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教案反思
編寫教案有助于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辦事認真的習慣;可使備課充分,上起課來有條不紊。寫好初二生物教案反思不是那么簡單,下面給大家分享初二生物教案反思,供大家參考。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細胞呼吸的概念(c理解)
(2)細胞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c理解)
(3)細胞呼吸的意義(c理解)
2.態度觀念方面
(1)通過細胞呼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
(2)通過學習細胞呼吸的意義,提高對生命科學的認識,樹立生命科學的價值觀。
3.能力方面
(1)培養學生自學、觀察、總結歸納的能力
(2)培養學生比較、創造思維的能力
(3)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應用能力
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難點:
(1)有氧呼吸、無氧呼吸過程中的物質變化,能量變化
(2)細胞呼吸的意義
2.分析:
細胞呼吸實質是將糖類等有機物氧化分解的過程。從物質變化角度看,無論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都要初步分解,即由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之后因外界條件氧氣是否參與,內在條件哪種酶系參與,因而在不同的場所沿不同的途徑逐步分解。從能量變化角度看,因細胞呼吸的物質變化是有機物逐步分解的,所以有機物中的能量也隨之逐步釋放。并在逐步釋放中將部分能量轉移到ATP中,另一部分能量以熱能形式散失,或維持動物的體溫。
細胞呼吸的意義: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直接來自ATP的供能,因此,ATP要不斷分解,那么,ATP的合成在生物體中重要途徑是細胞呼吸了。三大有機物可以相互轉化,而轉化的樞紐即是細胞呼吸(例如樞紐物質:丙酮酸),可見細胞呼吸在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中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設計說明
1.教學理念
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講解的傳授式的教學過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探究式的學習過程。教學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觀察、思考,歸納、討論、動口、動腦的學習過程。利用圖表比較,利用智慧園學以致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自主學習。教學過程著重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充分體現全員參與的教學理念。
2.幾點說明
(1)精心設計課件,實現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微觀知識宏觀化。借助課件的直觀觀察,幫助學生理解、分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刻意編排欄目,創設情景,營造氛圍。討論欄、智慧園等欄目中實際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注重學生的多方面的能力,組織學生課外預習本課知識,查詢并收集本課的相關資料,從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利用圖表對比,總結歸納知識,達到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討論分析智慧園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把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應用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STS的意識。
教學方法:啟發、探究與討論式教學相結合
教學模式:觀察歸納→討論比較→實踐探究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1)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電腦動畫課件及相關圖表、欄目顯能測試題等
(2)印發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圖表,知識銜接,相關資料。
學生:(1)預習教科書本節內容,書寫預習綱要。
(2)閱讀教師提供的知識銜接,相關資料。
(3)利用上網查詢,翻閱書籍,報刊等收集細胞呼吸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問題:我們在前面學習過ATP,那么ATP在生物體中是通過哪些途徑形成的呢?(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引出本課的課題。)
二.學習新課
問題:在第二章我們學習過細胞器線粒體,那其功能是什么?(通過學生回答引出本課呼吸類型)
(一)細胞呼吸的類型
1.有氧呼吸
學生觀看有氧呼吸三階段電腦動畫課件,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并思考:場所、物質變化、能量變化。
師生互動總結歸納有氧呼吸三階段,同時教師特別點撥以下內容①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②元素示蹤
③過程:
第一階段:1摩爾葡萄糖分解成2摩爾丙酮酸,少量[H],釋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2摩爾ATP。
第二階段:丙酮酸徹底水解生成6摩爾二氧化碳,大量[H],釋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2摩爾ATP。
第三階段:氧氣是氫的受體,生成水的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34摩爾ATP。
④能量去路
1摩爾葡萄糖有氧呼吸可釋放2870KJ能量,其中1161KJ可轉移并合成38摩爾ATP,其他以熱能形式釋放。
問題:有絲分裂實驗若培養根尖不換水會有什么現象?人體劇烈運動后,有何感覺?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引出另一呼吸類型:無氧呼吸
無氧呼吸
(1)學生觀看無氧呼吸的二階段電腦動畫課件,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并思考:場所﹑物質變化﹑能量變化。
(3)師生互動總結歸納無氧呼吸二階段,同時教師特別點撥以下內容:
①生物體內因酶的種類不同,故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
常見植物細胞、蘋果細胞等,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酒精毒害細胞,所以會有爛根﹑蘋果腐爛現象。動物肌肉細胞、馬鈴薯等塊莖﹑塊根等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乳酸使肌肉具有酸痛感覺。
②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丙酮酸是[H]的受體。當丙酮酸轉化為乳酸或酒精的過程中并不釋放能量。
③能量去路:1摩爾葡萄糖無氧呼吸(生成乳酸)釋放196.65KJ的能量,其中61.08KJ可轉移并生成2摩爾ATP,其他從熱能形式散失。
④由于最初地球的原始大氣無氧氣,那時的微生物因缺乏氧化酶進行無氧呼吸。后因藍藻、綠色植物的出現,大氣中出現了氧,于是有了有氧呼吸酶的好氧微生物,。有氧呼吸以其較高的能量利用率成為地球生物的主要呼吸類型。有氧呼吸是由無氧呼吸進化而來。但是,在特殊條件下,有氧呼吸的生物仍保留了無氧呼吸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簡要歸納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及細胞呼吸概念。
(二).細胞呼吸的概念(略)
學生觀看大屏幕討論欄,引出課題: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比較。
__________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系
__討論欄__2是不是有氧呼吸只適用于真核生物,而原核生物只進行無氧呼吸?
__________3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只發生在晚上嗎?
(三)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比較
問題:細胞為什么要呼吸?通過學生回答引出課題:細胞呼吸的意義。
(四)細胞呼吸的意義
學生觀看大屏幕知識銜接的內容
__________1、生物界的能量轉化
_知識銜接_光合作用:太陽能ATP有機物
(光能)(活躍的化學能)(穩定的化學能)
__________呼吸作用:有機物ATP各項生命活動
(細胞呼吸)(穩定的化學能)(活躍的化學能)
2、有機物之間轉化
學生觀看大屏幕知識銜接欄目的內容后,討論歸納細胞呼吸的意義。第一為細胞呼吸提供能量;第二為其他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學生觀看大屏幕智慧園欄目,引入實踐探究課題。
三.實踐探究
__________作物增產種子貯藏
__智慧園__果蔬貯存酵母釀酒
__________種子萌發運動減肥
學生展開分組討論。
師生互動歸納。
四顯能測試(習題)
五小結略
六板書設計略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2
教材分析: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信息交流,了解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進而明確什么是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
學情分析:學生對昆蟲比較熟悉,但對它們是怎樣生殖和發育的缺知之甚少。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直觀教學加強感性認識,使學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
3、舉例說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重的作用。
教學策略:創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1、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卵、幼蟲、蛹、成蟲。
家蠶通過有性生殖方式產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2、其他昆蟲的發育
像家蠶、蜜蜂、蠅、蚊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
像蝗蟲、蟋蟀、螳螂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
創設情景:世界真奇妙!毛毛蟲怎么能變成美麗的蝴蝶?
