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初中數學教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創意初中數學教案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快來看看創意初中數學教案,本文為你提供創意初中數學教案寫作技巧和示例!
創意初中數學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 理解三線八角中沒有公共頂點的角的位置關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毛
2. 通過比較、觀察、掌握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特征,能正確識別圖形中的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
重點難點
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指出右圖中所有的鄰補角和對頂角?
2. 圖中的∠1與∠5,∠3與∠5,∠3與∠6 是鄰補角或對頂角嗎?
若都不是,請自學課本P6內容后回答它們各是什么關系的角?
二·問題導學
1.如圖⑴,將木條,與木條c釘在一起,若把它們看成三條直 線則該圖可說成"直線 和直線 與直線 相交" 也可以說成"兩條直線 , 被第三條直線 所截".構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個,通常將這種圖形稱作為"三線八角"。其中直線 , 稱為兩被截線,直線 稱為截線。
2. 如圖⑶是"直線 , 被直線 所截"形成的圖形
(1)∠1與∠5這對角在兩被截線AB,CD的 ,在截線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這種關系的一對角叫同位角。
(2)∠3與∠5這對角在兩被截線AB,CD的 ,在截線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這種關系的一對角叫內錯角。
(3)∠3與∠6這對角在兩被截線AB,CD的 ,在截線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這種關系的一對角叫同旁內角。
3.找出圖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
4.討論與交流:
(1)"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與"鄰補角、對頂角"在識別方法上有什么區別?
(2)歸納總結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側"
"三線八角" 內錯角:"Z" 字型,"之間兩側"
同旁內角:"U" 字型,"之間同側"
三·典題訓練
例1. 如圖⑵中∠1與∠2,∠3與∠4, ∠1與∠4分別是哪兩條直線被哪一條直線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結 將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組成一個角,兩食指相對成一條直線,兩個大拇指反向的時候,組成內錯角;
兩食指相對成一條直線,兩個大拇指同向的時候,組成同旁內角;
自我檢測
⒈如圖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1與∠2是同位角 B、∠2與∠3是同位角
C、∠1與∠3是同位角 D、∠1與∠4不是同位角
⒉如圖⑸,直線AB、CD被直線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內錯角,∠A和 是同旁內角.
⒊如圖⑹, 直線DE截AB, AC, 構成八個角:
① 指出圖中所有的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
②∠A與∠5, ∠A與∠6, ∠A與∠8, 分別是哪一條直線截哪兩條直線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圖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當BC、DE被AB所截時,∠3的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
②試說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0)
相交線與平行線練習
課型:復習課: 備課人:徐新齊 審核人:霍紅超
一.基礎知識填空
1、如圖,∵AB⊥CD(已知)
∴∠BOC=90°( )
2、如圖,∵∠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圖,∵∠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圖,∵∠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題) (第5、6題) (第7題) (第9題)
7、如圖,∵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圖,CD⊥AB于D,E是BC上一點,EF⊥AB于F,∠1=∠2.試說明∠BDG+∠B=180°.
二.基礎過關題:
1、如圖:已知∠A=∠F,∠C=∠D,求證:BD∥CE 。
證明:∵∠A=∠F ( 已知 )
∴AC∥DF ( )
∴∠D=∠ ( )
又∵∠C=∠D ( 已知 ),
∴∠1=∠C ( 等量代換 )
∴BD∥CE( )。
2、如圖:已知∠B=∠BGD,∠DGF=∠F,求證:∠B + ∠F =180°。
證明:∵∠B=∠BGD ( 已知 )
∴AB∥CD ( )
∵∠DGF=∠F;( 已知 )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圖,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別平分∠AGF,∠EHD,試說明GM ∥HN.
創意初中數學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找出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因為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是對該命題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對命題理解能力是我們今后研究數學必備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學科能力的基礎.
難點:
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因為理解和掌握一個命題,一定要分清它的題設和結論,所以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但有些命題的`題設和結論不明顯.例如,“對頂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沒有寫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題,學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題設,哪是結論,又沒有一個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題設和結論是教學的一個難點.
(二)教學建議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或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結合學生熟悉的事例,來理解命題的概念、找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并能判斷一些簡單命題的真假.
2、命題是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雖然高中階段我們還要學習,但對于程度好的A層學生還要理解:
(1)假命題可分為兩類情況:
①題設只有一種情形,并且結論是錯誤的,例如,“1+3=7”就是一個錯誤的命題.
②題設有多種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種情形的結論是錯誤的.
例如,“內錯角互補,兩直線平行”這個命題的題設可分為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兩個內錯角都等于90°,這時兩直線平行;
第二種情形是兩個內錯角不都等于90°,這時兩直線不平行.
整體說來,這是錯誤的命題.
(2)是否是命題:
命題的定義包括兩層涵義:
①命題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②這個句子必須對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斷.即命題是判斷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語法上,這樣的句子叫做陳述句,它由“題設+結論”構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陳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過直線AB外一點作該直線的平行線.”疑問句“∠A是否等于∠B?”感嘆句“竟然得到5>9的結果!”以上三個句子都不是命題.
