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寫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下載,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
教學目標
1.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2.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動。
3.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點和難點
1、認識光合作用。
2、綠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動的設計。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材分析
通過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燒都會消耗大氣中的氧氣,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沒有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明顯增多,氧氣含量降低的懸念,引起學生對大氣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維持的問題產生興趣。
可將金魚藻的放氧實驗分成兩步進行演示。首先讓學生觀察光下金魚藻放氣泡的實驗,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機物還能制造什么物質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然后再做氣體燃燒狀況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結果推測金魚藻放出的氣體是氧氣。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2
知識目標: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2、舉例說出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別;3、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的能力;2、得高資料分析及數據處理能力。
情感目標:養成關注健康、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情感。
重點: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2、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難點:舉例說出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別教學準備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膚、黏膜等相關知識,分別說明三條防線的構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圖,讓學生理解相關概念。教學時應從感性知識入手,根據認知規律組織數學。
1、學生準備預防接種卡
教師準備相關圖片、動畫及視頻資料板書設計第三節免疫
一、人體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線
2、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
二、計劃免疫教學后記1、對三道防線應做具體細致的介紹,多舉事例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時間關系,練習做的不夠多,應當注意。南京市玄武區中小學教師備課活頁編號
教學過程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問:1、我們的身邊充滿了病原體,為何我們仍能健康的生活?
2、疫苗是什么?為什么接種疫苗可以預防傳染病?
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免疫》
通過學習,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資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線述:一起來看一段資料(璉球菌)
資料1:
問:為什么涂在清潔皮膚上的細菌會很快死亡?說明皮膚有什么樣的功能?回答
問:皮膚所起的保護作用僅僅體現在殺滅病菌上嗎?
(阻擋病原體入侵)
述:除了皮膚可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外,人體還有許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與外界相通。
問:這些腔道經常能接觸到環境中的病原體,它們有相應的保護人體健康的機制嗎?回答
(腔道內表面黏膜--分泌殺菌物質,呼吸道表面汗_-阻擋病原體)
述:皮膚、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構成了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
資料2:或者人體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經呼吸道侵入人體)
問:如果皮膚不慎被劃傷,病菌侵入了人體,人體又該做出什么樣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殺菌(小狗舔傷口)
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
述:溶菌酶等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構成了人體的第二道防線。
思考:1、皮膚受傷為何會紅腫?2、傷口紅腫為何會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異性免疫問:以上這兩道免疫防線是生來就有的,還是后在形成的?答:生來就有
問:這兩道防線是針對某種特定的病原體嗎?答:不是
述:那么這兩道防線應當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稱為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3
特異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過的往往患病。
問:為何接種過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體內產生了抗體)回答
述:這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抗體,什么叫抗體呢?閱讀課本
(抗體由淋巴細胞產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產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體、淋巴結等)
述:提到抗體我們又可以想到另一個相關的詞--抗原
問: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體示意圖)
述:由此可見,當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數量多、毒性強,前兩道防線都抵御不了時,人體學有這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述:這樣一種免疫方式和前兩種方式不同,這種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對某一種特定病原體/異物起作用,稱為特異性免疫。
小結: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概念,兩道防線)和特異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線)
問:為什么接種疫菌可以預防傳染病?思考交流
計劃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們應當有計劃地進行疫苗接種,這就是計劃免疫。
(北京市兒童免疫程序表)
