們的校園裝點得如此美麗。培養學生能從身邊尋找美、發現美,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活動二:
觀察自己組桌子上的植物,通過討論說一說:植物的枝葉是怎樣生長的?葉片或花瓣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特征?枝杈之間是如何穿插的。
任何植物都有它的個性特征。有的莖干粗壯,有的很細弱,有的葉肥厚。教師引導學生講述植物枝葉的結構,葉片和花瓣的形狀特征。
活動三:
教師以講臺上的蘆薈為例,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教師簡單示范構圖與如何寫筆寫生,著重于繪畫的先后、各部分的枝葉、花瓣;根據特征進行添加與加工。畫面的背景可以用點、線、面有規律的組合,或用一種花紋的重復組合。
學生作業:對自己桌子上擺的植物進行寫生。
活動四:
展示作品,講評。
展示一些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花卉作品,啟發學生用紙和其他材料通過剪、拼貼等方法制作成立體和半立體的花卉,美化教室。
札記:
孩子們對校園里常見的花還真是沒怎么觀察過,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認真地觀察并表現了校園里的花,這才感嘆道:“原來我們學校有這么多的花呀,原來這些花都這么美呀!”我借機告訴他們:“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發現。”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5
課題我的美術“百寶箱”
課題做個存錢罐
課型設計應用
教法觀察法
課時1課時
教學目的
1、能夠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設計制作一個富有特色的存錢罐。
2、在構思和制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美德。
教學過程
一、激趣
讓學生將自己的存錢罐拿到課堂上,引發存錢罐的話題:
1、存錢罐的造型、色彩、材料上有何特點?
2、存錢罐的取放是怎樣設計的?
3、你帶來的存錢罐適合什么樣的人使用?
使學生認識到設計師將造型與實際應用巧妙地結合,使他們感受到,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方便我們的使用。
二、探討
指導學生分析教材上的師示范作品:
1、這些作品用了怎樣的材料?
2、生活中還有哪些材料適合用來制作存錢罐?
3、它適合給誰使用?
分析討論的話題逐漸轉到:
如何將自己的設想轉化成實際的物品呈現出來?
三、操作
進行必要的技法指導,如:怎樣在紙盒上開洞,塑料瓶要如何切割等問題。
四、實踐
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分層次指導。
五、延伸
在制作完成后,提出問題:
對于學生不正確的回答予以積極正確的指導。
課后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利用有關存錢罐的發展歷史、民俗和文學作品來增強本課人文情感的含量,可以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同學細心觀察各種植物枝葉生長的結構,葉片,花瓣的形狀特征以和枝杈的前后交叉變化。
2.能運用不同大小的點,流暢富有變化的單線條來寫生各種植物,并將點與線結合添加上背景使畫面的構圖更完整。
3.通寫生培養同學熱愛生活,發現美,表示美,鍛煉同學的觀察力,感受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實施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教具:在教室里擺幾盆盆栽,再準備一些用不周資料制成的花卉作品。
2.同學準備學具:繪畫工具資料。
二、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引導考慮,是什么把我們的學校裝點的如此美麗。培養同學能從身邊尋找美,發現美,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室里分別擺放幾盆盆栽,請同學觀察,植物的枝葉是怎么生長的?葉片或花瓣什么形狀?有什么特征?枝杈之間如何交叉的?得出畫畫前要先仔細觀察對象的認識。
2.發展階段
任何植物,都有它的個性特征,有的莖干粗壯,有的根細弱,有的葉肥厚。教師引導同學講植物枝葉的結構,葉片或花瓣的形狀特征。如八月菊的葉子是橢圓形的,邊緣還長著許多小齒,像是一把把木工用的鋸子。葉子有大有小,良莠不齊。有的時子還垂下來。等同學心中有數了,再下筆去描繪。這時要注意畫面的構圖與盆栽外形有整體感覺,從什么地方畫起都可以,主要是把前面的花,葉,枝杈的形態畫出來,后面的花葉枝可根據前面的特征進行添加與加工。
三、教學拓展
1.出示用其它資料制成的花卉作品供同學欣賞。
2.啟發深長用紙和其它資料通過剪,折拼貼等方法制作成立體或半立體的花卉,美化教室。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真正了解健康的意義,知道健康的含義以及應注意的方面。運用以前學習過的美術知識進行綜合性活動。
2、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動,激發學生關注健康的、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使身體素質得到提高。
3、通過此項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公眾傳播意識,良好的社會實踐能力,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
制作健康卡、記健康日記、制作海報宣傳。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動腦筋做出有創意的作品。
教學用具:
鉛筆、記號筆、圖片等。
教學課時:
2課時
一、導課
同學們,你們會唱《健康歌》嗎?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動一動好嗎?
