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從而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寫好有關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要注意什么?小編給大家分享有關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
課本第99頁例9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第7-10題。
教學目標:
懂得商業打折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與“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相同,并能正確地解答這類應用題。
教學重點:
按折扣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對折扣的理解,并正確列出算式。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春節假期是人們旅游和購物的好時機,許多商家都看準這一機會,搞了許多促銷活動。課前我讓同學們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銷手段,有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剛才很多同學都說出了一個新的詞:打“折”。同學們所說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買一贈一、買四贈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打“折”。
二、實踐感知,探究新知
1、提問:看到“打折”兩個字,你會想到什么?
學生全班交流。
小結:工廠和商店有時要把商品減價,按原價的百分之幾出售。這種減價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華聯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結:“幾折”就是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
提問:一件襯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質疑:剛才很多同學課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詞,現在請你說說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問:說一說下面每種商品打幾折出售。
①一輛汽車按原價的90%出售。
②一座樓房按原價的96%出售。
③一只舊手表按新手表價格的80%出售。
2、教學例9。
學生自己讀題。
出示例9的場景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獲取到哪些信息。
提問:你知道“所有圖書一律打八折銷售”是什么意思嗎?
提問“現價是原價的80%”這個條件中的80%是哪兩個數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要以哪個數量作單位1?這本書的原價知道嗎?你打算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嘗試。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過程
解:設《趣味數學》的原價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數學》的原價是15元。
3、引導檢驗,溝通聯系。
啟發:算出的結果是不是正確?你會不會對這個結果進行檢驗?
先讓學生獨立進行檢驗,再交流交驗方法。
啟發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驗:可以求實際售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看結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價15元乘80%,看結果是不是12元。
4、指導完成“練一練”。
先讓學生說說《成語故事》的現價與原價有什么關系,知道了現價怎樣求原價。再讓學生根據例題中小洪的話列方程解答。學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樣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時依據了怎樣的相等關系?你又是怎樣檢驗的?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六第7題。
指名口答。
2、做練習十六第8題。
讓學生獨立解答,再對學生解答的情況適當加以點評。
四、課堂總結
提問:回憶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現價、原價與折扣之間有什么關系?
五、布置作業
練習十六第9、10題。
有關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2
單元目標:
1、使同學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使同學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和外表積的計算方法,并會正確計算。
使同學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單元重點:
掌握圓柱的外表積的計算方法和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單元難點:
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1、圓柱
(1)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練習二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圓柱各局部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同學細致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同學回答,使同學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后指名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2)直徑是3厘米
(3)半徑是2分米(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說說喜歡圓柱的理由。(美觀、實用、平安、可滾動……)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外表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身手中圓柱的外表,說說發現了什么?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么?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么?(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3.圓柱的高
(1)課件顯示:一根豎放的大針管中的藥水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引導同學考慮:藥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關?
(2)引導小結: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3)結合課本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①課件顯示:裝滿牙簽的塑料盒,問:這些牙簽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簽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說些什么?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不清的高,丈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同學操作分析,得出丈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4.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
(2)尋求發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②同學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生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后說出自身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和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么方法轉化生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生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②想一想:當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形?
③引導小結:不論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生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2題。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同學和時輔導。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
四、安排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P15的1、2題。
板書:
┌長方形
沿高剪┤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長方形的寬
有關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首先帶動課堂氣氛
2、教會學生什么是面積。
3、學習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
4、能夠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動手操作展開圓柱的側面積
三、教學難點:
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多樣性,并能夠將展開圖與圓柱體的各部分建立聯系,并推導出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教具準備:
圓柱表面展開圖、紙質圓柱形茶葉罐、長方形紙、剪刀、圓柱體紙盒。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出示:牛奶盒,紙箱,可比克。
提問(1)這些東西我們很熟悉吧!誰來說說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呢?(指名說)
(2)制作這些包裝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材料?(指名說)
師:誰能說說上一節課你學過圓柱體的哪些知識?
