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案600字
教案編寫的內容包括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板書設計、教具準備等幾個方面。什么才算好的化學教案600字?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化學教案600字,供大家參考。
化學教案600字篇1
標簽:新課改高一化學教案,高一化學教案免費下載, 化學反應速率教案,
【回答】不會,因為參加反應的物質是固體、液體,改變壓強對它們體積改變的影響很小
【設問】提高溫度,對反應的速率會改變嗎?
【總結并板書】升高溫度化學反應速率增大
【討論】升高溫度,反應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來能量較低的分子變成活化分子,從面增加了反應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數,使有效碰撞次數增多,因而使化學反應速率增大。
【過渡】初中我們學過用氯酸鉀制取氧氣,MnO2的作用是什么?
【指導實驗】巡視
【板書】催化劑可以加快化學反應速率
【講解】催化劑的作用機理,催化劑的重要性。
【回答】作為催化劑,加快化學反應速率
【分組實驗】課本實驗2-3
【理解】
【小結】對于同一化學反應,條件不同時,反應會發生變化。除了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外,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
【補充】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重點在光、反應物顆粒大小。
【練習】練習冊P32,二、2
把除去氧化膜的鎂條投入到盛有稀鹽酸的試管中,發現產生氫氣的速率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試分析
(1)反應速率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2)在T1~T2時間內,反應速率變化的原因是
(3)在T2~T3時間內,反應速率變化的原因是
【答案】
(1)鎂與鹽酸反應是放熱反應,溫度升高,使反應速率變大,隨著反應進行,鹽酸的濃度逐漸減小,導致反應速率變小;(2)溫度升高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較大;(3)鹽酸濃度減小
化學教案600字篇2
相信很多朋友都會知道,人體中是需要各種營養物質的共同配合才能夠使得身體健康的,而如果缺少某種或某些營養物質的話,則人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所以日常大家要注意知道人體需要什么營養物質。下面大家請一起來看看,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有哪些?
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是:
1、葉酸400微克/日
最佳來源:蘆筍、甜菜、椰菜、強化麥片
2、維他命B61.5毫克/日
最佳來源:比目魚、鯡魚、金槍魚、瘦牛排、雞胸肉、香蕉、土豆
3、維他命C75毫克/日
最佳來源:哈密瓜、椰菜、葡萄汁、橙汁、草莓、菜椒
4、維他命E23個國際單位,15毫克/日
最佳來源:花生醬、葵花油、紅花油、榛子、葵花子
5、鈣1000毫克/日,50歲以上1200毫克/日
最佳來源:甘藍、脫脂奶、酸奶酪、沙丁魚
6、鐵15毫克/日,50歲以上10毫克/日
最佳來源:瘦牛排、蝦、加強型早餐奶酪、小麥、扁豆、杏脯、豆腐、牡蠣
7、鎂320毫克/日
最佳來源:蕎麥、豆腐、杏仁、葵花子
8、鋅12毫克/日
最佳來源:牛排、豬排、小牛肉、豆腐、牡蠣
對于上述的營養物質是攝取,大家在日常的飲食中則需要多加注意一下。因為很多時候,如果偏食的話,則容易造成缺少營養物質,這樣誰也不想看到的結果。所以建議家長要注意多督促孩子,要均衡飲食,日常飲食是不要偏食。
化學教案600字篇3
我們人體由三大部分營養物質組成,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糖類是我們直接的供應能量,而脂類就是幫助我們保暖,調節體溫的一類重要物質。至于蛋白質,則是我們身體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大類營養物質,它不僅給我們供能,而且也是我們各個身體器官的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營養素中如無機質以及維他命類在體類可以直接被吸收,但如蛋白質、糖質等分子較大的營養素,則沒辦法通過腸壁和細胞膜,因此有必要先將之分解變化,才可被吸收,以供身體所需。
食物進入口中先被咀嚼磨碎,到胃中再由消化酵素胃朊酶使蛋白質分解為更小的份子。此時蛋白質的大部分會被分解成為氨基酸,而被吸收至小腸中,這是由于腸粘膜以及胰臟所分泌的消化酵素(肽酶、胰朊酶等)的作用。小腸未能吸收的蛋白質轉到大腸中時,由腸內的細菌再予分解。這些分解物中有時會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例如由腐敗菌而產生的胺等,所幸腸內還有一種眾所周知的乳酸菌,能對腐敗菌發揮有效的抑制作用。
在人體組織中,肌肉以及皮膚所需要的蛋白質最多,肌肉大約18%~20%是蛋白質。而肌肉又是人體蛋白質的最大儲藏庫。皮膚組織大約14%是蛋白質。當皮膚受到輕度灼傷時,患部會變硬,數日后會剝落,而在表皮最下部的基底細胞生成新的蛋白質。在正常的情況下,表皮大約四個星期就會產生一次新生組織,而舊的表皮則以污垢的形態脫落。所以手術前后有充足的蛋白質,可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及促進傷口愈合。
化學教案600字篇4
新課程的核心觀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施中,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在教學中不是通過教師介紹六種營養物質對人體的營養作用。而是通過預習作業將學習任務布置在學生身上;不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六種營養物質的具體知識理論學習上,而是以這些知識以及用日常生活有關事例為載體,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如網上收集有關營養元素的材料,獲得自主學習的一種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這種開放式教學,使學生學會閱讀材料增長知識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
