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2024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小編給大家分享高中物理教案2024參考,方便大家參考高中物理教案2024怎么寫。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過程.
2.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含義并會推導萬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體間都存在著萬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規律.
二、教學重點
1.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導.
2.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及表達公式.
三、教學難點
1.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學生能把地面上的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其他星球與地球之間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質的力聯系起來.
四、教學方法
1.對萬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方法.
2.對疑難問題的處理——采用講授法、例證法.
五、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如下問題:
1.行星的運動規律是什么?
2.開普勒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內容?
同學們回答完以后,老師評價、歸納總結.
同學們回答得很好,行星繞太陽運轉的軌道是橢圓,太陽處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那么行星為什么要這樣運動?而且還有一定的規律?這類問題從17世紀就有人思考過,請閱讀課本,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結論,可見,我們科學的研究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艱巨的過程.
新課教學
1.同學們閱讀完以后,知道到了牛頓時代的一些科學家,如胡克、哈雷等,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更進了一步,把地面上的運動和天體的運動統一起來了.事實上,行星運動的橢圓軌道離心率很接近于1,我們把它理想化為一個圓形軌道,這樣就簡化了問題,易于我們在現有認知水平上來接受.
根據圓周運動的條件可知行星必然受到一個太陽給的力.牛頓認為這是太陽對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陽對行星的引力F應該為行星運動所受的`向心力,即:
再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
可得到:
其中m為行星的質量,r為行星軌道半徑,即太陽與行星的距離.由上式可得出結論: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質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陽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
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太陽吸引行星的力與行星吸引太陽的力是同性質的相互作用力.既然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與行星的質量成正比,那么行星對太陽也有作用力,也應與太陽的質量M成正比,即:
F∝
用文字表述為:太陽與行星之間的引力,與它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用公式表述:
公式中的G是一個常數,叫萬有引力常量.
進而牛頓還研究了月地間的引力、許多不同物體間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規律,于是他把這一規律推廣到自然界中任意兩個物體間,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萬有引力定律.
2.萬有引力定律:
(1)內容: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
(3)疑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各自之間或人與物體間,為什么都對這種作用沒有任何感覺呢?
這是因為一般物體的質量與星球的質量相比太小了,它們之間的引力太小了,所以我們不易感覺到.下一節課的卡文迪許的精巧的扭秤實驗將為我們驗證.
(4)各物理量的含義及單位
r表示兩個具體物體相距很遠時,物體可以視為質點.如果是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r為它們的幾何中心間的距離.單位為“米”.
G為萬有引力常量,G=6.67×10-11,單位為Nm2/kg2.這個引力常量的出現要比萬有引力定律晚一百多年哪!是英國的物理學家卡文迪許測出來的,我們下節課就要學習.
(5)擴展思路
牛頓想驗證地面上的物體的重力與月地間、行星與太陽間的引力是同種性質的力,他做了著名的“月——地”檢驗,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05頁有關內容.然后歸納一下他的思路.オ①如果重力與星體間的引力是同種性質的力,都與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關系,那么月球繞地球做近似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就應該是重力加速度的1/3600.
牛頓計算了月球的向心加速度,結果證明是對的.
②如果我們已知地球質量為5.89×1024kg.地球半徑為6.37×106m.同學們試計算一下月球繞地球的向心加速度是多大?
同學們通過計算驗證,
③為了驗證地面上的重力與月球繞地球運轉的向心力是同一性質的力,還提出一個理想實驗:設想一個小月球非常接近地球,以至于幾乎觸及地球上最高的山頂,那么使這個小月球保持軌道運動的向心力當然就應該等于它在山頂處所受的重力.如果小月球突然停止做軌道運動,它就應該同山頂處的物體一樣以相同速度下落.如果它所受的向心力不是重力,那么它就將在這兩種力的共同作用下以更大的速度下落,這是與我們的經驗不符的.所以,是同性質的力.
(6)萬有引力定律發現的重要意義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對物理學、天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把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律和天體運動的規律統一了起來.在科學文化發展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給人們探索自然的奧秘建立了極大的信心,人們有能力理解天地間的各種事物.
六、鞏固練習(用投影片出示題目)
1.要使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減小到原來的1/4,下列辦法不可采用的是
獳.使兩物體的質量各減小一半,距離不變
B.使其中一個物體的質量減小到原來的1/4,距離不變
C.使兩物體間的距離增為原來的2倍,質量不變
D.距離和質量都減為原來的1/4
2.火星的半徑是地球半徑的一半,火星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9;那么地球表面50kg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約是火星表面同質量的物體受到火星吸引力的倍.
3.兩個大小相同的實心小鐵球緊靠在一起時,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為F.若兩個半徑為原來2倍的實心大鐵球緊靠在一起,則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為
獳.4F獴.2F獵.8F獶.16F
參考答案:
1.D2.2.253.D
七、小結(用投影片出示內容)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并知道:
1.得出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及方法.
2.任何兩個物體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的一般規律:即
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量,r為兩物間的距離.
八、板書設計
第二節萬有引力定律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和聯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與位移的區別.
3.知道標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時間、時刻和路程是標量.
4.能用數軸或一維直線坐標表示時刻和時間、位置和位移.
5.知道時刻與位置、時間與位移的對應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與交流,聯系實際引出時間、時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學生學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處理方法.
2.會用坐標表示時刻與時間、位置和位移及相關方向
3.會用矢量表示和計算質點位移,用標量表示路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時間位移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物理的關系,同時學會用科學的思維看待事實.
2.通過用物理量表示質點不同時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時間內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體驗,領略物理方法的奧妙,體會科學的力量.
3.養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
4.從知識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思想中,培養同學們建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與路程的區別.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時間與時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會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描述運動的幾個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幾個概念?
生:質點、參考系、坐標系.
師:大家想一下,如果僅用這幾個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生:不能.
師:那么要準確、全面地描述物體的運動,我們還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
一部分學生可能預習過教材,大聲回答,一部分學生可能忙著翻書去找.
師指導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第一段,并粗看這節課的黑體字標題,提出問題:要描述物體的機械運動,本節課還將從哪幾個方面去描述?
生通過閱讀、思考,對本節涉及的概念有個總體印象,知道這些概念都是為了進一步描述物體的運動而引入的,要研究物體的運動還要學好這些基本概念.
引言:宇宙萬物都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和運動.我們每天按時上課、下課、用餐、休息。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經歷一年又一年,我們在時間的長河里成長.對于時間這個名詞,我們并不陌生,你能準確說出時間的含義嗎?物體的任何機械運動都伴隨著物體在空間中位置的改變,你們用什么來量度物體位置的改變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1.2時間和位移.
[新課教學]
一、時刻和時間間隔
[討論與交流]
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時刻和時間間隔”一部分,然后用課件投影展示本校作息時間表.
師:同時提出問題;
1.結合教材,你能列舉出哪些關于時間和時刻的說法?
2.觀察教材第14頁圖1.2-1,如何用數軸表示時間?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積極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組展開討論,每
組選出代表,發表見解,提出問題.
生:我們開始上課的“時間”:8:00就是指的時刻;下課的“時間”:8:45也是指的時刻.這樣每個活動開始和結束的那一瞬間就是指時刻.
生:我們上一堂課需要45分鐘,做眼保健操需要5分鐘,這些都是指時間間隔,每一個活動所經歷的一段時間都是指時間間隔.
師:根據以上討論與交流,能否說出時刻與時間的概念.
教師幫助總結并回答學生的提問.
師:時刻是指某一瞬時,時間是時間間隔的簡稱,指一段持續的時間間隔。兩個時刻的間隔表示一段時間.
讓學生再舉出一些生活中能反映時間間隔和時刻的實例,并讓他們討論.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某一列車時刻表,幫助學生分析列車運動情況.
(展示問題)根據下列“列車時刻表”中的數據,列車從廣州到長沙、鄭州和北京西站分別需要多長時間?
T15站名T16
18:19北京西14:58
00:3500:41鄭州08:4208:36
05:4905:57武昌03:2803:20
09:1509:21長沙23:5923:5l
16:25廣州16:52
參考答案:6小時59分、15小時50分、22小時零6分.
(教師總結)
師:平常所說的“時間”,有時指時刻,有時指時間間隔,如有人問你:“你們什么時間上課啊?”這里的時間是指時間間隔嗎?
生:不是,實際上這里的時間就是指的時刻.
師:我們可以用數軸形象地表示出時刻和時間間隔.
教師課件投放教材圖1.2-1所顯示的問題,將其做成F1ash動畫.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說說怎樣用時間軸表示時間和時刻.
生:時刻:在時間坐標軸上用一點來表示時刻.時間:兩個時刻的間隔表示一段時間.一段時間在時間坐標軸上用一線段表示.
師:為了用具體數字說明時間,必須選擇某一時刻作為計時起點,計時起點的選擇是人為的.單位秒(s).
師:下圖1-2-1給出了時間軸,請你說出第3秒,前3秒,第3秒初第3秒末,第n秒的意義.
答:
1.學習了時間與時刻,藍仔、紅孩、紫珠和黑柱發表了如下一些說法,正確的是…()
A.藍仔說,下午2點上課,2點是我們上課的時刻
B.紅孩說,下午2點上課,2點是我們上課的時間
C.紫珠說,下午2點上課,2點45分下課,上課的時刻是45分鐘
D.黑柱說,2點45分下課,2點45分是我們下課的時間
答案:A
2.關于時刻和時間,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時刻表示時間較短,時間表示時間較長B.時刻對應位置,時間對應位移
C.作息時間表上的數字表示時刻D.1min內有60個時刻
答案:BC
解析:緊扣時間和時刻的定義及位置、位移與時刻、時間的關系,可知B、C正確,A錯.一段時間內有無數個時刻,因而D錯.
