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
好的教案應該包括合理的教學過程,包括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guī)韯?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創(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走進經典的閱讀世界。
2.通過閱讀,對重點人物、情節(jié)能提出自己的觀點,表達感受,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準備
閱讀一部名著及相關書籍資料、影響資料,召開一次討論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上學期我們學了《猴王出世》《武松打虎》這學期又學了<用奇謀孔明借箭><劉姥姥二進榮國府>,了解了四大古典文學中的一些人物.我們已經了解了四部名著中更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對他們的言行也有不同的感受,然我們走進其中的一個故事,充當其中的一個人物.
二、交流要點
1.要選擇自己比較熟悉或感興趣的人物來寫.
2.必須以第一人稱敘事.
3.在原有基礎上要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三、寫法指導
1.一定要一名著中人物的身份講故事.
2.名著中對人物和故事的描寫要合乎情理.
3.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
4.先說一說,再動筆寫。
(1)互評草稿,受到啟示。
(2)修改草稿,再讀。
(3)征求同學的修改意見后,抄在作文上。
創(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篇2
一、導入新課
1、古人有在墻上題詩的習俗,題寫的詩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詩人的思想感情。這種在墻壁上題寫的詩就叫題壁詩。著名的題壁詩如蘇軾的《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學的也是一首題壁詩。
2、板書課題《書湖陰先生壁》。齊讀詩題。
3、解題并質疑。讀完課題,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書寫在“湖陰先生”的墻壁上的詩)解湖陰先生(導學單)
4、介紹王安石。(導単)補充王安石的晚號。(王安石罷相之后隱居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在南京郊外,只茅舍一處,聊避風雨,四周連墻都沒有,他自己買了一頭小毛爐,常常騎驢外出游逛,也夠逍遙的,那時他的住地在城東七里,離鐘山也是七里,故稱為“半山園”所以王安石晚號“半山”)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王安石罷相之后所做之詩。
二、預習檢測。
1、課前大家已做預習,相信大家也自學了不少的知識,那么在自學之后,對于這首詩你還有什么疑問?生質疑。
2、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相信大家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3、現在老師來檢測一下大家對古詩的朗讀。
4個組的7號讀詩。3號評價。
4、讀好詩句的節(jié)奏。
(1)師范讀。
(2)自主讀。
(3)指明讀。
(4)齊讀詩。
三、學習古詩。
大家古詩讀得很棒,老師相信,接下來的學習大家會更棒。
獨學:課件。
默讀古詩,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透過景物,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方法提示:可結合注釋、插圖、自己的想象說說你所看到的畫面)
1、生匯報:師板書描寫的景物:茅檐、花木、水、田、山。
2、生匯報畫面。
3、把我們剛才想象到的美好的畫面通過我們的讀作以展示。(小組讀詩)
群學:詩中雖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湖陰先生”。
各種預設:
預設:勤快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經常打掃,總是干干凈凈的,叫人感覺舒適。
預設:樸實茅檐即茅草房庭院,說明主人的樸實。
預設:熱愛生活庭院中更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齊齊,都是主人親手栽種,這更令人心曠神怡。
預設:富有生活情趣。雖住在茅草庭院但是庭院內確是花木成行成畦,可見主人有高尚的生活情趣。
看到這樣的景色,你的怎樣,(愉悅),帶著愉悅的心情讀古詩。
預設:主人是一個熱愛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護田繞綠”“排闥送青”
2、課件出示后兩句。
觀察詩句,你發(fā)現這兩句詩運用了什么的修辭手法。
擬人,原因:小河守護者田地。一個“護”“送”讓我們看到了小河就像母親一樣的(溫柔、深情),青山的(蒼翠欲滴)。“護”“送”將一水、兩山轉化為生命情感的對應物,讓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讓我們讀出這種和諧之美。
3、此時,讓我們搖身一變,變成詩人,我也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一水護田將綠繞,______________送_______來。
對偶。詩句中的對偶。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3、正因為詩人的絕妙,才成就了這千古名句。生讀詩。
4、詩人描寫景物,贊美主人的品格,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嗎?說說詩人借寫湖陰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不僅贊美了湖陰先生高潔的品格,還寄托了自己的閑適心態(tài)。(恬淡心境)
同學們,本詩通過描寫湖陰先生家簡樸、潔凈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義的綠水青山,不僅表達了詩人對美麗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更贊美了湖陰先生高潔的人格品質,更是自己閑適心態(tài)的寄托。
5·配樂齊誦古詩,感受詩的意境美。
詩人的情,詩人的境不僅僅在這首詩中,請看,
書湖陰先生壁(其二)王安石
桑條索漠楝(liàn)花繁,風斂(liǎn)余香暗度垣(yuán)。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作業(yè):推薦其他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如《鹿柴》《滁州西澗》《山行》《小池》等供學生品讀積累。
