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
好的教案應該有及時的教學反思,對本次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行總結和反思,為今后的教學提供經驗和啟示。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參考,希望對大家寫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有幫助。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并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多方面的影響。
2.設計并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
3.能夠開展課外調查并完成調查報告。
教學重難點
1.知識方面:掌握調查和收集資料、科學探究的方法;設計兩個探究實驗的方案;開展課外調查并完成調查報告;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2.科學方法、能力方面:調查和收集資料的方法,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3.科學價值觀方面:充分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分成四組,明確組長及組員名單。
2.布置調查任務:
①人類破壞森林的實例。
②人類活動引起沙塵暴的實例。
③各種野生動物被捕殺的實例。
④結合廣州珠江水的污染狀況,收集我國河流、湖泊被人類污染、破壞的實例。
⑤空氣污染的原因及實例。
⑥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實例。
⑦酸雨、廢電池產生危害的實例。
⑧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
小組討論:這些現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應該怎樣要求自己的行為?
3.每組選兩個標題(彼此不重復)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幻燈片(最好圖文并茂),在課堂上匯報。小組討論內容每個同學都要做好發言的準備。
設計意圖:
考慮到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將下一課時的調查內容也納入本節課,每個小組選做其中兩項內容,負擔不會太重,再通過堂上的匯報交流,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這里將課外閱讀也納入查閱范圍,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當前生態環境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以及有關科學研究的新進展。
教學引入:
通過大屏幕展示組圖:
青山—綠水—藍天—小鳥天堂—繁華的都市—擁擠的人群—密集的廠房—高高聳立的排污煙囪—荒山—污水—灰蒙蒙的天空—垂死掙扎的小鳥
教師:美麗的青山綠水沒有了,帶給我們的是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人類在制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課前同學們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充分的準備,我們看看哪一小組做得最好!先請出我們第一組的代表來發言。
學生堂上展示階段:
學習活動:由每組選派發言人x人,用ppt展示資料收集結果。
第1組匯報:人類破壞森林的實例,空氣污染的原因及實例。
第2組匯報:人類活動引起沙塵暴的實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實例。
第3組匯報:各種野生動物被捕殺的實例,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
第4組匯報:結合__的污染狀況,收集我國河流、湖泊被人類污染、破壞的實例,收集酸雨、廢電池產生危害的實例。
師生互動:教師可向學生發問,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問。
生生互動:一個小組匯報結束后,不同小組成員之間可提問。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是學生課前資料收集整理成果的展示,也是這節課的主要環節。學生學生將課外查找到的資料,以制作的演示文稿進行匯報,在課堂上同其他同學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組內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個方面,其他同學給予補充,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堂上教師要提醒每組發言時間控制在8分鐘以內。
學生在匯報的同時,其他小組也要認真聆聽,并對匯報的小組作出質疑或提問,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將一些重要的內容點出,引起學生的關注,或者將被學生忽略的內容加以補充。
無論是學生的展示環節,還是師生、生生間的互動環節,均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興趣引導著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到調查問題、收集資料、準備發言的活動中去。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交流可以促進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資料和信息,達到了課標要求的“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師生討論階段:
討論內容:這些現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應該怎樣要求自己的行為?
學生:各抒己見,具體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感想
教師:與學生一起平等地發言,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作起。
設計意圖:
給學生提供自由寬敞的舞臺,讓學生盡情地展現自己,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教師完全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與學生一起平等地發言,拉近師生關系,有利于創造學生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
結束:
表揚各小組成員作業完成得很好,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下次做得更好!
