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冊地理第一章教案
地理教案設計是改善課堂教學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探索,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項必要工作,它可以促進教學的系統化,使老師掌握講課節奏。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初二下冊地理第一章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初二下冊地理第一章教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說出香港、澳門的位置及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香港、澳門人多地狹的特點,以及如何實現拓展空間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3.舉例說明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優勢互補的合作關系,以及不同階段的經濟合作模式。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計算、對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門“人多地狹”的區域特點。
2.運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密切的經濟聯系,以及合作方式變遷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香港留有大片城市綠地的實例,初步形成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通過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合作模式的變化,初步樹立發展經濟既要對外合作,也要不斷升級,尋找新優勢的發展觀念。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香港和澳門的位置、范圍;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密切的經濟聯系。
2.教學難點
針對地狹人稠的現狀,如何實現拓展空間與保護環境的雙贏;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間合作模式的轉變。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學生聽歌曲《香港別來無恙》)香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正如同學們在歌中聽的那樣,它經歷了100年的榮辱、滄桑、風雨和成長;澳門曾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也和香港一樣,是祖國母親又一個在外漂泊400多年的兒子。如今她們已先后回到祖國的懷抱。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香港和澳門地區,來了解它們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經濟特征。
【板書課題】第三節“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
【板書】一、特別行政區
(一)【展示投影片】香港和澳門地區略圖投影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回答幾個問題。
【提問】香港和澳門靠近哪個省?各位于珠江口的哪一方?各與哪個經濟特區鄰近?
【對比總結】1、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 香港位于珠江口東側,毗鄰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澳門位于珠江口西側,毗鄰廣東省珠海經濟特區。
(1)香 港
位置 位于廣東省珠江口東側,毗鄰深圳市
范圍 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及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
面積 1092平方千米(1995年)
居民 人口630多萬(1995年),中國血統占98%,其中祖籍廣東省最多
經濟 1.加工工業發達,以出口外銷為主 2.對外貿易是重要經濟支柱 3.旅游業發達
(2)澳 門
位置 位于廣東省珠江口西側,毗鄰珠海市
范圍 由澳門半島、凼仔島、路環島三部分組成
面積 16平方千米(1995年)
居民 人口42 4萬(1995年),中國血統占95%以上(祖籍主要為廣東省)
經濟 1.博彩業興旺 2.旅游業是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3.加工業興起,產品出口美國、香港、西歐.
(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有關“一國兩制”的內容。
【強調總結】我國政府已先后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分別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并在兩地設立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政策,對兩地現行社會、經濟制度50年不變,以保持港澳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不是簡單意義上領土的失而復得,它意味著中國任人宰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三)【合作探究】.閱讀圖7.31,對照圖7.28,說說香港城市建設用地的分布特點。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回答,教師總結: 香港人多地少。且山地居多,平原少。建設用地多沿海平原分布,山地多為植被。
“上天”—建設高層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展城市建設用地的兩種重要方式。
(四)【板書】二、港澳和祖國的密切聯系
【活動設計】
讀下圖,說一說,香港和祖國內地各有哪些優勢?
學生讀圖,歸納。
香港優勢:資金、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祖國內地優勢:土地、勞動力、資源,并給香港提供日常生活消費品。
師:思考一下,根據雙方各自的優勢,港澳和祖國內地,特別是臨近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應該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緊密合作?
學生閱讀教材64頁的閱讀材料“前店后廠”,說一說港澳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各自扮演什么角色?這種合作能給雙方帶來哪些好處?
學生閱讀、討論。
生:對港澳來說,解決了土地和勞動力問題;對珠江三角洲來說,解決了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產品營銷等問題。
師:港澳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發揮各自的優勢,在改革開放初期起到了重大作用。因為當時祖國內地對國際市場缺乏了解,資金、技術和管理水平也較為欠缺,這種合作模式大大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活動設計】
讀下圖,說一說,香港和祖國內地各有哪些優勢?
