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
教案使教師能夠理解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并選擇科學、合適的教學方法。寫好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不是那么簡單,下面給大家分享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
這個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五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新學期,新學生,新環境,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為了圓滿的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特制定本學期七年級地理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班級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在學校主管教學校長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教學優勢,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同時,經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本事,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班級學情分析
本屆蒙西陽光學校七年級共有五個班平行班級,平均每個班級30人。由于學生的生源地不一樣,學生的層次也有很大的差異,經過開學近一周的觀察,學生的學習欲望并不強,一些小學生身上的特點還沒有完全褪去,應對地理這門新的課程,本學期的重點任務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針對七年級學生好動的習慣,多安排一些動手實踐的活動,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
三、教材分析
七年級地理教材資料豐富,呈現形式多種多樣,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和生活體驗,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七年級上冊以區域地理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與地圖、陸地和海洋、天氣與氣候、居民與聚落、發展與合作共五章資料。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分三節,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主要介紹了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地球的大小,地球儀的組成要素,重點是經線、緯線和經緯度的劃分。第二節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兩種運動方式,即自轉和公轉,那里面主要學習自轉和公轉的一般規律和產生的地理現象,也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運動做鋪墊。第三節地圖,主要講述地圖的基本要素,要求學生學習讀圖、析圖、繪圖和選圖用圖。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分兩節,第一節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紹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關概念和分布,是區域地理學習的基礎。第二節海陸的變遷,重點講述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理論。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共包括四節,第一節從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入手,學習天氣的相關知識;第二、三節分別講述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第四節主要介紹世界各地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第四章《居民與聚落》分三節,第一節介紹世界人口與人種的構成和分布;第二節主要講述世界上各地區的語言種類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節講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類型,聚落的特點和影響聚落構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本章資料主要介紹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分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和聯系,最終講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學措施
1、必須以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落實“自學精講,以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貫徹“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理念,加強團體備課,精心準備地理學案,力求每節課學生各取所需,做到天天清、課課清、堂堂清。
2、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資料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并不斷深化、創新、拓展,構成多種多樣的貼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3、深入研究學案教學的特點,認真編寫學案和教案,把握學案教學的整個流程,充分發揮學案教學的優勢。
4、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面向全體的同時,進行分層次教學,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輔導,提高整體地理學習質量。
5、要異常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教學在采取精講多練的方法、教師作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解決、教師再進行總結、要課文、圖像作業有機結合,激發學習興趣、幫忙理解記憶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歸納、記憶等本事、并及時強化鞏固、懂得應用,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
7.密切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學科的有用性。
8、指導學生開展地理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本事和實踐本事。
9、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0、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景做出評價,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五、教學研究
由于本人今年要撰寫研究生畢業論文,論文的題目與實際教學密切相關,所以在教學中不斷學習地理教學的相關理論書籍,用理論指導實踐,并在實踐教學中總結經驗,最終完成論文的撰寫。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3
微格教學教案(10分鐘)
設計者:郭倩教學對象:高一學生科目:地理課題:地球自轉與公轉主要的教學技能:演示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燈方面的規律和特點;了
解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技能目標:能夠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能夠讀懂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各種示意圖,
會畫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方向,能夠利用自轉和公轉相關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一切物質處于運動狀態,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和特點;黃赤交角的形成,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教學難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空間概念的建立教學過程: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4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2、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五、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七、教學過程:
(一)、提問:
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么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
(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
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20__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F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4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__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F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四)作業:
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五)教學小結:
本課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淡水資源
礦產資源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5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巴西人種構成特征;
2.經濟特征及主要熱帶經濟作物;
3.如何進行熱帶雨林的合理開發與環境保護?
4.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分小組,每個小組5~6個同學為宜;書籍或網上查詢資料、城市化問題社會調查。
2.教學器材:世界政區掛圖、投影圖片、有關文字、圖片或錄像資料、分組競賽題簽及試題。
3.教學課件:“巴西面積、人口資料表”、“巴西的人種構成圖”、“巴西主要礦產資源及分布”、“熱帶雨林的作用”、“城市化問題”。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根據2002年夏季進行的世界杯足球賽,冠軍隊是巴西這個“足球王國”引出課題。
教學新課
(板書) 第二節 巴 西
一、民族大熔爐的縮影(板書)
教師:(展示世界政區掛圖)從這幾幅地圖中,能讀出有關巴西的什么信息?
學生:自由發言
師生小結:從所屬大洲、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區、世界最大的河流、熱帶氣候等方面小結。
教師:(出示巴西人口、面積資料表)請同學們說出世界上面積大于巴西,人口多于巴西的國家名稱。
學生:面積大于巴西的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
人口多于巴西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 國土廣大的熱帶國家(板書)
教師承轉:下面我們來了解這個國家的開發歷史。
教師:請同學們看課本的有關文字,討論分析并回答幾個問題。
A.當地土著居民是什么人?
B.瑪雅文明是什么意思?
C.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誰?到達了什么地方?
D.“黑人奴隸從哪里來”為什么要、販賣黑人奴隸?
E.巴西的開發歷史有什么特點?
