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物理教案
物理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人類對于科學和理性思維的不懈追求,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八年級上物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八年級上物理教案(精選篇1)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手指上蘸了些酒精,我在黑板上寫下個“水”字,請同學們猜猜看,酒精會如何變化呢?
[生]黑板上的酒精會變少,直至消失。
[師]減少的酒精跑哪兒去了?
[生]由液體變為氣體跑到空氣中去了。
[師]那像這種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現象叫做汽化。
1.定義: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現象叫做汽化。
[師]同學們還能否再舉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物質是由液態變為氣態的?
[生]濕毛巾放在室外晾干;剛拖完地后,地面是濕的,慢慢就干了等等。
[師]同學們都舉的很好。類似于酒精、水這種在液體表面上慢慢發生的物態變化,物理上專門定義了一個名稱——蒸發。
2.定義:發生在液體表面的平和的汽化現象叫蒸發。
[師]由定義我們知道,蒸發是一種汽化現象。那么汽化時,還有什么變化呢?現在我給每個同學發一個酒精棉球,同學們把它涂抹在手背上,感受一下,說說有什么感覺?
[生]手背上被涂抹的地方感覺到涼涼的。
[師]那是什么原因呢?接下來,我們把酒精棉球裹在液體泡上,看溫度計示數的變化。
[生]溫度計示數下降了。
[師]說明什么問題?
[生]汽化(蒸發)要從周圍物體處吸熱。
[師]聯系我們的生活,同學們能否舉出一些例子啊?
[生]夏天,從游泳池上岸之后,覺得特別涼爽,因為被風一吹,身上的水分蒸發,帶走了人體的熱量,所以覺得涼爽。再比如,穿著被雨淋濕的衣服,容易著涼感冒,是由于水在蒸發過程中吸收人體熱量所引起的。
[師]好,聯系我們舉的一些例子,各小組(前后左右4人為一組)能否歸納一下,蒸發具有那些特點?
[生]3.蒸發的特點:
(1)發生在液體表面
(2)在任何溫度下都可發生
(3)汽化進行的緩慢
(4)需要從周圍物體處吸熱
[師]剛才同學們總結的很好。下面老師要請教大家一個問題,我們同學都寄宿,平時你們怎么晾衣服的?
[生]通常把衣服晾在太陽能照射得到又通風的地方。
[師]還有嗎?晾衣服的時候是不是團成一團,放在通風、向陽的地方就行了?為什么?
[生]還要把衣服攤開來曬。只有這樣,衣服才會干的快。
[師]哦,用物理的話說,也就是衣服上的水蒸發的快。聯系這個生活實例,同學們能否說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了?
[生]4.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1)(加快/減慢)液體表面空氣的流通速度
(2)(加大/減小)液體的表面積
(3)(提高/降低)液體的溫度
[師]同學們想想看,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已經運用了蒸發快慢的知識?
[生]比如,要使潮濕的糧食盡快曬干,可采取以下辦法:
(1)將糧食攤開放在陽光下照射
(2)將糧食放在通風處
(3)將糧食攤開來曬
練習:
1.下列措施中使蒸發減慢的是( )
A.用掃帚把灑在地上的水周圍散開
B.用塑料袋包裝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內
C.把濕衣服展開晾在通風向陽處
D.夏天,人們使用電風扇吹風
2.夏天,送牛奶的配送員將牛奶放在水里,這樣牛奶不會很快的變質,為什么?