述: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兒童從出生起,就要有計劃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問:我國衛生部規定,一歲以內的兒童要接種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國將每個的4月25日定為"全田兒童預防接種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練習完成練習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3
期末復習教案
第一部分生物體的結構
第一章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
一、重點難點:
1.認識顯微鏡的部分名稱;
2.如何在低倍鏡下調焦并找到要看的物體;
3.細胞各結構的功能;
4.臨時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二、知識點
1.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光線用來調節光
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又稱粗調):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又稱細調)。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2.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
3.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4.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5.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玻片的邊緣,另一只手拿紗布將玻片放在兩層紗布之間,用食指和拇指夾住輕輕擦拭,用力要均勻。
6.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適量,水滴太小容易產生氣泡或干涸,影響觀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載玻片而污染顯微鏡。
7.細胞壁只起支持和保護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動的,而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則是生活著的。
8.植物體是細胞構成的,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植物體從小到大是體內細胞增多和增大的結果,而不是水和養料堆積增多使植物體長大的。
第二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一、重點難點:
1.組織、器官、系統的概念。
2.植物體、動物和人體的結構層次。
3.細胞的分化。
4.生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二、知識點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幾種組織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具有一定形狀,能夠完成多種功能的結構才能夠滿足植物體某一方面生命活動的需要,這樣的結構叫做器官。
3.植物體基本結構的層次:細胞一組織一器官一整體。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5.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6.動物或人體內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了系統。
7.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第二部分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章種子植物
一、重點難點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集植物和制作臘葉標本。
3.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5.松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
二、知識點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種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2.采集和制作實驗標本需要注意的問題:⑴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喬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實的帶葉枝條;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帶花或果實的植株,連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雜質。⑵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時,要展平枝葉(少數葉、花的背面朝上),平鋪在吸水紙上。⑶壓制標本時,要勤換紙,放在通風處陰干。⑷固定標本時對于比較細的部分,可直接用膠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對于比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標本較粗的部位在臺紙上切出一對對的小縱口,分別將小紙條從臺紙的正面切口處穿入,將標本縛緊,并在臺紙的背面將紙條兩頭粘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根、莖、葉都很發達;種子是落露的,沒有果皮包著。
4.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桿高大、粗壯,這樣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葉呈針狀就盡可能的減少了松樹體內水分的散失。所以能適應干旱、貧瘠的陸生環境的特點。
5.裸子植物對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綠化環境、凈化空氣和減輕噪聲污染等具有的重要意義。
6.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是應用廣泛的建筑材料;可以供工業和醫藥上使用。
第二章孢子植物
一、重點難點
1.鐵線蕨的生活習性及與其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
2.鐵線蕨的生殖過程。
3.葫蘆蘚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特點。
4.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5.水綿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
6.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知識點
1.蕨類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莖,而是它的復葉;地下部分是地下莖和根。
2.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3.鐵線蕨生殖過程的剪貼圖:鐵線蕨→孢子囊→孢子。
4.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時可見到,當孢子萌發時可形成原葉體。
5.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6.苔蘚植物的植物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有莖、葉的分化,但莖很細小,葉又小又薄,如葫蘆蘚、墻蘚;另一種沒有莖、葉的分化,植物體只是扁平的葉狀體,如地錢。
7.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8.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9.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0.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11.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12.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種子的萌發