播放“地球之歌”的MTV,在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2
一、教材分析
《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一節是高中生物新教材第五章第一節第二小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以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減數分裂過程。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過程,它以有絲分裂為基礎,又是第六章遺傳變異中“遺傳三大規律”的細胞學基礎,減數分裂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
二、設計意圖
本課首先通過引導學生對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染色體的變化的比較,初步尋找減數分裂的學習策略(用已有的有絲分裂知識間接說明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再引導學生對照教材示意圖、應用剪貼圖,使學生初步領略學習策略尋找的途徑,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的內在潛能得以充分挖掘和發展。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變通,將學習“有絲分裂過程”方法遷移到減數分裂的學習中,使學生占有、運用、享受了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再次,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即構建減數分裂有關的知識結構,尋找記憶的關鍵內容,把握思維鏈條的關鍵,提高記憶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大綱,考綱的教學要求,“減數分裂和配子的形成”內容應達到D(應用)水平。由于減數分裂過程比較抽象,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參差不齊,但有一定的分析、歸納和總結能力。針對學生心理狀況和接受知識能力情況的了解,確定教學目的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識記并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減數分裂概念、過程、特點。
2)、明確減數分裂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
3)、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規律,為學習第六章《遺傳和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4)幫助學生形成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思維活動、推理和總結,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分享“交流”更重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發展、變化的唯物主義觀點,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闡述減數分裂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而且涉及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數量變化知識,還是以后學習遺傳變異的“三大遺傳規律”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的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分裂概念、過程。而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變化比較復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也會感到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變化特點。在學習過程中中,關鍵是幫助學生弄清染色體減半的原因以及為第六章學習遺傳和變異的“三大遺傳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所以教學關鍵是理解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引起的染色體數目變化以及染色體組合方式變化的關系。
重點:減數分裂概念、過程
難點: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變化特點
關鍵:理解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引起的染色體數目變化以及染色體組合方式變化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教師講述和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采用計算機課件的動態演示和學生動手貼剪貼圖,營造一定的學習環境。
七、學法指導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比較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過程,使學生發現學習減數分裂的方法,完成對學生進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學法指導。通過分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同源染色體、染色單體數目變化圖表等關鍵知識點,完成自我監控策略的學法指導。通過設計各種疑問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激勵學生善于思考、歸納和總結,掌握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復習、比較,掌握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等。
八、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課
1、復習提問:用有絲分裂過程的動畫課件,復習其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復制、著絲點分裂、平均分配等)。
2、導入新課:細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種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我們知道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那么,減數分裂的過程是怎樣的?究竟特殊在那里呢?下面我們來學習“減數分裂與生殖細胞的成熟”。
(二)學習新課
1、演示減數分裂的動畫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對比與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并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引出減數分裂概念。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變通,按照學習有絲分裂的方法來認識減數分裂的過程,實現學習方法的遷移。
2、精講減數分裂的過程,并對同源染色體等概念及時解釋。
3、再演示減數分裂的動畫課件,強調減數分裂的過程是連續變化的,并請學生依照課件說明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及染色體的變化數目。
4、鼓勵同學們用磁性模型到黑板上粘貼剪貼圖,這樣既突出了本節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對學生進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學法指導。
