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簡單教案
教案的編排以教學過程的步驟為基礎,使教師能夠清晰地了解整個教學流程,從而有利于教學的有序進行。優秀的初中生物簡單教案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初中生物簡單教案,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實驗課程的第一課,本節教材符合課標的要求,在教材編排上,文字優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進的科學知識以及許多精美的圖片,并就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提出了很多問題,設置懸念,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本節的教學目標側重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80%),體現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目標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時準備: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況。
2、收集關于生物方面尖端先進的科學技術方面的資料,圖片、光盤,如DNA偵破技術,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方面的圖片、光盤。
3、磁帶(如《校園的早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放一首優美的鋼琴曲(或其它如《校園的早晨》磁帶)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感情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關系。
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閱讀全文。
二、分組:選定小組長(組織教學:制定課堂紀律規則及評價條例)進行小組討論,再作記錄,小組討論內容。
1、學校的垃圾問題(特別是食品包裝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分析原因。
2、學校伙食房周圍樹干與其它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4、今年暑期發生的洪澇災害說明了什么問題?
5、關注自我: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列健壯嗎?更聰明嗎?
6、你是從什么途徑了解克隆和轉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組交流、討論
四、教師作補充,修正和總結,并對同學們的表現作出積極性的評價。
因為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和交流,所以無論對和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辨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
五、師生共同朗誦課文《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提高文學修養,討論:生活離得開生物嗎?
六、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知識嗎?(最后教師補充)
七、結束語:
同學們,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作為一個21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為新時代的學習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破譯生命的密碼吧!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2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一、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二、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四、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三)、作業練習:(見教材)
1、在一個繁殖季節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么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3
一、指導思想
以安圖縣教育局20__年教育工作要點為指導,結合校園工作計劃和教育工作計劃,持續深化貫徹《基礎教育課程變革大綱》精力,深化教育變革,堅持面向整體,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堅持為每一個學生的生計工作和終身開展奠基的辦學思想。以全面進步教育質量為要點,活躍營建良好的教育與學習空氣,全面貫徹新課改的要求,進步教育教育質量。經過課堂教育和課外實踐活動的學習,使學生可以對生物學常識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可以在探求才能、學習才能和解決問題才能方面有更多的開展;可以在責任感、協作精力和創新認識等方面得到進步;可以擁有較高的應試才能,考出好的成果。
二、教材和學生狀況剖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變革的要求及特色,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常識體系,規劃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求活動,進步了學生的著手才能,培育學生的協作探求的科研精力。刪除了部分死記硬背的內容,以靈活使用的常識點為主。在時代性,增加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常識,重視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常識面。
學生剛步入初中,面臨繁復雜亂的學科,在學習辦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狀況。所以,要進步學生學習愛好,指導學習辦法
三、教育的措施和辦法
1、經過上學期期末統考的成果剖析今后,爭奪及格率要達到90%,優異率要達到50%。這學期應該重視班級學生成果的平衡開展,特別重視生物學困生的學習開展。
對生物學困生,要真實了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剖析學習欠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重視他們的反應,看他們是否參與到學習中,是否對生物有愛好,鼓舞他們多回答問題,關于他們的改變做好記載。課外走進他們的生活,帶領他們去了解一些實踐性的生物問題,然后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
2、激發學生學習愛好。精心規劃導語;運用生動的言語;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育。
3、持續深化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改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求使自己的課堂教育有所創新和進步。
4、持續探求契合新課標的課堂教育形式,并注意及時搜集和整理相關的材料和形式。爭奪呈現全新的.課堂教育形式,學習和使用現代教育手法和技術并運用到課堂教育中,進步課時功率和教育質量。活躍參與校本教研,上好課,規劃好教案,寫好教育反思。結合詳細的教育內容,選用多種不同的教育策略和辦法,達到課程目標。
5、為探求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材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求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重視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安排好學生進行探求性學習并進步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協作,樂于溝通。鼓舞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發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求性方案的規劃和施行。重視探求性陳述的編撰和溝通。培育學生經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法完成陳述,并安排溝通探求的進程和成果。
四、教育要求:
1、要點進步學生的應試才能,實踐著手才能,剖析才能。
2、在教育中要注意持續執行《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整體學生,完成對癥下藥,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開展;努力進步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育目標、內容和點評都應有利于進步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教育中要使學生在常識、才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開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求活動。
4、在傳授常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辦法的培育。要注意對學生綜合才能的培育。要經過安排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學習愛好。力求創造條件盡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術練習、練習、探求和材料剖析活動。