二、新課
“健康”是現代人最重要的財富。健康每一天從小事做起.你能說一說哪些是健康的習慣嗎?學生小組討論:不挑食,愛吃蔬菜,早晚刷牙都是好習慣。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壞處。我們今天就來制作一些漂亮的健康卡來時刻提醒我們和家人來關注健康。
1、學做健康提示卡
1)欣賞各種形式的健康提示卡
2)探索學習書中的立體卡的制作步驟和方法。
3)自己設計一張新穎的健康提示卡,材料選擇要豐富、色彩要醒目跳躍,提示語要簡潔。
2、畫健康日記日記畫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讓大家輪流去做記錄,通過圖文形式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小組合作做海報海報有大標題、生動的插圖、和健康提示語。
4、制作宣傳服飾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些有趣的道具
5、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在校園或社區開展健康宣傳。小組成員合理分工。
三、小結
健康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美好的將來,才能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請大家行動起來,健康每一天吧!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物體的基本形體,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間概念。
2、能根據物體的特征,用線描的方式畫出物體的基本形體。
3、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的意識。
教學重點:
如何讓學生懂得為熟悉的故事配畫。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時:2課時
教具學具:水彩畫工具,色彩卡片,圖片,范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讓學生帶一件生活用品獲圖片,請學生說一件你喜歡的生活用品,說出喜歡它的理由,從造型特征、色彩、功能等方面談。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二、新課
1、看一看,說一說
我們現在的生活用品琳瑯滿目、美觀又實用。它們都是具有長、寬、高的立體物。如:
方體柱體球體
找一些生活中美觀的生活用品,觀察一下它們都是什么形體。有什么特點?與哪個基本形體相似?
2、了解線描共10頁,當前第1頁12345678910
師:老師把我喜歡的一件生活用品畫出來了,你們想看一看嗎?這種表現方法叫線描。線描是一種簡便而美觀的表現方法。它要求線條簡練、刻畫細致,表現出物體的具體特征。
3、學習繪畫方法
我們的生活用品越來越豐富了,他們的種類和形狀紛繁復雜,我們該怎么畫才能又輕松又簡單地畫出物體呢?
1)首先我們要觀察物體,把它歸納成一個基本形體,如照相機是方形體、豆漿機是柱體、足球是球體等或形體組合。
2)按一定的次序細致描繪物體。抓住物體的主要特征,使物體造型生動。
注意:一定要先畫基本形,不要一開始就畫細節,抓住物體的主要形體和特征。
4、學生實踐活動。
根據物體基本形體,畫一兩件你熟悉的生活用品。
5、作業展示評價。
學生互相評價,讓學生說出自己的作品的優點和不足。
展示優秀作品,分析出色的地方。
三、小結
我們的生活用品實用美觀,我們同學們要留生活用品獨具匠心的設計,分析其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嘗試一下自己設計你喜歡的生活用品。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9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①通過學習探究各種泥器的制作方法,體驗泥的特性,感受捏泥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并通過捏泥,體會陶藝的捏制成形的方法,嘗試制作各種泥器皿。
②重點學習簡單的陶藝制作方法,體會中國陶藝的歷史文化,引導學生以生活為創作源泉進行創作。
③難點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設計。
情感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及創作能力。
教具:陶泥、簡單工具、陶藝作品
學具:陶泥、簡單工具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課題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玩具,看看有什么?(展示泥玩具的圖片)仔細觀察這些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泥巴)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玩捏泥巴。(板書課題)
二、師生交流,表現創新
1、找同學上臺摸一摸泥制陶罐,提問:泥制的物品摸起來有什么感覺?(很粗糙)
2.說說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器物是用泥制作的?
