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教案模版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這里給大家分享高中通用教案模版,方便大家寫高中通用教案模版時參考。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1
一、反復朗誦,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從而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二、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咀嚼品味詩歌意境美。
三、訓練閱讀,讀出一定的詩味,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設想: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形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準,如有條件,可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的風光片,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由《人間四月天》將學生帶入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了解,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
1、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致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輕盈的節奏。
2、教師范讀,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1、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別,給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中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誰能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艷影,蕩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并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
4、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瀾,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簫,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的不舍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愿驚動心愛的康橋,不舍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另覺悟,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意味。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離別康橋的情景作別云彩分、淡淡的無奈和傷感
(靜)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戀)康河的水草
(樂)拜倫潭
(往昔夢想)
尋夢
(快樂極點)
(哀、靜)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
1、對于“三美”主張的理解。
2、對于詩歌情感的把握。
教學方法
美讀法、分組討論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詩壇上活躍著一個新的詩歌流派,這就是以《新月》月刊為陣地的致力于提高新詩藝,潛心于探索新詩律,以追求“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三美作為詩藝目標的“新月派”。在這個詩派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巨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復雜,他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暫而毀譽參半的35個春秋,像一顆
劃過天邊的美麗的流星,在中國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他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領略這個傳奇人物筆下的現代詩歌之藝術魅力。
二、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意象美。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三、了解徐志摩與康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生于浙江一個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康橋cambridge,鄰近康河)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劍橋大學對徐志摩的影響極大。1922年徐志摩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為“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事實上,對康橋(劍橋)志摩有一種特別的情結。在這里,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教育,形成以“愛、自由、美”為核心的人生觀和“康橋理想”;在這里,他結識了影響他生命、終生傾慕的一個重要女性——林徽音;在這里,他認識了狄更斯,遇到了當時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詩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這些大師的影響。
這首詩中提到的離別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別康橋。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留下了長詩《康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該國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詩人第三次旅游英國,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
誰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橋的英國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沒約好,朋友們都不在,只有康橋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著他。在康橋邊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憶接踵而來,在回國途中的中國海上,思緒不能自禁,留下了這著名詩篇《再別康橋》。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他一生留下四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的作品是其“愛、自由、美”的人生觀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解讀這首20世紀最出色的一首離別詩,共同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四、誦讀詩歌
1、檢查預習情況(要求個別學生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加以指導,引導學生能用較恰當的情感朗誦詩歌)
2、播放錄音朗讀
五、分析鑒賞
《再別康橋》是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
1、引導學生感受詩的音樂美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有什么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回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后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
《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么這首詩壓韻了沒有?請同學找出韻腳。
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
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學生可自由朗讀兩分鐘)
2、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詩中給你留下最深的意象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用這些意象完成對自己情感的表達的?
西天的云彩。云彩是非常美麗的,它可能代表了過去那些美好的記憶,也也許是朋友,或者是想念的人??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
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嘩,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金柳。柳樹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柳樹披金。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
青荇。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潭水。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應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應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的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用水“揉”過一樣。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3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后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1”,閱讀P79~P80,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后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勢;2~3年后,黃蒿占優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2”,閱讀P81,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于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后,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于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并從20__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試點,20__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__年前退耕還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范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950km2“長”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350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于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__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約占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還草”將采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取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后,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里生長起來,灌木又處于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群落,而不會被別的群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群落。
