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
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和自信心。這里分享一些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下載,供大家寫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參考。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物理《聲的利用》,我將從教材分析等說起。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聲的利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上﹚第一章聲現象的第五節。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在聲現象的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科學的熱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好這節內容為學好以后的物理知識打下牢固的基礎。
學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級新開設的課程,學生對它充滿了好奇、有新鮮感。聲的利用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但缺乏一定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也缺乏對聲現象的尖端應用技術的了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競賽、分組討論、觀看動畫等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和創新了解聲可傳遞能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通過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探究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通過聲的利用和危害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
教學思路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改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將課堂進行了活動化、實踐化
教學重點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教學難點
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實驗目標
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
教法
﹙一﹚擂臺賽式游戲活動
考慮到我校八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擂臺賽式的游戲活動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實踐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創新
在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中,采用學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學生對實驗進行創新,開展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大大優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競賽搶答法、分組討論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創新法、總結反思法。
教學程序分析
引入新課
(3分鐘)
采用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由學生與老師一起欣賞動畫《蝙蝠與聲吶系統》,自然將課題導向“聲的利用”【提問】物理知識從實際中來,又要應用到實際中去,你對聲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課教學
(35分鐘)
﹙一﹚擂臺賽式游戲活動“聲的利用”(20分鐘)
新課教學中注重了課堂的活動化、實踐化。學生自由組成四個大組,比賽內容是“聲的利用”。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用"正"在黑板上累計得分,獲獎組獎勵小紅旗。
⑴必答題在規定的時間內每組說出一個聲的利用的事例,允許討論,不準重復,其他組參與評判。舉出一個正確事例得100分,錯誤不得分,超過時間(30秒)不得分。教師對學生所舉事例作出中肯的評價。最后要求學生歸類。
⑵。搶答題①教師演示演示水波能傳遞能量的實驗:用木棍劃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實物投影儀投影。
②學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可進行小組討論,正確完成的加200分。③學生進行實驗的創新,換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實驗器材驗證聲可傳遞能量。說出創新實驗的每組加200分。
﹙二﹚播放《聲的利用》課件(10分鐘)
在課件中補充一些利用聲的科技成果。豐富學生的視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噪聲一向為人們所厭惡,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也利用噪聲造福人類。超聲波和次聲波對人類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5分鐘)
要求學生利用聲的知識進行發明創造,提出有實用價值的發明的小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聲音來驅趕咬人的雌蚊
利用貓的叫聲來趕走老鼠
歸納小結與評估(3分鐘)
師: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并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鞏固反饋(4分鐘)
1、課本P30,動手動腦學物理1,2,3
2、選用課時優化設計,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既可以使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各種杠桿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桿上確認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準確地畫出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猜想和假設,并設計出驗證方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能應用杠桿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能根據杠桿的特點,以及作用效果等進行分類。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杠桿,培養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總結歸納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培養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在對實例的調研、分析和解釋中進一步理解和應用杠桿平衡條件,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感受到杠桿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提高探究的樂趣。
2、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杠桿,進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學的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杠桿平衡條件
2、難點對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觀察圖像中的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請同學說出這些工具的名稱和用途?
這些能給我們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稱為機械。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那些復雜的機械也都是由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學習簡單機械的知識是理解復雜機械的基礎。
現在,誰幫我一個忙,用這里幾種不同的工具(羊角錘、硬棒、鉗子)把木塊中的釘子拔出來。(探究)
活動一:比較用羊角錘拔釘子,用鉗子拔釘子,這兩種情況用力一樣嗎?哪一種工具更省力呢?(實驗后得到羊角錘拔釘子最省力)
師:我們首先用羊角錘(或起子)鉗住釘帽,然后錘身抵住木塊,用力扳手柄,釘子就被拔出來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錘是根據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實際上它是根據杠桿原理制造的。那杠桿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來探究杠桿(板書:探究杠桿)。首先,我們來認識什么是杠桿?(板書:一、什么是杠桿)。
二、杠桿的五要素的學習
最簡單的杠桿就是撬石頭時用的撬棒。還有我們小時侯玩的蹺蹺板也是杠桿?;钊匠樗畽C的手柄工作時也是杠桿。生活中應用杠桿原理的機械有很多:
那么,應用杠桿原理的機械都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分組討論,請組員回答:
①都是硬棒。(軟的不行,直的彎的都可以)
②工作過程中都在轉動,轉動過程中有一點是不動的。
③除固定不動的點外,還要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個能使它轉動,另一個阻礙它轉動。
出示動畫場景,針對撬石頭時用的撬棒得出杠桿關鍵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得出:支點、動力、阻力的概念(板書出具體內容)。