學生:看書討論回答并指圖說明。
師生小結:
具有濃厚殖民色彩的歷史(板書)
學生讀圖:課本插圖“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種人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教師:(展示巴西的人種構成圖)這兩幅圖說明巴西的人種構成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
學生:討論、回答。
3.種族復雜,有大量混血種人(板書)
教師:種族的融合,必然導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發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教師指導:教材提供的“活動”――“巴西的鄰國”。
學生閱讀:閱讀A、B、C三個圖文資料,解釋這些資料說明的問題。
教師舉例: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
教師承轉:巴西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又有什么樣的工農業特征?
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板書)
1.“二次大戰”之前的經濟特征(板書)
教師指導: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巴西的資源”。
師生總結:單一生產農礦產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板書)
2.“二次大戰”之后的經濟特征(板書)
教師:“二戰”后,巴西經濟發展較快,尤其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逐步改變單一經濟結構。
讀圖提問:同學們看教材圖“巴西的農產、礦產和工業”,從圖中可以讀取什么信息?
學生充分活動,積極發言
師生總結歸納:
a.鐵礦——伊塔比拉露天鐵礦(板書)
教師: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礦產資源?
學生:(略)
教師承轉:從圖中我們看到巴西有煤炭和石油這些能源礦,但是巴西缺少優質煤。石油產量也不多,那它的能源主要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教材“活動”——巴西解決能源短缺的方法,自由發言。 教師:由于巴西水能資源豐富,全國90%的電力靠水電,并且與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
b.水能——伊泰普水電站(板書)
教師拓展:我們國家正在進行一項偉大的工程——長江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建成后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
承轉:巴西利用本國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能,迅速發展了現代工業。 c.工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制造等(板書)
教師:巴西主要的工業部門是什么?重工業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地區?
學生思考回答(略)
d.農業——咖啡、甘蔗、柑橘(板書)
教師:巴西有哪些主要的農作物?集中分布在哪一帶?結合圖“巴西的地形”,說明這里有哪些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引導學生從地形、氣候、海運交通、城市消費等方面分析。) 總之,巴西經過戰后幾十年的建設,成為了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課堂小結(略)
中國人對珠穆朗瑪峰的最早發現、命名與1975年首次精確測量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1719年)的“皇輿全覽圖”就標出了朱母郎馬阿林(即珠穆朗瑪峰),1858年被英國人篡改為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1951年王勤堉首先提出應恢復珠穆朗瑪的名稱,1952年中國政府正式恢復珠穆朗瑪峰的名稱。1958年,林超發表《珠穆朗瑪的發現與名稱》論文明確提出:“把此山峰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在地圖上的,則是1715年至1717年到西藏測量的中國測量隊員勝住、楚兒泌藏布和蘭本占巴?!?975年,國測一隊首次對珠穆朗瑪峰進行精確測量,通過6000米以上的6個測繪點,測得海拔高程為8848.13米,先后被世界各國使用;2005年國家測繪局應用3S及現代地球物理技術,測得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為8844.43米。這項結果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各國的承認(1975年數據停止使用)。
1935年,胡煥庸提出黑河(愛輝)—騰沖線即“胡煥庸線”,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規律
胡煥庸于1935年在《論中國人口之分布》中提出黑河(愛輝)—騰沖一線,將我國分為東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懸殊的兩部分,東南半壁人口密度較大,以占國土36%的面積集中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人口稀少,占國土64%的面積上,其人口僅占全國的4%,后人稱這條線為“胡煥庸線”。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半壁占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占全國國土面積的56.2%、總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人。東南半壁與西北半壁總人口之比仍為94︰6。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以劉東生、施雅風、孫鴻烈等領導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
①發現喜馬拉雅地熱帶:東西綿延2000公里,數量多、時代新、溫度高、水熱活動顯示類型豐富,構成環球地熱帶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填補了地熱學科的空白。②提出青藏高原隆起過程及高原季風的形成演化:將360萬年來隆起的階段性分別命名為“青藏運動”、“昆侖-黃河運動”及晚更新世的“共和運動”,相應地導致東亞季風不斷增強、黃土堆積、長江黃河水系形成、高原進入冰凍圈。③高原植被的地理地帶性:揭示喜馬拉雅山脈中、東段植被獨特的垂直帶性質及與水平地帶的關系;闡明高寒荒漠、高寒草原等植被的地帶性類型并提出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帶性理論。④確認雅魯藏布江正源與高原寒旱核心:確定杰馬央宗為雅魯藏布江正源,比斯文·赫定認定的庫比藏布長,水量也大;確證中昆侖山南翼-北羌塘高原為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區域,并通過北緣的阿爾金山中段與嘎順戈壁一帶相連,構成亞洲高地干旱核心。⑤確定湖泊的成因及湖泊化學特征變化的地理地帶性:論證了高原上大多數湖泊都是地殼抬升過程中發生斷裂或擠壓而形成的“構造湖”;實測了大量湖泊的水深、動力、水溫等,發現許多大中型湖泊具有熱儲備的特征;高原湖泊的化學特征具有明顯的地理地帶性變化規律等。⑥通過對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揭示了歷史氣候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開始,朱震達等發現中國沙漠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1952年,鐵道部勘測設計院與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開展騰格里沙漠南緣風沙地貌和沙丘移動的定位觀測研究,1954年在寧夏中衛沙坡頭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風沙觀測站。195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治沙隊,對中國各大沙漠進行綜合考察。朱震達等從沙漠地區第四紀古地理、下伏沉積物組成、分異特點入手,提出“就地起沙”的論點,闡明了從沙餅到沙丘鏈的發育過程、沙丘移動與沙丘高度的關系,從而揭示了各種形態沙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移動規律。