質疑:你們聽說過絲綢之路的故事嗎?悠悠文明史,慢慢絲綢路。小小的家蠶不僅同中華文明緊密相連,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你養過家蠶嗎?你知道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嗎?
組織學生看書————觀察與思考
點撥指導
質疑:蜜蜂、蝗蟲的生殖發育過程與家蠶和蝴蝶一樣嗎?
組織學生看書
指導幫助
質疑:飼養過家蠶么?有興趣的話,課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飼養、觀察。
知識回顧
感悟與收獲
達標檢測:了望角
進一步探究
布置作業
課后記:
本節課在于明確變態,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的含義。學生掌握情況很好。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3
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存在著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討論,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知首“生物與生物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提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陽光、空氣等)。
2、引導: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響的。這段時間我們重點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誰吃誰:
1、教師出示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也可以借鑒書本的圖片),說:這是在一簇花叢中發現的生物,有薔薇、小草、樹葉、蚜蟲、瓢蟲、蚯蚓、毛毛蟲、小鳥等。
2、問:為什么在同一個區域會出現這些動物和植物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學生自由說,教師隨機用簡樸的文字和箭頭表示這種關系。(薔薇或草——蚜蟲——瓢蟲——小鳥;落葉——蚯蚓——小鳥;薔薇——毛毛蟲——小鳥)
4、講述: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讓學生劃出書中12面相關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網:
1師講:田野里有很多生物,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關価。(課本13圖)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
2讓學生討論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影響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
四、練習:
1、薔薇花叢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蟲、瓢蟲、落葉、小鳥、蚯蚓、請岀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中——是生產者,----------
---是消費者。
————————————
2、請你寫岀其他食物鏈:
——————————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4
第四部分遺傳與進化
第34講生物進化
一、考點內容全解
(一)本講考點是什么
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
(1)主要內容:達爾文認為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礎(內因);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外因);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材料,同時加劇了生存斗爭;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其要點圖示如下:
(2)評價
意義: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
局限:對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自然選擇如何起作用等方面存在猜想和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
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是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基因學說的綜合,也就是說用現代遺傳學理論來補充和完善達爾文學說的不足,如通過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解決了達爾文不能解釋的自然選擇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其本觀點是:
(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2)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圖示如右:
(二)考點例析
[例1]用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原因是
a.使用抗菌素的劑量不斷加大,病菌向抗藥能力增強方向變異
b.抗菌素對病菌進行人工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
c.抗菌素對病菌進行自然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
d.病菌中原來就有抗藥性強的個體,在使用抗菌素的過程中淘汰了抗藥性弱的個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達爾文生物進化觀點的理解情況。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觀點,由于變異,病菌本身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有的無抗藥性,抗菌素的使用對病菌起了自然選擇作用,而不是人工選擇(人工選擇是指人類有目的地選擇適合人類需要的生物品種)。通過一代又一代地自然選擇,病菌的抗藥性會越來越強。
[答案]c、d
[解題警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生物主動的適應(變異能按生物意愿而發生有利的定向變異)”
[例2]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18%,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8%,aa的個體占4%。基因a和a的頻率分別是:
a.18%、82%b.36%、64%c.57%、43%d.92%、8%
[解析]不妨設該種群為100個個體,則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是18、78和4個。就這對等位基因來說,每個個體可以看做含有2個基因。那么,這100個個體共有200個基因,其中,a基因有2×18+78=114個,a基因有2×4+78=86個。于是,在這個種群中,
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114÷200=57%
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86÷200=43%
[答案]c
[說明]可以先算出一對等位基因中任一個基因的頻率,再用1減去該值即得另一個基因的頻率。
[同類變式]據調查,某地人群基因型為xbxb的比例為42.32%、xbxb為7.36%、xbxb為0.32%、xby為46%、xby為4%,求在該地區xb和xb的基因頻率分別為
[解析]取100個個體,由于b和b這對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無相應的等位基因。故基因總數為150個,而xb和xb基因的個數xb、xb分別為42.32×2+7.36+46=138,7.36+0.32×2+4=12,再計算百分比。xb、xb基因頻率分別為138/150=92%,12/150=8%
[答案]92%,8%
[例3]圖為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物種演化的模型,a、b、c、d為四個物種及其演化關系,回答:
(1)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的兩個外部因素是
(2)甲島上的b物種遷到乙島后,不與c物種進化為同一物種的原因是
(3)遷到乙島的b物種進化為d物種的原因
[解析]a物種原是同一自然區域的生物類群,后來,同一物種的生物有的在甲島生活,有的在乙島生活,由于甲、乙兩島環境條件不同,使得同種物種的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不同的定向改變。再加上甲、乙兩島由于地理隔離而不能相互自由交配,使不同種群的基因庫不同。所以,最后的進化結果是形成兩個物種。甲島上的b物種遷回乙島后,由于各自種群的基因庫已發生改變,加之二者的生殖隔離,因此物種b不會與c物種共同進化為一個相同的新物種,而是各自獨立進化。因甲、乙兩島的環境條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不能與b自由交配,故d物種在b物種基礎上進化而成。
[答案](1)自然選擇、地理隔離(2)b與c間已形成生殖隔離(3)甲、乙兩島的環境條件不同,自然選擇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離使它們基因頻率的差別得到累積而形成了生殖隔離。
二、方法技巧規律
近幾年高考命題集中在三個方面:(1)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和運用;(2)基因頻率的有關計算;(3)對生物進化一些新觀點、新學說的評價;(4)生物進化的證據。未來高考考向預測:(1)與遺傳基本定律相結合,以基因頻率為知識切入點,解決進化中的相關計算問題;(2)研究生物大分子進化;(3)與生態學知識相結合,考查綜合運用現代進化理論分析生物多樣性。
1.運用遺傳的基本定律,結合“哈代-溫伯格”基因平衡定律解決有關基因頻率的計算問題,加深理解自然選擇學說的實質。
