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規劃教學流程,增強教學自信心。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規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緊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習性和生理物性。
3、體會說明的順序和生動活潑的語言。
4、培養觀察和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與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緊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習性和生理特性。
2、體會說明的順序和生動活潑的語言。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螺的生活環境,田螺的外形,田螺活動圖。
四、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 一課 時
一、整體感知,提取信息,看圖復述。
1、接力朗讀,感受文情文脈,明確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觀察的順序是怎樣的。
2、自由閱讀,圈點批注重點。
3、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以下信息:
(1)作者是在哪兒發現田螺的?田螺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2)田螺的外形有什么特點?
(3)田螺初到“新家”以后是如何表現的?第二天又是如何表現的?
(4)田螺是怎樣生殖后代的?
4、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1)田螺的“奇妙”表現在哪些方面?
(2)這些奇妙的特點是如何發現的?
(3)“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小結:作者通過堅持不懈地觀察,發現田螺真的很奇妙。田螺的奇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外形奇妙:身體外有一個硬殼,硬殼口蓋著一層角質的硬片,保護著田螺內部的各種器官。(2)生活習性奇妙:田螺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它在沒有受到外來干擾時,會將身體從外殼里伸出來,并能沿著玻璃瓶爬到水面以上,身體緊緊地挨著水面。但是,一旦遇到干擾,它馬上將自己的身體縮進硬殼內,并將硬殼的洞口蓋得嚴嚴實實,落入水底,一動也不動。(3)生殖方式奇妙:不用產卵,可以直接生出小崽兒來。
5、看圖復述,鞏固知識。
(1)多媒體出示田螺外形、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產崽的動畫課件,要求學生對照課文熟悉內容。
(2)學生自由復述。
(3)指名學生復述課文。
6、總結交流。
(1)從這篇課文中,你學到了哪些科學知識?
(2)從“我”身上,你學到哪些科學精神?
小結: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田螺是一種軟體動物。體外有一個硬殼,硬殼口蓋著一層角質的硬片,保護著田螺內部的各種器官。當遇到不測時,田螺便把身體收縮在硬殼里,并用硬片將殼口嚴嚴實實地蓋住。田螺通常生活在池塘、水田、小溪或河溝里。田螺的這些特點都是“我”觀察到的。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能學習“我”善于質疑,勤于觀察,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一定能學到很多新的知識。
第 二課 時
一、研讀賞析,品味語言,填表比較
1、含英咀華,品味語言。
引導學生體會科學小品的語言,找出自己認為最生動有趣的語句、段落,同桌共同品讀精彩語段。
(1)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些語句、段落?讀給你的同桌聽,并說明喜歡的理由。
學生在討論研讀中互相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
(2)賞析重點語段。
重點可放在“田螺外形”、“田螺默躺不動”、“田螺活了”、“田螺下崽”等語段。體會科學小品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教師可點撥指導:
①描寫田螺不同狀態的語句。重點體會動詞的準確與生動。
②表達“我”情感的語句。重點體會心理活動的描寫和動作描寫。
③哪些語句體現出說明的準確性?哪些語句體現出描寫的生動形象性?哪些語句體現出情感的真實性?
2、感情朗讀,培養語感。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
3、求同此異,填寫表格。
(1)再讀課文,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將本文與《河邊的卵石說些什么話》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小組交流,填寫下表。
課文題目 | 表達形式 | 說明方法 | 語言風格 | 結論 |
《河邊的卵石說些什么話》 | ||||
《奇妙的田螺》 |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小結:兩篇課文都是科學小品文,語言都具有準確性與生動性相結合的特點。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具體的語言情境使學生理解并感悟“賣藝度日”“坎坷”等詞語的意思。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3、在對文本的逐步解讀中感受和體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從而學習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感悟、理解課文,從而體驗盲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
教具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第一節課我們了解了阿炳的悲慘身世,十多年過去了,阿炳的師父早已離開人世。阿炳也因為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整天帶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但是生活的貧窮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再一次的來到二泉。
2、這一次的到來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他想起了什么?下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第四自然段。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自學第四自然段,比較這一次的到來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這時他想起了什么?
(以前他是跟著師父來賞月,他看到了水面的月光如銀,聽到了淙淙的流水聲音。這一次他什么野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師傅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
2、小結: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飽經風霜的阿炳已經無法欣賞眼前的美景,卻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傷心的情,構成了多么強烈的對比。
3、一讀,指導朗讀
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
4、你從這句話當中體會到了什么?
(這是阿炳的心聲,也是師傅的心聲,更是窮苦人民的心聲......)
(板書: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5、二練
阿炳為_________而深沉地嘆息。(自己坎坷的人生)
阿炳為_________而傷心地哭泣。(自己師父的離去)
阿炳為_________而激憤地傾訴。(自己的坎坷命運)
阿炳為_________而倔強地吶喊。(自己追求幸福的生活)
6、三聽、《二泉映月》
(過度)師述:就這樣,一曲《二泉映月》從阿炳的琴弦上流瀉出來,它久久地回蕩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蕩在我們的心里.下面我們學習第五自然段。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自由讀
(1)找出表現阿炳演奏二胡時的動作的語句,用“——”畫出;(聽著,聽著,......他的手......瀉出來。)
(2)找出描寫音樂變化的語句;用“﹋”畫出;(起初......在......在......在......人生道路。)
(3)找出音樂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用“( )”標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他愛......他愛......他愛......他愛......)