5、再對學生們的出色表現及時肯定和鼓勵以后,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時提出: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原因和組合方式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加以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解決關鍵點。此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3
一、鼠婦的介紹
鼠婦又稱“潮蟲”,在南方也叫“西瓜蟲”、“團子蟲”,屬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潮蟲亞目。鼠婦的種類較多,它們身體大多呈長卵形,成體長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顯著,呈灰褐色、灰藍色;常能卷曲成團,是草食的陸棲類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為甲殼動物中完全適應于陸地生活的動物,從海邊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們的分布。第一觸角短小,后7對胸肢變成步足。但它們都需生活在潮濕、溫暖以及有遮蔽的場所,晝伏夜出,具負趨光性。不像昆蟲和蜘蛛那樣高度適應于陸地上生活,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分布,在田間,主要為害黃瓜、西紅柿、油菜等常見的種類有潮蟲科、鼠婦科、球鼠婦科等代表動物。
二、鼠婦的生活環境及采集
鼠婦喜棲息于朽木、腐葉、石塊等下面,有時也會出現在房屋、庭院內。鼠婦在20---25度之間生活較為正常。若室內外溫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塊、瓦礫下面、盆里、壇內均可以找到;溫度低于25度,需要選擇溫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邊進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條件的廚房地磚下面進行收集。我們在學校園里采集時發現,鼠婦的數量較少,個體也較小,以一些個體小的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采集得到,但數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則其數量會很少,而且水分過多數量也會大大減少。為了采集的方便,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后發現,如果把臺灣草連根鏟起,倒蓋在墻邊的草坪上(可蓋兩到三層),開始幾天不要澆水,等草干了之后,三天左右澆少量的水,只要保護相對潮濕就可以。一個月左右開始采集,則可得到個體較大,數量較多的鼠婦。而且,采集過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在鼠婦的收集過程中,必須小心地保護,收集后,容器內應帶一些濕土和注意通風。濕土是富含有機質,顏色以黑色,同時可放幾片爛樹葉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三、鼠婦的飼養
在實驗室飼養鼠婦可用大的盆子如塑料水槽、也可用月餅的盒子。在盆子內放一些經過篩選后的松軟的土壤,土壤以富含有機質為好,特別是黑色的土壤則效果更佳,同時可放一些爛樹葉。土壤的含水量不宜太大,每天可向土壤中噴灑少量的清水,水滴入過多,土壤容易形成泥塊或泥漿,這樣會使鼠婦的活動減慢,甚至造成死亡。可以用手進行小測,用手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捏,沒有水從指縫流出,松開手,輕輕一碰,泥土疏松,表明土壤的濕度適中。同時每3天換一次土,最長不要超過一周,換土也不要全部換,可放一半留一半。鼠婦的密度不宜過大,大概每1000毫升的容器內可飼養25---30只左右的鼠婦,密度過大,婦容易死亡。盆子上可用黑布遮蓋,保證有充足的空氣,同時用橡皮圈套住黑布,防止鼠婦逃跑。也可在晚上開燈,也能起到防止鼠婦逃跑的效果。
四、鼠婦的培養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1、每次換土時,保留一部分原來的土壤;對換出的土壤要細心檢查,以免因個別鼠婦“假死”或鉆在土壤中而丟掉。
2、在實驗室放置鼠婦時,要留心周圍是否有其它動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土壤中水分不宜過多,保持濕潤即可。如果不小心加入的水太多,可用細沙進行調節。
4、為了保證實驗的效果,在飼養鼠婦時盡可能給它提供適宜的溫度。
5、不要將飼養的鼠婦放在太亮的地方,盡可能給它提供較為黑暗的環境。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了解內分泌腺的特點和種類,介紹激素的主要種類、作用及分泌異常時的癥狀,掌握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
1.內分泌腺的特點、種類及其所分泌激素的主要種類和作用,并能舉例說明人體激素參與生命活動的調節及分泌異常時的癥狀。
2.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1.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
2.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養成。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出內分泌腺的特點、種類和激素的主要種類。
2.舉例說明人體激素參與生命活動的調節。
3.說出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異常時的癥狀。
4.舉例說明激素調節受神經系統的調控,人的生命活動主要受神經系統調節,但也受激素調節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運用資料分析的形式,說出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
2.嘗試設計對照實驗。
(三)情感目標:
1.關愛和幫助自己周圍一些激素分泌異常的患者。
2.關愛自己,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
三、教學方法
引導自學、探討法
四、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CAI課件,收集相關資料。
2、學生:調查激素分泌異常患者。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發生在人類身上的疾病多種多樣,我相信大家對其中某些疾病的情況肯定有所了解。那么,范文,你們是否清楚這些疾病呢?(展示幾種疾病的名稱:侏儒癥、巨人癥、肢端肥大癥、呆小癥、甲亢、地方性甲狀腺腫、糖尿病,學生各抒己見,積極性增加)
這幾種疾病雖然表現出來的癥狀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與激素有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共同探討學習:第四節激素調節。
(二)講授新課
1幾種主要的激素
(1)生長激素
展示幾張侏儒癥和巨人癥患者的圖片,學生通過觀察了解侏儒癥和巨人癥患者的表現癥狀(侏儒癥:生長遲緩,身材矮小;巨人癥:過分生長,身材過高),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這兩種疾病跟生長激素有關: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患侏儒癥,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患巨人癥,從而由學生總結出生長激素的主要作用。(教師提問:大家猜想一下造成這兩種疾病的跟生長有關的激素會是什么名稱呢?生長遲緩和過分生長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呢?人到什么時候基本停止生長了?這說明引起這兩種疾病的生長激素是在什么時候分泌出現了問題?)