生:........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自制的圓柱體模型,動手摸一摸
生:動手摸圓柱體
師:誰能說一說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
生:.......
師:你所摸到的圓柱體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積,我們這節課就要學習如何求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大小。板書課題:圓柱的表面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圓柱的側面積是一個曲面,那么怎樣才能把它變成我們熟悉的平面呢?(找學生回答問題)提問:請大家猜一猜,如果我們將圓柱體的側面(也就是這個包裝紙)展開,會是什么形狀的呢?
研究圓柱側面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茶葉罐的包裝紙展開,看看得到一個什么圖形?先猜想,然后說說,再操作驗證。這個圖形各部分與圓柱體茶葉罐有什么關系?小組交流。(學生要說清楚展開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圖形)(展開的形狀可能是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
1、獨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紙質小圓柱,長方形紙,剪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剛才的猜想。
2.操作活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茶葉罐的包裝紙展開,看看得到一個什么圖形?
(2)觀察這個圖形各部分與圓柱體茶葉罐有什么關系?獨立操作后,與小組里的同學交流
3.小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識計算它的面積嗎?
4、小組匯報。(選出一個學生已經展開的圖形貼到黑板上)
重點感受:圓柱體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里要強調沿著高剪)
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上的那個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S側=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徑為r,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也可以寫成:S側=2∏r×h
師:如果圓柱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因為剛才學生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剪開的,所以可能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此時可以讓已經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學生介紹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圓柱紙盒用此法展開)
(四)、練習
求圓柱的側面積(只列式不計算)
1。底面周長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直徑是2分米,高是45分米
3。底面半徑是3.2厘米,高是5分米
(五)研究圓柱表面積
1、現在請大家試著求出這個圓柱體茶葉罐用料多少。需要計算哪幾個面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指名說)
2、動畫:圓柱體表面展開過程
3、圓柱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得出結論: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4.一個圓柱形茶葉筒的高是10厘米,底面半徑是3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反饋)
(六),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比較有蓋,無蓋,一個蓋的圓柱物體的表面積計算的異同?多媒體出示:水管,水桶,糖盒提問:這些圓柱形物體在計算表面積時有什么不同?(指名說)
2、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水桶,底面半徑是10厘米,高是4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得數保留整百平方厘米)重點感受:沒有蓋,至少這兩個詞語。在實際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3.一個圓柱形水池,直徑是20米,深2米,在池內的側面和池底抹一層水泥,水泥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六、教學結束:
布置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制作出一個筆筒,下節課帶來送給自己的朋友。
有關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加深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能應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2、進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2、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
二、基本練習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差12立方分米,這個圓錐的&39;體積是()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體積和是96立方分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3)把一個體積是18立方厘米的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削成的圓錐體積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個圓柱的體積、底面積與一個圓錐相等,圓錐的高是9厘米,圓柱的高是()厘米。
(5)圓錐的底面半徑是3厘米,體積是6.28立方厘米,這個圓錐的高是()厘米。
2、判斷。
(1)圓錐的底面半徑擴大3倍,體積也擴大3倍。()
(2)一個正方體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積和高相等,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是圓錐體積的3倍。()
(3)圓錐的底面周長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體積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綜合應用
1、一塊圓錐形巧克力,體積是6立方厘米,底面積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個圓錐體積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八課時教學反思
教材中圓錐體積的相對練習較少,但在實際解決問題中卻常常需要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以特別增加了一課時練習。
教學中的一組填空題,對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圓柱與圓錐的聯系很有價值。通過練習,學生們明確了圓柱與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和為4個圓錐的體積(或4/3個圓柱的體積),而它們的體積相差2個圓錐的體積(或2/3個圓柱的體積)……。掌握這些知識對于解決實際問題很有幫助,如將圓柱削成最大的圓錐,求削去部分的體積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圓柱的體積乘2/3(1—1/3)從而使計算簡便。
教學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學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問題,可用算術方法列式又常常對“1/3”發憷。為了更好與初中銜接,我在本節課綜合應用環節儼然是一位“推銷員”,不斷給學生強化方程解法的優勢,但在實際應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納這種方法。而用算術方法解答,則必須首先明確:若圓柱和圓錐體積和高(或者是底面積)相等,那么圓錐的底面積(或高)是圓錐的3倍。
[再教建議]針對學生思維習慣,在教學填空第4小題時不僅要講清原因,而且應要舉一反三,促使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切實掌握體積相等的圓柱與圓錐之間的聯系。
有關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5
教學內容:
教材2-4頁例題及“做一做”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具學具:
溫度計、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④零上10攝氏度(零下10攝氏度)。
3、談話: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看教材: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里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氏度嗎?(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個0,表示0攝氏度)。
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氏度。
