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歷史教案
全面貫徹“三個面向”戰略指導思想,滲透和灌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以素質教育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自學能力。那么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有哪些教案會比較好呢?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九年級下歷史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九年級下歷史教案【篇1】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
【教學目標】
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建立的過程,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的情況。掌握蒙古族的興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崇高氣節、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大都的繁榮、頻繁的中外往來、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發展。
【教學重點】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學難點】
理清復雜的頭緒,避免知識混淆;全面理解行省制度(目的、內容、作用——對西藏和臺灣的管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顧“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一課內容。然后提問:兩宋時期我國北方先后出現了哪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契丹建立的遼、黨項的西夏、女真的金。)
二、過渡:
就在金與南宋對峙時,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少數民族—蒙古族,今天我們就來了解有關蒙古族古代的歷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2.成吉思汗的民族和名字(蒙古,鐵木真。)
3.他為什么會那么堅強和機敏?
(他從小經歷過重重困境的磨練,吃得苦中苦。)
4.毛澤東為什么說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驕”?
學生可根據67頁“動腦筋”回答:
①它反映了什么局面?
(它反映了當時蒙古各部互相混戰、動蕩不安的情景。)
②后來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后來鐵木真統一各部,結束了內部混戰局面,并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是中國歷杰出的人物,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貢獻很大。)
過渡講解:蒙古族是我國歷的重要民族,其領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國,其孫子忽必烈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其在中國的封建專政,建立了元朝。那么,忽必烈在位時期有哪些行為?這些行為對中國歷史發展起了什么作用?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1>元朝的建立時間、建立者和都城(1271年,忽必烈,大都)
<2>元朝在哪一年滅南宋(1276年)
2.文天祥的抗元斗爭
指導學生根據68頁的“動腦筋”,結合71頁“自由閱讀卡·浩氣長存的文天祥祠”討論回答:這是誰的詩?(文天祥)
過渡講解:其中“汗青”是竹簡的別稱,意為史冊,表達了文天祥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元世祖忽必烈起先很賞識文天祥的才華,后來因為勸降不成,下令殺了文天祥。這是元世祖在天下初定時,為了鞏固政權而采取的暴力手段,有著殘忍的一面。但他的另外一些措施對歷史的發展卻有著正面的作用。
3.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往
(1)忽必烈在位時期對元朝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什么貢獻?
(北方農業有所恢復和發展——禁止圈田放牧,治理黃河,推廣植棉;水路交通運輸業發達——開鑿會通河、通惠河,開辟海運;商業繁榮——大都聞名世界;)
(2)元朝的對外交往頻繁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馬可·波羅行紀》)
4.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原因
(對空前遼闊的疆域實行有效管轄。)
(2)行省制度的特點
(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3)行省制度的作用
開創了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制度,加強了對西藏、臺灣等地的管轄。
過渡講解:“行省制度”是秦朝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使得當時的各個民族之間進一步融合起來。那么,元朝的民族融合到底得到了怎樣的發展呢?
(三)民族融合的發展
(1)元朝的民族融合的表現
(漢人到邊疆;少數民族遷到中原、江南地區;有些民族與漢族區別消失,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2)元朝的民族融合的歷史意義
(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有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
小結:元朝的民族融合,是歷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
(3)元朝在我國歷的地位
(元朝統一全國,疆域幅員遼闊;它開始實行的行省制度對內地和邊疆的管轄都是有效的,還促進了民族融合,一直沿用到今天;當時社會經濟繼續發展,中外交往十分頻繁,影響深遠。元朝是我國歷一個重要的朝代。)
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了解了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認識了元朝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地位。成吉思汗的史實讓我們懂得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道理,從而要努力學習,同時培養堅強意志。從文天祥身上我們又領略了一個堅持信仰,視死如歸的英雄人物的氣概。這都將使我們獲益匪淺。學習歷史不但要了解歷史史實、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重要的是從歷史當中汲取養分,這樣才能真正有提高、有收獲。
作業:
1.行省制度建立的原因、特點和作用。
2.元朝的民族融合的歷史意義?
3.元朝在我國歷的地位?
4.P67動腦筋。
九年級下歷史教案【篇2】
【教學設計思路】
1、指導學生快速跳讀課文,對課文零散的信息進行整合,然后自己歸納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培養對歷史零散知識的整合和綜合概括能力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利用啟發、討論、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與老師合作、與其它同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三個維度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4、設計不同層次的綜合實踐題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考察每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情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按歷史發展進程,回憶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指出春秋、戰國的歷史特點導入。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②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西周以后,中國進入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讓我們一起回到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共同學習第六課《春秋戰國的紛爭》
或者大屏幕出示對聯:(齊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由此導入:對聯中有兩個成語,同學們知道其中的兩個成語各講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嗎?