以下提供幾個課堂討論與交流的例子,僅供參考.
[討論與交流]:我國在20__年10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10月15日09時0分,“神舟”五號飛船點火,經9小時40分50秒至15日18時40分50秒,我國宇航員楊利偉在太空中層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再經11小時42分10秒至16日06時23分,飛船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為著陸.在上面給出的時間或時刻中,哪些指的是時間,哪些又指的是時刻?
參考答案:這里的“10月15日09時0分”、“15日18時40分50秒”和“16日06時23分”,分別是指這次航天飛行點火、展示國旗和著陸的時刻,而“9小時40分50秒”和“11小時62分10秒”分別指的是從點火到展示國旗和從展示國旗到著陸所用的時間.
二、路程和位移
(情景展示)中國西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的沙漠,在沙漠中,遠眺不見邊際,抬頭不見飛鳥.沙漠中布滿了100~200m高的沙丘.像大海的巨浪,人們把它稱為“死亡之海”.
許多穿越這個沙漠的勇士常常迷路,甚至因此而喪生.歸結他們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在沙漠中搞不清這樣三個問題: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選哪條路線?而這三個問題涉及三個描述物體運動的物理量:位置、位移、路程.
師:(投影中國地圖)讓學生思考:從北京到重慶,觀察地圖,你有哪些不同的選擇?這些選擇有何相同或不同之處?
生:從北京到重慶,可以乘汽車,也可以乘火車或飛機,還可以中途改變交通工具.選擇的路線不同,運動軌跡不同,但就位置變動而言,都是從北京來到了重慶.
師:根據上面的學習,你能給出位移及路程的定義嗎?
生:位移:從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運動的終點的有向線段.位移是表示物體位置變化的物理量.國際單位為米(m).
路程:路程是質點實際運動軌跡的長度.(板)
在坐標系中,我們也可以用數學的方法表示出位移.
實例:質點從A點運動到B點,我們可以用有方向的線段來表示位移,從初始位置A向末位置B畫有向線段,展示教材圖1.2-3.
[討論與交流]
請看下面的一段對話,找出里面的哪些語言描述了位置,哪些語言描述了位置的變動.哪些是指路程,哪些是指位移.
甲:同學,請問紅孩去哪里了?
乙:他去圖書室了,五分鐘前還在這兒.
甲:圖書室在哪兒?
乙指著東北的方向說:在那個方位.
甲:我還是不知道怎么走過去,有最近的路可去嗎?
乙:你可以從這兒向東到孔子像前再往北走,就能看見了.
丙加入進來,說道;也可以先向北走,再向東,因為那邊有好風景可看.
甲:最近要多遠?
乙:大概要三百米吧.
丙開玩笑說;不用,你如果能從索道直線到達也就是一百米.
乙:別騙人了,哪有索道啊!
丙:我是開玩笑的,那只好辛苦你了,要走曲線.
甲:謝謝你們兩位,我去找他了.
學生分組討論后,選代表回答問題.
生1:乙手指的方向--東北,就是甲在找紅孩的過程中發生的位移的方向.
生2:里面的三百米是指路程,一百米的直線距離是指位移的大小.
生3:他們談話的位置和圖書室是兩個位置,也就是甲在找紅孩過程中的初末位置.
請你舉出生活中更常見的例子說明路程和位移.(圍繞跑道跑一圈的位移和路程)
[討論與思考]
1.(用課件展示中國地圖)在地圖上查找上海到烏魯木齊的鐵路.請根據地圖中的比例尺估算一下,坐火車從上海到烏魯木齊的位移和經過的路程分別是多少?
閱讀下面的對話:
甲:請問到市圖書館怎么走?
乙:從你所在的市中心向南走400m到一個十字路口,再向東走300m就到了.
甲:謝謝!
乙:不用客氣.
請在圖1-2-3上把甲要經過的路程和位移表示出來.
師:請你歸納一下:位移和路程有什么不同?
生1:位移是矢量,有向線段的長度表示其大小,有向線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生2:質點的位移與運動路徑無關,只與初位置、末位置有關.
生3:位移與路程不同,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路程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
教師提出問題
師:位移的大小有沒有等于路程的時候?
學生討論后回答,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教師適時點撥,畫一往復直線運動給學生討論.
生: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教師總結
師:只有在單向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在其他情況中,路程要大于位移的大小.
[課堂訓練]
下列關于位移和路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位移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所以位移才不等于路程
B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方向由起點指向終點
C位移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變化,路程描述路徑的長短
D位移描述直線運動,路程描述曲線運動
答案:C
解析:A選項表述的因果關系沒有意義,故A錯.位移的方向可以用從初位置指末位置的有向線段來表示,但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往往是位移的大小小于等于路程,故選項B錯.位移和路程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路程描述物體運動路徑的長短,所以選項C正確.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無論是位移還是路程都既可以描述直線運動,也可以描述曲線運動,故選項D也是錯誤的.
三、矢量和標量
師:像位移這樣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們以前學過的物理量很多都只有大小,沒有方向,請同學們回憶并說給大家聽聽.
學生討論后回答
生:溫度、質量、體積、長度、時間、路程.
對于討論中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像電流、壓強這兩個學生學過的物理量,它們是有方向的,但它們仍然是標量.這在以后的學習中會更進一步加深對矢量和標量的認識.
學生閱讀課文后,說說矢量和標量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兩個標量相加遵從算術加法的法則.
[討論與思考]
一位同學從操場中心A出發,向北走了40m,到達C點,然后又向東走了30m,到達B點.用有向線段表明他第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兩次行走的合位移(即代表他的位置變化的最后結果的位移).三個位移的大小各是多少?你能通過這個實例總結出矢量相加的法則嗎?
解析:畫圖如圖1-2-4所示.矢量相加的法則是平行四邊形法則.
[討論與思考]
氣球升到離地面80m高空時,從氣球上掉下一物體,物體又上升了10m高后才開始下落,規定向上方向為正方向.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體會矢量的表示方向.
(1)物體從離開氣球開始到落到地面時的位移大小是多少米?方向如何?
(2)表示物體的位移有幾種方式?其他矢量是否都能這樣表示?注意體會“+”“-”號在表示方向上的作用.
解析:(1)一80m,方向豎直向下;(2)到現在有三種:語言表述法,如“位移的大小為80m,方向豎直向下”;矢量圖法;“+”“一”號法,如“規定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則物體的位移為一80m”.
[課堂訓練]
(播放1500m比賽的錄像片斷)
在標準的運動場上將要進行1500米賽跑,上午9時20分50秒,發令槍響,某運動員從跑道上最內圈的起跑點出發,繞運動場跑了3圈多,到達終點,成績是4分38秒.請根據上面的信息討論以下問題,并注意題中有關時間、時刻、路程、位置變化的準確含義.
(1)該運動員從起跑點到達終點所花的時間是多少?(4分38秒)起跑和到達的時刻分別是多少?(上午9時20分50秒、上午9時25分28秒)
(2)該運動員跑過的路程是多少?(1500米)他的位置變化如何?(起跑點到終點的連線)
四、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用數學的方法描述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
如果物體做的是直線運動,運動中的某一時刻對應的是物體處在某一位置,如果是一段時間,對應的是這段時間內物體的位移.
如圖1-2-6所示,物體在時刻t1處于“位置”x1,在時刻t2運動到“位置”x2
那么(x2-x1)就是物體的“位移”,記為Δx=x2-x1
可見,要描述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一維坐標系,用坐標表示位置,用位置坐標的變化量表示物體位移.
在一維坐標系中,用正、負表示運動物體位移的方向.如圖1-2-7所示汽車A的位移為負值,B的位移則為正值.表明汽車B的位移方向為x軸正向,汽車A的位移方向為x軸負向.
課后小結
時間和時刻這兩個概念是同學們很容易混淆的,同學們要掌握時間坐標軸.在時間軸上,用點表示時刻,用線段表示一段時間間隔.位移和路程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用來表示質點變動的,它的大小等于運動物體初、末位置間的距離,它的方向是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而路程是物體實際運動路徑的長度,是標量.只有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其位移大小才和路程相等,除此以外,物體的位移的大小總是小于路程.找位移的辦法是從初位置到末位置間畫有向線段.有向線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有向線段的長度就是位移的大小.時刻對應位置,時間對應位移.在位置坐標軸上,用點來表示位置,用有向線段來表示位移.
本節課用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用數軸來表示時間軸和位移軸,在時間軸上,點表示時刻,線段表示時間間隔.要選計時起點(零時刻),計時起點前的時刻為負,計時起點后的時刻為正;在位移軸上,點表示某一時刻的位置,線段表示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要選位置參考點(位置零點),直線運動中,可選某一單一方向作為正方向,朝正方向離開參考點的位置都為正,朝負方向離開參考點的位置都為負.位移方向與規定方向相同時為正,相反時為負.標量遵從算術加法的法則,矢量遵從三角形定則(或平行四邊形定則,以后會學到,不讓學生知道).
課后習題
教材第16頁問題與練習。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電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電,知道摩擦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
3.知道靜電感應現象,知道靜電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
4.知道電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初中知識的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界中的兩種電荷
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
重點:電荷守恒定律
難點: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
預習導學→引導點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典型例題分析→鞏固知識→達標提升
【自主預習】
1.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即電荷和電荷.
2.原子核的正電荷數量與核外電子的負電荷的數量一樣多,所以整個原子對表現為電中性.