2.群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后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后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群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于群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群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情況下,是群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群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響到群落的&39;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火也是一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并不限于上述幾種,凡是與群落發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系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4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鞏固集合、子、交、并、補的概念、性質和記號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了解集合的運算包含了集合表示法之間的轉化及數學解題的一般思想
3、了解集合元素個數問題的討論說明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提問匯總練習提煉的形式來發掘學生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系統化及創造性的思維
[教學重點、難點]:會正確應用其概念和性質做題[教具]: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法
[授課類型]:復習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集合部分匯總
本單元主要介紹了以下三個問題:
1、集合的含義與特征
2、集合的表示與轉化
3、集合的基本運算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自然學派和智者學派的產生的背景,了解泰勒斯和普羅塔哥拉的思想主張,理解智者學派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正確認識智者學派的主張,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古希臘文化的輝煌,樹立多元的文化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泰勒斯、普羅塔哥拉的思想主張。
【難點】
智者學派產生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設疑導入。
教師提問:古希臘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它的哲學更是歐洲乃至整個西方哲學的源頭。那么古希臘的哲學成就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主要的派別有哪些?又給當時的思想界帶來了什么影響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進入今天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自然學派
教師展示史料,并引導: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希臘出現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與之前有什么不同?又對當時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學生結合史料和教材思考后,回答問題:主要的不同體現在一些人開始懷疑宗教神話對世界和人生的解釋,試圖從實際出發去探究世界萬物的本來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問題。于是,最早的哲學誕生了。
教師追問:希臘最早的哲學是自然哲學,自然哲學的研究范疇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又有哪些呢?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問題:自然哲學主要是對自然界本身的探討和解釋。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被譽為“西方哲學之父”的泰勒斯。他認為“萬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復歸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
教師補充:自然哲學家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索自然地奧秘,而不是依賴傳統宗教解釋,這是古希臘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標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二)智者學派
1.產生
教師播放智者學派的演講視頻,并進行引導: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公民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思想活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孕育出一個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學派。智者學派的研究范疇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觀看視頻,進行總結:把討論的重點從認識自然轉移到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2.代表
教師展示史料,繼續追問: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誰,他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學生結合史料,回答問題:普羅塔哥拉是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觀點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教師追問: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問題:我們對社會價值標準和好壞優劣的評判,取決于個人的尺度,世間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和永恒的真理,人們不應該強求一律。
3.影響
教師提問:智者學派的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它給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
學生討論之后,回答問題:智者學派的觀點強調人的價值和決定作用,突出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同時智者學派以培養兼顧公私利益的好公民為自己的任務,給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卻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也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的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本節所學內容。
作業:與智者學派同時期的蘇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學家,他在生活中像一個智者,但他的觀點與智者學派存在著根本的區別。請同學們預習下節課所學內容,找出蘇格拉底的觀點主張是什么?與智者學派有何區別。下節課一起交流。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6
1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總結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2重點難點
學習重難點
1、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2、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課文導入
古往今來,有許多憑一人之力而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張飛在長坂坡的一聲嘶吼,斥退了萬千曹軍;諸葛亮的一副古琴,擊退了司馬將軍的上萬精兵;藺相如在澠池之會,憑自己的智慧挽回了趙國顏面,趙王的尊嚴。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兵法史上舉不勝舉。兵法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戰之上策”,而我們今天學習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力挽狂瀾,讓老百姓免受戰爭之苦的英雄,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具體賞析這篇課文蘊藏的文化魅力。
活動2【講授】重點字詞及特殊句式
二、歸納字詞意義和用法
學生代表總結,其它同學集體朗誦課文,最后對總結進行評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例句)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夜縋而出(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四)數詞活用
且貳于楚也(數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四、一詞多義
(一)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史記·扁鵲傳》)
②què城樓
③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杜甫《歲宴行》)
⑤q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⑥j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國勢衰微)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假如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敝人
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⑦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有何厭)
2.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①以其無禮于晉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鄭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語
①(晉惠公)許君焦、瑕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③(燭之武)夜縋而出
④(燭之武)許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
2.省賓語
①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之:指鄭國)
3.省介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晉,何厭之有(何……之有:表反問的句式,譯為:有……的呢)
活動3【活動】課文賞析
三、課文賞析
1、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每段內容。
明確: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第4段:晉師撤離。
2、《左傳》寫人敘事已經非常成熟,本文首段安排非常巧妙,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
A、晉秦聯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B、但分駐兩地,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筆。
C、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都直接關系到晉國,與秦國無關,為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發展埋下了伏筆。
3、分析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鄭亡后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四、燭之武退秦師的利弊探究
略
小組討論,發散思維,合作研究,攻克難關!
