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
教案的內容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展開,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需要講解的知識點。如何寫出優秀的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分析唐太宗的執政措施和政績,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分析概括貞觀之治的內容,初步了解歸納、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盛世”現象,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和歷史觀點。
4、結合課文的引文、課中思考題及課后練習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以史論證、史論結合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貞觀之治內容的教學和觀看圖片、錄像資料,讓學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認識盛世局面的出現是統治者為穩定社會、鞏固統治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合理調整統治政策的結果。
2、搜集有關唐太宗的史料,運用“自學——問題——討論”法,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有關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訓,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因而出現了“貞觀之治”。通過對其統治措施和政績的教學,加深學生對杰出人物和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所起作用的理解。
2、輕徭薄賦是歷代統治者恢復經濟、穩定社會、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對唐太宗輕徭薄賦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減輕民眾負擔、以民為本的重要性。
3、通過唐太宗重視和善于納諫的故事,培養學生勇于接受批評的品德。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貞觀之治”的含義
2、“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3、“貞觀之治”的內容
二、難點:
1、如何評價唐太宗
2、如何看待歷史上出現的“盛世”現象
教學方法:
“自學——問題——討論”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一課知識,導入新課)
提問:隋朝為什么會像秦王朝一樣建立不久就爆發了農民起義?結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統治土崩之際,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員乘機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來建立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
教學綱要:
一、玄武門之變: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門之變
二、輕徭薄賦:
1、原因
2、表現
3、作用
三、_:
1、原因
2、表現
3、作用
四、加強中央集權
五、完善科舉制度
六、“貞觀之治”的含義
(導學小結)要求學生談談對唐太宗的評價,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以突破難點。課后作業:
1、()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的名字叫(),他要位期間的年號為(),他是發動()做了皇帝。
3、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他重用富于謀略的()和善斷大事的()為相,人稱“房謀杜斷”。前后向唐太宗上諫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貞觀年間,為了防止宰相專權,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采取的措施是()。
5、唐初沿用()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和();六部是指()()()()()()。六部隸屬于三省中()省。
6、唐太宗為解決“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7、唐朝科舉的常設科目是()和()。在當時通過科舉考試做官,應該考()科。
8、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史稱()。
9、“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胺笔⒁粫r”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里?隋朝為什么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么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敦懹^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蹦隳苷f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么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基本情況,了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并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三)情感與態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為了便于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里?(學生看課本注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稱為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為為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等,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制作一個表格。
7、教師提供歐洲新航路開辟時哥倫布等遠航的情況,與鄭和遠航對比,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么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放貢舶“勘合”憑證,規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并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后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著“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巨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后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為了在中國傳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歷》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啟主持修訂的新歷法為基礎;這部歷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布。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于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為什么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為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5
復習目標:
識記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時間及地點;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狀況與主要農作物;炎黃帝,堯舜禹的傳說。
復習重點:
識記以上內容
復習難點: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比較
復習方法:
先學后練,當堂訓練
復習課時:1課時
復習過程:
一、由世界史人類的形成復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并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復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中考強化限時訓練:5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中考強化訓練”
教師發現疑問并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并板書:
復習:中華文明的起源
1、人類的形成: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種
母系與父系氏族社會
2、中華文明:
元謀人:云南元謀縣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會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距今約70~20萬年會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長江流域住干欄式房屋種植水稻半坡人:陜西西安黃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父系:炎帝、黃帝:華夏族人文初祖—黃帝
堯舜禹:禪讓制
七、當堂效果檢測:
1、“我來自元謀,你來自周口,牽起你毛茸茸的&39;手,愛讓我們直立行走?!边@首在網絡上頗為流傳的詩句,讓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蒙上了一層神秘而浪漫的薄紗。下列遠古人類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被稱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歷史學習小組開展“感知170萬年前生活,尋找遠古人類足跡”活動,他們應該去()
A、云南元謀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陜西西安
4、“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平定荒漠,舉世稱殤…造車指南,辨兆萬民不易之方向?!边@是臺灣的宋楚瑜祭拜何處的祭文()
A、炎帝陵B、黃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是“特立獨行”的一課,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上承《北方民族大融合》,下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學好本課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聯系與理解,。因此在整個課程標準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節課。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初一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掌握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發展等史實。2、通過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的能力.
