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預測和解決問題,以避免課堂上出現不可預料的突發情況。怎么寫出優秀的初二物理教案設計?這里給大家分享初二物理教案設計,方便大家學習。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1
課程標準:
1.通過實驗探究,學會使用簡單機械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
2.認識杠桿和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
3.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杠桿
本節(課)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認識杠桿。認識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2.能從常見的工具中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杠桿。3.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及其杠桿的應用。
●過程能力目標:
1.經歷繪制杠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
2.觀察和操作杠桿,體會杠桿的作用,學生形成的觀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掌握初步的科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
1.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杠桿的使用,體驗科學源自生活,提高對生活的關注和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2.樂于在周圍生活中發現和分析各種杠桿,具有利用杠桿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識。
學習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學生對杠桿這種簡單機械的感性認識比較豐富,特別是對使用杠桿能省力有比較豐富的體驗(但認識上有誤區)。因此,將本節從認識杠桿這一熟悉的簡單機械著手,來改觀學生的感性體驗,到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索學習,來深刻認識杠桿知識內涵,再到杠桿應用的理解,將知識內化,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能初步描述實驗數據或有關信息,并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簡單比較。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桿;
(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認識杠桿,會分析杠桿的幾個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杠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杠桿
1、認識杠桿
要求學生觀察書上圖12-2-3:生活中的常見的杠桿。
要求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杠桿的共同特征——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學生分析其余杠桿的固定點。
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硬桿”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以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要求學生再舉其他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松。
訂書機可以很方便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杠桿有關的概念
首先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1)找準支點;(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3)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4)標出力臂。
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生轉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杠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O點是不動的,所以O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A點起沿F1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O向動力F1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從支點O向阻力F2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由4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可選擇分析一些實際杠桿,如:抽水機、汽車剎車踏板、胳膊、縫紉機踏板等。
三、課堂小結
認識杠桿,并介紹了杠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杠桿。
四、實踐活動
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桿,試著分析它們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五、板書:
第一節杠桿(一)
杠桿:1、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2、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大氣壓強,會計算一個大氣壓強的大小。
2、通過實驗了解大氣壓強存在的事實并理解生活中人們對大氣壓強的運用,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將生活與物理學科聯系,提升學習物理的興趣,養成動手和認真探究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了解大氣壓強測量的原理。
【難點】理解托里拆利實驗原理。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實驗:表演魔術“能飛的液體”。用杯子盛滿一杯水,將塑料片蓋在水杯子上,將杯子翻轉,杯口朝下,杯中水懸空在杯中。提出問題:為什么水不會落下,什么力托住了水?大氣是否和液體一樣也能產生壓強呢?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
從生活實際出發
提出問題:貼在墻上的粘鉤受到壓力為什么不脫落?
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猜想各種原因。
猜想一:用力擠壓粘鉤使得粘鉤粘住不會下落。
猜想二:粘鉤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鉤不會下落。
猜想三:大氣壓力壓住粘鉤,使其無法下落。
再由教師做出猜想驗證的范例:如果大氣壓強是使粘鉤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維,設計實驗,如果把塑料吸盤戳個小孔,空氣通過小孔進入吸盤和光滑的墻面之間,內外壓強相等,吸盤便不會再貼在光滑的墻面上。同樣,組織學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開一個小洞,杯中的水是否還能懸空?從而直觀而深刻的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
2、實驗探究:大氣會不會如同液體一樣,對氣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演示實驗:將塑料瓶裝滿水,并在底部扎幾個小孔,打開瓶蓋,水會順著小孔流出。關上瓶蓋,水不再流出,提問學生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演示實驗:將塑料瓶裝滿水,并在瓶壁上扎上高度不一方向不同的小孔,打開瓶蓋,水會順著小孔流出。關上瓶蓋,水不再流出,提問學生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得出結論:大氣如同液體一樣,對氣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測量大氣壓強
觀看馬德堡半球實驗的視頻,讓學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氣壓強,從實驗現象中產生疑問:大氣壓強如此大,為什么平時感覺它不大呢?為測量大氣壓強埋下伏筆。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測量大氣壓強,說明測量思路。鼓勵學生大膽思考。
演示托里拆利實驗(播放錄像)。
提出問題:
(1)剛開始為什么水銀柱下降?
答:水銀柱受重力,大氣壓支撐不了那么高水銀柱。
(2)水銀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間是什么狀態?
答:真空。
(3)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銀沒有全部落到水銀槽中?