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發現和測量
1976年和1978年,長江水利委員會對長江源進行了兩次實地考察,確認長江有三源,北源楚瑪爾河,南源當曲,而發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的沱沱河為正源,經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量算的長度為6300公里。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河源進行了考察,確定約古宗列渠為黃河正源,黃河全長5446公里。1978年,青海省測繪局再次組織人員進行黃河源考察,提出卡日曲為黃河正源。關于瀾滄江的源頭有十幾種說法,1999年6月中國科學院遙感所考察測量的結果是,其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吉富山,海拔5200米。從這里算起,瀾滄江(湄公河)的長度是4909公里。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6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些學生對地理學科的&39;學習重視不夠、學習習慣不好,加之有時班級紀律較差、學風不濃,學習興趣不夠等等原因,導致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
二、本期教學任務和目標
完成七年級下冊各章節的教授,達到以下目標:
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使學生知道世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讓學生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另外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難點: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四、教學進度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節自然環境21
第二節人文環境22
第七章第一節日本23
第二節東南亞24
第三節印度25
第四節俄羅斯36—7
段考復習及考試57、8、9
第八章第一節中東210
第二節歐洲西部211
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12
第四節澳大利亞213
第九章第一節美國214
第二節巴西215
第十章極地地區316、17
期考復習317、18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7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巴西人種構成特征;
2.經濟特征及主要熱帶經濟作物;
3.如何進行熱帶雨林的合理開發與環境保護?
4.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分小組,每個小組5~6個同學為宜;書籍或網上查詢資料、城市化問題社會調查。
2.教學器材:世界政區掛圖、投影圖片、有關文字、圖片或錄像資料、分組競賽題簽及試題。
3.教學課件:“巴西面積、人口資料表”、“巴西的人種構成圖”、“巴西主要礦產資源及分布”、“熱帶雨林的作用”、“城市化問題”。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根據2002年夏季進行的世界杯足球賽,冠軍隊是巴西這個“足球王國”引出課題。
教學新課
(板書) 第二節 巴 西
一、民族大熔爐的縮影(板書)
教師:(展示世界政區掛圖)從這幾幅地圖中,能讀出有關巴西的什么信息?
學生:自由發言
師生小結:從所屬大洲、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區、世界最大的河流、熱帶氣候等方面小結。
教師:(出示巴西人口、面積資料表)請同學們說出世界上面積大于巴西,人口多于巴西的國家名稱。
學生:面積大于巴西的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
人口多于巴西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 國土廣大的熱帶國家(板書)
教師承轉:下面我們來了解這個國家的開發歷史。
教師:請同學們看課本的有關文字,討論分析并回答幾個問題。
A.當地土著居民是什么人?
B.瑪雅文明是什么意思?
C.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誰?到達了什么地方?
D.“黑人奴隸從哪里來”為什么要、販賣黑人奴隸?
E.巴西的開發歷史有什么特點?
學生:看書討論回答并指圖說明。
師生小結:
具有濃厚殖民色彩的歷史(板書)
學生讀圖:課本插圖“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種人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教師:(展示巴西的人種構成圖)這兩幅圖說明巴西的人種構成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
學生:討論、回答。
3.種族復雜,有大量混血種人(板書)
教師:種族的融合,必然導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發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教師指導:教材提供的“活動”――“巴西的鄰國”。
學生閱讀:閱讀A、B、C三個圖文資料,解釋這些資料說明的問題。
教師舉例: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
教師承轉:巴西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又有什么樣的工農業特征?
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板書)
1.“二次大戰”之前的經濟特征(板書)
教師指導: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巴西的資源”。
師生總結:單一生產農礦產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板書)
2.“二次大戰”之后的經濟特征(板書)
教師:“二戰”后,巴西經濟發展較快,尤其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逐步改變單一經濟結構。
讀圖提問:同學們看教材圖“巴西的農產、礦產和工業”,從圖中可以讀取什么信息?
學生充分活動,積極發言
師生總結歸納:
a.鐵礦——伊塔比拉露天鐵礦(板書)
教師: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礦產資源?
學生:(略)
教師承轉:從圖中我們看到巴西有煤炭和石油這些能源礦,但是巴西缺少優質煤。石油產量也不多,那它的能源主要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教材“活動”——巴西解決能源短缺的方法,自由發言。 教師:由于巴西水能資源豐富,全國90%的電力靠水電,并且與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
b.水能——伊泰普水電站(板書)
教師拓展:我們國家正在進行一項偉大的工程——長江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建成后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
承轉:巴西利用本國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能,迅速發展了現代工業。 c.工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制造等(板書)
教師:巴西主要的工業部門是什么?重工業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地區?
