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教案
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初二地理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初二地理教案(精選篇1)
長江沿江地帶(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長江沿江地帶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利的長江水道運輸,現已成為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板書)
[講授新課]
1.引導學生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工業分布圖和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四大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說明工業部門和工業中心的分布。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資源分布與工業分布的聯系。
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四大工業基地。
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部門齊全。形成了以加工工業為主體的強大的工業體系。其特點是:①以加工工業為主體。其原料來自于廣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條件,輸入區外礦產原料發展冶金,基本化工工業;③各部門、各城市間協作關系密切;④發揮經濟、技術、科研方面的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上海是全國的機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業成套設備制造中心,也是全國的量具和精密儀器儀表制造中心。汽車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多。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紡織工業中心。上海的紡織業歷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紡織及印染等配套的紡織工業綜合體系。是上海市出口產品數量、創匯最多的工業部門。
上海是全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寶山鋼鐵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場;二是臨海港,礦石進口運輸便利)
上海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發祥地。目前是全國規模的綜合性化工基地。江蘇化工產品產值居全國第一,南京是化學工業基地。
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本區交通條件優越,長江、京廣鐵路交匯于此,以它們為主干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已有較好基礎,水資源豐沛,礦產資源豐富,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已成為以鋼鐵、機械、紡織、建材為支柱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大冶的鐵礦是武漢鋼鐵工業發展的基礎)
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本區位于長江中、上游咽喉,有長江和焦柳線交匯于此,水能資源極其豐富,且開發條件好;以葛洲壩、三峽以及三峽大壩為主的風景旅游資源優勢突出;工農業均有一定的基礎。三峽工程樞紐建成后,將會促進冶金等高耗電業發展。
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是以六盤水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攀枝花的鐵礦資源發展起來的工業基地。
2.舉辦小型分組競賽。讓學生以鋼鐵企業和汽車品牌為例,說出長江沿江地帶中主要鋼鐵工業基地和汽車生產基地,認識沿江“鋼鐵工業走廊”和“汽車工業走廊”的分布概況。
活動前在教師指導下分組,選出組長。可將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兩組一個問題。①長江沿江地帶鋼鐵企業分布。②長江沿江地帶汽車工業分布。活動前由組長抽簽領取問題,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然后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寫出鋼鐵企業名稱和分布或寫出汽車“品牌”及產地。看哪個組寫的又快又準確。要求學生寫時要從長江沿江地帶的東部上海為起點向西寫。
教師在學生競賽的基礎上,進行講評總結歸納。
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構成了“鋼鐵工業走廊”的雛形。
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汽車工業基地以及重慶汽車摩托車基地(慶菱、嘉陵),構成了沿江“汽車工業走廊”的雛形。
3.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83頁活動,認識長江沿江地帶相互協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長江沿江中上游地區水能豐富,有二灘、葛洲壩、隔河巖等大型水電站。三峽工程建成后,電力更加充足,但因地處內陸,對外經濟的往來受限制,信息不暢,缺乏資金和技術。
長江沿江下游地區經濟發達,耗電量很大,有些工廠因為缺電,開工不足,設備閑置。用煤發電容易污染環境,從華北運進煤炭,又給運輸帶來極大壓力。
下游地區產業密集、技術先進、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下游地區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共創新局面。
承轉過渡:世界大河流域內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往往容易改變流域的生態環境,引發生態問題。長江沿江地帶的開發,也遇到了類似問題。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板書)
考慮到學生對長江沿江地帶生態環境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將學生分為四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1.課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組,選出組長。
2.課前公布四個探究性問題——長江上游地區大規模毀林開荒的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形成原因、直接損失、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干流地區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沿江地帶及其附近地區三大酸雨區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
3.課前由組長抽簽領取探究性問題。
4.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搜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5.課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介紹各小組的研究報告。
6.課上其他同學可針對代表的發言提出質疑,由被質疑的小組學生解答問題。
7.結合學生研究報告,引導學生完成課本85頁活動1、2、3發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師對每組研究報告進行講評,并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城市化程度高,經濟發展快,但環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產生了許多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災害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進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
①水土流失。長江上游地區經濟較落后,人們為了眼前利益,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造成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庫淤積,降低了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導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積,加劇了洪水災害。