3.看看陶藝的發展歷史吧!(展示陶器圖片)提問:上面的這些部件都是做什么用的?(把手、裝飾…)
4.展示陶泥,師:這些陶泥就是用來制作陶器的材料,(找同學上臺摸一摸,說一下感受—-很軟)由于材料很軟所以很方便造型。
5.怎么樣才能讓這些陶泥變形成我們需要的形狀呢?(講解變形手法---揉、捏、搓、壓)
6.展示圖片,教授造型方法。(盤條法、手捏法、泥板法)用這些方法同學們可以隨意制作出自己想要的形狀。
7.老師示范制作一件陶器。(講解裝飾與連接的手法。)
三、學生實踐
出示作業要求:運用學到的方法,結合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小器物。
四、講評,小結
對學生的作業開展講評,表揚有創造性的學生。
作業設置
運用學到的方法,結合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小器物。
板書設計
9、捏泥巴
變形手法:捏、揉、搓、壓
造型手法:盤條法、手捏法、泥板法
課后反思
泥巴是孩子們最熟悉的事物,這種內容的'美術課對我們老師來講應該也是上的內容了,因為孩子們對它的喜愛,讓我們比較好控制課堂,但怎么樣才能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讓他們能出更多更好的橡皮泥作品呢?在這節課里我開展了嘗試。讓同學們親自感受泥巴的質地,親自總結泥巴的玩法,讓學生從玩樂中掌握了制作技法。
對于一個美術教師來說,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喜歡上美術課,進而喜歡美術,當然,最終的目標是讓他們喜歡藝術。對此,我覺得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美術的那份喜愛,而這正是我所追求的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10
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制作出實用、美觀的美術“百寶箱”。
2、在活動中體會設計活動的計劃性、目的性等基本特點,滲透設計意識。
3、培養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在創作中體會設計活動的樂趣。
課前準備:課前搜集的一些生活用品或物品圖片
教學流程
一、引導主題
從學生感興趣的童話中的百寶箱故事入手,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從而導入新課。利用談話法,讓學生談談平時是怎樣保存自己美術作品的,是否有收集美術資料的習慣,收集的資料是怎樣整理和保存的,哪些做法有效,還存在哪些不足。
二、引導設計
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設計制作與其他美術學習活動的區別。進行簡單的組合和裝飾遞進為初步的設計和裝飾、組合。
三、提示創作
指導學生進行百寶箱的設計制作。展示教材提供的作品圖片或出示事先準備好的作品實物引導大家從結構、功能以及選擇的材料和裝飾特色等角度去分析。還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分析。
如:書包,看看有哪些構造和功能,有哪些獨到的設計,這些設計是怎樣和其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理解水平,自由選擇方法。
四、輔導作品
教師提出百寶箱的使用要求,請同學們根據要求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將同學們的意見匯總,并引導他們進行比較,最后得出切實可行的最佳方案。
進一步明確本課的作業內容,可以像教材提示的那樣讓學生設計一個“百寶箱”,也可以和平時的教學評價結合起來,單純地定位在設計制作一個學習檔案袋,并提出統一、具體的使用要求。(提示學生設計的實用性和可行性)
五、展示評價
美術“百寶箱”制作完成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評價。
教學后記:這樣的談話直接切入教學內容,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同時也為下面的教學內容做好準備。
根據要求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將同學們的意見匯總,并引導他們進行比較,最后得出切實可行的最佳方案。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11
一、教學內容:課本第1—4頁。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