1、杠桿——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板書)
杠桿的共同點(以撬石頭為例)
(1)繞著固定點轉動。固定點——杠桿的&39;支點
(2)受到力的作用。動力和阻力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點
動力 ——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板書)
回頭再分析剛才動畫場景中各機械的支點和力臂(學生分組討論后選代表回答):
展示一組圖片,思考這些工具在工作過程中,是否是杠桿?若為杠桿,確定支點的位置、動力、阻力作用點和方向。
2、關于力臂的教學:
教師:動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點到動力作用點間的長度決定,而是由支點到動力作用線間的距離決定。我們把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間的距離叫做動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間的距離叫做阻力臂。出示動畫實例:
動力臂 ——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 ——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板書)
因此,描述杠桿需要五個要素——支點O、動力 、阻力 、動力臂 、阻力臂,總稱為杠桿的五要素。
下面請同學們畫出圖中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 ——撬棒、抽水機(介紹杠桿示意圖和力臂的畫法)。
什么是杠桿我們已經比較清楚了,利用杠桿為什么能用小的力產生大的力呢?我們知道人們通常是在杠桿平衡或非常接近了平衡的情況下使用杠桿的。下面我們請同學們通過做實驗來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三、杠桿的平衡條件(板書)
提問:支點與力的作用點間距離的遠近一定會給力的作用效果帶來影響嗎?那么動力和阻力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進行實驗,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
活動探究:實驗裝置如圖
(邊說邊演示)這里有一杠桿,中間十字交會點就是杠桿的支點O,O點左、右邊每隔10厘米chmetcnv>有1條虛線將杠桿等分。現在取5個等質量的鉤碼,將其中2個掛在杠桿左端第三格上,作為杠桿的阻力 。剩下的3個作為杠桿的動力,若使杠桿平衡,這三個鉤碼剛好掛在右端第2個格上。改變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繼續實驗,分析杠桿的平衡條件,將實驗結果填在表格內: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板書)
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義是: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那么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板書)
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四、總結
五、布置作業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3
教學要求
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
2.通過閱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圖,明確區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過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比較,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差異。
4.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結構分析
教材的第二節和第三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征。本節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內容涉及“總論”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地形的分布和特點、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中國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國的農業生產等知識。
1.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于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本節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說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引入新課】
1.中國區域地理知識是在中國總論的基礎上講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內容中很多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抓住這一點,盡量采用簡明生動的啟發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區域知識的構建。
2.可以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直觀地感到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在教學中要突出區域特色。
【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1.展示不同區域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有條件的學??梢圆シ配浵褓Y料。提出問題:從圖片或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2.這部分教材中的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觀圖,包括圖5.9中的“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5.10的“東北林海雪原”、圖5.11的“海南島熱帶風光”。另一類是地理圖表,包括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長江和黃河的流量過程線圖,這部分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3.指導學生分別閱讀哈爾濱和北京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得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征。再將這樣的特點與武漢和廣州的氣候進行對比,認識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氣溫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時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點和植被的特點打下基礎。填活動1表格。
4.由降水的特點引導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河流來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由于南方地區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區多,所以造成了長江流量比黃河流量大。進一步幫助學生發現,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河流的流量隨著降水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減少。引申到我國南方地區夏季會出現洪澇災害,明確災害的形成原因,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5.由氣候的特點引導到對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不同區域的植被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植被類型與氣候條件的關系。首先分析“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區別,然后繼續分析區域內部植被的區別,又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差異明顯的特征。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6.總結歸納,繼續完成活動2的討論,歸納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
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一步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所以,活動1的表格中可以多設計幾行讓學生填寫。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4
第一反思的基本形式
1、做好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核自己的教學行為。
2、物理課的聽評課活動。
聽評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范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較豐富的活動。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物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二反思的基本內容
1、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知識、能力要求2個方面分析、是否達到了課前的預定目標。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并為以后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比如,教師在講解“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相對”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后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采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
