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教案的反思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以便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端午節教案的反思參考,希望對大家寫端午節教案的反思有幫助。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1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了解體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體驗和集體共同過端午節的樂趣。
2、嘗試動手制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繩、彩蛋。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參與節日游戲。
二、活動準備
1、讓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各種資料。
2、有關制作的各種材料:
粽子——粽葉、糯米、線等。
香包——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3、有關的圖片、艾草和菖蒲。
三、活動過程
(一)講看看:
要求:交流幼兒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內容。
(二)導語:
1、(在門上懸掛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么呀?(菖蒲)那為什么要掛菖蒲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菖蒲是端午節的習俗)
2、那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每家人將鐘馗像懸掛在門上,可以鎮宅驅邪,保佑一家平安。
(2)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3)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5)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黃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6)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7)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豎雞蛋、畫彩蛋:人們說:“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將雞蛋豎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2
設計意圖: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習慣,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生活經驗,今年端午節我們即將開展“粽子飄香”的活動,讓小朋友們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引導幼兒學習簡單地包粽子(折紙),并進行線描裝飾。
3、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粽子飄香》、《屈原的故事》的欣賞課件,長條狀的紙條與幼兒人數相等,彩帶、油性筆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朋友,明天我們因為什么節日放假呢?(端午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有長條形的等等,并且有多種口味的,有肉粽、有豆沙粽、有紅棗粽等等。
二、故事欣賞。
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為什么要吃粽子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段故事,聽完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1、幼兒欣賞故事內容。
2、提問。
①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②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活動啊?(飲雄黃酒、賽龍舟、佩香囊、戴五彩線等等)
三、教師示范講解:
師:為了表示我們對屈原敬佩與緬懷之情,讓我們也一起來學包粽子好不好?
——教師示范講解:
1、先將紙條一端折成一個三角形;
2、順著三角形的一邊正反來回折,將整張紙條折成連續的多個三角形;
3、打開三角形;
4、在紙條的起端,順著折縫攏成一個立體的形狀,似錐形;
5、順著紙條上的縫往上卷繞,將紙條末端插入縫中;
6、用油性筆進行線描裝飾;
7、用彩帶捆綁裝飾。
四、幼兒制作粽子,教師巡回指導。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3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體驗過端午節的快樂,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2、認識目標: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及民間習俗。
3、能力目標:主動參與端午節活動,能與同伴交流分享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與家長共同進行有關端午節的調查及信息采集。
2、物質準備: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端午節來歷的圖片;賽龍舟視頻等。
活動過程:
1、以視頻導入,激發幼兒對端午節興趣。
(1)引導幼兒觀看賽龍舟視頻。
(2)提問:你看到了什么?這是什么比賽?為什么要賽龍舟?
2、引導幼兒交流、討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1)鼓勵幼兒結合調查表及信息資料,以小組形式交流分享已獲得的相關經驗。
(2)提問:什么時間過端午節?端午節是怎么來的?
(3)教師結合圖片,以故事形式與幼兒共同梳理、提升經驗。
3、以多種形式幫助幼兒了解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1)提問:端午節人們會做哪些事?
(2)引導幼兒結合艾草、粽子、香囊等物品,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3)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現人們過端午節的習俗。
(4)梳理提升經驗。
4、幼兒品嘗并交流各種風味的粽子,感受和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延伸:
美工區:為大家準備制作粽子的材料,區域活動時可以嘗試做粽子。
建構區:提供龍舟圖片,鼓勵大家搭建龍舟。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4
活動目標: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同學們對端午節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掛香包、看劃龍船,從來沒有深入去認識端午節,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的去認識端午節。整個活動設計先從端午佳節的習俗切入,讓學生去尋找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動手做香包,以及認識端午節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進而讓學生在吃粽子之余,關心一下自己,如何讓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劃龍船之余,也能體會一下團體同心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賽龍舟錄像,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活動過程:
一、全體立正、各小隊整隊
二、各小隊長向中隊長報告人數,中隊長向中隊輔導員報告人數
三、出旗、奏樂、敬禮
四、唱隊歌
五、主題活動開始:
(一)端午奇緣話習俗。
(二)外來學生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的習俗。(班上7位外來學生)
(三)觀看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同學們,你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龍舟競渡不單是傳統慶祝活動,也是一項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
龍舟競渡可說是端午節的高潮。龍舟長x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只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劃向終點 。現在,我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
(主持人):看了剛才的錄像,想談談自己的想法嗎?