在一個種群中符合以下5個條件:①種群極大②種群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③無基因突變④無新基因加入⑤無自然選擇的情況下,各等位基因的頻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頻率在一代一代的遺傳中是穩定不變的,保持平衡。用數學方程式可表示為:(p+q)2=1,p2+2pq+q2=1,p+q=l。其中p代表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q代表另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運用此規律,已知基因型頻率可求基因頻率;反之,已知基因頻率可求基因型頻率。
2.生物進化歷程和彼此間的親緣關系是進化論的重要內容,能夠提供生物進化和親緣關系的證據有多方面,要學會運用已有知識去尋找證據:
(1)古生物學研究提供的證據:化石。通過對地層中化石的研究表明:生物進化與自然條件的改變密切相關;生物的進化有許多中間過渡類型連接。
(2)胚胎學研究提供的證據:重演律——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重現其祖先的重要發育階段。通過對動物胚胎發育的研究,可推測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和各種生物的起源。(3)比較生理學研究的證據:如血清鑒別法,注射了異種動物血清后根據沉淀情況,測定各種生物的親緣關系。若沉淀反應愈強,說明血清蛋白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近;反之,則越遠。
(4)分子生物學研究的證據:測定不同生物的同種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近;不同生物的核酸分子雜交,雜交程度越高,親緣關系越近。
[例4]某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白化病患者(aa),問該人群中帶有a基因的雜合體概率是
[解析]已知基因型aa的頻率為1/10000則基因a的頻率q==0.01,基因a的頻率p=1-0.01=0.99,,則基因型aa的頻率為2pq=2×0.99×0.01=0.0198
[答案]0.0198
[特別提示]熟練運用遺傳的基本定律,結合“哈代-溫伯格”基因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這是定量描述自然選擇的基礎。
[同類變式]人類的苯丙酮尿癥是代謝疾病,由隱性基因控制。如果群體的發病率是1/10000,表現型正常的個體與苯丙酮尿癥患者婚配,生出患苯丙酮尿癥小孩的概率約為
[解析]本例是[例4]的拓展。依基因的平衡定律,雜合體基因頻率為2×1/100×(1-1/100)≈1/50≈雜合體占表型正常個體的機率,故表型正常個體婚配子女患病機率為1/4×1/50=1/200
[答案]1/200
[例5]研究表明魚和蝌蚪的排泄物主要是氨,兩棲類的排泄物主要是尿素,飛行類和鳥類的排泄物主要是尿酸。經測定,在雞胚的發育過程中,含氮化合物的排泄情況如圖。
該圖說明:
①
②
[解析]據圖可知,第4天的雞胚,氮排泄物主要是氨,其排泄功能與魚類相似;第7天的雞胚主要排泄尿素,與兩棲類相當;第10天的雞胚主要排泄尿素,與鳥類相當。由此可見,雞胚發育簡單而迅速地重演其祖先進化的歷程,這是胚胎學為生物進化及生物間親緣關系提供的證據。
[答案](1)動物的個體發育簡單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統發育的過程(2)進化歷程:魚類→兩棲類→鳥類
[特別提示]無論采用何種方法、何種指標比較各種生物的親緣關系:相似(近)程度越多則親緣關系越近。
[例6]1977年,科學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圍發現熱泉。熱泉噴出的海水溫度超過300℃,并且富含硫化氫和硫酸鹽。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的海水中,竟發現大量的硫細菌。這些細菌通過氧化硫化物和還原二氧化碳來制造有機物,在熱泉口周圍還發現多種無脊椎動物,如大海蛤、蟹、管水母、沒有口也沒有消化道的管居環節動物等。近年來,人們不斷在深海發現這樣的熱泉生態系統。有些科學家認為熱泉口的環境與地球上早期生命所處的環境類擬。請根據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硫細菌的同化作用類型是
(2)與一般生態系統相比,深海熱泉生態系統有哪些特殊之處?
(3)研究深海熱泉生態系統有什么意義?
[解析]本題考查了生物代謝、進化和生態的知識,旨在闡明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更為重要的是引導考生解放思想,不要被傳統觀念所束縛,只有批判地繼承,大膽創新,才能攀登科學的高峰,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1)根據題目材料信息:這些細菌通過氧化硫化物和還原二氧化碳來制造有機物。以h2s為例,則:
h2s+o2so2+能量(化學能)
co2+h2o(ch2o)
可見硫細菌為化能自養型生物。(2)深海熱泉生態系的特殊之處可從無機環境、生產者類群和生態系的能源等三個方面進行描述。(3)閱讀完題干,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超出我們的預料,進而對熱泉生態系生物的抗高溫、高壓能力感到迷惑,還有“有些科學家認為熱泉生態系的環境與地球上早期生命所處的環境類似”,這難道不是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鮮活材料嗎?
[答案](1)化能自養型(2)①能源是化學能,不是太陽能②生產者是化能自養細菌,不是綠色植物③無機環境是高溫、高壓、無光環境,不是常溫、常壓、有光環境(3)①豐富人們對生物適應性或多樣性的認識;②對研究生物抗高溫、抗高壓的機理有重要價值;③對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有一定意義。
三、基礎能力測試
1.右圖為某一群體基因頻率變化圖(樟坐標表示基因型,縱坐標表示頻率),則與這一現象相符的事實是
a.克格倫島上殘翅昆蟲和強翅昆蟲的形成
b.人類新生兒體重過重或過輕死亡率較高
c.育種學家選育某抗病品種
d.工業(尺蛾)黑化
2.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②生存斗爭是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的③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④自然選擇是適應的結果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若讓某雜合體連續自交,那么能表示自交代數和純合體比例關系的是
4.在進化過程中,有關生物類型出現的幾種描述,可能性的是
a.自養、厭氧異養、需氧異養b.需氧異養、厭氧異養、自養
c.厭氧自養、需氧異養、光能自養d.厭氧異養、光能合成自養、需氧異養
5.在1.5×108a前(用150mabp表示)的沉積物中發現了已滅絕的劍尾動物。對每個個體背甲的長寬比都進行了測量。長寬的比值用s值表示。在下圖中,p曲線表示150mabp時該動物s值的分布,在100mabp的沉積物中,在3個不同地點發現了3個不同劍尾動物的群體。
選項abcd
新種形成bccb
環境不變acab
圖中a、b、c分別表示3種動物群體中s值的分布情況。那么,在a、b、d個群體中,哪一群體最可能出現了新種?在發現劍尾動物的3個地區中,哪一地區的環境最可能保持不變?請從下表a、b、c、d選項中選擇正確的一項。6.對細胞中某些物質的組成進行分析,可以作為鑒別真核生物的不同個體是否為同一物種的輔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質是
a.蛋白質b.dnac.rnad.核苷酸
7.用現代生物技術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種,這主要是由于①現代技術可在短時間內完成高頻率的基因突變或基因重組②現代轉基因技術可迅速改變生物的基因組成③現代生物技術可迅速使新品種形成種群④現代技術可使新品種的產生不需要經過地理隔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8.圖表示最早生活在這個區域同種生物的群體由于屏障(水)的阻礙,已經分離為兩個獨立的群體。如果群體a經歷了長期的生活環境劇烈的變化,而群體b的環境無大變化,則群體a的進化速度將可能是
a.比群體b快b.比群體b慢c.與群體b相同d.停止進化
9.下圖表示4種不同森林環境的樹于樣品,在一個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環境中釋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飛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飛蛾和135只黑飛蛾。該城市附近的樹干很可能類似于
abcd
四、潛能挑戰測試
10.假設一對等位基因a、a的頻率為a=0.9,a=0.1,那么aa、aa、aa三種基因型的頻率分別是、、;若環境的選擇使用使a的率由0.9降為0.7,選擇后第二代基因型知aa、aa的頻率分別是、;若選擇作用保持變,后代基因型頻率變化是
11.右圖為人、豬、鼠、野山羊、鴨嘴獸的胰島素分子同源性分析統計曲線(縱標表示氨基酸序列相同的百分率)。回答:
⑴曲線中代表豬的點是
⑵分子進化速率為每改變1%氨基酸需p年,若人和豬胰島素同源序列,在總共m個氨基酸中有n個氨基酸不同,則可推知人和豬的祖先在距今年前開始分道揚鑣。
⑶請你運用鴨嘴獸作為材料,說明一種生物學觀點。
12.所謂“雜種優勢”,是指雜合體的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及產量和品質)高于親本的平均值,甚至超出親本范圍的現象,雜種優勢常見于種間雜種的子一代
(1)試運用“雜種優勢”原理解釋近親繁殖的壞處
(2)生物進化實質是環境對不利基因的淘汰及對有利基因的保留和放大過程。為模擬自然選擇過程,假定基因型為aa、aa個體全部能生存并繁殖后代,而基因型為aa的個體全部致死,若不考慮基因突變,試求基因型為aa個體自交,fn代各基因型的比例?先猜想,再用數學歸納法證明。
五、參考答案與提示
1.a(由圖可知基因型頻率向兩個方向發展,最終將導致兩個不同物種或不同性狀生物形成,這種現象稱為分裂性選擇)
2.d(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物種多樣性、生物的適應性和實現生物進化)
3.a(用“歸納法”得雜合體的比率為(1/2)n-1,故純合體(aa和aa)比率值域亦為(0,1))
4.d(原始生命結構非常簡單,沒有自養的結構基礎,同時原始海洋有機營養十分豐富,異養條件充分;而且因環境中無氧,只能進行無氧呼吸。隨后出現原始的光合自養型生物,同時生成o2,形成“第二代大氣”。環境有o2后,生物經變異產生的有氧呼吸類生物能量利用效率高,經自然選擇逐漸演變為需氧型)
5.c(c種群的s值有2個峰值,表明自然選擇已造成種群分異,只要這種“過程”持續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在s值上有明顯差異的新種。相反地,a種群中的s值近乎恒定,表明a種群所處的自然環境相對穩定)