通過“出謀劃策: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來改變“侏儒癥”的命運呢?”引導學生思考回答,接著教師繼續提問:能否給成年侏儒癥患者注射生長激素?引出肢端肥大癥(展示肢端肥大癥患者的圖片),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直觀了解并說出其表現癥狀,再讓學生閱讀相關資料(資料:肢端肥大癥為垂體前葉機能亢進癥之一,發生于青春期后。巨人癥常繼續發展為肢端肥大癥。分泌生長激素旺盛。病因不明。起病緩慢,一般自20~30歲起病,表現為手足厚大,口唇厚、耳鼻大、舌大而厚,下頜、眼眶上嵴、前額、顴骨及顴骨弓增大,四肢加粗。以后身體狀況逐漸衰退。),從中尋找分泌生長激素的器官——垂體。接著展示垂體的圖片,由垂體又名腦垂體,學生猜想其位置:大腦的下部,同時學生總結回答垂體分泌的激素名稱:生長激素等,生長激素的主要作用:促進生長發育。
(2)甲狀腺激素
展示科學家驗證甲狀腺激素作用的三個實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閱讀資料(資料:科學家為了研究甲狀腺的功能,破壞了蝌蚪的甲狀腺,發現蝌蚪停止了發育,不能發育成蛙。科學家在飼養缸的水中放入甲狀腺激素,發現破壞了甲狀腺的蝌蚪又發育成蛙。在飼養正常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狀腺激素,則蝌蚪提前變成蛙,但蛙只有蒼蠅大小。),共同討論分析三個實驗的目的,得出結論: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能促進動物的生長發育。同時通過分析資料,學習科學的探究意識與方法,自己嘗試設計對照實驗來證明甲狀腺激素的作用。(實踐活動材料:一些小蝌蚪、甲狀腺激素、兩只相同的玻璃缸、餌料、清水。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甲狀腺激素的作用,并寫出探究計劃。有興趣的話,不妨親手試一試。)
通過甲狀腺、甲狀腺激素激發學生回憶地方性甲狀腺腫,教師提問:為什么缺碘會得地方性甲狀腺腫?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資料(資料:地方性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病,患者表現為脖子腫大,呼吸困難,勞動時心跳快、氣短等。碘是甲狀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以致甲狀腺激素不足,甲狀腺增生腫大。推廣食用加碘食鹽和常吃含碘豐富的海產品是很好的防治措施。),從中尋找答案。由大脖子病的發病部位引出甲狀腺的位置:頸前部,喉和氣管的兩側,同時學生總結回答甲狀腺分泌的&39;激素名稱: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的主要作用:促進生長發育,促進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根據甲狀腺激素的作用依次介紹呆小癥(幼年時甲狀腺激素過少)和甲亢(甲狀腺激素過多),讓學生試著說說各自的表現癥狀,注意區分呆小癥與侏儒癥。
(3)胰島素
由“你了解糖尿病嗎?”為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并了解糖尿病的典型癥狀除了糖尿外,還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另外適當介紹一下糖尿病的危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初步獲知了糖尿病的部分知識后,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會患糖尿病?”,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分析科學家驗證胰島素作用的三個實驗(資料:科學家發現,狗切除胰腺后,尿液中出現了葡萄糖,并出現糖尿病病人的一些癥狀。科學家將正常狗的胰管結扎,發現胰腺大都萎縮了,只有內部一團團的細胞——胰島活著,并且尿液中沒有出現葡萄糖。科學家推測,胰島分泌一種能夠調節糖的吸收和利用的物質。后來,加拿大科學家班廷從狗的胰島中提取了胰島素,用胰島素治療患糖尿病的狗并獲得成功,從而開創了治療人糖尿病的新紀元。班廷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學生完成填空的形式重溫科學家的研究思路(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置對照實驗、實驗結果、作出新的假設、進一步實驗、實驗結論)。同時由上述資料可得出胰島的位置:散布于胰腺中(內部),胰島分泌的激素名稱:胰島素等,胰島素的主要作用:調節糖在體內的吸收、利用和轉化等。(展示胰島圖片)在此基礎上,聯系實際,師生共同繼續深入探討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么(注射胰島素、控制飲食、避免過度緊張和勞累、適當鍛煉身體、定期檢測血糖等),突出強調胰島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4)其它激素
對上述三種激素進行歸納總結,并得出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調節特點:
1、含量少,作用大。在此基礎上,展示資料:近年來報紙雜志經常報道,一些肉類食品中的殘余激素、劣質兒童保健品中隱含的激素,引起兒童的性早熟。根據你所了解的激素的調節特點,試分析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引起性早熟的原因(與性激素有關),同時引導學生回憶第一章所接觸過的性激素(睪丸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學生此時會領悟到原來人體內有許多激素,它們對生命活動都發揮著重要的調節重用。教師進一步提問:大家還知道人體內其它一些激素嗎?(展示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圖)根據學生的興趣,適當介紹胸腺激素和腎上腺素的相關知識。教師通過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圖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內分泌腺(產生激素的器官)和內分泌系統(由人體內所有的內分泌腺構成)的概念。
2、內、外分泌腺的比較
通過回憶消化腺和觀察內、外分泌腺的圖,認識兩者的區別,由學生自主完成一張內、外分泌腺比較的表格(有無導管、分泌物輸送方式、分泌量和實例)。
3、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
通過觀看足球賽的一個精彩片段,讓學生談談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教師接著提問:大家為什么會面紅耳赤、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去了解其原因(情緒激動,大腦皮層興奮→促使腎上腺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能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并使皮膚因血管擴張而顯得面紅耳赤),從而明白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人和動物體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能力目標
描述反饋調節機理。
探討動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反饋調節機理和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