讓學生以多種方式豐富自己的知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表現出自己的個性,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發現自己的進步,并以此進步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然而,這種開放式教學活動占用時間較多,若內容安排過多,勢必對教學進度有一定的影響。初三學生面臨中考,家長都希望孩子考上重點中學,擔心活動會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影響中考成績,不十分支持。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握課堂節奏,控制課堂流程的時間,在學生收集資料的時候,指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今后安排類似活動時序要制定更嚴密的活動方案,更加合理的安排時間?;瘜W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一個學科,對解決現在和將來人類社會的需求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瘜W教育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培養未來公民科學素養的責任,化學教育對象的大眾化,內容的社會化,方法的現代化是化學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懷著對祖國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學習新課程、研究新課程、推進新課程。
化學教案600字篇5
實驗:4-15:①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報告實驗現象,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
②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報告實驗現象。
③將與鐵鋅銅片相互接觸或用導線連接起來插入稀硫酸中報告實驗現象。
④在③中把鋅片和銅片之間連上電流計,觀察其指針的變化。
結論:①鋅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應放出H2
②銅片不能和稀硫酸反應
③銅片上有氣體生成
④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說明在兩金屬片間有電流產生
結論:什么是原電池?(結論方式給出)它的形成條件是什么?
原電池定義: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形成條件:①兩個電極
②電解質溶液
③形成閉合電路
討論:1、ZnH2SO4Cu形成裝置后有電流產生,鋅片上發生了什么
反應?銅片上發生了什么反應?(可以取鋅片周圍的溶液用NaOH溶液鑒別;取銅片上生成的氣體檢驗,化學教案《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
結論:在鋅片周圍有鋅離子生成;銅片上生成的是H2
討論: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倆金屬片上的反應式的書寫。
結論:在Zn上:ZnC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電子流出電子通過導線--Cu--電解質中的離子獲得電子
我們把:流出電子的一電極叫負極;
電子流入的一極叫做正極
兩極反應的本質:還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是分別在兩極進行了。
負極失電子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
正極得電子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
實驗:分別用兩個銅片和兩個鋅片做上述實驗④。
結論:兩種情況下電流計不發生偏轉,說明線路中無電流生成,銅片上無氣體生成。即兩電極必須是活潑性不同的金屬與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能導電)
化學教案600字篇6
教學目標概覽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了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2、常識性介紹燃燒的條件,明確燃料完全燃燒的方法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學習圖表表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中能量變化的方法,培養觀察分析實驗、閱讀圖表的能力。通過研究性課題學習調查研究的方法,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家庭所用燃料問題進行專題調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
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貯存”和“釋放”的理解。
教學方法:
邊講邊實驗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所學過的化學反應中,有的化學反應是為了制取某些物質的,比如:實驗室制取H2:Zn+H2SO4=ZnSO4+H2↑,而有的化學反應是為了利用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燒和氧炔焰中所發生的化學反應。化學反應所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熱量。
請同學看書P191-14,所以研究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板書]第三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請同學們舉出見到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實例。
[實驗]四人一組做課本實驗1-3、1-4
請同學們歸納實驗現象。
[小結]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鋁片與鹽酸反應、燃料的燃燒都要放出熱量,這類反應叫做放熱反應;Ba(OH)2·8H2O與NH4Cl的反應要吸收熱量,這類反應叫做吸熱反應。
[討論]為什么有的化學反應會放出熱量,而有的化學反應卻需要吸收熱量呢?
化學教案600字篇7
實驗:4-15:①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報告實驗現象。
②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報告實驗現象。
③將與鐵鋅銅片相互接觸或用導線連接起來插入稀硫酸中報
告實驗現象。
④在③中把鋅片和銅片之間連上電流計,觀察其指針的變化。
結論:①鋅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應放出H2
②銅片不能和稀硫酸反應
③銅片上有氣體生成
④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說明在兩金屬片間有電流產生
結論:什么是原電池?(結論方式給出)它的.形成條件是什么?