②洪澇災害嚴重。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澇災害頻發區。1949年以來,雖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澇災害仍然不斷發生。1998年長江洪水,受災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經濟損失嚴重,湖泊淤塞、圍墾,造成調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減弱,加上防洪工程標準低,年久失修,險工隱患多。因此,加強水利建設,從根本上防治洪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③環境污染加重。長江沿岸工業及生活廢水年排放總量約130億噸,約相當于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廢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每年達100億元以上。許多城市自來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飲用水質量。一些水廠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無錫、蘇州等城市近年來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來水被迫短期停產,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及工業生產。
酸雨影響范圍日益擴大。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現象,通常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霧、露、霜等)統稱為酸雨。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蝕性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酸雨影響地區從西南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目前,長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響嚴重的地區有:華中酸雨區,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范圍、中心強度的酸雨區。西南酸雨區,是僅次于華中酸雨區的酸雨污染嚴重區域。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污染強度低于華中、西南酸雨區。
針對上述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進行生態建設。
①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于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結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
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對新建項目要做到生產與“三廢”防治同時規劃,同步建設。對上海、武漢、南京、長沙、南昌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課堂小結]
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發展經濟同時沒能同環境保護同步,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發展地區經濟必須同環境保護同步。
知識要點與檢測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以 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 ,以及 ,構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目前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 和
作用。
[反饋練習]
1.連線題(把下列相關內容連接起來)
(1)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a.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
(2)鋼鐵、輕紡的重要基地 b.宜昌為中心的工業帶
(3)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c.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工業帶
(4)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d.滬寧杭工業帶
2.簡答題
長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嚴重地區有哪幾個?
答案:1.(1)—b (2)—a (3)—c (4)—d
2.華中酸雨區、西南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
※板書設計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2.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3.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活動與探究
結合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鋼鐵走廊”形成的條件。
[導入新課]
長江沿江地帶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利的長江水道運輸,現已成為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板書)
[講授新課]
1.引導學生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工業分布圖和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四大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說明工業部門和工業中心的分布。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資源分布與工業分布的聯系。
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四大工業基地。
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部門齊全。形成了以加工工業為主體的強大的工業體系。其特點是:①以加工工業為主體。其原料來自于廣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條件,輸入區外礦產原料發展冶金,基本化工工業;③各部門、各城市間協作關系密切;④發揮經濟、技術、科研方面的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上海是全國的機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業成套設備制造中心,也是全國的量具和精密儀器儀表制造中心。汽車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多。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紡織工業中心。上海的紡織業歷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紡織及印染等配套的紡織工業綜合體系。是上海市出口產品數量、創匯最多的工業部門。
上海是全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寶山鋼鐵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場;二是臨海港,礦石進口運輸便利)
上海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發祥地。目前是全國規模的綜合性化工基地。江蘇化工產品產值居全國第一,南京是化學工業基地。
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本區交通條件優越,長江、京廣鐵路交匯于此,以它們為主干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已有較好基礎,水資源豐沛,礦產資源豐富,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已成為以鋼鐵、機械、紡織、建材為支柱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大冶的鐵礦是武漢鋼鐵工業發展的基礎)
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本區位于長江中、上游咽喉,有長江和焦柳線交匯于此,水能資源極其豐富,且開發條件好;以葛洲壩、三峽以及三峽大壩為主的風景旅游資源優勢突出;工農業均有一定的基礎。三峽工程樞紐建成后,將會促進冶金等高耗電業發展。
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是以六盤水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攀枝花的鐵礦資源發展起來的工業基地。
2.舉辦小型分組競賽。讓學生以鋼鐵企業和汽車品牌為例,說出長江沿江地帶中主要鋼鐵工業基地和汽車生產基地,認識沿江“鋼鐵工業走廊”和“汽車工業走廊”的分布概況。
活動前在教師指導下分組,選出組長。可將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兩組一個問題。①長江沿江地帶鋼鐵企業分布。②長江沿江地帶汽車工業分布。活動前由組長抽簽領取問題,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然后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寫出鋼鐵企業名稱和分布或寫出汽車“品牌”及產地。看哪個組寫的又快又準確。要求學生寫時要從長江沿江地帶的東部上海為起點向西寫。