二、教學目標: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
1、能抓住教師的形象神態進行描繪,培養自己的觀察力。
2、能記憶或想象畫出師生之間印象深刻的故事,培養自己的繪畫表現力。
3、掌握賀卡設計的方法步驟,能制作一張尊師卡片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動手設計能力。
4、在充滿生活情趣的繪畫與制作中,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
三、教學重點:掌握賀卡設計的方法步驟,能制作一張尊師卡片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動手設計能力。
四、教學難點:能記憶或想象畫出師生之間印象深刻的故事,培養自己的繪畫表現力。
五、教學準備:卡紙。
六、教學設計: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
本課圍繞“老師”這個主題,將表現性繪畫和手工制作融入到師生情感交流之中,教師的教學藝術將激活學生對教師的美好印象。語言的交流、心靈的對白、細節的把握將再次勾勒師生學習生活的直觀畫面。
活動一重在啟發學生觀察、記憶自己喜歡的教師的形象特征,教學可作如下安排:引導記憶——學習討論——提供指導——創造表現——交流評析。
上課前講發生在某位教師(或者是自己)身上的故事,讓學生猜猜這位教師是誰,并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推理分析:“你是怎樣猜出來的?”,“這位教師外形有何特點?”,“你還知道他(她)喜歡干什么?”,通過交流學習討論引發學生對教師的注意和記憶。在學習指導中可通過示范畫或學習作業的展示觀察,讓學生重溫“自畫像”那一課中人物的基本畫法,抓住自己喜歡的教師的特點進行獨特的創作表現。作業之后,可將作業進行展示,先讓學生們猜猜畫上是哪位教師,再請作者本人進行介紹,首尾呼應,結束本課的學習。
活動一作業表現僅僅是教師個體形象,活動二與活動一比較,要表現的人物更多,情節更生動。教學中可作如下安排:觀察比較——學習討論——提供指導——自主表現——交流評析。
可利用CAI出示兩副學生作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第一副畫是一位教師的具體形象,第二副畫是將第一副畫中的教師形象與一些學生形象進行組合的畫面,通過比較揭示本課學習主題。學生討論師生相貌、身材、衣著的區別,并在CAI中強化表現意識,在提供學習指導時可通過CAI讓學生在畫面中對既定的教師、學生形象進行嘗試組合構圖,出現人物形象組合的各種圖畫,并鼓勵學生根據記憶加上一定的主觀想象,積極思考“學生和教師在何處干什么?”的故事情節,大膽表現,在交流評析中對自己表現的印象深刻的畫面故事暢所欲言。
活動三是關于卡片設計制作的學習內容,可以信息加工策略為主導設計學習活動,教學安排如下:觀察分析——掌握規律——拓展思路——自主設計——體驗交流。
教師出示尊師卡揭示課題,并讓學生拆分卡片,了解卡片的構成要素包括:襯底、形象、文字,探討卡片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規律。教師提供各種卡片供學生欣賞,開拓學生的視野,并向學生提供卡片外形和圖案設計的思路,如根據文字、祝詞進行聯想等。學生設計制作完畢后可相互欣賞,并贈送給自己喜歡的教師。教師充滿謝意的表白既是對孩子的肯定,又促進情感交流的升華。
評價不能局限于繪畫或制作表現的因別,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繼續構建師生友誼之橋,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作業要求:活動一,以寫生或記憶的方式畫一畫自己喜歡的`老師,可以是頭像、半身像或全身像。活動二,記憶或想象畫出自己和老師之間印象最深的事情。活動三,設計制作一張賀卡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12
教學目標:
1、能夠舉例說明大小是通過比較才可以體現出來的。
2、能夠用比較的方法繪畫制作大人國或小人國。
教學準備:
學生:玩具、紙、筆等
教師:電腦圖片、動畫資料、實物投影、玩具等
教學重、難點:
1、如何理解大與小是通過比較表現出來的。
2、能否用對比的方法來表現畫面中的大與小。
教學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活動一:
1、教師講述:故事《格列佛游記》引導同學們認知大人國和小人國理由去的事物。
2、同學討論: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來到大人國、小人國的?你看過那些這方面的書?或是動畫片嗎?