因為水蒸發要從奶瓶中吸收部分熱量,有降溫作用。
八年級上物理教案(精選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內容為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二章《光》第二節內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繼光的反射后的又一個新的光現象。本節知識是光學中的重點知識、是理解透鏡作用原因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為以后透鏡及探究透鏡成像規律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知識之一。
2、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我們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折射規律;能從眾多光的現象中辨別出屬于折射的現象,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有關光的折射現象的觀察、猜測、檢驗、聯想等的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實驗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樂于合作,滲透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1)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規律;
(2)讓學生會作光折射的光路圖。
二、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整體上采用對比、猜想、提問設疑、設計實驗探究的模式,教學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讓學生對照光的反射定義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義。學生對定義總結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過后面的觀察實驗和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修正定義,讓學生明白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這些詞。
第二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對照光的反射定律,讓學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規律,然后按照猜想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當然整個實驗主要是我來操作完成。在此我補說一點,因為在探討光折射時光路是否可逆時,由于沒有演示光從水射入空氣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圓形玻璃磚來做這個實驗,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學生練習畫光的折射光路圖,為下一部分學習透鏡的作用做好鋪墊。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光的折射現象。在這一步我采用讓學生做硬幣“上浮”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光的折射帶來的錯覺,引起學生思考硬幣為什么會“自動上浮”,啟發學生畫光路圖來解釋原因。同時也說出了盛水的碗變淺、放入水中的筷子變彎等現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過多媒體演示“海市蜃樓”現象。聯系生活實際,解釋“潭清疑水淺”、“叉不到水中魚的原因”等現象。
八年級上物理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并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于質疑、勇于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后,學生收獲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獲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于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八年級上物理教案(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2)經歷“光是怎樣傳播的”探究過程,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領略色彩斑斕的光之美,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
(2)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
教學難點: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二、實驗器材:
激光筆、小噴壺、亞克力板、火柴、蠟燭、紙杯(兩個沒底。一個有底)、塑料膜、牙簽、盛水的大燒杯、果凍、少量牛奶、粉筆(10支)棉線。
三、教學過程
1、設置情景,課前啟動
(1)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光影世界》宣傳片。
(2)活動:同學們伸出雙手蓋住雙眼,睜開眼睛,仔細體會你眼前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慢慢拿開雙手,你眼前看到的是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同時播放多媒體課件:美麗的風景圖片。
2、導入新課
同學們欣賞了美麗的風光,正是有了這色彩斑斕的光,世界才變的如此美麗,如此迷人。對于光,同學們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光的直線傳播》。
3、新授
(1)光源
1、結合圖2.1-1天然光源和圖2.1-2常見的人造光源,閱讀課本。然后討論交流。
2、學生舉例:哪些物體能夠發光呢?太陽、星星、月亮、火柴、蠟燭、日光燈、電視機屏幕…
3、教師解析總結:月亮是不能發光的,星星當中也只有恒星能夠發光,行星和衛星是不發光的,我們晚上能看到星星幾乎都是恒星,也幾乎都比太陽大比太陽亮。我們把這些能夠發光的物體,稱之為光源。像太陽、螢火蟲、水母這類能夠自然發光的物體,叫“天然光源”;像點燃的蠟燭、霓虹燈、白熾燈這類由人類制造的發光物體,叫“人造光源”。
(2)光的傳播
1、提出問題
A手拿著一個激光手電射向天花板。
B老師提問:光從激光手電發出來之后是如何傳到天花板上去的,它的路徑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經驗或感性認識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3、設計并進行實驗
A 老師先做個示范。
實驗一:用激光筆照射抻直的棉線,現象是棉線變成一條閃閃發光的棉線。
實驗二:用激光筆照射墻壁,用小噴壺順著光的方向噴水霧,會看到一條發光的水柱線。
B同學們利用課桌上這些簡單的器材(激光筆、果凍、亞克力板、大燒杯,牛奶)去大膽設計實驗,驗證光在液體中和固體中是不是沿直線傳播的。
C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D找一組做得好的演示實驗。
E教師實驗:將亞克力板插入水中再次實驗,學生觀察現象,光的傳播不再同一直線。
F教師實驗:把牛奶倒入水中,未等到均勻,用激光筆照射,學生觀察現象,光的傳播也不再同一直線。
G總結論生: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線
知道了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那我們如何描述光呢?
1、教師講解:我們用一條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用箭頭代表光的傳播方向。我們把它具體地抽象成物理模型,就叫做光線。這樣的簡單的表示方法就是我們物理學中的常見的模型法。
2、學生練習
(4)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
我們知道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夠用光的直線傳播來解釋呢?
