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教案生物
寫教案時,需要注重教學反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總結和記錄,以便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初二教案生物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初二教案生物,方便大家學習。
初二教案生物篇1
節認識生物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單元頁和課本第3至第第6頁的圖片,學生查找與生物的特征相關的資
料。
教學過程
一、講授新課
1.什么是生物
師:我們生活在一個異常美麗的星球上,你們知道是什么將我們的環境點綴得如此絢麗多彩嗎?
生:花、草、樹、山石、河流等等。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我們的環境就是因為有這些花、蟲、鳥、獸和它們棲息的環境,才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環境,進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單元頁的照片和圖I-6,I-10。
生:欣賞屏幕上所呈現出的絢麗多彩的大自然。
師:請同學描繪大屏幕中的圖像。
師:這些形態各異的物體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態,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們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沒有生命。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些物體是非生物,為什么?
生:同學1說:“藍天、白云、房屋、太陽、山石、車輛等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同學2補充說:“還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師:出示圖I-6,I-1,I-10圖片中的獅在追輔斑馬,植物光合作用,小雞覓食等等都是生命現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活著的,具有生命的物體是生物。”
學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體。”
學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養料,要吃東西。”
師:你們列舉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動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師:人和動物需要營養,那么植物需要營養嗎?
生:植物也需要營養,它們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師:給予掌聲鼓勵。生物只有在營養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地成長。生物還有什么共同
特征,請舉例加以說明。
生:生物能進行呼吸,如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圖I-3)
師:很好!那么,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嗎?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覺的屋子里擺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悶,貯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這樣。
師:對,植物在有光的情況下,光合作用強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大量的氧氣,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會排出廢物嗎?請大家看圖I-4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回答說:“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例如,小動物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師: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嗎?請大家看I-5。
生:回答說:“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
師: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并舉例說明生物還有哪些特征。教師引導學生看圖I-7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說:“含羞草的葉子被碰到后,它會合起來。”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例如,人用蒼蠅拍打蒼蠅,蒼蠅會立即飛走。”
學生3回答說:“狗看到骨頭就會流口水。”
師:這些都屬于應激性。教師補充說明含羞草的葉子合起并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讓學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子,親自感受一下。繼續說明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繼續讓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特性。
師:出示I-8在在生長的蘑菇和I-9種子的萌發圖片,以及I-10圖學生討論。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說:“生物體可以從小長大。”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可以繁殖。”
師:接著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生:學生思考后回答。
從同學們的敘述中,不僅可以看到生物之間傳遞信息這一本領,還可以看出生物適應環境這一本領。另外生物也能影響環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氣濕度,從而可以減少沙塵暴的發生,改善空氣質量。接著鼓勵學生多觀察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請學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特征?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生: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回答說:“有。例如,圖片中的獵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營養,也有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遇到情況會聲音來傳遞信息,也能從小長大并繁殖后代。”
二、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教師打出課本第6頁的圖片,讓學生指出圖中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哪個是生物,為什么?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珊瑚蟲是生物,因為只有它具備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鐘乳石和珊瑚是沒有生物特征的。
師:教師小結:學完這節課后,你們該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學完這節課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進行新陳代謝,有生老病死,有傳遞信息的本領,活動有規律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師: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
生:不是,它們都有生命。
師: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
生:我們應該熱愛和保護那些生命,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初二教案生物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其原因。
教學難點:樹立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并能夠落實在行動上
教學工具
教具:1、收集關于生物種類減少和瀕臨滅絕的宣傳片,以及珍稀動植物的圖片。2、制作CAI課件。
教學過程
回顧導入: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其實,在二十多年前我國的有識之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來宣傳保護意識,現在你們聽到的就是當年感動無數中國人的《熊貓-》,畫面是我們的劉宏運同學制作的FLAS-(我國的瀕危動物和已滅絕的動物)。
生:(觀看,思考,回憶上節課內容)
師:上節課我們提到的,造成生物滅絕速度猛然增快的原因,有哪四點呢?
生1:有人類的活動、生物的入侵。
師:那么活動具體指的是什么呢?
生1:像偷獵等等的。
師:就是亂捕亂殺的行為,也就是說當人類的利益與生物發生沖突時,往往是傾向于人類的利益。很好,那么,還有沒有其他的方面呢?
生2:還有人類亂砍亂伐樹木,破壞生態系統。
師:對,這是第三方面。還有嗎?
生3:還有就是人類亂排放污水,污染環境。
師:那么綜合以上這么多位同學的答案的,歸結起來的4個方面就是:1、外來物種的入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入侵者;2、人們為了利益對生態系統掠奪式的開發利用;3、生物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4、環境的污染。(屏幕顯示)
新課學習:
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師:請同學們看著背投上的這個問題(思考: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四人小組討論一下,看看到底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樣的保護措施,去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呢?
生:(積極地討論)
師:剛才看到許多小組都討論得相當積極,應該有很多不錯的想法,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說說,你們認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生4:我們小組的討論意見是,我們的政府對那些惡意破壞環境,捕殺動物的人們要加大管治和懲罰力度,進行保護野生生物的宣傳,在人們的觀念中形成一個保護動物的思想,從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師:很好,也就是說,一方面是要政府加大力度去保護野生動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人們做好宣傳工作。那么還有呢?還有什么好的建議或辦法呢?
生5:我覺得除了加大宣傳力度以外,還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還應該從法律上做一個強制性的保護,就是制定一些法律條理去管理,這樣顯得更有法可依和更方便管理。
師:這里說了兩點,一是保護生物所在的生態系統,也就是就地保護。二是制定、完善相關的法律和政策。考慮周詳,還有沒有補充?
生6:我覺得對那些已經受到破壞的地方的物種,應該轉移到一個更好的地方去,不要一錯再錯,應該另找一個更適合它們的環境,讓他們更好地繁衍下去。
師:這里提到一個遷地保護問題,也就是必要時我們應該把一些瀕危動物遷移到另外一個對它們來說更好的區域。還有沒有呢?
(沒人繼續發言了)
師:剛剛同學們說了許多,現在就總結一下:(屏幕顯示)
1、1、就地保護;(珍稀物種)
2、遷地保護;(瀕危物種)
3、制定法律和政策。
4、開展生物宣傳和教育。
5、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種質庫)
(針對里面的每一種措施展開學習)
1、2略
3、制定法律和政策。
師:下面大家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個執法人員,要去餐廳檢查是否有食用野生動物,你應該具備什么知識?
同學齊聲:法律知識和生物常識。
師:非常聰明,我們有什么法律武器?看看課本,一起回答。
同學齊聲:《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保-》、《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和《中國自然保護綱要》
教師:有了法律武器,當你去餐廳檢查時,找不到活的動物,只有一些吃剩的骨頭,就是屏幕上顯示的這三種足的骨頭,你能不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判斷這個餐廳到底有沒有違法銷售野生動物呢?
同學:(思考,積極舉手)
同學7:我認為是第一個。因為第一個的爪子十分鋒利,看起來是在野外生活的,需靠捕食別的動物而生存的動物,因此需要強而有力的爪子,因此我判斷第一個爪子是野生動物的爪子。
師:說得有道理,可以看到這些爪子是很鋒利的,是野生的。那還有沒別的意見呢?
同學8:我覺得其實三個都是,而第一個像剛剛的同學所說的,是比較兇悍的野生動物。而第二個呢,它上下的爪子都是倒勾的,應該是一些長期在樹木上生活,需要抓緊樹木的鳥類,像啄木鳥一類的。而第三個呢,這個爪子很長,就是那些入水抓魚的鳥類的。
師:說得很好。留意第三個,大家看看這里,除了很長以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它上面有什么?
同學齊聲:蹼
師:那么歸結起來呢,第一個,是猛禽類的足,第二個是攀禽類的足,第三個是涉禽類的足。大家都答對了,看來大家還是懂得不少生物常識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都會用得到。
4、開展生物宣傳和教育
師:接下來,我們講講有關開展環保宣傳活動的問題。其實在這方面,中國還是做得比較好的。剛剛我們聽到的《熊貓-》,在當時可是響遍中國的大江南北。而在90年代,也有一首歌謠,叫“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的黃越同學做了一個有關這首歌謠的環保宣傳動畫,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中)
師:看完這個動畫,我相信大家也會受到感染,并為之感到有點傷感和惋惜吧。其實人類和動物是能夠和諧共處的,學完這一課,以后保護生物界中物種的重任,就交到在座各位同學的手上了。在這里我希望大家都能形成一個保護自然,與別的生物和諧共處的思想。這些歌曲,不僅教育了我們這一代人,今天的你們也受到了感染,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宣傳的重要性。
5、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種質庫)
師:好,那么現在說的是第五方面,也就是剛剛同學們都沒有想到的,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這個大家沒有想到,也不怪大家。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科學研究與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方面有什么聯系呢?首先我們回憶一下,上節課所說的,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實質是保護什么?
同學齊聲:基因的多樣性!
師:很好。那么基因的多樣性,跟科學研究的關系就不言而喻了。每一個生物的種類,實際上就是一個獨特的生物基因庫。有這樣一個基因庫,就可以讓它們更好地生存下去。
師:翻開課本96頁,這里科學研究的例子,就是建立種質庫。種質庫對于動物來說,就是精子庫,而對于植物來說呢,就是種子庫。還記得-那四名科學家嗎?
同學聲:記得!