一、重點難點
1.雙子葉和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及各部分結構的作用。
2.解剖、觀察種子結構的技能。
3.探究種子的成分。
4.對探究種子的成分的實驗結果進行深入地分析。
5.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
6.種子萌發為什么需要這些條件。
二、知識點
1.
2.
3.
4.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是根據種子里子葉的數目的不同來區分的。有無胚乳并不是區別這兩個概念的標準,具有胚乳的雙子葉植物(如蓖麻、番茄等)和一些無胚乳的單子植物(如慈菇、澤瀉等)。
5.在烘烤干燥的小麥種子時,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的方法:試管夾夾在距試管口四分之一處;手持試管夾的長柄;試管口應略微向上傾斜且試管口不要對著自己或別人;試管壁要均勻加熱;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當管壁出現水珠時,應將試管口稍向下傾斜,以免因水滴流到試管底部而引起試管爆裂。
6.烘烤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種子就會發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試管壁上,不易清洗掉。
7.在做淀粉的漿液遇碘變藍的實驗時,一定要把淀粉漿液加熱,因為淀粉中包括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兩種,直鏈淀粉容易溶解在熱水中,當其形成粘性較低的溶液時,遇碘才呈現藍色,加溫的目的是使直鏈淀粉能夠更好地溶于水,從而使顯色反應的效果明顯。
8.影響種子萌發的外因,即溫度、水分和空氣。
9.低溫使種子內的物質轉化處于停頓狀態;缺水則使種子內的營養無法被胚所利用;空氣太少影響了種子的呼吸,從而不能提供給種子足夠的能量。
10.有完好胚且外界條件適宜的種子才能萌發,而即使是外界條件充足,種子本身的胚被破壞了,種子也不能萌發,這說明種子的內部條件也是必需的。
11.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12.胚的各部分將生長發育成植物體的哪些器官。
第二章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
一、重點難點
1.根的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種類。
2.須根系與不定根的關系。
3.根尖各部分結構和功能。
4.識別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特點。
5.根尖的生長、發育與根生長的關系。
6.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7.根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
8.合理施肥原理和無土栽培技術。
二、知識點
1.根主要是有主根、側根和不定根之分的。這三種類型的根,主要是從其發生部位來劃分的。
2.主根是由胚根生長發育而成根;側根是在主根生長到一定長度時,在主根上生出的許多的分枝根。這種根與主根一般呈一定的角度生長。側根可以再生側根,反復分枝,如菜豆幼苗的根。還有一類根可以在莖、葉、老根或胚軸上生出,這種根叫不定根。如:小麥的根系絕大多數是由不定根組成的。
3.主根比較長而粗,側根比較短而細,主根與側根有明顯的區別,這樣的根系就叫做直根系。一般雙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4.根系主根不發達,主根生出以后不久就不再繼續生長了,另在原來胚軸的部位和莖的基部生出許多不定根。像這樣主要由不定根組成的根系,叫做須根系。須根系中,主根與不定根在粗細、長短和大小上是沒有區別的。一般單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須根系。
5.植物的根系有向地生長的特性——向地性;還有向水性和向肥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過地上主莖的高度。
6.根尖分成四部分,即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
7.根冠是由許多薄壁細胞組成。它的外層細胞因為當根在土壤中生長時不斷地受到磨擦損傷而脫落,在根冠附近的生長點細胞不斷進行細胞分裂,來補充因磨擦而損傷的根冠,使根冠始終保持一定的形狀和厚度。
8.分生區一般全長約1~2毫米,大部分被根冠包圍著,是產生新細胞的主要地方。屬于分生組織,能使根尖細胞數目不斷增加。細胞排列緊密,壁薄、核大、質稠。
9.伸長區:位于生長點和根毛區之間,長度約為幾毫米。伸長區細胞逐漸伸長,細胞中液泡開始加大,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被液泡擠到細胞邊緣。
10.根毛區:根毛區也叫成熟區。因為此區的細胞已停止生長,屬于成熟的細胞。根毛是由一個表皮細胞形成的。
11.導管是由死細胞構成的,它與莖、葉中的導管是相通的。這樣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就可以沿著導管輸送到植物體各部。
12.植物細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細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決于細胞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和細胞液的濃度的大小;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吸水,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失水。
13.根毛細胞吸水以后,水分逐步滲入到根表皮以內的每層細胞,最后進入導管,再由導管輸送到莖和其他器官。
14.不同植物對各類無機鹽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種植物隨著生長期的不同,對無機鹽的需要量也不同。
15.無土栽培是指不要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質(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據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營養液,來培養植物。
第三章有機物的制造
一、重點難點
1、葉片的結構,葉片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葉片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3、光合作用的概念(包括產物、場所、原料和條件)
4、光合作用的實質。
5、光合作用的意義以及種植農作物時要合理密植。
6、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
二、知識點
1、總結: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細胞外壁上有一層透明不透水的角質層。這樣的表皮有什么用呢?功能:這種結構既有利于透光,又可防止葉片過多的散失水分,對葉片還有保護作用。因此,表皮屬于保護組織。
2、表皮上有什么特殊結構?看圖指出表皮細胞之間有一些特殊細胞兩兩成對,其中每一個半月形的細胞叫做保衛細胞,一對保衛細胞之間的孔隙,叫氣孔。氣孔是葉片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保衛細胞控制氣孔的開閉。
3、柵欄組織:接近上表皮,細胞呈圓柱形,排列較整齊,含綠色顆粒較多。
海綿組織:接近下表皮,細胞形狀不規則,排列較疏松,含綠色顆粒較少。
葉肉細胞內部的許多綠色顆粒結構是葉綠體,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等多種色素,它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4、葉脈主要是由兩種細胞構成的管道組成的。導管是由一些中空、橫壁消失的細胞連接成的長管,這些細胞是死細胞,導管具有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篩管也是由一些管狀細胞上下連接而成,在細胞上下連接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叫篩孔,這些細胞是活細胞,篩管是運輸有機物的通道。:葉片的結構有哪些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特點?