2、交流表現寫阿炳演奏二胡動作的語句。
(1)聯系上下文說說對“傾吐”的理解。
“傾吐”即“傾訴”。
(2)從“禁不住”、“不停地滑動”、可看出阿炳什么?
(抒發情懷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創作的狀態)
(3)阿炳要“傾吐”什么? (阿炳要通過琴聲傾訴自己積淀已久的情懷。贊嘆...... 懷念......思索......)
(4)通過什么“傾吐”?(二胡)
3、交流描寫音樂變化和音樂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
(1)出示字幕
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在懷念……在思索……
①再聽音樂起始部分,想象相關畫面,感受樂曲的“委婉連綿”,體會琴聲表現的內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連綿”的音樂形象地表現出來的,又是如何通過琴聲把自己要傾吐的情懷具體表現出來的?
(比喻句:月光流水音符,排比句:在…在…在…)
③指導用徐緩、抒情的語調朗讀這一句,加深體會。自由讀,女生讀。
(2)出示字幕
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____,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抒發了……
①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話的理解。(阿炳通過琴聲表達自己的情感板書:看到阿炳的堅強)
②指導朗讀,語速加快,音調加高,讀出“勢不可擋”的氣勢。自由讀,男生讀。
(3)出示字幕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他愛……他愛……他愛……
①圈出表現這首樂曲特點的詞語。朗讀理解作者通過這看似矛盾的兩對詞語所表現的樂曲的豐富內涵。 (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
②樂曲表現了阿炳的什么?(悲、苦、恨、怒,更表現了他對音樂和生活的愛。板書:熱愛生活,熱愛音樂)
③指導朗讀:他愛......他愛......他愛......他愛......(讀出他對音樂和生活的愛)
4、小結:正是長期積淀在胸中的種.種情懷,化作創作的靈感,才孕育出這不朽的樂曲。就這樣,一首不朽的樂曲《二泉映月》誕生了。相機指導學習第6自然段。
六、學習第6自然段
1、齊讀第6自然段。
2、小結:是啊,就這樣,一首不朽的樂曲《二泉映月》誕生了,幾十年來,這首曲子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在國際樂壇上也享有盛譽。
七、 課堂教學總結
1、通過聆聽《二泉映月》這首美妙的樂曲,通過文本的反復學習,我們仿佛聽到阿炳深沉的嘆息、悲傷的哭泣、激憤的傾訴、通過倔強的吶喊,我們看到了阿炳的堅強,感受到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說明了阿炳(板書:)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讓我們再一次欣賞這首美妙的樂曲,感受和體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從而學習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再聽《二泉映月》完成對對聯練習
上聯:泉聲 琴聲 心聲聲聲入耳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誦全文
2、預習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
板書設計:
二泉映月
聽到: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看到:堅強
感到:熱愛生活,熱愛音樂
說明了: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課文寫的四件稀奇事,了解閏土是一個勇敢機智、聰明、能干、見多識廣的農家少年,感受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4、學習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神態、動作等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重點
學習四件稀奇事,了解閏土是怎樣的人,體會文章中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在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時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兒時的伙伴,當母親和他提起這位朋友時,他的腦海里就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畫面。
2、出示課文插圖(生看插圖)
3、課文哪一自然段是寫這幅圖的?(第一自然段)
齊讀這一自然段。
4、你覺得寫得怎么樣?(很美)你從哪里體會到很美呢?
(深藍……)顏色,是啊,作者把這些色彩寫得濃重,你能美美地讀一讀這一段,讓老師也感受到這美景嗎?
5、他就是少年閏土(板書:少年閏土)讓我們親切地呼喚一下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大家想認識這位少年嗎?好,那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一讀課文,讓我們來認識認識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遇到有什么問題或不懂的地方請作上記號。
2、出示句式:( )的少年閏土
讀了課文,你想填什么詞語? 知識豐富(板書)
3、課文中哪一句話總的寫出了閏土的“知識豐富”,請用“——”劃出來,指名說,出示句子:啊!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事,這是我以往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4、閏土的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請同學們默讀后概括。
交流、板書:瓜地刺楂
雪地捕鳥
海灘拾貝
沙地看跳魚
5、這四件事中你最喜歡哪件事呢?請選擇一件你最感興趣的事好好讀一讀,想一想從這段話中你了解到閏土的特點,并閉上眼睛好好想象一下場景,當然也可以跟你同桌交流感受。
品讀,感悟
三、學習課文(一)講讀“雪地捕鳥”
1、指名說,你從這件事中看出閏土的什么特點?
(聰明能干)板書
作者是通過哪方面把閏土的聰明能干寫出來的呢?(動作)請大家圈出表示動作的詞語,指名說。
2、看閏土捕鳥這么有本事,你會對他產生一種怎樣的感情呢?(敬佩)
誰愿意來讀一讀這句話呢,注意讀出敬佩之情。
3、你讀得真不錯,喜歡讀的同學一起來讀這句話吧,讀的時候該強調些什么呢(動詞)
4、這一部分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二)講讀“瓜地刺楂”
1、指名說,你從“瓜地刺楂”這件事中感覺到什么?板書(機智勇敢)
2、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他的機智勇敢呢?
提示:我們寫作文常常通過人物的——生接:語言、動作、神態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
3、你能把他的勇敢讀出來嗎?指名讀。
4、這樣吧,每位同學在旁邊找一位同伴把這一部分好好讀一讀吧。指導兩名同學分角色讀。
5、這一部分內容與哪一部分相呼應?