師:他們情愿餓死,也不愿去吃種子庫里的種子,這種精神是十分令人感動的,可見他們對這個種子庫,是多么地重視。因此,保護動物的辦法就是保存物種的基因庫,也就是建立——
同學齊聲:自然保護區。
初二教案生物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體驗1分米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3、通過估、量的活動,發展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驗1分米的長度。
2、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讓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師:看樣子,米和厘米用在這里都不合適,怎么辦呢?這時就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幫忙。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小棒)這根小棒有多長呢?你能試著估一估它大約有多長嗎?(學生匯報)
2、量一量。
(1)看來同學們的估測結果各不相同,那么這根小棒究竟有多長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辦法知道它的長度嗎?(用尺子量)
(2)動手實踐。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師一樣長的小棒,趕快行動量一量吧。
3、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4、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5、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6、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7、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8、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教具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量完后學生匯報交流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練習一的第3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四、課堂作業:
1、口算:
18÷3=3400-300=120+400=21÷7=6×7=45÷5=
2、填空:
3厘米=()毫米()厘米=5分米6分米=()厘米
100毫米=()厘米()分米=4米60毫米=()厘米
3厘米5毫米=()毫米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初二教案生物篇4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并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欲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于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也為以后的擇業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并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堿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他們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盡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布置學生去查閱關于酶的資料,并綜合匯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并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匯總,然后匯報。
初二教案生物篇5
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
第一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一、腔腸動物
(代表動物:水螅,還有水母、海葵、珊瑚蟲)
1、腔腸動物的身體結構比較簡單,其中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蟲等;少數種類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P5圖
2、水螅的體形輻射對稱,即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經過身體縱軸可以有多個切面將身體分為對稱的兩部分。(輻射對稱)這種體形的優點:該身體結構便于水螅感知周圍環境中來自各個方向的刺激,從各個方向捕獲獵物、進行防御。
3、水螅的身體有外胚層和內胚層兩層細胞。
兩層細胞中間填充著他們分泌的膠狀物質。由內胚層構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與口相通。外胚層有多種細胞,如刺細胞,他是腔腸動物所特有的攻擊和防御的利器,在觸手處尤其多。
4、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5、腔腸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海蜇經加工后可以食用,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可堆積構成珊瑚礁,它不僅可以形成島嶼、加固海岸,還為海底的魚類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棲息場所和庇護地。
二、扁形動物(代表:渦蟲)
1、蝸蟲的身體背腹扁平,形狀像柳葉。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兩個可以感光的黑色眼點。腹面有口,口內有一個管狀的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動物。吃進去的食物在腸內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從口排出,有口無肛門。可以分清前后、左右、背腹。P6圖
2、渦蟲的身體呈兩側對稱,也稱左右對稱,即經過身體縱軸只有一個切面將身體分為對稱的兩部分。這種體形的優點:能夠運動更加準確、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動物運動、捕食和防御。
3、扁形動物中像渦蟲這樣自由生活的很少,多數扁形動物是寄生在人和動物體內,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如華枝睪吸蟲、豬肉絳蟲和血吸蟲就是常見的人體寄生蟲。這些寄生蟲消化器官簡單,沒有專門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特別發達
4.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第二節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一、線形動物
(代表動物:蛔蟲,還有蟯蟲、鉤蟲、絲蟲、線蟲。)
1、寄生在人的小腸里,身體呈圓柱形,有口有肛門;體表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
2、消化管結構簡單,以人小腸里的半消化食物為食。P8-9圖
3、生殖器官發達,生殖能力強。無專門的運動器官,僅能緩慢蠕動。
4、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①身體細長,呈圓柱形;②體表有角質層。③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
二、環節動物
(代表動物:蚯蚓)還有沙蠶、水蛭等
1、體形:呈長圓筒形;前部有一段體節界限不明顯,顏色也不同,稱為環帶。(靠近環帶的一端為前端)
2、身體有許多相似環形體節構成,分節使運動靈活。
3、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與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腹面:有許多小突起(剛毛),觸摸有粗糙感覺。
4、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濕潤(有助于呼吸),所以實驗中應經常用浸濕的棉球輕擦蚯蚓體表
5、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氧氣可溶于體表的黏液里,然后進入體壁的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過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6、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構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7、蚯蚓對人類的益處:①疏松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富含蛋白質;③處理垃圾等有機廢物。
第三節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一、軟體動物
(代表動物:河蚌、蝸牛、烏賊、扇貝、文蛤、縊蟶等)
1、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群。
2、外面有兩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質貝殼,因而稱為“雙殼類”,殼內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貝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質形成的。P12圖
3、雙殼類動物用足緩緩地運動,利用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4、軟件動物的特征: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5、軟體動物對人類的價值與危害
二、節肢動物
代表動物:蝗蟲,還有蟬、蟋蟀、蝴蝶、蜘蛛、蜈蚣、蝦、蟹、蚊、蠅等。
1、節肢動物是的動物類群,目前種類有120萬種以上,占所有動物種類的80%以上。昆蟲是節肢動物的一分類
2、蝗蟲身體分頭部(一對觸角、三個單眼、一對復眼、口器)、胸部(前足、中足、后足、兩對翅)、腹部(氣門)三部分。P15圖
3、身體表面包著堅韌的外骨骼,不僅能保護自已,還能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但外骨骼會限制昆蟲的發育和長大,所以昆蟲需要定期蛻皮。
4、昆蟲的基本特征: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
5、節肢動物因附肢分節而得名,主要特征是: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6、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密切。
第四節魚
1、前三節認識的動物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稱為無脊椎動物。本節魚以后的動物身體內部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稱為脊椎動物。
2、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占脊椎動物種類的一半以上。我國有淡水魚1000多種,的“四大家魚”是青魚、草魚、鰱魚、鳙魚。我國的海洋魚有2000種。
3、魚分頭部、軀干部和尾部三部分。①前進動力:軀干部、尾鰭;②前進方向:尾鰭;③保持平衡:腹鰭;④感覺器官:側線。P20-22圖適合水中生活的特征有:
(1)流線型,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遇到的阻力。(2)體表有鱗片,表面有黏液,起保護身體作用。(3)魚的脊柱支撐身體,兩側有發達的肌肉,對運動起重要作用。(4)魚在水中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5)魚用鰓呼吸,鰓的主要部分是鰓絲(作用:吸收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鰓絲中密布鮮紅色的毛細血管(氣體交換)
4、魚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5、我國于1986年起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規定以“養殖為主”
第五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一、兩棲動物
代表動物:青蛙,還有:蟾蜍、大鯢、蠑螈
1、蝌蚪形態和內部結構像魚,有尾,用鰓呼吸,只能在水里生活。蝌蚪發育成青蛙后,尾和鰭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陸地生活,屬于兩棲動物。
2、青蛙的外形特點: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聲波;頭部前端有一對鼻孔,呼吸氣體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撐身體;后肢發達,趾間有蹼,既能跳躍也能劃水。所以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地生活。青蛙皮膚能分泌黏液,濕潤的皮膚里密布毛細血管,可進行氣體交換,輔助肺呼吸。P25圖
3、兩棲動物的特征: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
4、兩棲動物的益處:減少農作物蟲害,以減少施用農藥的污染。
二、爬行動物
代表動物:蜥蜴,還有:龜、鱉、蛇、鱷、恐龍等
1、蜥蜴的外形特點:頭部有頸,可以靈活地轉動,便于尋找食物和發現敵害;四肢短小,不能跳躍,但能貼地面迅速爬行;皮膚干燥,表面覆蓋角質的鱗片,既可以保護身體又能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
2、蜥蜴的肺比青蛙發達,氣體交換能力更強,只靠肺呼吸。
3、青蛙在水中產卵并受精,而蜥蜴在陸地產卵,卵外有堅韌的卵殼保護,使卵能在陸地發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發育可以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這是蜥蜴能終生生活在陸地上的重要原因。
4、爬行動物的特征: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第六節鳥
1、鳥的種類很多,是脊椎動物中數量僅次于魚的一個類群。
2、除了鴕鳥、企鵝等少數鳥不能飛以外,絕大多數鳥都是善于飛行的。
3、鳥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有哪些呢?P33圖
(1)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中空氣的阻力。
(2)體表覆蓋羽毛,前肢變成翼,翼上生有幾排大型羽毛
(3)骨骼輕、薄、堅固,減少體重;胸骨上有龍骨突;胸肌發達。
(4)視覺發達,有的能在飛行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殘渣很快隨糞便排出體外,減輕重量。
(5)呼吸作用旺盛,具有與肺相通的氣囊,可輔助呼吸。心跳頻率快,體溫高而恒定。
4、鳥的體溫不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恒溫動物。
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變溫動物。恒定的體溫增強了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擴大了動物的分布范圍。
5、鳥產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堅硬的卵殼,起保護作用。
6、鳥的主要特征: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有氣囊輔助肺呼吸。
第七節哺乳動物
代表動物:鯨(不是魚)、猴、蝙蝠、馬、象、兔、狼等
1、主要特征:
(1)體表被毛:除了鯨等少數水生種類的體毛退化以外,哺乳動物的體表都被毛。體毛有很好的保溫作用。可以維持恒定的體溫,是恒溫動物。
(2)生殖方式:胎生和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牙齒撕咬、切斷和咀嚼食物。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動物的攝取食物能力,又增強了對食物的消化能力。P38圖
(4)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
2、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系:(1)家畜是由野生動物馴養而來的,是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2)野生動物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起重要作用;(3)導盲犬、警犬、軍馬等是人類得力的助手。(4)哺乳動物對人類的困擾:鼠類對農、林、牧業造成危害,還會傳播疾病。
初二教案生物篇6
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存在著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討論,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知首“生物與生物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提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陽光、空氣等)。
2、引導: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響的。這段時間我們重點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誰吃誰:
1、教師出示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也可以借鑒書本的圖片),說:這是在一簇花叢中發現的生物,有薔薇、小草、樹葉、蚜蟲、瓢蟲、蚯蚓、毛毛蟲、小鳥等。
2、問:為什么在同一個區域會出現這些動物和植物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學生自由說,教師隨機用簡樸的文字和箭頭表示這種關系。(薔薇或草——蚜蟲——瓢蟲——小鳥;落葉——蚯蚓——小鳥;薔薇——毛毛蟲——小鳥)
4、講述: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讓學生劃出書中12面相關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網:
1師講:田野里有很多生物,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關価。(課本13圖)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
2讓學生討論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影響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
四、練習:
1、薔薇花叢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蟲、瓢蟲、落葉、小鳥、蚯蚓、請岀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中——是生產者,----------
---是消費者。
————————————
2、請你寫岀其他食物鏈:
——————————
初二教案生物篇7
種子發芽實驗(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愛好
【教學重點】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預備】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么,同學們談一談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后,談自己的觀點,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師:大家談了自己看法,我們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實呢?大家說說要注重什么?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重什么?