3.不同物質的微觀結構不同,核外電子的多少和運動情況也不同。在金屬中離原子核最遠的電子往往會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中自由活動,這種電子叫做自由電子。失去這種電子的原子便成為帶正電的離子,離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動而不移動,只有自由電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屬導電時只有在移動.
4.物體的帶電方式:(1)摩擦起電:兩個不同的物體相互摩擦,失去電子的帶電,獲得電子的帶電.(2)感應起電:導體接近(不接觸)帶電體,使導體靠近帶電體一端帶上與帶電體相的電荷,而另一端帶上與帶電體相的電荷.
5.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能,也不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在轉移的過程中,電荷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6.電子和質子帶有等量的異種電荷,電荷量e=C.實驗指出,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都是電荷量e的.所以,電荷量e稱為.電荷量e的數值最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測得的。
7.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摩擦起電是創造電荷的過程
B.帶等量異種電荷的兩個導體接觸后電荷會消失,這種現象叫電荷的湮沒
C.接觸起電是電荷轉移的過程
D.玻璃棒無論和什么物體摩擦都會帶正電
8.關于元電荷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元電荷就是電子B.元電荷是表示跟電子所帶電量數值相等的電量
C.元電荷就是質子D.物體所帶的電量只能是元電荷的整數倍
【互動交流】
思考問題
1、初中學過自然界有幾種電荷,兩種電荷是怎樣定義的?它們間的相互作用如何?電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2、電荷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呢?
一.電荷
1.電荷的種類:自然界中有種電荷
①.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上所帶的電荷,叫電荷;
②.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所帶的電荷,叫電荷。
2.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同種電荷相互,異種電荷相互。
二.使物體帶電的三種方法
問題一:
思考a:一般情況下物體不帶電,不帶電的物體內是否存在電荷?物質的微觀結構是怎樣的?
思考b:什么是摩擦起電,為什么摩擦能夠使物體帶電呢?實質是什么呢?
(1)原子的核式結構及摩擦起電的微觀解釋(原子:包括原子核(質子和中子)和核外電子。)
(2)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不同.
實質:電子的轉移.結果: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帶上了等量異種電荷.
1.摩擦起電
產生?結果?
實質:摩擦起電實質是電子從一個物體到另一個物體上。得到電子,帶;失去電子,帶
例1.毛皮與橡膠棒摩擦后,毛皮帶正電,這是因為()
A.毛皮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了B.毛皮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了橡膠棒上了
C.橡膠棒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了毛皮上了D.橡膠棒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毛皮上了
問題二:
思考a:接觸帶電的實質是什么呢?
思考b:兩個完全相同的帶電導體,接觸后再分開,二者所帶電量怎樣分配呢?
電中和現象及電荷均分原理:
a.兩個帶電荷的物體相互接觸后都不顯電性,這種現象叫做電中和現象。
b.兩個相同的帶電金屬導體接觸后,電荷要重新分配,這種現象叫做電荷均分原理。
2.接觸帶電
產生?結果?
實質:自由電子在的轉移。
例2.兩個完全相同的金屬球,一個帶+6×10-8C的電量,另一個帶-2×10-8C的電量。把兩球接觸后再分開,兩球分別帶電多少?
問題三:
(1)思考a:金屬為什么能夠成為導體?
(2)【演示】
思考a:把帶正電荷的球C移近導體A,箔片有什么變化,現象說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
思考b: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箔片什么變化,這種現象又說明什么呢?
思考c:在上一步的基礎上,再讓A和B接觸,又會看到什么現象呢?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呢?
(3)什么是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感應起電的實質什么呢?
3.感應起電
⑴靜電感應:當一個帶電體導體時,可以使導體帶電的現象,叫做靜電感應。
⑵感應起電:利用靜電感應使金屬導體帶電的過程。
實質:自由電子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規律:近端感應種電荷,遠端感應種電荷。
靜電感應的原因?
分析物質的微觀分子結構,分析起電的本質原因:把帶電的球C移近金屬導體A和B時,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使導體上的自由電子被吸引過來,因此導體A和B帶上了等量的異種電荷.感應起電也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是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得出電荷守恒定律.
例3.如圖所示,將用絕緣支柱支持的不帶電金屬導體A和B接觸,再將帶負電的導體C移近導體A,然后把導體A、B分開,再移去C,則()
A.導體A帶負電,B帶正電
B.導體A帶正電,B帶負電
C.導體A失去部分負電荷,導體C得到負電荷
D.導體A帶正電是由于導體B的部分電子轉移到A上,故A、B帶等量異種電荷
小結:使物體帶電的方式及本質
三.電荷守恒定律
1、電荷守恒定律的兩種表述:
表述一:
表述二: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總是保持不變。
例4.關于電荷守恒定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一個物體所帶的電量總是守恒的;
B.在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情況下,一個系統所帶的電量總是守恒的;
C.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系統內的等量的正負電荷即使同時消失,但是這并不違背電荷守恒定律;
D.電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著帶電系統一定和外界沒有電荷交換;
四.元電荷
閱讀課本并回答
(1)電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單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電荷?一個電子就是一個元電荷嗎?
(3)元電荷的數值是多少?它的數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學家測定的?
(4)什么是比荷?電子的比荷是多少?
1.電荷量():電荷的多少,簡稱電量。單位:,符號:
2.元電荷是一個電子或質子所帶的電荷量,它是電荷量的最單位。
元電荷的值:e=,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測定。
注意: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數倍。就是說,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
3.比荷(荷質比):帶電體的與其的比值。
比荷:電子的電荷量e和電子的質量me的比值,為C/㎏
例5.關于物體的帶電荷量,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帶的電荷量可以為任意實數
B.物體所帶的電荷量應該是某些特定值
C.物體帶電+1.60×10-9C,這是因為該物體失去了1.0×1010個電子
D.物體帶電荷量的最小值為1.6×10-19C
例6.5個元電荷的電量是________,16C電量等于________元電荷.
五.驗電器和靜電計
1、人們選用什么儀器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閱讀課本了解驗電器和靜電計的結構和功能靜電計(指針式驗電器)
2、思考:是否只有當帶電體與導體棒的上端直接接觸時,金屬箔片才開始張開?解釋看到的現象.
【隨堂檢測】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都是使物體正負電荷分開,而總電荷量并未變化
B.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摩擦過程中橡膠棒上正電荷轉移到毛皮上
C.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是摩擦過程中玻璃棒得到電子
D.物體不帶電,表明物體中沒有電荷
2.帶電微粒所帶電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2.4×10-19CB.-6.4×10-19CC.-1.6×10-18CD.4.0×10-17C
.3.關于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實質,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摩擦起電說明機械能可以轉化為電能,也說明通過做功可以創造出電荷
B.摩擦起電說明電荷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C.感應起電說明電荷可以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個部分
D.感應起電說明電荷可以從帶電的物體轉移到原來不帶電的物體
4.如圖所示,原來不帶電的絕緣金屬導體MN,在其兩端下面都懸掛著金屬驗電箔.若使帶負電的絕緣金屬球A靠近導體的M端,可能看到的現象是()
A.只有M端驗電箔張開,且M端帶正電
B.只有N端驗電箔張開,且N端帶負電
C.兩端的驗電箔都張開,且左端帶負電,右端帶正電
D.兩端的驗電箔都張開,且左端帶正電,右端帶負電
5.如圖所示,A.B是被絕緣支架分別架起的金屬球,并相隔一定距離,其中A帶正電,B不帶電,則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導體B帶負電
B.導體B左端出現負電荷,右端出現正電荷,并且電荷量大小相等
C.若A不動,將B沿圖中虛線分開,則左邊的電荷量小于右邊的電荷量
D.若A、B接觸一下,A、B金屬體所帶總電荷量保持不變
6科學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時,為了方便,常常用元電荷作為電量的單位,關于元電荷,下列論述正確的是:()
A.把質子或電子叫元電荷.B.電子帶有最小的負電荷,其電量的絕對值叫元電荷.
C.1.60×10-19C的電量叫元電荷D.質子帶有最小的正電荷,其電量的絕對值叫元電荷.
教后記:
1、學生對三種起電方式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還例舉了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對點電荷、元電荷、質子電量、電子電量之間關系下節課還要復習。
1.用毛皮摩擦橡膠棒時,橡膠棒帶電荷,毛皮帶電荷.當橡膠棒帶有3.2×10-9庫侖的電量時,電荷量為1.6×10-19庫侖的電子有個從移到上.
2.絕緣細線上端固定,下端懸掛一輕質小球a,a的表面鍍有鋁膜.在a的近旁有一絕緣金屬球b,開始時a、b都不帶電,如圖所示.現使b帶電,則()
A.ab之間不發生相互作用B.b將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開
C.b立即把a排斥開D.b先吸引a,接觸后又把a排斥開
3.關于電現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玻璃棒無論與什么物體摩擦都帶正電,膠木棒無論與什么物體摩擦都帶負電.
B.摩擦可以起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總是同時帶等量異種電荷.
C.帶電現象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物體得到多余電子就一定顯負電性,失去電子就一定顯正電性.
D.當一種電荷出現時,必然有等量異號的電荷出現,當一種電荷消失時,必然有等量異號電荷同時消失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道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情況,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通過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對比,提高歸納總結、對比分析的能力。
3.提高物理學習興趣,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難點】純電阻、非純電阻電路的區分,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提問焦耳定律討論的是電路中怎樣的能量轉化情況?學生回答電能完全轉化為內能的情況。
進一步提問:實際中有些電路除含有電阻外還含有其他負載,如電動機,那電動機的能量轉化情況又是如何呢?進而引入新課——《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二)新課講授
1.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提問:結合生活經驗,電動機是將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成機械能了嗎?