5、教育中要注意合理挑選和組合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育手法的使用。
6、安排好生物課外愛好小組活動,可以對有特殊愛好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五、教育進展及課時安排
依照教育局安排課時進展,根據實踐教育狀況來施行。
六、教研課題
《怎樣進步學生的考試成果》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4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3、嘗試解釋生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聯系。
4、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能力目標:
收集、交流不同生態系統的資料
能根據文字、圖片等資料進行觀察或分析有關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加強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中不同組成成分的作用。
難點:生態系統中各種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播放優美的錄象)同學們。再上課之前先讓我們來放松一下。
看了剛才的錄象,假如你現在正置身于這些優美的環境中,這時你會看到什么呢?你會聽到什么呢?你會想到什么呢?
學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過課題的導入,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存在著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認識到生物和環境是統一的整體。
2、授課:
(1)生態系統的概念
通過導入新課,我們可以知道生物和環境是個統一的整體。像這樣,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無機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大家能舉一些生態系統的例子嗎?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一塊山地、一個池塘、一個小花園等等,都可以看做一個個生態系統。
師:那么一堆魚、一瓶礦泉水是不是一個生態系統呢?
生:不是
師:怎樣才能被稱為一個生態系統呢?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可以知道生態系統必須是生物和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師:生態系統與地域大小有關系嗎?
生:沒有。
學生通過舉例說明,進一步理解生態系統。使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有大有小,一個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一個水滴也可以是一個生態系統。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成分
那么,生態系統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呢?這時教師出示幾張圖片讓同學們分組觀察??分析??討論??交流。
師:他們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動物、微生物
師:這些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分別具有怎樣的作用呢?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生:討論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
師:誰是最關鍵的組成成分?消費者根據食性不同可以分為哪幾種?
學生回答。
師:現在我們再觀察這些圖片,圖中除了生物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成分?
學生回答。
師:他們又具有怎樣的作用?
生:為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營養物質和生存空間。
生態系統的組成除了有生物外,還有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通過上面的學習,請同學們總結以下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來構成的?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態系統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學生討論之后,展示成果。
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圖解,請大家思考: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么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
從圖上你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質又被生產者利用,這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生: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前面的分析討論,我們已經掌握了生態系統的一些知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后練習。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看哪組完成的最快。
課本P42:思考與練習
師:下面我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
農民朋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收獲著豐收的果實,那么他們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嗎?為什么?
生:不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它們才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師:可以這樣理解,人是社會意義上的生產者,植物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產者。
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呢?
生:我們每個人必須愛護生物,保護環境。
師:既然同學們都認識到了這一點,那么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地球的生存,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吧!
3、知識小結
經過我們的學習,你覺得本節課學到了哪些內容?請同學概述我們本節所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本環節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總結能力和全面掌握教材的能力。
學生分組交流回答。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
(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生物,區別生物和非生物并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和討論,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散發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教學重點
1.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本節課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或一些動、植物掛圖及學生自帶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實物(例如:樹葉、蝗蟲、蚯蚓、杯子、小石頭、盆栽花卉等)。教法學法打算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要注意觀察方法的指導,還要注意與生產生活實踐相聯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實際在三十億年前我們的地球一片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們星球如此美麗,你知道是什么將我們的環境裝點的如此美麗嗎?
學習內容
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思考,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圍有很多生物,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觀察,分組討論、意圖、點評引導學生新授知識
1、觀察老師提供的圖片和實物,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小結: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
老師答疑:
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單位,一個細胞不能算作一個生物體。當然只有一個細胞組成的生物體除外。
2、像一片樹葉、一個蘋果是組成果樹這一生物體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個生物體。
交流總結
學生可能提出問題:
1、細胞是生物嗎?