(三)學習海灘拾貝,沙地看跳魚
1、指名讀,說說這兩件事看出閏土什么特點?(見多識廣)板書
2、齊讀
四、理解閏土的外貌
(1)找出描寫閏土外貌的詞句,想一想,外貌與生活環境有什么聯系?
(2)討論交流,作者在課文中為什么沒有寫“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魯迅忘了寫了嗎?請你根據剛才我們討論的結果和課文中“我”的身份,補寫“我”的外貌。
五、結果、拓展
板書:
少年閏土
稀 瓜地刺楂 機智勇敢
奇 雪地捕鳥 聰明能干
事 海灘拾貝 見多識廣
沙地看跳魚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 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重點難點:
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一、 揭題
同學們,在我們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中有這么一句歌詞:沿著革命先輩的光榮路程,愛祖國……那么這“光榮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沿著紅軍走過的路》。
二、 檢查預習情況
1、 讀讀寫寫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龕齜牙咧嘴心急如焚兇神惡煞
2、 組詞
婉()陷()潑()冽()
豌()掐()跋()咧()
3、 多音字填空
干()饅頭調()皮供()應
干()活調()查供()品
4、 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 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脈絡。
1、 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要求:快速地默讀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2、 交流分段結果。
3、 按段意歸并法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 質疑問難
五、 課堂練習
1、 完成作業本2.3兩題
2、 自由朗讀課文。
課后小結:有幾個生字容易寫錯,如:跋豌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圍繞課后練習第一題細讀課文第二、三段,理解兒童團員們沿著紅軍的路前進中克服了哪些困難,為什么說他們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重點難點:
感受兒童團員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檢查
1、 聽寫詞語。
2、 指名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 緊抓重點詞“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進行教學。
1、 指名朗讀第一段。
2、 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這一段的主要意思。
3、 齊讀第三自然斷。思考:本段有幾句話?
4、 交流明確。
(1) 這是一個長句。先寫看到的景象,接著寫行動,再轉折到今日的行動。
(2) 用“雖然……但是……所以……”說話。
(3) 防句練習
(4) 指導朗讀
5、 默讀4-6自然段,思考:
(1) 兒童團員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前進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們是怎樣克服的?
(2) 交流明確。
兒童團員(又餓又累又怕),餓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 指導朗讀,體會紅小鬼的心情。
6、 齊讀最后一段。
(1) 理解長句子的含義。
一是概括了兒童團員沿著紅軍走過的路前進中,路途的勞累,生活的艱苦,時間之久,路途之遠;二是反映了兒童團員的頑強精神,終于趕上了紅軍大部隊。
(2) 討論“你們真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三、 學習“單元提示”
四、 課堂練習
完成作業本1、4。
課后小結:第三自然段這個復句能理解,但自己寫就困難很大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本單元的“提示”,學習用給課題添加內容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重點難點:
根據課堂概括主要內容
一、 復習檢查。
指名說“為什么說兒童團員是黨教育出來的好少年?”
二、 小學“提示”明確單元訓練重點。
我們已經學過按段意歸并法和回答幾個問題,再把答案連起來的方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上堂課我們已經用段意歸納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現在請一位同學說說。
1、 指名說主要內容。
2、 學習“提示”,明確方法,意義和步驟。
3、 操作。
(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誰)
(為什么沿著紅軍走過的路)(怎么做)
(結果)
4、 交流。
指名說——相互說——集體說——填寫
三、 朗讀課文
四、 課堂練習
課后小結:按要求填寫主要內容行,不過組織成一句通順的話就有點困難。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5
教學目的:
1、積累字詞,理解課文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認識小男孩機智、勇敢的品質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激發向他學習的情感。
教學重點:目的2、3
教學難點:1、肖像、語言、動作對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結構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們炎黃子孫期盼祖國統一的夢想與心聲,一曲《長江之歌》則唱出了對長江母親的熱愛與依戀,那么我們今天來看一看在前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夜鶯之歌》又傳達出了怎樣的一種情懷。
二、、交流所查找到的資料
教師可適當補充關于蘇聯衛國戰爭的事情
三、檢查預習情況,掃除字詞障礙
瓦礫li、耷拉da、木屑xie、鷓鴣zhe、gu
蠢東西chun、輕蔑mie、胳膊bo、云杉shan
耷拉:下垂
輕蔑:輕視,不放在眼里
阻擊:以防御手段阻擊敵人增援,逃跑或進攻。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四、整體感知課文,掌握文章大意。
本文記敘了在前蘇聯衛國戰爭中,一個被稱作“夜鶯”的孩子,把一支德國部隊引進游擊圈,使游擊隊全殲德寇的故事,表現了夜鶯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品質。
五、交流探究
1、文章共出現幾次夜鶯的歌聲,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敵人的注意
第二次:說明小男孩麻痹了敵人,取得了敵人的信任,為下文作鋪墊
第三、四次:借歌聲暗送情報,體現了小男孩的機智、勇敢。
第五次:說明小男孩仍在幫助游擊隊,體現了他的愛祖國的思想品質。
2、圍繞著夜鶯的歌聲文章記敘哪幾件事?(見板書)
3、課文為什么以“夜鶯之歌”為題?。
夜鶯的歌聲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圍繞夜鶯的歌聲記敘了小夜鶯給敵人帶路、巧送情報、全殲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思想品質。以“夜鶯之歌”為題具有明確線索,贊頌人物的作用。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
1、整理筆記
2、想象敵人進入包圍圈時小夜鶯的想法和行為。
板書: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2、請同學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創造性的復述課文
二、小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描寫描寫小夜鶯外貌、語言、動作的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外貌——有個孩子坐在河溝邊,耷拉著兩條腿。他光著頭,穿一件跟樹葉差不多的綠上衣(將一個機靈、略帶頑皮的小夜鶯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心生愛意。同時為下文誘敵成功做鋪墊;綠色衣服也為引敵人入包圍圈后順利擺脫敵人埋下伏筆)
語言——我自己學的,我還會學杜鵑叫呢?(既避開了敵人的盤問,又為下問用鳥叫報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懷疑埋下了伏筆,顯示出機智和勇敢來)
動作——孩子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樹枝,或者彎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腳把球果踢起來(一甩一甩、拾、踢三個動詞既傳神地寫出了孩子活潑、機智、靈巧的特點,也傳達出作者對小夜鶯的喜愛)
明確:
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不僅起到了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結構上起到了為下文作鋪墊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2、說一說文中的小夜鶯具有哪些的優秀品質?