學生回答:電動機除了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以外,還有一部分電能轉化成了內能。
小組討論:當電動機接上電源后,會帶動風扇轉動,這里涉及哪些功率?功率間的關系又如何?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資料和數學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好處及相互關系;
(3)明白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2。潛力目標:
以實驗為基礎,透過觀察、測量、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及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實驗潛力、概括潛力和分析推理潛力。
3。方法目標
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實驗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對物體的a、F、m三個物理量進行研究;運用列表法處理數據,使學生明白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認識到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學法引導
1。以分組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
2。“控制變量法”是我們經常用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3。歸納總結,構成規律性認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師生協作,在完成實驗基礎上,討論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并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初步應用。
2。難點
物理公式在確定物理量的數量關系的同時也確定了物理量的因果及相互關系。
3。疑點
1)。從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無論怎樣小的力都能夠使物體產生加速度,但是當用力推一個停在地面上的較大的物體時,卻推不動,這是什么原因呢?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應注意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4。解決辦法
對實驗分析、剖析、講解例題及師生互動等方式加以解決。
四、教具學具準備
1。展示平臺、多媒體背投。
2。帶滑輪的長木板兩塊、小車兩輛、細線、砝碼盤、砝碼、鐵夾、直尺等
五、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由牛頓第必須律可知,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物體運動速度發生變化,即加速度不為零。因而力又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與力有關。
由牛頓第必須律還可知:一切物體總持續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種性質叫慣性。而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因而加速度跟質量有關。
那么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跟物體質量及受力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我們透過實驗來探求。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實驗設計
(1)啟發學生按如下思路得出實驗方法:對于一個物體(使m不變),不受力時加速度為零→受力后加速度不為零→受力越大則加速度越大。
用同樣的力(使F不變)作用于不一樣物體→質量小的易被拉動→質量越小加速度越大。
就是說,在研究三個變量的關系時,要使其中一個量不變,即控制變量的方法。
(2)啟發學生按如下思路得出實驗原理:測定物體加速度的方法有多種,如利用打點計時器、分析紙帶等,這些方法較精確但費時→尋找一種用其它物理量直觀反應加速度大小的辦法→由運動學公式S=1/2st2可知,在相同的時光內位移與加速度成正比
我們的實驗就是由兩個小車在相同時光內的位移來反映加速度大小跟力和質量的關系
2。實驗裝置
在圖1中a、b、c三個位置加裝光滑金屬環以控制線繩位置不使脫落;另外透過環a將兩繩合并在一齊可直接用手操作,以避免鐵夾操作的困難。這樣雖然增大了阻力,但只需使木板稍前傾平衡摩擦力即可。木板側面的刻度用以讀出位移大小。
3。實驗過程
(1)加速度跟力的關系
使用兩個相同的小車,滿足m1=m2,在連小車前的繩端分別掛一個鉤碼和兩個鉤碼。將二小車拉至同一齊點處,記下位置。放手后經一段時光使二小車同時停止,滿足時光t相同。讀出二小車的位移填入表1:(投影)
表1
M/K 第一次 第二次
0。2K F/N S/m F/N S/m
0。2K 0。2 0。3
0。2K 0。1 0。1
將掛一個鉤碼的小車不變,將掛兩個鉤碼的小車前換為三個鉤碼,重復實驗。
引導學生分析力的比值和位移的比值,透過比較可得,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
(2)加速度跟質量的關系
將小車1上加0。2kg砝碼,使m1=2m2;二小車前面繩端都掛一個鉤碼,使F1=F2。將二小車拉至同一齊點處放開經一段時光使其同時停止,讀出各小車位移記入表2:(投影)
表2
MF/N 第一次 第二次
0。1K M/K S/m F/N S/m
0。1K 0。4 0。6
0。1K 0。2 0。2
引導學生分析質量的比值和位移的比值,透過比較可得,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
a1/a2=m2/m1 或 a∝
4。定律導出
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即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關系。寫成數學
(2)上式可寫為等式F=kma,式中k為比例常數。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選取適宜的單位,就能夠使k=1,則公式更為簡單。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牛頓這個單位就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來定義的:使質量是1kg的物體產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為1N,即1N=1kg?m/s2。
可見,如果都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就能夠使k=1,那么公式則簡化為F=ma,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公式。
(3)當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牛頓第二定律也是正確的,但是這時F代表的是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牛頓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是:
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公式是:F合=ma。
5。定律的理解
牛頓第二定律是由物體在恒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情形下導出的,但由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廣到幾個力作用的狀況,以及應用于變力作用的某一瞬時。還應注意到定律表述的最后一句話,即加速度與合外力的方向關系,就是說,定律具有矢量性、瞬時性和獨立性,所以掌握牛頓第二定律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好處及關系
F合是物體(研究對象)所受的合外力,m是研究對象的質量,如果研究對象是幾個物體,則m為幾個物體的質量和。a為研究對象在合力F合作用下產生的加速度;a與F合的方向一致。
(2)定律的物理好處
從定律可看到:一物體所受合外力恒定時,加速度也恒定不變,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合外力隨時光改變時,加速度也隨時光改變;合外力為零時,加速度也為零,物體就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牛頓第二定律以簡單的數學形式證明了運動和力的關系。
6。例題
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個質量為2K的物體,用兩個互為1200的兩個10N的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在物體上,求物體的加速度是多少?
(1)學生閱讀例題
(2)解答:
如圖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把力F1和F2分別沿x軸和y軸的方向分解,F1的兩個分力為:
F2的&39;兩個分力為:
F1y和F2y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F1x和F2x的方向相同,所以:
已知合力F合和質量m,據F合=ma,即可求得:
透過上方的例題,引導學生總結出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一般步驟
1)選對象
2)分析力(畫受力圖)
3)建坐標
4)分解力
5)列方程
6)解聯立(聯立方程,求解結果)
7。總結、擴展:
1。學習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2。掌握牛頓第二定律及公式。牛頓第必須律確定了力的涵義,指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牛頓第二定律則描述出力是怎樣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即力與物體加速度成正比,物體加速度方向與力的方向相同。
3。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同時性和獨立性原理。
4。掌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一般步驟。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6
一、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讓物塊在旋轉的平臺上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物塊為什么可以做勻速圓周運動?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從實驗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物塊進行受力分析:物塊受到重力、摩擦力與支持力。
教師:物塊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學生:重力與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師:這個合力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圓周運動的圓心。
教師:得出向心力的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指向圓心的合力。
(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暢。)
2.感受向心力
學生:學生手拉著細繩的一端,使帶細繩的鋼球在水平面內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教師:鋼球在水平面內盡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什么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學生:對鋼球進行受力分析,發現拉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利用常見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向心力的感性認識。)
教師:也就是說,鋼球受到的拉力充當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家動手實驗并猜想:拉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體驗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與鋼球的質量m、線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7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和聯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與位移的區別.
3.知道標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時間、時刻和路程是標量.
4.能用數軸或一維直線坐標表示時刻和時間、位置和位移.
5.知道時刻與位置、時間與位移的對應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與交流,聯系實際引出時間、時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學生學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處理方法.
2.會用坐標表示時刻與時間、位置和位移及相關方向
3.會用矢量表示和計算質點位移,用標量表示路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時間位移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物理的關系,同時學會用科學的思維看待事實.
2.通過用物理量表示質點不同時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時間內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體驗,領略物理方法的奧妙,體會科學的力量.
3.養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
4.從知識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思想中,培養同學們建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與路程的區別.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時間與時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會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時刻和時間間隔
1.基本知識
(1)時刻是指某一瞬間,時間間隔表示某一過程.
(2)在表示時間的數軸上,時刻用點來表示,時間用線段來表示.
(3)在國際單位制中,表示時間和時刻的單位是秒,它的符號是s.
2.思考判斷
(1)時刻和時間間隔都是時間,沒有本質區別.(×)
(2)飛機8點40分從上海起飛,10點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別指的是兩個時間間隔.(×)
(3)20年10月25日23時33分在西昌成功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25日23時33分,指的是時刻.(√)
探究交流
時間的常用單位有哪些?生活中、實驗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計時儀器?
【提示】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常用單位有分鐘、小時,還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種鐘表來計時,實驗室和運動場上常用停表來測量時間,若要比較精確地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有時需要測量和記錄很短的時間,學校的實驗室中常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或電火花計時器來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識
(1)路程
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2)位移
①物理意義:表示物體(質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
②定義:從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條有向線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間有向線段的長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斷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體運動時,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車里程表中標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車從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個人從北京去重慶,可以乘火車,也可以乘飛機,還可以先乘火車到武漢,然后再乘輪船沿長江到重慶,如圖所示,則他的運動軌跡、位置變動、走過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運動軌跡不同,走過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變動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標量
1.基本知識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標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質量、時間、路程等.
(3)運算法則
兩個標量的加減遵從算術加減法,而矢量則不同,后面將學習到.
2.思考判斷
(1)負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強向東行進5m,張偉向北行進也5m,他們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標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溫度是標量還是矢量?+2℃和-5℃哪一個溫度高?