5、表皮透光保水,氣孔可進行氣體交換;葉肉含大量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葉脈可運輸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質。
6、光合作用的公式:
7、從實質上說,光合作用包含了兩個方面的轉化:
8、食物中的各種有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成的。不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種有機物,包括我們熟悉的棉、麻、糖、橡膠等,也都是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提供的。
9、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來源、能量的來源和氧氣的來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榮和發展的基礎。在農作物種植技術上,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增大單位空間的葉總面積,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體高效種植,可以將植物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最優化組合,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第四章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一、重點難點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過程
3、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4、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5、蒸騰作用的概念和過程。
6、蒸騰作用的意義。
二、知識點
1、植物進行呼吸時,吸入體內的氧,能使植物體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分解的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在有機物分解的過程中,原來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就會逐步釋放出來。有機物分解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的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轉變成熱散發出來。
2、植物體吸收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呼吸作用的公式為:有機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最重要的生理意義就是為植物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提供不可缺少的動力。植物對礦質營養的吸收和運輸,有機物的制造和運輸,細胞的分裂和伸長,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等等,無一不需要能量。任何活細胞都在不停地呼吸,呼吸的停止則意味著死亡。
4、呼吸作用還為植物體內其它有機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直接產物,淀粉在呼吸過程中形成的中間產物,可以轉變成蛋白質和脂肪。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呼吸作用過程中通過中間產物可以互相轉變。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是依賴于光合作用生成的;而光合作用的進行,所需的生活動力又是經呼吸作用才能釋放出的。因此,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兩個生理過程。
5、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所以,栽培作物和種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氣流通,應當注意及時進行松土。農田淹水以后必須及時排澇也是這個道理。
呼吸作用進行時,不僅會使貯存的種子、瓜果中的有機物的含量減少,品質下降,還會因溫度的升高而發生霉爛,因而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貯藏蔬菜、瓜果和種子時,要保持低溫或充加二氧化碳,來降低呼吸強度,延長貯藏時間。
6、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主要在葉片進行。
7、葉肉細胞中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參與植物體內各項生命活動以外,絕大部分變成水蒸氣,通過氣孔散發到大氣中。氣孔的張開和閉合可以調節蒸騰作用,使植物體內經常保持著適當的水分。
8、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促進根吸收水分;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由于植物具有蒸騰作用,大面積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氣濕度,使天空云量增多,從而增加降水量,起到減輕干旱、調節氣候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進行大面積地植樹造林。
第五章營養物質的運輸
一、重點難點
1、芽的概念,芽的種類。
2、芽的基本結構和伸展過程。
3、頂芽發育和側芽發育的辯證關系。
4、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
5、草本植物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
6、年輪形成的原因。
7、莖的輸導功能。
8、保護樹皮的意義和莖的貯藏功能。
二、知識點
1、芽有許多種類,分類的標準不一樣,名稱也不一樣,如:按著生位置區分,可分為頂芽、側芽;按將來發育成什么分,可分為葉芽、花芽、混合芽。
2、葉芽的基本結構包括:生長點、芽軸、葉原基、幼葉和芽原基。
3、生長素多集中在頂芽等生長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運輸。在含量微少時會促進植物生長,含量稍多就會抑制植物生長。一般情況下頂芽生長素含量少生長快,側芽生長素多生長慢或停滯。這就叫做頂端優勢。當頂芽去掉后,生長素往下運輸的量減少了,側芽處生長素含量降低,頂芽對側芽的抑制解除,側芽開始生長,并能發育成側枝。
4、
木本植物莖
草本植物莖
維管束組成
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
韌皮部、木質部
維管束排列
呈筒狀
散生在薄壁細胞中
莖的加粗
可以逐年加粗
不能逐年加粗
5、年輪是木本植物莖橫切面上的同心輪紋。每一個同心輪紋是木本莖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質部。因為形成層的活動受季節的影響,春夏季所生木質部色淡而寬厚,細胞大,壁薄,稱春材(早材);夏季至秋季所生木質部則色深而狹窄,細胞小,壁厚,稱秋材(晚材)。當年春材與秋材逐漸過渡,組成一輪,而春材與次年秋材之間,界線分明,出現輪紋。年輪線只指春材與次年秋材之間的分明界線。根據樹干基部的年輪數,可推測出樹木年齡。
6、莖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里的導管向上運輸的;而葉里制造的有機物,是通過莖的韌皮部里的篩管運輸的。
7、莖除了有輸導作用外,還有貯藏作用,比如甘蔗、馬鈴薯、藕等植物的莖就貯藏了大量的有機物。
第六章開花結果和營養繁殖
一、重點難點
1、花的結構,雌蕊和雄蕊的組成和作用。
2、開花的一般習性,影響開花的因素。
3、傳粉的兩種方式。
4、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征以及人工輔助授粉的意義。
5、受精和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
6、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7、植物體在結構和功能上的整體性。
8、利用莖進行的營養繁殖。
9、組織培養的概念、原理和在生產實踐上的意義。
二、知識點