活動4【練習】文學小練筆
五、文學小練筆
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拯救了國家,讓老百姓免受了戰爭之苦。在鄭國國家電視臺推舉的感動人選之中,燭之武以高票當選。現在,你作為燭之武的推薦人,寫一段頒獎詞,有幸也會被電視臺采納。
活動5【作業】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
1.鞏固背誦課文的成果。
2.借助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7
教學目標:
①掌握對數函數的性質。
②應用對數函數的性質可以解決:對數的大小比較,求復合函數的定義域、值 域及單調性。
③ 注重函數思想、等價轉化、分類討論等思想的滲透,提高解題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對數函數的性質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⒈復習提問:對數函數的概念及性質。
⒉開始正課
1 比較數的大小
例 1 比較下列各組數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⑴中這兩個對數有何特征?
生:這兩個對數底相等。
師:那么對于兩個底相等的對數如何比大小?
生:可構造一個以a為底的對數函數,用對數函數的單調性比大小。
師:對,請敘述一下這道題的解題過程。
生:對數函數的單調性取決于底的大小:當0調遞減,所以loga5.1>loga5.9 ;當a>1時,函數y=logax單調遞增,所以loga5.1
板書:
解:Ⅰ)當0
∵5.1<5.9 ∴loga5.1>loga5.9
Ⅱ)當a>1時,函數y=logax在(0,+∞)上是增函數,
∵5.1<5.9 ∴loga5.1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⑵中這三個對數有何特征?
生:這三個對數底、真數都不相等。
師:那么對于這三個對數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間量”, 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書:略。
師:比較對數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構造對數函數,直接利用對數函數 的單調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間量”間接比大小,③利用對數函數圖象的位置關系來比大小。
2 函數的定義域, 值 域及單調性。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8
教材分析
1、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作為一首象征派朦膿詩的經典之作,特將它列為精講課文。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品味語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從課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帶有濃郁古典氣息的現代詩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義,抓住這點可以讓學生拓展深化,掌握詩歌最重要的鑒賞方法——通過意象解讀詩人的情感。
學情分析
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的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詩歌藝術手法和鑒賞技巧還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分析鑒賞方法。
課標要求
1、培養閱讀詩歌的興趣,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2、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感悟詩歌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感知詩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以“丁香姑娘”為線索,從導入→走近雨巷,整體感知(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小組討論:詩人到底有沒有遇到丁香姑娘?→小組探究: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呢?→小組展示:詩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樣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為例,創作一首意象詩。的過程進行。
(2)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詩歌形式的音樂美、意境的朦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分析和理解詩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詩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誦讀此詩。通過朗讀品鑒,從作品中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
3、學以致用,掌握詩歌借意象抒情、用語言傳情的寫法。
課前準備:
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完成前置性作業,包括生字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再進行自主質疑。
教學過程:
一、導入: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雨——中國現代詩歌《雨巷》這幾天廣州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雨是中國古代文人筆下的寵兒,古往今來,有很多美麗的詩歌都是歌頌雨的,請幾個同學說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中國的現代詩歌中的故事,也總發生在雨天。雨,總是會給詩歌增添幾分詩意、美感雨,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接下來,讓我們共同走進那美麗而又朦朧的《雨巷》。
設計意圖: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導入,用天氣導入,回顧古典詩歌中常見意象“雨”,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
二、走近雨巷、整體感知:
誦讀詩歌,初步感知、把握詩歌孤獨而惆悵的感情基調。首先咱們一起將詩歌朗誦一遍,注意盡量做到舒緩、富有情感。
詩歌一共七個小節,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咱們齊讀,從第二節到第六節,女生男生間隔讀。讀的同時思考:雨巷里到底發生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明確:詩人在雨巷里,邂逅了一位美麗的丁香一樣的姑娘,但是很快這個姑娘又走了。
三、彷徨雨巷、品味意境
1、小組討論:詩人到底有沒有遇到丁香姑娘?依據是什么?
