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規范教學流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怎么寫出優秀的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這里給大家分享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
【課程標準】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標準字體,理解甲骨文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地位。
過程與方法:通過漢字的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區分事物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文字的比較,學習和運用比較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漢字的特點及其價值,初步認識漢字文化,加深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明的情感。通過對漢字的欣賞,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甲骨文;
2、小篆。
難點:
1、甲骨文評價;
2、草書、楷書、行書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齊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如果你不說話、不使用肢體語言,能快速準確地將一件事告訴你的同桌嗎?說說你是怎樣做的?字在這一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漢字是如何產生,如何演變的呢?
二、新課講授
(一)甲骨文
1、學生閱讀教材。
多媒體出示刻畫符號若干,讓學生研究。
2、問:什么叫甲骨文?為什么要刻在龜甲、獸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發現與識讀有什么意義?
3、抽學生來匯報學習成果。指導學生識讀(表格)、仿寫甲骨文(十二生肖),認識它是一種成熟與完備的文字?
4、小結甲骨文。
(二)金文
1、學生閱讀教材。
2、現在已經發現最大的青銅器是什么?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時的金文各有何特點?這些金文對今天來說有何作用?(西周時,有人將文字統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隸書
1、學生閱讀教材
2、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各國文字統一起來,怎么樣統一的?
3、漢朝流行的字體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書、楷書和行書
1、學生閱讀書上的本目內容,找出草書、楷書、行書出現與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順序。
2、動手仿寫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幾個字,然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草書”、后來又為什么會出現楷書?后來為什么又出現行書?
3、從中你能發現什么漢字演變的基本規律?
(五)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六)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及其影響。
2、通過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本課內容。
2、通過對比現實考試制度,啟發學生思考我國教育現狀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進建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進步,是隋唐興盛的原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學生認識到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2、通過了解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也是中國發展具有突出貢獻,從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創新。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分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首先以溫故知新的導入方式導入新課。復習上節課的主要內容并思考:1、為什么唐玄宗統治前期稱為“開元盛世”?為什么會出現盛世景象?提出思考問題,由此導入新課:除了唐玄宗積極進取治理國家之外,還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是怎樣改革選拔官員的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課:科舉制的創立。
(二)新課教學
環節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呢?在同學認真看書后,請一個同學來說說。大家想一想: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好嗎?老師:隋文帝統治時他也和你們認為一樣,為了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鞏固他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他決定進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舉制度這個辦法?(老師解說)科舉制度的“雛形”到“創立”和“完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三個階段:
環節2: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師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釋)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正式設置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立完善(老師簡介)
環節3:科舉制的影響: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老師: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角度分析;從對外國、對后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為讀書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徑,政治上擴大了統治階級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中國選官制度對世界的影響。(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的考試制度及現代各國考試制度之間的淵源關系。這說明,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過一定積極影響。)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完善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并討論科舉制與當今的考試制度有何異同(小組討論)。
五、鞏固提高
進行幾個選擇題的測試,掌握學生知識掌握程度
六、小結作業
梳理板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七、板書設計
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開始分科考
正式設置進士科擴充國學的規模殿試/武舉的開始多次親自面試雛形創立完善
八、教學反思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鬃釉诮逃臀幕系呢暙I。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圣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復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么書?(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歷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準備的表格來總結。)
學派 | 代表人物 | 主要觀點 |
墨家 | 墨子 | 主張兼愛、非攻 |
儒家 | 孟子 | 反對一切戰爭,主張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
道家 | 莊子 | 主張無為而治 |
法家 | 韓非子 |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
兵家 | 孫武 |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
(之后,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么?
四、作業: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4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合作學歸納共同點,尋找歷史線索,提高抽象歸納能力,逐步學會從歷史表象看實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共同參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并進一步探索新的問題
(2)通過互相討論、共同尋找答案的方式,體驗自主學評價。
(2)教學難點: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等歷史名詞在本課出現很多。作為剛接觸歷史的初一學生來說,正確理解非常困難。
教學工具
多媒體師生互動教學,PPT演示。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引導](出示圖片以及相關網頁)20__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參加了一個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而與他同時參加的,共有4萬人之多。而近來又有一份報紙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討尋根祭祖活動盛行,甚至上升到國家級別的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為什么祭拜黃帝陵那么受重視?我們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根又在哪里呢?通過今天的學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活動著許多部落。傳說中有兩位著名的部落首領,那就是黃帝和炎帝。在東方有強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還有苗蠻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圖)相傳蚩尤部落勇猛異常,還曾經與黃帝部落發生了一場大戰。這場大戰在哪里發生?