三、教學策略
1、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已經學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建立新的知識。例如讓學生說出人和動物體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燈片上因激素異常引起的病變。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激素間的相互作用時,學生分成二小組交流,進行知識的比較與歸納,然后再派代表全班匯報。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本節內容與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和個人生活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可體現以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背景,分析挖掘這些問題中包含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體現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懷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時機體作出的反應分析,與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學理念
追求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6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伴性遺傳的概念,知道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理解伴性遺傳現象(人的紅綠色盲)遺傳原理和規律。
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一個家族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推導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通過遺傳圖解的學習,明白伴性遺傳(人類紅綠色盲)的規律特點,初步運用遺傳規律解決一些遺傳現象,培養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伴性遺傳規律的學習,關注遺傳病的預防,初步形成科學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尊重科學的精神。
2、認識遺傳病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增強優生意識。
教學標準
《伴性遺傳》是人教版第二章第3節內容,學生學習了基因的兩大遺傳規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也是遺傳規律不同形式傳遞特點在對比、分析遺傳系譜中得以擴展、補充、深化和綜合運用,顯然,抓住這部分的內容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分析思維等能力的良機。
教材中利用遺傳系譜圖和遺傳圖解,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因此“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原理和規律”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整個探索過程是圍繞伴性遺傳的特點為主線展開的,突出了本節的教學重點。通過性染色體的剖析、基因分離定律的遷移,使學生很容易書寫遺傳圖解并進行分析,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已學過分離定律,減數分裂及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的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完成知識上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進一步發揮新教材中探究——討論教學的優勢,教學中一是注重創設情景,制造認知碰撞。二是采用多媒體演示遺傳圖解,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加強學生識圖能力、觀察能力。三是“讓學習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通過對人類紅綠色盲遺傳的探究,讓學生分析討論得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遺傳特點。通過對遺傳圖解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伴性遺傳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利用這一規律解決其他案例。
【課堂實錄】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問題探導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回答閱讀、思考回答“討論”引入新課自主學習一、伴性遺傳的概念介紹道爾頓發現色盲的故事
從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過程中,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什么是伴性遺傳?(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觀察、思考回答:
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過程中感悟科學研究需要嚴謹的態度。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明確概念。通過發現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興趣。探究活動二、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教師展示色盲家系圖,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
問題1:觀察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男性占7%,女性占0.5%,發現此病與何有關?
問題2:這種遺傳方式的性別比例具有顯著差異的特征,而性別取決于什么?
問題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體還是常染色體上?
觀察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
問題4:根據前面所學的遺傳定律,分析色盲病的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控制的?
教師在屏幕上展示相關圖形: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人的性別決定圖、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提出問題。
問題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是如何分布的?為什么?