原電池定義: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形成條件: ①兩個電極
②電解質溶液
③形成閉合電路
討論:1、ZnH2SO4Cu形成裝置后有電流產生,鋅片上發生了什么
反應?銅片上發生了什么反應?(可以取鋅片周圍的溶液
用NaOH溶液鑒別;取銅片上生成的氣體檢驗。)
結論:在鋅片周圍有鋅離子生成;銅片上生成的是H2
討論: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倆金屬片上的反應式的書寫。
結論:在Zn上:ZnC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電子流出電子通過導線--Cu--電解質中的離子獲得電子
我們把: 流出電子的一電極叫負極;
電子流入的一極叫做正極
兩極反應的本質:還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是分別在兩極進行了。
負極失電子 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
正極得電子 被還原 發生還原反應
實驗:分別用兩個銅片和兩個鋅片做上述實驗④。
結論:兩種情況下電流計不發生偏轉,說明線路中無電流生成,銅
片上無氣體生成。即兩電極必須是活潑性不同的金屬與金屬
或金屬與非金屬(能導電)
化學教案600字篇8
《氧氣的制法》化學教案
知識目標
1.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2.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極其化合反應的`區別.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德育目標
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教學重點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教學難點
催化劑,催化作用
教學疑點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
教學方法
演示.講解.討論,采取科學探究法
教材處理
1.復習氧氣的性質,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
2.利用科學探究法,通過演示實驗,引導,探求出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原理.
教學手段
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討論上一節思考題,即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氣體是氧氣
追問空氣中氮氣,二氧化碳,氧氣四瓶無色氣體如何鑒別
復習氧氣性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學會物質檢驗于鑒別方法
演示實驗[2-6],[2-7][2-8]
觀察總結
演示
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通過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
閱讀教材
閱讀思考,討論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催化劑和催化作用,從而強化催化劑定義中的關鍵詞
引導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突破難點
總結分析
討論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兩個文字表達式特征,歸納分解反應概念
點評評價準確進行分析把握概念的準確本質,化學教案-氧氣的制法,化學教案《化學教案-氧氣的制法》。
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準確的把握概念的本質
化學教案600字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和方法:
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了解化學反應的一般現象。
【教學難點】做好硫酸銅溶液和鐵的化學反應實驗
【教學準備】每組半杯硫酸銅溶液,一枚鐵釘,一把鑷子
【教學過程】
一、直入實驗,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
1、介紹硫酸銅溶液。觀察特征。
2、演示并說明實驗內容和注意事項:我們要用鑷子夾住潔凈的鐵釘,浸入溶液中約2分鐘,觀察它們的反應,記錄下來,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這樣可以和鐵釘的遠原樣進行比較。
3、各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示觀察要細致,記錄要清晰。
4、反饋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樣的現象?注重比較和推理。
5、引導思考:硫酸銅和鐵釘的反應屬于化學變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證據證明?生答補充。
6、小結:可以從溶液的顏色以及鐵釘顏色的變化看出發生了化學變化,這也是我們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歸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1、觀察37頁圖片:課本資料為我們介紹了一些判斷化學變化的淺顯方法。
2、回顧整理:隨著這節課的實驗結束,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化學變化呢?在變化過程中伴隨出現了那些現象?列舉填表。
物質的化學變化伴隨的主要現象本質特征
總結拓延:
無論哪一種化學反應,在反應的同時都會有一些現象伴隨發生,這也是我們進行判斷的方法。課外續填表格:生活中你發現了什么化學變化?現象或判斷理由是什么?
閱讀43頁:
在課本資料中的化學反應后,產生了哪些新物質。
化學教案600字篇10
教學反思
本節課課文很長,內容很多,要壓縮在一節課內很有壓力,這是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學生在學習生物的時候,對于六大營養素還是比較熟悉的,再加上現在各種營養品廣告的`普及,學生對于本課的內容應該很親切,其中一些應該很好上手。根據對課本、教案的研究,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并制作了相應的學案和課件。
以前授課時發現時間不夠,課后我反思過,主要是在蛋白質在生理活動中的作用這一塊說的太細致了,這些并不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沒必要剖析的這么清楚,而且我明顯意識到缺乏練習,空講概念沒有意義。對此,我對課件和教案做了改動。
改動后的課程安排如下:首先通過課前營養師資格考試題目,引入本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階段,充分發揮小班化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以自學課本和小組討論的形式,分4個階段(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完成導學訓練基礎知識部分的內容。在階段之間,穿插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習題,及時的鞏固知識。最后小結階段,再用營養師資格考試題目結束,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份菜單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
授課的過程比較順利,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比較感興趣,師生互動都比較好。學生能夠從課本中找到生活中實用的知識,內心還是很高興的。課下的作業情況讓我不大滿意,反映出了本節課中,在重難點方面強調的不夠。最典型的例子,學生對于六大營養素這一重要的考點不是很清楚,也許是受電視影響,都以為“鈣鐵鋅硒”這些元素也是營養素,元素和營養素都有“素”字,區分起來很是不方便。我對自己本課的準備和表現基本滿意,但其中暴露出的不足之處,是我接下來的工作中需要盡力解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