【提示】溫度是標量,其正、負表示相對大小,所以+2℃比-5℃溫度高.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8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
(1)理解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2)掌握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義及它們間的數量關系;
(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計算公式。
2.通過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和歸納推理能力。
3.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
二、重點、難點分析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計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通過生活實例及實驗加強感知,突破難點。
三、教具
1.轉臺、小傘;
2.細繩一端系一個小球(學生兩人一組);
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演示:將一粉筆頭分別沿豎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拋出,觀察運動軌跡。
復習提問:粉筆頭做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啟發學生回答:速度方向與力的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物體做直線運動;不在同一直線上,做曲線運動。
進一步提問:在曲線運動中,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物體運動的軌跡是一個圓周或一段圓弧(用單擺演示),稱為圓周運動。請同學們列舉實例。
(學生舉例教師補充)
電扇、風車等轉動時,上面各個點運動的軌跡是圓大到宇宙天體如月球繞地球的運動,小到微觀世界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都可看做圓周運動,它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形式。
提出問題:你在跑400米過彎道時身體為何要向彎道內側微微傾斜?鐵路和高速公路的轉彎處以及賽車場的環形車道,為什么路面總是外側高內側低?可見,圓周運動知識在實際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是從最簡單的情況開始。
板書:勻速圓周運動
(二)教學過程設計
思考:什么樣的圓周運動最簡單?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運動快慢不變。
板書:1.勻速圓周運動
物體在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相等,如機械鐘表針尖的運動。
思考:勻速周圓運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周期性。用什么物理量可以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
(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恒量。
當t很短,s很短,即為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線速度其實就是物體做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當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各個時刻線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時刻在改變。那么,線速度方向有何特點呢?
演示:水淋在小傘上,同時搖動轉臺。觀察:水滴沿切線方向飛出。
思考:說明什么?
師生分析:飛出的水滴在離開傘的瞬間,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了切線方向即為此時刻線速度的方向。
板書:方向:沿著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如圖3。單位:rad/s。
(3)周期:質點沿圓周運動一周所用的時間。如:地球公轉周期約365天,鐘表秒針周期60s等,周期長,表示運動慢。(角速度、周期可由學生自己說出并看書完成)
板書:(師生共同完成)
思考: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v、ω、T是否改變?(ω、T不變,v大小不變、方向變。)講述:勻速周周運動是勻速率圓周運動的簡稱,它是一種變速運動。
提出問題: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曲線運動,由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可知,物體必定受到一個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合外力作用,這個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點呢?
學生小實驗(兩人一組):
線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小球質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動時線速度盡量大,小球重力與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證拉線近似在水平方向。
觀察并思考:
①小球受力?
②線的拉力方向有何特點?
③一旦線斷或松手,結果如何?
(提問學生后板書并圖示)
概括:要使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必須使物體受到與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圓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
板書:3.向心力: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力。
提出問題: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9
杠桿(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知道杠桿的平衡。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來自于生活的,認識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難點: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學準備
杠桿支架、鉤碼、刻度尺、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學生閱讀教材引言部分,使學生了解簡單機械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認識到學好這部分知識具有實際的意義,自然引入杠桿一節的學習內容。
二、什么是杠桿?
出示一些實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請學生歸納其相同點。
1、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請學生介紹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看作杠桿?
要點:(1)硬棒
(2)繞著固定點轉動
三、幾個名詞
1、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2、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3、支點:繞著轉動的那個點O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PS:力的作用線指的是經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線。
力臂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
學生練習:作圖P68動手動腦學物理第3小題。
四、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什么叫杠桿的平衡
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狀態稱為杠桿的平衡。
2、小實驗:請一個大同學和一個小同學做推門比賽。(大同學推靠近門軸方向,小同學推遠離門軸方向)
通過親自動手,感受平衡時應與力的大小和作用點等因素有關。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鋪墊。
3、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2)猜想與假設:從剛才的實驗出發,引導學生猜想。
(3)設計實驗,制訂計劃
(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如課本第65頁。
(5)分析與歸納:
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寫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與力臂成反比
(6)評估:
a、為什么在實驗前,要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鉤碼而用彈簧測力計進行實驗,應注意什么問題?
4、學生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小結
(六)作業
練習冊
附:課后總結
第一節杠桿(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杠桿的分類,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的種類。
(2)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杠桿的平衡條件,了解杠桿的分類方法;
(2)通過分類,了解生活中杠桿的應用原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杠桿的分類
(2)難點: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的種類,理解省力、費力和等臂杠桿的具體應用。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
復習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二、杠桿的種類
從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當杠桿平衡時,力與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當l1>l2,F1<f2,說明使用這種杠桿時省力。我們把這種杠桿叫做省力杠桿,如:撬棒,瓶蓋起子,園藝剪刀等。<p="">
2、當l1F2,說明使用這種杠桿時費力。我們把這種杠桿叫做費力杠桿,如:釣魚桿,縫紉機踏板,理發剪刀等。
3、當l1=l2,F1=F2,說明使用這種杠桿時即不省力也不費力。我們把這種杠桿叫做等臂杠桿,如:天平等。
分類是物理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方法,學生可以列舉以前所學過的分類方法,如固體可以分為晶體和非晶體等。在學習了杠桿的分類后,請學生盡量列舉每種杠桿的實物。
三、杠桿的應用
分析生活中的實物,大家共同討論這屬于什么杠桿,它們有什么好處?又有什么缺點?為什么做成這個樣子。然后歸納:
1、省力杠桿,可以省力,但比較費距離。
2、費力杠桿,雖然費力,但可以省距離。
本環節應當以開放性教學為主,請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杠桿,大家共同討論其結構,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進行改進?
四、練習
1、如圖,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頭,這根木棒的特點有:①木棒不易;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圍繞著旋轉。我們就可以把這根木棒叫。
2、在上題中,我們從O點作一條MN的垂線,這條垂線的長度就是力F的。
MN這條直線就是力F的。
3、下列物體中不能看成杠桿的是()
A、筷子B、火鉗C、剪刀D、橡皮筋
4、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如果分別用不同方向的三個力作用于杠桿的
A點,都能使圖所示的杠桿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5、生活中的杠桿可以分成三類,一是省力杠桿,例如;二是,例如;三是等臂杠桿,例如。(把“釣魚桿,蹺蹺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橫線上)
6、如圖,圖中輕質木棒AB可以看成一個杠桿,C點吊一重物,B點用繩子拉著,杠桿的支點是點。請在圖中標出動力F1,阻力F2,并畫出它們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靜止,,則等式:F1L1=成立。
7、用一根細棉線把一段直鐵絲吊起來,讓鐵絲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將棉線右邊的鐵絲對折一下,鐵絲還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嗎?實際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現象是:;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③猜想的依據是:。
8、用剪紙的剪刀剪一疊較厚的紙,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斷還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斷,試試看,并和同學交流一下,討論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識是什么?
9、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活動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吧!這樣做對你填寫書中表格中的哪幾項數據有利,為什么?
10、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活動中,我們使用的杠桿兩端有兩個螺母,它們的作用是。如果不要這兩個螺母,請你設計一種裝置,使它具有與螺母相同的作用,畫出設計草圖,加上必要的文字敘述。
1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活動中,小紅發現用2個鉤碼可以平衡3個鉤碼。如圖,小紅想,杠桿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動力和阻力,可能還與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有關。于是她反復做了幾次實驗,分析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為:
動力X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X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
老師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處,可小紅據理力爭,“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怎么可能有問題呢?”老師為了讓小紅相信,拿來一個彈簧測力計,把測力計的掛鉤掛在A點上,則…….小紅明白了。
①你能說說教老師是怎么做的嗎?
②小紅在老師的指導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條件”等式兩邊各改了一字,就變成了正確的結論,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程為5N的彈簧測力計測一名同學的重?
需要的輔助器材:
應用的物理知識:
啟發你這樣創意的來源:
(四)作業
課堂上沒完成的練習
附:課后總結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10
知識目標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它在某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上.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合外力與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有兩個知識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教材一開始提出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的明顯區別,引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問題,緊接著通過觀察一些常見的現象,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線的這一點(或這一時刻)的切線方向.再結合矢量的特點,給出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關于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教材從實驗入手得到:當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再通過實例加以說明,最后從牛頓第二定律角度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編排自然順暢,適合學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相互滲透,適合對學生進行探求物理知識的訓練:創造情境,提出問題,探求規律,驗證規律,解釋規律,理解規律,自然順暢,嚴密合理.本節教材的知識內容和能力因素,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重要補充,是對運動和力的關系的進一步理解和完善,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教法建議
“關于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建議是:首先讓學生明確曲線運動是普遍存在的,通過圖片、動畫,或讓學生舉例,接著提出問題,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讓學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錄像資料,讓學生總結出結論.接著通過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義,得到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關于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的教學建議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編排先做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提問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得到結論,再從力和運動的關系角度加以解釋.如果學生基礎較好,也可以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先從理論上分析,然后做實驗加以驗證.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主要教學過程設計: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一)讓學生舉例:物體做曲線運動的一些實例
(二)展示圖片資料1、上海南浦大橋2、導彈做曲線運動3、汽車做曲線運動
(三)展示錄像資料:l、彎道上行駛的自行車
通過以上內容增強學生對曲線運動的感性認識,緊接著提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問題:
(四)讓學生討論或猜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應該怎樣?
(五)展示錄像資料2:火星兒沿砂輪切線飛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車后輪原地運轉
(六)讓學生總結出曲線運動的方向
(七)引導學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變化,速度矢量就發生了變化→具有加速度→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方案一]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線滾動的小球,若在它前進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運動情況將如何?若在其側向施加外力,運動情況將如何?
(二)演示實驗;鋼珠在磁鐵作用下做曲線運動的情況,或鋼珠沿水平直線運動之后飛離桌面的情況.
(三)請同學分析得出結論,并通過其它實例加以鞏固.
(四)引導同學從力和運動的關系角度從理論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體受到合外力方向與初速度共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引入課題,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會發生改變嗎?進而將問題展開,運用力的分解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力改變運動狀態的兩種特殊情況:
1、當力與速度共線時,力會改變速度的大小;
2、力與速度方向垂直時,力只會改變速度方向.
