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教案生物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并且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里提供優秀的七年級教案生物,方便大家寫七年級教案生物參考。
七年級教案生物篇1
第二章細胞的生活
第一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細胞中含有兩類物質。
1、無機物:水和無機鹽2、有機物:糖、脂類、蛋白質、核酸
二、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膜能夠讓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把其他物質擋在細胞外面,同時把細胞內產生的廢物排到細胞外。
三、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
1、葉綠體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2、細胞都含有線粒體,線粒體將有機物與氧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將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3、葉綠體和線粒體都是細胞中的能理轉換器。
第二節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遺傳信息的定義: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長發育的信息傳給下一代,這樣的信息就叫做遺傳信息。
二、遺傳信息儲存在細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三、細胞核中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是——DNA
1、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叫做DNA的有機物。DNA存在于細胞核中。
2、DNA的每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
1、每一種生物的細胞內,染色體的數量是一定的。如人體細胞內含有23對染色體。水稻有12對。
2、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3、DNA上的遺傳信息是指導和控制細胞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體建造自己生命大廈的藍圖。
第三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
二、細胞的生長:新產生的細胞體積很小,通過不斷地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并且轉變成組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
三、細胞的分裂:一個分成兩個,兩個分成四個。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
七年級教案生物篇2
教學目標
1.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2.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動。
3.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點和難點
1、認識光合作用。
2、綠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動的設計。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材分析
通過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燒都會消耗大氣中的氧氣,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沒有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明顯增多,氧氣含量降低的懸念,引起學生對大氣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維持的問題產生興趣。
可將金魚藻的放氧實驗分成兩步進行演示。首先讓學生觀察光下金魚藻放氣泡的實驗,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機物還能制造什么物質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然后再做氣體燃燒狀況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結果推測金魚藻放出的氣體是氧氣。
七年級教案生物篇3
《表里的生物》一文,是我國詩人、學者馮至寫的一篇文章。文章語言平實易懂,透露著童趣,符合孩子的需求,很適合學生閱讀體會。文章主要講了小時候“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對父親會發聲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說的表里有個小蝎子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童年的“我”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也讓讀者感受到“我”是一個善于觀察、愛思考的孩子。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本課教學我還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39;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遺憾之處:
1、學習第一自然段中的并列句式時,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部分學生對并列句式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2、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后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七年級教案生物篇4
冬季也別和陽光太“近”
走近冬季,夏天所受到的酷曬煎熬是不是可以忘卻了?冬日里輕柔溫暖的陽光,可以讓我們放松對它的戒備,且把“防曬”丟一邊吧??蓜e高興得太早了!一年四季無所不在的紫外線可并沒放過你,反而更成為冬季肌膚健康的威脅。
正值冬日“孵太陽”季節,但專家卻提醒市民,長時間“孵太陽”、戶外活動,也要涂抹防曬霜,避免皮膚過度的紫外線照射。皮膚曬傷在冬日有一個上升趨勢,這大多是不注意日曬所致,應引起人們的注意。
這與大氣污染造成臭氧層破壞和紫外線照射增加有關。冬日里,人們都有“孵太陽”的習慣,尤其是老年人,一曬就是一個上午。但多數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皮膚保護措施,誤認為涂抹防曬霜是夏日里的事情,冬日根本就不需要,陽光中的紫外線就會不知不覺地照射在身上,引起皮膚病的發生。有的人皮膚較為敏感,當發現頭部、頸部等暴露部位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色斑時,尤其應該引起警惕,及時就醫。