三、閱讀書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提示:選大小差不多的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兩個盒子里,每盒放入2-3顆綠豆,并墊紙巾。
2教師分發記錄表,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實驗報告。
3將對同學完成的實驗報告進行評價。
四、布置作業;
1、學生認真完成種子發芽實驗報告
初二教案生物篇8
教學課題:
第2節動物的行為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描述各種動物行為;說出動物行為的類型;能正確區別各種動物行為,認識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動物的行為,樹立正確利用和保護動物的態度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動物行為對于動物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和實例。
難點: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動物行為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認識動物的行為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節“開屏”;麻雀、家燕等鳥類在繁殖季節會筑巢;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螞蟻會搬家等。像這些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稱為動物的行為。你還能說出其他的動物行為方式嗎?(可以從書本上找)
學生經過閱讀書本和思考后,列舉大量的動物行為類型。如:蜜蜂、螞蟻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鳥類的孵卵、育雛、定時遷徙、索食行為,某些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等。
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呢,還是后天通過學習得到的?對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難以回答,教師可通過適當的例子(如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說明:動物的這些行為是天生就有的,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的行為如馬戲團里的“小熊騎車”等復雜行為是通過后天學習得到的,其訓練的基礎是條件反射。我們將在以后學習。
再問:動物的這些行為有何意義?
教師可以鳥類的季節性遷徙為例要求學生討論,討論結束由學生回答,再由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明白動物的行為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為方式。并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行為是如何適應于環境的(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發言)
在了解了動物行為的類型和意義后,下面我們將以蜜蜂為例來詳細學習蜜蜂的社群組織和通訊行為。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同學們都知道,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過著社會性生活,分工合作。為人類提供了如蜂蜜、蜂蠟、蜂王漿等原料。在一個蜂群中,一般有一個蜂王,少數雄蜂和成千上萬個工蜂,它們構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68頁“蜜蜂的社群組織”,完成下表。
完成表格后,教師進行小結。并使學生明白社群生活行為的意義:只有三種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訊行為
在蜜蜂的社群組織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總有少數的偵察蜂先去尋找蜜源,然后回來“告訴”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偵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離告訴其他工蜂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69頁“蜜蜂的通訊行為”后,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蜜源離蜂巢較近,偵察蜂表現為何種行為?
2.如果蜜源離蜂巢較遠,偵察蜂如何告訴遠近及方向?
在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一般兩種舞蹈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對于如何用舞蹈來告知方位,學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師再結合掛圖或投影講解給學生聽即可。
最后利用板書小結。
板書設計:
動物的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
二、蜜蜂的社群組織
三、蜜蜂的通訊行為
1.圓形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近。
2.“8”字擺尾舞:表示蜜源離蜂巢較遠。
作業布置:
復習本章,完成實驗冊上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雖然學生對動物的行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學生本身并不清楚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先向學生列舉一些常見的動物行為,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為的具體形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一些動物行為,教師再總結出動物行為的概念。
初二教案生物篇9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介紹生物的繁衍和發展、生物與環境兩個個單元,內容較上一個學期少了一些,探究實驗減少了一些,增加了觀察和思考,科學、社會、技術欄目。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知識面。
二、教學目標
1、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在繼續抓好實驗過程,努力學習有關教育理論,不斷提高對“135”的認識,力爭在原有的基礎上,使自己的高效快樂課堂教學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3、繼續探究教學過程中新的教學模式,積極吸取上一年的經驗,繼續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固化新成果,并完成好相關的課題。
4、繼續研究和推廣校本教研的內涵和經驗,充分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發輝學校教研組群體優勢,繼續嘗試開展學校開放日活動。
5.繼續探究新課程的評價體系,特別是建立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標準,并在初二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初步歸納整理出適合我校校情的評價體系。
6、通過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發育,從而更有意識地保護生物,促進社會發展。
7、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8、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要求
1.教師在教學中要繼續認真落實《課程》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大力倡導“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的教育科研觀。教學中要有科研意識,要邊實驗、邊研究,力爭做一名科研型快樂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學中,要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力爭創造條件開全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5.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合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整合。
6.積極組織好生物小組活動,能夠對生物學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四、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兩個班有一百多個學生,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較高很高,上學期生物的平均成績在八年級全學科排名較好,但高分少,由于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因此班平均被拉下來了。這個學期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爭取成績有較大的提高。
五、具體措施
1、精心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對新教材進行培訓。
2、精心組織和策劃好課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做到課堂質量高效率。
4、進行課外輔導和寫小論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學生的興趣。
5、認真批改作業,從中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6、培養優生,轉化后進生。
六、進度安排
周次授課內容
1被子植物的生殖
2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人得生殖和胚胎發育
3性狀和性狀的傳遞遺傳物質的基礎
4人的性別的決定變異
5遺傳病與優生第一次月考
6生命的起源生物進化歷程
7生物的進化的原因人類的起源現代生物技術
8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9五一長假
10復習期中考試
1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與環境組成和類型
12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物鏈
13人類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14復習七年級上冊15復習七年級下冊
16復習八年級上冊、下冊
初二教案生物篇10
第四部分遺傳與進化
第34講生物進化
一、考點內容全解
(一)本講考點是什么
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
(1)主要內容:達爾文認為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礎(內因);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外因);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材料,同時加劇了生存斗爭;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其要點圖示如下:
(2)評價
意義: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
局限:對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自然選擇如何起作用等方面存在猜想和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
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是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基因學說的綜合,也就是說用現代遺傳學理論來補充和完善達爾文學說的不足,如通過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解決了達爾文不能解釋的自然選擇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其本觀點是:
(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2)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圖示如右:
(二)考點例析
[例1]用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原因是
a.使用抗菌素的劑量不斷加大,病菌向抗藥能力增強方向變異
b.抗菌素對病菌進行人工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
c.抗菌素對病菌進行自然選擇,生存下來的病菌都是抗藥能力強的
d.病菌中原來就有抗藥性強的個體,在使用抗菌素的過程中淘汰了抗藥性弱的個體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達爾文生物進化觀點的理解情況。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觀點,由于變異,病菌本身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有的無抗藥性,抗菌素的使用對病菌起了自然選擇作用,而不是人工選擇(人工選擇是指人類有目的地選擇適合人類需要的生物品種)。通過一代又一代地自然選擇,病菌的抗藥性會越來越強。
[答案]c、d
[解題警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生物主動的適應(變異能按生物意愿而發生有利的定向變異)”
[例2]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18%,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78%,aa的個體占4%。基因a和a的頻率分別是:
a.18%、82%b.36%、64%c.57%、43%d.92%、8%
[解析]不妨設該種群為100個個體,則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是18、78和4個。就這對等位基因來說,每個個體可以看做含有2個基因。那么,這100個個體共有200個基因,其中,a基因有2×18+78=114個,a基因有2×4+78=86個。于是,在這個種群中,
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114÷200=57%
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86÷200=43%
[答案]c
[說明]可以先算出一對等位基因中任一個基因的頻率,再用1減去該值即得另一個基因的頻率。
[同類變式]據調查,某地人群基因型為xbxb的比例為42.32%、xbxb為7.36%、xbxb為0.32%、xby為46%、xby為4%,求在該地區xb和xb的基因頻率分別為
[解析]取100個個體,由于b和b這對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無相應的等位基因。故基因總數為150個,而xb和xb基因的個數xb、xb分別為42.32×2+7.36+46=138,7.36+0.32×2+4=12,再計算百分比。xb、xb基因頻率分別為138/150=92%,12/150=8%
[答案]92%,8%
[例3]圖為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物種演化的模型,a、b、c、d為四個物種及其演化關系,回答:
(1)a物種進化為b、c兩個物種的兩個外部因素是
(2)甲島上的b物種遷到乙島后,不與c物種進化為同一物種的原因是
(3)遷到乙島的b物種進化為d物種的原因
[解析]a物種原是同一自然區域的生物類群,后來,同一物種的生物有的在甲島生活,有的在乙島生活,由于甲、乙兩島環境條件不同,使得同種物種的兩個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不同的定向改變。再加上甲、乙兩島由于地理隔離而不能相互自由交配,使不同種群的基因庫不同。所以,最后的進化結果是形成兩個物種。甲島上的b物種遷回乙島后,由于各自種群的基因庫已發生改變,加之二者的生殖隔離,因此物種b不會與c物種共同進化為一個相同的新物種,而是各自獨立進化。因甲、乙兩島的環境條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不能與b自由交配,故d物種在b物種基礎上進化而成。
[答案](1)自然選擇、地理隔離(2)b與c間已形成生殖隔離(3)甲、乙兩島的環境條件不同,自然選擇作用不同,再加上地理隔離使它們基因頻率的差別得到累積而形成了生殖隔離。
二、方法技巧規律
近幾年高考命題集中在三個方面:(1)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和運用;(2)基因頻率的有關計算;(3)對生物進化一些新觀點、新學說的評價;(4)生物進化的證據。未來高考考向預測:(1)與遺傳基本定律相結合,以基因頻率為知識切入點,解決進化中的相關計算問題;(2)研究生物大分子進化;(3)與生態學知識相結合,考查綜合運用現代進化理論分析生物多樣性。
1.運用遺傳的基本定律,結合“哈代-溫伯格”基因平衡定律解決有關基因頻率的計算問題,加深理解自然選擇學說的實質。
在一個種群中符合以下5個條件:①種群極大②種群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③無基因突變④無新基因加入⑤無自然選擇的情況下,各等位基因的頻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頻率在一代一代的遺傳中是穩定不變的,保持平衡。用數學方程式可表示為:(p+q)2=1,p2+2pq+q2=1,p+q=l。其中p代表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q代表另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運用此規律,已知基因型頻率可求基因頻率;反之,已知基因頻率可求基因型頻率。
2.生物進化歷程和彼此間的親緣關系是進化論的重要內容,能夠提供生物進化和親緣關系的證據有多方面,要學會運用已有知識去尋找證據:
(1)古生物學研究提供的證據:化石。通過對地層中化石的研究表明:生物進化與自然條件的改變密切相關;生物的進化有許多中間過渡類型連接。
(2)胚胎學研究提供的證據:重演律——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中,重現其祖先的重要發育階段。通過對動物胚胎發育的研究,可推測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和各種生物的起源。(3)比較生理學研究的證據:如血清鑒別法,注射了異種動物血清后根據沉淀情況,測定各種生物的親緣關系。若沉淀反應愈強,說明血清蛋白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近;反之,則越遠。
(4)分子生物學研究的證據:測定不同生物的同種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近;不同生物的核酸分子雜交,雜交程度越高,親緣關系越近。
[例4]某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白化病患者(aa),問該人群中帶有a基因的雜合體概率是
[解析]已知基因型aa的頻率為1/10000則基因a的頻率q==0.01,基因a的頻率p=1-0.01=0.99,,則基因型aa的頻率為2pq=2×0.99×0.01=0.0198
[答案]0.0198
[特別提示]熟練運用遺傳的基本定律,結合“哈代-溫伯格”基因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這是定量描述自然選擇的基礎。
[同類變式]人類的苯丙酮尿癥是代謝疾病,由隱性基因控制。如果群體的發病率是1/10000,表現型正常的個體與苯丙酮尿癥患者婚配,生出患苯丙酮尿癥小孩的概率約為
[解析]本例是[例4]的拓展。依基因的平衡定律,雜合體基因頻率為2×1/100×(1-1/100)≈1/50≈雜合體占表型正常個體的機率,故表型正常個體婚配子女患病機率為1/4×1/50=1/200
[答案]1/200
[例5]研究表明魚和蝌蚪的排泄物主要是氨,兩棲類的排泄物主要是尿素,飛行類和鳥類的排泄物主要是尿酸。經測定,在雞胚的發育過程中,含氮化合物的排泄情況如圖。
該圖說明:
①
②
[解析]據圖可知,第4天的雞胚,氮排泄物主要是氨,其排泄功能與魚類相似;第7天的雞胚主要排泄尿素,與兩棲類相當;第10天的雞胚主要排泄尿素,與鳥類相當。由此可見,雞胚發育簡單而迅速地重演其祖先進化的歷程,這是胚胎學為生物進化及生物間親緣關系提供的證據。
[答案](1)動物的個體發育簡單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統發育的過程(2)進化歷程:魚類→兩棲類→鳥類
[特別提示]無論采用何種方法、何種指標比較各種生物的親緣關系:相似(近)程度越多則親緣關系越近。
[例6]1977年,科學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圍發現熱泉。熱泉噴出的海水溫度超過300℃,并且富含硫化氫和硫酸鹽。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的海水中,竟發現大量的硫細菌。這些細菌通過氧化硫化物和還原二氧化碳來制造有機物,在熱泉口周圍還發現多種無脊椎動物,如大海蛤、蟹、管水母、沒有口也沒有消化道的管居環節動物等。近年來,人們不斷在深海發現這樣的熱泉生態系統。有些科學家認為熱泉口的環境與地球上早期生命所處的環境類擬。請根據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硫細菌的同化作用類型是
(2)與一般生態系統相比,深海熱泉生態系統有哪些特殊之處?