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若不正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意義;若不明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活動的方向和結果,即所要達到的質量標準。因此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學目標中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果已經非常明確,但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或是誤將僅僅是“難點”的知識當成了“重點”講。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下降。
對一些知識,教師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所以我們要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2、對有意義的案例的反思,比如記錄你在課前沒有想到而在教學過程中有感而發的一些好句子好比喻。例如在講彈力的形成過程中,我想到“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講《描述圓周運動的幾個物理量》線速度和角速度的不同時引入月地對話等等,這樣就可以幫你在以后的講學中隨時加以應用。
3、對訓練習題的反思
首先,解題要規范。物理是有著嚴密邏輯體系的學科。解題(特別是計算題)需要“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數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值和單位”,對高一的新生一開始就要特別強調并逐漸養成解題的規范性,其次再是正確率,規范性養成了,正確率自然就升高了。我們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特別是課堂解題板書,要為學生做好示范,再讓學生模仿,最后在作業中嚴格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習慣。老師在平時教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看似不重要的細節要注意規范自己和學生、及時糾正,同時還要向學生說明這樣做的危害,讓他們切實的認識到規范解題的重要性,并在認真履行的基礎上鞏固基礎知識,養成習慣,通過筆者的實際經驗證明,這樣做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對習題難易的反思,習題教學是學習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你所選的習題是否適合你所教的學生,是否造成“吃不飽吃不了”的兩頭難問題。習題是加深對所學感念,規律的理解和記憶的不可或缺的步驟,也是深化知識,構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的重要途徑,是促成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必經之路。我們的教學思路應該以問題為載體,訓練學生思維,滲透物理學的思想方法。所以你所選的習題要具有基礎性、針對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層次性。我們教師應該如何選擇習題呢?高一高二物理是打基礎的時期。所以,首先習題應具有基礎性,避免開始就是偏題、怪題和難題,這對鞏固基礎知識是非常不利的;其次,習題應該具有針對性,一節課上下來,一個章節復習過后,重點在哪我們的習題就要針對到哪,起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再次習題應該具有量力性,難度適中,太容易則不易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深度,太難則成為學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讓學生望而生畏,抹殺學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個“度”,讓學生“跳一跳,夠的著”,題量也要適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還有,習題應該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題”涉及到“一類問題”的效果,而不是就題論題,所以應該有選擇性布置作業,最后,還有一個習題的層次性問題,知識的掌握是循序漸進的,習題也應該把握一個由易到難的逐步上升的臺階。
4、對作業的反思,作業的布置是否做到了分層次,不同的班級分層,同一班級的分層。作業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講評、講評了必訂正,做到反饋全面,校正及時。對學生常出現的思維誤區要有足夠的澄清,對做錯的題要嚴格要求學生訂正,做到作業要能全面的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校正及時。嚴格做題規范,從中體會物理的思維方法,養成物理的思維習慣。
第三反思是教師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過程(活動)以及支持這些教學活動的觀念、假設進行的積極、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這幾年來的的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己之長,取他人之長,踢自己之短,擴大自己的專業和理論視野,促成自身專業化發展和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斷成長。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壓強是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但學生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剛學習過的力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是學習了重力、摩擦力后對另一類力的學習遷移,是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系后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這一課著重學習的壓強是整個單元的基礎,也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
2、教材結構分析
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欲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比較了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
3、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②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合,知道壓強單位和由來。
③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b、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②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③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經歷觀察、實驗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③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⑤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4、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統領全章的作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的實驗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因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不夠,因此,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導出壓強的概念為本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的前置認知基礎:學生在前一章書中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學生已具備的前置技能基礎:學生通過半年多的物理學習過程,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探究的七個要素:提出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操作驗證,分析結論,總結評價都不陌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學生的思維障礙
由于學生前置知識的干擾,學生以為壓力一定就是重力產生的,會對壓力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而且學生的形象思維不夠,對受力面積的理解不到位。為了不分散本課重點內容的教學,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在第二課時講解。
三、教法、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采用的學法為:(1)學會觀察生活中有關現象,通過對比,提出問題。(2)學會實驗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方案。(3)學會從實驗結果的分析,歸納中得出結論。(4)學會把探索到的知識加以應用,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1、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實驗:學生捏雞蛋(1)用兩指捏;(2)把雞蛋放入掌手用力捏。
問:第2次為什么費了很大勁都很難捏破雞蛋?