創(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jié)的熱鬧、喜慶氣氛。
3.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點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tǒng)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學習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準備:關于童謠的課件;歌曲《恭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共話春節(jié)
1.“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聲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慶中,春節(jié)向我們走來。這是我們中國人最隆重、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相信大家對它再熟悉不過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關于春節(jié)的資料:
①關于春節(jié)的來歷:春節(jié)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它是農歷一年的歲首,即正月初一,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jié)。春節(jié)不但是漢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jié)的習俗。在此期間人們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如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春節(ji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融入了無限的留戀、回味和憧憬。中國的春節(jié),是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tǒng)魅力的節(jié)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節(jié)日。
②關于春節(jié)的習俗:祭灶掃塵貼春聯(lián)守歲鬧元宵等
③關于春節(jié)的傳說:年的傳說歲的故事等
3.假如請你來寫春節(jié),你打算寫些什么?
4.的確,春節(jié)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jié)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jié)日。春節(jié)是個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jié)時都要回家歡聚。古都北京,過起春節(jié)來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節(jié)。
二、放手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課文自學情況:
①同桌互查讀文情況。
②出示本課需會寫的生詞集體認讀。
③對這些生字你有沒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導學生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3.默讀課文,思考:按照老規(guī)矩,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jié),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選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其余同學一邊聽一邊想,作者寫了哪些天中人們的活動?你可以用筆畫下來,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來。(培養(yǎng)學生邊聽邊想,讀書動筆的習慣。)
5.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圍繞春節(jié)的熱鬧,作者都寫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順序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概括:
臘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節(jié)像一場大戲,在臘八粥的濃香中悄悄的拉開了序幕,請同學們速讀瀏覽,按照年前、過年、結束的順序找出相應的段落。
三、細讀鑒賞,感受春節(jié)。
⒈默讀全文,思考課文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北京春節(jié)哪些熱鬧、濃烈的畫面,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幾幅。
⒉小組研讀。出示研讀提示: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復讀一讀,劃出最能表現春節(jié)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②小組內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自己再讀相關段落,補充完善自己的閱讀感受。
第二課時
一.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1.體會年前的忙碌。①交流節(jié)前的年味主要表現在哪?重點交流節(jié)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這些日子里人們的主要活動、講究及人們的心態(tài)。
②指名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引導學生找出文中關鍵的詞語,讀中體會人們忙碌中洋溢著的喜悅和希望:你是從哪些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到的。④指導學生抓住學生反饋的詞語進行感情朗讀。
⑤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在過春節(jié)的這段時間都干些什么呢?
