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冊地理教案
全面貫徹“三個面向”戰略指導思想,滲透和灌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以素質教育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自學能力。那么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有哪些教案會比較好呢?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初二下冊地理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初二下冊地理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了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范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了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①結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了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②先通讀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劃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范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系,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并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牦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后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范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征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
初二下冊地理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嘗試運用地圖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記住我國領土面積,運用地圖查閱我國領土的四至點。
3.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理解我國既是陸地大國,又是海洋大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看圖、讀圖、觀察地球儀,培養學生觀察和讀圖的能力。
2.學會分析和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對我國遼闊的國土、優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增強學生保衛祖國領土完整,實現祖國統一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我國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瀕臨海洋,主要島嶼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理解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教學難點
能夠對我國地理位置的判讀和與其他國家位置的比較,理解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教學方法以圖釋文,小組合作,討論分析,鞏固練習,當堂達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播放歌曲《大中國》,多媒體展示-、長白山天池、樂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圖片。
(引導)伴隨著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國贊歌,我們飽覽了祖國壯麗的山河,燦爛的文化,優美的景觀。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祖國,都熱愛這個和諧幸福的大家庭————中國。今天我們共同走進中國。學習第一節《疆域》。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多媒體展示本課學習目標,提示學生進行閱讀和理解,帶著目標學習,能使學習更有針對性。
三 、我找我家——中國的地理位置
(過渡)同學們,初一我們學過可以從哪幾個主要方面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呢?讀圖結合課本第三頁,完成下列問題。
1.從半球位置看,我國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東、西)。
2.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_______跨緯度廣,北回歸線穿過我國____部,我國陸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帶,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帶。
3.從海陸位置看,我國東臨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我夸我家——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知道(過渡)那我國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四頁圖文,完成合作探究題。
1.比較我國與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的緯度位置,說說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第1組解決
2.比較我國與日本、蒙古的海陸位置,說說我國海陸位置的特點。第2組解決
3.議一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填表)
中國位置的優越性
(提升)通過對我國地理位置的分析,請同學們總結分析一個地區位置的方法?回憶前面的知識,討論得出:從所在半球、所處緯度和海陸位置三方面進行分析。進行小結。
(過渡)學習完中國的地理位置,我們下列了解我國遼闊的疆域
我贊我家——遼闊的國土
每天,當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晨曦初露的時候,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還是星斗滿天的夜晚。-
每年農歷立春前后,我國北方的松嫩平原還是冰天雪地的時節,南方的海南島已經春意盎然。
請同學們議一議為什么會出現那么的差異。
展示我國疆域和領土四至點.
分成兩個小組:
小組1填寫最南端(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計算相隔緯度(大約49°)
小組2填寫最東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計算相隔經度(大約62°)
(過渡)我國遼闊的疆域周圍有許多陸地鄰國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認識我國的鄰國和海洋
我贊我家——填我國土
1..我國幅員遼闊陸地面積約_____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國陸上國界線長____萬多千米,與____個國家接壤。我國大陸海岸線長____萬多千米,與____個國家隔海相望。
2. 我國大陸瀕臨的海洋從北向南依次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所環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島和雷州半島之間的______海峽是我國的內海。
3.我國面積的島嶼是______島,其東面直接瀕臨______洋;我國第二大島是______島。
我贊我家——歡樂旅行
開展祖國邊境游的活動進行比賽。小組1沿著陸地邊界走,小組2沿海海岸線走,都從中國和朝鮮的交界處開始,分別匯報沿途的見聞。
小組1:沿途能夠見到的國家依次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和越南等14個國家。
小組2:沿途經過了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個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還看到了我國的臺灣島和第二大島嶼——海南島
采用分組比賽的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其中,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材料分析
4月1日8時36分,美-用偵察機向我國三亞外海抵近偵察,我軍某部派兩架飛機對美軍進行跟蹤監視,9時07分,中方飛機在離我領海104海里處正常飛行,美機突然大動作轉向,撞我一部飛機尾部,致使我機失控墜海,飛行員王偉英勇犧牲。美機肇事后,未經中方允許闖入中國領空并降落中國機場。
1.從材料中議一議美機的行為。
2.王偉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作為中學生的我們現在怎么做?