教師在學生競賽的基礎上,進行講評總結歸納。
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構成了“鋼鐵工業走廊”的雛形。
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汽車工業基地以及重慶汽車摩托車基地(慶菱、嘉陵),構成了沿江“汽車工業走廊”的雛形。
3.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83頁活動,認識長江沿江地帶相互協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長江沿江中上游地區水能豐富,有二灘、葛洲壩、隔河巖等大型水電站。三峽工程建成后,電力更加充足,但因地處內陸,對外經濟的往來受限制,信息不暢,缺乏資金和技術。
長江沿江下游地區經濟發達,耗電量很大,有些工廠因為缺電,開工不足,設備閑置。用煤發電容易污染環境,從華北運進煤炭,又給運輸帶來極大壓力。
下游地區產業密集、技術先進、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下游地區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共創新局面。
承轉過渡:世界大河流域內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往往容易改變流域的生態環境,引發生態問題。長江沿江地帶的開發,也遇到了類似問題。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板書)
考慮到學生對長江沿江地帶生態環境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將學生分為四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1.課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組,選出組長。
2.課前公布四個探究性問題——長江上游地區大規模毀林開荒的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形成原因、直接損失、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干流地區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沿江地帶及其附近地區三大酸雨區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
3.課前由組長抽簽領取探究性問題。
4.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搜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5.課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介紹各小組的研究報告。
6.課上其他同學可針對代表的發言提出質疑,由被質疑的小組學生解答問題。
7.結合學生研究報告,引導學生完成課本85頁活動1、2、3發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師對每組研究報告進行講評,并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城市化程度高,經濟發展快,但環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產生了許多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災害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進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
①水土流失。長江上游地區經濟較落后,人們為了眼前利益,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造成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庫淤積,降低了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導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積,加劇了洪水災害。
②洪澇災害嚴重。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澇災害頻發區。1949年以來,雖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澇災害仍然不斷發生。1998年長江洪水,受災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經濟損失嚴重,湖泊淤塞、圍墾,造成調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減弱,加上防洪工程標準低,年久失修,險工隱患多。因此,加強水利建設,從根本上防治洪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③環境污染加重。長江沿岸工業及生活廢水年排放總量約130億噸,約相當于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廢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每年達100億元以上。許多城市自來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飲用水質量。一些水廠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無錫、蘇州等城市近年來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來水被迫短期停產,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及工業生產。
酸雨影響范圍日益擴大。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現象,通常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霧、露、霜等)統稱為酸雨。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蝕性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酸雨影響地區從西南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目前,長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響嚴重的地區有:華中酸雨區,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范圍、中心強度的酸雨區。西南酸雨區,是僅次于華中酸雨區的酸雨污染嚴重區域。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污染強度低于華中、西南酸雨區。
針對上述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進行生態建設。
①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于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結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
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對新建項目要做到生產與“三廢”防治同時規劃,同步建設。對上海、武漢、南京、長沙、南昌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課堂小結]
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發展經濟同時沒能同環境保護同步,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發展地區經濟必須同環境保護同步。
知識要點與檢測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以 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 ,以及 ,構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目前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 和
作用。
[反饋練習]
1.連線題(把下列相關內容連接起來)
(1)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a.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
(2)鋼鐵、輕紡的重要基地 b.宜昌為中心的工業帶
(3)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c.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工業帶
(4)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d.滬寧杭工業帶
2.簡答題
長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嚴重地區有哪幾個?