6.d(各種生物具有不同dna→不同mrna→不同蛋白質,因而各種生物的dna、mrna、蛋白質具有特異性)
7.a(“克隆技術”只用于“復制”)
8.a(環境選擇適應環境的生物物種。群體b所處環境穩定,自然選擇相對穩定)
9.a(黑蛾重捕數少,表明環境選擇白飛蛾)
10.選擇前各基因型頻率為aa=(0.9)2=0.81,aa=2×0.9×0.1=0.18,aa=(0.1)2=0.01。選擇后各基因型頻率為aa(0.7)2=0.49,aa=2×0.7×0.3=0.42,aa=(0.3)2=0.09。由此可見若選擇作用繼續保,后代中aa將減少,aa將增加)
11.(1)①b②(n/m)÷1/100×p÷2=50np/m③鴨嘴獸是一種過渡型生物的“活化石”,可以作為生物進化的證據
12.⑴近親繁殖,基因雜合率下降,雜種優勢喪失;同時隱性致病基因的純合率上升,患病幾率增大
⑵f1:aa→1/4aa+2/4aa+1/4aa→1/3aa+2/3aa;f2:f1→1/3aa+2/3(1/4aa+2/4aa+1/4aa)→3/5aa+2/5aa……猜想fn:[1-2/(2n+1)]aa+2/(2n+1)aa
證明:①當n=1時,成立②假定當n=k時成立,即fk:[1-2/(2k+1)]aa+2/(2k+1)aa那么fk+1:[1-2/(2k+1)]aa+2/(2k+1)(1/4aa+2/4aa+1/4aa)→[1-2/(2k+1+1)]aa+2/(2k+1+1)aa③綜合①②知原猜想成立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5
菊花的組織培養學案
課題1菊花的組織培養
1.說出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
2.學習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技術。
3.進行菊花或其他植物的組織培養。
一、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
植物細胞具有________。即植物細胞脫離了原來所在植物體的器官或組織而處于______狀態時,在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外界條件的作用下,表現出可以發育成____________的能力。
二、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過程
1.在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都會出現________的差異,形成這些差異的過程叫做__________。
2.過程
離體的植物細胞、組織、器官――→(脫分化)組織――→()叢芽或根等――→(生長)完整的植物體
思考:馬鈴薯長期種植,產量會降低而且易感染病毒,要想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培育無病毒的馬鈴薯應該怎么辦?
三、影響植物組織培養的因素
1.材料的選擇
植物材料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實驗的成敗。植物的種類、材料的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都會影響實驗結果。菊花的組織培養,一般選擇____________的莖上部新萌生的側枝。
2.培養基
植物組織培養需要適宜的培養基,常用的是______培養基,其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_,如N、P、K、Ca、Mg、S;__________,如B、Mn、Cu、Zn、Fe、Mo、I、Co;________,如甘氨酸、煙酸、肌醇、維生素,以及______等;還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
3.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中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啟動細胞分裂、脫分化和再分化的關鍵性激素。培養基中添加的植物激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都會影響實驗結果。以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為例。
使用順序實驗結果
先使用生長素,后使用細胞分裂素有利于細胞____,
但細胞不____
先使用細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長素細胞____________
同時使用______頻率提高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比值與結果
比值高時有利于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低時有利于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適中促進__________形成
4.其他影響因素
pH、溫度、光照等條件是重要因素,不同的植物對各種條件的要求往往不同。進行菊花的組織培養時,一般將pH控制在______左右,溫度控制在________℃,每日用日光燈照射____h。
四、實驗操作
1.制備MS固體培養基
(1)配制各種母液。
(2)配制培養基。
(3)滅菌
將分裝好的培養基連同其他器械一起進行__________________。
2.外植體消毒
菊花莖段用水沖洗、加洗衣粉用軟刷進行刷洗、用流水沖洗,吸干水分。外植體要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______,然后用無菌水清洗,吸干表面的水分,再用質量分數為0.1%的氯化汞______,最后用________清洗。
3.接種
所有的接種操作都必須在________旁進行,并且每次使用器械后,都需要用______________。
4.培養
接種后的錐形瓶放在無菌箱中培養,培養期間應定期______。
5.移栽
6.栽培
答案:一、全能性離體營養物質激素完整的植株
二、1.穩定性細胞分化
2.愈傷再分化
思考:長期進行無性繁殖的植物,只有根尖和莖尖中幾乎無病毒,因此可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獲得無病毒的馬鈴薯植株。
三、1.年齡保存時間的長短未開花植株
2.MS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機物蔗糖植物激素
3.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濃度使用的先后順序用量的比例分裂分化既分裂也分化分化根芽芽根愈傷組織
4.5.818~2212
四、1.高壓蒸汽滅菌
2.消毒消毒無菌水
3.酒精燈火焰灼燒滅菌
4.消毒
1.細胞分化與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多細胞生物體,一般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育而成的。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含有相同遺傳物質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不同的組織,進一步形成各種器官、系統,從而完成生物的個體發育過程。當細胞分化開始時,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調節,不同細胞的不同基因會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被激活,活化一段時間后有些基因的活動停止,而有些基因還在繼續活動,從而產生了特定的蛋白質(即基因有選擇性的表達),進而產生了不同的組織,也就是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了穩定性差異——細胞分化,這是發生在生物體一生中的一種持久變化,當然胚胎時期達到限度。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
由于體細胞大多是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一般已經分化的細胞仍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含有與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已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即全能性。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比較強,動物細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特別是一些高度特化的動物細胞,很難用它培養成一個新個體,但它的細胞核中仍有保持物種遺傳性的全部遺傳物質,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已取得成功的克隆羊——多利就是一例。
2.愈傷組織
愈傷組織是通過細胞分裂形成的,其細胞排列疏松而無規則,高度液泡化呈無定形狀態的薄壁細胞。它容易與根尖、莖尖的分生組織發生混淆。可以通過下表比較根尖分生組織和愈傷組織的異同。
組織類型細胞來源細胞形態細胞結構細胞排列細胞去向
根尖
分生組織受精卵正方形無液泡緊密分化成多種細胞組織
愈傷組織高度分化細胞無定形高度液泡化疏松再分化成
新個體
相同點都通過有絲分裂進行細胞增殖
3.污染的預防
污染就是指在組織培養過程中,培養容器內滋生菌斑,使培養材料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從而導致培養失敗的現象。植物組織培養不同于扦插、分根、葉插等常規無性繁殖。由于植物組織培養所利用的植物材料體積小、抗性差,所以對培養條件的要求較高,對無菌操作的要求非常嚴格。
污染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細菌污染一般是由接種人員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種時說話,或手及器械消毒不嚴等。另一種是真菌污染可能是由植物材料滅菌不當造成的。
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做好預防。
(1)防止外植體帶菌。①選擇好外植體采集時期和采集部位。外植體采集以春秋為宜,優先選擇地上部分作為外植體,陰雨天勿采,晴天下午采,采前噴殺蟲劑、殺菌劑或套塑料袋。②在室內或無菌條件下進行預培養。③外植體嚴格消毒。做消毒效果試驗,多次消毒和交替消毒。
(2)保證培養基及接種器具徹底滅菌。①分裝時,注射器勿與瓶接觸,培養基勿粘瓶口。②檢查封口膜是否有破損。③扎瓶口要位置適當、松緊適宜。④保證滅菌時間和高壓鍋內溫度。⑤接種工具使用前徹底滅菌。⑥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質品定期進行濕熱滅菌。
(3)操作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如一定要規范著裝,操作過程中不說話等。