學生思考回答(略)
d.農業——咖啡、甘蔗、柑橘(板書)
教師:巴西有哪些主要的農作物?集中分布在哪一帶?結合圖“巴西的地形”,說明這里有哪些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引導學生從地形、氣候、海運交通、城市消費等方面分析。) 總之,巴西經過戰后幾十年的建設,成為了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課堂小結(略)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8
一、基本情況:
通過七年級上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39;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識圖以及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地理學科基礎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一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讀圖、識圖的能力欠缺,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將本著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開展本學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里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快樂,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探討、更新教學方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三、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對我們國家有一個明晰的了解。使學生知道我們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我國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
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初步知道我國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環保觀念,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地球。
四、本冊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4章。第四章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主要學習我國的各種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了解我國工業的發展趨勢,還有交通對經濟的影響。第五章地方特色文化與旅游;學習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還有培養學生保護地方特色文化的意識。第六章我國的區域差異;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和內部特征。第七章認識我國的區域,了解我國幾個特殊地域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人文環境特點等,學會分析一個區域的地域特征。
五、教學措施:
1、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客觀上了解地理單元的知識。充分利用地圖冊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2、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地理能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掌握,也為他們今后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3、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5、認真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9
春去秋來,又是一年開學季,在這一學期,我任教初一的5個班,初一(5)到初一(9)。面對這一群新面孔,潮氣蓬勃,臉上寫滿了對知識的渴求,讓我內心澎湃激蕩,激發了我對教學的熱情?,F在,我對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個計劃。
一、詳細分析教材內容
本期共有五大章內容必須掌握,而且中考重點章節較多,尤其是有關地球的面貌和世界的氣候這兩大方面的內容,歷年來考點多,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Ⅰ:讓我們走進地理
本章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地理做情感上的鋪墊和準備,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教材安排了“我們身邊的地理”和“我們怎樣學地理”這兩節,它們分別介紹了地理學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意義,以及地理學習的方法與途徑。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材遵循了低起點的原則,降低了課程起始時的難度,將有關地圖的內容進行了分解,僅把一部分地圖基礎知識納入本章內容,而將難度較大的有關地圖運用的內容分解到其他章節之中。
Ⅱ:地球的面貌
本章涉及課標“地球與地圖
”中的“地球與地球儀”和“地圖”,以及“世界地理”中的“海洋與陸地”共3個方面的課程內容,共安排了“認識地球”“世界的海陸分布”“世界的地形”和“海陸變遷”4節課文。考慮到本章內容難點過于密集,加之學生又是剛剛接觸到地理這門課程,為了避免因學習難度過大,大部分學生往往喪失地理學習興趣這種在以往的教學中常常出現的現象的發生,經過慎重考慮,教材將有關地球運動的絕大部分知識后移,安排到本冊第四章第三節中進行教學。
Ⅲ:世界的居民
本章對應課程標準是“世界地理”概況中的“居民”,這部分課程內容又人口與人種、語言和宗教、聚落3個方面構成。教材編寫時,將人口與人種拆開分為兩節,由此形成了本章“世界的人口”“世界的人種”“世界的語言與宗教”和“世界的聚落”4節學習內容。
Ⅳ: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本章涉及到課標“氣候”和“地球與地圖”中的相關內容,共安排了“天氣和氣候”“氣溫和降水”“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等四部分內容。在了解全球海露分布之后,認識世界地理環境的地區差異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習目標。影響區域差異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氣候。一個地區的氣候特點,影響著該地區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點。氣候包括多種因素,如氣溫、降水、氣壓、干濕度等。氣候的地區差異是由這些因素的地區差異所綜合形成的。同時,氣候時一個地區長期天氣的平均狀況。為此,教材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選擇了天氣、氣溫和降水三方面內容,以及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部,力求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認識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
五:世界的發展差異
學習世界地理,要認識世界各地區在自然、文化、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差異。自然、文化的差異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涉及了,在世界地區發展差異中,學習目標重在經濟差異。如果把學習目標定位在經濟發展差異上,自然會要求學生了解一些量化指標,如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課程標準從降低要求出發,只定性地要求認識世界地區經濟發展是部平衡的。
二、教學大體思路和目標:
(一)大體思路
⑴把握課程新理念,培養能力求發展
《地理課程標準》中鮮明地提出了地理學科的六大理念,其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這次課程改革中突出強調的兩個最重要的理念。這也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做到:
①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評價機制
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體現出來,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評價學生不能以分數來作為評價學生唯一的標準,要重視學生的發展變化,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并充分注意他們在情感態度行為方面的變化,在實施課堂教學中特別要注重這點。
②構建新型的地理課程:這要求我做到不斷學習,轉變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盡快適應地理新課程的教學。加強科學研究,由"教書匠"型轉變成"學者型"教師。還要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不能滿足于"三板"教學,而要努力學習與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術。
⑵體現教學新原則,調整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本期除了完成必須的教學任務外,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上。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來實現這一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本期地理教學,使學生能比較熟練的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進一步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畫圖能力。
2、通過本期地理教學,使學生掌握世界地理概括,包括地球面貌。世界人口和人種等分布特點,了解人口問題給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
3.掌握世界的氣候,包括氣溫和降水,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世界氣候類型。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0
一:教學目標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經緯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俄羅斯地理位置特點
2.俄羅斯地形特點
3.俄羅斯氣候特點
三;教學難點
1.俄羅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羅斯主要地形區
四: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
2.討論法
3.對比法
五:教具準備
課件,音樂素材,圖象素材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伴隨著樂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環播放莫斯科風光圖片,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好奇中開始學習。
[教授新課]
課件:俄羅斯
教師:引導學生俄羅斯與蘇聯的關系,并請個別來學生介紹
學生:……
教師:在俄羅斯以蘇聯形式存在的時候,它的面積是最大的,同時當它解體后面積仍然是最大的,請同學們思考這說明什么?
