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
教案是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學生根據老師安排的教學內容進行學習、思考、模仿等過程。優秀的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篇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說明它們的異同點。
③掌握呼吸方式的判斷并會利用呼吸作用方程式計算。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發現問題能力。
②通過分組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處理信息、合作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③通過辨析等評價方式,培養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做出合理判、正確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希望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精神。
②讓學生知道理論來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斷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及原理。
2細胞呼吸原理和本質
3根據呼吸作用方程式的相關計算
教學過程
【導入】本課導語
生物體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且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ATP中的能量主要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中。對于生物體來說ATP中的能量都可以來源于呼吸作用,本節課主要來復習細胞呼吸。
【活動】細胞呼吸學生活動
活動1
問題1:生物體內有多種供能物質,各種能源物質在供能上有怎樣的關系?
問題2:細胞呼吸是ATP的主要來源,ATP還有哪些來源呢?
【講授】請兩個同學寫出細胞呼吸反應式,引導出細胞呼吸類型、概念和過程的復習。
PPT分別展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完整過程,提出相應問題
問題3:有氧產物CO2、H2O中的氧原子的來源?
追問:如果提供18O2,可以產生放射性C18O2嗎?
問題4:有同學認為反應式中的“能量”就是“ATP中的能量”,對嗎?
問題5:為什么不同生物的無氧呼吸產物不同呢?
最后,討論辨析:
1、沒有線粒體的生物就不能進行有氧呼吸嗎?
2、有線粒體的生物就一定會發生有氧呼吸嗎?
總結: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CO2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CO2。
【講授】細胞呼吸講授
引導學生理解實驗結果,總結細胞呼吸方式。總結細胞呼吸方程式。引導學生利用方程式計算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練習】細胞呼吸練習
1.酵母菌在有氧時進行有氧呼吸,無氧時進行無氧呼吸,將酵母菌放在含有培養液的密閉的錐形瓶中,測得CO2的釋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則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為
A.1∶6B.1∶3C.1∶2D.1∶0
解析:用“并列比較法”解。此題中的酵母菌既能進行有氧呼吸,又能進行無氧呼吸,此時CO2釋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時O2的吸收量與CO2的釋放量相同,假設O2的吸收量為1mol,則因CO2的釋放量是吸收量的2倍,所以共釋放CO2的量為2mol,有氧呼吸時釋放的CO2量與吸收O2量相同,因此也是1mol,那么無氧呼吸釋放CO2的量則為1mol。又由上述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可知,有氧呼吸產生lmolCO2需要消耗1/6mol葡萄糖,而無氧呼吸時產生1molCO2需要消耗1/2mol葡萄糖,則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為(1/6)∶(1/2)=1∶3。答案:B
【測試】細胞呼吸當堂測試
有一瓶子有酵母菌的葡萄液,吸進氧氣的體積與放出二氧化碳體積之比是3:5這是因為
A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B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C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D有1/4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作業】細胞呼吸作業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篇2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周,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于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于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么?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e)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干與其他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f)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g)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h)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i)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
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占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后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課后布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么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篇3
每次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容時,都很費一番心思。因為這部分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內容,雖然趣味性也很強,內容本身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書本呈現的內容較為抽象,隱含的內容也很寬泛、深度較廣,并且有些練習題難度也較大,還出現了教材上沒涉及到的專有名詞。如果僅僅學會課本內容,不進行專題訓練,還是應付不了各種類型的題目。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教師依然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認知層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硬塞給學生,那么學生即使學得再多,充其量也就是學會了某些知識,而沒有學會學習的方法。新課程理念下的“遺傳和變異”該如何實施,才能即學會一些方法,有應付各種題型呢?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書本上每節內容,還是引導學生以自學為主,稍難的知識可以發動學習討論,并且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隨時改變教學方法。例如:教學過程中,基因突變的原因分析--鐮刀型細胞貧血癥,預設了小組討論。可在巡視中,發現許多小組的討論好象只是為了完成討論的環節,只講了幾句就停止了。了解情況后,發現學生并沒有深入了解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這種情況下必須對課堂預設立刻作出調整:不然課堂效率可想而知。當時的調整是由教師提示各環節的要點問題,學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師講解補充完整。再隨機出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訓練解題思路。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剛學完這部分內容時,大部分學生是很糊涂,面對具體題目感覺無從下手,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各種題型的訓練后,思路才逐漸清醒。因此,在題型訓練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細致講解和補充相關知識。例如:學完三種可遺傳變異后,如果不比較三種變異,學生就難以區分三種變異的區別和聯系。所以適當補充一些知識是有利于學生理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需要適當加以補充。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篇4