小夜鶯是一個機智、勇敢、活潑、靈巧的,具有熱愛祖國的思想品質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寫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寫——交代背景、渲染氣氛
揭示了夜鶯誘敵的原因
承前啟后,幫助情節發展.
第(21)段景物描寫——山高要密,是適合伏擊敵人的好戰場.幫助情節發展
三、討論
文章的結構有何特點?
文章前后照應、首尾相連,一方面使文章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現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
四、學生小結
學過本文后你有哪些收獲?(可引導學生在學習人物的優秀品質和外貌、語言、動作描寫對于刻畫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寫的作用上來談一談)
五、作業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少年英雄的故事層出不窮,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請簡要寫出他們的事跡。
板書:機智、勇敢
小夜鶯、活潑、靈巧、小英雄
熱愛、祖國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6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背誦積累、傳承古文化。
2、 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詩詞的內容。
3、 在誦讀基礎上體會講壇的意境,體驗作者的感情。
4、 運用課本插圖引導學生根據詩意展開聯想與想象作畫。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程設計
一、 古詩引路,揭示課題
1、 引導背誦宋代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并指名說說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教師吟唱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并介紹詩的大意。
3、 出示王昌齡又一詩篇《出塞》,并簡要交代詩的歷史背景。(秦→漢→唐)
二、 誦讀詩句,了解內容
1、 教師范讀(放錄音),學生標出節奏。
2、 指導學生按節奏自由讀詩。
3、 師生齊讀,男生女生輪流讀,指名讀,指名式背誦。
4、 同桌合作,詩句、注釋,插圖三合一體會詩意。
5、 請學生說說讀書收獲,交流詩之大意。
三、 品讀詩句,體驗感情
1、 教師領導填補式讀詩句。
2、 學生有感情地邊齊誦詩篇,邊思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3、 引導學生品味“未還”、“在”與“度”的用詞之精妙。
4、 引導學生總結詩人抒發的感情。
四、 賞讀想象,依詩作畫
1、 學生邊讀詩句,邊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
2、 交流所畫景物詞:明月、關塞、飛將、胡馬、阻山
3、 激發想象,指名依文、物作畫,或用圖文說明。
明月
胡馬
陰山
三唐 關塞 飛將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7
《窮人》這篇課文列夫·托爾斯泰從“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內心獨白,環境烘托等不同表達方式,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寫活了。這個經典的片段,語言很簡潔,層次很清晰,具有學習和借鑒的價值。所以,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作者在描寫桑娜時,采用了多種形式的心理描寫:讓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動,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些什么呢……”或者從旁邊介紹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她的心跳得很歷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此外還用了幻覺描寫“仿佛有人進來,桑娜一驚!”景物襯托“古老的鐘嘶啞地敲……”等方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從文中找出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桑娜的美好品質對學生并不困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出這樣寫作的妙處。我以為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藝術再創造應該是可行的。在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補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發現作者描寫這些心理活動時的精妙之處。
在讓學生理解了心理活動描寫對表現人物品質的作用后。我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聯系主題叢書中的文章《虛職實愛》,運用同樣的方法,畫出心理活動的句子,理解人物的特點。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8
一、知識教學點
1.增進對科幻作品的了解,體會想象在科幻作品中的表達作用。
2.培養學生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勇于提出新奇見解的科學精神。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打破常規思維模式,變換角度思考。
三、學法引導
放手讓學生自由想象,想象越新奇越好。
四、教學的重難點
1.在學習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大膽想象力。
2.理解大膽而奇特的想象必須有合理的根據作導引。
五、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六、教學具準備
若干圖片
七、教學步驟
一、激情導入課文
1.先和同學們講一段“關于尾巴的故事”,動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種動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鱷魚用它的強有力的尾巴擊退敵人;狐貍用它的尾巴保持溫暖;而松鼠如果從樹上掉下來,就把尾巴當作降落傘使自己安全著陸;海貍用它的尾巴發警號,游泳時用尾巴劃水轉向,還用尾巴給窩里墊土,當咬斷大樹時用尾巴來穩住身體。有一天動物進行了一次交換尾巴的游戲,它們是這樣交換的。(印發有關資料,資料附后)
2.聽完這個故事,同學們知道了每個動物都有適合自己的尾巴,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人類如果也有尾巴會是什么情況?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國作家坎斯?彼勒的科學小品:“如果人類也有尾巴”(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一)自由讀課文。
1.在預習的基礎上鞏固對字詞的掌握
重點字詞:閑暇 翹起 蹭(cèng)
2.同學們思考討論后明確:
(1)作者是由什么而想到人類會有尾巴? (“被看的動物都有尾巴”——“看動物的動物——人”都沒有尾巴這個客觀事實引發出來的)
作者通過奇特而有據的想象入題,提出“如果人類也有尾巴”的設想。
(2)如果人類有了尾巴,那么人類的尾巴該是什么樣的?