有個同學問我,老師,到底這個戴望舒有沒有遇到那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啊?我讀了半天,我也不知道結果。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今天咱們先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請各小組討論一下,委派發言人,說出你們小組的觀點。
推測答案:
觀點一:有。描述得非常真實,具體可感。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的像我一樣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她靜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或許曾經有,曾經作者在雨巷中遇到過這樣一個姑娘,現在作者在雨巷中期待著再次與她重逢。
觀點二:沒有。詩人只是希望遇到,在腦海中想象著這個姑娘,并沒與真正遇到。第一節、最后一節,希望,僅僅只是希望。
2、小組研究: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呢?而不說成蘭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像丁香一樣結著仇怨的姑娘。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浣溪沙》李璟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代贈》李商隱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凄婉、容易消失離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僅寫出了姑娘的淡雅、美麗,還刻畫出了她那楚楚動人的憂郁。中國詩歌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用意象來傳情達意,歷代詩人在意象的使用過程中使其逐漸形成了特定的比喻義和象征義。
(本環節的設計就是讓學生養成這樣一種意識,培養這種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詩歌閱讀鑒賞中有據可依,有法可用。)
引導學生發分析詩歌意象:
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
——油紙傘給人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雨巷:悠長、寂寥。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我: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丁香姑娘: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悵、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衰敗的感覺。我:冷漠、凄清、惆悵。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共同點:調子都是壓抑、低沉的、凄迷的,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朦朧凄美的意境。這就是本詩的第二美——意境的朦朧美。
3、小組展示:詩人遇到了一個怎樣的丁香姑娘?請加以描述。
4、朗讀展示:再讀詩歌,在把握詩歌意境美的基礎上領略詩歌的音樂美,讀出節奏,讀出感情。生讀——師讀——齊讀
四、能力拓展:請以《雨巷》的抒情方式為例,選取合適的“意象”,創作一首小詩。如白云、海洋、小鳥、各類花草,各位物品……
五、課后作業:請大家搜集整理古代詩歌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義。如竹、松、荷、月、流水,烏鴉、寒蟬、白云……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9
一、教材分析: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一節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第二節內容,它是在第一節介紹城市個體內部空間結構的基礎上,走出個體城市內部,站在宏觀高度上進一步對較大范圍區域中的城市體系進行研究,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區域中城市群體之間的空間分布規律。這一節主要介紹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范圍的差異。教材從城市大小等級的劃分到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大小的差異,再到城市等級體系的形成,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本節教材由正文、“閱讀”、“活動”、“案例”和“讀圖思考”四部分組成,這樣的設計優化了教材結構,其內容與社會實際緊密聯系,以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課標要求:
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三、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我國城市等級劃分的標準,知道不同國家和地區城市等級劃分的標準是不同的。
(2)理解不同的城市等級不同,提供的服務種類和服務范圍是不同的。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3)理解城市的發展變化的基本條件
(4)理解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的嵌套理論,理解不同等級城市空間分布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利用實例引導學生分析什么是不同等級的城市以及城市等級劃分的依據和標準。
(2)利用學生所在的河源市,理解什么是城市的服務范圍以及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不同。
(3)利用案例如上海、深圳、攀枝花等城市的發展變化分析城市發展變化的基本條件。
(4)分析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對我們的啟示,理解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的&39;嵌套理論,理解不同等級城市空間分布特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分析現實生活的案例,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1、城市等級與城市的功能、服務范圍、數目、距離之間的關系。
2、城市發展變化的基本條件。
五、教學難點:
不等級城市服務范范圍的嵌套理論。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城市的不同等級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分別展示仙塘鎮、河源市、廣州市的多幅圖片。
2、提出問題:這三個城市是否是同一個等級的城市?觀察圖片,思考,回答問題圖片欣賞引起學生視覺的沖擊,特別是仙塘鎮、河源市圖,同學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這么美,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10
1.教學目標:
能依照課程標準與教材,結合學情制定多維度教學目標,目標內容表述清晰,用語精煉準確。
2.教學重難點:
能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并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本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學情分析:
簡明分析本班學情,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學生對本課時教學內容的了解程度等。
4.教與學(方法)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教學方法并作簡要說明,也可闡明教與學的設想和規劃,包括課前、課中、課后的.關鍵設計和學法指導。教法、學法設計可選一項或兩項。