2.體會過節(jié)的熱鬧①交流過節(jié)時重點寫了哪幾個日子?過節(ji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熱鬧)
②同是熱鬧,但鬧中各有不同,默讀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十五這三個日子各自的特點是什么?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反復讀一讀,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體會,教師相機引導:除夕:喜慶、團圓;初一:悠閑、快樂;十五:紅火、美麗。
④再讀一讀,討論、交流:這些感受你們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
⑤交流反饋“除夕”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喜慶、團圓。
抓關鍵詞“趕、到處、都穿起、貼上”感受除夕的喜慶、熱烈;
抓“除非,必定”體會春節(jié)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團圓的氛圍。
⑥閱讀“閱讀鏈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除夕,作者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師及時梳理:老舍筆下的除夕為我們展現的是全景圖,抓住除夕人們主要的活動簡單勾勒,語言簡潔明快;而“閱讀鏈接”短文二由回憶外婆入手,重點寫了一家人怎么過除夕的情景,其中細致描寫了準備過程和圍爐情景。
⑦交流反饋“初一”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初一的悠閑、快樂。
重點指導朗讀“逛廟會”時人們的表現來體會悠閑與快樂。
⑧交流反饋十五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找出文中描寫花燈的句子,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引導想象:還會有哪些花燈呢?除了燈,還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創(chuàng)設情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jié)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lián),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jié),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⑨總結: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卻被作家僅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個節(jié)日最突出的特點,用極其凝練的語言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幅熱鬧喜慶,歡樂祥和的春節(jié)畫卷。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去用心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二.比較閱讀,領悟寫法。
1.先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①課文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②再讀臘八一段,思考:臘八的活動很多,為什么單寫臘八粥、臘八蒜,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種抓主要特點描寫的方法文中還有很多,你能再舉一例嗎?
2.自主閱讀“閱讀鏈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過年,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時再請你寫春節(jié),你打算怎樣寫?
引導學生借鑒學到的寫法談,如:選材要詳略得當、描寫節(jié)日要抓最主要的特點、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夾敘夾議等。
三.布置作業(yè),課外拓展。
以“春節(jié)”為主題,辦一期手抄報。內容如下:
1.春節(jié)印象:自己修改或寫一篇關于春節(jié)的習作。
2.春節(jié)花絮:從搜集到的關于春節(jié)的傳說、習俗中選擇編寫。
3.精彩再現:摘抄自己認為描寫好的關于春節(jié)的詩詞佳句或優(yōu)美片段。
4.春節(jié)建議:春節(jié)怎么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5.節(jié)日集錦:除了春節(jié),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哪些,把你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
創(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析文章凝練生動的語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點
2、準確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學習借物說理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悟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領悟寫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學會豁達、勇敢地面對人生的問題。
教學重點
品析文章凝練生動的語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點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學習借物說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許多花草樹木在文學作品中都被賦予了某種品格,比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中的梅花,以它的高潔、堅強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fā)的激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菊花被周敦頤比作花中的隱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的牡丹,象征著榮華富貴,“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的松柏象征著堅貞不屈,同學們能不能再舉出幾個象征意義的花草例子?比如,丁香花象征著——
請同學們在宗璞的《丁香結》一文中試著尋找答案。
二、作者介紹:
宗璞,原名馮鐘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于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代作家,從事小說與散文創(chuàng)作。宗璞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yǎng)深厚,氣韻獨特。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鐵簫人語》。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注音:
宗璞(pú)笨拙(zhuō)斗室(dǒushì)朦朧(ménglóng)擱置(gē)
綴滿(zhuì)窺著(kuī)參差(cēncī)嫵媚(wǔmèi)紛囂(xiāo)
2、釋義:
紛囂:紛亂喧囂參差:長短、大小、高低等不一致。
恍然:突然,忽然。嫵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態(tài)美好可愛。
四、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思考:
1、作者在寫“丁香結”之前,用較多的篇幅寫了什么?明確:丁香花
2、丁香結主要出現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明確:后三段。
3、前三段寫什么?后三段可以概括為什么?
明確:
前三段主要寫丁香花,重在賞花
(1)城里的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態(tài)。
(2)城外的丁香花美麗芬芳。
(3)斗室外與作者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三棵白丁香樹。
后三段主要寫丁香結,重在悟花
結論:文章分為兩部分,前三段為第一部分:賞花,后三段為第二部分:悟花
五、品讀課文,找出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并作簡單批注,感知散文的語言美。
示例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手法。用“探”、“窺”這樣的動詞賦予丁香花人的情態(tài),使丁香花更顯俏皮活潑,生機勃勃。用星星比小花,形象地寫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點。
示例2:“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外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雨中的丁香朦朧綽約,線條模糊,顏色交融柔和,猶如一幅色彩邊緣模糊、柔和婉約的畫作,著了水滴的丁香花格外嫵媚,十分打動人,不禁讓作者贊同古人常將丁香和微雨聯(lián)系在一起的寫法。
六、作業(yè):
背記本課生字、解詞,并寫于作業(yè)本上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導入新課
二、問題探究
1、細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描寫丁香的,賦予了丁香什么樣的品格?