生答后指出“臥薪嘗膽”發生在春秋,東周分為兩個時期,即春秋和戰國。其中春秋為公元前770年----476年,它是和魯國編年史《春秋》記載的時間相同而得名。戰國為公元前475----221年,它因各諸侯國連年戰爭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點是戰亂頻繁,社會大動蕩、大變革。
二、制定和出示教學目標(在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制定目標)
先請學生快速跳讀課本黑體字部分內容,然后每大組請一位同學根據這部分內容出一道簡明扼要的題目,我們就用它作為本節課要解決的第一第二個目標。
目標一:春秋時期有哪些的霸主?他們是如何成為霸主的?
目標二:戰國時的七雄指的是哪七國?這個時期有哪些的戰例?)
然后由老師給出第三個目標:“比較春秋時期戰爭的目的與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的不同點?并因此總結出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特點是什么?”
三、自主學習
讓學生再詳細地把全書看一遍,黑體字部分仔細閱讀,小字部分快速閱讀,針對三個目標一邊看一邊把要點圈出來。允許學生可以選擇自主學習的方式:自己閱讀或小組討論。
四、師生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
1、請同學自己回答解決第一個目標。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歷史地圖引導學生了解掌握春秋爭霸的基本事實,讓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晉文公成為霸主的原因與齊桓公成為霸主的原因有相同之處及戰爭的目的,并讓學生自己從中得出:
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2、請同學自己回答解決第二個目標。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歷史地圖、口決(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幫助學生加強對戰國七雄地理位置的記憶,并引導學生思考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
3、通過城濮之戰和長平之戰的材料兩個材料,讓學生討論解決第三個目標。
大屏幕出示材料:城濮之戰: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與楚兩軍相遇在中原戰場上。當時晉出動兵車700乘,兵力約2萬左右,而楚出動兵車1400—1500乘,兵力約4萬左右(注:春秋時期各諸候國作戰的方式主要是車兵戰)。決戰前,晉軍以報答楚王為名,“退避三舍”,駐軍城濮,巧妙地避開楚軍鋒芒,誘敵深入,大敗楚軍。
長平之戰:趙國是戰國后期的一個東方強國。秦國派兵攻趙。趙王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筑壘固守,相持三年,不分勝負。公元前260年,趙王急于求成,不滿廉頗憑險固守以疲秦軍的戰略,中了秦的反間計,起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率兵大舉攻。秦將白起佯敗后退,誘敵追擊,到預定地點,用伏兵把趙軍分割包圍。秦王親自趕到前方,把全國15歲以上的壯丁悉數調到長平,堵截趙的援兵和糧食,趙軍被困46天,糧盡援絕,拼死突圍,趙括被射死,四十多萬趙軍全部投降,除240個年幼的回趙國報信外,都被活埋。)
4、為了加深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了解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安排一個小活動:請同學比賽說出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如:春秋時期:一鳴驚人、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問鼎中原、三令五申(吳國:孫武)臥薪嘗膽;戰國時期:圍魏救趙、竊符救趙、圖窮匕現等)
五、反思完善
提問:
1、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他們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從他們身上,你看到國家富強的啟示和個人事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齊桓公:革新強國,首成霸主。(革新)
歸納要點 晉文公:勤業治國,躍居霸位。(勤業)
越王勾踐:雪恥復國,終建霸業。(毅力志向)
六、板書設計
齊桓公: 管仲 第一個霸主
春秋爭霸: 晉文公: 城濮之戰
(爭霸) 楚莊王:
東周
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七雄: (東 南 西 北 到 中 間)
(兼并) 戰例: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九年級下歷史教案【篇3】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農民起義軍的反抗斗爭等史實
記住圓明園被燒毀,主權進一步喪失,領土被大量割占的恥辱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綜合理解
探索分析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聽、看、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理解列強肆無忌憚侵略我國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將清政府作為自己斗爭首要目標的原因
識圖填圖新學案91頁第三題:沙俄割占我國領土及其條約名稱
情感、態度
價值觀愛國情感民族的強弱同國家的先進或落后是息息相關的,要為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斗
思想意識要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教學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新學案第2頁的“知識網絡”,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么后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并沒有滿足貪婪的欲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后,他們便找借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筑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愿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后,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等條約割占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面積)
2、學生完成新學案第7頁[自我測評]第二題“知識聯線”:([數字]表示相應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斗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后挨打的命運,就必須-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線索。
2、布置作業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x疆》。
九年級下歷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相對穩定;2.掌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3.掌握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經濟危機的特點及影響;4.掌握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實。
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究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引導學生通過對《國家工業復興法》的討論、分析,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矛盾、危機以及自我調節和改良的歷程有較辯證和全面的認識。“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癥”,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教學重難點
重點: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
難點:經濟危機中一些經濟方面的知識;羅斯福新政的一些內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召開了哪些會議?各有何作用?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世界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這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出示課件(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對穩定的時期)
二、繁榮及其崩潰
(1)這一時期經濟增長迅速快的表現是什么?