(不會太長,不會長毛;男尾比女尾粗壯些,女尾巴會更柔美;尾巴外裹著一層薄薄的皮;尾巴都會露在外面。)
(3)有尾巴的人們又會如何去珍視自己的尾巴?
(會對尾巴加以裝點和保護,以使尾巴更美麗,更耐用)
(4)人類的尾巴有哪些功能?
A.生理上有表情達意的作用(表示歉意、表示贊同、表示友好、表示愛戀);
B.有保健的作用(更方便地感知外界的溫度、豐富的穴位可以用來治療凝難病癥);
C.尾巴可以帶來操作之便(木工用尾巴夾住木頭、女人用尾巴圈緊小孩,運動場上用尾巴拔河,使體操動作更精彩)。
(5)最后作者得出一個什么樣的結論?
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條實用而健美的尾巴!
(6)你們還有什么大膽的想象?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待機出示圖片)
(二)學習課文的重點:大膽而奇特的想象是開啟本文思路的鑰匙,更是展開本文的翅膀。
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的內容,都源于作者大膽的想象,作者的想象雖然大膽而奇特,但都有著合理推導,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作者在文中是怎樣體現新奇和合理的?
1.人類有尾巴——“被看的動物都有尾巴”,看動物的動物——人都沒有尾巴引發出來的。
2.想象人類尾巴的樣子——有尾巴的基礎上——根據人類身體發膚的特征及男人、女人體態差異上進行的。
3.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是從尾巴與人類參加社會活動的聯系想象出來的。
4.化妝品商店會有“尾巴專柜”,醫院開設尾巴的專門門診,也都是從與人體相關的社會服務項目誘導出來的想象。
5.文章最后說:“人們之所以貧困,之所以壽命不長,之所以行動不便……都是因為人們沒有尾巴”——這驚世駭俗的想象,作者雖然難以將“貧困、短壽、行動不便”同尾巴的關系一一說明,但由于全文的想象都是有據的,所以讀者對最后的驚人之語,雖然感到奇異,都又不覺其荒.唐。
(三)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大膽地想象了“如果人類也有尾巴”的一片天地,同學們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現在我們來認真地想一想,如果作者的這一愿望實現,那么我們人類人人都會擁有一條美麗的尾巴,作者筆下尾巴有很多的用處和好處,現在我們一起來發揮想象:如果這一愿望真的成為現實,尾巴會給我們帶來些什么麻煩?
同學們自由發言:(1)人類有尾巴不美麗,甚至是丑;(2)露著尾巴是把個人隱私暴露出來;(3)有了尾巴坐車不方便;(4)會給別人帶來騷擾……
(開一場現場討論會:如果人類長尾巴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通過發言培養學生大膽的想象,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祖先是有尾巴的,是因為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尾巴的功能被四肢和語言等代替,尾巴所要表達的信息,用其他都能表達,所以尾巴就漸漸消失了,應該說尾巴的消失是人類的進化。
三、課堂小結
課文描述的是想象中的奇妙世界,想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想象讓我們今天的生活變得如此豐富多彩。課文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變換角度,對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傳統的新的見解,學習了這篇課文后,同學們也不妨試著對周圍的事物,換個角度去思考,大膽地作出假設,提出不同于傳統的新見解,也許你會獲得一種別有洞天的喜悅,現在我們以“假如……”開頭說一段話,看誰的想象豐富、奇特又合乎情理,想象越新奇越好。
例:假如人類仍能夠四肢自如地行走,就會帶來行動快捷,減少車輛擁堵等效果,也會避免或者減少大腦缺血、脊椎彎曲、勞損、胃下垂、痔瘡等疾病的發生。
四、布置作業
以“假如……”為話題寫一段話,看看誰的想象豐富、奇特而合乎情理。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9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學習本文寓情于物、立意獨特的手法。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主題的寫法。
3學習楊柳所表現出的不求索取、甘于奉獻、不忘根本的可貴品質。
二、教學重點:
用對比手法突出重點。
三、教學難點:
寓情于物、立意獨特。
四、教具:四張課件。
五、教學過程:
1、引題:
三則科學界對植物所做的實驗
分析:植物也有“喜、怒、哀、樂”。植物也有生命力,我們不能隨意踐踏它們,同時讓學生們知道文學家賦予植物象征意義是有科學根據的。(激發興趣)
2、指出下列花木的象征色彩:(課文延伸)
桃李——門生(俗話說“桃李滿天下”只門生眾多的意思)
竹——氣節(四季青翠,姿態瀟灑自若,有寧折不屈的氣節)
荷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菊梅——傲骨(深秋時節傲霜怒放,不畏嚴寒,獨步早春)
柳——依戀(枝葉軟如絲,風起時柔條千縷,依依飄飄)
3、①小聲默讀課文(熟悉課文)
思考:作者贊美楊柳的什么精神?標段
②應弄懂的詞語:荊棘、宅邊、冠冕、執著、芍藥、皈依、高踞
③分析1直3段,板書如下:(分析課文)
作者與楊柳有一段自然的緣分
認識楊柳、偶然
批評世人、虛偽
熱愛楊柳、偶然
批評世人、虛夸
作者:率真自然
④分析4直7段,板書如下:
作者發自內心贊美楊柳
外形:珠子、S線
內質:不求索取、甘于奉獻
對比牡丹、葡萄
不忘根本
對比其它花木
楊柳:樸實謙遜
⑤歸納寫作特點:對比鮮明寓情于物(整合課文)
⑥歸納中心思想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10
知識與技能:
1、學會10個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誕生經過。
4、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樂曲的豐富內涵。
過程與方法:
朗讀課文,感悟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感悟并背誦課文,從而體驗盲人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用心靈聆聽名曲。
1、同學們,你們平時都喜歡聽什么樣的音樂?(指名說)
2、這節課,老師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這首典子時,曾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聽這首曲子,應該跪下來聽。”究竟是什么樣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動小澤征爾的心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聆聽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聽,看自己聽出了什么。聽后談感受,并說出曲子的創作者。
4、一首名曲,我們用心去聽時,會聽出豐富的意蘊,阿炳為什么能創作出這樣動人的音樂?這篇課文又講了些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二泉映月》