3、出示課題:大人國與小人國
活動二:
1、將同一輛玩具車分別放在不同的背景下,為什么有時顯得非常大,有時顯得非常小?(小組討論)
2、教師舉例:雕塑《湯匙橋》《衣夾》等(電腦展示)
3、請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務舉例說明物體的大小是通過對比體現出來的`。(微縮景觀等)
活動三:
請學生思考:
1、你想表現大人國還是小人國?
2、你想用那幾樣物體的反差來表現主人公時來到大人國還是小人國?
3、畫面的主體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來襯托它的大或小?
5、教師示范大人國和小人國的畫面:大人國的大人和高樓、大樹先后比較,小人國里的小人和文具,昆蟲相比較,展現他們的大和小。
活動四:
學生創作,教師指導。
活動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見。
教學反思:以前學生畫人總是畫小了,現在有了大和小的對比,構圖比以前好多了。
第二課時
活動一:
繼續完成上節課的作業。
活動二:
作品交流展示。教師從構圖及色彩方面進行總結。
活動三:
游戲:
大人和小人:每個同學將自己畫的人剪下來,隨意找一位同學的作品進行比較,看看自己的是大人還是小人,再找另一位同學的進行比較,看看又變成大人還是小人了?
課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圖表現立體的大人國或小人國。
教學反思:
我找到了《格列佛游記》的故事碟片,放了一段給學生們看,讓孩子們直觀的感受同樣的一個人在大人國和小人國不同的遭遇和感受。這使學生們感受到了很多,在創作畫時想象出了諸如:在小人國一下子割了一畝麥子,在大人國住在蘋果屋里……想象力的的豐富促使了畫面效果的豐富。結合我給同學們的比較參照,大人為合稱其大?小人為何稱其小?同學們創作出很多“毛毛蟲和小人”“蔬菜國里的小人”“文具盒里的小人過”“奧特曼大戰大人國”等等作品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13
一、教學內容:課本第1—4頁。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
二、教學目標: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
1、能抓住教師的形象神態進行描繪,培養自己的觀察力。
2、能記憶或想象畫出師生之間印象深刻的故事,培養自己的繪畫表現力。
3、掌握賀卡設計的方法步驟,能制作一張尊師卡片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動手設計能力。
4、在充滿生活情趣的繪畫與制作中,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
三、教學重點:掌握賀卡設計的方法步驟,能制作一張尊師卡片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動手設計能力。
四、教學難點:能記憶或想象畫出師生之間印象深刻的故事,培養自己的繪畫表現力。
五、教學準備:卡紙。
六、教學設計: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
本課圍繞“老師”這個主題,將表現性繪畫和手工制作融入到師生情感交流之中,教師的教學藝術將激活學生對教師的美好印象。語言的交流、心靈的對白、細節的把握將再次勾勒師生學習生活的直觀畫面。
活動一重在啟發學生觀察、記憶自己喜歡的教師的形象特征,教學可作如下安排:引導記憶——學習討論——提供指導——創造表現——交流評析。