1、花的基本結構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藥、花絲)、雌蕊(柱頭、花柱、子房)。
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藥中有花粉,當花開后,花粉落在柱頭上后,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雌蕊的子房中的胚珠才能發育成種子,而整個子房就發育成果實。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結構。
3、開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各種植物一生中開花的次數是不一樣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長幾個月后就開花,一生中只開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齡才開花;
4、環境中的溫度和光照是影響開花的兩個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長日照和高溫才能開花,如蓮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溫暗光才能開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溫才能開花,如菊花、大麗花;冬天開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溫度更低,光照更短。
5、借助昆蟲傳粉的花應該叫——蟲媒花;借助風力傳粉的花應該叫——風媒花。蟲媒花與風媒花在結構上有各自的特點:花的蜜腺產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蟲;各種小花組成的花序,形成較大面積的鮮艷的顏色也是招引昆蟲的一招;棗花雖然沒有鮮艷的花冠,但棗花蜜甘甜如飴,使昆蟲蜂擁而至;。風媒花一般小而不明顯,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鮮艷的顏色;無香味和蜜腺;花絲細長,易為風吹擺動,散布花粉;每朵花產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輕,外壁光滑干燥,適于被風吹走。
6、花粉落到柱頭上,受到雌蕊柱頭上粘液的刺激,就開始萌發,生出花粉管?;ǚ酃艽┻^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ǚ酃芾镉袃蓚€精子。花粉管伸長后到達胚珠,從珠孔伸進去。隨后,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就開始了受精的過程。
7、受精就是精子與卵細胞融合的現象。而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叫做雙受精。雙受精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現象。
8、受精后花的變化:花冠和雄蕊凋落,柱頭和花柱凋落;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果實和種子由此形成。
9、植物體是一個整體:從結構上看,相鄰細胞間由胞間連絲互相聯系著,維管束貫穿于六種器官之中;從功能上看,六種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營養器官的生長與生殖器官的生長是互相依存的。
10、植物體依靠營養器官(如:根、莖、葉)進行的繁殖,叫做營養繁殖。營養繁殖之所以在生產上被廣泛利用,就是因為它有利于保持植物的優良性狀,加快繁殖速度。
11、營養繁殖的的種類有:用莖繁殖,用枝繁殖,用葉繁殖。而利用植物的莖進行營養繁殖是最常見的。其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壓條。
12、培養在人工配置的營養物質上的外植體,可以經過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如繼續培養,可以形成試管苗,進而發育成完整的植物體。這種技術就叫做組織培養。組織培養的原理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即植物體的任何一個細胞,都有分化并發育成完整植物體的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4
教學目標
1.說明植物在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CO2
2.說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舉例說出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教學重點
1.呼吸作用產生CO2:的實驗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實驗分析。
3.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教學難點
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的實驗分析。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根據課本知識寫出預習提綱。
(2)根據課本實驗內容,準備實驗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的課件。
(4)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有關呼吸作用的資料
2.學生準備
(1)根據預習提綱,預習本節內容。
(2)派各組代表按要求準備實驗。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有關呼吸作用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呼吸是人和動物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動,那么植物也進行呼吸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樣進行的?它與動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些問題。
二、探究過程
(一)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
學生4人一組。
1.取甲、乙兩個錐形瓶,在每個錐形瓶內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實驗前一天,將100g新鮮的和燙過的蔬菜(沸水燙2—3min)分別裝入兩個不漏氣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軟管扎緊袋口,并用止水夾夾緊軟管。(不加標記)
3.取兩袋蔬菜,將軟管分別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中,移開止水夾,輕輕地擠壓塑料袋。
小組成員進行觀察,并作好觀察記錄,教師巡回指導。教師提出問題:“實驗用的塑料袋為什么是黑色的&39;?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嗎尸小組內同學展開討論;得出兩種結論:
“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為綠色植物體在白色塑料袋內也能呼吸,呼吸就能產生CO2,能使石灰水變渾濁。”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綠色植物除了呼吸外,還可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會利用凹2,這樣袋內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變渾濁,因此就不能證明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p>
師:“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正確呢?我這里有準備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內裝有同樣的等量的蔬菜.現在我擠壓塑料袋,請同學觀察現象。”
同學們都停止討論,仔細觀察現象。
教師用力擠壓塑料袋,問道:“石灰水有沒有變化?”
“沒有變化,”同學們齊聲說。
“是不是擠壓時間短?”一生懷疑地搖搖頭。
師問:“黑色塑料袋有的裝新鮮蔬菜,有的裝燙熟的蔬菜,你們怎樣辨別?”
生答:“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塑料袋內裝有新鮮蔬菜?!?/p>
“請說你的理由?”