(4)保證接種與培養環境清潔。①污染瓶經高壓滅菌后再清潔。②接種環境定期熏蒸消毒、紫外燈照射或用臭氧滅菌和消毒。③定期對培養室消毒、防止高溫。
對外植體進行表面消毒時,既要考慮到藥劑的消毒效果,又要考慮到植物的耐受力。不同藥劑、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區別對待。消毒用過的有毒藥品應收集后統一交給有關專業部門處理,以免引起環境污染。
一旦發現培養材料被污染,特別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開培養瓶。應先將所有被污染的培養瓶統一放在高壓蒸汽滅菌鍋中滅菌后,再打開培養瓶進行清洗。
題型一細胞的全能性
【例題1】下列實例中能體現細胞全能性的是()。
①用培養基培養的胡蘿卜單個細胞培養成了可育的植株②植物用種子進行繁殖③用單個煙草組織培育出了可育的完整植株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解析:①和③都屬于已分化的細胞經過培養形成可育的植株,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實際上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育成新個體,是由未經分化的細胞(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因此不能體現細胞全能性。
答案:B
題型二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的條件
【例題2】植物細胞表現出全能性的必要條件是()。
A.給予適宜的營養和外界條件
B.導入其他植物細胞的基因
C.脫離母體后的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或組織,給予適宜的營養和外界條件
D.將成熟篩管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細胞中
解析: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為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當植物細胞脫離母體后,在一定的營養物質、激素和其他適宜的外界條件的作用下,植物細胞就可以表現出全能性。
答案:C
反思領悟: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的條件:一是離體的組織或細胞;二是需要一定的激素、營養及其他適宜條件;三是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
題型三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例題3】(20__?安徽理綜)草莓生產上傳統的繁殖方式易將所感染的病毒傳播給后代,導致產量降低、品質變差。運用微型繁殖技術可以培育出無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過程如下:
外植體――→①愈傷組織――→②芽根―→植株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微型繁殖培育無病毒草莓時,一般選取____________作為外植體,其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
(2)在過程①中,常用的MS培養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______,在配制好的培養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有利于外植體啟動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接種后2~5d,若發現外植體邊緣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在過程②中,愈傷組織在誘導生根的培養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組織培養時常采用根尖或莖尖部位,原因是該部位含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
(2)MS培養基的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機物,在配制好的培養基中,常需要添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植物組織培養也應注意無菌操作。
(3)生長素用量比細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時,有利于芽的分化,比值高時,有利于根的分化。
答案:(1)莖尖(或根尖)莖尖(或根尖)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2)有機物植物激素外植體消毒不徹底(3)培養基中生長素類物質用量與細胞分裂素類物質用量的比值偏低
1.下列關于細胞分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
B.細胞分化在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C.隨著細胞分化的進行,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種類會發生變化
D.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的細胞核保持著全能性
2.下列有關植物組織培養的敘述,錯誤的是()。
A.植物組織培養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B.主要包括脫分化和再分化兩個階段
C.外植體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需要陽光D.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中要求無菌操作
3.下列關于愈傷組織形成過程的正確敘述是()。
A.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植物細胞分化的結果
B.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植物細胞分裂的結果
C.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動物細胞分化的結果
D.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動物細胞分裂的結果
4.下列關于接種時應注意的事項,全部正確的是()。
①接種室要消毒②無菌操作③接種時可以談話④外植體如莖段、莖尖可隨機放入培養基⑤接種時要防止交叉污染⑥接種完立刻蓋好瓶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5.在離體的植物組織、器官或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需要下列哪些條件?()
①消毒滅菌②一定濃度的植物激素③適宜的溫度④充足的光照⑤充足的養料
A.①③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
答案:1.C細胞分化不會使遺傳物質種類發生變化,它的實質是遺傳物質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選擇性地表達。
2.C植物組織培養是指離體的植物細胞、組織或器官在無菌操作下經脫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植物體的過程,其原理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恒溫箱的門應該關閉,不必見光,因為在無光條件下愈傷組織長得更快。
3.B愈傷組織只存在于植物細胞;離體的植物組織細胞,在培養了一段時間以后,會通過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
4.D整個接種過程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不能談話,防止呼吸產生污染,因此操作過程應禁止談話,并戴口罩;接種的外植體放入培養基時注意將形態學下端插入,而且分布均勻,不能隨機放入,以保證必要的營養和光照條件。
5.D離體的植物相關結構在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不需要光照,因為該過程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其營養物質來自培養基。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6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細胞在什么情況下吸水和失水。
(2)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能力目標
(1)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設計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
3.情感目標
認同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滲透作用的原理。
(2)細胞與外界環境一起可以構成一個滲透系統。
(3)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學過程
【導入】滲透作用
在第二章我們學習了組成細胞的分子,通過學習,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通過第三章的學習,我們又知道:水分子進出細胞必須經過細胞的邊界——細胞膜,那么水分子是怎樣進出細胞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來學習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板書:4.1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Flash演示滲透作用】介紹滲透裝置:取一個長頸漏斗,在它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層半透膜,這個半透膜有種特性,就是水分子可以透過,而其他物質不能透過。密封好后往漏斗內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將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燒杯中,使漏斗管內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漏斗管內液面高度逐漸上升,直至一定高度。
引導分析:水分子的擴散方向是怎樣的?