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系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比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溫。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溫,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②北京的氣溫比0℃低,是零下4攝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了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2、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寫出各地的溫度,并讀一讀。
3、聽一段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溫度記錄下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學習珠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P4第2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我們觀察課本上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們再來看x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可以記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
(2)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8844.43米或8844.43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
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組討論,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收集到了一些數據,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還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們觀察一下這些數,它們一樣嗎?你們想幫它們分分類嗎?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出:因為+8844.43也可以寫成8844.43米,所以有正號和沒正號都可以歸于一類。提出疑問:0到底歸于哪一類?(引導學生爭論,各自發表意見)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類的,老師可以出難題:我覺得0可以分在4它們一類啊,你們怎么來說服我?
②如果有學生發表分三類的,有的分兩類的,可以引導他們互相爭論。
4、小結:我們從溫度計上觀察,以0℃為界限線,0℃以上的溫度用正幾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幾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界線,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們用正幾來表示,低于海平面我們用負幾表示。0就象一條分界線,把正數和負數分開了,它誰都不屬于。但對于正數和負數來說,它卻必不可少。我們把象+4、4、+8844.43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象-4、-155等這樣的數我們叫做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這節課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正數和負數。(板書:認識正數和負數)
五、聯系生活,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2、3題
2、你知道嗎:水沸騰時的溫度是____。水結冰時的溫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是
3、討論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
(1)存折: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來的錢為標準,取出了800元記作-800;存入了1200元記作1200元,還可以記作+1200元)
(2)電梯: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為界線,地平面以上一層我們用1或+1來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層)。老師現在要到33層應該按幾啊?要到地下3層呢?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正數和負數。在我們的生活中,零攝式度以上和零攝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與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義,我們都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
七、布置作業
《家庭作業》第1頁的練習。
有關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6
設計說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借助定義、實例,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的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關系的兩種量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借助具體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現規律。
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這一規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
3、借助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反比例關系式。
因為正、反比例體現的都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系,且正比例關系表達式學生已經掌握,所以在總結反比例關系表達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己總結出反比例關系表達式,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玻璃杯直尺水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復習。
課件出示:一個圓柱形水箱,底面積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這個水箱能裝水多少立方米?
(1)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2)提問:你是根據什么公式進行計算的?
預設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3)師追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還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呢?在什么情況下其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
預設
生1:底面積=圓柱的.體積÷高,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
生2:如果底面積一定,圓柱的體積與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圓柱的體積與底面積就成正比例。
2、引入課題。
如果圓柱的體積一定,那么底面積與高又成怎樣的關系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有關圓柱的體積問題以及列舉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系,在培養學生思維完整性的同時,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關系的量。
(1)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2,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觀察。
師:觀察情境圖,理解圖意后,觀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觀察,再一列一列地觀察,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積/cm2
10
15
20
30
60
…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
①表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杯子底面積的大小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2)學生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
生1:有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
生2: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一定)。
(4)明確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總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就把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