教學設計與反思
課題:細胞的分化科目:生物教學對象:高一課時:1課時提供者:朱林艷單位:楚雄一中一、教學內容分析細胞分化既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階段,又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細胞的分化過程是受機體嚴格精巧的控制,其內部遺傳物質是相同的。根據它分化潛能的大小,將它分為全能干細胞、多能干細胞和專能干細胞。其中細胞全能性的知識又是選修課本中細胞培養這一生物技術的理論基礎。除此以外,有的細胞中內部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就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惡性增殖細胞,這是細胞的癌變。所以,本節內容既是對細胞結構、功能、分裂等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又為學習遺傳、變異等打下基礎。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⑴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個體發育中的意義
⑵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在生產實踐與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說出細胞全能性的實質及植物細胞全能性,能夠區分具體細胞全能性的大小
2、能力目標:
⑴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究,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⑵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生物學素養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生命的運動性,體會內因和外因對生命進程的影響等哲學思想
(2)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和人類健康問題,激發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關愛生命的美好情感。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在初中對“細胞分化”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在學完“細胞的增殖”后學習本節,對生物的個體發育有一個系統的理解。這節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微觀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講解、討論、談話法結合直觀教學五、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重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學難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在我們體內,紅細胞的壽命為120d左右,白細胞的壽命為5-7d。這些血細胞都是失去分裂能力的細胞。那么在我們體內的血細胞數量會不會減少?
不會。因為人體骨髓內的造血干細胞通過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通過細胞分化產生不同的血細胞。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課件演示】造血干細胞的分化。
INET
通過觀察由造血干細胞產生的各種血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的差異引出細胞分化。明確同一動植物體內的各種細胞都是來自一群彼此相似的細胞,從而得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引出細胞分化
1、細胞分化只發生在胚胎時期,還是發生在生物體生命的整個過程中呢?你能舉例說明嗎?(整個生命過程中)請舉例說明
2、穩定性—遺傳物質并未發生改變。
資料:黑色素細胞在體外培養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色素;離體培養的上皮細胞,始終保持為上皮細胞,而不會變成其他類型的細胞
3、不可逆性: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如紅細胞不能逆分化成造血干細胞)細胞分化的特點引導分析細胞分化的特點。
【教師講述】
由于細胞分化,使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出現差異,也就可以形成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比如:葉肉細胞進行光合作用,根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營養物質等),使各種生理功能能夠高效進行,從而完成個體正常的發育。因此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出現差異僅僅是細胞分化過程中的表面現象,那出現這些差異的本質原因是什么呢?
【教師引導】
1、在組成細胞的分子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那種物質?(蛋白質)。
2、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合成又是受什么控制的呢?(細胞的控制中心—細胞核)。
3、具體講是細胞核中的哪一部分?(染色體,主要成分為DNA和蛋白質)。
4、DNA上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代表了什么?(遺傳信息)。
5、同一個體不同細胞遺傳信息相同嗎?(相同,都是來自一個受精卵細胞)。
6、那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質呢?(遺傳信息執行的情況不同)。
【課件演示】紅細胞和肌肉細胞中的基因及其執行情況。
明確在紅細胞和肌肉細胞中都有血紅蛋白基因和肌動蛋白基因,但是在紅細胞中血紅蛋白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而肌動蛋白基因處于關閉狀態。在肌肉細胞中正好相反【過渡】:細胞分化具有持久性、穩定性、不可逆性,那么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再分化成其它細胞嗎?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至到死亡。但研究表明一些已分化的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仍能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引入細胞全能性的探究引入斯圖爾德的胡蘿卜韌皮部細胞組織培養實驗。(課件展示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
INET1、該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植物高度分化的體細胞能發育成一個個體
2、植物體的任何一個體細胞都能發育成個體嗎?
能。由于體細胞都來自同一個受精卵的有絲分裂,每個體細胞都帶有本物種的全套遺傳物質。
3、如果不把胡蘿卜韌皮部取下來,這些細胞能發育成個體嗎?
不能,說明全能性的表達需要一定的條件引導出:全能性表達的條件、差異、應用
七、教學評價設計導學案:
思考1: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圖
1、說出三種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2、三種細胞的來源相同嗎?
3、通過此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篇5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第一節新陳代謝與酶
【教學重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板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1、引入新陳代謝的概念及本質
(1)學生在初中生物學課本、高中緒論課的學習或通過各種媒體的介紹,對新陳代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教師應了解學生對新陳代謝是如何理解的。為此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以自身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維持的,以此引入本節的學習,如:
①人體的腦細胞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營養?腦細胞中產生的代謝廢物又是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的?