答: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它?大氣壓強支撐起水銀柱。
(4)大氣壓強的數值是多少?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理解人聲音的特性。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響度、音品。
3、了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練習
學習過程: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課后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聲音的特性這節課(板書課題:三、聲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陽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時由于調過高拔不上去,歐了,還有俗話講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對調”這里的“調”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聲音特性之一--------音調
(板書:一、音調)
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234567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低而女生的音調高,那么音調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又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并歸納
教師總結:
2、物體振動得越快,,聲音的音調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音調就越低。
物理學中為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Hz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交流也好歌唱也好,發聲是有一定頻率范圍的(比如調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現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并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全班交流教師總結評價超聲波、可聞波、次聲波等知識點。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頻率音叉(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問這三次回答有什么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聲音的大小或強弱不同,這正是我們學習的聲音的又一特性-------響度
板書并定義(二、響度)
1、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么響度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2、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填空部分并思考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游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同學們之所以能分辨出來是因為它們的音色不一樣,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聲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書:
三、音色
可以區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另一人回答選擇
作業
仔細閱讀P23科學世界:打擊樂器、管樂器、弦樂器
如果有時間做中考鏈接可在課上完成(比比誰最棒)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單位、含義及寫法讀法,會進行不同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3)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進一步體會
比值定義法在密度概念建立過程的應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概念建立過程中,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唯物法思想,通過了解密度知識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感受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應用。
教學難點: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本身一種性質”。
教學方法:本課主要采用“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并配合講授、討論、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木塊、鐵塊、鋁塊、銅塊、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桌上的木塊、鐵塊、鋁塊、銅塊,提出問題:用什么方法區分它們?
學生回答出顏色。(還有其他答案)
繼續引導兩杯透明液體,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學生回答出味道。
繼續提問:除了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分辨物質的方法?
學生思考并回答。
總結: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導入:昨天我買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學們幫我鑒別一下。
啟發:顯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區分,今天同學們會學到一種有效的鑒別物質的方法,也就是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科學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們就從已學的質量和體積入手,探究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
(一)探究活動
1、提出問題:
(1)出示體積相同的鋁塊和鐵塊,誰的質量大?誰的質量小?
學生回答:鐵塊質量大,鋁塊質量小
接著問:你知道為什么?
學生發表意見,總結:因為組成它們的物質不同,所以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經驗判斷:出示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哪個質量大?
學生回答:體積大的木塊質量大
總結: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不同,質量也不同。
2、猜想與假設: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3、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并記錄數據,實驗記錄表:
物理量
物質
質量m/g
體積V/cm3
質量/體積(g/cm3)
鋁塊15
鋁塊210
鋁塊310
鋁塊420
采集實驗數據,并由學生分析數據
4、分析論證
通過探究,分別計算每個鋁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并在圖象上表示出來。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因此,這個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性質,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質量/體積若體積是1m3,1dm3,1cm3等單位體積的話,就有質量/體積=質量,即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表示單位體積的質量。
(二)密度
1、概念: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根據速度定義,引導學生討論說出密度的定義式。
公式:密度=質量/體積ρ=m/v
注意:(1)ρ的讀法和寫法。(與p的區別)
(2)密度公式適用于固體、液體、氣體。
展示: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相同物質的密度相同,與其質量和體積無關。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3、單位:密度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決定的,是復合單位。
有:千克/米3kg/m3(板書)
討論說出“kg/m3”這個復合單位的讀法及物理意義。
若質量的單位為g,體積的單位為cm3,則密度的單位是:g/cm3(板書)
展示:單位換算1g/cm3=1000kg/m3
學生練習做題。
學生查看小資料,了解常見物質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質?最小密度的物質?同種物質,狀態變了,其密度變了嗎?說明它們表示的物理意義。(記住水的密度)
學生討論交流:如何鑒別金戒指的真偽?