學生:國土遼闊等
教師:很好,今天我們來學習國土遼闊的俄羅斯的相關內容
課件:本節課框假結構圖
教師:請同學們翻開地圖冊或書本的俄羅斯的地形圖,進行以下分析
課件:一位置范圍
1.經緯度位置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并分析俄羅斯經度和緯度范圍
課件:俄羅斯地形圖
閃爍出現經度范圍
同時教師請學生歸納因經度廣產生的現象
學生:
1.跨東西半球
2.跨亞歐兩洲
課件:閃爍緯度范圍
同時請學生歸納因緯度分布產生的現象
學生:氣候主要分布在溫帶氣候區
課件:2.海陸位置及臨國
同時放映出俄羅斯與周圍海洋和臨國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
課件:二地形特征
同時放映出俄羅斯地形圖,請學生總結地勢和主要地形
學生……
教師:總結俄羅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以平原和山地為主
地形有:山脈,平原,高原,山地
課件:分別顯示所述地形
學生:對以上地形進行特點描述
教師:總結主要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課件:重點顯示以上主要地形區及相互之間的分界線
教師:從課件放映的分界線承轉到河流,進而講述下面的學習內容。
課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時顯示俄羅斯地形圖,請學生歸納主要的河流
學生:……
教師:總結主要的河流和湖泊——葉尼塞河,勒拿河,鄂畢河,伏爾加河,烏拉爾河,貝加爾湖,里海
課件:重點出現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師:對以上河流和湖泊進行講解
課件:練一練地形區與河流和湖泊綜合填表題
學生:……
課件:給出正確答案,并重新出圖讓學生結合圖進行記憶
教師:承轉:課前我們分析了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時我們關注到了,它大部分屬于溫帶氣候區,那這個國家總體的氣候分布和特征分別是什么呢?
課件:四俄羅斯的氣候
同時出現俄羅斯氣候氣溫降水分布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遞減
降水——由西向東逐漸遞減
課件:氣候類型列舉
同時出現雅庫茨克氣溫降水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氣候特點——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課堂小結……
課后練習……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1
教學目標
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記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關于的教材分析
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復,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關于的教法建議
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了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布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于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用具】
景觀圖片;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布圖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系非常密切的國家————
(板書)第三節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系或的了解
(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觀圖片)
(總結板書)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悠久的歷史
民族與宗教
(承轉)屬于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呢?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幾個區域,今天希望大家通過讀書和討論,試著分析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的條件和特點。
(展示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
印度和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什么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歸納):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內大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限制發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條件是—水,所以,農業、人口、城市、交通線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對于來講非常重要。
(提問)主要農作物有什么?
可以發展什么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水稻、小麥、棉花———紡織工業
(板書)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農業為主
(提問)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嗎?
(學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板書)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饋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動
上網查找的風俗、與印度之間的關系等資料,討論印巴沖突升級帶來的影響。
目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2
課的一開始,我用了一首贊美地球的小詩開始,讓學生談談對地球的了解,通過學生的回答來看,這個班的學生不踴躍,但是我也沒有急躁,慢慢地引導,最后他們就都敢說敢做了。
第一個環節:解剖雞蛋,我教給他們解剖方法,學生們在剝雞蛋殼的時候,很小心,一點一點的,可見學生們很拘謹。
第二個環節:通過研究雞蛋的結構,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我用可課件演示了地球的三個圈層,很形象直觀。接著我讓學生們查閱資料,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結構模型,學生們做得非常好。
第三個環節:了解了地球的內部結構以后,讓學生們說說地球內部有什么?我用課件補充地球內部有煤、石油、天然氣和巖漿、水等。
第四個環節:幫助學生了解科學家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并用課件演示地震波的原理。
第五個環節:探究完本課的知識點后,我安排了兩個話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們討論得非常熱烈,效果也很好,能把兩個比較有難度的話題解決了,我很滿意。
最后我給學生們留下一些關于探測地球內部的一些視頻網址,讓學生們課下觀看獲得更多的知識。
一開始學生們表現得很拘謹,但是后來在我的啟發下,他們能敢說、敢動手做了,我就很高興了。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3
一、教學設計依據課程標準
本節課加強學生識圖,從圖中得到有關亞洲的位置、范圍、面積。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尊重學生
新課標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差異,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如有關亞洲的世界之最,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閱讀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識說出來或采用競賽方式,看誰知道的多,說的多,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學會表述和傾聽,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發展。
三、創造和諧氛圍,適當運用鼓勵性評價
為了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機。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和系列活動,不失時機的給學生表現機會并給以肯定和鼓勵,使學生獲得自信與成功的體驗。
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
在教師的引導過程中,教師關鍵是如何引,使學生才能掌握怎樣去分析,怎樣得結果。使教學能夠達到面向全體。
2、師生的交流平等性應加強。
在提問題時,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師不能強加與學生??傊?,課改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只有不斷地探索,共同進步。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4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在學校主管教學校長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教學優勢,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學情分析:
本屆七年級共有3個班平行班級,每個班級平均約40人。由于學生的生源地不同,學生的層次也有很大的差異,通過開學近一周的觀察,學生的學習欲望并不強,一些小學生身上的特點還沒有完全褪去,面對地理這門新的課程,本學期的重點任務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針對七年級學生好動的習慣,多安排一些動手實踐的活動,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七年級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呈現形式多種多樣,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和生活體驗,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七年級上冊以區域地理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與地圖、陸地和海洋、天氣與氣候、居民與聚落、發展與合作共五章內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分三節,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主要介紹了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地球的大小,地球儀的組成要素,重點是經線、緯線和經緯度的劃分。第二節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兩種運動方式,即自轉和公轉,這里面主要學習自轉和公轉的一般規律和產生的地理現象,也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運動做鋪墊。第三節地圖,主要講述地圖的基本要素,要求學生學習讀圖、析圖、繪圖和選圖用圖。