明確:從色彩、形貌、氣味、姿態(tài)等方面描寫丁香,賦予了丁香靈動幽雅、潔白無瑕、可愛芬芳的品格。
2、思考“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作者在這兩句話中用“積雪”和“瑩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處?
明確:首先,用“積雪”和“瑩白”可以避免反復提到“丁香”帶來的重復累贅之感,使得行文畜于變化,更重要的是從修辭手法上講,“積雪”是借喻(借用喻體來替代本體,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瑩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來替代事物本身,如下文“參差的綠”也是如此)直接出現“積雪”和“瑩白”,能夠更鮮明更直觀地突出丁香的特點:“積雪”不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純凈、輕柔;“瑩白”不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潔,給人眼前一亮之感。
3、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畫”?
明確:“印象派”是19世紀下半葉法國興起的繪畫藝術流派,注重光色變化和瞬間印象的表達,畫作中的不同景物輪廓模糊,色彩交錯滲透,給人以朦就之感。用印象派的畫作來比細雨迷蒙中朦朧綽約、紫色與白色相互滲透交融的丁香,是十分新奇而又貼切的。
三、總結主題內涵
丁香結象征生活中化解不開的煩惱、愁怨,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生命給了你丁香的芬芳,同時也給了你幽怨的“丁香結”,很多棘手的問題、煩惱、優(yōu)愁充斥著生活,不能夠被立刻化解,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常態(tài)。如果人生沒有任何因難,反而缺少起伏,太平淡無味了,作者發(fā)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嘆,表達了她從容、豁達、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對困難憂愁無懼無畏、平常心看待的優(yōu)秀品格。
四、拓展延伸
欣賞李商隱的《代贈二首》(其一)、李璟的《攤破浣溪沙》并體味課文中引用其中詩句的作用(詩文見課本p9)
這兩首詩詞寫的都是離愁,詩歌縈繞著含愁不解的氣息,情致宛轉。文中引用其中關于丁香結的詩句,從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結的形象,一方面豐富了丁香結的內涵,印證在古詩文中“丁香結”的形象確與“愁”分不開;同時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結上的情感,以開闊的胸襟開拓“丁香結”的新境界做鋪墊,表達了作者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和志趣。
五、本課小結:
丁香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哀怨的象征,常用來渲染一種憂郁,凄冷、絕望的情緒或氣氛,但是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從色、形,味等多個角度極細致地雕畫出了丁香鮮潤、嫵媚、純潔、輕靈的形象,丁香褪去了怨婦的愁容,展現出純粹的花的魅力,宛若與作者相依相伴的知音,丁香結的愁堵只是為作者的想象平添了一接浪漫的詩情,卻困不住作者的心靈,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她在面對生活中一個個“結”時,顯得那么自信優(yōu)程,無畏無懼。
六、作業(yè):
體會和學習本文借物說理的寫法,選擇你喜歡的一種花,寫一個小片段。150字左右
第三課時
做本課隨堂練習冊所有習題,并講解。
本課小結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從色、形,味等多個角度極細致地雕畫出了丁香鮮潤、嫵媚、純潔、輕靈的形象,展現出純粹的花的魅力,宛若與作者相依相伴的知音,丁香結的愁堵只是為作者的想象平添了一接浪漫的詩情,卻困不住作者的心靈,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她在面對生活中一個個“結”時,顯得那么自信優(yōu)程,無畏無懼。
板書設計
丁香結
賞花(1—3):色彩、氣味、形狀
悟花(4—6):“結”乃常態(tài),坦然面對
創(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講述名人的故事,引導學生感受名人的風采。同時要突出讀寫結合,把閱讀教學與“寫出人物的精神”的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圍繞人物描寫,讀中有寫,寫中有讀。
【學情分析】
寫人記事文章是初一學生學習寫作的重點,在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寫作中,我們學習了“寫人要抓住特點”,本課將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學習,如何深入到寫出人物精神。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描寫、用議論或抒情句點睛等方法來寫出人物的外在特點和內在精神。并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習慣。
2.讀寫結合,從課文中學習寫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運用到作文實踐中。