“因為燙過的蔬菜細胞死了,不能進行呼吸作用?!?/p>
師說:“回答非常正確,通過以上實驗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C02?!?/p>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1.將新鮮的葉片和燙過的葉片分別放人密閉的錐形瓶中,在黑暗處一晝夜。
2.把兩根燃燒的小木棒分別伸人兩錐形瓶中,觀察其現象,教師巡回指導組織討論:
①實驗現象。②為什么會出現一小木棒熄滅、一小木棒繼續燃燒?③錐形瓶能換成廣口瓶嗎?④本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回答以上問題,教師予以補充。
(三)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的課件,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根據相關內容總結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
教師:補充總結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主要內容,讓學生討論總結。
1.呼吸作用的條件。
2.呼吸作用的過程。
3.呼吸作用的意義。
作業
設計實驗,驗證呼吸作用與光無關。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5
一.教學目標
通過此實驗,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二.課時安排:1——2課時
三.教學準備
一些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裝置、材料、錄像、課件等。
四.活動指導
1.教師事先向學生講清楚教材中的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裝置、原理和實驗過程。
2.教師可用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經典實驗開拓學生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學校、市區圖書館的參考資料。
3.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果教學需要,教師可先與某些學生在課下做一下探討)。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實驗材料的不同(如可用衛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氫鈉溶液代替清水)、實驗裝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書上驗證釋放氧氣的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配合錄像、課件、學生或教師的演示實驗。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這個實驗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多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的一點點創新,都應給予鼓勵。
五.評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無疑是重點和難點,這個實驗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但由于這個實驗較難,教師要注意在課前給予學生較多的引導和幫助,并請他們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六.備注
1.現在錄像器材便宜,攝像技術簡單,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制作適合自己的錄像帶(統一配置的錄像帶有時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播放錄像時,要注意暫停鍵等功能鍵的使用。因為一氣兒將錄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時候,邊放邊結合錄像講解效果比較好。
2.教師可自己或請專業人員制作能滿足自己教學需要的課件,也可從百度等搜索網站尋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課件做參考。
3.通過搜索網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有的學生如果想利用儀器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氧氣的濃度變化的話,可告訴學生直接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檢測儀”、“空氣中氧氣濃度檢測儀”等字樣在百度等搜索網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時要提醒學生文明上網。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6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
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前準備
學生: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濕土,紙盒,紙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夾),表,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
教師:鼠婦若干只或鼠婦圖示。
教學過程: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
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結果交流
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總結: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除了探究光這個條件外,還有無其他條件?
布置課后作業:
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教學反思:
對于有些班,捉鼠婦的興致比較高的,可以利用這樣的班級多捉幾只,在其他沒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為示范。也可以叫這些捉鼠婦能力介紹經驗,讓學生了解到鼠婦的生活環境。每個班準備鼠婦情況不一樣,有些一個班只捉到一只鼠婦,很難開展活動。但這節課還得上。只能利用課內十分鐘讓他們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沒找到,這個實驗只能通過畫圖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盡量提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校園尋找,既可以了解到它們生活的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鼠婦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7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準備有關吸煙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煙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復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發布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發布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余學生聆聽并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指導學生發布這些信息。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并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了解吸煙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為家長算筆吸煙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并質疑:吸煙危害健康,為什么有人還要吸煙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煙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并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探究
課后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采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并將結果進行公布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后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了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8
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氣體的形式排到了大氣中;綠色植物還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凈化空氣。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我們主要的植被類型
1、植被的定義:一個地區生長的所有植物叫做這個地區的植被。
2、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等。
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人均森林面積少。
2、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
3、過度放牧使許多草場退化、沙化。我國是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1984年和1985年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
3、綠化祖國,從我做起。
單元小結
1、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四大類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3、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水和無機鹽都是由根吸收的,通過導管運送到各個器官。
4、綠色植物通過吸收水分和蒸騰作用影響生物圈的水循環。
5、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使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用于各種生命活動。
6、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理解種子含有哪些成分。