學生讀圖,歸納。
香港優勢:資金、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祖國內地優勢:土地、勞動力、資源,并給香港提供日常生活消費品。
師:思考一下,根據雙方各自的優勢,港澳和祖國內地,特別是臨近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應該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緊密合作?
學生閱讀教材64頁的閱讀材料“前店后廠”,說一說港澳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各自扮演什么角色?這種合作能給雙方帶來哪些好處?
學生閱讀、討論。
生:對港澳來說,解決了土地和勞動力問題;對珠江三角洲來說,解決了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產品營銷等問題。
師:港澳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發揮各自的優勢,在改革開放初期起到了重大作用。因為當時祖國內地對國際市場缺乏了解,資金、技術和管理水平也較為欠缺,這種合作模式大大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香港和澳門的位置、范圍;
2、使學生了解香港和澳門的人口密度、經濟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學生理解祖國大陸對港、澳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人多地狹及外向型經濟發達”這一類國家或地區的一般分析和認識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價值目標
1、通過香港和澳門的“身世”和“一國兩制”政策的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國策教育;
2、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初步形成協調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1、香港和澳門概況:位置、范圍、人口等。
2、祖國內地與港、澳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歌曲《東方之珠》和《七子之歌》導課:曾引起歐洲列強的覬覦,被迫流浪,現在她們回來了,在祖國寬闊的懷抱中,她們更加光彩熠熠。這兩顆明珠就是——首先讓我們來了解香港和澳門的概況。
板書:一、特別行政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9頁圖7.28,
1、香港:
位置:中國大陸的東南端,位于珠江口東側、與廣東省相鄰
范圍: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組成
人口:約710萬()
面積:1104平方千米
欣賞圖片
學生看圖,利用地圖找出香港的位置、范圍、人口、面積等,作答完成表格認識香港區旗。
回答它曾被哪國侵占,哪年回歸的?
計算香港的人口密度,得出“人多地狹”的結論。
2、澳門
位置:中國大陸的東南端。位于珠江口西側,與廣東為鄰
范圍: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
人口:55萬()
面積:29.7平方千米指導學生閱讀62頁讀圖7.36圖,
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港澳地區的產業類型?
2、香港的經濟地位?
3、澳門的支柱產業?
4、談談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的經濟聯系
5、香港的轉口貿易伙伴?
讀圖認識澳門概況及區旗。回答它曾被哪國侵占,哪年回歸的?
計算澳門的人口密度,得出“人多地狹”的結論。閱讀60、61頁三幅圖:討論“上天下海”完成活動題,此外,“寸土寸金”的香港為什么還要保留大片綠地?
設計用意:
理解香港和澳門的歷史及自然概況深刻理解“人多地狹”的含義。
板書:二、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香港:是世界的自由貿易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及航運中心。
澳門:博彩旅游業為支柱。
分析港澳發展經濟的有利與不利條件:
指導學生完成63頁的活動。
閱讀材料63頁,討論“前店后廠”的模式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香港各提供了哪些優勢條件?各有哪些好處?討論完成64頁的活動題
課后小結
學完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1.與香港和澳門相鄰的省區的簡稱是( )
A.粵 B.桂 C.云 D閩
2.香港和澳門地處祖國大陸的( )
A.北端 B.東南端 C.南端 D.西端
3.香港城市建設中保留大片的綠地,其原因是( )
A.香港土地面積大,有大量空地閑置
B.香港人口密度小,有大量空地閑置
C.為了綠化、美化、凈化城市環境
D.香港土地價格昂貴,很少有人開發
4.香港人多地少,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有限,解決香港土地不足的辦法是( )