[學生回答]涿鹿。
[教師講述](出示形勢圖)相傳蚩尤部落“銅頭鐵額”,驍勇非常,在涿鹿之戰中,黃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風,后來與炎帝部落結成聯盟,甚至要找來天女相助,還發明了指南車,才最終打敗了蚩尤部落。
[板書]一、炎黃戰蚩尤:
著名戰役:涿鹿之戰。
[教師提問]你怎么看涿鹿之戰?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涿鹿之戰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教師講述](出示線索)炎帝和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并且結成部落聯盟。而在炎帝和黃帝之后,又相繼出現了堯、舜、禹三個杰出的部落聯盟領袖。在長期的`發展中,華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炎黃子孫”。
[教師過渡]而其中,黃帝更是被稱為“人文初祖”,這又是為什么呢?
[板書]二、黃帝——“人文初祖”
[教師提問]黃帝和他身邊的人有哪些發明?
[學生回答]……
[板書]黃帝宮室、衣裳、挖井、舟車
嫘祖:養蠶繅絲
倉頡:文字
伶倫:樂譜
[教師提問]看完了黃帝的貢獻,請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為什么后人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呢?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為傳說他發明了許多跟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如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同時他生活的時代還出現了文字、音樂、養蠶等,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中國人看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和中華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著整個民族的智慧和創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6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__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7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的簡況。
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等重要史實。
理解:此時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還能得到鞏固。
過程與方法
閱讀提煉: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概括提煉出基本的知識要點。
縱向聯系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能夠用歷史事實說明臺灣、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愛國主義民族自尊:使學生認識到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的斗爭都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
繼承傳統: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難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明清時期加強君主集權的負面作用是什么?(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過渡講解:這個時期的中國開始走向落后,但是還有能力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生了收復臺灣和勝利抗擊沙俄兩件大事。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開辟荊榛逐荷夷”
指導學生閱讀94-95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以及插圖、資料等,在書上標注要點并思考回答:
1.歷第一個對我國進行侵略活動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葡萄牙)
2.緊接著侵占臺灣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荷蘭)
3.誰收復了臺灣?(鄭成功)
4.這件事在歷起了什么作用?(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
5.根據95頁“動腦筋”:為什么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于中國”?(三國時,孫權就派萬人大船隊到達“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元朝時又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臺灣。所以,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于中國”。)
6.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臺灣的開發,另一方面與清政府分庭抗禮,形成分裂狀態。)
7.清政府怎么解決分裂問題?(1683年進軍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實現了統一,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鞏固了海防。)
過渡講解:東南方向的分裂問題解決后,清政府又成功地捍衛了東北領土的完整。
雅克薩之戰
指導學生閱讀96-98頁本目課文和插圖、地圖、“自由閱讀卡”等,作讀書標記并思考回答:
1.唐朝以來,黑龍江流域出現過哪些少數民族?(靺鞨、女真、滿洲等)
2.在雅克薩之戰中英勇抗擊沙俄的少數民族是哪一個?(達斡爾族)
3.誰兩次下令打敗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康熙帝)
4.根據98頁插圖和“自由閱讀卡”回答:圖中哪些是清軍?哪些是俄軍?清軍取勝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車而逃的是俄軍,右面眾志成城的是清軍。取勝原因是康熙決心大,部署周密;軍民眾志成城,為正義而戰;人數和武器裝備占有優勢等。)
5.1689年,中俄簽定什么條約?(《尼布楚條約》)
指導學生在97頁《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上,標明黑龍江、烏蘇里江、庫頁島的位置。
6.這個條約在歷和法律上有什么意義?(它是平等的條約,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教師講解“平等”概念并小結、留“伏筆”:經過協商,雙方各有讓步——清政府同意將尼布楚劃歸沙俄,沙俄同意將烏第河以南地區劃為“待議地區”,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見,這時中國社會發展雖然緩慢了,但是與侵略者相比,還有一定的實力,還能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是,后來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壯大、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雙方實力的差距日益擴大,終于導致東北許多地區逐漸被沙俄割走,臺灣也被日本割占兩次。具體情況,我們將會在今后的課程中逐步了解。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完成課本97頁“練一練”:連線搭配
2.完成新學案72頁“自我測評”。(其中選擇1的答案有誤,應訂正為BCD)
3.提醒學生預習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8
第22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三國末年至南朝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包括西晉的興亡、少數民族的內遷、東晉的簡單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戰、南朝的簡單概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這一時期我國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狀況。
[重點和難點]
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江南地區的開發還是本課的難點。
[教法]討論法、問題導學法
[學法]引導學生理清本課的基本線索。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淝水之戰相關多媒體
[教學設計]: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三國建立的基本情況
2導入新課:
回顧上課的內容,想一想:三國鼎立局面能否長久?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3講授新課:
一、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既然三國不能長久,那是怎樣結束的?(學生讀書思考并回答)
說一說,西晉是如何建立的?這個政權存在的時間長嗎?