(板書課題)生齊讀。
二、用心靈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纖細的琴弦,苦難的人生坎坷的經歷,用長期積淀的種.種情懷創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愛全部融進了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賞完這首感人的旋律,讓我們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學們,你們看,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雙眼失明的盲人,這個世界再怎么五彩繽紛,對他來說都只有漆黑一片,他從小就沒有爹娘,濃濃的父愛,偉大的母愛,對他來說卻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他流落街頭,形同乞丐,他生活貧困,疾病纏身。為了生活,他只得以賣藝為生,他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親人――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也離開了人世。
(出示詞語:雙目失明 沒爹沒娘 流落街頭 形同乞丐 生活貧困 疾病纏身 賣藝為生 飽受艱辛)
3、請同學們用心去讀一讀這些濃縮了阿炳悲慘一生的詞語,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這位盲人的不幸命運。
4、讀完了這些詞語,你想說些什么?(指名說)
三、用心靈誦讀課文。
1、這位嘗盡人間辛酸的盲人為什么能創作出如此不朽的樂曲呢?打開課文,聽聽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配樂朗讀。
(教師范讀課文)
2、聽完了朗讀,你們覺得老師讀得好嗎?好在哪里?
(指名學生說)
3、聽著音樂,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課文第五自然段集中體現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所體現的內容和意境,自由練讀課文。
(學生練讀)
5、指名誦讀第5自然段。
6、評一評,說一說。
四、用心靈感悟內涵。
1、請同學們再好好地讀一讀這一自然段,你從中讀出了阿炳的什么樣的內心世界?
(生自讀自悟、師巡視,個別交流點撥)
2、誰來說一說,讀了這一自然段,你從中讀出了阿炳的什么樣的內心世界?為什么?
(指名說,說完后,讓學生將這些詞語寫在黑板上。如:悲傷、痛苦、愛、信心……)
3、同學們、阿炳用他那纖弱的琴弦,苦難的人生譜寫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時此刻,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我們對阿炳由衷的敬佩嗎?
(指名讀)
4、阿炳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他用音樂訴說了他坎坷的人生經歷,同學們,如果這個時候我再問你,《二泉映月》寫什么,你還會簡單地告訴我《二泉映月》僅僅是一首曲子嗎?你會怎樣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
5、總結升華。
五、回顧全文,課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聲即心聲。讓我們用我們整個心靈再一次感受那動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讀課文)
2、上網查閱資料,聽阿炳的音樂開展“走近阿炳”的活動,感受民間音樂家坎坷的一生。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11
教學目標:
(一)理清作品思路,領會作者觀點
(二)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三)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教學難點:想象力的培養和創新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導入新課:動物的尾巴的功能很多。松鼠的尾巴充當降落傘,把握平衡;小狗的尾巴能夠表情達意;魚的尾巴起到劃槳的作用。我們人類沒有尾巴,可是如果人類也有尾巴,會怎樣呢?今天,我們學習美國作家的坎斯.彼勒《如果人類也有尾巴》。
二.默讀課文,正音正字。(學生到黑板前書寫字詞,教師強調易錯的音和字)
脂. 穴 癌 翹 褪
三.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提出“人類如果也有尾巴”的設想
2.想象人類的尾巴的樣子
3.寫人們會珍視、裝飾、保護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思考問題:
1.作者依據什么提出人類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據什么想象出人類尾巴的樣子?
五、討論得出:
1.根據在動物園里“被看的動物都有尾巴”,“看動物的動物——人”都沒有尾巴這個客觀事實引發出來的。這一想象是大膽、奇特的,然而又是有依據的。
2.作者在想象人類尾巴的樣子時,也是在前一個想象的基礎上進行的,對人類尾巴的描述,是根據人體的體征和男女體征差異而進行。如寫人類的不會長毛,是依據人類的進化早已“褪去了身上的毛”這一特征推想而成的;“男人的尾巴要比女人的尾巴粗壯些”,是依據“男人所有的肢體都比女人強健”這一特征想象推測的。
從上面分析得出:作者想象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依據的。所以,作者得出結論:“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條實用而健美的尾巴。”這驚人的結論。雖然奇特,但我們絲毫不覺荒.唐。
六.課堂總結:這篇課文特點就是大膽想象——有根有據——合理推導——得出結論。
七.課堂拓展練習
請同學們從下面兩個半命題中任選其一,大膽想象,依據合理,說一段話。
題目一:“假如人類有__”
題目二:“如果動物會__”
八.作業:請把上面的題目補充完整,寫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首詩,聯系自己搜集的相關資料,領會延安精神,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句子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課文。
4、仿照詩句的表達方式,寫句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說到新中國的建立歷程,我們不會忘記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不會忘記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將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追尋那段激動人心的革命歲月。
2、讀單元提示,明確單元要求。
3、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四課,齊讀課題。
4、簡介延安。我們為什么要追尋延安?