六、輔導員講話:
同學們,今天的活動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們表示祝賀。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能力。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老師相信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一定會過得特別有意思。到時候我們再一起來包粽子,表達一份我們對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5
活動目的:
1、緬懷先人,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活動過程:
一、知識小競賽。
1、端午節是哪一天?(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
2、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
3、端午節的活動項目有哪些?(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二、請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
三、大家說說怎包粽子?
親歷感悟:
【教師】:
我認為本次活動主題鮮明,通過知識小競賽、師生討論交流、游戲活動、作品展示,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價值。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既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也符合我校對學生進行“欣賞性德育模式”的培育要求。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習俗。可是,就在2007年,韓國已經提前申請了端午節為東南亞文化遺產保護,這可給了我們極大的警示:各類中小學校應該多舉行這樣的主題活動,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習俗,讓它們代代相傳!
【學生】:
這是我第一次學包粽子,覺得特別新鮮,同學們也異常興奮。大家都激動得躍躍欲試,齊齊望著社區的阿姨,就等她這老師發號施令:第一步將粽葉卷成三角形狀,底部要嚴實合縫,不可留出小口。可是我卷來卷去卷不好,終于卷到無縫的要求,誰知手一動,好不容易卷好的形狀又散架了,唉,重新來過。看看我的同伴們,也都在向“無縫粽葉”的最高目標行進,再看看社區的阿姨,卻早已在教如何放糯米了。
包粽子最難過的一關恐怕就是這個“包”字,如何將米包住不漏出來,還要將粽子包成漂亮的立體三角形,這可是一門學問,在場的許多人就是倒在了這一個坎上啊,不少同學直到最后結束還是沒有包出標準的立體三角粽,包啊、包啊、包出的都是被我們班主任戲稱為“三明治”的平面三角粽子。忙碌了半天,盡管到下課我也沒有包出一個真正合格的“三角棕”,但我依然覺得這節課過的特別充實。因為:它讓我更深一步地感受到了屈原熾熱的愛國情懷,也激揚著我的愛國熱情;它也讓我更深切地懂得了做一件事(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事)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道理,啟示我在學習上更應該踏踏實實、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所收獲。
1、讓學生了解感受父母之愛、父母之愛以及博大的社會之愛,體驗愛的圣潔、無私和偉大。
2、讓學生學會理解關心父母、老師,以實際的行動報答父母老師,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活動準備:
1、準備反映感恩的歌曲、圖片、故事、小品、朗誦等等
2、主持人準備串聯詞。
3、準備有關課件。
活動過程:
開場白:
主題音樂:《讓世界充滿愛》(主持人登場)
盧析:魚兒向大海獻上優美的舞蹈,因為是大海給了他生命。
周佩:鳥兒為大樹送來清麗的歌聲,因為大樹給了它溫暖的家。
盧析:感謝老師,傳授我知識,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周佩:感謝朋友,在我困惑,委屈的時候給我力量。
盧析:感謝所有進入我生命中的人。
(兩個人)一起:讓我們共同走進今天的主題班會《懂得感恩》
[環節之一:感恩父母]
1、問題搶答
周佩:自古以來人類就懂得感恩,人類的許多節日就是表達感恩的;
同學們開始搶答:
(1)母親節在什么時候?——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2)父親節在什么時候?——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3)感恩節原自哪個國家?——源于美國
(4)你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時候?——(略)
(5)我國重陽節在什么時候?——陰歷9月初9
2、小品:《爹》
盧析: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們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們卻給了我整個海洋。我們的成長過程凝聚了父母多少的心血,爸爸媽媽,我們真的感激你們!感恩小品——《爹》
3、學生代表講述關于父母之愛的小故事
周佩:同學們,一聲問候,一杯熱茶,一個微笑,一點進步,都是對父母的愛的一種無聲的表達方式,下面有哪位同學想和我們一起分享發生在他自己身邊愛的故事。
4、家長致辭
王井:是呀!愛是一縷縷陽光,能滋潤干涸的心田;愛是一絲絲春雨,會萌發無限的坦誠……,只要有愛,枯木能發芽;只要有愛,滄海變桑田……,讓我們來看看家長眼中的愛吧!(家長的發言稿)
5、感恩父母,我們還需要做得更好
王介寒: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作為子女,我們應當盡量為父母分憂。有些同學,面對父母的愛不能理解,下面,我來找一些同學說一說,面對父母的愛,我們還存在哪些問題或不足?