②進入腦細胞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學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異化作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④想一想,人體的身體有哪些系統參與了新陳代謝過程,各是如何參與的等等?
(2)學生一般只能從生物個體、器官或系統水平上,說明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把討論引向微觀水平,即細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謝過程。如可以設問:
①你吃下的肉類蛋白質,通過什么途徑轉化成為你自身的蛋白質?
②你吃下的淀粉類食物,通過什么途徑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維持,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在細胞水平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即“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后,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分析出無機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需的條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讓學生分析出生物體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可以提問,如:
(1)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的進行呢?
(2)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這樣可順利地引出活細胞產生的生物催化劑,即酶。
3、酶的發現史
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也可發給學生相應的補充資料,尤其是某種酶的研究過程方面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對酶的研究過程、方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對生物學發現的重要作用。
學生閱讀后,可提問:酶都是蛋白質嗎?并做一定的說明。
酶是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酶是細胞中促進化學反應速度的催化劑。現已發現的酶約有3000種以上。它們分別存在于各種細胞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生物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等溫和的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然而生物學家的實驗證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T.Ceeh發現原生動物四膜蟲的26SrRNA前體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內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終形成L19RNA。當時因為只是了解它有這種自我催化的活性,沒有把它與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別報導了在RNA前體加工過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質和80%RNA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質部分,并提高鎂離子的濃度,則留下的RNA具有與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這是說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證。
“酶不都是蛋白質”,這一科學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實驗在科學發展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科學是發展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對的,現在的科學事實可能在今后會被修正,甚至。
另外,酶、激素、維生素之間的區別值得一提,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容易把這些物質和它們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學水平做一簡單比較:
酶激素維生素
從化學本質上看蛋白質蛋白質(如生長素、胰島素等)、固醇類脂類物質(如性激素)多種多樣,一般為小分子有機物。如維生素D是固醇類物質;維生素A是脂類物質(萜類);維生素C是抗壞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從生理功能看可提高生物體生物化學反應的速度,是一種生物催化劑。激素又稱“化學信使”,是特定細胞合成的,能使生物體發生一定反應的有機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強,很低的濃度就能引起很強的反應,但在細胞中不能積累,很快就會被破壞。維生素常常與酶結合,是較復雜酶的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極少,但這些極微小的量對人體的生長和健康是必需的,人體一般不能合成它們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可把酶的發現史與酶的特性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可使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順理成章。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篇6
教學目標
1,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征。
2.簡述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3.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4.進行與社會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的資料收集和分析。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
(2)細胞凋亡的含義。
2.教學難點
細胞凋亡的含義以及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問,引出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二、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1單細胞生物,細胞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衰老或死亡。
2.多細胞生物,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三、細胞衰老的特征
細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細胞核)
一小(細胞體積)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謝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運輸速率)
四、細胞凋亡
1.細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2細胞凋亡舉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兒手的發育
3.細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動
4.細胞凋亡的意義
完成生物體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穩定,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
五、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1.細胞壞死的概念
種.種不利因素下,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
2.細胞壞死舉例
割傷、燙傷的細胞
3細胞壞死的特征
有害、被動
4.細胞凋亡和壞死的區別
凋亡強調主動、有益,壞死強調被動、有害。
六、課堂練習
書后練習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電子版篇7
細胞吸水和失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并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與難點
1、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三、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實驗——蘿卜條的軟硬對比
1、浸在濃鹽水中的蘿卜條;
2、浸在清水中的蘿卜條;
3、新鮮的蘿卜條。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擴散。觀察并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置疑2:為什么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2、滲透的結構基礎讀圖識圖復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為實驗設計鋪墊置疑3:水分子通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么結構或從什么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并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小結:
設計實驗并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技能練習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視頻?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后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置疑4:聯系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么呢?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3、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圖像逐一分析學生總結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l
思考題1、將動物紅細胞分別放在蒸餾水中和濃鹽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2、為什么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出現“燒苗”現象?3、將新鮮的黃瓜放在蔗糖與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開始時黃瓜呈現萎縮,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黃瓜呈現膨脹并有酸甜味道,說明腌制的黃瓜細胞內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試分析原因。l
教學反思本節課在設計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后確定為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總結出原理,再由拓展實驗將實驗和原理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思維拓展的空間,最后聯系習題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現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作為教師,整個過程始終耐心細致的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細節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為例,將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的特點講透、講深,相信學生在設計和理解方面會更快更好。另外在習題設計上,如果將“燒苗”現象講透,點到植物會因外界濃度過高導致質壁分離時間過長而死亡,則學生在解釋腌黃瓜現象時思維會比較流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