2、初步學會測定種子成分的實驗方法。
能力目標
通過了解鑒定種子成分的基本方法,并親自動手操作完成鑒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種子的成分,初步樹立生命是物質的基本觀點。
2、通過實驗,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1、本節的重點是要通過種子成分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到種子內貯存著大量的有機物,它們是胚進行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所以,做好有機物成分的鑒定實驗,使學生看到明顯的實驗結果是本節課的關鍵,雖然這些鑒定實驗都比較簡單,但應該讓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分析,做出假設,并設計實驗。
2、本節中出現了"無機物"和"有機物"這兩個概念。但由于初一學生對化學知識知道甚少,所以在講解時只能做淺顯的解釋,但又不能違背科學性原則,所以這是一個難處理的問題。可以利用一些實物讓學生直觀的了解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最本質的特點和區別,以便讓學生在后面的實驗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3、由于實驗內容較多,所以必須安排好學生的分組實驗,盡量不要只做演示實驗,這樣會使學生失去參與的機會,實驗效果不理想。
三、教法建議
1、通過"實驗八"探究種子的成分,認識有機物和無機物各有什么特點。
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教師應采用歸納法總結出兩類物質:無機物和有機物,并講清概念。教師還可舉出幾種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物質,來區別無機物和有機物。
讓學生明確認識某種物質是否是有機物,必須有兩個條件:主要的是加熱后是否能成碳,其次是是否燃燒。因為有的物質(如鎂),雖然能燃燒,但加熱以后不能成碳,所以不屬于有機物。
2、在"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中,檢驗小麥種子是否含有水分的操作中,應注意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試管夾要夾在試管口近端,這樣才不影響觀察;
(2)試管要干燥,這樣才有說服力;
(3)小麥在試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麥的區域內,可緩慢晃動,以求小麥受熱均勻。
(4)試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傾斜,這樣管壁上出現的水珠才不會流向管底,不會引起試管爆裂;
(5)烘烤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種子就會發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試管壁上,不易洗掉。
3、在"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中,檢驗小麥種子是否含有無機鹽的操作中,應注意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1)要將小麥事先泡軟,便于鐵絲穿扎。注意用力不要過猛,防止扎手;
(2)燃燒后,鐵絲很燙,要避免燙傷手和燙壞桌面,應及時放一解剖盤中,或晾涼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麥種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較長的時間
4、聯系實際,利用課本上提供的實驗原理、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探究當地常見植物種子的成分的比例特點。認識常見的農作物種子中各以哪種成分為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
難點:
1、明確無機物和有機物的概念。
2、通過對種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種子內貯存著大量有機物,是胚進行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手段:以學生探究實驗并分析結果的方式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從生活實際入手,對種子所含的成分進行分析,制定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及結果分析。學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一些食品包裝袋,利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展示其有關成分的說明。介紹在我們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許多成分,引導學生思考在植物的種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樣的成分。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的成分
1、組織學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鑒定出來,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3、強調實驗注意事項:
鑒定種子中含有水分的實驗中:
(1)試管夾要夾在試管口近端,這樣才不影響觀察;
(2)試管要干燥,這樣才有說服力;
(3)小麥在試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麥的區域內,可緩慢晃動,以求小麥受熱均勻。
(4)試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傾斜,這樣管壁上出現的水珠才不會流向管底,不會引起試管爆裂;
(5)烘烤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種子就會發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試管壁上,不易洗掉。
鑒定種子中含有無機鹽的實驗中:
(1)要將小麥事先泡軟,便于鐵絲穿扎。注意用力不要過猛,防止扎手;
(2)燃燒后,鐵絲很燙,要避免燙傷手和燙壞桌面,應及時放一解剖盤中或晾涼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麥種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較長的時間
鑒定淀粉和蛋白質的實驗中:
(1)面團不要過大。
(2)一直要到紗布中沒有乳白色物質滲出,才可停止。
4、指導學生按要求完成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組織學生填寫實驗報告
(二)總結種子的成分:
1、講解: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據實驗的結果,總結:
3、提出問題:
(1)芝麻種子和小麥種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
(2)如果芝麻種子和小麥種子中都含有脂肪,為什么用芝麻種子做為實驗對象,而沒有用小麥種子呢?"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出示不同種子成分的結構圖或表格)
植物的種類不同,所以各種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在干燥的種子里,有機物總是比無機物多。
板書設計: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0
教師寄語:
勤觀察,多調查,增知識,拓視野!
知識目標:
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行歸類。
能力目標:
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學習重點:
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學習難點:
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我國的森林資源每五年清查一次,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生物的特征,課下每個小組都對我們學校的生物做了調查,請各小組把你們的調查方法和結果進行展示,說出你們組是怎樣調查的,結果是怎樣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學生的發言,明確以下知識:
1.調查時首先要明確和,制定合理的。調查的范圍很大時,就要進行,調查過程中要如實。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和,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
2.調查校園的生物種類的方法步驟是:
(1)選擇調查范圍(校園)
(2)分組:__________人為一個調查小組。
(3)設計調查路線
(4)調查記錄(請特別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處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還有空中偶爾飛過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歸類
(6)將歸好類的生物的資料進行整理,寫在筆記本上。
(二)生物的歸類方法
1.請根據本小組在室外開展的“調查校園生物活動”的有關情況填寫下列內容:
(1)我們的調查路線是;
(2)我們的調查范圍是;
(3)我們組一共調查到了()種生物,其中植物()種,動物()種,其他生物()種;說說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4)從調查到的生物中選1~2種,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不同?
(5)這次活動中,我體會最深的是:
2.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可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分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類;也可按照生活環境將生物分為_______和______等;還可以按照用途,將生物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說出它們的功能。
⑵描述受精過程以及胚胎發育過程。
2、技能目標
⑴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有關的插圖。
⑵收集和分析有關資料。
3、情感目標
與父母交流自己對生育和養育的認識,增進敬愛父母的感情。
二、重難點
1、重點
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說出它們的功能。
2、難點
⑴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有關的插圖。
⑵與父母交流自己對生育和養育的認識,增進敬愛父母的感情。
三、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材料和相關用具
2、學生
課前預習:①請教家長:我是怎樣來到世上的?
②請教母親懷孕時間是多久?懷孕時有什么感覺?