(本問題,在新課結束前讓學生討論,以達到學以致用,前后呼應。)
2、壓力的教學
利用教材觀察與思考欄目內容,通過學生閱讀,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再借助由學生固有知識引出壓力的概念。
為了進一步擴展,加深理解。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受壓力作用呢?通過學生舉例后,通過多媒體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并總結出共性。一、壓力作用在兩物體接觸面;二、壓力的方向與受力面垂直。
3、壓強的教學
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比較了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
①建立問題:提出猜想,探究活動的關鍵在于讓學生的質疑并提出猜想,而學生猜想應建立在已有經驗上,是有所依據的。為了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設計了二個小實驗。
實驗一:書壓氣球,再多加幾本書。
實驗二:用粉筆頭、針尖分別扎氣球。
問:壓力作用的效果一樣嗎?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通過二個實驗,讓學生有所依據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②設計實驗
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把學生們的設計思路用多媒體展示)。
因本節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實驗操作方便,規律性強,結論容易獲得。所以,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我給每小組準備如下的器材:海棉、壓力小桌、肥皂、針子、圖釘、鉤碼。
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學生實驗填寫的表格。
一、目的: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___________的關系。
二、實驗方案:應控制___________不變,改變________看壓力作用效果是否發生變化。
三、選擇實驗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寫實驗表格
五、結論:
這樣的教學設計對于一些基礎較一般,不知從何下手的學生,,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鉤碼作探究實驗。而對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探究方法也很多。如選擇的器材第一種用海棉、肥皂;第二種用肥皂、圖針、釘子。第三種用手壓釘子兩端。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③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小組實驗展示,由學生們討論總結探究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3、壓強的計算公式: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么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從而得出壓強的定義。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
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采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說明其物理意義。接著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4、壓強知識的簡單應用
了解壓強知識的應用,將它聯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
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4、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
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于增大壓強,哪些屬于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為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并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并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布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并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后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采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明確。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聲音。有優美動聽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聲音使人感到刺耳難聽。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聲打交道,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學們想知道與聲有關的哪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并提出相關問題,教師列出: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聲音怎樣從發聲體向遠處傳播的?
二、進行新課
1.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播放錄像“二胡”,提出“二胡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你發現了什么?”
進行全班交流活動。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總結,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演示“隊鼓的振動發聲”錄像)
物體振動發聲的現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聲現象嗎?
(1)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生振動發出的。
(2)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出的。
(3)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4)炎熱的夏天,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5)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6)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出聲音。
(7)笑樹能發出笑聲是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出聲音。
同學們剛才列舉了生活與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那么關于聲音的發生,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呢?
【問題】平常聽唱片、錄音是怎么回事?
同學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振動可以發聲。如果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下來。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規則的溝槽。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槽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片記錄聲音的方法。
2.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體向遠處傳播?
進行“土電話”游戲,引入聲音是怎樣傳播的這個課題。
請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所舉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氣中傳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體中傳播,關于真空中聲音的,
傳播事例可能沒有。
演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隨著空氣的減少,引入“真空”概念。運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去領悟其中的規律。
師:經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我們得出了真空不能傳聲的正確結論。實際上,我們平常能聽到彼此的聲音,就是依靠了空氣這種介質。假想云層和我們之間是真空,大家就聽不到雷聲了。我們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動物傳遞聲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那么,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3.探究: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
以擊鼓為例:鼓面向左振動時壓縮左側的空氣,使得這部分空氣變密;鼓面向右振動時,又會使左側的空氣變稀疏。鼓面不斷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個過程和水波的傳播相似。用一支鉛筆不斷輕點水面,水面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斷向遠處傳播。因此,聲音也是一種波,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思考】測量聲速的方法
(1)百米賽跑時,測出計時員與發令槍的發令地點之間的距離,再測出計時員從看到發令槍發令時的煙霧到聽到槍聲的時間,利用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2)測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沒在海面下的鐘敲響,測出鐘聲傳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時間,利用就可以算出聲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對著山崖喊話,測出從喊聲發出到聽到回聲所用的時間,再測出喊話者距山崖的距離,利用,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4)利用聲納對著墻壁發出超聲波,它會自動記錄從發出超聲波到接收到被墻壁反射回來的超聲波共用的時間,再測出聲納與墻壁之間的距離,利用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5)兩個同學相距較遠的距離,讓其中的一位同學喊話,并記下開始喊話的時刻,當另一位同學聽到喊聲時,也記下聽到喊聲的時刻,則利用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三、分析應用
通過查閱資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距離km,快車的速度km/h,火車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h,北京到上海的航線距離為km,大型噴氣式客機的速度km/h,則噴氣式客機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h,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m/s,北京到上海的距離km,聲音傳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h。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在不同介質中的聲速不同。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7
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玩過磁鐵,對磁鐵已經有一定的了解?!按盆F有磁性”是三年級科學第四單元的第二課,激趣導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鐵”,從引導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討論和觀察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磁鐵有磁性這一最基本的性質的認識。然后通過交流在觀察中的發現和產生的問題,引發出后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逐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磁鐵的認識,并最終指向綜合運用??v觀這堂課的教學,讓人有喜也有憂,為能更好地懲前毖后,現反思如下: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釣魚的小游戲:在魚頭上放上回形針,誘餌用磁鐵。當學生游戲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有的已在下面喊起來了。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游戲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材料在科學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準備了鐵釘、回形針等十多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讓學生預測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鐵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鐵所吸引,然后再用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孩子們的預測是否準確。得出:磁鐵能吸鐵的性質。再進行簡單的生活運用。
然后我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入的:目的主要是延續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我先出示一個試管,告訴學生試管中掉入了一個回形針,問同學們有沒什么好的辦法幫我取出來!然后,讓同學們也來玩玩我幫他們準備的量杯中的回形針,再請同學們在教室找找,看磁鐵還能隔著哪些物體吸鐵,最后請同學們得出結論: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最后請同學們猜測磁鐵最多能隔著練習本多少本將鐵吸??!做實驗,根據得出實驗結果不一樣,讓同學說出原因,引出下節課的內容!最后總結下課!