A.建設城市綠地
B.建設高層建筑
C.限制工業發展
D.減少城市綠化用地
5.香港“上天”(建設高層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是因為( )
A.建設水平高 B.資金充足 C.人多地少 D.眼光遠大
參考答案:
A C C B C
初二下冊地理第一章教案【篇2】
[提問]長江上、中、下游各具特點,了解了這些特點,你認為長江對人類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學生討論]略
[小結] 長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運、發電。
[板書]三、長江的利用和保護
[轉折]我們一起來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圖表]長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國的比重
面積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魚 60%
輕工業產品 1/2
工農
業生產總值 2/3
[解釋]長江流域面積只占全國的1/5,但其他各項都超過1/5,尤其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2/3,其中稻谷、淡水魚的比重超過了一半,所以說長江中下游地區是的“魚米之鄉”。 這些都是長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補充]長江的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運方面的運量可以相當于14條京廣鐵路的運量,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的大動脈,被譽為“黃金水道”。
[板書]1、“黃金水道”
[補充]但是目前的航運量還只相當于一條京廣鐵路的運輸量,只開發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長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運力只是它的1/5;長江的流量是萊茵河的10倍,運力卻只是它的1/10。由此看來,長江還大有潛力可挖。
[轉折]既然上游地區水能資源豐富,我們如何來利用它?(發電)
[板書]2、“水能寶庫”
[講解]長江是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全流域蘊藏量2.6億千瓦,占全國水能總量(6.67億千瓦)的40%。新中國已經建成許多水利樞紐和大中型水電站。
[學生活動]在“長江流域水系圖”上找到葛洲壩和三峽等水利樞紐。
[講解]葛洲壩號稱長江第一壩,是目前我國的水利樞紐,發電能力270萬千瓦,相當于1949年全國發電量的3倍。但是,現在的開發利用率還不足5%。規模更大的長江三峽工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的水電站(發電量將為葛洲壩發電量的6倍,約1820萬千瓦,遠大于伊泰普水電站的1260萬千瓦)。
[補充]建好三峽工程以后,長江三峽水位提高,萬噸船隊可以到達重慶,運力可以提高5倍。運輸成本可以降低35%,同時,水庫調節,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為真正的“黃金水道”。
[播放錄像]三峽工程簡介
[討論]三峽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發電、航運、養殖、供水、環保等)
[轉折]長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錄像]1998年長江洪水
[板書]4、防洪是目前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提問]為什么長江發生洪災的頻率越來越快?
[學生發言、老師補充]
1)近年來長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區亂砍濫伐森林的現象比較嚴重,植被遭到破壞,含沙量不斷增多,水位上升,這是導致洪澇等自然災害不斷加劇的根本原因。據分析,今年洪水的特點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災害”,高水位運行時間長達兩個多月。據調查,在今年抗洪其間,岷江的江面上還漂著剛砍伐下來的樹木。
2)人與水爭地,使長江流域受水面積不斷減少是又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關于圩垸的資料)盲目圍湖圍江造田、建廠建鎮建民垸等,使河道變窄,湖泊萎縮是災害頻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據統計,僅長江通江湖泊的面積已減少了567億立方米,相當于三個三峽水庫的實際庫容量。
3)長江中下游地勢過于低平。(結合前面的“長江干流剖面圖”)
4)天氣的異常。
[追問] 可見,長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為原因。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應該怎樣來防洪、治洪呢?