答案:1.(1)—b (2)—a (3)—c (4)—d
2.華中酸雨區、西南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
※板書設計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2.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3.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活動與探究
結合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鋼鐵走廊”形成的條件。
初二地理教案(精選篇2)
地球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和赤道周長。(重點)
2.使學生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經線、緯線和赤道的意義,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兩極和赤道。
3.使學生知道經度、緯度的確定方法(難點),記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重點)
○教學方法:觀察法、讀圖分析和啟發式談話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時間:約 分鐘。
○教具:地球儀、經緯儀 、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學生每人或兩人一個)
○教學過程
第一章 地 球(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板書)
導入語: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人類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地球”。但是,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對地球還知之甚少。為了讓同學們了解地球的“廬山真面目”,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況,首先學習“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板書)
1、地球是什么形狀的?(看地球衛星照片和圖1.2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后回答)
地球形狀是:球體 。
2、地球的球心、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周長在哪里?
答: [結合經緯儀回答] 地球的球心叫地心,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地球的周長叫赤道。赤道正好處在北極和南極的中間。
3、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多少千米?[看課本圖中注釋的具體數字回答]
赤道半徑6378 千米,極半徑6357 千米,兩者相差21 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由于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的時候,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因此,人們仍把地球看作正球體。)
4、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分別是多少?
平均半徑為6371 千米,赤道周長約4 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5、課堂練習:現在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板書)
1、什么是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儀。
2、[出示地球儀] 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
地球儀由底座 、固定架 、球體 、地軸 組成的
3、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
4、地球儀是圍繞什么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到南極和北極,并指示給旁邊的同學,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確。)
(1)教師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讓地球儀自西向東(即自左向右)作逆時針轉動。告訴學生面對地球儀如何識別東、西、南、北4個方向。
(2)(做一做)先后請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地球自轉,并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南、北4個方向。
(3)只知道東西南北,還無法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在電影院看電影,必須知道排號和座號才能找到座位一樣。經緯網是由緯線與經線構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軸?(沒有,是假想的)
6、課堂練習:
(1)地球是自西 向東 繞地軸 運動的。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 和北極 。
三、緯線和緯度(板書)
[引入] 地球儀上有許多縱橫交織的線,你知道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嗎?現在我們來識別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
1、什么是緯線?(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出緯線的定義,并讀出來。)
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與經線垂直相交,并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出緯線指示給同學,請對方判斷正確與否。)
2、緯線是什么形狀?是半圓,還是圓圈? 圓圈。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是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4、所有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義)是什么?(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在兩極的中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它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從赤道到兩極,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緯線長度逐漸縮短,到兩極縮成一個點。
7、緯線有哪些特點?(展示經緯儀,學生觀察回答)
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8、在地球儀上大家可以畫出多少條緯線?人們是怎樣區別每一條緯線的?
[邊指示邊講解] 在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緯線。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緯度。(這就好像給每條緯線都起了名字,我們就能區別它們了。)
[多媒體展示圖片]“緯線與緯度示意圖”。
9、哪條緯線是零度緯線?南北半球是如何劃分的?