(三)密度的應用
1、密度公式的變形:求質量m=ρV;求體積V=m/ρ
2、看例題,然后出示變式習題:
展示:例題
學生做題,講解,點評學生做得情況。
【想想議議】一卷細銅絲,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長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測量?如何計算?(如果時間充足,可以啟發,提示一下學生)
判斷金屬球是實心還是空心。
展示:例題(時間問題,可以課后做)
三、小結
以板書內容為綱,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密度的知識,它是這章最重要的一個物理量,我們經過實驗知道了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則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種物質的一種屬性,什么屬性呢?就是單位體積的物質的質量是多少的屬性,這對于區分不同的物質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把這個比值定義為密度。其公式、單位和單位的換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來的。
四、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2、5、6
板書設計:
密度
1、概念: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表示符號:ρ
2、公式:ρ=m/V
3、單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4、密度的應用
(1)鑒別物質
(2)求質量m=ρV;求體積V=m/ρ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桿;
(2)理解支點、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過程與方法:通過舉例認識杠桿,會分析杠桿的幾個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杠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p>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是什么?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杠桿
1、認識杠桿
要求學生觀察書上圖12-2-3:生活中的常見的杠桿。
要求學生舉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杠桿的共同特征——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學生分析其余杠桿的固定點。
得到杠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硬桿”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的受力的桿狀物體,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以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要求學生再舉其他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松。
訂書機可以很方便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杠桿有關的概念
首先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1)找準支點;(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3)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4)標出力臂。
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生轉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杠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O點是不動的,所以O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A點起沿F1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O向動力F1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從支點O向阻力F2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等。
由4名學生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可選擇分析一些實際杠桿,如:抽水機、汽車剎車踏板、胳膊、縫紉機踏板等。
三、課堂小結
認識杠桿,并介紹了杠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杠桿。
四、實踐活動
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桿,試著分析它們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五、板書:
第一節杠桿(一)
杠桿:1、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桿,叫杠桿。
2、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7
(一)教學目的
知道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
(二)教具
量筒,硫酸銅溶液,燒杯,細長玻璃管等。
(三)重點難點
重點:分子動力論的基本內容
難點:對分子間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1.全章導言
自然界存在著各種熱現象:物體溫度的變化,物質狀態的變化,物體熱脹冷縮的現象等。這些熱現象的解釋,都涉及到熱現象的本質是什么?這也是人類長期探索的問題,直到17世紀和18世紀期間,人們才開始認識到熱現象是由物質內部大量微粒的運動引起的,這種認識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科學理論棗分子動理論。到19世紀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們又逐漸認識到與熱現象相聯系的能量棗內能。用分子動理論和內能的觀點,可以解釋很多熱現象,這一章我們就學習分子動理論和內能的初步知識。
2.引入新課
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中,我們的周圍充滿著物質:水、空氣、石頭、金屬、動物、植物等都是物質。而對于物質是怎樣構成的,這一古老課題,很早就有過種種猜測,有的主張萬物之源是“氣”,有的主張萬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紀墨子提出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端”,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德漠克利特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大小和質量不同的,不可入的,運動不息的原子組成。此后經過近20__年的探索,直到17世紀末,才科學地認識到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3.進行新課
(1)分子和分子運動
①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極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徑約10-10米,這是一個極小的長度,不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現代的顯微鏡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極小,所以物體含分子數目大得驚人。通常情況下,1厘米3空氣里大約有2.7×1019個分子,如果人數數的速度能達到每秒數100億個,要數完這個數,也得用80多年。
②構成物質的分子永不停息地運動著。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無法直接觀察分子的行為,但我們可以從宏觀的實驗現象,來判斷分子的行為。
演示實驗:擴散現象
出示事先裝有二氧化氮(或溴氣)氣體的廣口瓶。說明瓶內紅棕色的氣體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廣口瓶,其實瓶內裝滿了空氣。將裝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傾倒,這時看到紅棕色氣體流入空瓶,開始先沉到瓶底。此現象說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課本圖2梍1所示,將其倒扣在裝有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這時要強調:裝有密度較大的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在下,裝有空氣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氣體不會流進空氣瓶內?,F在我抽掉隔板,沒有出現二氧化氮氣體流動的現象,我們停一會兒再來觀察瓶內出現的現象。