2、一片樹葉、一個蘋果能算作一個生物體嗎?
初步認識到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以及觀察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問題1:
①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里來?(關于光合作用可學生活動觀察書上的圖片1—3,思考討論回答問題,并總結:意圖、點評通過觀察新授知識新授知識考慮掌握到: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通過有機物不斷積累體現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長)
②動物如何獲得營養?
問題2:
動物能呼吸,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例如:在晚上臥室內不能擺放過多的綠色植物)
問題3:
①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
②植物是通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
問題4:
①圖4---5說明了什么問題?
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讓學生繼續觀察教材插圖并思考問題。
問題5:
①圖8說明了什么問題?
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問題6:生物還有其他的特征嗎?
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特征2:生物能進行呼吸;
觀察書上的圖片4—5,討論總結:
特征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特征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觀察書上的圖片6--7,分析歸納:
特征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彩圖和聯系實際,讓學生歸納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記憶:一需四能。
補充第六大特征。
學習內容
小結
教師組織和引導
問題7: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嗎?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征?
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這些特征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
③假如有人問你“什么是生物?”你會怎樣回答呢?
學生活動
表達交流、記憶:生物的6大特征。并使學生們認識到生物具有營養、呼吸、排泄、對刺激作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征,具備這些特征的物體才是生物。
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
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系,大家討論后得出答案
意圖、點評
把重點知識系統化,加深學生印象。
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對平時認真觀察生物的同學給予表揚,并說明觀察環境對學習生物學的意義。
板書設計:
一、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6
課前檢測:
1、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而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
2、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等無性生殖的方式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3、昆蟲的特點:身體可以分為、、三部分;頭部有一對,一對和一個;胸部有三對,一般有2對。體外還有防止水分散失的。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
3.舉例說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
教學設計:
一、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有性生殖
2、發育:受精卵→幼蟲→蛹→成蟲(P9頁圖)
唐朝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話,用蠶的默默吐絲行為贊揚了一大批甘于奉獻的人。不過,應對此詩句稍作改動,因為蠶雖然絲吐盡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為蛹了,所以古人說法是錯誤的,應該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3、特點:變態發育
變態發育: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叫做變態發育。
二、其它昆蟲的發育
1、昆蟲的發育都是變態發育
2、變態發育的種類: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
①完全變態:同家蠶一樣,蜜蜂、菜粉蝶、蚊、蠅等昆蟲在發育過程中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發育。
②不完全變態:蝗蟲的發育過程要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發運的昆蟲還有蟋蟀、螳螂、蟈蟈等
蝗蟲的發育和家蠶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也沒有發育成熟,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現蛻皮現象,共蛻皮5次。
3、蛻皮:昆蟲的發育過程之所以有蛻皮現象,原因是舊的外骨骼限制身體的生長。
完全變態的昆蟲蛻皮發生在幼蟲期。家蠶的幼蟲要蛻5次皮才能化蛹。
不完全變態的昆蟲蛻皮發生在若蟲期。蝗蟲的若蟲跳蝻要經過5次蛻皮。