(3)研究深海熱泉生態系統有什么意義?
[解析]本題考查了生物代謝、進化和生態的知識,旨在闡明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更為重要的是引導考生解放思想,不要被傳統觀念所束縛,只有批判地繼承,大膽創新,才能攀登科學的高峰,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1)根據題目材料信息:這些細菌通過氧化硫化物和還原二氧化碳來制造有機物。以h2s為例,則:
h2s+o2so2+能量(化學能)
co2+h2o(ch2o)
可見硫細菌為化能自養型生物。(2)深海熱泉生態系的特殊之處可從無機環境、生產者類群和生態系的能源等三個方面進行描述。(3)閱讀完題干,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超出我們的預料,進而對熱泉生態系生物的抗高溫、高壓能力感到迷惑,還有“有些科學家認為熱泉生態系的環境與地球上早期生命所處的環境類似”,這難道不是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鮮活材料嗎?
[答案](1)化能自養型(2)①能源是化學能,不是太陽能②生產者是化能自養細菌,不是綠色植物③無機環境是高溫、高壓、無光環境,不是常溫、常壓、有光環境(3)①豐富人們對生物適應性或多樣性的認識;②對研究生物抗高溫、抗高壓的機理有重要價值;③對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有一定意義。
三、基礎能力測試
1.右圖為某一群體基因頻率變化圖(樟坐標表示基因型,縱坐標表示頻率),則與這一現象相符的事實是
a.克格倫島上殘翅昆蟲和強翅昆蟲的形成
b.人類新生兒體重過重或過輕死亡率較高
c.育種學家選育某抗病品種
d.工業(尺蛾)黑化
2.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②生存斗爭是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的③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④自然選擇是適應的結果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若讓某雜合體連續自交,那么能表示自交代數和純合體比例關系的是
4.在進化過程中,有關生物類型出現的幾種描述,可能性的是
a.自養、厭氧異養、需氧異養b.需氧異養、厭氧異養、自養
c.厭氧自養、需氧異養、光能自養d.厭氧異養、光能合成自養、需氧異養
5.在1.5×108a前(用150mabp表示)的沉積物中發現了已滅絕的劍尾動物。對每個個體背甲的長寬比都進行了測量。長寬的比值用s值表示。在下圖中,p曲線表示150mabp時該動物s值的分布,在100mabp的沉積物中,在3個不同地點發現了3個不同劍尾動物的群體。
選項abcd
新種形成bccb
環境不變acab
圖中a、b、c分別表示3種動物群體中s值的分布情況。那么,在a、b、d個群體中,哪一群體最可能出現了新種?在發現劍尾動物的3個地區中,哪一地區的環境最可能保持不變?請從下表a、b、c、d選項中選擇正確的一項。6.對細胞中某些物質的組成進行分析,可以作為鑒別真核生物的不同個體是否為同一物種的輔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質是
a.蛋白質b.dnac.rnad.核苷酸
7.用現代生物技術能制造出新的生物品種,這主要是由于①現代技術可在短時間內完成高頻率的基因突變或基因重組②現代轉基因技術可迅速改變生物的基因組成③現代生物技術可迅速使新品種形成種群④現代技術可使新品種的產生不需要經過地理隔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8.圖表示最早生活在這個區域同種生物的群體由于屏障(水)的阻礙,已經分離為兩個獨立的群體。如果群體a經歷了長期的生活環境劇烈的變化,而群體b的環境無大變化,則群體a的進化速度將可能是
a.比群體b快b.比群體b慢c.與群體b相同d.停止進化
9.下圖表示4種不同森林環境的樹于樣品,在一個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環境中釋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飛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飛蛾和135只黑飛蛾。該城市附近的樹干很可能類似于
abcd
四、潛能挑戰測試
10.假設一對等位基因a、a的頻率為a=0.9,a=0.1,那么aa、aa、aa三種基因型的頻率分別是、、;若環境的選擇使用使a的率由0.9降為0.7,選擇后第二代基因型知aa、aa的頻率分別是、;若選擇作用保持變,后代基因型頻率變化是
11.右圖為人、豬、鼠、野山羊、鴨嘴獸的胰島素分子同源性分析統計曲線(縱標表示氨基酸序列相同的百分率)。回答:
⑴曲線中代表豬的點是
⑵分子進化速率為每改變1%氨基酸需p年,若人和豬胰島素同源序列,在總共m個氨基酸中有n個氨基酸不同,則可推知人和豬的祖先在距今年前開始分道揚鑣。
⑶請你運用鴨嘴獸作為材料,說明一種生物學觀點。
12.所謂“雜種優勢”,是指雜合體的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及產量和品質)高于親本的平均值,甚至超出親本范圍的現象,雜種優勢常見于種間雜種的子一代
(1)試運用“雜種優勢”原理解釋近親繁殖的壞處
(2)生物進化實質是環境對不利基因的淘汰及對有利基因的保留和放大過程。為模擬自然選擇過程,假定基因型為aa、aa個體全部能生存并繁殖后代,而基因型為aa的個體全部致死,若不考慮基因突變,試求基因型為aa個體自交,fn代各基因型的比例?先猜想,再用數學歸納法證明。
五、參考答案與提示
1.a(由圖可知基因型頻率向兩個方向發展,最終將導致兩個不同物種或不同性狀生物形成,這種現象稱為分裂性選擇)
2.d(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物種多樣性、生物的適應性和實現生物進化)
3.a(用“歸納法”得雜合體的比率為(1/2)n-1,故純合體(aa和aa)比率值域亦為(0,1))
4.d(原始生命結構非常簡單,沒有自養的結構基礎,同時原始海洋有機營養十分豐富,異養條件充分;而且因環境中無氧,只能進行無氧呼吸。隨后出現原始的光合自養型生物,同時生成o2,形成“第二代大氣”。環境有o2后,生物經變異產生的有氧呼吸類生物能量利用效率高,經自然選擇逐漸演變為需氧型)
5.c(c種群的s值有2個峰值,表明自然選擇已造成種群分異,只要這種“過程”持續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在s值上有明顯差異的新種。相反地,a種群中的s值近乎恒定,表明a種群所處的自然環境相對穩定)
6.d(各種生物具有不同dna→不同mrna→不同蛋白質,因而各種生物的dna、mrna、蛋白質具有特異性)
7.a(“克隆技術”只用于“復制”)
8.a(環境選擇適應環境的生物物種。群體b所處環境穩定,自然選擇相對穩定)
9.a(黑蛾重捕數少,表明環境選擇白飛蛾)
10.選擇前各基因型頻率為aa=(0.9)2=0.81,aa=2×0.9×0.1=0.18,aa=(0.1)2=0.01。選擇后各基因型頻率為aa(0.7)2=0.49,aa=2×0.7×0.3=0.42,aa=(0.3)2=0.09。由此可見若選擇作用繼續保,后代中aa將減少,aa將增加)
11.(1)①b②(n/m)÷1/100×p÷2=50np/m③鴨嘴獸是一種過渡型生物的“活化石”,可以作為生物進化的證據
12.⑴近親繁殖,基因雜合率下降,雜種優勢喪失;同時隱性致病基因的純合率上升,患病幾率增大
⑵f1:aa→1/4aa+2/4aa+1/4aa→1/3aa+2/3aa;f2:f1→1/3aa+2/3(1/4aa+2/4aa+1/4aa)→3/5aa+2/5aa……猜想fn:[1-2/(2n+1)]aa+2/(2n+1)aa
證明:①當n=1時,成立②假定當n=k時成立,即fk:[1-2/(2k+1)]aa+2/(2k+1)aa那么fk+1:[1-2/(2k+1)]aa+2/(2k+1)(1/4aa+2/4aa+1/4aa)→[1-2/(2k+1+1)]aa+2/(2k+1+1)aa③綜合①②知原猜想成立
初二教案生物篇11
菊花的組織培養學案
課題1菊花的組織培養
1.說出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
2.學習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技術。
3.進行菊花或其他植物的組織培養。
一、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
植物細胞具有________。即植物細胞脫離了原來所在植物體的器官或組織而處于______狀態時,在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外界條件的作用下,表現出可以發育成____________的能力。
二、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過程
1.在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都會出現________的差異,形成這些差異的過程叫做__________。
2.過程
離體的植物細胞、組織、器官――→(脫分化)組織――→()叢芽或根等――→(生長)完整的植物體
思考:馬鈴薯長期種植,產量會降低而且易感染病毒,要想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培育無病毒的馬鈴薯應該怎么辦?