在等候期間,組織學生自己做墨水擴散實驗:同學們課桌上的燒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動桌子,保持清水平靜。請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觀察墨水的變化情況。滴入的墨水將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跡,過一段時間墨跡的輪廓變模糊,墨跡變淡,周圍的水色變墨。
組織學生觀察前面已做的氣體擴散實驗。此時空氣瓶出現了紅棕色,下面紅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顏色變淡。實驗現象表明,二氧化氮氣體進入了空氣,空氣進入了二氧化氮氣體中。像這樣,不同的物體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
擴散現象也可以發生在液體之間。請大家再觀察一下剛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經沒有明顯的墨跡了,整杯水都變黑些了,說明墨水和水也發生了擴散。為了說明液體的擴散現象,我們再來做個實驗。(按照課本圖2-3液體的擴散實驗演示)現在我們看到無色的清水和藍色的硫酸銅溶液之間有明顯的界面,要觀察到擴散現象需要較長的時間。為了節省課堂時間,幾天前我就做了同樣的實驗,請大家看幾天前的實驗。(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實驗樣本)這些實驗告訴我們,靜放的時間越長,界面變得越模糊不清,彼此進入對方越深。
分子運動論
固體之間也會發生擴散現象。將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將它們分開,可以看到它們相滲入約1毫米。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觀察到過固體的擴散。煤矸石有的原來就是石炭巖,由于長期地跟煤擠壓在一起,它的內部也變黑了。
大量事實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有擴散現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許多事例。例如,某同學擦點清涼油,周圍同學就能聞到清涼油味。
擴散現象表明: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只有分子不停地運動才能相互進入對方。同時也說明分子不是緊密地擠在一起,而是彼此間存有間隙。
(2)分子間的作用力
固體、液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又有間隙,為什么分子不會飛散開,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導學生猜想,這可能是分子間存在著吸引力,這個猜想是否正確呢?需要我們用實驗來證實。
演示實驗:分子引力實驗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兩個鉛圓柱。隨意將它們對在一起,這時兩鉛塊并沒有表現出吸引力。實驗似乎得到分子間沒有引力的結果,但是我們不要輕易地放棄我們的猜想,應再進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邊講邊演示)但把鐵釘遠離磁鐵,這時磁鐵不能吸起鐵釘(演示),這是為什么?(距離太遠)。剛才兩鉛塊沒有表現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為分子間的距離不夠近呢?那么我們想法讓兩鉛塊靠的更近些。(再做實驗時,用小刀將兩鉛塊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將兩鉛塊擠壓在一起)
實驗結果兩鉛塊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負重達500克以上。這表明分子之間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時,才能表現出來。一般分子距離要小于10-9米時才能表現出引力。
在實際生產中,人們早就利用分子間有吸引力,來進行金屬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屬,從而使分子間的距離足夠近,金屬冷卻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還有爆破焊接技術,它是將金屬表面清潔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產生的巨大壓力,將兩金屬壓接在一起。
液體分子之間也存在吸引力。課本圖2梍18的小實驗就說明液體分子間的吸引力。
實驗證實了我們關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又會發現新的矛盾:分子之間有間隙,分子之間又有引力,這兩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終應該相互靠緊,而不應該有間隙。既然分子間有間隙,物體應該很容易壓縮,但事實卻是固體、液體極難壓縮。我們只有根據事實,深化我們的認識,事實表明我們對分子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有沒認識到的方面。
原來分子之間還存在斥力。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會不會兩種力總是相互抵消呢?當然不會,只有在特定的距離r時,分子間的引力不等于斥力,這個距離r就是通常的分子間隙的距離,大約是10-10米。當分子距離小于r時,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間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距離增大時,斥力和引力都減小,但斥力減小得更快、分子間表現為引力。當分子距離再增大,分子引力繼續減小,當分子距離大于10r時,分子間的作用力將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對分子間存在斥力的認識,前面所說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3.小結
通過實驗和思考,我們已經對分子和分子的運動有了初步認識,現在我們共同回顧一下,看看我們已經有了哪些認識。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直徑大約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
3.分子之間有間隙。
4.分子之間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兩種,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幾點,就是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要點,利用這些要點,能夠解釋很多熱現象。
板書設計:
分子動力論的初步知識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直徑大約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
3.分子之間有間隙。
4.分子之間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兩種,即引力和斥力。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液體壓強的特點和液體壓強大小的計算方法,了解液體壓強的特點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的實驗,對液體的壓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控制變量法分析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讓同學們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分析歸納能力。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意識和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和液體壓強的大小。
【難點】
應用液體壓強的特點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設疑導入:回顧上節課學習的固體的壓強,提出問題:液體內部是不是也有壓強呢?
環節二:新課講授
過渡:學生列舉生活中能體現出液體壓強的事例。
1、潛水員必須穿潛水服潛水;
2、科學實驗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連罐頭也被壓爆;
3、很多魚類無法在深海生存;
4、水庫大壩上窄下寬。
問題: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呢?