4、比較家蠶與蝗蟲的生殖和發育的異同點:
比較
相同點
不同點
家蠶
有性生殖,
發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為完全變態發育
變態發育
蝗蟲
有性生殖,
發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為不完全變態發育
變態發育
板書設計:
第二節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一、有性生殖
二、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例:蜜蜂、菜粉蝶、蚊、蠅
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例:蟋蟀、螳螂等
課后鞏固:
1.蝗蟲的不完全變態發育過程是()
A卵→若蟲→蛹→成蟲B卵→蛹→若蟲→成蟲C卵→若蟲→成蟲D卵→蛹→成蟲
2.跳蝻是蝗蟲的幼蟲,它與成蟲的本質區別是()
A形態結構不同B生活習性不同C身體較大D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
3.對蝴蝶的發育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受精卵、毛毛蟲、蝴蝶、蛹B.受精卵、毛毛蟲、蛹、蝴蝶
C.蝴蝶、毛毛蟲、受精卵、蛹D.蛹、毛毛蟲、受精卵、蝴蝶
4.自然界中有些昆蟲在發育過程中要多次蛻皮,如蝗蟲要經過5次蛻皮才能發育成成蟲。那么他們蛻皮的原因是()
A.進行氣體交換B.外骨骼不能隨生體的生長而生長
C.減輕體重,利于運動D.蛻掉原來的外骨骼,使運動靈活
5.蠶繭代表家蠶的()
A卵期B幼蟲期C蛹期D成蟲期
6、明辨是非
①.所有昆蟲的幼蟲都要經過五次蛻皮。()
②.蟬的若蟲所蛻下的皮稱為蟬蛻。()
③.昆蟲的發育過程之所以有蛻皮現象,原因是舊的外骨骼限制身體的生長。()
④.蝗蟲的成蟲不再有蛻皮現象。()
⑤.蠶的幼蟲吐絲作繭是為了人的需要。()
7、比較家蠶與蝗蟲的生殖和發育的異同點
比較
相同點
不同點
家蠶
生殖方式都是
發育都是發育
完全變態
蝗蟲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說出細胞含有的物質以及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
能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嘗試通過生活經歷分析、推測、類比、歸納等思維活動過程,理解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樂于探索生命奧秘的情感,養成科學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
1、細胞中含有的物質,以及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
2、葉綠體和線粒體在能量轉換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感知物質由分子構成。
2、描述細胞質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教學思路]:講述細胞的生活,內容比較抽象,與學生的距離較遠.教學難度較大。因此,基于學生的經驗創設問題情景,按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先宏觀后微觀的順序開展教學活動是本節課的教學思路。
[課前準備]:糖、水、紅墨水、燒杯、玻璃棒、課件
[教學方法]:基于問題情景分析、推測,類比推理
[教學過程]:
一、引課:
1、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餓的慌。說話沒力氣、走也走不動,這說明什么?
(體內缺乏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2、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是細胞,說明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板書課題: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二、授新課:
學生實驗:將一些白砂糖放入盛清水的燒杯中,用玻璃棒攪動。要求注意觀察現象、得出結論。
現象:肉眼可見的白砂糖溶解在水中,成為肉眼看不見的物質。
結論: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組成。我們把這些微粒叫分子。
學生實驗:將紅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要求觀察現象、得出結論。
現象:紅墨水散開了。
結論:分子在運動。
播放動畫:糖分子在水中運動(展示微觀現象)
結論:物質是由運動著的分子組成。
回顧生活經驗:甘蔗水多而且甜、花生可以炸油、種植植物需要施肥、人呼吸時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可見細胞中有許多的物質。(板書:細胞內有哪些物質)
講解:根據分子的大小將物質分為兩類:一類是分子比較小的,一般不含碳的,叫無機物。如水、氧、無機鹽等。一類是分子比較大的,一般含有碳,叫有機物。如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等。我們可以通過燃燒的方法大致區分這兩類物質。能夠燃燒的是有機物,不能燃燒的是無機物。(板書:細胞內的兩大類物質)
問題情景:
1、新鮮的蔬菜放的時間長了會萎焉,萎焉后的蔬菜放入水中又會變得硬挺。
2、剛買會來的&39;莧菜用清水洗時,水是清的,但炒熟了的莧菜湯卻是紅的。
3、人呼吸時,吸入的是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討論:細胞中的物質會不會發生變化?
播放動畫:細胞膜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一、結論:活細胞的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需要的有用的物質可以進入,細胞內不需要的廢物加以排出。)(板書: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的進出)
問題情景:
1、汽車沒汽油了就不能運動。
2、做了手術不能進食的病人要輸葡萄糖。
3、人饑餓時會感覺頭暈,說話、走路沒力氣。
討論:
1、汽油為汽車的運動提供了什么?
2、葡萄糖為病人生命活動提供了什么?
3、食物為正常人的生命活動提供了什么?