學生的分析反省略。
盡管我們有這么多的不足,但我們仍會努力,我倡議,讓我們一起來說:爸爸,媽媽,我們愛您!
6.朗誦《感恩父母》
鄭曉磊:世界上有兩人最值得尊重和感恩,她們便是我們敬愛的父母。下面請欣賞詩朗頌《感恩父母》。
詩歌朗誦
表演者:曹安琪、徐文欣、王井、盧恒珩
7、小品:《十三歲的生日禮物》
王井:父母的家像一杯濃茶,需要我們慢慢品味。
王介寒:是呀!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讓我們沒有憂慮地成長,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王井:但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接受這種關愛,并且認為是理所當然。
王介寒:我們漸漸忘記了感動,忘了說聲謝謝。
王井:下面請欣賞宋辭等同學為我們帶來的小品
合:《十三歲的禮物》
[環節之二:感恩老師]
1、問題搶答
曹安琪: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9月10號是什么日子?學生答略。
我們的語文老師幽默風趣,我們的數學老師成熟穩重,我們的英語老師青春靚麗,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哪一位老師,為什么?學生答略。
2、朗誦:《致教師節》
王介寒:老師像園丁,辛勤地澆灌,培育出祖國鮮艷的花朵。下面請聽詩朗誦《致教師節》感恩教師節——此文獻給天下所有的老師們
表演者:林佳文、林鈺
3、長笛:《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王介寒:老師是紅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下面請欣賞朱一晨同學的長笛獨奏《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4、互動:學生模仿教師,臺下同學猜
王井:老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想必許多同學都很崇拜老師吧!今天,就讓你來過把當老師的癮,上臺模仿一位老師,秀一秀。下面的同學呢,猜一猜,她(他)模仿的是誰?
過程略
5、采訪老師
王井:陽光普照,園丁心坎春意曖;雨露滋潤,桃李蓓蕾紅。同學們,其實老師也有許多話想對我們說,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陸老師!過程略。
[環節之三:感恩社會]
1、說一說:感動中國的人和事
鄭曉磊:我們要感激父母與老師,但我們更應該感激那些祖國、為國家默默奉獻的人,下面就讓我來考考大家對這方面的認識。同學們都觀看《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錄像,誰能說出其中的三位人物并介紹他們的事跡?