(一)液體壓強的特點
演示1: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讓學生仔細觀察,說出橡皮膜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演示2:將水倒入一端開口、一端封閉,側壁開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讓學生仔細觀察,說出橡皮膜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讓學生仔細觀察,說出橡皮膜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
討論交流
橡皮膜總會發生形變,并且總是向外凸出。
總結:容器內的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存在壓強。
(二)液體壓強的大小
我們已經知道了液體內部存在壓強,那么它的壓強大小又如何呢?壓強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我們假想在液體內部深度h處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積為S。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體的壓力F,這個壓力就等于上面液體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與質量m有關,質量m與液體密度ρ和體積V有關。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計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壓強?
液體內部壓強公式:p=ρgh
說明:
(1)公式適用的條件為:液體。
(2)公式中各符號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單位:p──壓強──Pa;ρ──密度──kg/m3;
g──9.8N/kg;h──深度──m。深度是指從液面到所研究的那一點的垂直距離,而不是從該點到容器底或到封閉的容器上蓋面的距離。
(3)從公式中看出:液體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容器的底面積、容器形狀均無關。
(三)液體壓強的應用——連通器
特點:靜止在連通器的同一種液體,各部分與大氣接觸的液面總是在同一高度
學生觀察連通器,自己閱讀課本,找出連通器的特點、在生產中應用。
茶壺、鍋爐水位計、乳牛自動喂水器、船閘等都是應用連通器原理的例子。
環節三:鞏固練習
環節四:小結作業
討論回答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電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寬一些?
聯系實際:列舉生活中應用和防止液體壓強的例子。
四、板書設計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
第二,物體的浮沉;
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p>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10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對物體的沉浮提出假設和猜想,并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致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證明在水中浮著的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實驗: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課前準備:
盆、泡沫、木塊、石塊、小皮球、橡皮、鉤碼、彈簧秤、視頻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體出示:皮球掉進樹洞里(圖)
師:一天,幾個小朋友在大樹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進一個樹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們的手臂根本夠不到皮球。怎么辦呢?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嗎?
2、學生匯報交流。
(生可能會說出往樹洞里倒水,皮球會浮起來)
3、設疑:皮球為什么會浮起來呢?它和什么有關?
4、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5、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會問: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學習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們不可能解決同學們提出的所有的問題,那么今天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實驗活動
(一)實驗1:
1、要求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大膽猜想,哪些物體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結果記錄在實驗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動手實驗!
實驗一記錄單學生匯報。
2、學生猜想并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
3、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想。
剛才同學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來證明?
(學生可能會說出,做個實驗:把它們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學生實驗并填寫,老師巡視,學生匯報,師相應板書。
(二)實驗2:
1、質疑: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會浮在水面上呢?
(學生可能會說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師: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知一下。
2、出示實驗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細體會手的感覺,并進行小組內交流,填寫實驗記錄單。
實驗二記錄單
把泡沫等上浮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會感覺到,這個力的方向是。這說明這些物體在水中受到了。
3、學生實驗,并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并板書: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科學上稱這力叫浮力。
(三)實驗3:
1、質疑:上浮的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39;浮力,那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來證明你們的`猜想?
2、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3、提出用實驗來證明你們的猜想。明確實驗步驟,提出實驗注意要求。
物體要完全浸入水中;
物體和彈簧秤不能接觸盆壁;
正確使用彈簧秤,并正確讀寫刻度;
把測量結果正確記錄下來,完成實驗三記錄單。
用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一個向上的力。也就說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所以我們就能歸納: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實踐應用:
1、說說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2、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應用。
3、讓學生觀看:浮力應用視頻(鹽水選種)。
四、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11
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液體壓強規律,學會用壓強計測量壓強
2、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3、在探究液體壓強規律的過程中,練習使用類比法教學設想重點:初步認識液體壓強規律
難點: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
教法:教學準備玻璃管,橡皮膜,液體壓強計,水,教學過程二次備課引入:固體對接觸面有壓強,那么液體有壓強嗎?
例:杯子對桌面有壓強,杯子里的水對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壓強?
演示實驗:
圖10-9(a)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圖10-9(b)手指會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
思考:液體內部有壓強嗎?
例:學生舉例:(1)人在水里,感覺胸悶
(2)圖10-9(c)
(3)
液體內部壓強的具體證明
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認識壓強計的結構
用手指輕壓金屬盒的橡皮膜,U形管兩側的液面發生什么變化?
如何來體現壓強計是怎樣顯示壓強大小的?