上課前講發生在某位教師(或者是自己)身上的故事,讓學生猜猜這位教師是誰,并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推理分析:“你是怎樣猜出來的?”,“這位教師外形有何特點?”,“你還知道他(她)喜歡干什么?”,通過交流學習討論引發學生對教師的注意和記憶。在學習指導中可通過示范畫或學習作業的展示觀察,讓學生重溫“自畫像”那一課中人物的基本畫法,抓住自己喜歡的教師的特點進行獨特的創作表現。作業之后,可將作業進行展示,先讓學生們猜猜畫上是哪位教師,再請作者本人進行介紹,首尾呼應,結束本課的學習。
活動一作業表現僅僅是教師個體形象,活動二與活動一比較,要表現的人物更多,情節更生動。教學中可作如下安排:觀察比較——學習討論——提供指導——自主表現——交流評析。
可利用CAI出示兩副學生作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第一副畫是一位教師的具體形象,第二副畫是將第一副畫中的教師形象與一些學生形象進行組合的畫面,通過比較揭示本課學習主題。學生討論師生相貌、身材、衣著的區別,并在CAI中強化表現意識,在提供學習指導時可通過CAI讓學生在畫面中對既定的教師、學生形象進行嘗試組合構圖,出現人物形象組合的各種圖畫,并鼓勵學生根據記憶加上一定的主觀想象,積極思考“學生和教師在何處干什么?”的故事情節,大膽表現,在交流評析中對自己表現的印象深刻的畫面故事暢所欲言。
活動三是關于卡片設計制作的學習內容,可以信息加工策略為主導設計學習活動,教學安排如下:觀察分析——掌握規律——拓展思路——自主設計——體驗交流。
教師出示尊師卡揭示課題,并讓學生拆分卡片,了解卡片的構成要素包括:襯底、形象、文字,探討卡片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規律。教師提供各種卡片供學生欣賞,開拓學生的視野,并向學生提供卡片外形和圖案設計的思路,如根據文字、祝詞進行聯想等。學生設計制作完畢后可相互欣賞,并贈送給自己喜歡的教師。教師充滿謝意的表白既是對孩子的肯定,又促進情感交流的升華。
評價不能局限于繪畫或制作表現的因別,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繼續構建師生友誼之橋,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作業要求:活動一,以寫生或記憶的方式畫一畫自己喜歡的`老師,可以是頭像、半身像或全身像。活動二,記憶或想象畫出自己和老師之間印象最深的事情。活動三,設計制作一張賀卡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14
教學目的:
通過觀察船的特征,了解船的作用、構造,能自己設計并用廢舊材料做一艘小船模型。
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注意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懂得廢物利用。設計有創意、美觀的船模型。
教學用具:電腦、一艘自制船模型、剪刀、小刀、膠水、彩色紙等。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引出小船,先讓學生自己介紹平時看見的船,和坐船時都有哪些印象。
教師:總結剛才學生所講,播放幻燈片邊看邊介紹(傳統的木船、帆船、游艇、油輪、獨木舟、龍舟。)
二、揭示課題《讓我們蕩起雙槳》手工制作課。
今天,老師來教大家動手制作一個小船的模型。剛才我們都看見那一幅幅美麗的圖片,那就讓我們親手去做一做。
先來欣賞課本中一些小學生制作的模型,觀察造型和使用的材料(引導學生懂得廢物利用),簡單分析制作方法(由學生自己說)。
教師出示一艘自制的船模型,簡單介紹它制作的材料和步驟!
