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規范教學流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什么才算好的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供大家參考。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1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過傳統節,共中國情”__中學全體師生端午節校園活動策劃如下。
一、準備限量小禮品
向各班派發端午節海報,普及端午知識,派發端午節禮品。
其中包括:包粽子的方法學習紙條一張;小粽子一個;端午節賀卡一張,香囊艾葉菖蒲適量。以班級為單位每班派發若干份,讓同學們在端午收到驚喜,感受驚喜,從而加深同學們對于端午以及其他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認識,給端午增光添彩。
二、端午節知識競賽
過端午,端午知識當然必不可少,我們準備收集一些關于端午的小常識,編集成海報,一份張貼于校門口,另外以班級為單位分發,讓同學們過端午,知端午,過一個充滿知識趣味的端午節。以搶答的方式對端午節進行知識問答,答對題數最多者可獲獎品——粽子一個。
三、端午節問卷調查
根據海報編10道左右關于端午知識的知識問答題,在全校師生范圍內進行調查,看看大家對于端午知多少,也可以由此向同學們普及端午知識。
四、號召有條件的同學端午觀看賽龍船慶
端午節龍舟競渡不單是傳統慶祝活動,也是一項體壇盛事!
龍舟競渡可說是端午節的高潮。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只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劃向終點。
去看一次賽龍舟。看著一支支龍舟在湖面上激起層層的水花,鼓聲震天,激動人心,槳手們以整齊劃一的動作推動龍舟矯健地前行,似一條條真龍欲一躍而起,情不自禁的跟著龍舟的節奏心潮澎湃,那是民族的力量在激揚。
五、自制粽子
端午的主角粽子在東漢就已有出現,但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從前的粽子是以粟為主要原料,不添加其余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有用白粽子、小棗粽、豆沙粽、八寶粽、雞肉粽、鮮肉粽、椒鹽豆粽、蓮蓉粽、栗蓉粽、咸肉粽、蛋黃粽等。親手用翠綠的粽葉包裹好一顆顆米粒,再用繩子扎起所有的祝福與希望。過去,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讓屈原免受魚兒的傷害,寄托他們對一個偉大的靈魂的哀思與紀念。在學校,可以利用社團活動時間,讓同學們跟著指導老師學做粽子,知道粽子的原料和做法。聯系好廚房的師傅,包好的粽子可以提前作為端午節的小禮品之一,送給同學,尤其是住在宿舍的同學們。
六、留下懸艾葉菖蒲,配香囊的風俗
端午在班級或者家中門上插一束艾菖蒲葉,配一個香囊,為自己祈福,保佑平安,也祝愿災難中的人們早日振作,重建起美麗的家園。讓每一個節日在中國人的心中扎根,讓中華民族的精神不斷延續。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有傳統,也有創新,在普及端午知識的同時,也倡議師生向勇士們學習,端午是民族的節日,在端午我們為自己的英雄而驕傲,為我們的民族而自豪!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
2、在教師的幫助下嘗試飽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種口味。
活動準備:
1、插艾草、劃龍舟的圖片。
2、活動前請家長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日
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
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
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為什么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劃龍舟呢?
教師小結:
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為國家大事擔憂,眼看著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于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尸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里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
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教師: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我們家里都已將開始包粽子了,你們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1、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準備呢?
教師小結: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葉和糯米,根據個人的口味,人們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豬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紅棗,做成甜粽子!活動結束!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3
教學目標:
幫助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及愛國熱情,并在解說當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中增長歷史知識。
教學重點:
學社自己動手做“龍舟”、“粽子”。
教學難點:
學生合理利用廢舊物。
教學方法:
討論、練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農歷五月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又稱作端午節、午日節、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在每年這一天,大家會進行一些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佩香囊等活動。板書課題。
二、授課
1、討論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據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上的民族詩人屈原,當年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還不見蹤跡,而這便成了”龍舟競渡的起源。同時人們還煮了許多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農歷五月五,人們都用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提問:同學們知道端午節還有什么習俗嗎?