干燥加寒冷,會使肌膚循環代謝機能變得遲緩,皮膚自我更新和修復功能減弱。如果再外帶紫外線的偷襲,皮膚很容易變黑、長斑,發生老化,會讓你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至少老上5歲!因此,冬天防曬是更為重要的護膚功課。
而且,一年四季紫外線防護做得徹底,保養肌膚功能的黑色素也將隨著人體肌膚的新陳代謝作用自然褪去,不需人工外力刺激,即可恢復肌膚原有的美白本色。
冬季防曬,與夏天有著許多的不同。
尤其在選擇防曬霜時,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不要用含防曬功能的日霜代替防曬霜。專家指出,最近的一項有關含防曬功能日霜的檢測顯示,標有防曬功能的普通日霜,與專業防曬霜相比,防曬效果并不好,有的甚至連所標SPF(防曬指數)值的一半都達不到。此類日霜更多的功效是防止冬季皮膚皸裂,給皮膚提供營養,產品設計中運用的防曬技術并不那么“可靠”。
其次,不要在冬季外出時,使用夏季用剩的專業防曬霜。有數據表明,從8攝氏度開始,皮膚表面用來鎖住水分的油脂層開始流失,當氣溫達到0攝氏度時,皮脂腺徹底停止工作。而夏季的防曬霜一般是水分多,油分少的,對油脂分泌已經減少的皮膚很難起到保護作用。所以,只有油性較強的冬季專用防曬產品才是選擇。
另外,夏季購買防曬霜,人們會注重其防水功能,但是到了冬季,卻會忽視防曬霜的防凍功能。據有關數據表明,當氣溫降到5攝氏度時,就可能使皮膚出現凍傷。因此,購買冬季防曬霜時,一定要買有防凍功效的。
冬季防曬重點提示
掌握隔離時間:由于防曬隔離成分必須滲透至角質表層后,才能發揮長時間的吸收隔離效果,因此必須在出門前30分鐘就先擦拭完畢,出門前再補充一次,使用的劑量上,每次至少須有1ml-2ml的量,方可達到的隔離成效。
使肌膚變得更堅強:加強徹底清潔、按摩、面膜敷面等功能來加速肌膚機能運作,增強皮膚抵抗力,使冬季的皮膚不再脆弱。
讓皮膚吃到充足的營養:在飲食中多補充肌膚水分,多吃一些有利于皮膚、含維他命豐富的食物,以維持肌膚機能正常化。
兼顧其他日常保養:不要以為做好了防曬工作,皮膚在冬天里的呵護就萬事大吉了。你還需要同時做好其他日常護理,如強化肌膚新陳代謝功能,去除老化的細胞角質,使用具有美白修護或含有維他命C的產品來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才能使肌膚盡快恢復白皙。
多重防曬勝過單一防曬:除了使用冬季防曬品以外,同時使用那些具有防曬效果的粉底,可加強肌膚對抗紫外線并保護肌膚。
關于紫外線的六個誤區
1、多云的天氣就不會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危害嗎?據介紹,高達80%%的太陽紫外線輻射能夠滲透薄云,大氣中的薄霧甚至能增加紫外線輻射的強度。
2、在水里就不會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危害嗎?水只能提供一點極低的保護層。水面的反射還能增加紫外線輻射。
3、冬天的紫外線不嚴重嗎?冬季的那幾個月,紫外線輻射通常比較弱。但是冬季雪天雪的反射會增加雙倍的輻射,特別是在高海拔地區。在早春也要注意,溫度比較低但是太陽紫外線輻射卻是意想不到的強烈。
4、有了防曬霜保護就不怕了?擦防曬霜只能在必不可免要暴曬的時候起一點保護作用,但是并不能延長暴曬的時間。
5、經常做日光浴就不怕紫外線傷害了嗎?錯了,要知道紫外線輻射也是一天一天積累起來的。
6、身上不感覺到陽光的熱度就不怕紫外線輻射了嗎?紫外線輻射引起的曬傷是不能被立刻感覺到的,所以不要以為不感覺到熱度就沒事了。
早期皮膚曬傷是很容易治療的,可以通過冷凍、激光等手段治愈,因為表皮沒有血管,不易病變。但如果延誤了病期,造成皮膚潰爛,就可能危及健康了。皮膚曬傷是可以預防的,避免強烈的紫外線照射非常重要。
七年級教案生物篇5
通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能夠說明根毛細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標
1、通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課題研究,繼續學習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2、通過對生活實例、實驗結果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毛細胞適于吸收水分的結構特點,初步樹立植物體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實踐上應用,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都圍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這一知識點,它是解釋根吸水、失水的關鍵,是學習根的`水分代謝的必備知識,同時也為今后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水分代謝奠定基礎。只有明白了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和解釋農業生產中經常遇到的灌溉問題。因此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較容易的觀察到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現象,而對于這種現象的解釋,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濃度等。所以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經了解,對于這些概念,初一的學生在小學時有過一定的接觸,只是不能準確的進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加強感性認識,以便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過程。
難點:細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觀察、分析、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課中"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內容是中心問題。通過學生參與實驗,把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現象,讓學生由淺入深,并能舉一反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提問:
1、根據掛圖說明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和功能。
2、成熟區的生理功能與根毛細胞的細胞特點。
二、講授新課:
(一)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把切好的新鮮的蘿卜片放入干燥的培養皿中,并撒上食鹽。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其變化。
2、提出問題:"為什么會有水分產生,水分從何而來?"
3、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學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蘿卜細胞的細胞液中出來的,是因為撒入食鹽造成的。)
4、講解:溶液、濃度的概念。
本實驗中食鹽遇到蘿卜片上的水分后溶解,就成為食鹽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鹽的多少即是溶液濃度的大小。
5、出示課本61頁演示實驗。(強調:實驗中除一個燒杯中裝有清水、另一個燒杯中裝有鹽水以外,其他的實驗條件都一樣)
6、利用實物投影讓學生觀察蘿卜條的變化,并用量筒測量燒杯中的溶液量。
7、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