結論:提供了能量。
講解:汽油、葡萄糖等有機物中含有的能量叫化學能。
討論:如果汽車的發動機壞了,即使加了汽油,汽車能運動嗎?這說明什么?
結論:不能。發動機能夠將汽油中的化學能轉換成汽車運動所需要的能量。發動機是能量的轉換器。
討論:動植物怎樣獲得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如人跑步、心臟跳動需要的能量是怎樣獲得的
展示:有葉綠體和線粒體的細胞圖片
講解:生物體的細胞中也有能量的轉換器----葉綠體和線粒體
(指出動植物細胞中分別有哪些能量轉換器)
討論:
1、葉綠體中的葉綠素能吸收光能,它能將光能轉換成什么能量?
2、動物體內沒有葉綠體,依靠什么來實現能量的轉換?
結論:
1、植物體內的葉綠體能夠將光能轉換成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依靠線粒體將化學能轉換成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2、動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通過取食獲得物質繼而獲得能量,再依靠體內的線粒體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轉換成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板書:葉綠體和線粒體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本節課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1、能說出細胞含有哪些物質,細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能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的作用
[板書設計]:第二章細胞的生活
第一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細胞中有哪些物質
無機物:水、無機鹽
細胞內的物質
有機物: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
二、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的進出
三、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將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線粒體: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轉換成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練習]:
1、將一粒花生放入火中點燃,燃燒掉的物質和剩下的物質分別是()
A、燃燒的是無機物,剩下的是有機物B、燃燒的是有機物,剩下的是無機物
C、都是無機物D、都是有機物
2、在細胞結構中能夠使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把其他物質擋在外面的結構是()
A、細胞壁B、細胞膜C、細胞質D、細胞核
3、植物和動物細胞中都含有的能量轉換器()
A、葉綠體B、線粒體C、A和B都對D、A和B都不對
4、臨床上常給危重病人吸氧和點滴葡萄糖,這些氧和葡萄糖進入細胞后,在什么部位被利用
A.葉綠體B.線粒體
C.液泡D.細胞核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現史;
2、細菌的形態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的生殖。
三、教學難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現
(1)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
(2)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3)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
3、細菌的生殖
(1)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2)當環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境時,芽孢又萌發成細菌。
六、課后反思
為什么細菌能夠在生物圈中廣泛分布?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9
目標
1、了解開花的一般習性、影響開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兩種傳粉方式,能夠舉例說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結構特點和人工輔助授粉的意義。
目標
通過識別風媒花和蟲媒花,注意培養的觀察、實驗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風媒花和蟲媒花”對傳粉的適應特征,繼續樹立“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花的傳粉方式和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植物生長到一定的時間就要開花,花開才能傳粉,傳粉的結果是產生種子和果實。植物的這一系列的生理過程,“傳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同的植物,它們的傳粉方式是不一樣的。對于某一種植物來說,傳粉的方式又是相對穩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樣的傳粉方式,這與植物本身花的結構有關,是長期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種植物的傳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為多結果實和種子奠定良好的基礎。
2、從教學的安排看,講到風媒花和蟲媒花的時候,北方的學校已進入了秋季,而秋季開花的植物相對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可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特點,有計劃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種類、時間、地點。也可以在不同的開花季節,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燈片以備課上之用。
教法建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開花現象是有一些感性認識的,所以講述時要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知識,并要強調開花時花的各部分都已發育成熟,花被展開,花蕊顯露出來。
對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過錄像或實物,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有的學生誤以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頭上,也屬于自花傳粉。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自花傳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單性花都不可能進行自花傳粉。
建議教師要求學生在異花傳粉植物生長開花季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時要設置對照植株(即除未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況盡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看出人工輔助授粉的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花的傳粉方式;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征。
難點:對蟲媒花和風媒花的觀察和比較。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設計思想:
對于開花和傳粉的概念,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準確,所以本節課通過學生對錄像的觀察和教師。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
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
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
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
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
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
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
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三)、作業練習:
(見教材)
1、在一個繁殖季節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么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血液循環系統的有關知識后,進一步讓學生學習與輸血、血型有關的知識,對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循環系統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教學目標
1、例舉abo血型的類型;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系;
2、參與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39;調查;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1、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及輸血的原則;
2、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課前準備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學法
小品表演、談話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歐洲戰場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問題。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abo血型劃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圖),介紹abo血型。
觀察、思考利用模型輔助教學,既增強了學習的樂趣,又能較好地解決了下面幾個問題:
①四種血型及其劃分的依據;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對抗關系;
③凝集反應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輸血原則)
1、展示輸血關系表。
2、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輸血原則。
1、學生表演,分別扮演醫生、病人、護士,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導致不同的結果。
2、小組討論,分析原因。創設情景,把理論知識生活化。
四、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查組織學生匯報調查結果
1、第一組主題:獻血,輸血與傳染病。
2、第二組主題:無償獻血教育。
3、第三組主題:明星怎樣看待獻血?