由于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由于是常態的科學教學,在教材處理上我還是不夠大膽,使學生動手探究的時間受到限制。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8
《浮力》一課,是前面學過力學知識的延伸與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重點與難點,也是中考的熱點知識。它綜合運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采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手段進行教學。
一、引課采用生活實例激起學習的興趣,多媒體開闊視野
在引入新課時,通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空礦泉水瓶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遼寧號、飛艇、熱氣球、潛水器等圖片,知道不僅在液體里面有一個向上的力,氣體中也有一個向上的力,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不斷地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二、采用學生實驗,播放視頻資料,演示實驗,教師講解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學生提前準備水盆,給每個小組一個易拉罐,學生對實驗都比較興奮,不由自主地想動一動它。于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說:“想不想體驗一下,我們來試一種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礦泉水瓶,慢慢向下壓,體會手的感覺。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實驗后,學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
2.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體驗浮力存在時,也體驗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體有浮力,下沉的物體有浮力嗎?由此,引起學生討論,自然引出演示實驗。分別在空氣中和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對學生提出為什么示數變小了,引起學生的思考,變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通過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知道測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視頻,把一個用橡皮膜包裹的長方體框架浸沒在水中,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左右前后凹進的程度,學生會發現前后左右是一樣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師講解;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為液體內部存在壓強,深度不同,壓強不同。(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壓強小,壓力也?。娣e相同),所以液體對上下表面壓力不同,浮力產生的原因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最后演示實驗驗證浮力產生的原因,將一只塑料可樂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內,從上面倒入水,觀察到有少量水從乒乓球與瓶頸縫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滿后,乒乓球還沉在水底沒有浮起來,因為乒乓球下部沒有水,所以沒有受到水對其向上的壓力,只有水對乒乓球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乒乓球始終沉在水底。當用手指堵住瓶頸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滿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合作的能力
結合前面的學習,提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開始猜想,總結學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幾個問題。(初二學生猜想是不全面的,問題中有老師自己的引導。)(1)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重力是否有關?(2)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質密度大小是否有關?(3)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形狀是否有關?……給學生提供以下參考實驗器材:溢水杯、燒杯、彈簧測力記、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銅塊,以及塑料塊和橡皮泥等。提示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并不斷地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節課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9
彈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后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并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么分類,并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于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并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1、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五)鞏固練習:
1、乒乓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乒乓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發生了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作的。
3、關于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才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只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于彈力()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B、萬有引力C、地面對人的支持力D、人對墻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六)布置作業:
六、課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附:板書設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方法:(1)認清量程、分度值
(2)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為進一步學習密度、重力等相關知識作了重要的準備,并且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實驗的能力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質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并能正確進行單位換算
(2)知道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而且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改變
(3)了解常見的質量測量工具,通過實際操作,初步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形成對質量概念的初步認識
(2)通過觀察和操作,學會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確地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托盤天平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自覺遵守操作原則的良好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以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重點和難點
質量知識是今后學習密度、重力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但托盤天平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比較復雜,生活中不為學生所熟悉,因此我確定了以下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質量的概念和屬性,托盤天平的使用
2、教學難點
托盤天平的使用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好奇心較強,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研究問題的能力,但思維方式還是比較形象,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維過程。對于托盤天平的使用,動手操作學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對于為什么要這樣使用還會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將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三、教法分析
為突出重點,本課以引導性提問發現法為主線,以提問拓展學生思維,用引導讓學生逐漸靠近問題實質,結合比較法,最終讓學生自己發現并得出結論;為突破難點,采用多媒體演示法,以生動的感觀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并用實驗探究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破本節難點;用反饋練習法檢驗所學知識及鞏固所學內容。
四、學法分析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需要的是創造型和開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為了能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會學知識,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自主學習法、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法。通過自主學習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通過討論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
我的上課,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分類比較導入新課討論交流激發興趣小組合作突破難點
巧記妙學掌握重點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分類比較導入新課
首先通過學生活動,將課件上出示的圖片:鐵錘,小木塊,鐵釘,桌子等物體進行分類,并說出分類的理由,從而得出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結論;接著引導學生比較鐵釘和鐵錘、小木塊和桌子同類物質所含的物質多少不一樣,引出質量的概念。
2、討論交流激發興趣
小組討論說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質量單位及其之間的換算關系,通過閱讀書本109頁的小資料,讓學生觀察分析“大象質量是成人質量的多少倍?”