“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傳統的香囊內有香料,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串,形形色色,玲瓏悅目。”
2、讀兒歌
“五月五,過端午,鑼鼓喧天賽龍舟,掛艾葉,佩香囊。家家戶戶扎粽忙。”
3、老師示范
1)將紙杯剪開;2)用膠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槳;4)做龍頭和小人。
4、學生討論,嘗試做。
5、示范做粽子
1)把紙裁成長方形;2)連續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來做粽子,再用繩子綁好。
6、小組制作
1)選擇合適的廢舊掛歷、包裝紙、彩色絲線或毛線,做個紙粽香囊。
2)用紙杯和吸管來做一只“龍舟”。
7、老師指導
點評作業
8、展示作品
填寫意見卡,填寫出自己對作品的評價以及他人對作品的建議。
9、分組進行扎粽子或劃龍舟比賽。學生集體評選出最佳選手。
三、小結:紙粽可作為禮物過節時送給親朋好友,龍舟可以用來進行一次同學之間的友誼賽。
第二課時:描繪劃龍舟的場景
1、龍舟上人物角色、動態:旗手、舵手、劃槳手、鼓手,動作各不相同。
2、場景熱鬧歡快,色彩鮮艷豐富。
3、學生創作,教師輔導巡視。
4、作業展評。
5、小結:有學生自己談談收獲。
板書設計:12、端午節
1、老師示范作龍舟:
1)將紙杯剪開;2)用膠水粘好;3)用吸管做船槳;4)做龍頭和小人。
2、示范做粽子:
1)把紙裁成長方形;2)連續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來做粽子,再用繩子綁好。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 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三 引進新的講述經驗運用句型"不僅···還···"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范: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5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了解體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體驗和集體共同過端午節的樂趣。
2、嘗試動手制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繩、彩蛋。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參與節日游戲。
二、活動準備
1、讓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各種資料。
2、有關制作的各種材料:
粽子——粽葉、糯米、線等。
香包——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3、有關的圖片、艾草和菖蒲。
三、活動過程
(一)講看看:
要求:交流幼兒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內容。
(二)導語:
1、(在門上懸掛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么呀?(菖蒲)那為什么要掛菖蒲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菖蒲是端午節的習俗)
2、那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每家人將鐘馗像懸掛在門上,可以鎮宅驅邪,保佑一家平安。
(2)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3)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5)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黃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6)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7)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豎雞蛋、畫彩蛋:人們說:“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將雞蛋豎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6
活動目標
1、理解、學習童謠,能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對童謠活動感興趣;
2、遷移有關端午習俗的相關經驗,嘗試續編童謠,體驗編編、說說、玩玩的樂趣。
3、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4、運用物品特征與諧音學說祝福語,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圖片、實物,幼兒進行過有關端午節習俗的調查。
活動過程
1、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五月五,端午日,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蘸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1)交流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經驗。
指導語:端午節,人們都會有些什么活動?
(2)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指導語:
①在這首童謠里,你聽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聽不懂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討論、交流情況,幫助幼兒理解門插艾、香滿堂等。)
2、學習童謠,了解拍手游戲的玩法。
(1)嘗試朗誦童謠。
(2)討論拍手游戲的玩法,激發朗誦興趣。
指導語:我們可以怎樣念這首童謠呢?(引導幼兒兩兩結伴邊對拍手邊朗誦童謠。)
(3)兩兩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
3、遷移端午經驗,嘗試續編童謠。
如:五月五,是端陽,香包帶,香滿堂;五月五,是端午,龍船下水人跳舞。
4、記錄并欣賞幼兒創編的童謠。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節社會課,我把這一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幼兒通過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引導幼兒通過學習以多種表現形式創造端午節氣氛。在教案的設計上,整個教學內容安排緊湊也有一定的條理,首先我有針對性地選取了幼兒的兒歌作為課題切入點,一開始就給幼兒創造美好的情境。
小百科:關于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后,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安康”,于近年才始流傳,在文獻上無任何相關記載;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端午節自古就是食粽子、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7
《端午節》是湘美版三年級下冊的一課,它屬于設計。應用的教學領域。在端午佳節時,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參與和體驗節日的快樂氣氛,我決定教學生用卡紙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學折了一下,然后讓其他老師也學著折了下,她們都說比較難,尤其是三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還不是很強,很難學會!為上好這課我總結出幾個教學難點:
(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圖,刻度必須精確。
(2)在折疊時,由平面形成立體的基本型。
(3)在裝飾時找準裝飾的面,從而進行有創意的裝飾。
由于三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也缺乏細心的概念,我將畫示意圖的任務課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這樣既節省了上課的時間,又讓學生與家長之間有一定的互動,對促進彼此間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處。
在課堂中,我以開門見山的提問導入,并請學生介紹了他們所知道的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在學生說到屈原時,我呈現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澤畔行吟圖》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了中國畫以及屈原的人和事,這一環節讓深刻的體驗到平時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有多么重要,學生已經認識中國畫,而且還知道什么是中國畫。讓我無比欣慰。