以“我的收獲”為題,組織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回憶和總結。教師適當補充。給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和總結,然后采用個人發言的形式進行“我的收獲”活動讓學生總結內容,能使學生養成回憶整理知識的習慣
課后小結
本課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因此學生理解和掌握難度不是很大,其關鍵是通過學習本課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分析一個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獲得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后面內容的學習。還有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也是一個重點,要通過圖片展示和講解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和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觀念。
初二下冊地理教案精選篇3
本學期開學之日已是3月9日,所以算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再去掉五一假期、清明節假期,屈指算來,八年級距離地理中考的時間也就13周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怎樣高效復習完地理四冊書的內容,確實需要精心計劃,合理安排。
立足教材,夯實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萬變不離其宗,不論什么測試題,都遵循課本知識,只要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夯實了,什么樣的問題都能解決了。沒有厚重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能的培養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樓閣。所以,要讓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構建知識框架,進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復習過程中必須重視讀圖、識圖、用圖,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下面制定具體的復習計劃,以做到心中有數。
復習內容
第一周地球和地圖
第二周陸地和海洋—世界氣候-發展與合作
第三周亞洲-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
第四周東半球國家地區—極地地區
第五周中國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災害
第六周中國的自然資源-工業
第七周中國的地理差異-北京
第八周南方地區—中國在世界中
第九周綜合練習模擬測試
第十周二輪復習專題一地球與地圖
第十一周世界地理復習
第十二周中國地理復習
第十三周練兵備考
初二下冊地理教案精選篇4
長江沿江地帶(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長江沿江地帶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利的長江水道運輸,現已成為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板書)
[講授新課]
1.引導學生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工業分布圖和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四大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說明工業部門和工業中心的分布。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資源分布與工業分布的聯系。
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四大工業基地。
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部門齊全。形成了以加工工業為主體的強大的工業體系。其特點是:①以加工工業為主體。其原料來自于廣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條件,輸入區外礦產原料發展冶金,基本化工工業;③各部門、各城市間協作關系密切;④發揮經濟、技術、科研方面的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上海是全國的機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業成套設備制造中心,也是全國的量具和精密儀器儀表制造中心。汽車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多。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紡織工業中心。上海的紡織業歷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紡織及印染等配套的紡織工業綜合體系。是上海市出口產品數量、創匯最多的工業部門。
上海是全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寶山鋼鐵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場;二是臨海港,礦石進口運輸便利)
上海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發祥地。目前是全國規模的綜合性化工基地。江蘇化工產品產值居全國第一,南京是化學工業基地。
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本區交通條件優越,長江、京廣鐵路交匯于此,以它們為主干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已有較好基礎,水資源豐沛,礦產資源豐富,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已成為以鋼鐵、機械、紡織、建材為支柱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大冶的鐵礦是武漢鋼鐵工業發展的基礎)
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本區位于長江中、上游咽喉,有長江和焦柳線交匯于此,水能資源極其豐富,且開發條件好;以葛洲壩、三峽以及三峽大壩為主的風景旅游資源優勢突出;工農業均有一定的基礎。三峽工程樞紐建成后,將會促進冶金等高耗電業發展。
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是以六盤水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攀枝花的鐵礦資源發展起來的工業基地。
2.舉辦小型分組競賽。讓學生以鋼鐵企業和汽車品牌為例,說出長江沿江地帶中主要鋼鐵工業基地和汽車生產基地,認識沿江“鋼鐵工業走廊”和“汽車工業走廊”的分布概況。
活動前在教師指導下分組,選出組長。可將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兩組一個問題。①長江沿江地帶鋼鐵企業分布。②長江沿江地帶汽車工業分布。活動前由組長抽簽領取問題,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然后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寫出鋼鐵企業名稱和分布或寫出汽車“品牌”及產地。看哪個組寫的又快又準確。要求學生寫時要從長江沿江地帶的東部上海為起點向西寫。
教師在學生競賽的基礎上,進行講評總結歸納。
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構成了“鋼鐵工業走廊”的雛形。
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汽車工業基地以及重慶汽車摩托車基地(慶菱、嘉陵),構成了沿江“汽車工業走廊”的雛形。
3.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83頁活動,認識長江沿江地帶相互協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長江沿江中上游地區水能豐富,有二灘、葛洲壩、隔河巖等大型水電站。三峽工程建成后,電力更加充足,但因地處內陸,對外經濟的往來受限制,信息不暢,缺乏資金和技術。