5.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容量適中、結構合理,教學活動設計能突出學生主體,體現師生互動、講練結合、具有一定的教學風格和特色,符合課改理念,體現高效課堂精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落實,有教具、學具、多媒體等應用設計,有簡要板書設計,有精煉的作業設計,有教學反思。
6.書寫規范:
格式整體、美觀、布局合理、內容完整。
高中板書設計評分標準
1.板書設計目的明確、條理清楚,能突出學科特點,充分體現教學重點、知識網點和活動主線。
2.板書設計布局合理、內容恰當、有層次感(20)。
3.板書設計無知識性失誤、書寫規范、美觀,無錯別字,標點正確,間距適中。
4.板書設計新穎、獨特、巧妙、美觀,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很好地幫助和引導學生領會教材內容,掌握所學知識。板書設計能結合教材特點,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形象性和藝術性(20)。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11
一、內容標準
1.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問題探究
1.分別從戊戌變法前中國社會、經濟、思想領域來分析變法的歷史背景?
2.列表簡述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特點?
3.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從百日維新的內容與維新派的主張的比較以及百日維新的結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維新的特點?
4.從政治改革、救亡圖存、思想解放等角度,歸納戊戌變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5.從社會背景、領導力量、政策措施和國際環境等方面,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認識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史論共享
1.康、梁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及其特點:康有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另一方面又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中,為變法尋找理論依據,并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思想。梁啟超明確提出了民權思想,動搖了君主專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嚴復借用西方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百日維新的主要特點: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運動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維新顯示了光緒帝和維新派除舊布新的決心,損害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但又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改革是不徹底的。
3.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戊戌變法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它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文化,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它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過維新派的宣傳,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國人的心態也隨之改變,學習西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變革”也成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閱讀與思考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泰西近歐論,皆方三權:有論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權立,然后事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為命……
——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
材料二:自臺灣事后(1895年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無固志,奸宄生心,陳涉輟耕于隴上……伏莽遍于山澤,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斬木,已可憂危。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舉庶政。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四:使戊戌政變不被_,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國于富強矣。——胡適《留學日記》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為的什么政治主張?其理論依據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維新派對待農民起義和帝國主義的態度如何?
(3)根據材料一、二、三,指出維新變法運動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4)材料四的觀點是否正確?闡述你的理由。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康有為〈救亡決論〉
材料二:康有為建議:“勿去舊衙門,而惟增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見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賞以卿銜,許其專折奏事足矣。”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為怎樣的思想主張?
(2)材料2中的“勿黜革舊大臣”對戊戌變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對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為的主張有何變化?為什么會發生上述變化?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
——摘自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領群臣宣讀誓詞:“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論;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必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基于天地
之公道;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這就是日本歷的“五條誓文”。
——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上諭,上諭說:“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從喙嘵嘵,空言無補。……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教空疏迂謬之弊”。以皇帝名義“詔定國是”,其目的是“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然后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
——摘自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三則材料所反映的三國解決社會危機的角度(或者側重點)有何不同?