隨后小組交流:1、一張郵票的質量為50
2、一枚硬幣的質量為10
3、一個中學生的質量大約是
4、一頭大象的質量約5
使學生對質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認識,從而構建具體的質量量級觀念。
3、小組合作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難點是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為了攻破這一難點,我將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觀察天平,說出天平的結構名稱及作用;
(通過學生觀察討論學習天平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學生分組實驗動手操作,討論天平的使用方法;
(討論天平使用時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3)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4)教師總結天平使用的步驟:放、撥、調、測、讀、收。
(引領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測量身邊一些小物體的質量,并通過討論、交流和協作,使學生能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并突破教學重點。)
4、巧記妙學掌握重點
通過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將游碼左移“0”
再調螺母反指針,左放物體右放砝
讀準質量收完備,三點注意要記清
5、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例1:(1)對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進行調節;先將游碼放在標尺的刻度線處。當天平平衡時,所用砝碼和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所示,則銅塊的質量是。若發現指針在分度盤中央的左側,要使橫梁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調節。(2)用調節好的天平稱銅塊的質量:把銅塊放在天平的盤內。
例2:使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時,物體應放在天平_________盤,測得盛有水的燒杯的質量如圖所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________g.
八年級創新設計物理教案篇1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教師。作為一名教師,不能習慣于只用一種教學方法即講授法進行教學,而是要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上《慣性》這一節內容。對于慣性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緊扣物理學科的特點,突出實驗教學,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增強實踐能力。
這節課我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我共設計了五個實驗,即1.慣性球;2.小車運木塊(起動和剎車);3.用鋼尺打擊疊在一起的彩色木環;4.套緊鐵錘;5.杯子倒水等。通過在課堂上演示這些實驗,化抽象為具體一,由靜到動,由易到難,使學生更易理解所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十分輕松活躍。
二、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通過讓學生動手的形式來探求知識。這節課設計的五個實驗全部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從實驗中發現規律,探求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2.通過讓學生講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講為主,貫穿“猜測—→演示—→分析—→歸納”這么一條主線。在做每一個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會出現什么樣的實驗現象,看看誰猜得對?然后再讓學生演示,邊演示邊說出操作的方法,最后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實驗中包含的物理知識。通過讓學生多講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地采用發散性提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向學生提問的過程中,盡量避免“是不是”、“對不對”的提問,這樣提問對學生的思維作用不大,盡量少用“為什么”的提問,這樣提問雖然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確答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積極采用“有哪些觀點”、“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問,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在本節課中,當學生完成利用慣性將錘頭與手柄套緊的實驗,并說明其原理后,老師不是簡單問“對不對”,然后就此結束,而是接著提問學生“想一想,還有什么其他辦法?”。這樣一問頓時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說可拿其它鐵錘來錘緊;可用錘頭撞擊地面或墻面;還有的說可在松動的錘頭與手柄的間隙里打入釘子或木條等等。老師首先肯定同學們能積極動腦,多想辦法解決問題非常好,接著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方法與利用慣性的方法的優劣,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運用慣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認識。通過積極采用發散思維提問,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十分有益。
四、充分地利用知識特點,積極滲透德育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與生活密切相聯系,它的許多知識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根據慣性知識的特點,結合本市正在進行的城市管理,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稉P中市交通秩序管理違章處罰條例》第六條規定:自行車轉彎前不減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突然猛拐的處5元罰款。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所學慣性知識充分展開討論,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違章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嚴格遵守交通秩序的自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