4、第四組主題:廣州市需血和獻血情況調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精神,培養學生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無償獻血
1、播放與無償獻血相關的影片。
2、提出問題:同學們長大后愿意參加無償獻血嗎?
1、觀看影片,思考問題。
2、進行思想匯報。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和光榮性。
六、課外閱讀指導閱讀,布置作業
閱讀資料:心血管病與心血管病醫生。擴展知識,關注生命。
七、總結提出問題: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嗎?思考,回答鍛煉學生總結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12
步驟:1)將兩個相同的水槽編成甲乙兩組。兩組均放入20__ml河水,并各培養10只同種、同一批的小蝌蚪。
2)甲組每隔一天加甲狀腺激素5mg,持續5次;作為對照,乙組不加甲狀腺激素,其他培養條件相同。每兩天換1000ml水,每天喂幾粒飯或少許熟蛋黃粉和少許切碎的菜葉3)結果如下
后肢長出的平均時間/d前肢長出的平均時間/d尾脫落的平均時間/d尾脫落時的`平均體長/cm
甲組47260.7
乙組59371.3
希望上面對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實驗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內容,相信同學們會學習的很好的吧。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明腎單位的各部分組成及作用。
2簡述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對表格的討論,提高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
2提高自學感知、動手探索、小組討論的形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初步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樹立愛護自身身體健康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腎單位的結構,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
尿形成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直觀教學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ppt出示一病人與正常人尿液化驗結果單,提出問題:他怎么了?學生比較思考,順勢導入新課:尿的形成。
(二)新課教學
1腎的微觀結構——腎單位的組成
課件展示:腎單位動畫、血液循環動畫。
教師啟發:當血液由腎動脈流入腎時,腎將體內的一些代謝廢物和多余的物質從血液中分離出來,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凈化。腎靜脈將凈化后的血液運往身體各處。那么,腎中的什么結構擔此重任?尿液在腎中的什么結構形成呢?這需要進一步探究腎的微觀結構。組成腎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腎單位的結構如何呢?
(1)自學感知,探索交流
觀察ppt上的腎單位結構圖,思考如下問題:
①腎單位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特點?
②組成腎單位的各部分結構分別位于腎的什么部位?