(2)三則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參與了改革,分別指出他們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與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張、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4)三國改革出現了不同的結果;俄日崛起,中國改革失敗。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四、史學爭鳴
(一)關于戊戌變法的性質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于戊戌變法是不是屬于改良主義運動。
堅持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的學者認為,19世紀末葉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要求清政府進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數開明士紳和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們迷信依靠光緒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_封建統治,甚至有防止農民革命的反動企圖,“這種反映資本主義要求的思想潮流,進一步發展為資產階級的政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然而就其‘變更’的性質來看,卻是改良主義”。(湯志鈞:《戊戌變法與改良主義》
有學者認為,先判定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性質的運動,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義必然軟弱、妥協和失敗,已不能向人們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論上與邏輯上則是一種誤導。有的學者追根溯源說,改良主義是一個西方詞語,19世紀末葉出現在歐洲,是指工人運動中一種敵視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利益的政治派別,它以不觸犯資產階級剝削制度基礎的枝枝節節的改良來代替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所以說,“改良主義是資產階級用來反對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手段”。(陳旭麓:《中國近代的革命與改良》,載《歷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用改良主義來限制戊戌變法的性質是不妥當的,因為戊戌變法與歐洲改良主義的歷史背景不同,雖然當時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還很幼稚,但它畢竟是代表新的生產力,反映新的生產關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勢力的對立物,是先進者,所以不可照搬歐洲工人運動中的改良主義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間的維新派和維新運動,可以說“戊戌變法是中國資產階級在十九世紀末發動的一次愛國救亡維新運動。說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尚可,說是一次改良主義運動則是不妥的”。
(二)關于戊戌變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戊戌變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但是,改良主義在本質上具有反動性,對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來說,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沒有出路的。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恰恰表現在它以自己的失敗,證明了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許多老一輩歷史學家,如郭沫若、范文瀾、劉大年、湯志鈞、王栻等持這種觀點。
第二種觀點認為,戊戌維新運動客觀上起到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進步作用,但對于封建主義制度的批判并不徹底。比如胡繩就認為,維新派要求變法,要求上層建筑發生某些有利于資產階級的改變,而且對傳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說教提出了異議,所有這些議論都是“虎虎有生氣”的。但是維新派對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膚淺的,軟弱無力的,而且,從主觀上來說,維新派是企圖用“改良主義的變法,來為這個‘暮色凄慘’的舊制度注入新的‘生機’”。(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下冊,第634頁)
第三種觀點認為,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統治階級修補封建廟堂的枝枝節節的小變,而是中國資產階級拆毀封建主義廟堂的社會變革運動,是“民族覺醒的里程碑”。楊立強指出:維新派在變法期間推行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維新派的評價,不僅要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更為重要的是觀察這些政策的社會效果。不論維新志士怎樣在某種場合表白,不論他們的主觀意圖如何,事實上戊戌變法集中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傳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專制制度的強烈愿望,這不是企圖補天的封建文人矯揉造作的空言粉飾,而是一場“社會變革運動”。(楊立強:《民族覺醒的一塊里程碑──關于戊戌變法評價的若干問題》)
第四種觀點認為,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在思想領域里的啟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維新運動在中國近代的積極意義,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它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一部分”。戴逸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專制獨斷的皇權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文章,以及桎梏性情的綱常倫理,這一切曾經是封建階級麻醉和統治人民的武器,現在這些武器上也長了斑斑銹痕。人民不僅從戊戌政治中認清了_的兇惡面目,而且也從戊戌思想運動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更加推向前進。”(戴逸:《戊戌時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種觀點,馬洪林認為在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歷史過程中戊戌維新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階段性,它突破了物質與精神分割的“中體西用”的思維定式,開啟了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閘門,既把封閉的手工業生產方式推上大機器生產的軌道,實行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又要改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為“君民共主”的立憲制度、政治體制的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上看,戊戌維新標志著中國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綱領和措施,強勁地改變著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和理論結構。(馬洪林:《戊戌維新與中國近代化》,載《上海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張江明等認為戊戌維新運動是在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首次嘗試,是君主立憲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它加速了中國走出東方“中世紀”的歷史進程。(張江明等:《戊戌維新是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首次嘗試》
參考答案:
1.(1)君主立憲。依據:三權分立學說。源于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
(2)利用變法來抵制農民起義;幻想得到帝國主義支持。
(3)不敢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不敢發動農民階級;不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
(4)不正確。原因: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其實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戊戌變法失敗是必然的。