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分兩節,第一節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紹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關概念和分布,是區域地理學習的基礎。第二節海陸的變遷,重點講述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理論。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共包括四節,第一節從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入手,學習天氣的相關知識;第二、三節分別講述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第四節主要介紹世界各地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第四章《居民與聚落》分三節,第一節介紹世界人口與人種的構成和分布;第二節主要講述世界上各地區的語言種類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節講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類型,聚落的特點和影響聚落形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本章內容主要介紹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分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和聯系,最后講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
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1~2
1、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2、我們怎樣學好地理怎樣學好地理怎樣學好地理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3~4
1、認識地球
2、世界的海陸分布
3、世界的地形
4、海陸變遷
1、地球的形狀
2、世界的地形世界的地形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5~8
1、世界的人口
2、世界的人種
3、世界的語言與宗教
1、人口和人種的分類
2、世界的語言與宗教
1、人口的分布特點及人種的分類分布
2、世界的語言與宗教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8~12
1、天氣和氣候
2、氣溫和降水
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4、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1、天氣和氣候的特點
2、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點
3、氣候類型及其因素
1、氣溫及降水的分布特點。
第五章世界的發展差異13~16
1、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
2、國際合作
3、重要的國際組織
1、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根本區別。
2、國際組織的簡稱國際組織的簡稱期末復習考試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5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五至八班共4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新課標,新教材,新環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地了解。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懷有濃厚的興趣,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環境,完備的地理教具為地理教學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少數學生學習興趣也許不是十分的濃厚,認為比枯燥;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地理科比較難,難以理解;有些學生認為讀圖比較難;有些學生認為地理科學習的作用不大。但是,大多數的學生還是興趣比較濃厚,也熱愛地理這個學科,且基礎還行。
二、教學任務或目標
1.優質地完成教材的教學任務,盡量多的輔導學生。
2.讓學生學得輕松,課堂氣氛和諧。
3.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問題,能客觀的看待事物,學會做人。
4.減輕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精心鉆研教材,科學設計教案,認真備課,認真教學,適時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
5.教材在結構設計中加大了探究活動的力度,教材中“活動”和“綜合探究”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已經從復習鞏固課堂知識,繼而承擔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通過“活動”和“綜合探究”這兩種形式,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增強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實踐性;
6.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教材中嘗試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圖釋、說明地理問題的對話、展示地理過程的組照或組畫等,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激發他們對地理課的興趣。
7.密切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尤其是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教材十分重視對每一個教學內容的引入,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鮮活的。
8.平實、生動的語言風格。教材中盡可能避開生澀的地理專業術語,鄙棄板著面孔說教的語言風格。例如,嘗試在表現學生對話的對話框中,使用學生的語言。此外,一些小標題也比較活潑,富有啟發性。
三、教學目標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儀的有關基礎知識,認識地球的運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掌握地圖的基本知識和運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2.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面貌,運用地圖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點,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探究精神,及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
3.認識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初步學會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4.理解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影響,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了解世界文化的差異,理解各國的新文化傳統,形成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四、提高教學質量
主要措施:
1.通過“活動”和“綜合探究”兩種形式,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2.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鮮活的;
3.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示意圖、景觀圖、投影儀、多媒體等,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性;
4.根據地理科的特點,注意在教學中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級性。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6
摘要
本文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闡述了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思路,重點對教學過程諸環節的設計如目標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教材內容與信息資源整合設計和自主學習設計等進行了具體說明,認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是被促進和支持而不是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支配,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認知能力。
一、前言
教育部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币跃W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日漸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帶來了重大的革新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切合本學科實際,有效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于網絡環境的現代教學模式,探索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設計是當前教學改革的研究重點。