三、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建立及措施;行省制度的內容和影響;民族融合的表現。教學難點:行省制度的內容和影響。
四、教法分析
在本課的講授中我采用了講述法、問題探究法及情景教學法等。
五、學法分析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閱讀法、分析歸納法。
六、學情分析
學生的基礎存在差異,其中有少部分同學對歷史不感興趣.
七、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過程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做如下構想和設計。
1.導入新課:
北方還生活著一個馬背上的少數民族——蒙古族。帶領學生踏上一望無際的蒙古大草原去探究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2.講授新課:
本節課共設有三個子目錄,第一目錄著重介紹“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第二目錄主要講述元朝的統一,包括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往及行省制度的確立等內容;第三目錄呈現的是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表現。接下來我會逐一講解。
(1)“一代天驕”統一蒙古“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伐殺?!眮硭伎脊?2世紀的蒙古的社會狀況什么樣子的,這種狀況又是誰來改變的?從而自然引出主人公———成吉思汗。由此過渡到介紹成吉思汗,首先會讓學生閱讀第一目錄的內容和小字部分的內容,找出本目中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重要時間、地點、事件的過程。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歷史信息的能力,加強對成吉思汗的印象。接下來教師歸納,出示成吉思汗及他統一蒙古的的圖片,并對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過程作一個講解。對成吉思汗作出評價,主要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鐵木真的歷史功績,和他身上有什么品質?設計意圖:分組討論,增強合作又最大限度地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有助于學生理解蒙古草原統一的意義和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讓學生明白“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的道理??偨Y: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戰的時候,鐵木真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堅強的性格,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經過多年的戰爭,統一了蒙古各部,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他是我國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統一蒙古,為后來元朝統一全國奠定基礎。過渡:蒙古政權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兒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以圖建立統一而強大的政權,然而在滅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的宏圖大業就由他的孫子來完成。
(2)忽必烈建立元朝○1情境一:元的建立采用圖說歷史,啟發學生思維請同學位閱讀課本第二段,了解蒙古族是如何統一全國的。屏幕顯示蒙古統一全國的過程。學生看后結合課本內容說說蒙古族是如何統一全國的?蒙古建立(1206年)——滅西夏、金-―忽必烈繼承汗位――建立元朝(1271年)――定都大都――滅南宋統一全國(1276年)
設計意圖:
用直觀教具演示能夠讓學生直觀清晰把握歷史發展脈絡,掌握元朝建立的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7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兩宋時期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和傳統節日上的新的發展和特點。
2.思想教育目標:兩宋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發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發學生的自豪情感。通過對衣食住行和城市娛樂,傳統節日等方面發展的介紹,使學生體會到,這個時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會的安定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兩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某一時期社會發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方法:
以講述法為主的綜合教學。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衣食住行,包括娛樂和節日的發展內容和特點。
難點:為什么這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會有這樣的繁榮特點。
四、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堂課的知識。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以及為什么南方經濟能有很大的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經濟發展繁榮的情況下,兩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等很多方面有著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風貌,我們來學習第11課。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節儉,各級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后來奢侈風氣盛行。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播。還有在兩宋時期,從穿戴的`服飾上,可以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2、食兩宋時期的飲食也很豐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還有這個時期南方個北方的居民在飲食上有著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魚肉多,主食是稻米。(講講產生差異的原因。簡介一下這個時期一些在飲食上有貢獻的人物。)
3、住兩宋時期,農村百姓的住房簡陋,以茅屋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馬,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達官貴人出門多乘轎子,士大夫騎驢和騾。那時的交通也很發達,邸店很多,旅店業興旺。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熱鬧的瓦子
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商業場所叫“瓦子”。瓦子里面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2、歡樂的節日
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視的是春節,宋代稱為元旦。(介紹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8
【課程標準】:
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39;發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心得與疑問。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9
篇一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和本課相關的重要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通過動手制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視頻、圖片、網絡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博客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索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導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導入本課。
然后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并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視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視頻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了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升-----王選的事跡,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于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睜幷撝骸拔鞣揭恍W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边@兩個觀點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么說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么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博客去參閱相關的資料。然后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匯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著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旅游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為后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由此聯系世界史新航路的開辟,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跡,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導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于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通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后,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升華。
最后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兩個活動)
①活動一:用橡皮、蘿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②活動二:自制指南針。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后,把你的收獲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個人空間里,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錄老師的博客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篇二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和本課相關的重要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通過動手制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視頻、圖片、網絡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博客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索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導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導入本課。