想一想:為什么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學生討論,引出少數民族內遷)
分析:民族內遷的意義。(課外延伸)
二:淝水之戰
用成語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戰。
學生讀書回答:這場戰役的交戰雙方、各自擁有的兵力、最后的結果
如何?戰后南北雙方狀況如何?引出東晉、南朝的建立。
動腦筋:苻堅擁有八十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根據你的所見所聞,你認為中國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個地區經濟更發達?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比北方發達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出示材料(材料一:見課本提示框。材料二,見課本P129。)
動腦筋:《宋書》里描寫的南朝時的江南與司馬遷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
引出江南地區開發的有利條件(地理條件、政治條件)和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
4、全課小結:指導動手學生整理本課的歷史線索。
5、作業設置:想一想,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能得到開發?
6、活動與探究:淝水之戰同在此以前歷史上的哪幾次戰爭相似?這些戰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對現代戰爭是否有借鑒意義?為什么?
附:板書設計
一、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都:建康
二、從420年到589年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些朝代都在建康,歷史上總稱南朝。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A:北方人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許多良田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9
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
1.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養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
2.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3.通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并運用比較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點
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為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教學重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類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采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制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布著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布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
一、河姆渡遺址
提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觀察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布圖》,第8頁《骨耜》《炭化稻谷》,然后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制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
填表: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影響。
生存的自然環境特點生產生活突出特點
氣候溫暖濕潤
雨量充沛原始農業:種植水稻
原始畜牧業:飼養水牛等
湖泊沼澤密布采集業:利用舟船,采集水生植物
捕撈業:捕撈魚蚌
居住:建干欄式房屋
其他:挖水井、制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后回答。
二、半坡遺址
提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二目后回答。
填表:自然條件對半坡原始居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生存的自然環境特點生產生活突出特點
氣候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熱少雨原始農業:粟、麻、蔬菜
原始畜牧業:豬狗牛羊雞等
采集業:植物種子果實
加工業: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紡織麻布,加工彩淘
居?。航ò氲匮ㄊ椒课?/p>
比較: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卻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采集、紡織;男子:耕作、打獵、制陶;老人:做家務、看小孩。
三、大汶口遺址
請大家自學第三目——大汶口遺址。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現了貧富懸殊。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1
原始農耕生活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復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律,初步培養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采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于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這是屬于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采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制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后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布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于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征,現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是學生認識到中國是遠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那么,最早的人類產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類的奧秘。
二、新課學習
(一)元謀人
教師:俗話說的好,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樣道理,我們人類的老祖先是怎樣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關于人類的出現你知道有哪些說法嗎?
學生: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說。
學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說。
多媒體展示
教師: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人是神創造的。我們人類果真是“神”創造的的嗎?那么我們人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圖)
教師:元謀人產生的時間在什么時候?
學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教師:考古學家在哪里發現的元謀人足跡。
學生:云南元謀縣
教師:那元謀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怎么樣?
學生:會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師:元謀人的社會地位如何?
學生: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教師: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現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經科學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物,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們稱他們為元謀人(多媒體展示)
北京人的發現
教師: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師:結合文章內容找出重點。
教師:北京人在什么時期出現的?
學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教師:北京人在哪里發現的呢?
學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它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學生: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跡。
學生:1936年,在同一地點發掘出土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后,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教師:北京人發現有什么作用?
學生:為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作出了重要的證據。
問題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
學生: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里的古代生物的遺物。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動物死后,尸體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
學生:化石的發現對我們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具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學生: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頭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
學生:手腳分工明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通過比較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學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學生:生活狀況: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為食,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驅寒。
學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師:在遺址中,還發現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多媒體展示)
教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俄n非子》韓非子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猛獸出沒、險惡異常。
學生:打制石器、簡易木棒。
學生:團結就是力量。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群居。
學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會。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來的?