2.(1)強烈要求實行全面的維新變法。(2)導致守舊大臣對變法陽奉陰違,甚至托詞抗命,阻撓、破壞變法,使變法法令成了一紙空文。(3)材料1全面改革變法,材料2中卻畏首畏尾,思想明顯趨于保守,不敢主張廢除舊衙門和罷免舊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頑固勢力強大,二是維新派的軟弱所致。
3.(1)俄國側重解決內部危機,廢除農奴制度。日本則側重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文明來改造日本社會。中國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的命運。
(2)俄國:亞歷山大二世是這次改革的,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農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導者,擁有實權,積極推進明治維新的開展;中國:光緒帝同情變法,作出改革舉動,但由于實權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導致變法失敗。
(3)核心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局限性: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它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改革派與保守派力量對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針是否得當;統治者的態度等。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12
【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標“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培養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的要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
⑴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表達交流能力。
⑵學會“寫人凸顯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學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⑴感知偉人的人格魅力。
⑵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并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所謂品文就是品賞文章。所謂品人就是品評人物。
品文是從教書的角度觀照這篇文章,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以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從育人的角度觀照這篇文章,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以對學生的心靈進行熏陶,塑造學生美好心靈。
【評價標準】
只要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點收獲,就應該給予鼓勵和肯定,并作出適時的恰當的評價。
如:能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與人合作、共同探究;會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達等。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可能問題及預案
一、導入新課(競猜題:猜猜他是誰?)
1、他是廣東新會人。
2、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學者。
4、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詩經》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們就要走近這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人物──梁啟超。
二、課文分析(品文與品人)
問題設計:
梁實秋是名人,他以創作散文小品著稱。今天,我們要把他頭上的光環拿下來,就當這篇文章是平常人──你,我,他寫的,大家試著批改他的文章,給它寫評語,作旁注。
教師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并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明事知理
啟發學生明白一件事情: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步驟:
1、學生與作品作者交流: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生生、師生交流:讓學生帶著獨立思考后的結果,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展開討論,最后拿出小組的意見;
3、生生、師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就某一個問題闡述本組觀點,以求最終解決問題。
能夠通過本課的學習,積極思考,悟出其中所蘊含的事理。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激發學生崇敬之情及閱讀興趣。
學會分析與概括,學會表達與交流,并賞析文章寫人的技巧
讓學生明事知理。
學生對答案是否有統一標準,可能會有疑慮。此時教師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自己的新見,以實現閱讀的個性化目標。但要強調一點:任何觀點的背后,都得有論據作為支撐,你得自圓其說。
學生的感悟可能會有很多,應該鼓勵學生積極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作業布置】
片段作文練習:
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結合寫作第三單元:“寫人要凸顯個性”,任選一題作文。
1、從肖像、語言或神態等方面對班上同學進行刻畫。
2、模仿寫作:記老師的一次講課。
(設計目的與思想:能力的遷移,將課內所學知識與技能作課外的延伸與拓展。)
【板書設計】
品文:即品賞文章。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
品人:即品評人物。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1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稅收的含義、稅收的基本特征、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含義及意義。通過教學要使學生理解稅收三個基本特征之間的.關系;會算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各種具體稅種的掌握,能辨別具體濟濟活動中需納哪些稅,增加對社會經濟生活的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稅收及其基本特征、稅收的作用的理解,認識到依法納稅的必要性;通過對具體稅種特別是個人所得稅的了解認識到個人在社會分配中的地位,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教學重難點
稅收的含義及其基本特征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課后習題
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偷漏現象很嚴重,如何實現征管工作任務艱巨。針對這一現象你有什么對策?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14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中通用教案模版篇1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復習兩個閱讀技能---scanning,skimming;
學習本單元的部分生詞。
本事目標:
能構成文章的圖式,在圖式的幫忙下自主地復述本課的主要資料,在此過程中實現生詞的重現。
情感目標: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經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進一步探究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地實現互相教育和自我教育,并能尋求自我發展;
學生能明白計劃的重要性,并能收獲一些與之相關的諺語。
教學重難點
構成文章的圖式,并在圖式的幫忙下復述文章的主要資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Steps
Teacher’sactivity
Students’activity
Aims
Step1
Showandtellthestudentsthelearninggoalsforthemandmakepossibleexplanations
Studentslistentotheteacherandhaveanideaofwhattheyaregoingtolearninthisclass。
Tomakethestudentsknowwhattheyaretolearninthisclass
Step2
1)。Showsomepictureswithbeautifulscenery
2)Askthestudentstwoquestions:
Aretheyattractive?