長江沿江下游地區經濟發達,耗電量很大,有些工廠因為缺電,開工不足,設備閑置。用煤發電容易污染環境,從華北運進煤炭,又給運輸帶來極大壓力。
下游地區產業密集、技術先進、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下游地區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共創新局面。
承轉過渡:世界大河流域內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往往容易改變流域的生態環境,引發生態問題。長江沿江地帶的開發,也遇到了類似問題。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板書)
考慮到學生對長江沿江地帶生態環境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將學生分為四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1.課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組,選出組長。
2.課前公布四個探究性問題——長江上游地區大規模毀林開荒的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形成原因、直接損失、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干流地區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沿江地帶及其附近地區三大酸雨區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
3.課前由組長抽簽領取探究性問題。
4.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搜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5.課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介紹各小組的研究報告。
6.課上其他同學可針對代表的發言提出質疑,由被質疑的小組學生解答問題。
7.結合學生研究報告,引導學生完成課本85頁活動1、2、3發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師對每組研究報告進行講評,并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城市化程度高,經濟發展快,但環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產生了許多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災害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進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
①水土流失。長江上游地區經濟較落后,人們為了眼前利益,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造成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庫淤積,降低了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導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積,加劇了洪水災害。
②洪澇災害嚴重。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澇災害頻發區。1949年以來,雖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澇災害仍然不斷發生。1998年長江洪水,受災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經濟損失嚴重,湖泊淤塞、圍墾,造成調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減弱,加上防洪工程標準低,年久失修,險工隱患多。因此,加強水利建設,從根本上防治洪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③環境污染加重。長江沿岸工業及生活廢水年排放總量約130億噸,約相當于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廢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每年達100億元以上。許多城市自來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飲用水質量。一些水廠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無錫、蘇州等城市近年來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來水被迫短期停產,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及工業生產。
酸雨影響范圍日益擴大。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現象,通常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霧、露、霜等)統稱為酸雨。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蝕性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酸雨影響地區從西南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目前,長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響嚴重的地區有:華中酸雨區,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范圍、中心強度的酸雨區。西南酸雨區,是僅次于華中酸雨區的酸雨污染嚴重區域。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污染強度低于華中、西南酸雨區。
針對上述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進行生態建設。
①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于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結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
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對新建項目要做到生產與“三廢”防治同時規劃,同步建設。對上海、武漢、南京、長沙、南昌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課堂小結]
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發展經濟同時沒能同環境保護同步,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發展地區經濟必須同環境保護同步。
知識要點與檢測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以 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 ,以及 ,構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目前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 和
作用。
[反饋練習]
1.連線題(把下列相關內容連接起來)
(1)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a.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
(2)鋼鐵、輕紡的重要基地 b.宜昌為中心的工業帶
(3)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c.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工業帶
(4)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d.滬寧杭工業帶
2.簡答題
長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嚴重地區有哪幾個?