換句話說,就是從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擴散。(歸納并板書:一、滲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的現象。)這是否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矛盾呢?為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里濃度是指的什么性質的濃度?質量濃度還是物質的量濃度?
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的過程中,有沒有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呢?
在起始狀態和平衡狀態它們雙向擴散的速度是怎樣的呢?我們用V1代表水分子由清水擴散至蔗糖溶液中的速度,用V2代表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擴散至清水中的速度,在起始狀態時兩者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平衡狀態時呢?
正是由于開始時V1>V2,才使得漏斗管內液面升高。好,現在我把這個裝置改動一下,把半透膜換成紗布,漏斗內液面還會升高嗎?若是保留半透膜,而把燒杯中的清水替換成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內液面還會升高嗎?由此可以看出,要發生滲透作用需要哪些條件?(歸納并板書:滲透作用2.發生條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兩側存在濃度差)
是否具備了這兩個條件之后就一定會發生滲透作用呢?答案是不一定,我們可以看一看,在平衡狀態時,半透膜兩側的濃度相等嗎?那為什么滲透作用停止了呢?在這里我們就需要用到物理的相關知識了,隨著漏斗內液面高度的升高,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下的壓力,我們用F1來表示,而與此同時,兩種溶液又存在濃度差,這個濃度差會對水分子產生一個向上的壓力,我們用F2來表示,在平衡狀態時,F1=F2,受力平衡,滲透作用停止。由此可以看出,有半透膜、濃度差后,不一定發生滲透作用,但要發生滲透作用必須要有半透膜和濃度差。
【講授】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水分進出細胞其實就跟我們這里說的滲透作用的原理密切相關,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首先,我們來看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對于動物細胞來講是否所有的物質都可進出細胞?為什么?
沒錯,只有動物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才可以進入,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質則不容易進入,這是由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決定的,因此,對于動物細胞來講,它的細胞膜就相當于滲透裝置中的半透膜。若是動物細胞的細胞質的濃度與外界溶液的濃度存在濃度差,它就具備了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動物細胞就會發生滲透作用。
若是讓動物細胞吸水,你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分析細胞吸水的原因。
若是想讓動物細胞失水,又該怎么做?
分析細胞失水的原因。
若是動物細胞內外溶液的濃度相等,會出現什么現象?
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于細胞質濃度時,達到動態平衡。
在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問題上,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應該相近嗎?如果相近,植物細胞又有什么與動物細胞的不同之處呢?
對于一個植物細胞來講,它是不是一個滲透裝置呢?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為什么細胞壁不屬于原生質層?(展示植物細胞模式圖)
由于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動物細胞的結構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有所差異,我們可以利用洋蔥外表皮細胞做以下的探究。首先取材,制成臨時裝片,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緊密貼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裝片,用引流法,將細胞外溶液替換成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的0.3g/ml的蔗糖溶液,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什么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當我們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再次用引流法,將外界溶液替換成水后,又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小結: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于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
【練習】鞏固提升
見PPT
課后小結
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
今天我們從滲透作用著手,著重分析了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對于動物細胞來講,細胞膜就相當于半透膜,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失水皺縮;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質濃度時,動物細胞將——吸水膨脹;當外界溶液濃度等于細胞質濃度時,將——達到動態平衡。
而對于植物細胞來講,原生質層就相當于半透膜,當外界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將——吸水,已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將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而當外界溶液的濃度等于細胞液的濃度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⑵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2、能力目標:
⑴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⑵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并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作事理說明文;聯類引申,轉化課堂所學知識。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據光明日報(2000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于一旦。那么薇甘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設計(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做一番考察。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棲息藩籬歸咎
2、判斷下列詞語運用的正與誤。
A、聽說小林被錄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頭。
B、這件事來得太突然,她顯得束手無策。
C、如果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切生命將在劫難逃。
D、盡管老師反復勸解,她心里仍無動于衷。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于5個要點)
4、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5、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明確:
1、lüèqīfānjiù
2、A、√B、√C、√D、×
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也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與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復。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種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那么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過什么途徑入侵的呢?為什么會增多呢?由于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
4、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接著擺出現象,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討論對策。基本上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5、列數字。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舉例子。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并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復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⑴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⑵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⑶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⑴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并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于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⑵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于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于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后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⑶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干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于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蘭,一種來源于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⑦來源于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⑧20__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布公告,宣布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
四、課堂小結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范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范意識,加強生態意識,了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業
1、利用網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2、閱讀《燈光污染》,回答問題:
燈光污染
西方一位環境學家曾經提出了這么一個論點:人類在創造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毀滅這個世界。他的話不免有些悲觀,但也合乎事實。煤的發掘,石油的開發顯著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但不久以后,人們發現城市被塵霧所籠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樣,當愛迪生的電燈第一次閃現出那劃時代的光芒后,幾代人都沉浸在歡呼雀躍之中,千萬個不夜城誕生了。對著那燈火輝煌的景象,人們不禁贊頌:天上銀河落人間。然而當學生開燈夜讀的時候,當工人挑燈夜戰的時候,當市民沉浸在節日之夜的燈海之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過,這給人類以光明的燈光也會成為一種污染?