在講述香包制作的過程時,我先帶領學生視頻欣賞《慶陽香包節》并跟隨視頻的播放介紹香包的種類,直觀性很強,提高了學生的眼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請學生觀察,提問:香包有幾個面?學生回答:六個面。它有什么裝飾?生:小掛件和圖案。我請一位學生上臺拆,其他學生觀察,拆開后仔細觀察示意圖,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師生交流。然后請一位已經會折的同學上臺邊演示邊講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時對上臺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表揚。有了學生的講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學已經掌握,但最難的部分部分同學掌握的還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講解重點部分,長方形的紙條如何有平面變成立體的,為了使學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圖的前六個三角形中標注數字1、2、3、4、5、6這幾個數字,進行找朋友的游戲,1找4形成一個立體錐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們做朋友,于是它也來了,這樣既直觀又簡單明了的把折香包的關鍵點突破了。學生掌握后,開始自己動手折香包,老師巡回指導。對折的認真的特別是棱角分明的同學及時做出表揚,對學困生給予幫助和指導。
在學生折好香包后,請同學們欣賞手工藝大師的作品,他們的香包上裝飾了那些圖案。師生交流小結,有代表吉祥的圖案:蓮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東西以及自己發揮想象的圖案。在裝飾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想法都很豐富,涂出豐富的線條和色彩,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本來我要自己教學生掛吊墜,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自己掛吊墜,于是我再次請小老師來教學生,大家學的很認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圖案特別有創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學在一個掛墜上掛了兩個、三個香包。一件件香包
作品掛在黑板上,大家欣賞著,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著自己喜歡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議的,此時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們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養和鍛煉。
教學的方式是多樣的,目標卻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熱愛學習,并且學到更多的知識。美術課程不再單單是技巧與技能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非常重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享受過程,并且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找到學習的方式,明確學習的態度,為自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這一課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學中還應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更豐富些,老師的語言再精煉些。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謝謝大家!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8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體驗集體吃粽子的快樂。
2.指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理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
3.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1.活動前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像;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一個大粽子,幼兒每人一個小粽子。
3.教學掛圖《屈原的故事》;教學音帶《屈原的故事》。
活動過程1.出示粽子導入活動。
--教師出示大粽子,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吃過嗎?是什么味道?過什么節日要吃粽子?
--介紹節日名稱的"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提示語: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么意思?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2.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出示掛圖,播放錄音《屈原的故事》。
--提問并小結:現在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原來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劃船是為了尋找投江的屈原爺爺,粽子是扔進江里喂魚的,是為了魚兒不傷害屈原爺爺)3.觀看錄像,感受賽龍舟是緊張、歡快的氣氛。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看賽龍舟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4.了解相關風俗活動5.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請幼兒自己動手剝粽子,吃粽子。
--請幼兒交流粽子的味道。
活動建議與提示:
1.此活動安排在端午節的前一周在開展。
2.組織幼兒自由閱讀相關才來哦,了解粽子的來歷、端午節里的民間風俗。請幼兒用橡皮泥報紙、繩子等材料做粽子,布置一個粽子展示會。
3.如果條件許可,活動前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的端午節的活動錄像,如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后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端午節里的民間慶祝活動。
4.請家長與孩子進行娛樂游戲"劃龍船",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9
一、指導思想
1、組織教師、學生、__街道社區居民過端午節,慶祝中國傳統節日,了解端午節有關知識,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2、加強學校—家庭—社區互動,促進三為一體的共建。
二、活動主題
“一街粽情”__社區__小學端午節——“快樂家庭日”系列活動。
三、活動時間
__年__月__日上午8:30-11:00。
四、活動地點
__小學。
五、活動內容
(一)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端午節小調查問卷”
(二)和爸爸媽媽一起參加__月__日“一街粽情”主題活動。
1、粽子擂臺賽。
2、慈善義賣。
3、民間技藝展示。
4、弄堂游戲。
5、親子游戲。
6、團隊展示:
(1)猜謎廊。
(2)穿珠表演及招募。
(3)編結展示、絲網花。
(4)旗袍沙龍展示。
(5)智障人士表演。
(6)獻血志愿者招募、流動采血車。
7、親子特色推薦。
8、其他項目:放映廳,乒乓室,廣播。
附:端午節小調查問卷
端午節知識問卷調查
班級:姓名:
一、選擇題
1、端午節的時間是()
(1)公歷五月五日(2)六月19日(3)農歷五月初五。
2、端午節是紀念誰的?()
(1)孔子(2)李白(3)屈原(4)白居易。
3、下列哪一項不是端午節的習俗?()
(1)灑掃庭院(2)掛艾草(3)南方賽龍舟(4)小孩扎五彩線(5)吃餃子。
4、端午節人們在門窗上插()避邪驅蟲去毒?
(1)葦葉(2)荷葉(3)桃枝(4)艾草。
5、端午節中國人有吃()食品的習慣。
(1)饅頭(2)米飯(3)粽子(4)面條。
6、世界上()國家已經成功申請了"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
(1)日本(2)韓國(3)中國(4)馬來西亞。
二、問答題
1、你家端午節吃粽子么?
2、你們吃的粽子是自己做的還是買的?
3、你家有人會包粽子么?誰會包?你會包粽子么?
4、你認為你家的包粽子能手是誰?
端午節教案的設計反思篇10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欣賞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歷的五月初五,因此確定這一天為端午節。
(2)交流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二、了解端午節有關物品
1.教師出示粽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
師: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龍舟(船),香袋……
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粽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師什么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2.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了解端午節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為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教師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