二、學習字詞,整體感知:
1、出示重點詞語,指名朗讀:
翩翩歸來 茁壯成長 滿目琳瑯 毫不猶豫 燦爛輝煌
脊梁 镢頭
2、指名分節讀詩歌,思考這每節詩的意思。
三、指導學習第一節詩歌:
1.自由讀第一部分,邊讀邊思考,你從這節詩中讀懂了些什么?
2.學生交流。
把我對延安的追尋比作是燕子對春光的追尋和小樹對雨露和太陽的追尋。從而表現了我對延安追尋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寫句子:
4.朗讀。背誦。
5、小結學法: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含義,及表達的情感。
四、學生自學后面的幾節詩:
1、學生自學。
2、交流:
(一)第二節:
1、南泥灣開荒的镢頭是指當年在南泥灣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當年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掃蕩,并調集幾十萬軍隊包圍陜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叫囂著要“餓死八路軍,困死八路軍”。當時,邊區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僅有140萬群眾,要擔負起幾萬干部、戰士和學生的吃穿用,實在是一件難事。正如毛澤東說的那樣“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在這嚴峻的歷史關頭,1939年2月黨中央、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動員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1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長兼政委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南泥灣,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戰勝重重困難,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它代表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追尋的是這種精神。
2、楊家嶺講話的會場: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 1938年11月,因日本飛機轟炸延安,中央機關由城內搬到楊家嶺。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運會、婦委、青委等單位均設在這里。黨中央在這里居住期間,領導了大生運動和延安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也是在這里舉行的。1943年10月,中央書記由此遷駐棗園,中央其他單位仍留住這里。棗園是中共中央書記處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駐地。實際上是指追尋黨中央的領導。
3、朗讀。
二)第三、四節:
1、雨后春筍:比喻高樓大廈涌現得快、多。
滿目琳瑯:各種好東西很多。通過這兩個比喻告訴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現代化。
2、溫熱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
3、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掉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車的含義是指貧窮落后,頂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4、連起來讀三、四節詩。
5、概括意思。
三)第五、六節:
1、反問句的體會。
2、追尋信念:什么樣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
3、追尋溫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4、追尋光明:只有擁有延安精神才能擁有光明。
五、總結全文:
1、分段概括段意。
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
3、練習背誦。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緊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征。
3、體會說明的順序和生動活潑的語言。
4、培養觀察和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與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看看這是什么?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田螺的課文——奇妙的田螺。
我們讀完課題,就會不由在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是奇妙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快速默讀課文,說說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田螺的?
2、交流:按照時間順序來介紹田螺
撿回田螺的那一天
第二天早晨
又一天早晨
3、在這三個部分里分別介紹了田螺的哪些奇妙之處?
外形
生活習性
下崽
三、感受觀察和表達:
1、那田螺的這三個方面到底怎么個奇妙呢?請同學們勾畫出描寫這三個特點的相關語句,邊讀邊體會。
2、重點指導:
(一)外形
說實在的,田螺很好看。整個身子,圓乎乎的,被包裹在那個深綠色的硬殼里面。硬殼上,有一道向右旋轉的溝紋,從頭轉到尾,越來越密。頭部,有個圓錐形的硬殼口,上面覆蓋著一層角質的硬片,像道結實而又嚴密的門戶,時刻保護著田螺內部的各種器官。
(1)從整體到部分有順序地進行觀察的。朗讀
(2)運用比喻的方法。將硬片比作門戶,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硬片的作用。
(3)從顏色、樣子這兩個方面進行描寫,用詞準確。
(二)生活習性:
(1)過渡:在我將它撿回來的那一天,它一直不動彈,直到晚上我要上炕睡覺了,看看它,它仍默默地躺在那里。我懷疑——接讀
(2)不知啥時候,它已爬到玻璃缸子的上面,像個球似的,牢牢地粘在壁上——緊緊挨著水面。看樣子,即使缸子再高,水再多它也會爬到頂的。
呀,田螺不但活著,而且還是那樣地有意思哩:
(奇妙之處在于:從"已、牢牢、即使、再、也會" 感受到這么小的動物生命力還挺強的,從中可以知道它膽小、自我保護意識很強。)
(3)讀一讀,田螺是怎么爬上來的呢?
(4)它正在進行它的幸福之旅呢!可是一旦遇到什么風吹草動呢?(注意指導“一收、一縮、早、嚴嚴實實”)
(5)通過作者的描述,誰能說一說,這田螺的生活習性的奇妙之處?
這是這樣可愛這樣奇妙的田螺。
(三)下崽方式的奇妙:
(1)那球球個子很小,只有綠豆粒那樣大。吐出來的小球球,慢悠悠地降到水底,就像飛機投下的小炮彈。
運用比喻手法:將小球球比作飛機投下的炮彈。讓我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下崽的奇妙。
(2)這部分的第17自然段里的第二句話可不可以去掉呢?