答案:1.(1)—b (2)—a (3)—c (4)—d
2.華中酸雨區、西南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
※板書設計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2.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3.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活動與探究
結合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鋼鐵走廊”形成的條件。
[導入新課]
長江沿江地帶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利的長江水道運輸,現已成為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板書)
[講授新課]
1.引導學生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工業分布圖和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四大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說明工業部門和工業中心的分布。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資源分布與工業分布的聯系。
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四大工業基地。
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部門齊全。形成了以加工工業為主體的強大的工業體系。其特點是:①以加工工業為主體。其原料來自于廣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條件,輸入區外礦產原料發展冶金,基本化工工業;③各部門、各城市間協作關系密切;④發揮經濟、技術、科研方面的優勢,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上海是全國的機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業成套設備制造中心,也是全國的量具和精密儀器儀表制造中心。汽車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多。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發達的紡織工業中心。上海的紡織業歷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紡織及印染等配套的紡織工業綜合體系。是上海市出口產品數量、創匯最多的工業部門。
上海是全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寶山鋼鐵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場;二是臨海港,礦石進口運輸便利)
上海是我國近代化學工業發祥地。目前是全國規模的綜合性化工基地。江蘇化工產品產值居全國第一,南京是化學工業基地。
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本區交通條件優越,長江、京廣鐵路交匯于此,以它們為主干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已有較好基礎,水資源豐沛,礦產資源豐富,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已成為以鋼鐵、機械、紡織、建材為支柱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大冶的鐵礦是武漢鋼鐵工業發展的基礎)
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本區位于長江中、上游咽喉,有長江和焦柳線交匯于此,水能資源極其豐富,且開發條件好;以葛洲壩、三峽以及三峽大壩為主的風景旅游資源優勢突出;工農業均有一定的基礎。三峽工程樞紐建成后,將會促進冶金等高耗電業發展。
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是以六盤水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攀枝花的鐵礦資源發展起來的工業基地。
2.舉辦小型分組競賽。讓學生以鋼鐵企業和汽車品牌為例,說出長江沿江地帶中主要鋼鐵工業基地和汽車生產基地,認識沿江“鋼鐵工業走廊”和“汽車工業走廊”的分布概況。
活動前在教師指導下分組,選出組長。可將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兩組一個問題。①長江沿江地帶鋼鐵企業分布。②長江沿江地帶汽車工業分布。活動前由組長抽簽領取問題,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然后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寫出鋼鐵企業名稱和分布或寫出汽車“品牌”及產地。看哪個組寫的又快又準確。要求學生寫時要從長江沿江地帶的東部上海為起點向西寫。
教師在學生競賽的基礎上,進行講評總結歸納。
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構成了“鋼鐵工業走廊”的雛形。
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汽車工業基地以及重慶汽車摩托車基地(慶菱、嘉陵),構成了沿江“汽車工業走廊”的雛形。
3.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83頁活動,認識長江沿江地帶相互協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長江沿江中上游地區水能豐富,有二灘、葛洲壩、隔河巖等大型水電站。三峽工程建成后,電力更加充足,但因地處內陸,對外經濟的往來受限制,信息不暢,缺乏資金和技術。
長江沿江下游地區經濟發達,耗電量很大,有些工廠因為缺電,開工不足,設備閑置。用煤發電容易污染環境,從華北運進煤炭,又給運輸帶來極大壓力。
下游地區產業密集、技術先進、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下游地區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共創新局面。
承轉過渡:世界大河流域內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往往容易改變流域的生態環境,引發生態問題。長江沿江地帶的開發,也遇到了類似問題。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板書)
考慮到學生對長江沿江地帶生態環境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將學生分為四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1.課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組,選出組長。
2.課前公布四個探究性問題——長江上游地區大規模毀林開荒的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形成原因、直接損失、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干流地區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長江沿江地帶及其附近地區三大酸雨區的形成原因、環境危害及對策。
3.課前由組長抽簽領取探究性問題。
4.在組長的組織下,全組學生搜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5.課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介紹各小組的研究報告。
6.課上其他同學可針對代表的發言提出質疑,由被質疑的小組學生解答問題。
7.結合學生研究報告,引導學生完成課本85頁活動1、2、3發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師對每組研究報告進行講評,并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城市化程度高,經濟發展快,但環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產生了許多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災害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進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
①水土流失。長江上游地區經濟較落后,人們為了眼前利益,毀林開荒、陡坡墾殖,造成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庫淤積,降低了水庫發電,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導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積,加劇了洪水災害。
②洪澇災害嚴重。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洪澇災害頻發區。1949年以來,雖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澇災害仍然不斷發生。1998年長江洪水,受災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經濟損失嚴重,湖泊淤塞、圍墾,造成調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減弱,加上防洪工程標準低,年久失修,險工隱患多。因此,加強水利建設,從根本上防治洪災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③環境污染加重。長江沿岸工業及生活廢水年排放總量約130億噸,約相當于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廢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每年達100億元以上。許多城市自來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飲用水質量。一些水廠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無錫、蘇州等城市近年來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來水被迫短期停產,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及工業生產。