使用說明,橡皮膜沒有受到壓強時,U型管兩側的液面相平。橡皮膜受到壓強時U型管兩側的液面出現高度差,受到的壓強越大時,高度差越大。
設計實驗:
將金屬盒放入水,U型管兩側的液面有高度差,說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1)將金屬盒放入水,使橡皮膜向著中各個方向,觀察到U型管兩側的液面都(沒有出現、出現)高度差。
說明: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壓強。(有、沒有)
(2)增加金屬盒在水中的深度,觀察到U型管兩側的液面高度差變。(大、小)
說明: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有關、無關),且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減小)
(3)把金屬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變,改變橡皮膜的方向,觀察到U型管兩側的液面高度差,(變、不變)
說明:在液體內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相等、不等)
(4)把金屬盒放在不同液體的相同深度處,觀察到U型管兩側的液面的高度差(相同、不同)
說明: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無關),在不同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越小)
總結: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液體內部向方向都有壓強。在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不等)
(2)液體內部壓強大小只與、有關,深度越深壓強越,在不同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12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
2.知道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3.能對質量單位形成感性認識,會粗略估計常見物體的質量。
4.會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重、難點
教學重點:質量的概念,質量單位,用天平測量質量。
教學難點:質量的概念和質量是物體的屬性比較抽象;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器材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明確兩個概念:物體和物質。
物體:我們常見的一個個具體的實物都是物體;
物質:則是指組成這些物體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張桌子。
1.椅子是一個物體,桌子也是一個物體,它們都是由木材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體,木材就是組成它們的物質。
那么下面我們再來觀察幾組物體,請同學們注意比較(課本插圖)。
二、新課教學
(一)物體的質量
1.質量的概念
通過圖片展示至少3組物體,每組都是由同種物質組成的,每組
的兩個物體含有的物質多少明顯不同。
比較:
(1)兩個物體都是由同種物質組成,有什么不同?
(所含物質的多少不同)
(2)再將3組物體綜合起來,能得到什么結論?
(組成物體的物質有多有少)
質量的概念: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2.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通過教材三個物理事實說明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抽象概念的方法)
(二)質量的單位:
要衡量質量的大小,首先要規定一個標準——單位。
閱讀有關千克的規定和單位換算關系。
1.質量的主單位:千克(kg)
2.介紹它的由來:最初的規定
3.千克原器
4.質量單位的感性化:
通過學生較熟悉的一些實物的質量與一些質量單位近似比較,來
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具體的認識。
(三)學習使用托盤天平
1.認識托盤天平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認真觀察天平結構,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動:每桌一套托盤天平和砝碼,對照課本圖示,讓學生觀察托盤
天平,認識各主要部件的名稱。
利用投影,讓學生指認各部件,并試著說出其作用。
2.學習使用托盤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對照托盤天平實物,閱讀《托盤天平使用說明書(摘要)》。
(2)嘗試調節天平的橫梁平衡。
(3)練習:用多媒體展示一些錯誤操作,讓學生判斷錯誤所在,
并提出正確操作方法。如:
①天平沒有放在水平臺上;
②調節天平平衡時,游碼未歸零;
③加減砝碼用手拿取;
④超過量程;
⑤物體放在右盤,砝碼放在左盤。
⑶使用托盤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活動1:測固體的質量
活動2:測液體的質量
(4)交流,了解學生對托盤天平的掌握程度。
①使用托盤天平時,關鍵的步驟有哪些?
如果天平的指針偏向分度盤中線的左側,應如何調節平衡螺母?
如果指針偏右呢?
②判斷天平橫梁是否平衡時,是否一定要等指針靜止下來?
怎樣快速判斷橫梁是否平衡呢?
③你是怎樣安排測量一杯水的質量的操作程序的?
④你是怎樣讀取待測物體質量的?
(四)其它一些測量質量工具:
課后調查這些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學習通過互聯網或產品說明書
獲取相關信息。
五、信息瀏覽:
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會變得極大的。
小結
1.質量的概念。
2.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3.質量單位。
4.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質量。
練習設計
1.調查各種球類的標準質量,填寫在下表中。
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壘球排球籃球足球
2.填上合適的單位:
(1)你同學的質量大約為60。
(2)我們所用的物理課本的質量約為200。
(3)體育課上,我們投擲的鉛球的質量約為4000。
(4)一桶標有“5L”字樣的花生油的質量約為4.2。
3.如圖所示,甲為商店里使用的臺秤,其工作原理與天平相同。現用該臺秤
稱某物體的質量,通過在砝碼盤中添加槽碼,移動游碼使秤桿平衡,所加
的槽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乙所示,該物體的質量為㎏。若把該物
體帶到太空,它的質量將(選擇“變大”、“變小”或“不變”)。
4.在“用天平稱物體質量”的實驗中,張強同學用已調節好的天平在稱物體
質量時,通過增、減砝碼后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左邊一點,這時應該()
A.把橫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橫梁右端螺母向左旋進一些
C.把天平右盤的砝碼減少一些
D.向右移動游碼
5.一架托盤天平,由于更換了其中一個托盤,稱量前無法把天平調節平衡,
即使把平衡螺母旋到最右端,指針最終也只能指著分度盤中央左邊一個
分度的地方?,F要使用這架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請你設計兩種應急的
使用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6.學習了“質量”后,小明有一個疑問:物體的質量與其形狀是否有關呢?