照應。前文這一句話照應了第一段的內容,使文章開頭部分設置的懸念得到了解釋,這樣寫才使文章結構完整。
3、小結:
剛才我們通過深入讀書感受了田螺外形、生活習性、下崽的奇妙之處。這些奇妙的特點是如何發現的呢?
(是我仔細地觀察、堅持不懈地觀察)
四、小結全文:
只要我們能學習作者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也一定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也能寫出更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14
《窮人》,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改編雨果敘事詩《可憐的人們》,成就的一篇短篇小說。
全文沒有一個“窮”字,我們卻在字里行間感受著“窮人真窮”。盡管如此,他們又是富有的,幸福的。她們關愛鄰居,在西蒙死后,本能的抱回西蒙的兩個孤兒,漁夫寧可自己“熬”,也要撫養兩個孤兒。她們愛家,家雖窮,卻“溫暖而舒適”。她們愛親人,桑娜在家補破帆,心里擔憂的卻是丈夫的安危,西蒙的死活。漁夫回到家更是關心妻子在家干什么。西蒙臨死,用舊衣服蓋住孩子,舊頭巾包住孩子的小腳,憐子之心,蒼天可鑒。正是這樣的藝術構思,為作品增添了豐富的內涵和精神的力量。窮人,并不窮!這些可敬的窮人,雖然是最底層的小人物,但他們在苦難面前的所作所為,給了我們多么美好的感動,他們的心靈深處,永遠閃爍著鉆石般的光芒。反觀《窮人》,耐人尋味。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環境描寫、情節描寫,塑造人物品質。
結合語文要素和《窮人》文本的特點,我的設計思路以情感為主線,以環境描寫、情節中的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為支架,讓學生在體會文章情感的基礎上,學會表達,也就是小說文體如何借助環境描寫、情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為了達成目標,主要設計兩大議題:一是體會“窮人真窮”,此環節放手讓學生在文本中的環境描寫中、情節描寫的細節描寫中找窮人很窮的句子。在此基礎上做一交流。最后我總結,窮可能隱藏在一處環境描寫中、一處細節中、一處標點中……;二是重點理解“窮人不窮”。窮人不窮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主要引導學生聚焦環境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來學習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同時挖掘桑娜、漁夫身上的人性光輝。以達到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合一。能力遷移部分設計第一道題是通過學習桑娜家里的環境描寫遷移理解西蒙家的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起到的作用。第二道題是利用文本留白,抓住桑娜兩次沉默,來讓學生寫出桑娜此時矛盾、糾結心理中隱含的善良之心。抓住漁夫的語言描寫“熬”,寫出漁夫此時雖然日子過的艱苦,卻顯示出一個男人的責任與擔當的心理活動。通過體會、寫話學生再一次認識了西蒙身上母性的光輝,桑娜、漁夫身上善良、仁愛的人性光輝。最后讓學生說出窮人窮的是什么,不窮的是什么。升華主題,水到渠成。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案反思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
2、體會詞語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寫句子。
3、默讀課文,體會紅小鬼在追趕大部隊的路途中表現的堅定的志向,頑強的毅力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指名讀生字。
2、文中重點生字詞的朗讀:
廣昭戰役 陜南戰役 強渡嘉陵江戰役 勝利捷報
暖風煦煦 春意盎然
瘆人 齜牙咧嘴 陰森可怕 神龕
跋山涉水 餐風宿露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
A、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第一自然段進行概括。
B、引導學生分別找出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你讀了之后有怎樣的感受?
三、品讀體會:
1、感受文章的詳略:
歷時三個月,行程1000多千米。文章是否將他們追趕紅軍大部隊的每一天都寫了呢?
2、第一天的經歷又只選取了三個場面來寫的,是哪三個場面?
趕路、夜宿神廟、吃供品。
3、這三個場面作者又分別是怎么來表現這群紅小鬼的精神的呢?
A、第一個場面運用反襯的手法:
可不可以去掉中間寫景的這部分呢?
景色越美麗,紅小鬼越不觀賞,越是心急如火,就越能感受到他們追趕大部隊的急切,他們志向的堅定。
對比朗讀。
B、第二場面運用環境描寫和神態描寫:
神廟,平日就很瘆人,這時候愈發顯得陰森可怕。黑影里,聳立著一尊尊齜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剛,觀音菩薩……把幾個膽小的伙伴嚇得夠嗆,不敢環顧四周,他們靠著墻根,整整坐了一夜。
感情朗讀。整整、坐(表現堅定的意志,心里怕得不得了,可就是沒跑回去。)
C、語言描寫:
“看來,菩薩也支持我們的行動,給我們安排下這么寬綽的客店,還送干糧,好讓我們吃飽睡足以后,加油趕上部隊呢。”
菩薩支持我們的行動、安排下這么寬綽的客店、送干糧等語句感受到他們樂觀的革命精神。
分角色朗讀。
4、他們還經歷了哪些困難呢?齊讀課文第10自然段。
5、一齊贊揚這群小紅軍,讀婦女部長何連芝把12個小鬼摟在懷里說的話。“你們從小就這么有志氣,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四、拓展延伸:
1、在四川省川北地區,至今還流傳著12個紅小鬼沿著紅軍長征路線追趕隊伍的故事。回家后向你們的父母講一講這個故事。
2、練筆:從10自然段中選擇一個困難進行描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