最后歸結到:當力與初速度成角度時,物體只能做曲線運動,確定物體做哪一種運動的依據是合外力與初速度的關系.
(二)通過演示實驗加以驗證,通過舉生活實例加以鞏固:
展示課件三,人造衛星做曲線運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曲線運動的相關知識.
課件2,拋出的手榴彈做曲線運動,加強認識.
探究活動
觀察并思考,現實生活中物體做曲線運動的實例,并分析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情況與各點速度的關系.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11
課堂教學設計
章節名稱§4.1牛頓第一定律學科物理授課班級授課時數1設計者所屬學校本節(課)教學內容分析?本節是在全章導入的基礎上進行新課教學的。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定律的基石,正是因為它破除了長達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才導致牛頓第二定律得出。與此同時,它本身還包含著力、慣性、和參考系這些極富成果的科學概念,成為物理學理論的支柱和基石。本節課從力和運動狀態改變之間的關系引入課題,通過隨堂實驗并結合學生已學過的伽利略理想實驗,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按著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然后引入了牛頓第一定律,并在此基礎上引入了慣性概念,同時討論了決定慣性大小的因素。這節課是初、高中知識相銜接的一節課程,學生已經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應以教材中有關“力是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運動的原因”這一問題認識的發展歷史為線索,以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理解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研究、思考、推理過程,學習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實驗方法。在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學習上,注重知識的理解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為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思維的積極性,本課采取學生自主探究模式組織教學。依據標準課程標準:了解亞里士多德關于力與運動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
了解伽利略的實驗研究工作,認識伽利略有關實驗的科學思想方法
教育技術標準:通過史實,初步了解近代實驗科學產生的背景,認識實驗對物理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學情分析
?本節課所述內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關鍵是如何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對力和運動的關系,從日常經驗出發,人們往往會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使學生建立起運動改變的原因在于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的觀點,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在對慣性的學習中,這仍是學生難于理解的問題。許多學生把物體具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和靜止狀態的性質與物體在這種狀態下的特點混為一談。本節(課)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⑴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⑵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解釋有關慣性的現象。
過程和方法:⑴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⑵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⑴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⑵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知識點學習目標描述知識點
編號學習
目標具體描述語句4.1-1理解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4.1-2掌握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關于力與運動的思想觀念4.1-3掌握能準確表述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及理解其內在涵義4.1-4掌握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物體的質量是其慣性大小的量度教學重點和難點項目內?容解決措施教學重點通過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分析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主要通過動手實驗和教師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教學難點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觀點是錯誤的。
2.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通過實驗演示,多媒體課件,視屏,動手實驗讓學生逐步理解伽利略的推理過程及其觀點教學媒體(資源)選擇知識點
編號學習
目標媒體
類型媒體內容要點教學
作用使用
方式所?得?結?論占用
時間媒體
來源4.1-1理解課件歷史的回顧B,DA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是錯誤的5分鐘自制4.1-2掌握課件,模型,演示理想伽利略實驗DB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15分鐘網上下載4.1-3掌握課件,視頻牛頓第一定律D,JF是實驗定律,有兩個方面的深層涵義10分鐘自制4.1-4掌握課件,圖片,慣性與質量G,KD物體的慣性大小只與質量有關10分鐘網上下載①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A.提供事實,建立經驗;B.創設情境,引發動機;C.舉例驗證,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確操作;E.呈現過程,形成表象;F.演繹原理,啟發思維;G.設難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開闊視野;I.欣賞審美,陶冶情操;J.歸納總結,復習鞏固;K.自定義。
②媒體的使用方式包括:A.設疑—播放—講解;B.設疑—播放—討論;C.講解—播放—概括;D.講解—播放—舉例;E.播放—提問—講解;F.播放—討論—總結;G.邊播放、邊講解;H.?邊播放、邊議論;I.學習者自己操作媒體進行學習;J.自定義。板書設計§4.1牛頓第一定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2.伽利略的觀點
3.笛卡兒的觀點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2.說明:
(1)物體在不受力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需要外力
3.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三、慣性與質量
1、定義: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2、慣性是一切物體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3、慣性只與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
四、課堂練習
五、小節
??
關于教學策略選擇的闡述(1)牛頓第一定律:第一階段:采用“矛盾沖突法”,盡力展示生活體驗、亞里士多德觀點與伽利略思想實驗矛盾沖突,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第二階段:實驗探究。這一階段要肯花時間,教師僅起一個指導者的作用,盡量讓學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論并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第三階段:主要以教師講述的形式,指明牛頓第一定律的重要性、理想性,并通過對定律內容的理解指導,幫助學生認識力的作用在運動中只是“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慣性:除了課本上實驗,還安排學生做一做運動物體由于慣性而表現出來的現象,以突出慣性“維持其原有運動狀態”的實質。“安全帶的作用”由教師利用多媒體系統或制仿真動態投影片予以展示。勞動中利用慣性的例子,如高空滑雪,對慣性的利害了解,以及認識到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教學中采用實例法。
教具和學具教具: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系統、CAI課件、有關網站下載圖片資料等。學具:生和熟的雞蛋,斜面、木板、透明膠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車、刻度尺、盛有大半杯水的燒懷等。課堂教學過程結構設計教學
環節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
新課(展示生活實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用生熟兩個雞蛋在光滑桌面上轉動,并迅速按住雞蛋再放開,要求學生觀察現象并得出結果。
2.要求學生利用桌上的木塊感受:輕推木塊,木塊就運動,撤去推力,木塊就停止運動;
教師提問:物體的運動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學生觀察,動手實驗并思考兩種雞蛋產生現象的原因。
學生動手實驗:用力推木塊,木塊才運動,撤去力,木塊就會停止運動思考原因。
(預測學生可能的回答:)
1.同意。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說明沒有力就沒有運動;
2.不同意。問題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本節課先從學生的生活和身邊事例的實際情景出發,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發現物理現象,從生活體驗和現象中得出自己的觀點,并提出問題:到底誰的觀點更準確。從而引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力和運動的關系。培養學生從實驗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并能對問題進行表達的能力。新課
教學一、?歷史的回顧
介紹亞里士多德對力與運動的觀點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讓學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分別研究,驗證自己的觀點。考慮從兩方面入手:⑴、力推物動,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播放冰壺視頻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教師巡視并進行指導(先做完的組可先討論你的實驗結果,也可參觀其他組
請小組代表展示自己的實驗記錄,并說明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實驗結果
激發矛盾:兩個實驗,兩種現象
引導學生:抓住矛盾,進行對比分析,糾正部分學生的錯誤認識。同時指出學生原有錯誤認識也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有力才有運動,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分析與論證)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對比通過對比實驗可以得出
結論:
木塊或小車運動停下來的原因是摩擦力。
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問:如果接觸面非常光滑,摩擦很小,那運動的小球將會怎樣?學生設計方案、選擇器材、動手做實驗
方案一:
(1)輕推木塊,木塊就運動,撤去推力,木塊就停止運動
(2)用力猛推木塊,撤去推力后,木塊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后停下來;
(3)在木塊下面墊上
幾根鉛筆(或者玻璃棒),用力推木塊,當推力撤去后,木塊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后停下來,而且比(2)中的滑得更遠;
方案二:
⑴、軌道上鋪毛巾,小車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動,不推就停。
⑵、撤去毛巾,讓小車在軌道上,推一下小車,小車運動一段才停下來。
⑶、用小球代替小車,讓它從同一高度滑下斜面,分別在毛巾、木板,玻璃三個水平接觸面上運動
積極主動地做實驗,合作完成實驗并記錄數據。
實驗記錄表:
學生代表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實驗次數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離
毛巾
粗布條
光滑木版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抓住矛盾、對比前后實驗,明白摩擦力是關鍵,糾正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一定需要力。
結合方案一、二中的第(2)步和第(3)步,對比發現,摩擦越小,滾動距離越遠。
學生思考并發言。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12
1.某金屬在一黃光照射下,正好有電子逸出,下述說法中,哪種是正確的()
A.增大光強,而不改變光的頻率,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將不變
B.用一束更大強度的紅光代替黃光,仍能發生光電效應
C.用強度相同的紫光代替黃光,光電流強度將不變
D.用強度較弱的紫光代替黃光,有可能不發生光電效應
答案A
要點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理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光屏處放上照相用的底片.若減弱光的強度,使光子只能一個一個地通過狹縫.實驗結果表明,如果曝光時間不太長,底片只能出現一些不規則的點子;如果曝光時間足夠長,底片上就會出現規則的干涉條紋.對這個實驗結果有下列認識,其中正確的是()
A.曝光時間不太長時,底片上只能出現一些不規則的點子,表現出光的波動性
B.單個光子通過雙縫后的落點可以預測
C.只有大量光子的行為才能表現出光的粒子性
D.干涉條紋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達機會較多的地方
答案D
題型1對光電效應規律的理解
【例1】關于光電效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頻率成正比
B.光電子的動能越大,光電子形成的電流強度就越大
C.用不可見光照射金屬一定比用可見光照射同種金屬產生的光電子的初動能要大
D.對于任何一種金屬都存在一個最大波長,入射光的波長必須小于這個波長,才能產生光電效應
答案D
題型2光電效應方程的應用
【例2】如圖所示,一光電管的陰極用極限波長為0的鈉制成.用波長為的紫外線照射陰極,光電管陽極A和陰極K之間的電勢差為U,光電流的飽和值為I.
(1)求每秒由K極發射的電子數.