學生:煤的自燃
學生:雷電生火
學生:偶然碰撞生火
學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體展示有關火的圖片)
教師:即使沒有兇猛野獸,一個人也難生活,尋找食物成了難題。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獵和采集才能維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會。
教師:請問:他們用火做什么呢?
學生:燒烤食物
學生:驅趕野獸
學生:照明御寒
教師:思考我長得很像猿,卻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嗎?
學生:你長得的確很像猿,但你手腳分工明顯,還會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北京人過群居生活,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境的險惡所決定的。
教師: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學生:北京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迄今所知發現的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學生: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總結
本課我們除了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后來我們通過考古我們又發現了藍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遠古人遺址,因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豐富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說明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一方沃土,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四、課堂練習
1.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C)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
C.考古發掘
D.學者推斷
2.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勞動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業布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讓我們知道了人類是從何而來,解開了我們的疑惑。在教學中加入視頻或文獻資料讓學生更加的深入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制造工具
知道用火
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遺跡豐富
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用天然火
北京人的發現
像現代人
制作工具
氏族生活
人工取火
北京人的特征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3
【課程標準】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商鞅變法的時間,秦國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特點,了解秦孝公的繼位和商鞅到秦國,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對秦國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概括,培養分析歷史圖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秦孝公、商鞅等歷史人物的了解和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商鞅變法內容和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課堂討論、比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戰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變法遭遇阻力的學習,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認識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氣、需要付出的。
【教學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1、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理解。2、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破題導入。學生自由發言,然后總結。
發言,思考。
講授新課
一、秦孝公求賢
1、觀察教材44、45頁的三幅圖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說明什么問題?后歸納,講解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趨勢。
2、閱讀。為什么“求賢”?結果如何?補充舌戰。
觀察發言,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歸納。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歸納:為什么要變法?師生介紹如何開始變法?
2、細讀教材,找出是如何變法的?引導分析:改變了什么法?確定了哪些新法?損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獲利益?為什么要這樣變?會產生什么影響?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師生小結。
3、變法內容中,你認為那一條最重要,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條對今天的政治生活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討論課堂,舉手表決,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
1、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變法帶來的變化?
2、朗讀教材,落實在書上。
3、介紹都江堰、鄭國渠。
4、指導閱讀,了解商鞅的結局。討論: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
充分發言后,指出成與敗要看是否達到了目的。
過渡、引入
仔細看書,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記下筆記。
認識是非善惡,明確我們今天的改革的意義和我們在改革中應該有的態度。
課堂小結學生自己小結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4
【課程標準】: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 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 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心得與疑問。
【教學后記】
電子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夏、商、周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概括“青銅文明”的特征,培養學生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使學生認識到高度發達的奴隸制文明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的基礎上的,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的基本觀點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夏、商、西周輝煌燦爛的奴隸制文明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從而自發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高超技藝
難點: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答北京人、山頂洞人時期用的生產工具是什么?河姆渡人、半坡人時期用的
生產工具又是什么?教師總結夏商西周時期用的青銅器作為生產工具人類由“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
學生回答“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生進一步認識到青銅具有堅硬、輕便、鋒利、厚重莊嚴的特點
引導學生回答:“你能根據材料概括歸納出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特點嗎?”
播放視頻。并展示多幅青銅器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
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學生搶答。在搶答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答案
用英語china提問過渡到陶瓷業、玉器制造業。
青銅文明雖然是以青銅器為標志的,但夏商西周時期的手工業中除了青銅鑄造業發展迅速外,還有哪些行業也很發達?
通過閱讀能說明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發展情況;說到手工業中除青銅鑄造突出外,還有陶瓷制造和玉器制造業
教師出示知識結構
生:據知識結構自主學習。并回答問題。
通過提問:與“燦爛的青銅文明”相比,奴隸們卻過著悲慘的生活,根據下列資料,說說奴隸們的.處境?
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小結: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因為在奴隸社會中,手工業、農牧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而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主階級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綜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但是這種文明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所以作為現代人,我們在可憐同情奴隸的同時,對他們更多的應該是尊重,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燦爛的青銅文明。
課后小結
教師小結:
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因為在奴隸社會中,手工業、農牧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而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主階級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綜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但是這種文明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所以作為現代人,我們在可憐同情奴隸的同時,對他們更多的應該是尊重,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燦爛的青銅文明。
課后習題
1.“鼎”是古代貴族烹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為圓形,多為三足兩耳,也有四足兩耳。西周時,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貴族的身份等級。
《公羊傳》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薄岸Α痹谖覈鴤鹘y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與鼎有關的成語嗎?
2.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要以青銅器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