二、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環境地理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各地的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多采用的是課堂演示型,即單機演示方式,少數采用網絡教學方式。兩種方式各有特色,前者以教師導學為主線,通過制作精美的CAI課件發揮多媒體計算機圖、文、聲、像集成輸出的優勢,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思考,但其不足在于多為單向灌輸形式,限制了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及學生的自主探索,而且使用的CAI課件多是一個整體型的教學軟件,成品后就固化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不能修改,只適用于事先確定的、特定的教學目標與具體教學情景,不利于教師尤其是學生的個性發揮;后者具有學習資源豐富、資源共享、形式開放、超文本選擇性學習、交互性強等優勢,強調個性化教學和協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技能。但地理學科知識的時空無限性和地理信息的多感觀與多維性決定了純粹的網絡教學在很多時候并不能很好地解決教材中諸多的重點和難點,諸如地理事象的宏觀、微觀變化,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再現與分析等?;诙嗝襟w和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不僅很好地實現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優勢互補,以最大限度發揮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效應,實現輸入輸出的多元化,而且適應了信息時代對教學的新要求以及地理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對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更新學習觀念、提高信息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3.1系統有序原則。根據地理教學系統的整體性和動態性特點,優化教學過程,正確處理教學結構和師生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依照地理學科特色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
3.2情知協調和自主選擇原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意義建構是學習的目的,它要靠學生自覺、主動去完成。因此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揚教學民主,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通過提供各種與教學目標有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去選擇、學習和探究。
3.3開放性原則?;诙嗝襟w和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首先學生的心態是開放自由的,不受壓抑;其次,教學內容是經過整合的(詳見下文),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師的知識視野;第三,教學結果不滿足和局限于教材、教參、權威、教師的所謂標準答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課本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39;觀點和標新立異的觀念。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
3.4差異性和因材施教原則。學生智能發展的個性特點和差異表現出學生素質發展的不均勻性和階段性,如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能力傾向、學習速度和個性特征等表現出差異性,因此教學設計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目標的擬定、教材內容與網上資源的整合、學習情境的創設等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有差異的教學,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探究、創造的機會,使所有學生都得到有效發展。
四、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思路如下圖所示。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制作CAI小課件,同時將教材內容與網上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學生則在網上進行個別化學習、協作學習、互動討論、自我測試、作業與研討(可延伸到課外)等學習活動;教師根據反饋情況及時指導、評價、調控教學進程,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五、教學環節與策略設計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學習要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的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和管理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5.1教學目標設計。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或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分析學生特征、水平和發展,確定學生學習的起點和應達到的目標,并使學生習得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態度等方面的能力。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應達到的知識、能力水平,而意義建構則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認識、能力、情感等諸方面都得到發展。
5.2學習環境設計——整合教材內容和網上資源,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創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為在教學中完成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必須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組織適合學習主題的多樣化的學習信息資源。學習資源是通過整合教材內容和網上資源而來,包括CAI演示小課件、教材主要知識點、與具體章節內容相關的網上信息資料的融合、加工。
5.2.1CAI演示小課件設計。演示課件以知識點為中心,不必費時制作完整的課件,即從以往的整體課件思想轉向積件思想。小課件的制作不再強調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只突出一個或幾個重難點(教學內容的其他部分由學生在網上資源中自學解決),因此制作工作量大為降低,而且可從網上(如K12課件交流中心)下載現成的小課件。目前網上交流的地理課件基本上是以知識點為基礎設計的小課件,很少完整課件,可以以此為基本來源建立自己的積件資源庫,節省制作時間。一般的地理網絡教學多選擇介紹性、說明性為主的內容進行,很少選用抽象難懂、原理性強部分制作網絡課件。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諸如地球的運動、大氣環流、洋流的形成和分布等內容,只要制作好能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的小課件,則亦能實現網上教學。
5.2.2信息資源設計。由于因特網上包含了很多重復、過時、零亂的數據和信息,因此,首先應選取過濾出對教學有參考價值的信息,但不能照搬,必須進行剪裁、取舍、加工,擇其精華及其與教材的切合點,達到與教材內容相互滲透融合、拓寬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目的。為方便學生快速高效獲取信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校建立了地理電子資源庫(佛山一中校園網地理資源庫、佛山教育信息網之地理教與學資源網)。資源庫包括教師備課資源和學生學習資源以及多媒體素材和智能題庫等,實現了網絡虛擬環境的資源共享,加快了學生對信息資源的獲取速度,從而保證了教學的高質量和有效性。
5.3自主學習設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要讓學生自由學習,強調學習是自我發現的,也就是強調學習者的積極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由交流,大膽質疑。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各種綜合能力。
5.3.1展示主題,引入探究。教師通過大屏幕展示本課的主要知識點和學習目標,向學生展現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與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引發聯想,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同時提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情境的設置要達到以下三點要求:①問題情境的核心部分應是本節課要加以揭示的地理原理和規律,即要有參考價值;②能促使學生產生弄清某個地理事象的興趣和需求,誘發探究行為;③考慮學生的可能性和可接受性,包括學生的創造力和現有的知識水平。
5.3.2個別學習,自主探索。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瀏覽網上資源,進入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當前問題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個體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差異,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如教材、影像、CAI演示課件、視訊、聲音、圖形、網上信息等)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允許學生按自己的進度學習,實現分層教學和個性化學習。在主動探索過程中信息資源應如何獲取,從哪里獲取,如何取舍、加工,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則由教師利用網絡監聽、監看、監控等功能提供指導和幫助(見5.3.3)。
5.3.3教師指導、評價、調控學習過程。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特點,但由于中學生自學能力尚不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學習過程中常帶有松散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教師要充當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對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及時解決可能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各種問題,利用教師機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指導和幫助,必要時輔以適當的講解。共3頁,當前第2頁123
5.3.4小組合作,協同探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識重組的基礎上,利用網絡的交流調閱功能或相互間的語言交流,開展小組討論、協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小組成員的協同探討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個體之間可以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