1950年,英國一架運輸機在夜間著陸時,誤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燈認作機場跑道的指示燈,從而導致一場機毀人亡的慘劇。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陽”整夜整夜地直射臥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導致精神失常,跳樓身亡。
至于夜間行車,由于對面駛來的汽車的燈光使駕駛員眩目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則不計其數了。
由于沒有科學地、合理地使用燈光,而使燈光成了一種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
這種污染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兩種:
1、亮度過大,超過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時人們所用的燈光亮度大約是80~120勒克司,當光亮度過高,超過180~200勒克司,就會對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視、失明等病癥,甚至會帶來精神上的刺激;
2、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飛機失事就是由此而導致的。
為了消除燈光污染,人們針對燈光污染產生的原因,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規定了日常生活用燈亮度指數,就是保護人體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產環境中,給作業者配以防眩鏡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車上安置雙焦防眩照明燈,大大降低了與此有關的交通事故發生的次數。
當今,人們對以前較為忽視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認識。在西歐一些國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條例載入了環境保護法中。對醫院、居民住所、旅館等設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據不同情況,規定了它們集合亮度的值。
隨著人們對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光污染問題也在逐步得以解決。此外,軍事專家還變廢為寶,把光污染作為戰略防御的一種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濁轉清一樣,光的污染問題一定會得到徹底的解決。因為人類不但善于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護這個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輝煌燦爛。
1、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2、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參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它通過運輸機墜毀、老人精神失常、因燈光眩目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實例,闡明燈光污染產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決辦法。基本上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說明材料。
2、運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舉例子是主要的說明方法。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8
種子發芽實驗(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匯報實驗中的發現:
預設:1、(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組長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并記錄、
1: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3、是充足的氧氣。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9
教學課題:
第2節動物的行為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描述各種動物行為;說出動物行為的類型;能正確區別各種動物行為,認識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動物的行為,樹立正確利用和保護動物的態度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動物行為對于動物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和實例。
難點: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動物行為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認識動物的行為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節“開屏”;麻雀、家燕等鳥類在繁殖季節會筑巢;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螞蟻會搬家等。像這些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稱為動物的行為。你還能說出其他的動物行為方式嗎?(可以從書本上找)
學生經過閱讀書本和思考后,列舉大量的動物行為類型。如:蜜蜂、螞蟻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鳥類的孵卵、育雛、定時遷徙、索食行為,某些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等。
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呢,還是后天通過學習得到的?對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難以回答,教師可通過適當的例子(如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說明: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的行為如馬戲團里的“小熊騎車”等復雜行為是通過后天學習得到的,其訓練的基礎是條件反射。我們將在以后學習。
再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有何意義?
教師可以鳥類的季節性遷徙為例要求學生討論,討論結束由學生回答,再由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明白動物的行為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為方式。并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行為是如何適應于環境的(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發言)
在了解了動物行為的類型和意義后,下面我們將以蜜蜂為例來詳細學習蜜蜂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同學們都知道,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過著社會性生活,分工合作。為人類提供了如蜂蜜、蜂蠟、蜂王漿等原料。在一個蜂群中,一般有一個蜂王,少數雄蜂和成千上萬個工蜂,它們構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68頁“蜜蜂的社群組織”,完成下表。
完成表格后,教師進行小結。并使學生明白社群生活行為的意義:只有三種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訊行為
在蜜蜂的社群組織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總有少數的偵察蜂先去尋找蜜源,然后回來“告訴”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偵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離告訴其他工蜂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69頁“蜜蜂的通訊行為”后,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蜜源離蜂巢較近,偵察蜂表現為何種行為?
2.如果蜜源離蜂巢較遠,偵察蜂如何告訴遠近及方向?
在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一般兩種舞蹈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對于如何用舞蹈來告知方位,學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師再結合掛圖或投影講解給學生聽即可。
最后利用板書小結。
板書設計:
動物的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三、蜜蜂的通訊行為
1.圓形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近。
2.“8”字擺尾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較遠。
作業布置:
復習本章,完成實驗冊上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雖然學生對動物的行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學生本身并不清楚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先向學生列舉一些常見的動物行為,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為的具體形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一些動物行為,教師再總結出動物行為的概念。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10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并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欲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于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也為以后的擇業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并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堿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他們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盡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布置學生去查閱關于酶的資料,并綜合匯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并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匯總,然后匯報。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概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2.說出我國生物多樣性的豐富性和獨特性。
3.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認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生物的意識。
2.關注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2.教學難點
(1)生物多樣性二個層次的關系。
(2)基因多樣性。
三、教學設計思路
從認識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上看: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很直觀,是知識的切人點;基因的多樣性是關鍵,是知識的深化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強化了知識的聯系。在教學活動中,圍繞“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名詞中的“多”字來展開講解,以我國生物的多樣性為主線,在歸納知識的同時,完成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采用典型事例激發學生思考與探究,通過分析事例讓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的內涵,理解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
五、教學過程
教學
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創設情境導人新課[設問]
(1)“生物的多樣性”這個名詞側重于哪個字?
(2)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樣一個“多”法呢,有幾個層次的“多”呢?“多”的意義何在呢,
播放多媒體:游弋的魚群、打鬧的狗、撲騰入水的企鵝、跳躍的猴群、飛跑的糜鹿、追逐的獅子、悠然的烏龜、快速旋轉運動的草履蟲、成片的森林、荒漠等。
[提問]
(1)從剛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多少種生物?多少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
(2)同—種生物有沒有不同的類型?
(3)為什么會有如此豐富多樣的生物?
[歸納總結)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個層次: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回答]
(1)“多”字。
(2)種類多,三個層次,“多”是指牛物的種類、基因、生態系統三個層面的多樣性。
觀察并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創設情境,通過分析“多”字,指出生物多樣性的含義,糾正學生前概念巾認為生物多樣性只是種類多樣性的片面認識。
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過渡]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我們剛才看到的只是生物大干世界中的幾個片段、上物到底有多少種,很難確切地統計出來,但目前已知的種類就足以說明生物的種類是極其豐富多樣的。
[資料分析]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教構107頁資料分析中的內容,并討論相關問題。學生閱讀資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相關問題。
利用教相中的3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我國生物種類多樣性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
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小結]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我國是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不僅是動物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而日植物資源也十分豐富:特別是裸子植物最為豐富,被稱為“裸子植物故鄉”。
[想一想)
我國三北防護林早期采用的捌種大多數是單一的楊樹,飽受星天生肆虐之苦,為什么樹種單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林容易發生嚴重的蟲害呢。
[小結]
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豐富,保持相對穩定的能力就越強。[回答]
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物的種類越豐富,抵抗外界干擾、保持相對穩定的能力就越強。
理解生物種類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基因的多樣性[設問]
我們已經了解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影響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的內在因素是什么?
[展示圖片]
展示花、魚、貓等不同生物種類以及狗的不同類型的多張圖片-
[提問]
(1)生物種類之間差異巨大的根本原固是什么?
(2)同一種生物,為什么也會有差異?