3.引導學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邊的每一個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義的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描寫、用議論或抒情句點睛等方法來寫出人物的外在特點和內在精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外在特點和人物內在精神的關系。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回顧七年級上學期學習過的內容《寫人要抓住特點》:寫人有一些常見的方法,如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記錄下來寫在筆記本上,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2、回憶本單元前幾課的內容,嘗試自己歸納總結一下寫人的方法,比如《鄧稼先》一文中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作對比的手法。為本單元的寫作做好準備。
一、導入
交流學生們的課前準備中的知識儲備,說一說大家認為該如何寫出一個有特點的人。
——運用各種人物描寫的方法,從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各個角度進行詳細的描寫。除了外在特點,還需要寫出人物的內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氣質、品格、個性等等。
設計意圖:和七年級上學期的寫作練習銜接,為下文《寫出人物精神》的教學做準備。
二、讀寫結合。
(一)在第一單元的語文課上,我們一起領略了幾篇經典的寫人美文,還體會到了要各種手法把握人物特征,表達人物感情。那么,在寫作中,我們可不可以加以借鑒呢?
《鄧稼先》——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點
《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借助一些抒情、議論的句子,對人物的精神品質進行點睛式的概括。
《回憶魯迅先生》——生動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
《孫權勸學》——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文寫人手法的回顧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寫作方法。
三、嘗試表達。
對校園里你最熟悉的一個人進行描寫,既要寫出外在特征,又要突出內在精神。
1取材:還原情境。你選擇的人物有什么鮮明的個性,同時要思考他的這個個性在哪個環(huán)境或事件中表現得最突出。
2構思、起草:提煉出寫作對象最突出的性格、氣質。他有哪些外在表現最能體現其內在氣質?
3填寫下表:
環(huán)境或事件 | 外在表現(語言、外貌、行為等) | 性格或氣質 |
4根據表格進行寫作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指導學生用表格梳理寫作的思路和角度,指導作文的選材、構思和起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創(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篇6
教學目的
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學會交流和討論,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表達出自己在閱讀中產生的感受;產生對地球現狀的憂慮感,并自覺提高環(huán)保意識,愛護地球。
教學方法
在教師引導下自由討論、自覺感悟、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分析題目,體會情感。
1、板書課題。齊聲朗讀,體會每一個字的輕重程度。
2、分析作者擬題目的。這種擬題方法很少見過,回憶前面所學課文的擬題方法:有以事件命題,以景物命題,以人物語言命題,讀后思考:從每個字的輕重程度,你體會到什么?
3、從“只”字想象,作者寫作時懷著怎樣的情感?(珍愛)
二、情感切入,感知全文。
1、用自己的方式讀全文,告訴同學們作者為什么這么珍愛地球?說出一點就行。
2、討論,分析文章主要內容。
學生發(fā)言,教師板書:美麗渺小資源有限別無去處
3、學生將板書內容連成一句話:只有一個地球,她美麗而渺小,資源有限,沒有她,我們別無去處。
三、理解內容,欣賞評價。
1、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后根據課文內容談體會(自己認可的觀點、懷疑的觀點、不懂的地方、體會更深的地方),可以先和同學討論。
2、將自己的體會寫在書上,如果是由某一段或句子得出的體會,就寫在句段旁;如果是從全文得出的體會,就寫在題目下或全文后面。
3、按課文結構展開討論。
1)請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美麗渺小”部分(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學從這一段得出什么體會?
分析描寫地球“美麗”的詞語:紗衣、母親、搖籃。(比喻、擬人)
分析描寫地球“渺小”的詞語:五分之一。(比較)
分析“美麗”和“渺小”的關系,從一褒一貶你體會到什么樣的心情?(矛盾、無奈)
2)教師范讀“資源有限”部分(第3、4自然段)。學生談體會,教師引導分析如下詞句:
“慷慨”“枯竭”“不節(jié)制”的意思是什么?體會到什么?請學生談談從課外了解到的關于礦物資源的知識。
“再生”“隨意”“災難”的意思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生物鏈的破壞談談后果。
想象描繪:不可再生資源枯竭,可再生資源變成災難,若干年后的地球會是什么樣?