1、影子
游戲:手影游戲
2、日食月食
觀看多媒體圖片,解釋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
A觀看小孔成像視頻
B學生利用課桌上的器材(火柴、蠟燭、紙杯,兩個沒底一個有底,塑料膜,牙簽)自制實驗器材做實驗:將塑料膜放在兩個沒底的紙杯中間繃緊,將兩個紙杯插緊,用牙簽將另一個紙杯底部中間扎一小孔。關燈點蠟燭做小孔成像實驗。
C實驗結論:倒立的實像,多媒體作圖講解。
像這種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像,我們把它叫做實像。實像特點,能在光屏上
4、激光準直:
A多媒體圖片:在開掘隧道時,工程師們常常用激光束引導掘進機,使掘進機沿直線前進,保證隧道方向不出現偏差。
B學生活動: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講粉筆立在課桌上成一條直線。
C教師巡視觀察,找學生示范
5、打槍射擊:多媒體圖片解釋在射擊的時候,戰士讓缺口、準星、靶心這三點在同一直線上,稱為“三點一線”這樣就能命中目標。
6、站隊:多媒體圖片。
(5)光的傳播速度
1、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本36頁,讀完之后能說明老師為什么在打雷的時候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
2、光在真空或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約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約為真空中的2/3。
3、光年:距離單位,它等于光在1年內的傳播距離
四、課堂小結
1.教師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學生:討論交流。
五、練習與作業
八年級上物理教案(精選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線傳播》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光現象》第一節的內容,光的直線傳播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同時又是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的必備知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后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能識別光源,知道光源分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兩類。
②了解光的直線傳播,能列舉光的直線傳播在社會生活與生產中的一些應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光在空氣、水和玻璃等均勻介質中傳播的特點。
②觀察演示實驗“光在不均勻糖水中的路徑”,啟發學生歸納總結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在實驗探究中體驗學習物理的樂趣,并在實驗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②應用“光沿直線傳播的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意識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麗,又有規律可循,而且利用這些規律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3、難點和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1)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2)難點: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現象。
二、器材的選擇
1、選擇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2、教學器材:水槽、激光筆、水、牛奶、煙餅、鑷子、燒杯、滴管、紙杯、蠟燭、火柴、玻璃磚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
本節是學習光現象的一個開始,是以后學習光的反射及折射的基礎。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采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
2、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同時要盡可能讓學親自動手實驗,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并由他們自己總結和發現規律。
四、教學流程
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播放一組與光現象緊密聯系的優美圖片和視頻:影、倒影、水面下(視深變淺)物體,霞光萬道、晨曦中穿透樹林的道道陽光、白光通過三棱鏡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極光……最后將畫面停在“節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課的主題。讓學生欣賞絢麗天象的同時認識到大自然中有許多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由此進入這節課的學習。(體現由“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探究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
①引導學生應用桌面上的器材,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光在空氣、水、以及果凍這些介質中沿直線傳播,但在兩種介質的界面上要發生偏折。
分組實驗,然后小組間交流實驗結果。(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符合教學規律,體現了物理學科的特點。)
在學生匯報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光在空氣、水、果凍、玻璃中沿直線傳播;但在兩種介質的界面上發生了偏折。
②教師演示光在非均勻糖水中傳播的實驗。得出光在同種非均勻介質中路徑發生彎曲。
2、光線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線傳播的圖片,學生想象光線的形象。
引導:為了直觀的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我們用一條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用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這樣的帶箭頭的直線稱之為光線。
強調:光線是為了方便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種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3、應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導:
a、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b、不透明物體光不能通過。
原理: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遇到不透明物體,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無光的黑暗區域。
(2)小孔成像
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實驗器材完成課本P70“想想做做”,在班級進行展示,觀察小孔成像現象,交流小孔成像的特點。(訓練了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了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利用利用動畫展示小孔成像,畫小孔成像原理圖。
歸納小孔成像特點:像與物相反;實像。
(3)日食、月食
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圖,引導學生分析。
(4)學生列舉生活中應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實例,并進行解釋。(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光速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光的傳播速度,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為3.0×108m/s。(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生回憶聲音的傳播速度情況,將光的傳播速度與聲音進行對比。
(三)歸納總結,應用提升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改變以往教師口頭總結學生心不在焉的情況,由學生極積主動說、談、想,為后續的學習作好準備。)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習題,學生作答。(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