然后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并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視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視頻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了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升-----王選的事跡,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于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睜幷撝骸拔鞣揭恍W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這兩個觀點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么說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么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博客去參閱相關的資料。然后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匯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著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旅游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為后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顒觿撛炝藯l件。由此聯系世界史新航路的開辟,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跡,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導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于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通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后,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升華。
最后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兩個活動)
①活動一:用橡皮、蘿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②活動二:自制指南針。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后,把你的收獲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個人空間里,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錄老師的博客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0
[課標內容]
了解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明朝的建立;廢丞相,設三司;廠衛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明朝加強皇權的各項措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②通過討論,培養學生敢于立論的創新精神和利用論據論證觀點的思辯方法。
③通過分析比較明朝和唐朝科舉考試的異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問題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朝皇權的高度集中,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漸趨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到八股取士,從思想文化上加強君主專制,它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阻滯了科學文化的發展,不利于社會進步。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難點:正確理解和認識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教學方法]
通過師生互動及學生討論等形式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導入新課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紅巾軍大起義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廢丞相,設三司
1、撤中書省,廢丞相
2、廢行省,設三司
三、廠衛制度
1、錦衣衛
2、東廠和西廠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響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1
兩漢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1、農業成就:
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2、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3、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于這些,學生由于接觸太少,不易理解。
三、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于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于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山Y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四、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系,讓學生動手制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于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于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后進行小結。
五、作業:課后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
2、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2
一、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課程標準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第三課,是中國古代史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兩宋時期是繼隋唐我國封建經濟繁榮后出現的又一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盡管兩宋政權沒有在政治上達到如隋唐那樣統一強大的局面,特別是南宋偏安東南一隅,但經濟卻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并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個過程,開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這一變化還影響著今天中國經濟的狀況,是了解中國國情的重要內容。本課的課程標準是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㈡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宋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列舉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提高綜合概括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指導閱讀《宋代經濟分布圖》,提高識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提問思考、學生解答、教師總結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宋代時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通過小組討論、選派代表發言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課前預習、收集和整理資料,培養自學能力和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同學間相互協作的學習品質。
㈢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學習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商業繁榮的史實,形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概念。
難點:如何理解經濟重心和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學法和教法設計
教法構思:
新課改要求教師正確、靈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依據“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本節教學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主動求知的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與技能。本課共有三個子目,一是經濟重心南移,二是農業和手工業,三是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興盛。后兩個子目分別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方面敘述了宋代經濟發展的高度成就,教學中合并為一個部分。采用以史實為基礎,問題為載體,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通過課前導學法,情境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通過隨堂練習與課后作業鞏固基礎知識、延伸范圍,引導學生擴展思維。
學法分析:
“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也關系到課堂的成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指導學生會學,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本節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和表現欲較強,但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習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轉移。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搜集所需的歷史資料,而且對新鮮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老師布置的收集資料作業躍躍躍欲試。這屆學生還有個現象,學生分化較大,學困生占相當大比重,他們學習興趣不高,基礎較薄弱,學習方法不到位,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針對學生特點,本節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視聽互動功能,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聲音、影視資料等素材,創設一種與課堂內容相適應的氣氛,寓教于樂,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前組織預習和指導,采取分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等方法,使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力求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預習課文并分組收集、整理有關兩宋經濟繁榮發展的資料,能力強的可制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以林升的《題臨安邸》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導入,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結合前兩課的內容,宋代在我們的腦海里呈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情緒,希望引導學生明白盡管兩宋時期軍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強大,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少見的經濟高度繁榮和文化昌盛發達的時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經濟重心南移,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解釋何為經濟重心,經濟重心是指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號”。學生有了疑問,才有解決問題的迫切的愿望,本環節通過多個問題的設置,層層引入,激發學生思考,與學生共同探討完成學習任務。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和表現:
㈠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問:課本65頁的思考題——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課件展示“東晉南遷移民分布圖”、“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展”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聯系學過的史實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勵學生充分思考、大膽發言,并在歸納學生的回答中強調為躲避北方戰亂,古代有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對南方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新舊知識點的銜接,豐富了課本內容,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實現了對難點的突破。
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問:南方經濟什么時候開始發展,經濟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課件展示兩則材料(《宋書》中記載的東晉南朝時江南的經濟冶狀況與《漢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宋朝江南經濟發展的圖片,引導學生思索,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