③標出腎單位各部分名稱。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2)動手制作,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紙、紅毛線、藍毛線等),小組合作制作一個腎單位模型,并作簡要介紹和評價。
(3)模擬演示,深化理解
教師演示自制腎單位的結構模型,并配合講解在黑板上黏貼。
2尿的形成
課件展示:血液在腎單位流動的動畫。
(1)分析數據,澄清問題。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較表,引導學生分析數據,思考:為什么血液從入球小動脈流入,從腎小靜脈流出后,就會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
師生歸納總結。
(2)模擬活動:篩糧食
教師出示一包帶雜質的糧食(有花生米、大豆、綠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啟發學生:你怎么有效去除雜質呢?(篩子),請兩名同學到講臺參與活動,動手將雜質的糧食篩干凈。
師引導:篩出去的雜質能否直接丟掉呢?(不能,因為雜質中還有一些小粒的糧食),教師由此繼續引導:應該把漏掉的小粒的糧食從雜質中重新撿回來。那么我們回顧下,剛才“篩糧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過程?(篩出去和撿回來)
課件展示尿的形成動畫。
師引導:“篩出去”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球,即將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篩出去;“撿回來”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管,即把篩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質重新撿回來。
(三)總結升華,知識拓展
1課件展示
血液透析示意圖。
師強調:人工腎是模擬腎臟濾過作用的原理,依靠體外循環裝置凈化血液,又稱“血液透析”。
2學以致用
上面那位病人怎么了?學生回答。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畫概念圖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課后大家查閱資料當人體的腎臟功能出現問題時人體機能會出現什么變化?水對人體非常重要,而排尿時會失去大量水,那么為什么人體在缺少的情況下還是要排出尿液呢?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14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認識生物
復習要點:
一、生物與非生物的主要區別
植物營養:絕大多數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動物營養:從外界獲取現成的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廢物的方式:落葉。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的廢物動物排出廢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氣體、排尿。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如:斑馬發現敵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注:常說的生物包括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病毒等)
二、調查
1、調查的一般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2、嘗試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征對它們進行歸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復習要點:
一、生物圈
大氣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圍水圈的大部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們生活所需要的環境。人類的活動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細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個圈層。)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光、溫度、水、空氣、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間的三種關系
捕食(如七星瓢蟲捕食蚜蟲)競爭(如稻田里雜草和水稻爭奪陽光)
合作(如螞蟻、蜜蜂家庭成員之間分工合作)
3、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實驗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1)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2)作出假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3)制定計劃:檢驗假設是否正確,需通過實驗進行探究。(方案要求:設計對照實驗,光照是這個探究實驗中的唯一變量,其他條件都相同。)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交流。
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舉例:荒漠中的駱駝,尿液非常少;駱駝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舉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風固沙。
四、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生產者──植物2、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消費者──動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細菌
3、描述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內,很多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書寫食物鏈時注意: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其中的“→”表示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
4、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所以有害物質也會沿食物鏈和食物……
網流動,而且營養級別越高,有害物質積累越多。
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有“綠色水庫”之稱;濕地生態系統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觀察細胞的結構
復習要點:
一、顯微鏡
1、結構
支持部分: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撐鏡柱以上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分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轉換器──上面安裝物鏡。
鏡筒──上端安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
調節部分:※遮光器──在載物臺下方,可以調節進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圓孔稱
光圈。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光線弱時用大光圈。
※粗準焦螺旋──轉動時,可以大幅度升降鏡筒。
※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幅度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學部分:※反光鏡──轉動反光鏡可以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它有兩個
鏡面,一面是平面,光線強時用;一面是凹面,光線弱時用。
※目鏡──用眼觀察的鏡頭。
※物鏡──接近物體的鏡頭。
注1: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注2:顯微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注3:帶※的結構應重點掌握。
2、使用步驟
①取鏡:右物握鏡臂,左手托鏡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體左側,便于左眼向目鏡觀察。
③對光:先使用低倍物鏡對光,左眼向目鏡內觀察,(右眼睜開)一邊轉動反光鏡,看到白色的圓形視野,表示對光成功。對光時,若光線較強,應該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鏡的平面;若光線太弱,應該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鏡的凹面。
④觀察:
a.觀察材料必須薄而透明。
b.左眼觀察物像,右眼看著繪圖。
c.調節焦距:先下降鏡筒(眼睛在一旁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載玻片);再向目鏡內看,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時,改用細準焦螺旋調節,使物像更加清晰。