為此,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用一塊橡皮泥作為被研究的
物體,將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用天平分別稱出其質量,并記錄數據于
下表中。
橡皮泥形狀長方體圓柱體圓環形碎塊
橡皮泥質量m/g28282828
(1)小明實驗時選用橡皮泥作為實驗的材料,你認為選用這種材料對
他的實驗操作有什么好處?
(2)由小明的實驗,你得出的結論是。
(3)表格中,并沒有也不可能將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狀都列出,但仍然
能由此得出結論,這種研究問題得出結論的方法叫做()
A.類比法B.綜合法C.歸納法D.等效法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規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產生的一些現象。
二、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
重點:光的折射現象。觀察、分析實驗,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
難點:觀察、分析實驗,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三、實驗器材:
玻璃水缸、水、激光發射器、光具盤、玻璃磚、多媒體電腦及投影儀等
四、具體安排:
1、光的折射: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暗倪@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規律: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3、用光的折射來解釋眼睛受騙的問題
我們來解釋剛才在叉魚比賽中,為什么我們同學會叉在魚的上方。原來魚從水中發出的光線,由水進入空氣時,會在水面發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進入人眼,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去,覺得這些光線好像是從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魚像發出來的,魚像是魚的.虛像,魚像比魚位置高。所以剛才比賽的同學會叉在魚的上方。
4、課堂練習
(1)光從空氣行政村射入水中時,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這是由于光從水中射入空氣時發生()造成的。
(3)畫出圖中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五、小結
六、作業的布置學習指導55-56頁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14
教學目標
1.初步知道質量的概念及單位.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學會測量固體的質量.
教學重難點
重點: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難點:理解質量的含義,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質量——物體的一種特性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108、109頁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一切物體由物質組成,一個鐵錘比一個小鐵釘所含的鐵物質要多,物理上“質量”是用來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而生活中某產品的“質量”是指產品的優劣.
2.質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質量的國際單位是千克,符號是kg.常用的質量單位還有t、g和mg.
3.1kg=1000g,1t=1000kg.
4.一個初中生的質量約為50kg;
一頭大象的質量約為6t;
一個雞蛋的質量約為50g;
一張紀念郵票的質量約為50mg.
【小組討論】
1.冰塊熔化成水,狀態變化了,質量沒有變化.
2.泥團捏成泥人,形狀變化了,質量沒有變化.
3.飛船飛向月球,位置變化了,質量沒有變化.
4.將一鐵塊加熱,溫度變化了,質量沒有變化.
結論:一個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狀態、形狀、位置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教師點撥】
1.物理上的“質量”含義,與生活中所指的某某產品的“質量”優劣有區別.
2.一個物體的質量是否改變,只看它所含物質的多少是否改變.
【跟蹤訓練】
1.質量為1kg的水,全部結冰以后,冰的質量是1千克.如果1kg的水全部變成水蒸氣,則水蒸氣的質量是1千克.
2.“解放牌”載重汽車本身的質量是3.8t,合3800千克=3.8×106克;一粒人工合成的金剛石的質量一般約為200mg,合0.2克=2×10-4千克.
3.一根硬棒,下列哪種情況下其質量發生了變化(A)
A.用車床車光滑,并制成某零件
B.在爐中加熱至300℃
C.將棒拉成細鐵絲
D.將鐵棒帶到宇宙飛船上
4.質量相同的木塊和鐵塊相比較(C)
A.木塊的體積較大,所以所含物質較多
B.鐵塊較重,所以所含物質較多
C.木塊和鐵塊質量相同,所含物質的多少是一樣的
D.無法比較其物質含量的多少
5.試判斷3×107mg所表示的質量可能是(B)
A.一朵玫瑰花B.一只羊.com
C.一頭大象D.一杯水
學習指導二:質量的測量——天平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109、110頁,完成下列問題:
1.買賣食物都要稱量食物的質量,通常我們用哪些器材稱量質量?