經濟重心南移主要經歷三個時期:三國吳時,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南朝時,南方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推廣牛耕,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南宋時,南方生產水平超過北方。
㈢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問:從哪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宋朝時,我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和展示圖片,宋人“農耕圖”、南宋“耕織圖”、“宋代經濟分布圖”,提醒學生觀察比較南北方經濟區數量分布情況。總結歸納:南方人口大大超過了北方;“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重要的糧倉;南方出現了一批經濟中心。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概括提煉有效信息能力。讓學生理解宋朝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二、經濟發展的&39;表現:
問:剛才我們了解了宋代形成長江流域的經濟已超越黃河流域的經濟格局,那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課前布置預習收集相關資料,現在請各組將整理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同學。
學生討論,分四組派代表介紹兩宋經濟發展中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的具體表現,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宋代經濟分布圖,結合各組的介紹,找出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海外貿易繁榮發展的地區及特點。注意補充學生未收集到的資料,用圖片、音像資料展現,適當進行知識拓展。如宋朝占城稻與現代雜交水稻,介紹袁隆平;商業的繁榮播放《清明上河圖》的視頻,海外貿易展示“南海一號”的打撈出土文物等。此環節有可能出現各組介紹各自為陣,整體性印象不夠深刻,教師要用圖表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理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去體驗歷史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達到知識、思想與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課堂練習】
精選幾道選擇題以搶答的形式進行,調動學生興趣,又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達到鞏固新知,完成學生的知識目標要求。
五、教學反思
本課的可取之處:
1、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重新整合處理教材,注重新舊知識聯系,古今聯系。
2、精心構思問題,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能夠涵蓋課文的主要知識點
3、課件制作精心,史實材料豐富,充分運用圖片、視頻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做到課件為教學服務。
4、重視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在介紹手工業時,能力好的學生制作出課件,展現了宋代瓷器的繁榮,五大名窯各自的特點,成為課堂上的一大亮點。
本節課暴露出一些問題:
1、教學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與困惑,如教學還是以中考為指揮棒,學生層次差異大,教學中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掌握,注重對中下學生的知識鞏固,課堂上循規導矩,創新不足。
2、對學情沒有充分認識,導課用《題臨安邸》設置的問題可能有一定難度,加之公開課,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出現片刻冷場。有提議改為以上冊的江南發展人口南遷導入可能更適合學情,可我認為兩宋時期軍事政治“弱”與經濟“強”之間的反差一直是史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對當今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探究價值,故本課在教材編排上放在政權分立之后,有它的含義,這個現象應該提醒學生注意到,關鍵還在問題如何設計,能夠更好引導學生。
3、時間掌控有點難度,在學生發言和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資料時,要把握好時間。本節公開課在復習舊課和導入新課時浪費了一些時間,未能進行搶答練習,略顯余味不足。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制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敘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說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后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說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后敘述、分析了文字獄的出現及其影響,說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宮)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在這里進行統治的最后一個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族名政權建立者
1115年女真金完顏阿骨打
1616年女真后金努爾哈赤
1636年滿洲清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并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筑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說一說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系,沈陽故宮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說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后,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于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系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
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治者為什么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獄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后,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于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笆⑹澜洕姆睒s”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繁盛。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5
一、內容及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中華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黃戰蚩尤,“禪讓”時代的堯、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黃帝對人類的貢獻,理解它關鍵就是要通過一些資料圖片信息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的重點是中華文明之祖的貢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文字圖片資料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讓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二、目標及分析
1、目標:了解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掌握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2、分析: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掌握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39;問題是“禪讓”的含義與實質,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七年級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什么叫“禪讓”制,其中關鍵是教師提供歷史資料,學生講述堯、舜、禹的傳說故事,從中形成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四、教學條件支持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直觀的了解掌握本課的歷史知識。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他們究竟對中華民族有什么歷史貢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中華文明之祖問題一:炎帝、黃帝和蚩尤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使學生了解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實和華夏族的形成。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教師補充一歷史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1:炎帝、黃帝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見課本P11頁)
問題2:“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1)炎,黃戰蚩尤
(2)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3)地點:涿鹿
(4)交戰雙方:炎帝、黃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質:部落戰爭
(6)結果:炎黃部落打敗蚩尤
問題3: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炎帝、黃帝部落聯合打敗蚩尤,此后炎、黃部落經過長期發展形成華夏族。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五、教師總結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7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養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通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并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重點難點】
一、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為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二、難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采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
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制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布著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布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簡短篇18
《商鞅變法》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國卻強大起來,并通過一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那么,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么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
秦國相對落后(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布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p>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斗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么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志)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布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后(自身):鄙視、挨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斗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實現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