(2)求電子到達A極時的最大動能.(普朗克常量為h,電子的電荷量為e)?
答案(1)
題型3光子說的應用
【例3】根據量子理論,光子的能量E和動量p之間的關系式為E=pc,其中c表示光速,由于光子有動量,照到物體表面的光子被物體吸收或反射時都會對物體產生壓強,這就是光壓,用I表示.
(1)一臺二氧化碳氣體激光器發出的激光,功率為P0,射出光束的橫截面積為S,當它垂直照射到一物體表面并被物體全部反射時,激光對物體表面的壓力F=2pN,其中p表示光子的動量,N表示單位時間內激光器射出的光子數,試用P0和S表示該束激光對物體產生的光壓I.
(2)有人設想在宇宙探測中用光作為動力推動探測器加速,探測器上安裝有面積極大、反射率極高的薄膜,并讓它正對太陽,已知太陽光照射薄膜對每1m2面積上的輻射功率為1.35kW,探測器和薄膜的總質量為M=100kg,薄膜面積為4104m2,求此時探測器的加速度大小(不考慮萬有引力等其他的力)?
答案(1)I=(2)3.610-3m/s2
題型4光電結合問題
【例4】波長為=0.17m的紫外線照射至金屬筒上能使其發射光電子,光電子在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做最大半徑為r的勻速圓周運動時,已知rB=5.610-6Tm,光電子質量m=9.110-31kg,電荷量e=1.610-19C.求:
(1)光電子的最大動能.
(2)金屬筒的逸出功.
答案(1)4.4110-19J(2)7.310-19?J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反沖運動,能舉出幾個反沖運動的實例;
2、知道火箭的飛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標
1、結合實際例子,理解什么是反沖運動;
2、能結合動量守恒定律對反沖現象做出解釋;
3、進一步提高運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實驗,分析得到什么是反沖運動,培養學生善于從實驗中總結規律和熱心科學研究的興趣、勇于探索的品質。
2、通過介紹我國成功地研制和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的事實,結合我國古代對于火箭的發明和我國的現代火箭技術已跨入世界先進先烈,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知道什么是反沖。
2、應用動量守恒定律正確處理噴氣式飛機、火箭一類問題。
教學難點
如何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解決反沖運動。
教學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總結歸納得到什么是反沖運動。
2、結合實例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解釋反沖運動。
教學用具
反沖小車、玻璃棒、氣球、酒精、反沖塑料瓶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演示]拿一個氣球,給它充足氣,然后松手,觀察現象。
[學生描述現象]釋放氣球后,氣球內的氣體向后噴出,氣球向相反的方向飛出。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氣球這樣的運動很多,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
新課教學
(一)反沖運動火箭
1、教師分析氣球所做的運動
給氣球內吹足氣,捏緊出氣孔,此時氣球和其中的氣體作為一個整體處于靜止狀態。松開出氣孔時,氣球中的氣體向后噴出,氣體具有能量,此時氣體和氣球之間產生相互作用,氣球就向前沖出。
2、學生舉例:你能舉出哪些物體的運動類似于氣球所作的運動?
學生:節日燃放的禮花。噴氣式飛機。反擊式水輪機。火箭等做的運動。
3、同學們概括一下上述運動的特點,教師結合學生的敘述總結得到:
某個物體向某一方向高速噴射出大量的液體,氣體或彈射出一個小物體,從而使物體本身獲得一反向速度的現象,叫反沖運動
4、分析氣球。火箭等所做的反沖運動,得到:
在反沖現象中,系統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為零;
但是反沖運動中如果屬于內力遠大于外力的情況,可以認為反沖運動中系統動量守恒。
(二)學生課堂用自己的裝置演示反沖運動。
1、學生做準備:拿出自己的在課下所做的反沖運動演示裝置。
2、學生代表介紹實驗裝置,并演示。
學生甲:
裝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輛小車,小車上用透明膠帶粘中一塊浸有酒精的棉花。
實驗做法:點燃浸有酒精的棉花,管中的酒精蒸氣將橡皮塞沖出,同時看到小車沿相反方向運動。
學生乙:
裝置:二個空摩絲瓶,在它們的底部用大號縫衣針各鉆一個小洞,這樣做成二個簡易的火箭筒,在鐵支架的立柱端裝上頂軸,在放置臂的兩側各裝一只箭筒,再把旋轉系統放在頂軸上,往火箭筒內各注入約4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點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內的酒精蒸氣從尾孔中噴出,并被點燃,這時可以看到火箭旋轉起來。
學生丙:用可樂瓶做一個水火箭,方法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膠帶在瓶上固定一個導向管,瓶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鉆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車車胎上的進氣閥門,并在氣門芯內裝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約1/3體積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嚴,將尼龍線穿過可樂瓶上的導向管,使線的一端拴在門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線拉直,將瓶的進氣閥與打氣筒相接,向筒內打氣到一定程度時,瓶塞脫開,水從瓶口噴出,瓶向反方向飛去。
過渡引言:同學們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沖運動,那么反沖運動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下邊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反沖運動的應用和防止
1、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2、學生回答反沖運動應用和防止的實例。
學生:反沖有廣泛的應用:灌溉噴水器、反擊式水輪機、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反沖的重要應用。
學生:用槍射擊時,要用肩部抵住槍身,這是防止或減少反沖影響的實例。
3、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所舉例子。
4、要求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物理情景對幾個物理過程中反
沖的應用和防止做出解釋說明:
①對于灌溉噴水器,
當水從彎管的噴嘴噴出時,彎管因反沖而旋轉,可以自動地改變噴水的方向。
②對于反擊式水輪機:當水從轉輪的葉片中流出時,轉軸由于反沖而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③對于噴氣式飛機和火箭,它們靠尾部噴出氣流的反沖作用而獲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槍射擊時,子彈向前飛去槍身向后發生反沖,槍身的反沖會影響射擊的準確性,所以用步槍時我們要把槍身抵在肩部,以減少反沖的影響。
教師:通過我們對幾個實例的分析,明確了反沖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時我們要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
我們知道:反沖現象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火箭,下邊我們一認識火箭:
(四)火箭:
1、演示:把一個廢舊白熾燈泡敲碎取出里面的一根細玻璃管,往細玻璃管裝由火柴刮下的藥粉,把細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辦法給細管加熱。
現象:當管內的藥粉點燃時,生成的燃氣從細口迅速噴出,細管便向相反方向飛去。教師講述:上述裝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體演示古代火箭,現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級火箭的工作過程,同時學生邊看邊閱讀課文。
3、用實物投影儀出示閱讀思考題:
①介紹一下我國古代的火箭。?
②現代的火箭與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③現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現代火箭為什么要采用多級結構?
4、學生解答上述問題:
①我國古代的火箭是這樣的:
在箭上扎一個火藥筒,火藥筒的前端是封閉的,火藥點燃后生成的燃氣以很大速度向后噴出,火箭由于反沖而向前運動。
②現代火箭與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沖現象來工作的。
但現代火箭較古代火箭結構復雜得多,現代火箭主要由殼體和燃料兩大部分組成,殼體是圓筒形的,前端是封閉的尖端,后端有尾噴管,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從尾噴管迅速噴出,火箭就向前飛去。
③現代火箭主要用來發射探測儀器、常規彈頭或核彈頭,人造衛星或宇宙飛船,即利用火箭作為運載工具。
④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一級火箭的最終速度還達不到發射人造衛星所需要的速度,發射衛星時要使用多級火箭。
用CAI課件展示多級火箭的工作過程:
多級火箭由章單級火箭組成,發射時先點燃第一級火箭,燃料用完工以后,空殼自動脫落,然后下一級火箭開始工作。
教師介紹:多級火箭能及時把空殼拋掉,使火箭的總質量減少,因而能夠達到很高的溫度,可用來完成洲際導彈,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的發射工作,但火箭的級數不是越多越好,級數越多,構造越復雜,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盡時所能獲得的最終速度與什么有關系呢?
5、出示下列問題:
火箭發射前的總質量為M、燃料燃盡后的質量為m,火箭燃氣的噴射速度為v1,燃料燃盡后火箭的飛行速度v為多大?