實驗室里我們通常用天平測質量,生活中常用桿秤、臺秤測質量.
2.觀察托盤天平構造,認清天平各部分名稱和配套砝碼的質量及個數.
1.底座2.橫梁3.托盤4.標尺
5.平衡螺母6.指針7.分度盤8.游碼
3.熟記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項:
①被測物體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稱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測量的最大質量,底座銘牌上標注有稱量);
②向盤中加減砝碼要用鑷子夾取,輕拿輕放,不能用手接觸砝碼,不能把砝碼弄濕、弄臟;
③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藥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盤中.
【小組討論】
怎樣利用托盤天平測量固體(小鐵塊)質量:
一放:天平應放在水平桌面上;
二調:將游碼撥到標尺的零刻線處,再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三測:將被測物體放在天平左盤,估計一下物體質量,用鑷子按先大后小向天平右盤依次試加砝碼,若所有合適的砝碼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則需調節游碼,使橫梁恢復平衡;
四讀:右盤砝碼總質量加上游碼示數等于物體質量;
五收:測量完畢,將物體取下,用鑷子將砝碼放回砝碼盒,游碼歸零,以備下次使用.
【教師點撥】
1.調節平衡螺母,當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靜態平衡)或指針左右擺幅相等(動態平衡)時,天平橫梁就是平衡的(指針左偏右調,右偏左調).
2.測量時要遵循左盤放被測物體,右盤放砝碼(左物右碼)的原則.
3.加砝碼應先加大砝碼后加小砝碼(先大后小).
4.調節游碼相當于在天平的右盤中加減小砝碼.
5.讀物體質量時,應該先讀大砝碼再讀小砝碼(先大后小),讀游碼示數應以游碼左刻度線為準.
【跟蹤訓練】
1.一架托盤天平在調節橫梁平衡時,發現指針偏向標尺的左端,下列措施中可以使橫梁平衡的是(A)
A.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
B.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
C.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
D.以上措施都可以
2.用已經調好了的天平稱量一只燒杯的質量時,當天平的右盤加上最小砝碼后發現指針稍微偏向分度盤中線的左側,為了使天平平衡,應該(C)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進一些
C.把標尺上的游碼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墊高一些
3.下圖小石塊的質量讀數為27.2g.
4.一架天平,測量前左盤低右盤高,未經調節,稱得一鐵塊的質量是50克,那么鐵塊的實際質量應比50克小(填“大”或“小”);若用一個已生銹的砝碼去測量一個物體的質量,則測量的結果與真實值相比偏小(填“大”或“小”).
初二物理教案設計篇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二)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1豐富多彩的聲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索物理學原理。
2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振動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的傳播實際是聲波的傳播,聲音要靠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作為介質傳播出去。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本節課實驗較多,采用以直觀為主的綜合啟發式教學,初步滲透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實驗儀、鋼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__、白色泡沫塑料球、蠟燭、火柴、錄音機。
四、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在聆聽歌聲中讓學生進入聲音世界,今天我們研究關于聲音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消失,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固體均能作傳聲物質。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同種介質當溫度發生變化時,聲速也會改變。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2.教學互動
互動1:觀察物體發聲的特征。
明確在同學討論基礎上動手做一些活動(如撥動鋼尺,敲擊桌面等),觀察、總結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征: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互動2:體驗哪些物體能發聲。
明確通過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動,體會除了固體能振動發聲,液體、氣體也能振動發聲。開頭歌詞中“空氣、馬的聲帶和黃河水”都是發聲體。
互動3:聲音是怎佯從發聲體傳播出去的。
明確先讓同學們大膽猜想,進而設計實驗研究(如做土電話,把鬧鐘密封好放入水中)聲音的傳播條件是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傳播聲音。
互動4:聲音是以什么方式傳播的。
明確用槌擊鼓,觀察旁邊的燭焰在擺動,引導學生推論空氣傳聲時形成了波動,也就是聲波。
互動5:你知道聲速嗎?為什么打雷時先看到閃電而后聽見雷聲?
明確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說明聲音傳播需要時間,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由其他知識過渡感知聲速,了解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聲速為340m/s。
3.達標反饋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通常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的,空氣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2)在生活中常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說明:①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②空氣能傳播聲音。
(3)某人在一根裝滿水的鋼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聽到3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鋼管傳來的。
(4)打雷時一人看到閃電后5s聽到雷聲,則此人到雷擊處的距離為170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