[總結)
生物的細胞內有成千上萬個基因。不同種生物的基因有所不同,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生物的各種特征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實質是基因的多樣性。
[提問]
既然生物種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多樣性.而我國又是生物樸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那么我國基因多樣性的特點是什么,
[資料]
美國科學家引進我國野生大豆與當地品種雜交,培育㈩抗大豆萎黃病的優良品種,挽救了美國大豆生產業。[回答]
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星山環境和基因共同影響的,內在因素是基因。
[回答]
(1)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
(2)即使是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之間的基因也不完全相同。
[回答]
我國也是世界上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同家之一;我國有很多的家養動物、栽培植物,也有很多的野生動植物、這些組成了豐富的基因庫,
通過一系列圖片使抽象知識直觀化,學生更易理解基因多樣性的含義及生物種類多樣性的實質。
利用上一個知識內容,點撥學生思考。
教學
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基因的多樣性
[提問]
(1)我國的這種野生大豆有什么優點?是什么物質決定了它具有這種優點,
(2)通過搜集資料,你能說出我國利用基因多樣性改良作物品種的例子嗎?
(3)基因多樣性有什么意義,
[資料]
動物同飼養的華南虎產下的兩只小華南虎眼睛是瞎的,科學家認為這是近親繁殖的結果,你認為這與基因多樣性有什么關系,
[小結]
從以卜事例可以看出.某種生物個體數目的減少直接影響基因的多樣性,而基因的多樣性對物種延續有著重要意義。
[回答]
(1)我國野生大豆的優點是能杭萎黃病;因為我國大豆具有抗萎
黃病的基因。
(2)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等。
(3)基因多樣性為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遺傳資源。
[回答]
因為近親繁殖,雙親可能攜帶相同的致病基因,會將致病甚因遺傳給子代,使子代患上遺傳性疾病。
通過對資料的分析,使學生明白我國是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體會基因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并形成保護基因多樣性的意識。
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過渡]
在一定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便是生態系統。
[展示我國生態系統圖片]
它們分別是什么類型的生態系統,
[小結]
我國幅員遼闊,生態系統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生物與不同的環境構成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觀察圖片,思考作答:有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湖泊、海洋、森林、城市等生態系統。
認識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提高識圖觀察能力。
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試一試]
我們已經知道了生物的多樣性的二個層次,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同學們可以通過下列資料嘗試總結—下。資料1:日古時,山西森林廣袤,氣候宜人,鳥獸繁多,后來由于人們濫伐森林,過度開采煤礦資源,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大量動植物減少甚至滅絕。
資料2:麻雀曾經被定為四害之一.1958年在轟轟烈烈的除四害運動中,傘同共“消滅”麻雀2.1億只。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樹木發生了嚴重的蟲災,有些地方人行道兩側的樹木葉子幾乎全部被害蟲吃光。分析資料,總結二個層次之間的關系:基因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如果基因多樣性降低,就會影響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同時.如果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種類多樣性利基因多樣性都將受到影響。
最后得出結論: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擴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概述三個層次的關系,激發學業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滲透愛國卞義教育。
教學
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課堂
總結
拓展
延伸本節課,我們共同認識了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的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具體事例體會到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那么,我們能做些什么去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呢,請大家課后收集資料,下節課討論交流。
積極思考,收集資料。
課后延伸,為下一節課作好鋪墊。
六、板書設計
第二章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初二生物教案反思篇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闡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⑵舉例說明無性生殖的類型和特點,比較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區別。
2技能目標
⑴進行植物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
⑵學會進行組織培養。
觀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霉菌的孢子生殖。
3情感目標
⑴體會生物生殖的多樣性。
⑵體會無性繁殖在生產中的應用。
二、提前準備
教師:⑴準備培養基質和營養液
⑵酵母菌和根霉的培養
⑶相關的課件材料
學生:熟悉教材內容,查閱有關無性生殖的資料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⑴有性生殖及無性生殖的概念
⑵營養繁殖活動
難點:⑴植物營養繁植活動
⑵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情境導入]:
教師:通過對前幾節內容的探討,我們已經知道了人和動物的生殖方式。那么在生物圈中,其它的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如,植物、微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究其它生物是如何生殖的。
(課件展示第3節其他生物的生殖)
[探究新知]
教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前面我們所學習的人和動物都是怎樣生殖的?
學生:都是通過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
(課件展示受精作用的過程)
師生歸納:人和這些動物都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的生活力較強。(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你能舉然界中還有那些生物進行有性生殖呢?
學生回答:(各種植物名稱)
教師引導:好,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植物又是如何進行生殖的呢?
(課件展示植物的生殖方式)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回憶綠色開花植物又是用什么來繁殖的呢?
學生:種子
教師引導:種子形成經歷了哪幾個過程呢?
學生:經歷了開花、傳粉、受精以及胚的發育。(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你能描述植物進行種子繁殖的過程嗎?
學生:(討論回答)在植物花里有雌蕊和雄蕊,雄蕊產生花粉,花粉里有精子;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細胞。花粉形成的
花粉管伸入胚珠后釋放精子,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發育成胚,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幼體,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由胚長成一株幼苗,形成新個體。(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植物通過種子繁殖的方式是不是屬于有性生殖呢?
學生回答:是
教師歸納:對。種繁殖方式也經過了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所以也是有性生殖。
教師引導: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以外,還有其他的產生后代的方式嗎?請舉出用其他方式繁殖的例子。
學生:(舉例)
(教師補充舉例)(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象上面我所舉到的這些植物的產生后代的過程中有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學生:沒有
教師:對。那么這又是怎樣的一種生殖方式呢?
學生:無性生殖
師生歸納: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無性生殖(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同有性生殖相比較,無性生殖又有什么特點呢?
師生歸納:①產生子代個體數量多,繁殖速度快,而且子代能穩定地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
②無性生殖后代的生活力下降。(課件展示)
教師:上面我所舉到的用馬鈴薯的塊莖、蒜、草莓的莖等是植物的是營養器官還是生殖器官呢?
學生:是營養器官
教師:這種利用綠色植物營養器官的繁殖新個體的方式叫做營養生殖。你能說出營養生殖的特點嗎?
學生:有利于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加快繁殖速度。(課件展示)
教師:既然營養繁殖有如此多的優點,你能舉出生活中見過常用的營養繁殖方法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補充后引導學生歸納:(課件展示)
營養生殖:
1、扦插:葡萄,月季,秋海棠,傘竹
2、嫁接:桃,梨,蘋果,大棗,柿,龍爪槐
3、壓條:類竹桃,桂花
教師:現在我們知道了植物營養繁殖的優點和常用的幾種營養繁殖方式,你們想不想嘗試著來進行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好,下面我們就來進行營養繁殖的活動。注意,在這里我們僅僅只為你介紹怎樣去進行營養繁殖。同學們可以選擇一種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進行一種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把具體的實踐過程寫成報告在班級中交流。請你們通過閱讀書中植物的營養繁殖內容,以獲得進行營養繁殖的方法,同時,探討如下問題:
1、你準備用哪種方法來繁殖哪種植物?
2、植物的營養繁殖和種子繁殖有何不同?
3、舉例說明生產上怎樣利用植物營養生繁殖的優勢。
[鞏固練習]
P95思考與練習:1、2兩題。
學生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