學生回答:馬背鄉郵員王順友、航空材料專家黃伯云、殘疾人藝術家千手觀音邰麗華、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赤腳醫生李春燕、帶妹妹求學12年的洪戰輝、為戰友守墓36載的陳健、平民英雄魏青剛、青年歌手叢飛等等。
正是有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更加和諧,我們要感謝他們。
2、合唱:《感恩的心》(同學一起做手語)
曹安琪: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哪怕是面對一個微笑,一句關懷,即使是不經意間的,我們也要學會感恩,感激這一切。請欣賞表演唱《感恩的心》。
[結尾]
1、班主任寄語
懂得感恩,我們要學會珍惜;
懂得感恩,我們要學會回報;
懂得感恩,我們要有自己的實際行動。
懂得感恩,老師相信同學們會越做越好。
2、主持人總結
讓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吧!(5)班主題班會《懂得感恩》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6
《端五節的由來》主要講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愛國、有才華,并且深受百姓的愛戴,可是楚王卻聽信了其他人的讒言,把屈原放逐到了很遠的地方往,不再重用他。后來楚國被秦國占據,他感到報國無門,在萬分悲忿之下,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涌到江邊往呼喚、打撈,向江里投食品,倒雄黃酒,希看屈原的尸體不被魚蝦所傷害。由于那天恰好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后,每一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為了記念屈原,人們都會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這個教學活動時,覺得故事情節對中班幼兒來講有點深奧,怕引發不了孩子的留意力。因此就采用了發問教學法,讓幼兒一邊看圖片我一邊提出相應題目。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自己設計的題目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既然決定向幼兒發問,我就設計好了很多題目:比如“端五節有那些風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何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后人們是怎樣做的?后來為何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題目時,我也斟酌到了題目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重視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疏忽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一想,不如把題目簡單化,讓孩子們看著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發孩子的興趣。
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末多的題目。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題目沒有激起幼兒的愛好。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假如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愛好,那末這就是老師的預備不足,也能夠說是一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后的&39;類似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加留意。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7
為了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濃濃鄉情和融融親情,增強學生與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親和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在端午節文化的搜尋、思索和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感受端午文化的魅力熏陶。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合作意識,鍛煉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活動時間6月6日下午第二節課
三、參加人員:一~五年級學生
四、活動內容
通過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寫一寫、學一學、縫一縫等方式,走進端午節,感受端午文化。
1."秀秀我的小巧手":一二年級縫制香囊、做五絲等;
2."端午節知識知多少":三年級學生做手抄報以"走近端午"為主題,重點反映端午的習俗,自己的心聲、生活的體驗。
3.走進屈原詩詞:四年級學生通過誦背詩詞來理解端午文化。
4."我跟老師學一技":五六年級學生重點學習粽子的名種包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用各種豆物作為佐料包粽子,并品嘗不同地方、不同的風格、不同特色的粽子。
活動結束后,綜合實踐活動老師6月8日之前(一二年級班主任)將活動方案電子稿發送教務處郵箱,字體四號宋體。活動期間,一、二、四、五年級進行拍照,每班選兩張最佳照片,由大隊輔導員收集后拷到教務處電腦。三年級每班上交五份手抄報。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大師作品及古琴樂曲,了解端午節與屈原的關聯,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與不屈的性格。
2、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制作,讓學生感受集體的力量時無窮的。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制作。
教具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或圖片資料。
2.龍舟的圖片資料。
3.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學具準備:
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復備學生活動復備
1、織紀律,檢查學具。
2、聽一聽:
師:講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學生了解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讀一讀:
朗誦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同時也加深對端午節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業要求:
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制作。
5、老師示范制作一個大龍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樂,學生制作大龍船部件,老師巡回指導。
7、集體完成大龍船拼接。
8、教師小結:展示學生完成的大龍船作品。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9
《端午節》是湘美版三年級下冊的一課,它屬于設計。應用的教學領域。在端午佳節時,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參與和體驗節日的快樂氣氛,我決定教學生用卡紙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學折了一下,然后讓其他老師也學著折了下,她們都說比較難,尤其是三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還不是很強,很難學會!為上好這課我總結出幾個教學難點:
(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圖,刻度必須精確。
(2)在折疊時,由平面形成立體的基本型。
(3)在裝飾時找準裝飾的面,從而進行有創意的裝飾。
由于三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也缺乏細心的概念,我將畫示意圖的任務課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這樣既節省了上課的時間,又讓學生與家長之間有一定的互動,對促進彼此間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處。