d.關于鏡像:顯微鏡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實物與鏡像的位置、上下關系剛好相反。如顯微鏡視野中右上角的一個“d”,那么實物其實是“p”(旋轉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動問題:物像移動方向與玻片的移動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點:在三個部位找,即目鏡、物鏡和玻片標本。轉動目鏡,如果污點的像也動,說明污點在目鏡上;移動玻片標本,如果污點的像動,說明污點在玻片上;如果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時污點的像都不動,說明污點在物鏡上。
g.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的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細胞
1、動物、植物的細胞結構與功能
①結構比較
②細胞各結構的功能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進出,極薄且緊貼細胞壁,很難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細胞質——液態可流動的物質,各項生命活動的場所
細胞核——遺傳信息庫
葉綠體——使光能變成化學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線粒體——動力車間,把化學能轉變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液泡——內有細胞液,含多種物質
2、觀察細胞實驗
①常用玻片標本種類:切片、涂片、裝片
②洋蔥鱗片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蓋六染七吸
a.一擦,用潔凈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干凈。
b.二滴,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c.三撕,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一小塊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
d.四展,用鑷子將薄膜展平。
e.五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一邊接觸水滴,然后輕輕放下,蓋在材料上,這
樣才能避免出現氣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一側
g.七吸,用吸水紙從蓋玻片另一側吸引,讓染液浸潤全部。
③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蓋六染七吸,與前述步驟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鹽水(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三刮:用涼開水潄口,用牙簽從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刮幾下
四涂:把牙簽有碎屑一端在生理鹽水滴中涂幾下
第二章細胞的生活
復習要點:
一、細胞的構成物質
1、無機物(一般不易燃):水、無機鹽、氧,都是小分子物質。
2、有機物(一般可燃):蛋白質、糖類、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質。
二、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三、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
1、葉綠體:葉綠體將光能(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2、線粒體:線粒體能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兩種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和葉綠體),植物的非綠色部分的細胞一般不含葉綠體,如根尖細胞
動物一般僅有一種能量轉換器(線粒體)
四、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細胞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1、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
2、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
3、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五、細胞分裂細胞體積增大←細胞生長
1、細胞數目增多←細胞分裂
2、細胞分裂的過程
①細胞核一個分成兩個
②細胞質分成兩份
③每份細胞質含一個細胞核
④在原來細胞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要形成細胞壁)
3、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的變化
①細胞核分裂時,染色體的變化最明顯。
②染色體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兩個新細胞中。
③新細胞之間,以及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數目相同,遺傳物質也相同。
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復習要點:
人體和多細胞動物的結構層次
1、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2、人和動物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和功能
①上皮組織: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有收縮和舒張功能
③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④結締組織:有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骨組織、血液、脂肪組織)
3、人和動物的五級結構層次
運動系統
消化系統
循環系統上皮組織呼吸系統肌肉組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泌尿系統神經組織神經系統結締組織內分泌系統
生殖系統
4、植物體的四級結構層次
分生組織根、莖、葉
輸導組織(營養器官)
細胞→組織保護組織→器官→→植物體
營養組織花、果實、種子(生殖器官)
初中生物簡單教案篇15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血液循環系統的有關知識后,進一步讓學生學習與輸血、血型有關的知識,對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循環系統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39;觀念。
教學目標
1、例舉abo血型的類型;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系;
2、參與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查;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1、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及輸血的原則;
2、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課前準備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學法
小品表演、談話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歐洲戰場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問題。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abo血型劃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圖),介紹abo血型。
觀察、思考利用模型輔助教學,既增強了學習的樂趣,又能較好地解決了下面幾個問題:
①四種血型及其劃分的依據;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對抗關系
;③凝集反應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輸血原則)
1、展示輸血關系表。
2、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輸血原則。
1、學生表演,分別扮演醫生、病人、護士,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導致不同的結果。
2、小組討論,分析原因。創設情景,把理論知識生活化。
四、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查組織學生匯報調查結果
1、第一組主題:獻血,輸血與傳染病。
2、第二組主題:無償獻血教育。
3、第三組主題:明星怎樣看待獻血?
4、第四組主題:廣州市需血和獻血情況調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精神,培養學生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無償獻血
1、播放與無償獻血相關的影片。
2、提出問題:同學們長大后愿意參加無償獻血嗎?
1、觀看影片,思考問題。
2、進行思想匯報。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和光榮性。
六、課外閱讀指導閱讀,布置作業
閱讀資料:心血管病與心血管病醫生。擴展知識,關注生命。
七、總結提出問題: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嗎?思考,回答鍛煉學生總結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