三、動手制作。
分小組合作,分工合作方式,同學之間互助一起設計制作屬于自己小組的船模型。
制作過程注意事項:(小黑板出示)
1、先構思設計一艘你們要制作的船模型,這艘船需要哪些材料?(學生說)
2、動手做時注意剪刀、小刀等鋒利工具的使用,避免誤傷他人與自己。
3、合理分工,很重要。這樣才能又快又好完成制作。
師:各小組巡視,并指導制作。
四、交流展示。
經過15分鐘左右的時間,看看哪個小組先做好。做好后,分別讓九個小組,小組組長上臺介紹:制作過程、材料使用、如何分工。
五、學生自評
評選小組作品活動:最具創意獎、最具美觀獎。(獎品:一顆大紅星)
六、課后拓展。
看~平時在我們眼中是廢品,可今天卻在我們的手中有了它的利用價值,制作船的模型。
只要我們懂得合理的利用,同樣可以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今后我們大家要有保護環境意識,懂得再利用。為我們居住的美麗家鄉獻出一份力量!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反思篇15
面具,指遮蓋全部或部分臉并有眼睛開孔的覆蓋物,通常作為舞會、狂歡節或類似的節日、戲劇等的偽裝起遮擋保護作用的外罩。
人類戴面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的面具可能產生于狩獵活動,為了便于接近獵物,獵人用面具把自己裝扮成各種動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動中,人們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裝扮成神鬼及各種奇禽怪獸,以表示對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間的一些戲曲表演活動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妝手段。比如貴州的地戲等。
制作面具的材料:
古代面具以青銅、玉、陶、為主
現代面具多用木頭、布、瓷、皮、銅、紙、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鋼等。材料不同,裝飾方法也不同。根據材質可雕刻,可繪畫,也可用紙浮雕的方法制做。
主要用于各種民間表演活動。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帶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表現的題材主要包括歷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
白色面具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純潔、善良、溫和,無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長壽,少者無理。對比:京劇中的白色臉譜表示人物性格奸詐多疑,代表人物為曹操
黃色面具黃色面具表示容光煥發、功德廣大、知識淵博,系活佛、仙翁所戴。
對比:京劇中黃色臉譜代表人物性格猛烈,代表人物典韋
藍色面具
藍色面具表示正義、勇敢,為勇士相。
對比:京劇中藍色臉譜表示人物性格剛直,桀驁不馴。代表人物為竇爾敦
綠色面具
綠色面具象征賢良智慧;美貌端莊,屬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
對比:京劇中的綠色臉譜代表人物性格勇猛,莽撞。多用來表現綠林好漢。
紅色面具
紅色面具象征權力、威嚴、正義,表示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凡扮演國王、大臣者均戴紅色面具。有時藏戲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憤怒狀也常用紅色。
對比:京劇中的紅色臉譜象征著忠義。代表人物為關羽。
黑色面具
黑色面具表示兇惡,為兇怒相。
對比:在京劇中,黑色臉譜代表著公正,鐵面無私。代表人物為包拯。
半白半黑
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兩面三刀,專門挑撥離間者。
地戲中的將帥面具最為引人注目,而且造型獨特,又有文將、武將、老將、少將、女將之分。它們均由面部、頭盔、耳翅三部分構成。頭盔又有平盔和尖盔之分。
這類面具特別注重頭盔和耳翅的精雕細刻。
頭盔多以龍、風作裝飾。男將多為龍盔,女將多為鳳盔,龍、鳳可多可少,有頭有尾,龍有鱗,鳳有羽,形體有圓有扁,形態變化多端。
地戲面具的這一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龍、鳳這一民族精神。有一些特殊人物,則龍、鳳并用,如李世民是真龍天子,其頭盔有龍有鳳;關羽是丹鳳眼,尉遲恭也有鳳眼,他們的頭盔也有龍有鳳。頭盔的裝飾,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意象