三、影響植物組織培養的因素
1.材料的選擇
植物材料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實驗的成敗。植物的種類、材料的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都會影響實驗結果。菊花的組織培養,一般選擇____________的莖上部新萌生的側枝。
2.培養基
植物組織培養需要適宜的培養基,常用的是______培養基,其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_,如N、P、K、Ca、Mg、S;__________,如B、Mn、Cu、Zn、Fe、Mo、I、Co;________,如甘氨酸、煙酸、肌醇、維生素,以及______等;還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
3.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中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啟動細胞分裂、脫分化和再分化的關鍵性激素。培養基中添加的植物激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都會影響實驗結果。以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為例。
使用順序實驗結果
先使用生長素,后使用細胞分裂素有利于細胞____,
但細胞不____
先使用細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長素細胞____________
同時使用______頻率提高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比值與結果
比值高時有利于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低時有利于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適中促進__________形成
4.其他影響因素
pH、溫度、光照等條件是重要因素,不同的植物對各種條件的要求往往不同。進行菊花的組織培養時,一般將pH控制在______左右,溫度控制在________℃,每日用日光燈照射____h。
四、實驗操作
1.制備MS固體培養基
(1)配制各種母液。
(2)配制培養基。
(3)滅菌
將分裝好的培養基連同其他器械一起進行__________________。
2.外植體消毒
菊花莖段用水沖洗、加洗衣粉用軟刷進行刷洗、用流水沖洗,吸干水分。外植體要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______,然后用無菌水清洗,吸干表面的水分,再用質量分數為0.1%的氯化汞______,最后用________清洗。
3.接種
所有的接種操作都必須在________旁進行,并且每次使用器械后,都需要用______________。
4.培養
接種后的錐形瓶放在無菌箱中培養,培養期間應定期______。
5.移栽
6.栽培
答案:一、全能性離體營養物質激素完整的植株
二、1.穩定性細胞分化
2.愈傷再分化
思考:長期進行無性繁殖的植物,只有根尖和莖尖中幾乎無病毒,因此可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獲得無病毒的馬鈴薯植株。
三、1.年齡保存時間的長短未開花植株
2.MS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機物蔗糖植物激素
3.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濃度使用的先后順序用量的比例分裂分化既分裂也分化分化根芽芽根愈傷組織
4.5.818~2212
四、1.高壓蒸汽滅菌
2.消毒消毒無菌水
3.酒精燈火焰灼燒滅菌
4.消毒
1.細胞分化與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多細胞生物體,一般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育而成的。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含有相同遺傳物質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不同的組織,進一步形成各種器官、系統,從而完成生物的個體發育過程。當細胞分化開始時,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調節,不同細胞的不同基因會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被激活,活化一段時間后有些基因的活動停止,而有些基因還在繼續活動,從而產生了特定的蛋白質(即基因有選擇性的表達),進而產生了不同的組織,也就是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了穩定性差異——細胞分化,這是發生在生物體一生中的一種持久變化,當然胚胎時期達到限度。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
由于體細胞大多是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一般已經分化的細胞仍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含有與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已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即全能性。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比較強,動物細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特別是一些高度特化的動物細胞,很難用它培養成一個新個體,但它的細胞核中仍有保持物種遺傳性的全部遺傳物質,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已取得成功的克隆羊——多利就是一例。
2.愈傷組織
愈傷組織是通過細胞分裂形成的,其細胞排列疏松而無規則,高度液泡化呈無定形狀態的薄壁細胞。它容易與根尖、莖尖的分生組織發生混淆。可以通過下表比較根尖分生組織和愈傷組織的異同。
組織類型細胞來源細胞形態細胞結構細胞排列細胞去向
根尖
分生組織受精卵正方形無液泡緊密分化成多種細胞組織
愈傷組織高度分化細胞無定形高度液泡化疏松再分化成
新個體
相同點都通過有絲分裂進行細胞增殖
3.污染的預防
污染就是指在組織培養過程中,培養容器內滋生菌斑,使培養材料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從而導致培養失敗的現象。植物組織培養不同于扦插、分根、葉插等常規無性繁殖。由于植物組織培養所利用的植物材料體積小、抗性差,所以對培養條件的要求較高,對無菌操作的要求非常嚴格。
污染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細菌污染一般是由接種人員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種時說話,或手及器械消毒不嚴等。另一種是真菌污染可能是由植物材料滅菌不當造成的。
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做好預防。
(1)防止外植體帶菌。①選擇好外植體采集時期和采集部位。外植體采集以春秋為宜,優先選擇地上部分作為外植體,陰雨天勿采,晴天下午采,采前噴殺蟲劑、殺菌劑或套塑料袋。②在室內或無菌條件下進行預培養。③外植體嚴格消毒。做消毒效果試驗,多次消毒和交替消毒。
(2)保證培養基及接種器具徹底滅菌。①分裝時,注射器勿與瓶接觸,培養基勿粘瓶口。②檢查封口膜是否有破損。③扎瓶口要位置適當、松緊適宜。④保證滅菌時間和高壓鍋內溫度。⑤接種工具使用前徹底滅菌。⑥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質品定期進行濕熱滅菌。
(3)操作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如一定要規范著裝,操作過程中不說話等。
(4)保證接種與培養環境清潔。①污染瓶經高壓滅菌后再清潔。②接種環境定期熏蒸消毒、紫外燈照射或用臭氧滅菌和消毒。③定期對培養室消毒、防止高溫。
對外植體進行表面消毒時,既要考慮到藥劑的消毒效果,又要考慮到植物的耐受力。不同藥劑、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區別對待。消毒用過的有毒藥品應收集后統一交給有關專業部門處理,以免引起環境污染。
一旦發現培養材料被污染,特別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開培養瓶。應先將所有被污染的培養瓶統一放在高壓蒸汽滅菌鍋中滅菌后,再打開培養瓶進行清洗。
題型一細胞的全能性
【例題1】下列實例中能體現細胞全能性的是()。
①用培養基培養的胡蘿卜單個細胞培養成了可育的植株②植物用種子進行繁殖③用單個煙草組織培育出了可育的完整植株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解析:①和③都屬于已分化的細胞經過培養形成可育的植株,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實際上是由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發育成新個體,是由未經分化的細胞(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因此不能體現細胞全能性。
答案:B
題型二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的條件
【例題2】植物細胞表現出全能性的必要條件是()。
A.給予適宜的營養和外界條件
B.導入其他植物細胞的基因
C.脫離母體后的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或組織,給予適宜的營養和外界條件
D.將成熟篩管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細胞中
解析: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為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當植物細胞脫離母體后,在一定的營養物質、激素和其他適宜的外界條件的作用下,植物細胞就可以表現出全能性。
答案:C
反思領悟: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的條件:一是離體的組織或細胞;二是需要一定的激素、營養及其他適宜條件;三是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
題型三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例題3】(20__?安徽理綜)草莓生產上傳統的繁殖方式易將所感染的病毒傳播給后代,導致產量降低、品質變差。運用微型繁殖技術可以培育出無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過程如下:
外植體――→①愈傷組織――→②芽根―→植株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微型繁殖培育無病毒草莓時,一般選取____________作為外植體,其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
(2)在過程①中,常用的MS培養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______,在配制好的培養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有利于外植體啟動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接種后2~5d,若發現外植體邊緣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在過程②中,愈傷組織在誘導生根的培養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組織培養時常采用根尖或莖尖部位,原因是該部位含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
(2)MS培養基的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機物,在配制好的培養基中,常需要添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植物組織培養也應注意無菌操作。
(3)生長素用量比細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時,有利于芽的分化,比值高時,有利于根的分化。
答案:(1)莖尖(或根尖)莖尖(或根尖)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2)有機物植物激素外植體消毒不徹底(3)培養基中生長素類物質用量與細胞分裂素類物質用量的比值偏低
1.下列關于細胞分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
B.細胞分化在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C.隨著細胞分化的進行,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種類會發生變化
D.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的細胞核保持著全能性
2.下列有關植物組織培養的敘述,錯誤的是()。
A.植物組織培養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B.主要包括脫分化和再分化兩個階段
C.外植體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需要陽光D.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中要求無菌操作
3.下列關于愈傷組織形成過程的正確敘述是()。
A.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植物細胞分化的結果
B.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植物細胞分裂的結果
C.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動物細胞分化的結果
D.愈傷組織的形成是離體的動物細胞分裂的結果
4.下列關于接種時應注意的事項,全部正確的是()。
①接種室要消毒②無菌操作③接種時可以談話④外植體如莖段、莖尖可隨機放入培養基⑤接種時要防止交叉污染⑥接種完立刻蓋好瓶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5.在離體的植物組織、器官或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需要下列哪些條件?()
①消毒滅菌②一定濃度的植物激素③適宜的溫度④充足的光照⑤充足的養料
A.①③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
答案:1.C細胞分化不會使遺傳物質種類發生變化,它的實質是遺傳物質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選擇性地表達。
2.C植物組織培養是指離體的植物細胞、組織或器官在無菌操作下經脫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植物體的過程,其原理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恒溫箱的門應該關閉,不必見光,因為在無光條件下愈傷組織長得更快。
3.B愈傷組織只存在于植物細胞;離體的植物組織細胞,在培養了一段時間以后,會通過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
4.D整個接種過程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不能談話,防止呼吸產生污染,因此操作過程應禁止談話,并戴口罩;接種的外植體放入培養基時注意將形態學下端插入,而且分布均勻,不能隨機放入,以保證必要的營養和光照條件。
5.D離體的植物相關結構在形成愈傷組織的過程中不需要光照,因為該過程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其營養物質來自培養基。
初二教案生物篇12
一、染色體結構的變異(閱讀教材P85~86)
1.類型[連線]
2.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生改變,而導致性狀的變異。
3.大多數變異對生物體是不利的,有的甚至會導致生物體死亡。
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閱讀教材P86~88)
1.染色體組
(1)概念: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協調,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一組染色體。
(2)寫出圖中的染色體組:X、Ⅱ、Ⅲ、Ⅳ或Y、Ⅱ、Ⅲ、Ⅳ。
2.二倍體、多倍體
項目起點體細胞染色體組數實例
二倍體受精卵兩個幾乎全部動物和過半數的高等植物
多倍體受精卵三個或三個以上三倍體香蕉和四倍體馬鈴薯
3.染色體數目變異與育種
(1)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
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形成多倍體植株
(2)單倍體育種的方法
花藥――→離體培養單倍體幼苗――→人工誘導用秋水仙素處理
染色體數目加倍,正常純合子
三、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
(閱讀教材P88)
重點聚焦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有哪些類型?