[學生發言、老師歸納補充]
改善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最近又全面無條件停止在上游山區砍伐森林,關閉現有木材市場,在原森林采伐區大力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荊江,疏浚與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結合。1954年以來,我國政府多次戰勝洪災,保證了荊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庫,調節水量。三峽地區建庫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荊江河段下泄洪水來量的95%。
下游地區退耕還湖。
總之,對于長江的水患,我們治理方針是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恢復生態平衡。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長江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長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氣候、植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特征又直接影響我們的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正因為長江是祖國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經平原地區,因而成為“黃金水道”;又因為上游流經三級階梯,使之成為巨大的“水能寶庫”;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壞,使防洪成為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板書設計
三、利用和保護
1、“黃金水道”
2、“水能寶庫”
3、防洪是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探究活動
“長江洪水治理”模擬研討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認識到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同時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的觀念;樹立“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識。
活動措施:將班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扮演長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農村的)、政府官員、長江沿岸的企業代表等,一起討論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決措施。分為不同河段的,便于對更細致的問題進行研究。
“長江三峽的利弊分析”辯證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對三峽工程的建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對三峽工程形成辨證的認識。
活動措施:先安排學生查找關于三峽工程的資料,然后按照學生的意見分成兩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雙方進行辯論交流。注意:要說出理由。
初二下冊地理第一章教案【篇3】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教學要求
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
2.通過閱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圖,明確區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過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比較,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差異。
4.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結構分析
教材的第二節和第三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征。本節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內容涉及“總論”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地形的分布和特點、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中國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國的農業生產等知識。
1.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于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本節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說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引入新課】
1.中國區域地理知識是在中國總論的基礎上講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內容中很多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抓住這一點,盡量采用簡明生動的啟發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區域知識的構建。
2.可以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直觀地感到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在教學中要突出區域特色。
【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1.展示不同區域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錄像資料。提出問題:從圖片或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2.這部分教材中的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觀圖,包括圖5.9中的“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5.10的“東北林海雪原”、圖5.11的“海南島熱帶風光”。另一類是地理圖表,包括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長江和黃河的流量過程線圖,這部分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3.指導學生分別閱讀哈爾濱和北京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得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征。再將這樣的特點與武漢和廣州的氣候進行對比,認識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氣溫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時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點和植被的特點打下基礎。填活動1表格。
4.由降水的特點引導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河流來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由于南方地區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區多,所以造成了長江流量比黃河流量大。進一步幫助學生發現,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河流的流量隨著降水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減少。引申到我國南方地區夏季會出現洪澇災害,明確災害的形成原因,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5.由氣候的特點引導到對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不同區域的植被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植被類型與氣候條件的關系。首先分析“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區別,然后繼續分析區域內部植被的區別,又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差異明顯的特征。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6.總結歸納,繼續完成活動2的討論,歸納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
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一步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所以,活動1的表格中可以多設計幾行讓學生填寫。
【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1.“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2.閱讀比較圖5.12和圖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并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對比體現出來。這實際上是八年級上冊有關我國農業部分的知識的再現,學生通過回憶上學期所學知識,再通過兩張素描圖的比較體現出來。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 水運
傳統民居 屋頂坡度較小、墻體較厚 屋頂坡度大,墻體高
其他不同
3.組織學生探究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和南方農村景觀差異的原因,完成活動1:
主要形成原因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地形、氣候
主要農作物 氣候
作物熟制 氣候
傳統運輸方式 地形
傳統民居 氣候
其他不同
4.通過區域比較研究歸納區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別通過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說明兩個區域的不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歸納每個區域的特征,對于理解區域內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完成活動1之后,教師應引導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和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受到生動的人地關系的教育.
初二下冊地理第一章教案【篇4】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范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征的方法。
重點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
難點
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范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并說說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于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x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后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于東部季風區,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并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區位于非季風區,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 西北地區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降水變化規律是:本區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了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通過“干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內其他因素、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業
完成P14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
1.地形
2.氣候
3.自然特征
初二下冊地理第一章教案【篇5】
第五節 寒潮 臺風和水旱災害
一、水旱災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運行路徑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臺風
1.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臺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探究活動
活動一
活動目的: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方式:
安排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結合課文分組討論三種氣象災害形成的原因及基本規律;接著三組再作為北京、廣州及烏魯木齊的政府部門,結合剛才總結的規律提出相應的預防方案,最終以建議書的形式呈交給教師。
活動二
活動目的: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緊密聯系,樹立學生辯證、全面看待問題的意識。
活動方式:
在整個學習完成之后,安排學生再次客觀的評價季風和臺風,并寫成小論文。參考題目:“我眼中的季風”、“臺風真的很可怕嗎”
提示:前一節主要側重季風給我國帶來的好處。而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季風給我國帶來的不利方面,所以應該能夠更全面地評價季風的影響。臺風是作為災害性天氣來介紹的,但它也確實給安徽、湖南、江西等距離海洋較遠的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降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