酸雨影響范圍日益擴大。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現象,通常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霧、露、霜等)統稱為酸雨。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蝕性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酸雨影響地區從西南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目前,長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響嚴重的地區有:華中酸雨區,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范圍、中心強度的酸雨區。西南酸雨區,是僅次于華中酸雨區的酸雨污染嚴重區域。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污染強度低于華中、西南酸雨區。
針對上述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進行生態建設。
①加強水土流失地區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嚴禁開墾大于25°的坡地,已開墾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結合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
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對新建項目要做到生產與“三廢”防治同時規劃,同步建設。對上海、武漢、南京、長沙、南昌等工業聚集程度高的地區,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把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課堂小結]
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長江沿江地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發展經濟同時沒能同環境保護同步,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發展地區經濟必須同環境保護同步。
知識要點與檢測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以 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 ,以及 ,構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目前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 和
作用。
[反饋練習]
1.連線題(把下列相關內容連接起來)
(1)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a.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
(2)鋼鐵、輕紡的重要基地 b.宜昌為中心的工業帶
(3)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c.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工業帶
(4)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d.滬寧杭工業帶
2.簡答題
長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嚴重地區有哪幾個?
答案:1.(1)—b (2)—a (3)—c (4)—d
2.華中酸雨區、西南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
※板書設計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2.以武漢為中心的鋼鐵、輕紡工業基地。
3.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
五、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
※活動與探究
結合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分析“鋼鐵走廊”形成的條件。
初二下冊地理教案精選篇5
走向世界的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回憶已學中國區域地理基礎知識,同時獲取新知。
2.初步領會地理環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區域差異性及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3.通過搜集有關信息,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發展趨勢及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能力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與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關心身邊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2.明確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3.關注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發展情況,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
4.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在世界中求發展。
※教學難點
在世界中求發展
※教學方法
小組活動法、讀圖觀察法、聯系對比法等。
※教具準備
投影片、有關錄像片或VCD光盤。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前段時間,我們班分成四個社會調查小組,按協商選擇的辦法分別對我們家鄉的自然、人文、經濟、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認真詳細的社會調查,經過對調查材料的整理,寫成了較好的社會調查報告。現在請一位同學向全班匯報一下調查結果。然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一下家鄉的區域發展有什么優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么要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
板書:一、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講授新課]
1.區域差異很大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邊觀察中國地圖邊回憶所學知識:同學們還記得在中國區域地理中我們學習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區域嗎?它們有什么差異或特點呢?(請男女同學輪流回答,區域特點把握不準的,教師激勵評價后加以點撥補充)
教師講解:從地圖上,從同學們的回憶中可知,我國國土遼闊,東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區(或區域)差異很大,可以說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此可見,我國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區域差異很大。(教師在適當位置上及時板書)
2.區域發展不同
過渡:不同地區或區域的特點不同,發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投影:《東北平原》(圖9.1)引導學生讀圖,了解東北平原糧食生產情況。
東北平原面積廣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從圖9.1上可以看出東北平原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呢?可以想象出東北平原的土壤、農業生產有什么特點呢?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廣大,是我國的平原。此外,東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稱,人口密度較低。這是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平原的一大優勢。利用這些優勢條件,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生產,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而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看過東北平原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經濟的例子,我們來看看自己的家鄉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輪流請男同學說不利的地理條件,女同學說有利的地理條件,教師簡練地為學生板書)
過渡:大家在找出我們家鄉發展經濟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想一想應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我們家鄉的經濟呢?