2.什么是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3.什么是染色體組?利用染色體數目變異的育種方法有哪些?
[共研探究]
1.仔細觀察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表示交叉互換,發生在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屬于基因重組。
(2)圖2表示易位,發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2.染色體結構變異與基因突變
項目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突變
本質染色體片段的缺失、重復、易位或倒位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
發生變化
的基因的
數目1個或多個1個
變異水平細胞分子
光鏡檢測可見不可見
[總結升華]
1.染色體結構變異類型
類型定義實例示意圖
缺失一條正常染色體斷裂后丟失某一片段引起的變異果蠅缺刻翅、貓叫綜合征
重復染色體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變異。一條染色體的某一片段連接到同源的另一條染色體上,結果后者就有一段重復基因果蠅棒狀眼
續表
類型定義實例示意圖
易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引起的變異某種夜來香經常發生
倒位染色體中某一片段位置顛倒180°后重新結合到原部位引起的變異。基因并不丟失,因此一般生活正常普通果蠅3號染色體上某些基因
2.染色體的缺失、重復、倒位與基因突變的區別(如圖所示)
【易錯易混】染色體易位與交叉互換的比較
染色體易位交叉互換
圖解
區別發生于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發生于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
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重組
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到
[對點演練]
1.下列變異中,不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是()
A.染色體缺失了某一片段
B.染色體增加了某一片段
C.染色體中DNA的一個堿基發生了改變
D.染色體某一片段位置顛倒了180°
解析:選CDNA中一個堿基發生改變,屬于基因突變,選項A、B、D依次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的缺失、重復和倒位。
2.圖1和圖2表示發生在常染色體上的變異,則二者所表示的變異類型分別屬于()
A.重組和易位B.易位和易位
C.易位和重組D.重組和重組
解析:選A圖1為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圖2發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
[共研探究]
1.請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有三個染色體組,判斷依據是形態大小相同的染色體有幾條,就有幾個染色體組。
(2)圖乙有四個染色體組,判斷依據是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出現幾次,則有幾個染色體組。
(3)某生物的體細胞含32條染色體,有8種形態,則該生物的體細胞中含有4個染色體組,計算公式為染色體組的數目=染色體數/染色體形態數。
2.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1)①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②單倍體不一定不育:體細胞中染色體組為奇數的單倍體高度不育;體細胞中染色體組為偶數的單倍體能進行正常的減數_,是可育的。
(2)①若甲、乙均是由配子直接發育而來,則甲、乙均為單倍體。②若甲、乙均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則甲所示生物為三倍體,乙所示生物為四倍體。
(3)誘導多倍體產生的措施有低溫、秋水仙素處理等。
(4)一般情況下,單倍體高度不育,一般無種子,所以在單倍體育種時,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以使染色體數目加倍。
[總結升華]
1.判斷染色體組和一個染色體組含有幾條染色體的方法
(1)根據染色體形態判斷
①細胞中同一形態的染色體有幾條,該細胞內就含有幾個染色體組。
②細胞中染色體共有幾種形態,該細胞的一個染色體組中就含有幾條染色體。
(2)根據基因型判斷
①在細胞或生物體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共有幾個,該細胞或生物體就含有幾個染色體組。
②在細胞或生物體的基因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有幾個,該細胞或生物體的一個染色體組中就含有幾條染色體。
(3)根據細胞中染色體數及染色體形態數計算
染色體組數=染色體數目/染色體形態數。
2.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比較
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
來源受精卵發育受精卵發育配子發育
概念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
染色體
組數兩個三個或三個以上不確定(一至多個)
發育
過程
3.單倍體育種
4.多倍體育種
(1)原理
(2)實例(三倍體無子西瓜的培育)
②秋水仙素處理后,新產生的莖、葉、花的染色體數目加倍,而未處理的根細胞中仍為兩個染色體組。
③四倍體植株上結的西瓜,種皮和瓜瓤為四個染色體組,而種子的胚為三個染色體組。
④三倍體西瓜無子的原因:三倍體西瓜在減數_過程中,由于染色體聯會紊亂,不能產生正常配子。
【易錯易混】花藥離體培養≠單倍體育種
單倍體育種包括花藥離體培養和秋水仙素處理幼苗等過程。花藥離體培養只得到單倍體,再用秋水仙素處理才能得到可育的純合子。
[對點演練]
3.判斷正誤
(1)根據某生物的體細胞基因型為AAaaBBbb,可判斷該生物為二倍體生物。()
(2)體細胞中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生物是單倍體,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是二倍體。()
(3)用秋水仙素處理植株使染色體數目加倍就是多倍體育種。()
解析:(1)根據某生物的體細胞基因型為AAaaBBbb,可判斷該生物可能為四倍體生物,也可能為單倍體生物。(2)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如果由配子直接發育而來就是單倍體。(3)在單倍體育種中也用到了秋水仙素。
答案:(1)×(2)×(3)×
4.如圖為A、B兩種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則其基因型可依次表示為()
A.DdEeGG;DDEeGgHHMmNN
B.DdEEGg;DddEEEgggHHh
C.DddEEe;DdddeeeeHHHh
D.DDdEee;DdEEGgHhMmNn
解析:選C由圖可知,A生物含有兩種染色體,且有三個染色體組,A、B錯誤,B生物含有三種染色體,且有四個染色體組,D錯誤。
[共研探究]
仔細閱讀教材P88“實驗”內容,分析探討下列問題:
1.選材:選擇能正常進行有絲_的植物分生組織。
2.低溫處理時間:實驗中必須在洋蔥長出1cm左右不定根之后進行低溫處理,因為若在生根前進行低溫處理,低溫抑制細胞代謝,進而抑制根尖分生區的形成,從而觀察不到根尖分生區的有絲_受低溫影響的現象。
3.染色:在染色時,除了用改良苯酚品紅染色劑外,還可以用龍膽紫染液或醋酸洋紅染液。此時細胞已死亡。
4.觀察:洋蔥為二倍體,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二倍體細胞、四倍體細胞等。
5.低溫誘導和秋水仙素處理在原理上的相似之處:二者都作用于有絲_前期,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6.低溫誘導的優點:低溫條件容易創造和控制,成本低、對人體無害、易于操作。
[總結升華]
1.實驗中幾種溶液的作用
(1)卡諾氏液:固定細胞的形態。
(2)改良苯酚品紅染液:細胞核染色,便于觀察染色體的形態。除此之外,醋酸洋紅或龍膽紫都是堿性染料,都可使染色體著色。
(3)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溶液:解離,使細胞分散開。
(4)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可用于洗去附著在根尖表面的卡諾氏液,還可與15%的鹽酸溶液混合,解離、分散細胞。
2.本實驗的其他問題
(1)低溫的作用與秋水仙素的作用基本相似。
(2)此實驗可通過設置不同的溫度來探究溫度對植物染色體數目變化的影響。
[對點演練]
5.下列關于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實驗原理是低溫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子染色體不能移向兩極
B.解離后的洋蔥根尖應漂洗后才能進行染色
C.龍膽紫溶液可以使細胞中的染色體著色
D.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大多數細胞處在_期并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
解析:選D低溫處理植物的分生組織細胞,通過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解離后洋蔥根尖經過漂洗可去掉鹽酸,有利于染色體著色;洋蔥根尖裝片中的細胞大部分處于有絲_間期,因此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的只是少數細胞。
1.在植物體細胞有絲_的過程中,可能引起的可遺傳變異是()
①基因突變②基因重組③染色體變異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解析:選B基因重組主要發生在減數_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可發生在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
2.普通小麥是六倍體,有42條染色體,科學家們用花藥離體培養培育出的小麥幼苗是()
A.三倍體、21條染色體B.單倍體、21條染色體
C.三倍體、三個染色體組D.單倍體、一個染色體組
解析:選B花藥中的花粉是經過減數_發育而成的,由其培育出的幼苗比普通小麥的染色體數減少了一半,含有三個染色體組,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叫單倍體。
3.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的一個重要的區別是()
A.基因突變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見
B.染色體變異是定向的,而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C.基因突變是可以遺傳的
D.染色體變異是不能遺傳的
解析:選A基因突變是基因內部的堿基種類、數量、排列順序發生變化而引起生物變異,屬于分子水平的變化,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染色體的變化可在光學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到。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均使遺傳物質發生改變,都是可遺傳的變異。
4.關于染色體組、單倍體和二倍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
B.由受精卵發育成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
C.單倍體生物體細胞中不一定含有一個染色體組
D.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解析:選D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體;個體若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則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單倍體是由配子發育而成的,不一定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有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等。
5.已知西瓜的染色體數目2N=22,請根據西瓜育種流程圖回答有關問題:
(1)圖中所用的試劑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試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培育無子西瓜A的育種方法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過程中形成單倍體植株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該過程利用了植物細胞的________性。
(4)為確認某植株是否為單倍體,應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分生區細胞的染色體,觀察的時期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試劑①為秋水仙素,其作用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2)培育無子西瓜A的育種方法為多倍體育種。(3)單倍體育種的基本流程是花藥離體培養→單倍體植株→秋水仙素處理→篩選以獲得純合子。(4)觀察染色體數目、形態的時期是有絲_中期。
答案:(1)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2)多倍體育種(3)花藥離體培養全能
(4)有絲_中期
【基礎題組】
1.由于種種原因,某生物體內某條染色體上多了或少了幾個基因,這種遺傳物質的變化屬于()
A.基因內部結構的改變B.染色體結構變異
C.染色體數目變異D.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
解析:選B變異發生在某條染色體上,發生的變化是幾個基因的增加或減少,應屬于染色體的結構變異。
2.如圖顯示了染色體及其部分基因,對①和②過程最恰當的表述分別是()
A.交換、缺失B.倒位、缺失
C.倒位、易位D.交換、易位
解析:選C①過程中F與m位置相反,表示染色體的倒位,②過程只有F,沒有m,但多出了一段原來沒有的染色體片段,表示染色體的易位。
3.下列有關單倍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A.未經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單倍體