[學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發射過程中,由于內力遠大于外力,所以動量守恒。
發射前的總動量為0,發射后的總動量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則:(M-m)v-mv1=0
師生分析得到:燃料燃盡時火箭獲得的最終速度由噴氣速度及質量比M/m決定。
鞏固訓練水平方向射擊的大炮,炮身重450kg,炮彈射擊速度是450m/s,射擊后炮身后退的距離是45cm,則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小結
1、當物體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離開物體時,剩余部分將獲得一個反向沖量而向相反方向運動,這種向相反方向的運動,通常叫做反沖運動。
2、對于反沖運動,所遵循的規律是動是守恒定律,在具體的計算中必須嚴格按動量守恒定律的解題步驟來進行。
3、反沖運動不僅存在于宏觀低速物體間,也存在于微觀高速物體。
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14
一、預習目標 預習“光的干涉”,初步了解產生光的明顯干涉的條件以及出現明暗條紋的規律。 二、預習內容 1、請同學們回顧機械波的干涉現象以及產生的條件; 2、對機械波而言,振動加強的點表明該點是兩列波的,該點的位移隨時間(填變化或者不變化);振動減弱的點表明該點是兩列波的; 3、不僅機械波能發生干涉,電磁波等一切波都能發生干涉,所以光若是一種波,則光也應該能發生干涉 4、相干光源是指: 5、光的干涉現象: 6、光的干涉條件是: 7、楊氏實驗證明: 8、光屏上產生亮條紋的條件是 ;光屏上產生暗條紋的條件是 9、光的干涉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的,這是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什么叫光的`干涉 2.說出產生明顯干涉的條件 3.準確記憶產生明暗條紋的規律 學習重難點:產生明暗條紋規律的理解 二、學習過程 (一)光的干涉 探究一:回顧機械波的干涉 1.干涉條件: 2.干涉現象: 3.規律總結 探究二:光的干涉條件及出現明暗條紋的規律 1.光產生明顯干涉的條件是什么? 2.產生明暗條紋時有何規律: (1)兩列振動步調相同的光源: (2)兩列振動步調正好相反的光源: (三)課堂小結 (四)當堂檢測 1、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如果(BD) A、用白光做光源,屏上將呈現黑白相間的條紋 B、用紅光做光源,屏上將呈現紅黑相間的條紋. C、用紅光照射一條狹縫,用紫光照射另一條狹縫,屏上將呈現彩色條紋 D、用紫光作為光源,遮住其中一條狹縫,屏上將呈現間距不等的條紋. 2、20__年諾貝爾物理學家將授予對激光研究做處杰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如圖所示是研究激光相干性的雙縫干涉示意圖,擋板上有兩條狹縫S1、S2,由S1和S2發出的兩列波到達屏上時會產生干涉條紋。已知入射激光波長為λ,屏上的P點到兩縫S1和S2的距離相等,如果把P處的亮條紋記做0號亮 條紋,由P向上數與0號亮紋相鄰的是1號亮紋,與 1號亮紋相鄰的亮紋為2號亮紋,設P1處的亮紋恰好 是10號亮紋,直線S1P1的長度為r1,S2P1的長度為 r2,則r2-r1等于(B) A、5λB、10λ.C、20λD、40λ 課后練習與提高 1.在雙縫干涉實驗中,入射光的波長為λ,若雙縫處兩束光的振動情況恰好相同,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1=地方出現明條紋;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2= 地方出現暗條紋;若雙縫處兩束光的振動情況恰好相反,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3=地方出現明條紋;在屏上距兩縫波程差d4= 地方出現暗條紋。 2. 用白光光源進行雙縫實驗,若用一個純紅色的濾光片遮蓋一條縫,用一個純藍色的濾光片遮蓋另一條縫,則 (A)干涉條紋的寬度將發生改變. (B)產生紅光和藍光的兩套彩色干涉條紋. (C)干涉條紋的亮度將發生改變. (D)不產生干涉條紋[D】 3.雙縫干涉中屏幕E上的P點處是明條紋.若將縫S2蓋住,并在S1S2連線的垂直平分面處放一高折射率介質反射面M,如圖所示,則此時[A] (A)P點處仍為明條紋. (B)P點處為暗條紋. (C)不能確定P點處是明條紋還是暗條紋. (D)無干涉條紋. 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了解曲線運動的特點,速度方向在該點切線方向上且時刻在變,因此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2)了解曲線運動的條件:合外力與速度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3)根據學生理解能力,可將曲線運動的條件深化,即平行速度的力只改變速度大小;垂直速度的力只改變速度方向,可根據力的效果將合外力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分解; (4)了解合運動、分運動,掌握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5)由分運動的性質及特點綜合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軌跡。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有關教學軟件,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總結概括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曲線運動的條件,以及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處理復雜運動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并激發學生興趣。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研究船渡河運動,假設水不流動,可以想象出船的分運動;又假設船發動機停止工作,可想象出船只隨水流而動的另一分運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運用物理學抽象思維的基本方法。 1、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曲線運動為什么是變速運動,理解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定則; 2、已知兩個分運動的性質特點,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軌跡,學生不容易很快掌握,是教學的難點,解決難點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把每個分運動的初始值(包括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每個分運動所受的外力)進行合成,最終還是用合運動的初速度與合外力的方向關系來判斷。 1、乒乓球、小鐵球、細繩 2、斜槽、條形磁鐵、鐵球、投影儀、計算機軟盤、彩電。 機械運動可以劃分為平動和轉動,而平動又可以劃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所以曲線運動屬于平動形式,做曲線運動的物體仍然可以看成一個質點,曲線運動比直線運動更為普遍。例如,車輛拐彎;月球繞地球約27天轉一圈;地球繞太陽約一年轉一周;太陽繞銀河系中心約2.2億年轉一周。 因為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連續發生變化,我們很難直觀物體在某時刻的速度方向。可以設想如果某時刻的速度方向不再發生變化,物體將沿該時刻的速度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然后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想象幾種現象。 (1)讓學生回答,繩拉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圓周運動,當繩斷后小球將沿什么方向運動?(沿切線方向飛出)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繩斷后小球速度方向不再發生變化,由于慣性,從即刻起小球做勻速直線運動,沿切線飛出。 (2)教材內容:砂輪磨刀使火星沿切線飛出,引導學生分析原因:被磨掉的熾熱微粒速度方向不再改變,由于慣性以分離時的速度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又如,讓撐開的帶有雨滴的雨傘旋轉,雨滴沿傘邊切線方向飛出(與上例同理)。 (3)在想象與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得出: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在某時刻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上。并引導學生注意到:曲線運動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同時變化,但速度的方向是一定改變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一定變,速度就一定變,所以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可知,速度的變化一定產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必然由外力引起,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并且方向相同。隨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如果合外力與速度在同一直線上,物體將做什么樣的運動?(變速直線運動) (2)繩拉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速度大小不變的圓周運動,繩子的拉力T起什么作用?(改變速度方向) (3)演示實驗(用投影儀或計算機軟件):讓小鐵球從斜槽上滾下,小球將沿直線OO′運動。然后在垂直OO′的方向上放條形磁鐵,使小球再從斜槽上滾下,小球將偏離原方向做曲線運動。又例如讓小球從桌面上滾下,離開桌面后做曲線運動。 (4)觀察實驗后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如下: ①平行速度的力改變速度大小; ②垂直速度的力改變速度的方向; ③不平行也不垂直速度的外力,同時改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④引導學生得出曲線運動的條件:合外力與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物體的運動往往是復雜的,對于復雜的運動,常常可以把它們看成幾個簡單的運動組成的,通過研究簡單的運動達到研究復雜運動的目的。 ①把注滿水的乒乓球用細繩系住另一端固定在B釘上,乒乓球靜止在A點,畫出線段BB′且使AB≈BB′(如圖5),用光滑棒在B點附近從左向右沿BB′方向勻速推動吊繩,提示學生觀察乒乓球實際運動的軌跡是沿AB′方向,幫助學生分析這是因為乒乓球同時參與了AB方向和BB′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的結果,而這兩個分運動的速度都等于棒的推動速度。小球沿豎直方向及沿BB′方向的運動都是分運動;沿AB′方向的是合運動。分析表明合運動的位移與分運動位移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 ②船渡河問題:可以看做由兩個運動組成。假如河水不流動而船在靜水中沿AB方向行駛,經一段時間從A運動到B(如圖6),假如船的發動機沒有開動,而河水流動,那么船經過相同的一段時間將從A運動到A′,如果船在流動的河水中開動同時參與上述兩個運動,經相同時間從A點運動到B′點,從A到B′的運動就是上述兩個分運動的合運動。 注意:船頭指向為發動機產生的船速方向,指分速度;船的合運動的速度方向不一定是船頭的指向。這里的分運動、合運動都是相對地球而言,不必引入相對速度概念,避免使問題復雜化。 ①用分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求合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運動的合成。反之由合運動求分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運動的分解。 ②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守矢量運算法則,即平行四邊形法則。例如:船的合位移s合是兩個分位移s1s2的矢量和;又例如飛機斜向上起飛時,在水平方向及豎直方向的分速度分別為v1=vcosθ,v2=vsinθ,其中,v是飛機的起飛速度。如圖7所示。 ①兩個勻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提問學生為什么?(v合為恒量) ②提出問題:船渡河時如果在AB方向的分運動是勻加速運動,水仍然勻速流動,船的合運動軌跡還是直線嗎?學生思考后回答并提示學生用曲線運動的條件來判斷,然后引導學生綜合概括出判斷方法:首先將兩個分運動的初始運動量及外力進行合成,然后用合運動的初速度及合運動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關系進行判斷。合成結果可知,船的合速度v合與合外力F不在同一直線上,船一定做曲線運動。如鞏固知識讓學生再思考回答:兩個不在同直線上初速度都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是什么運動? (勻加速直線運動) 1)通過此例讓學生明確運動的獨立性及等時性的問題,即每一個分運動彼此獨立,互不干擾;合運動與每一個分運動所用時間相同。 2)關于速度的說明,在應用船速這個概念時,應注意區別船速v船及船的合運動速度v合。前者是發動機產生的分速度,后者是合速度,由于不引入相對速度概念,使上述兩種速度容易相混。 (3)問題的提出:河寬H,船速為v船,水流速度為v水,船速v船與河岸的夾角為θ,如圖9所示。 ①求渡河所用的時間,并討論θ=?時渡河時間最短。 ②怎樣渡河,船的合位移最小? 分析①用船在靜水中的分運動討論渡河時間比較方便,根據運動的獨立性,渡河時間 分析②當v船>v水時,v合垂直河岸,合位移最短等于河寬H,根向與河岸的夾角。 1、曲線運動的條件是F合與v不在同一直線上,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為曲線的切線方向。 2、復雜運動可以分解成簡單的運動分別來研究,由分運動求合運動叫運動的合成,反之叫運動的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 3、用曲線運動的條件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識可以判斷合運動的性質及合運動軌跡。 最后一例題可作為思考題先留給學生。在學生思考后講解效果更好。高中物理教案2024篇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