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帶著上述問題分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大家剛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地理條件時都提到我們地區的人口問題,不利方面認為人口多,人均資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勞動力充足。針對這一矛盾,有同學提出在本區發展需要較多勞動力發展簡單的加工工業,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可創造更多的產值。可見,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提問:我國的平原——東北平原與我們自己家鄉的發展情況相同嗎?(學生:不相同)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正是由于兩個區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條件不同,因此區域發展的方向、發展的途徑和發展的道路也不盡相同。可見,區域發展不同(教師在適當位置及時板書),也是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渡:怎樣才能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僅僅依靠本區域的有利條件就能促進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嗎?(學生:不能)那該怎么辦呢?(學生:與其他區域合作)
教師:回答得有道理!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區域合作。(教師及時板書)
板書:3.區域合作
教師講解:發揮了我們的優勢,是否就可以發展好了?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沒有地方需要,如果我們加工的產品沒有地方銷售,優勢也就無法實現。因此,我們的發展,需要與其他區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目前我國這些重點工程的實施,可以說都是區域合作的結果(教師及時板書:區域合作),離開區域間的合作,任何一項國家重點工程,都是難以實施、難以完成的。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收看有關“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專題錄像,搞清這些工程的概況,明確區域合作對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對國家各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
投影:“三北防護林的分布圖”,然后,引導學生讀圖判斷三北防護林地跨我國哪三北和哪些省級行政區?
“三北”防護林的分布
“三北”防護林全長7000多千米,寬400~1700千米,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42%。
播放錄像:在學生讀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邊看錄像,邊收聽有關“三北防護林”的情況介紹:我國的“三北防護林”東起黑龍江的賓縣,西至x疆的烏孜別里山,跨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包括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總面積406.9×104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2.4%,規劃造林3.508×104公頃,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蓋率平均從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區實現農田林網化,大部分牧場也有了林網、防護林的保護,黃土高原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沙地將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將被綠化,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師小結:區域間的聯系與合作,不僅可以優勢互補,使各區域得到共同發展,還有助于解決區域的環境問題,進一步促進各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三北”防護林是我國區域合作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典范。
過渡:出示“世界地圖”(掛圖)。剛才,我們從實例中看到我國的不同區域在經濟和環境各方面均有長足的發展,我們的祖國也在各區域的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那么,我們的祖國怎樣才能在世界這個更大的區域中求得發展,大顯身手呢?
板書:在世界中發展
投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圖9.3)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
播放錄像:將中國入世的歷程以視頻(或圖片)等形式展現給學生,啟發學生思考。
提問:同學們想一想,中國歷經15輪談判終于在11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WTO)。為什么中國經過千辛萬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首先,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大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從自身的發展需要來看,加入WTO,融入世界,發展本國優勢,對外開放,可促進祖國的發展;其次,從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看,加入WTO,加強與世界其他區域的合作,是發展的途徑;(引導學生讀圖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促進世界的和平、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時代賦予我國這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重大責任。
某型飛機生產網絡——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例證
[課堂小結]
兩年來,我們走過世界,走遍中國,明天將帶著我們所學到的地理知識、使用地圖本領、分析問題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來的生活。
知識要點與檢測
答案:差異 不同(或不平衡) 合作 世貿 競爭 和平 生態環境 進步
[反饋練習]
填空
(1)國土 ,區域 大,發展 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對不利的地理條件進行合理的改造, 、 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區域之間的 和 ,做到 互補。
(2)中國是 中的大國。人口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這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在今后長時間內, 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走向 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類又面臨著 、 、 等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來解決。
答案:(1)遼闊 差異 不平衡 揚長避短 因地制宜 聯系 合作 優勢
(2)發展 眾多 較低 發展
(3)全球 人口 資源 環境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項或兩項工程,通過搜集資料與家長或同學展開討論:
(1)工程輸送資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區?
(2)工程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2.結合本課內容,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話題(下列話題僅供參考),采用你喜歡的表達形式(或日記、或短文、或散文、或詩歌等)說明自己的看法。
(1)從我家看祖國的發展。
(2)WTO與我們的生活。
(3)經濟發展與我身邊環境的變化。
3.經常關注我國新聞和世界新聞,看看我國是如何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如何在世界中求發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國肩負的三大歷史責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