B.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體,一定不是單倍體
C.生物的精子或卵細胞一定都是單倍體
D.含有奇數染色體組的個體一定是單倍體
解析:選A由配子發育成的植株一定是單倍體。細胞內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可能是單倍體,也可能是二倍體。精子或卵細胞是細胞而非個體。三倍體生物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
4.單倍體經秋水仙素處理后,得到的()
A.一定是二倍體B.一定是多倍體
C.一定是純合子D.是純合子或雜合子
解析:選D多倍體的配子發育成的單倍體,可能是純合子也可能是雜合子。
5.下列關于染色體組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起源相同的一組完整的非同源染色體
B.通常指二倍體生物的一個配子中的染色體
C.人的體細胞中有兩個染色體組
D.普通小麥的花粉細胞中有一個染色體組
解析:選D普通小麥是六倍體,其體細胞中含六個染色體組,減數_形成的花粉細胞中應含三個染色體組。
6.某地發現罕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其46條染色體中有4條變異無法成對。經研究發現:X染色體上有一個片段“搬”到了1號染色體上,3號染色體的一個片段插入13號染色體上。上述變化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
A.缺失B.片段重復
C.易位D.倒位
解析:選C發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染色體片段的移接,屬于易位。
7.下列有關生物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三倍體植物不能由受精卵發育而來
B.觀察細胞有絲_中期染色體形態可判斷基因突變發生的位置
C.在減數_中,會由于非同源染色體之間交換一部分片段,導致染色體結構變異
D.低溫抑制染色體著絲點_,使子染色體不能分別移向兩極導致染色體加倍
解析:選C三倍體植物可以由二倍體和四倍體的配子結合發育而來,故A錯誤;基因突變屬于分子水平的變異,用顯微鏡觀察不到,故B錯誤;在減數_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交換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故C正確;低溫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故D錯誤。
8.如圖是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染色體1、2、4、5組成果蠅的一個染色體組
B.染色體3、6之間的交換屬于基因重組
C.控制果蠅紅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上
D.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在減數_時進行自由組合
解析:選C果蠅的性別決定是XY型,X、Y染色體是一對形態大小不完全相同、所含遺傳信息也不完全相同的同源染色體。3、6為非同源染色體,二者之間發生的交換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若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則在其減數_時不能進行自由組合。
【能力題組】
9.如圖為利用純合高稈(D)抗病(E)小麥和純合矮稈(d)易感病(e)小麥快速培育純合矮稈抗病小麥(ddEE)的示意圖,有關此圖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圖中進行①過程的主要目的是讓控制不同優良性狀的基因組合到一起
B.②過程中發生了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C.實施③過程依據的主要生物學原理是細胞分化
D.④過程的實施中通常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
解析:選C題圖表示單倍體育種的過程,其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雜交、減數_、花藥離體培養(植物組織培養)、秋水仙素處理。雜交的目的是將位于不同親本上的優良性狀集中到同一個體上;減數_過程中存在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花藥離體培養依據的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誘導染色體加倍的常用方法是秋水仙素處理。
10.將二倍體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待其長成后用其花藥進行離體培養得到了新的植株,有關新植株的敘述正確的一組是()
①是單倍體②體細胞內沒有同源染色體③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④體細胞內有同源染色體⑤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⑥可能是純合子也可能是雜合子
⑦一定是純合子⑧是二倍體
A.④⑤⑦⑧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④⑤⑦
解析:選B二倍體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染色體加倍變成四倍體,對其花藥進行離體培養得到單倍體,但其體細胞內含有兩個染色體組,故有同源染色體,仍能進行正常的減數_形成可育的配子。若原二倍體玉米是雜合子,則處理后得到的單倍體可能是純合子也可能是雜合子。
11.洋蔥是二倍體植物,體細胞中有16條染色體,某同學用低溫誘導洋蔥根尖細胞染色體加倍獲得成功。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該同學不會觀察到染色體加倍的過程
B.低溫誘導細胞染色體加倍時不可能發生基因重組
C.分生區同時存在染色體數為8、16、32、64的細胞
D.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解析:選C制片時經過解離的細胞已經死亡,不會觀察到染色體加倍的過程,故A正確。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發生在有絲_中,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_過程中,故B正確。分生區有的含2個染色體組,有的含4個染色體組,但不可能出現8條染色體的情況,因為根尖不進行減數_,故C錯誤。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導致染色體數目加倍,故D正確。
12.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雌蜂(蜂王)是二倍體(2n=32),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而來的雄蜂是單倍體(n=16)。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蜜蜂屬于XY型性別決定的生物
B.雄蜂是單倍體,因此高度不育
C.由于基因重組,一只雄蜂可以產生多種配子
D.雄蜂體細胞有絲_后期含有兩個染色體組
解析:選D蜜蜂性別是由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來決定的,而不是XY型性別決定方式;雄蜂可進行假減數_產生精子,因此雄蜂是可育的單倍體;雄蜂中只有一個染色體組,在減數_過程中不發生基因重組,一只雄蜂只可以產生一種與自身基因型相同的精子而不是多種。
13.如圖表示一些細胞中所含的染色體,據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A所示是含________個染色體組的體細胞。每個染色體組有________條染色體。
(2)若圖C所示細胞為體細胞,則其所在的生物是________倍體,其中含有________對同源染色體。
(3)圖D表示一個生殖細胞,這是由________倍體生物經減數_產生的,內含________個染色體組。
(4)圖B若表示一個生殖細胞,它是由________倍體生物經減數_產生的,由該生殖細胞直接發育成的個體是______倍體。每個染色體組含______條染色體。
(5)圖A細胞在有絲_的后期包括______個染色體組。
解析:(1)圖A中染色體是兩兩相同的,故含有兩個染色體組,并且每個染色體組中有兩條染色體;(2)圖C中染色體兩兩相同,故有兩個染色體組,如果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則該生物為二倍體,如果是由配子發育而來,則該生物是單倍體。圖C所示細胞中,每個染色體組中有三條染色體,共有三對同源染色體。(3)圖D中染色體形態、大小各不相同,則只有一個染色體組。(4)圖B中染色體每三條是相同的,故為三倍體,由配子直接發育成的生物個體,都稱為單倍體。
答案:(1)兩兩(2)二或單三(3)二一(4)六單三(5)四
14.如圖是培育三倍體西瓜的流程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用秋水仙素處理____________,可誘導多倍體的產生,因為它們的某些細胞具有________的特征,秋水仙素的作用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倍體植株需要授以二倍體的成熟花粉,這一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倍體母本上結出的三倍體西瓜,其果肉細胞為________倍體,種子中的胚為________倍體。三倍體植株不能進行減數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倍體西瓜高產、優質,這些事實說明染色體組倍增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過程需要的時間為________。
(5)育種過程中,三倍體無子西瓜偶爾有少量子。請從染色體組的角度解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倍體無子西瓜的性狀________(填“能”或“不能”)遺傳,請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驗證你的結論,并做出實驗結果的預期。
解析:(1)用秋水仙素誘導多倍體形成,處理對象多是萌發的種子或幼苗,萌發的種子和幼苗的分生組織細胞具有_旺盛的特征,秋水仙素的作用機理是抑制細胞_前期紡錘體的形成。(2)給三倍體植株授以二倍體的成熟花粉的目的是刺激子房產生生長素,供給無子果實的發育。(3)四倍體母本上結出的三倍體西瓜,其果肉是由四倍體的子房壁發育而來的,細胞內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種子中的胚是由二倍體產生的花粉與四倍體產生的卵細胞融合形成的受精卵發育而來的,細胞內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由于三倍體植株細胞內不含成對的同源染色體,故在減數第一次_時聯會紊亂,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細胞。(4)染色體組的倍增可以促進基因效應的增強,這是三倍體西瓜高產、優質的主要原因。(5)若三倍體西瓜在減數第一次_過程中,一個染色體組的全部染色體移向細胞一極,另外兩個染色體組的全部染色體移向細胞另一極,則可以形成正常的配子。(6)三倍體西瓜的無子性狀是由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該性狀能夠遺傳,但需要通過無性生殖的方式來實現,如植物組織培養、嫁接等。
答案:(1)萌發的種子或幼苗_旺盛抑制細胞(_前期)形成紡錘體(2)通過授粉刺激子房產生生長素,供給無子果實的發育(或生長素促進生長)
(3)四三聯會紊亂(4)促進基因效應的增強兩年(5)三倍體西瓜減數_過程中,一個染色體組的全部染色體正好被紡錘絲拉向細胞的一極,另兩個染色體組的全部染色體正好被紡錘絲拉向細胞的另一極,碰巧產生了正常的配子(6)能實驗:將三倍體無子西瓜果皮的任意一部分進行植物組織培養(或無性繁殖),觀察果實中是否有種子。預期結果:成活長大后的植株仍然不能結出有子果實。
15.四倍體大蒜的產量比二倍體大蒜高許多,為探究誘導大蒜染色體數目加倍的低溫,設計了如下實驗。
(1)主要實驗材料:大蒜、培養皿、恒溫箱、卡諾氏液、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顯微鏡、改良苯酚品紅染液。
(2)實驗步驟:
①取五個培養皿,編號并分別加入紗布和適量的水。
②將培養皿分別放入-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恒溫箱中1h。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分別取根尖________cm,放入________中固定0.5~1h,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沖洗2次。
⑤制作裝片:解離→________→________→制片。
⑥低倍鏡檢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記錄結果。
(3)實驗結果:染色體加倍率的一組為低溫。
(4)實驗分析:
①設置實驗步驟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對染色體染色還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等。
③除低溫外,________也可以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誘導大蒜染色體數目加倍的低溫,所以溫度應設置為變量,不同溫度處理是為了進行相互對照,在細胞_時盡可能使細胞處于設定溫度中,以排除其他溫度的干擾。但低溫并不可能使所有細胞的染色體數加倍,所以要統計加倍率來確定低溫。
答案:(2)②4℃8℃12℃③取大蒜隨機均分為五組,分別放入五個培養皿中誘導培養36h④0.5~1卡諾氏液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⑤漂洗染色⑥統計每組視野中的染色體加倍率(4)①將培養皿放在不同溫度下恒溫處理,是為了進行相互對照;恒溫處理1h是為了排除室溫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②龍膽紫溶液醋酸洋紅溶液③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形成
初二教案生物篇13
新授課時:1
課時教師寄語:任何一種容器都裝得滿,唯有知識的容器大無邊
學習目標:
1、魚的主要特征
2、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環節:
目前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科學家按體內有沒有脊椎骨把他們分為和兩大類像蚯蚓、珊瑚蟲,體內沒有由脊椎骨構成脊柱的動物是無脊椎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屬于無脊椎動物?