Wheredoyouwanttotravel?–Idreamabouttraveling…
1。)Studentsappreciatethosepictures
2)Studentsanswerteacher’squestionsandpracticethesentencepattern“Idreamabouttravelinginto…”
1)。Toarousestudents’interest
2)Topracticeasentencepattern
Step3
1)。Showthetitleofthereadingpassage
2)。Askthestudentswhetherthispassageisaboutthewholeprocessofthejourney。
3)。Askthestudentshowtoskim。
4)Tellthestudentstheskillofskimmingonthescreen
1)Studentsanswerthequestionaftertheyreadthesubtitleofthispart。
2)。Studentstellhowtoskim。
1)Tomakethestudentspayattentiontothesubtitle,whichcantellthemainideaofthepassage。
2)Toreviewhowtoskim
Step4
1)Askthestudentstoskimmore—tofindout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
1)Studentstell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
1)Topracticehowtoskim
Step5
Withfourquestions,teacherasksthestudentstoscanparagraph1
Askstudentshowthescan
Showtheskillsofscanningonthescreen
Studentsscanparagraph1,andanswerthefourquestions
Studentstellhowtoscan
Toreviewhowtoscan
Topracticehowtoscan
Step6
1)Askthestudentstoscanparagraph2andfindoutwhatdifferentattitudesWangKunandWangWeihave,andthenfinishthetable
1)Studentsscanparagraph2andfinishthetable
1)Topracticehowtoscan
Step7
1)ProvidethestudentswithapicturewhichdescribesageographicwordaswellasafewsentencesabouttheflowoftheMekongriveroneachslideandaskthemtoreadthesentences。
2)Askthestudentstomatcheachgeographicwordtothepropermeanings
1)Studentsreadthesentencesloudlytogetherandlookatthepicturesandtherelatedgeographicwordsinthemeanwhile。
2)Studentsdothematchingwork
1)TobetterknowhowtheMekongriverflows
2)Tohelpthestudentsbetterlearnthegeographicwordswhicharenewtothem
3)Tocheckhowthestudentsunderstandthenewwords
Step8
Reviewthestructureofthepassagetogetherwiththestudentsandshowsomekeywordsonthescreen
Providethestudentswithsomewordsandphraseswhicharethenewwordsinthisunit
Askthemtoretellthemaincontentofthepassageingroups
Withtheteacher,studentsreviewthestructureofthepassage
Retellthemaincontentofthepassageingroups
Tohelpstudentsformtheschemaofthepassagebyreviewingthestructureofit
Toknowthecontentofthepassagebetteraswellastocreatemorechancesforthestudentstousethenewwords
Step9
1)Askthestudentswhattheylearnfromthestory
2)Givethestudentssomeusefulandrelatedproverbs
1)Studentssharetheiropinionswiththegroupmemberswhattheyhavelearnedfromthestory。
2)Studentsreadtheproverbsloudlytogether。
1)Toencouragestudentstoformtheirownviewsandsharethemwithothers
2)Tolearnsomeusefulproverbs
Step10
1)Summarizethisclassbyshowingthelearninggoalsagain
2)Homework
1)Studentsreviewwhattheyhavelearnedbyreadingthelearninggoalsonthescreen。
1)Tohelpstudentsreviewwhattheyhavelearnedinthiscl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