師:這一時期的經濟可以用“繁榮”來形容了。這一切使資產階級得意忘形,認為資本主義取得了“永久的穩定”當年就任美國總統的胡佛說:“他將美國人家家鍋里有一只雞,家家有一輛汽車”話音落下不久,爆發了歷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爆發的原因、特點、影響
(1)原因
師講解:①銷毀商品的原因:壟斷資本家要保持商品價格,維持利潤。在當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壟斷資產階級盲目擴大生產,較比較之下,人民的而消費能力沒有相應提高,產品銷售部出去,引起產品積壓。“物依稀為貴”才能維持商品價格,(就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這也是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資本家的殘忍,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2)經濟危機開始的時間、地點、標志
講解:股票市場價格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經濟繁榮,股票就升值,人們就會搶購;反之經濟凋敝,股票就貶值,人們就會拋票。黑色星期四讓經濟危機從此開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國,進而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3)經濟危機的特點
出示課件:結合兩幅圖片經濟危機有什么特點?
(4)影響
出示課件:這次經濟危機有何影響?
當這樣一場經濟大危機向整個資本主義襲來的時候,各國紛紛采取措施,改善本國的經濟形勢。
三、羅斯福新政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受到的損失,面對危機,胡佛政府一籌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致使經濟危機更加嚴重,人民怨聲載道。1932年羅斯福以候選人的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美國記者就危機中的具體問題采訪羅斯福,羅斯福對每一問題作出詳細的解答,針對性制定方案以解決美國面臨的問題。下面是記者提出的問題,如果你是羅斯福,你會采取何種措施解決下列問題?
出示課件
羅斯福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出眾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別是克服危機的決心和方法,使對手黯然失色,以絕對優勢當選美國第32任總統。也是美國歷連任4屆的總統。羅斯福解決危機的方法就是實行新政。(出示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點?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師總結:到1933年夏100萬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規定,900萬工人在藍鷹的標志下工作。這樣資本主義從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通過上述對工業的調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國經濟逐步進入良性循環軌道。數字是的例證。(出示課件)
③評價
四、課后小結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它是資本主義歷最深刻、破壞性的危機。在危機的沉重打擊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尋找對策。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為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前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林肯以來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但德國和日本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它們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下節課我們將研究它們的變化。
九年級下歷史教案【篇5】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品味、判斷、討論、交流中享受學習過程,同時也將觀察、比較、探究等方法運用貫穿其中。
【教學重點】
宋代的服飾;瓦子
【教學難點】
瓦子與城市繁榮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破題導入:
同學們,通過前幾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宋朝的建立和局部的統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據的局面,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宋代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奠定了今日人們生活方式的基礎,宋代人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二、過渡:
由于宋朝社會生產在農業、手工業、商業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進步,使得人們的衣、食、住、行、娛樂、節慶等社會生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那時服飾上發生了哪三個方面的變化?(官員服飾——從節儉變為奢侈;勞動者服飾——受少數民族影響,小袖狹身的短衣;陋習——婦女纏足。)
2.那時南北方在飲食上有什么區別?(肉食——北宋羊肉為多,南方吃魚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為主,南方以臘八粥等米食為主;飲茶——“斗茶”習俗和“獻茶”民俗。)
3.請聯系63頁圖文和83、84頁《清明上河圖》回答: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圖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茅草結廬——簡樸;“都市街景”的房屋櫛比鱗次、樓閣軒昂、陶瓦蓋頂——豪華。)
4.宋朝有哪幾類代步的工具?(牛、驢、轎,其中的轎子從唐朝的步輦演變而來。)
5.當時還有什么便利人們出行的條件?(“邸店如云屯”。)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里為什么很熱鬧?(它是人們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有演出的“勾欄”,有交易的攤位,還有各種服務行業,增添了城市的生氣。)
2.今天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在宋朝就有了?(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
3.宋朝貼“桃符”的習俗后來演變成什么?(貼春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