像魚這樣,體內都有由脊椎骨構成脊柱的動物是脊椎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屬于脊椎動物?
一、多種多樣的魚
觀察P20-21思考:
⑴我國主要的優良淡水魚品種有哪些?
⑵我國常見的海洋魚有哪些?
二、魚的主要特征:
1、魚適于水中生活兩個至關重要的特點:
2、觀察與思考
(1)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對魚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用手摸魚的體表,有什么感覺。談談你的看法。
(3)觀察魚的運動。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種說法全面嗎?
(4)觀察魚的呼吸
水流入魚口后,從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有哪些變化?
(5)觀察鰓和鰓片的形態、數目、顏色。為什么鰓絲多而細?
(6)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分析魚兒離不開水的原因。
3、你知道嗎?
魚到了生殖季的時候,雌魚會向水中排出卵子,雄魚會在卵上排上精子,精卵在水中結合為受精卵,然后受精卵會在水中發育成新的個體。
初二教案生物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⑵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2、能力目標:
⑴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⑵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并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作事理說明文;聯類引申,轉化課堂所學知識。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據光明日報(2000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于一旦。那么薇甘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設計(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做一番考察。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棲息藩籬歸咎
2、判斷下列詞語運用的正與誤。
A、聽說小林被錄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頭。
B、這件事來得太突然,她顯得束手無策。
C、如果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切生命將在劫難逃。
D、盡管老師反復勸解,她心里仍無動于衷。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于5個要點)
4、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5、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明確:
1、lüèqīfānjiù
2、A、√B、√C、√D、×
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也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與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復。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種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那么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過什么途徑入侵的呢?為什么會增多呢?由于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
4、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接著擺出現象,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討論對策。基本上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5、列數字。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舉例子。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并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復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⑴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⑵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⑶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⑴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并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于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⑵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于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于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后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⑶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干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于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蘭,一種來源于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⑦來源于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⑧20__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布公告,宣布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
四、課堂小結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范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范意識,加強生態意識,了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業
1、利用網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2、閱讀《燈光污染》,回答問題:
燈光污染
西方一位環境學家曾經提出了這么一個論點:人類在創造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毀滅這個世界。他的話不免有些悲觀,但也合乎事實。煤的發掘,石油的開發顯著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但不久以后,人們發現城市被塵霧所籠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樣,當愛迪生的電燈第一次閃現出那劃時代的光芒后,幾代人都沉浸在歡呼雀躍之中,千萬個不夜城誕生了。對著那燈火輝煌的景象,人們不禁贊頌:天上銀河落人間。然而當學生開燈夜讀的時候,當工人挑燈夜戰的時候,當市民沉浸在節日之夜的燈海之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過,這給人類以光明的燈光也會成為一種污染?
1950年,英國一架運輸機在夜間著陸時,誤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燈認作機場跑道的指示燈,從而導致一場機毀人亡的慘劇。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陽”整夜整夜地直射臥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導致精神失常,跳樓身亡。
至于夜間行車,由于對面駛來的汽車的燈光使駕駛員眩目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則不計其數了。
由于沒有科學地、合理地使用燈光,而使燈光成了一種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
這種污染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兩種:
1、亮度過大,超過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時人們所用的燈光亮度大約是80~120勒克司,當光亮度過高,超過180~200勒克司,就會對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視、失明等病癥,甚至會帶來精神上的刺激;
2、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飛機失事就是由此而導致的。
為了消除燈光污染,人們針對燈光污染產生的原因,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規定了日常生活用燈亮度指數,就是保護人體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產環境中,給作業者配以防眩鏡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車上安置雙焦防眩照明燈,大大降低了與此有關的交通事故發生的次數。
當今,人們對以前較為忽視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認識。在西歐一些國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條例載入了環境保護法中。對醫院、居民住所、旅館等設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據不同情況,規定了它們集合亮度的值。
隨著人們對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光污染問題也在逐步得以解決。此外,軍事專家還變廢為寶,把光污染作為戰略防御的一種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濁轉清一樣,光的污染問題一定會得到徹底的解決。因為人類不但善于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護這個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輝煌燦爛。
1、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2、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參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它通過運輸機墜毀、老人精神失常、因燈光眩目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實例,闡明燈光污染產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決辦法。基本上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說明材料。
2、運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舉例子是主要的說明方法。
初二教案生物篇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闡明有性生殖的概念。
⑵舉例說明無性生殖的類型和特點,比較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區別。
2技能目標
⑴進行植物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
⑵學會進行組織培養。
觀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霉菌的孢子生殖。
3情感目標
⑴體會生物生殖的多樣性。
⑵體會無性繁殖在生產中的應用。
二、提前準備
教師:⑴準備培養基質和營養液
⑵酵母菌和根霉的培養
⑶相關的課件材料
學生:熟悉教材內容,查閱有關無性生殖的資料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⑴有性生殖及無性生殖的概念
⑵營養繁殖活動
難點:⑴植物營養繁植活動
⑵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情境導入]:
教師:通過對前幾節內容的探討,我們已經知道了人和動物的生殖方式。那么在生物圈中,其它的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如,植物、微生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究其它生物是如何生殖的。
(課件展示第3節其他生物的生殖)
[探究新知]
教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前面我們所學習的人和動物都是怎樣生殖的?
學生:都是通過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
(課件展示受精作用的過程)
師生歸納:人和這些動物都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的生活力較強。(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你能舉然界中還有那些生物進行有性生殖呢?
學生回答:(各種植物名稱)
教師引導:好,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植物又是如何進行生殖的呢?
(課件展示植物的生殖方式)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回憶綠色開花植物又是用什么來繁殖的呢?
學生:種子
教師引導:種子形成經歷了哪幾個過程呢?
學生:經歷了開花、傳粉、受精以及胚的發育。(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你能描述植物進行種子繁殖的過程嗎?
學生:(討論回答)在植物花里有雌蕊和雄蕊,雄蕊產生花粉,花粉里有精子;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細胞。花粉形成的
花粉管伸入胚珠后釋放精子,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發育成胚,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幼體,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由胚長成一株幼苗,形成新個體。(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植物通過種子繁殖的方式是不是屬于有性生殖呢?
學生回答:是
教師歸納:對。種繁殖方式也經過了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所以也是有性生殖。
教師引導: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以外,還有其他的產生后代的方式嗎?請舉出用其他方式繁殖的例子。
學生:(舉例)
(教師補充舉例)(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象上面我所舉到的這些植物的產生后代的過程中有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學生:沒有
教師:對。那么這又是怎樣的一種生殖方式呢?
學生:無性生殖
師生歸納: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無性生殖(課件展示)。
教師引導:同有性生殖相比較,無性生殖又有什么特點呢?
師生歸納:①產生子代個體數量多,繁殖速度快,而且子代能穩定地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
②無性生殖后代的生活力下降。(課件展示)
教師:上面我所舉到的用馬鈴薯的塊莖、蒜、草莓的莖等是植物的是營養器官還是生殖器官呢?
學生:是營養器官
教師:這種利用綠色植物營養器官的繁殖新個體的方式叫做營養生殖。你能說出營養生殖的特點嗎?
學生:有利于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加快繁殖速度。(課件展示)
教師:既然營養繁殖有如此多的優點,你能舉出生活中見過常用的營養繁殖方法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補充后引導學生歸納:(課件展示)
營養生殖:
1、扦插:葡萄,月季,秋海棠,傘竹
2、嫁接:桃,梨,蘋果,大棗,柿,龍爪槐
3、壓條:類竹桃,桂花
教師:現在我們知道了植物營養繁殖的優點和常用的幾種營養繁殖方式,你們想不想嘗試著來進行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好,下面我們就來進行營養繁殖的活動。注意,在這里我們僅僅只為你介紹怎樣去進行營養繁殖。同學們可以選擇一種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進行一種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把具體的實踐過程寫成報告在班級中交流。請你們通過閱讀書中植物的營養繁殖內容,以獲得進行營養繁殖的方法,同時,探討如下問題:
1、你準備用哪種方法來繁殖哪種植物?
2、植物的營養繁殖和種子繁殖有何不同?
3、舉例說明生產上怎樣利用植物營養生繁殖的優勢。
[鞏固練習]
P95思考與練習:1、2兩題。
學生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