5.3.5互動討論交流?;佑懻摪◣熒雍蜕?。探討話題盡量設計成具有社會性和開放性特點,切合教材內容、社會實際及熱點問題,如我校“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網絡教學的討論話題設計為“你認為廣東省近期內有無必要進行大規模的圍海造陸工程?”所有學生都感覺有話可說而且發言踴躍。學生還可以根據學習所得提出各種不同觀點進行討論。這種多向互動交流方式,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獨特性思想與感情的機會,而且學習者群體(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內化提高、逐步升華的過程。交流通過課件設置的互動論壇(或留言板、聊天室等)實現。同時,對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和發表的觀點,教師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尤其對于新穎和有建設性的觀點要予以肯定和表揚,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體會成功的喜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5.3.6學習效果設計。建立即時反饋的自我測試習題系統,如選擇題采用即時評價判斷方式,而讀圖題、填空題、連線題則可采用拖放方式,學生可即時了解練習結果的正誤,并找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糾正和重新學習。教師根據即時反饋結果,對出錯較多的習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指導,幫助學生實現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使學生建構的主題意義得到內化。學生則根據個體的認知現狀,通過測試者可以繼續進行拓展學習或討論交流,而測試成績不理想者則利用網絡資源中的“補丁”學習軟件進行補償學習。
5.3.7作業設計。教師根據本節課內容布置作業,以理解、應用和討論題為主,給學生留有想象和發揮的空間。作業完成后,發到教師的電子信箱或復制到指定文件夾,也可貼到指定的論壇供交流討論。作業形式不限,培養學生充分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學生的作業即是其學習和研究的成果,可開辟優秀作業展評,將質量上乘之作存儲到地理資源庫中。這不僅可不斷更新和充實資源庫,而且使學生的成果得到展示與共享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勵其不斷進取。
5.4課后學習與交流。網絡課件存于校園網地理資源庫中,學生在課后可以重新學習、復習或在留言、論壇板提出新的問題。提出的問題,可以是老師回答,也可以是學生回答,為師生間的交往、學習、研討提供良好的氛圍,使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
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設計的根本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自主學習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七個環節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線性結構,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反饋情況予以指導、調控,對某些環節加以調整甚至重復進行。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交流,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使學生的學習行動有序,實現新的意義建構。
六、結語
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突破了簡單的演示型模式,通過網絡提供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體現了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和支持,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持。因此學習是被促進和支持而不是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支配,整個教學過程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而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注重學習活動的靈活性、實用性和時效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從而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開放交往、實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7
本學期我校推行了“翻轉課堂”,利用平板教學的新方式,在本周我也進行了這個月的平板打分課的展示。
經過了一個月的練習使用,幾次的上課試驗,我對于平板的認識更加深入了一些,平板進行了學習任務的前置,讓學生提前預習一部分內容,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了一部分的了解,也有了一部分的疑問,在課堂中可以帶著問題去進行思考。對于課前預習檢測題出現錯誤的部分,在上課講解到時,會注意到這個問題,對于出現錯誤的部分,印象會更加深刻。
在本周我《降水的特點》這一節打分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學生對于任務中的描述不太注意觀看,本節課的課堂描述不同于以往,任務也有所改變,但很多學生并沒有注意到,還是俺要以往的固定模式預習,沒有仔細看任務描述,在下次上課時,我需要認真強調一下。
第二,學生課上對于平板的利用也已經十分熟練,但依然不能避免有些同學出現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如何在課上高效、有效的利用平板,仍然值得我下去進行深入的思考。
第三,本節課在小組討論中,極個別同學出現了偏離問題很遠的情況。在下次設置問題合作時,應多注意觀察引導。
總之,平板教學是我與學生的共同學習,在日后的教學中,對于平板的掌握還是不太熟練,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繼續思考如何更加有效、高效的利用起來平板,讓平板教學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電子版篇18
一、基本情況:
通過七年級上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將本著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開展本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里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目標:
教完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對世界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著較為詳盡的知識掌握。
三、本冊教材:
本冊教材共五章: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了解亞洲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人文環境特點。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突出日本自然災害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日本經濟與其他國家的聯系,了解東南亞地勢變化、地形結構特點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了解印度人口的特點。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的特點。
第八章、《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了解中東地理位置的特點,石油資源,宗教,歐洲西部,歐盟,畜牧業,旅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農業生產,文化習俗。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了解美國移民國家,農業地域專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巴西,民俗。
第十章、《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科考與環保的重要性等。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鞏固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得地理知識信息的基本技能。
2、運用學過的地形、氣候等世界地理的知識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形成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認識分析世界個區域的人口、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
3、學會根據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他地理特征。
4、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的相互關系,認識自身與環境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思路。
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的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地區之間的合作價值,初步形成合作意識。
五、本學期教材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
六、教學措施和建議
1、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
A、課前準備好課,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邏輯,適當補充有關資料,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考慮教法。
B、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情感。
2、積極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博采眾長,提高水平。
3、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世界地理能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掌握,也為他們今后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4、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雙主體的作用,采用各種形式,給學生一個學習探究、合作的空間,培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
5、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精講,重知識體系、結構、聯系和思維方法及解題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帶水,要講究教學技巧和藝術,提高課時效益。訓練題要做到精選、精練,鼓勵微型試題。做到講練結合,努力提高復習效率。
6、重點熱點抓輻射重點據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切忌將教材內容重復復習一遍,應在所例舉的重點熱點專題復習中,運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學習方法,相互研討、歸納,讓學生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并做到“寬口徑、粗線條、廣輻射?!?/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