二龍搶寶、游龍戲珠、龍鳳呈祥、鳳戲牡丹、龍飛鳳舞、雙鳳朝陽、多喜(喜鵲)多福(蝙蝠)等等都是地戲面具頭盔裝飾的主題之一。
此外,星宿和神靈也是頭盔裝飾的重要主題。在地戲劇本和人們的觀念中,有一些人物不是世間凡人,而是天上星宿下凡或神靈所變,因而頭盔上刻著與人物對應的星宿或神靈以示其身份。例如岳飛、薛仁貴、蓋蘇文、樊梨花、薛丁山等人物就是如此。
岳飛是如來佛佛座前大鵬轉世,頭盔刻著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薛仁貴、羅成、馬超是白虎星下凡,頭盔上刻著一只老虎;蓋蘇文是條青龍所變,頭盔刻著一條青龍。如此裝飾,本來被神化了的面具表現得更加神圣了。
耳翅也是地戲面具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使人物顯得更加神勇。耳翅有龍翅、鳳翅、龍鳳翅和葵花翅等等。男將面具多為龍翅,李世民、岳飛、薛仁貴、薛丁山、蓋蘇文、羅成、馬超、韓群虎、胡敬德、單雄信等等都是如此。女將面具則多為鳳翅,如樊梨花、陳金定、穆桂英等等。
另外,胡須也是地戲將帥面具的重要裝飾,其作用是顯示人物的性格和年齡,如韓群虎、裴仁基、羅玉、宇文成龍、司馬超、伍云召、朱燦等等。
從面部的造型看,將帥面具講究的是刀法明快,要求有棱有角,輪廓分明,既注重寫實也注重夸張。武將面具強調煞氣。多用夸張的表現手法,豹子膽、火燒眉、高鼻梁、撩牙嘴,人物形象顯得驃悍、勇武、剛烈、威猛、深沉。
文將面具注重靈氣,著力于人物內在情感的刻畫,人物形象顯得威嚴而又莊重,平和而剛勁。少將面具則為五官端正、劍眉倒豎,多為粉臉小生形象,透著英武、灑脫、陽剛之美。女將面具則講究秀氣、嬌媚、端莊、嫻靜,又不失武戲的人物特征,顯現出一股颯爽英姿的精神氣質。
用面具藝人的口訣來說,嘴的刻法是"天包地(上齒咬下唇),地包天(下齒咬上唇),上下撩牙分兩邊;地包天,天包地,吡牙例嘴顯神氣"。眉氣的刻法則是"少將一支箭,女將一根線,武將如烈焰"。眼睛的刻法是"武將豹子眼,女將彎月亮,少將精氣足,文將菩薩樣"。
將帥面具所表現的人物形象特征,除了面部造型、頭盔和耳翅的裝飾以外,還特別注重用色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現。一般地,各種顏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代表著一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紅臉多為忠勇剛直的武將,關羽、楊龍、伍云召面具便是;黑臉多為剛烈、勇猛的武將,如張飛、楊玉成和尉遲恭;藍臉多為果敢之將
如單雄信,麻叔謀;綠臉多為怪異者,如南洋王朱燦、尉遲寶林;白臉多為英武之將,如馬超;青臉多為兇惡驍勇之將,二花臉多為守關總兵,三花臉多為反派營壘中的將帥或其他偏將、副將。
將帥面具的面部造型和頭盔、耳翅裝飾以及用色的變化,使各個人物面具顯得栩栩如生,形、神、精、氣便渾然一體了。
不拘于生活的自然形態,敢于夸張、裝飾。把臉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線條,巧妙地組織、歸納到一定的'形的圖案中來。
臉譜的性格化,并非要把人物性格全畫在臉上。人物性格的獨立性和它自身的復雜性,只有在情節發展中,通過表演,才能充分顯示出來;臉譜的性格化,就是要表現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氣,是臉譜的色彩和紋櫸的綜合效果。
滿族薩滿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時使用。薩滿祭祀中,依照祭祀內容要求,模擬成各種動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薩滿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臉。身穿薩滿服,腰系腰鈴,左手抓鼓,右手執鼓鞭,在抬鼓和其他響器的配合下,邊敲神鼓,邊唱神歌,充滿神秘的色彩。
滿族面具以反映女神為主,其形成時間大約為原始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滿族面具是薩滿教的活化石,其涉及歷史久遠,內涵豐富,神秘粗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為一種純精神的萬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懼感、自卑感逐漸消失后,就漫漫演變成娛樂工具。滿族面具由莊重威嚴的薩滿祭奉逐漸轉為戲劇娛樂表演。
在清朝,宮廷和民間已廣為流傳著瑪虎戲。“瑪虎”為滿語,即假面舞,或稱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獸革、龜蓋、貝殼制成。近世多用高麗紙、樺樹皮制成,再刻繪人、鳥、鬼怪臉面形象,或慈祥,或猙獰,千姿百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