(提示: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只在X染色體上,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都有。)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三幅圖,對三種假設分別進行推理,檢驗推理結果和現實情況是否吻合。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的知識進行推導,獲得結論,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由此學生也得出了伴性遺傳有伴X和伴Y兩種,伴X遺傳又有顯性遺傳和隱性遺傳兩類,紅綠色盲遺傳是伴X隱性遺傳。在教師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探究、討論。
思考作答:
男、女發病數據明顯差距,這種病跟性別有關系。
根據已學知識回答:
性染色體
討論回答:
控制色盲遺傳的基因應該在性染色體上。
根據已學過的基因分離定律答:
“無中生有”所以是隱性基因控制的隱性性狀。
提出問題。
分組討論:
預設學生推理:
色盲基因若只在Y染色體上,則其父必為色盲患者,但其父正常,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若色盲基因在X、Y染色體上同時存在,那么紅綠色盲患者理論上在人群中的男女比例為1:1,但實際情況不相符。所以排除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上都有兩種情況。
色盲基因“只在X染色體上”……
學生得出結論:紅綠色盲屬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研究能力。
引導學生做出可能的假設。
引導學生驗證假設。
關注學生的分析、推測能力。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教育
得出結論。探究活動三、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問題1:正確寫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假設用B和b來表示紅綠色盲和正常色覺的基因,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含有兩個色盲基因,所以女性有純合子和雜合子之分,雜合子表現正常,但攜帶致病基因;男性就只有一個色盲基因,沒有純合子與雜合子之分。
問題2: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父親致病基因只能隨X染色體傳給女兒,不能傳給兒子。
問題3:親本中女性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母親的致病基因既可傳給女兒,也能傳給兒子。
問題探究:
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分組寫出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并探討規律。
(1)色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2)正常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3)正常男性和色盲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4)色盲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7
一、考題回顧
高中生物《DNA與RNA的區別》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識,設疑導入
溫故知新導入:組織學生共同回顧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什么?(核酸。)核酸的種類有幾種?(2種。)
設疑:由什么組成?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引出課題。
(二)新課講授
教師展示核酸的兩種模型DNA和RNA,組織學生觀察,DNA和RNA的形態特征。提出問題:DNA和RNA有什么特點?
(DNA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鏈構成。)
教師演示拆模型,展示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教師展示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圖片,組織學生觀察圖片總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教師組織學生將下發的模型初步拆卸,觀察并提問:核苷酸的種類有哪些?
(脫氧核糖核苷酸有四種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包括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繼續追問:核苷酸的化學組成?(一個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堿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組成的。)
教師組織學生再次拆卸模型,設置小組討論,觀察其它組成的不同點與相同點,學生歸納總結后進行對比。
(不同點:DNA特有脫氧核糖、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尿嘧啶;共同點:磷酸、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
(三)鞏固提高
快問快答,總結2、5、8分別代表的內容。(核酸分為2種,含有5種含氮堿基,共有8種核苷酸。)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
作業:課后利用廢舊物品制作DNA與RNA的模型。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如何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簡述基本原理。
【參考答案】
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于細胞質中。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結合。
2.運用表格式板書的好處是什么?