3)學生齊讀“別無去處”部分(第5、6、7自然段)。教師提問:這一部分的開頭和結尾有什么特色?分析設問句和反問句,體會反問句的強調作用。
讓學生談談課外了解到的相關宇宙知識。
4)學生談談教師沒能分析到的其他體會,引導出結論:地球很美麗,可是太渺小,這是宇宙發(fā)展的結果,人類無法改變;但是,地球資源的枯竭和災難卻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在人類別無去處的時候,我們唯一的選擇是:精心保護地球。學生齊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教師板書“精心保護”。
四、自主討論,形成認識。
學生自由讀全文后,分小組開討論會“怎樣精心保護地球”。
教師小結:珍愛地球,是我們共同的情感;精心保護,是我們共同的行動。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號召大家保護自己的家園,我們小學生要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對地球的珍愛。
板書設計
美麗渺小
只有一個地球別無去處→精心保護
資源有限
創(chuàng)新六年級語文教案篇7
【學習目標】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語句,享受美文的藝術魅力。
2.體會散文的特點,以及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3.從飲茶品茶的生活習俗中尋覓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xiāng)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見課文下方注音的字
【詞語積累】
古樸雅致 小巧玲瓏 小道消息 憤世嫉俗 拍案而起 味同嚼蠟
【課文分析】
本文寫水鄉(xiāng)茶居在新時代的變化和水鄉(xiāng)人的“嘆”茶,從飲茶品茶這一流傳久遠的生活習俗中尋覓到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xiāng)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寫水鄉(xiāng)茶居的外在變化。
首先將水鄉(xiāng)茶居與城市茶樓作一對比,以見其小。然后與舊時茶居作對比:一比茶居建筑的變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結構”;二比茶居名字的變化,現在“講斯文”,用“雅號”;三是茶居設備和品茶食品的變化,現時“越來越講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寫水鄉(xiāng)人“嘆”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總說水鄉(xiāng)人把飲茶作為一種享受。
然后,分兩層意思:一寫他們邊“嘆”茶邊欣賞美景,品味生活;二寫他們邊“嘆”茶邊談論,“釀”出生活的詩來。
最后,以月下“嘆”茶,使人“漸醉”收束全文,讓讀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見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習俗,來反映社會變革及這種變革帶來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變化。全文緊扣一個“變”字,寫水鄉(xiāng)茶居的環(huán)境變化,寫水鄉(xiāng)人生活情趣的變化。
全篇運用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這樣的語言清淡雅致,用來寫茶居飲茶,寫水鄉(xiāng)飲茶人,寫他們的雅逸的情趣,可謂恰到好處,體現出內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維訓練】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舉例說明。
生動比喻,如“嘆”茶“有如牛的反芻”。
有雅逸的比擬,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擼揚帆來去”。(擬人)
“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的暮色里”。(擬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擬人、擬物)
有比比皆是節(jié)奏舒緩的排比,如“有輕輕的嘆息,有嗬嗬的笑聲,也有憤世嫉俗的慨嘆”;“茶居燈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皺,水氣的飄拂,夜潮的拍岸……”
還有引用,如“草草杯盤共一歡”,是引用蘇步青的詩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對比?
文章不僅用水鄉(xiāng)茶居與城市茶樓對比,與舊時茶居對比,還把飲茶與飲酒對比,作者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嘆’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現出水鄉(xiāng)人在飲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寫得富有詩情畫意?它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描繪的?請找出相應語句。
水鄉(xiāng)人邊“嘆”茶邊賞景的那一段,寫得很富有詩情畫意。加上那“半依欄桿”邊“嘆”茶邊賞景的茶客,構成一幅詩意盎然、美麗無比的風俗畫。 聽覺:“小鳥的飛鳴”。
視覺:“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覺:“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氣。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稱為高雅的生活情趣?請舉例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