人們把赤道定為零度緯線,它把地球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10、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是90°。位于南、北極點。
11、赤道南北兩側的緯線在名稱上有什么不同?他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來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字母“S”來表示。
[板書] 北緯——N,南緯——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緯20度和南緯20度可分別表示為:20°N ,20°S 。
13、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的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 北緯度越向北度數越大;南緯度越向南度數越大。(多媒體圖示變化規律)
14、人們通常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 、中緯 和高緯 三部分。其中0°~30° 為低緯度;30° ~60° 為中緯度;60° ~90° 為高緯度。
[板書:低緯、中緯和高緯] [多媒體展示] “低、中、高緯度示意圖”。
課堂練習:讓學生將課本、練習冊或教師給出的練習紙(多媒體課件更好)中的緯線緯度指讀或標注出來。
[示例題] 請問北京(40°N)處于什么緯度帶?中緯度。
[示例題] 中國和南極洲分別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中國在北半球;南極洲在南半球。
初二地理教案(精選篇3)
一、分析本課在地理教學中的位置
本節課放在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的第一節,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鉆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二、分析教學對象
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由于環境的巨大變化,往往給心理上造成了不適應。為了扭轉這種情況,除社會、家庭、學校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外,作為地理教師也應從心理學、教育學、地理教學法上入手,從這節課開始就使學生認識地理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教育他們認識地理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內容
1.教學目標:①使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的內容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強烈-和興趣。②引導學生懂得學習地理課的方法,為學生學好地理課指出正確的途徑。
2.知識結構(如下表)
3.教學重點介紹學習地理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4.教學難點教師要用“磁性效應”強烈地吸引住學生,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5.教學思路①采用提問、講解、讀課文等綜合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告訴學生,學習地理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②通過“想一想”,利用彩-片、地圖冊、電化教學等教學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現象,讓學生初步掌握從5個方面思考的學習地理方法。③課后組織課外地理興趣小組。從課外閱讀、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中增加地理知識的學習。辦地理小專刊、黑板報。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地理課外興趣小組。
6.課程類型閱讀欣賞課。
7.課時安排1課時
8.教具準備①自制本課知識結構圖。②自制學習地理五步法圖表(貼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識圖片2~3張。
9.學具準備課本、地圖冊、填充圖、紅藍鉛筆。
10.組織教學(3分鐘)
四、教學過程
教師用信任的目光,將學生看一遍,然后充滿-地向學生講道:“寧靜的夜晚,我們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們每一個都像地球一樣,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滿天的星星組成了龐大的銀行系,銀河系外面還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僅是銀河系內的一個成員,太陽系里的一顆行星。如果說,河外星系就像我們的學校,銀河系就像我們的班級,太陽系則是班上一個小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們今天就學習地理課第一節‘學習地理認識人類之家’板書課題。
2.講授新課①為什么要學習地理(13分鐘)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的真正面目還認識不清楚。例如,我國“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測量出我國大陸每年向東偏南運動8毫米;科學家預言地球軌道正面臨隕石進入的高峰期,美國科學家自1994年開始利用衛星控測隕石突破大氣層后的軌跡;我們附近的小造紙廠給我們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這些問題都是地理課中要研究的問題。教科書中講了7個地理學中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問題,同學們分成小組討論一下,就可以對這些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
教師板書7個問題將在地理課本中的那些章節詳細講解:地球運動──氣候──地形──地殼運動──資源的利用及工農業生產──人口分布──環境保護等章節。
教師小結:地理課的內容遠比這些問題廣闊的多,中國的、外國的、本地的,同學們在初中、高中、大學的地理專業學習的內容都有很大差別,學習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認識人類之家,讓人們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圖,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地理知識(8分鐘)
引導學生看彩圖:火山噴發
東方明珠香港圖片
初中地圖冊
讓學生想一想:舉例說明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用途。“旅行、書報、看電視、天氣預報、筑路、治理環境等等”
③怎樣學好地理(13分鐘)教師將學好地理應思考的5個方面貼在黑板上引導講解。學習什么內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類有什么關系──用什么方法處理好人類同自然環境的關系。
學會閱讀地圖,掌握繪制地理圖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觀察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
引導組織地理課外活動,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小組,辦地理小專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觀圖片等,以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和才智,啟發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和興趣。
④地理小游戲(3分鐘)話說世界稀奇事。活動內容始終圍繞地理題材,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課后小結(5分鐘)
講地理科學的發展前景。培養熱愛“人類之家,建設人類之家──地球”的遠大情懷。
初二地理教案(精選篇4)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我國東漢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記述”。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對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的科學。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質、天文、水文、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種、宗教、城市、經濟等合作探究:談談我們身邊的地理
二、“為什么要學地理”?
(一)解開地理之“謎”
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荷蘭農牧業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隨俗”。
三、“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
初二地理教案(精選篇5)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 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 方 法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導 學 過 程 批 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制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愿意學習地理學科的愿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后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于質疑并勇于證實之。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讓我們向為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衛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于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先有學生來說,老師最后總結。
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設計 復習
小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