【參考答案】
表格式板書有利于幫助學生清晰直觀的進行比較學習,明確DNA與RNA的區別,與其他形式板書相比,更利于學習思路的形成。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8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㈢.教學重點
1.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生生活的特點。
2.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㈣.教學難點
1.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采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么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么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征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么作用,并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么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_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_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采用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扎緊。
2.游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_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盡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濕潤的紗布包住魚頭,并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見圖3)。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后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見圖4)。
⑵實驗用具選擇:
_水槽選擇(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_魚體大小選擇;7—10cm(由學校提供)
_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后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制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么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么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么?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么其它特征。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于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9
學習目標:
(1)知道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2)了解生物進化的解剖學證據。
(3)了解生物進化的分子生物學證據。
預習提綱:
1、生物進化的證據有等。
2、化石是古代生物的、或,由于某種原因被埋在地層中,經過的復雜變化形成的,是研究生物進化的。
3、越是古老的地層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越是晚期地層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
4、各類生物化石在地層中按照一定的順序出現的事實證明,現代的各種各樣的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
5、同源器官是指和很不相同,但在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并且從器官的結構和發育可以看出,它們的相同。
6、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進化而來,同源器官外形的差異是由于,適應不同的.,執行不同的逐漸形成的。
7、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質分子的相似性;親緣關系越遠的生物,其蛋白質分子的差別。
8、生物進化是一個,人們無法直接用的方法再現生物進化的全過程,因而研究生物進化應尋求,應用的思維方式。
合作交流:
1、教材P8分析與討論第1題。
2、教材P8分析與討論第2題。
3、教材P10觀察與思考第1題。
4、教材P10觀察與思考第2題。
5、教材P11分析與討論第1題。
6、教材P8分析與討論第2題。
當堂檢測:
1、關于化石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遺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
B、生物的遺物或生活痕跡也可能形成化石
C、化石是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
D、有魚類化石的地層一定都比兩棲類化石的地層更加古老
2、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是()
A、分子生物學B、比較解剖學C、細胞學D、化石
3、始祖鳥與爬行動物相同之處是()
A、被覆羽毛B、前肢形成翅膀
C、口腔中具有牙齒D、嘴的外形像鳥喙
4、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證明生物的進化,其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或生活痕跡B、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C、各類生物化石在地層中的出現有一定的順序D、地殼巖石形成有一定順序
5、在某地的考古挖掘過程中,越往下挖,出土的生物化石越有可能是()
A、越來越高等B、生物化石的結構越來越簡單
C、生物化石的結構越來越復雜D、陸生生物的化石增多
6、對埋藏在地層中不同地質年代的生物化石分析,證明生物的進化順序是()
①從簡單到復雜②從矮小到高大③從低等到高等④從水生到陸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在古老的地層中發掘出的最簡單化石生物()
A、簡單多細胞的B、復雜的多細胞的C、最高等的動植物D、單細胞的
8、魚、蠑螈、龜、雞、豬、牛、兔這七種脊椎動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有鰓裂和尾,這說明()
A、它們的胚胎相似
B、脊椎動物和人都是由古代原始的有鰓有尾的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C、它們的早期胚胎都有游水能力
D、脊椎動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是用鰓呼吸
9、下列各項里的兩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的差異最小的是()
A、人與黑猩猩B、人與馬C、人與果蠅D、人與向日葵
10、研究結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結構上幾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腸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個月以前完全一樣。這些事實說明()。
A、人比猿高等B、人和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C、人是由猿進化來的D、現代的猿也能進化成人
1、下表是幾種動物與人的細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蛋白質分子的基本單位)的差異比較。
生物名稱黑猩猩獼猴狗雞響尾蛇金槍魚小麥酵母菌
氨基酸差別
(單位:個)
(1)從上表可判斷出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動物是,與人類親緣關系最遠的動物是。
(2)根據上表寫出以上六種動物在進化歷程中的地位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分類的依據越來越科學、可靠和全面,確定以上六種動物相似程度的分
類依據來源于()
A、形態學B、解剖學C、細胞學D、分子生物學
(4)表中生物都具有細胞色素c的事實能夠說明。
我的收獲:
課外習題:
生物進化的許多環節還缺少化石證據,你認為化石證據不夠全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物教案創新主題怎么寫篇10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樺葉蛾類型變遷的事實,概述自然選擇學說,說明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適應性和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比較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異同。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模擬保護色形成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運用資料培養學生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會比較的方法。
(3)情感目標:學習達爾文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堅持真理的科學態度,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認同生物與環境和諧,生物和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培養學生保護生物圈,關愛生命的`情感。
2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關于遺傳、變異、可遺傳的變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歷程等生物知識,并通過模擬探究實驗,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也通過多媒等輔助,盡量從學生提供直觀的圖片和資料,幫助他們學習本節知識,增加感性認識,認真組織活動,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盡量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模擬和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概述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滲透環保教育。依據是:生物進化的原因和自然選擇學說是生物進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本課教材的主要內容。
難點:模擬和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依據是:過程模擬和分析較復雜抽象,需要教師的高效指導,需要同學間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評論
教學目標
1.明確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兩種顏色樺尺蠖的數量變化是由于環境變化而導致的。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評論(0)學時重點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
2.通過模擬實驗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