③收集和分析有關資料,談談酒精、煙草和某些藥品為什么會對胎兒的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有哪些表現。
四、教學策略
本節介紹的是人的個體形成方面的內容。學生一方面對人的&39;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往往有懷有羞怯的心情。教師在理解學生這種心情的前提下,要有針對性的設計引入環節。教師可以先給出自然界生物生殖的圖片,例如花、海馬等,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根據上學期學習的知識知道花是生殖器官。教師接著指出其實所有生物都有生殖現象,人類也同樣有。生殖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現象。新生命的誕生更是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正確的看待生殖。進入人的生殖的學習。那么我們每一個人作為一個個體又是怎樣來到世上的呢?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前對父母的詢問來回答問題,調動課堂的氣氛。并且指出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開花結果相類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細胞相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加強學生的正確認識。
接著,教師讓學生互相觀察指出男女外觀的差別,再讓學生判斷小孩相片的性別,讓學生感覺到男女最本質的區別是生殖器官。進入生殖器官的學習。這一部分可以讓學生自己看圖識圖,討論或獨立完成課本圖iv-4和iv-6,并且完成課后習題2。教師課前準備相關的答案紙條,讓先做完的那一組學生上來將答案對應的貼上去,再提問男性和女性分別哪種結構是重要的,為什么等。課后習題2的答案用投影的形式打出來。
了解了生殖系統后,進入生殖過程的學習。老師播放一段關于生殖過程的錄像,請學生觀看錄像后,完成課前老師發下去的紙條(見附)。播放前請學生先看清楚紙條上要求回答的問題,可以相互討論完成。第1題的答案用投影公布出來。在講這道題時,結合課后習題1,讓學生用課前的調查回答。在講完第3題后,教師可以緊接著提問母親在懷孕是神秘感受呢,遇到哪些事情,酒精、煙草和某些藥物對胎兒有哪些影響等等。學生可以根據課前調查回答,體會到母親懷孕的辛苦。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知道對母親來說生育不容易,對父母來說養育子女更辛苦,懂得疼愛父母,孝敬父母。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2
一、本節課成功的地方:
1、倡導探究性學習培養個性的生成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課程標準把科學探究列為內容標準的十大主題的第一主題,本節教學我以學生現有經驗和親身體驗為切入點,為學生創設了探究活動的情境,幫助學生建構充滿個性的思維空間。
探究植物體中的水分這一探究活動利用常見的菊花、西紅柿、樹葉、綠豆種子等實驗材料以學生分組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最后全班交流結果。教師沒有規定具體的實驗方法,也沒有限定探究步驟,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學生利用經驗展示了他們個性化的創造,有的用擠壓法取水,有的用鹽使細胞中的水分滲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動看似簡單,但非常有效,它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即時創造,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充滿童趣,也得到真切的體會"植物體內的確含有水"。這種領悟來自于自己的實踐與探索,比單純老師的說教更生動。
2、關注學生成長,樹立安全意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如何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到學習的樂趣而又防止意外發生是課堂上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在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之前以“安全小問題”的形式提醒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保證了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3、多種評價方式,師生和諧發展
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多元化有利于促進學習者快速領悟,達到更好。本節課我讓學生做課堂主人,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彼此取長補短,即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維充分發展。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很豐富。不是簡單的“好”、“你真棒”等機械化詞語,而是一個眼神,一次微笑,一個動作(輕輕的摸摸頭等)都在給學生默默的鼓勵,讓學生愉快的認同學習。
4、充分開發課程資源,鍛煉學生綜合素質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鍛煉學生多種能力,培養學生素質,我參考課本中的技能訓練,對其進行開發利用,針對小麥生長期的需水量,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完成?!叭蝿找弧币髮W生用數學統計知識生動、直觀、形象的處理實際數據,實現了課程的整合;“任務二”要求學生挖掘信息,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說課稿及反思、評析》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強烈的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因此,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向好朋友提問的活動形式也極好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任務三”是提出科學灌溉建議,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領學生樹立科學研究是為生產服務的意識。
5、課程中貫穿節水意識培養學生主人翁責任感
我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適時地插入寧夏水資源狀況的分析資料,使學生自覺樹立節水意識,培養了未來社會人的責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不再是空話、套話,而真正賦予了血肉和靈魂,使它豐滿、鮮活起來。
6、暢談收獲與感悟提出新問題
以學生匯報來小結本節課內容,使課堂中始終保持輕松、活躍、和諧的學習氛圍;接著“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結束本節課內容,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充滿激情的求知態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遺憾和不足
教學中沒有及時挖掘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閃光點,而是采取了回避或一帶而過的方式說明教師為了完成自己預設的目標,在教學中更多的考慮了自己,沒有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進行教學。
教師的指示性語言過少,比如:在談到酒精燈的使用時,有些注意事項學生沒有回答出來,教師也沒有及時指出,容易留下隱患,這是必須要警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