在課堂中,我以開門見山的提問導入,并請學生介紹了他們所知道的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在學生說到屈原時,我呈現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澤畔行吟圖》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了中國畫以及屈原的人和事,這一環節讓深刻的體驗到平時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有多么重要,學生已經認識中國畫,而且還知道什么是中國畫。讓我無比欣慰。
在講述香包制作的過程時,我先帶領學生視頻欣賞《慶陽香包節》并跟隨視頻的播放介紹香包的種類,直觀性很強,提高了學生的眼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請學生觀察,提問:香包有幾個面?學生回答:六個面。它有什么裝飾?生:小掛件和圖案。我請一位學生上臺拆,其他學生觀察,拆開后仔細觀察示意圖,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師生交流。然后請一位已經會折的同學上臺邊演示邊講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時對上臺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表揚。有了學生的講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學已經掌握,但最難的部分部分同學掌握的還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講解重點部分,長方形的紙條如何有平面變成立體的,為了使學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圖的前六個三角形中標注數字1、2、3、4、5、6這幾個數字,進行找朋友的游戲,1找4形成一個立體錐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們做朋友,于是它也來了,這樣既直觀又簡單明了的把折香包的關鍵點突破了。學生掌握后,開始自己動手折香包,老師巡回指導。對折的認真的特別是棱角分明的同學及時做出表揚,對學困生給予幫助和指導。
在學生折好香包后,請同學們欣賞手工藝大師的作品,他們的香包上裝飾了那些圖案。師生交流小結,有代表吉祥的圖案:蓮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東西以及自己發揮想象的圖案。在裝飾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想法都很豐富,涂出豐富的線條和色彩,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本來我要自己教學生掛吊墜,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自己掛吊墜,于是我再次請小老師來教學生,大家學的很認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圖案特別有創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學在一個掛墜上掛了兩個、三個香包。一件件香包
作品掛在黑板上,大家欣賞著,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著自己喜歡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議的,此時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們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養和鍛煉。
教學的方式是多樣的,目標卻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熱愛學習,并且學到更多的知識。美術課程不再單單是技巧與技能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非常重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享受過程,并且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找到學習的方式,明確學習的態度,為自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這一課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學中還應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更豐富些,老師的語言再精煉些。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謝謝大家!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10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了解體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體驗和集體共同過端午節的樂趣。
2、嘗試動手制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繩、彩蛋。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參與節日游戲。
二、活動準備個人
1、讓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各種資料。
2、有關制作的各種材料:
粽子——粽葉、糯米、線等。
香包——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3、有關的圖片、艾草和菖蒲。
三、活動過程
(一)講看看:
要求:交流幼兒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內容。
(二)導語:
1、(在門上懸掛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么呀?(菖蒲)那為什么要掛菖蒲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菖蒲是端午節的習俗)
2、那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每家人將鐘馗像懸掛在門上,可以鎮宅驅邪,保佑一家平安。
(2)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3)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5)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黃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6)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7)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豎雞蛋、畫彩蛋:人們說:“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將雞蛋豎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11
活動內容:
自己動手包粽子。
活動目標:
1、會說“端午節”的名稱,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2、樂于參加包粽子、制香包等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端午節的故事;
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等;
包粽子的糯米、葦葉;
活動過程:
一、主持人出示圖片,講述端午節來歷的故事,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關物品
1、吃粽子。用黍米(黃米)或糯米加棗用葦葉包成三棱角式的粽子,煮熟食用。據說屈原投江后,人們為不讓魚類吃掉其尸體,故向江內投之以粽子。習俗相沿,變成了人吃粽子,后又帶上了時令色彩。
2、做香布袋。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藥鋪索要或買五味中藥藥面,裝在小布袋里縫嚴。戴在小孩或老年婦女身上,驅邪避瘟。
3、給孩子戴五絲。“五絲”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線配成,古代沒有棉花而用五色絲,所以叫“五絲”。后有了棉花,就以棉線代絲,而名稱未改。早晨,在未出太陽時,給孩子的手脖上、腳脖上和脖子上都戴上“五絲”。要一直戴到下大雨。下大雨時,解下來扔在水流里,使其順水漂走。傳說這“五絲”能變成蚯蚓。習俗認為戴“五絲”,能去災、辟邪、保護兒童。
二、包粽子、吃粽子,共同分享端午節的食品
三、親子共制香包
1、幼兒與家長一起制作香包。
2、幼兒相互贈送香包,大膽向同伴說一句祝福的話。
四、活動結束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1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二 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三 引進新的講述經驗運用句型"不僅···還···"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教師引導:小朋友們,你們動腦筋想象,平時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不僅···還···"說哪些句子呢?
教師示范: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13
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了解體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體驗和集體共同過端午節的樂趣。
2.嘗試動手制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繩、彩蛋。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參與節日游戲。
活動準備:
1.讓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各種資料。
2.有關制作的各種材料:
粽子——粽葉、糯米、線等。
香包——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3.有關的圖片、艾草和菖蒲。
活動過程:
講講看看:
要求:交流幼兒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內容。
指教案導語:
1.(在門上懸掛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么呀?(菖蒲)那為什么要掛菖蒲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菖蒲是端午節的習俗)
2.那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每家人將鐘馗像懸掛在門上,可以鎮宅驅邪,保佑一家平安。(2)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3)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5)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黃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6)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7)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豎雞蛋、畫彩蛋:人們說:“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將雞蛋豎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14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為了讓孩子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培養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20--年x月x日,幼兒園開展了端午主題活動之快樂包粽子活動,中大班的小朋友和老師一起親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則自由參觀,有的小朋友還積極參與進來呢,大家都體驗到了包粽子的快樂。
活動前幾天,老師們就已經給孩子們講解了許多關于端午節習俗。孩子們被老師講述的故事感動著,其中最為孩子們津津樂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過老師的講解,孩子們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及意義,了解了我國傳統的風俗習慣及文化。
幼兒園里的老師們也早早的準備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們認識了棕葉、糯米、黑芝麻餡料、火腿腸等材料,然后在老師的帶領下準備包裹粽子。
代老師先給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們認真地傾聽著。演示完畢后,孩子們也迫不及待的行動起來,只看到一雙雙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張張翠綠欲滴的粽葉間”,幾分鐘后,在孩子們辛勤的努力下,一個個形態各異的粽子躍然桌上,雖然不成樣子,但蘊含著孩子們甜甜的心血。
我們開展這樣的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活動的開展,小朋友們都知道了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有吃五黃、掛五端、染紅蛋、佩香包、賽龍舟、品粽子的習俗。
在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中,孩子們在濃濃的節日氣氛里學習了包粽子,既鍛煉和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獲益匪淺。
端午節教案的反思篇15
一、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等風俗。
2.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3.通過手工制作感受端午節的氣氛,萌發對傳統節日風俗的興趣。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5.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布置環境的活動。
二、活動重點
1.通過觀看視頻讓幼兒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
2.通過PPT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的風俗。
三、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四、活動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來歷,賽龍舟、艾草、粽子、掛香包圖片,艾條等;
2.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圖片;
3.手工材料紙杯子,五色彩線,雙面膠等。
五、活動過程
(一)引入部分看圖猜節日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2.師:這是什么節日?誰來告訴老師一下這個節日里我們都要做什么?
3.師:知道了前面那些圖片是描述春節的。那我們現在再看一下這幾張圖片,圖中有什么?是什么節日?
(二)基本部分
1.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端午節是哪一天有沒有人知道?端午節是紀念誰的?有誰知道端午節的故事?
2.師:好,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端午節的來歷》來進一步了解下端午節。
3.師:看了短片以后誰來告訴老師一下端午節是哪一天,都有哪些習俗?
4.師:端午節吃粽子,你們吃過嗎?誰來說一說?
5.師: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節還有一種游戲叫劃龍舟。那在我們這個地方是很少見的。
6.師:小朋友們想不想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的?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小視頻來看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
7.師:(讓配班老師悄悄點燃艾葉)大家聞到什么味道沒有?是什么味道呢?哦!原來是艾草呀!誰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呢?(夏天會有很多蚊蟲,點燃的艾草有這樣一股特殊的味道,它可以趕走蟲子。剛才我們只聞到了它的味道,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樣子。(圖片)8.師:今天呀,我們小朋友一起了解了這么多關于端午節的事情,誰來給老師說一下我們當地是怎么過端午的都有什么風俗習慣?(插柳條,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9.師:小朋友們現在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了嗎?它是為了紀念誰的節日?
(三)手工制作
1.師:下面我們做個小手工,制作一個漂亮的荷包送給我們的爺爺奶奶祝我們的爺爺奶奶節日快樂。
2.師:好,荷包做好了,我們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說了這么多小朋友們再來說一下端午節師幾月幾日,是紀念誰的節日?
(四)聽老師講故事
師:講了好,最后大家聽老師講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布老虎吃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