(3)命題的組成
每個命題都是由題設、結論兩部分組成.題設是已知事項;結論是由已知事項推出的事項.命題常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這種形式的命題中,用“如果”開始的部分是題設,用“那么”開始的部分是結論.
有些命題,沒有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題設和結論不明顯.對于這樣的命題,要經過分折才能找出題設和結論,也可以將它們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命題的題設(條件)部分,有時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題的結論部分,有時也可用“求證”或“則”等形式表述.
創意初中數學教案篇3
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使學生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數與數字之間關系的應用題.
(二)能力訓練點:通過列方程解應用問題,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數與數字之間的關系的應用題.
2.教學難點 :根據數與數字關系找等量關系.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列方程解應用問題的步驟?
①審題,②設未知數,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兩個連續奇數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數).
2.例1 兩個連續奇數的積是323,求這兩個數.
分析:(1)兩個連續奇數中較大的奇數與較小奇數之差為2,(2)設元(幾種設法) .設較小的奇數為x,則另一奇數為x+2, 設較小的奇數為x-1,則另一奇數為x+1; 設較小的奇數為2x-1,則另一個奇數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回答,有三種設法,就有三種列法,找三位學生使用三種方法,然后進行比較、鑒別,選出最簡單解法.
解法(一)
設較小奇數為x,另一個為x+2,
據題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這個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
答:這兩個奇數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設較小的奇數為x-1,則較大的奇數為x+1.
據題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這個方程,得x1=18,x2=-18.
當x=18時,18-1=17,18+1=19.
當x=-18時,-18-1=-19,-18+1=-17.
答:兩個奇數分別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設較小的奇數為2x-1,則另一個奇數為2x+1.
據題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324.
解得,2x=18,或2x=-18.
當2x=18時,2x-1=18-1=17;2x+1=18+1=19.
當2x=-18時,2x-1=-18-1=-19;2x+1=-18+1=-17
答:兩個奇數分別為17,19;-19,-17.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解決下面三個問題:
1.三種不同的設元,列出三種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響最后的結果嗎?
2.解題中的x出現了負值,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數、偶數是在整數范圍內討論,而整數包括正整數、零、負整數.3.選出三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
練習
1.兩個連續整數的積是210,求這兩個數.
2.三個連續奇數的和是321,求這三個數.
3.已知兩個數的和是12,積為23,求這兩個數.
學生板書,練習,回答,評價,深刻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 有一個兩位數等于其數字之積的3倍,其十位數字比個位數字小2,求這兩位數.
分析:數與數字的關系是:
兩位數=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三位數=百位數字×100+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解:設個位數字為x,則十位數字為x-2,這個兩位數是10(x-2)+x.
據題意,得10(x-2)+x=3x(x-2),
整理,得3x2-17x+20=0,
當x=4時,x-2=2,10(x-2)+x=24.
答:這個兩位數是24.
練習1 有一個兩位數,它們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之和為8,如果把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調換后,所得的兩位數乘以原來的兩位數就得1855,求原來的兩位數.(35,53)
2.一個兩位數,其兩位數字的差為5,把個位數字與十位數字調換后所得的數與原數之積為976,求這個兩位數.
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筆答,板書,評價,體會.
(四)總結,擴展
1奇數的表示方法為2n+1,2n-1,……(n為整數)偶數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數),連續奇數(偶數)中,較大的與較小的差為2,偶數、奇數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
數與數字的關系
兩位數=(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三位數=(百位數字×100)+(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
2.通過本節課內容的比較、鑒別、分析、綜合,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刻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應用問題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業
教材P.42中A1、2、
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使學生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數與數字之間關系的應用題.
(二)能力訓練點:通過列方程解應用問題,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數與數字之間的關系的應用題.
2.教學難點 :根據數與數字關系找等量關系.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列方程解應用問題的步驟?
①審題,②設未知數,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兩個連續奇數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數).
2.例1 兩個連續奇數的積是323,求這兩個數.
分析:(1)兩個連續奇數中較大的奇數與較小奇數之差為2,(2)設元(幾種設法) .設較小的奇數為x,則另一奇數為x+2, 設較小的奇數為x-1,則另一奇數為x+1; 設較小的奇數為2x-1,則另一個奇數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回答,有三種設法,就有三種列法,找三位學生使用三種方法,然后進行比較、鑒別,選出最簡單解法.
解法(一)
設較小奇數為x,另一個為x+2,
據題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這個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
答:這兩個奇數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設較小的奇數為x-1,則較大的奇數為x+1.
據題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這個方程,得x1=18,x2=-18.
當x=18時,18-1=17,18+1=19.
當x=-18時,-18-1=-19,-18+1=-17.
答:兩個奇數分別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設較小的奇數為2x-1,則另一個奇數為2x+1.
據題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324.
解得,2x=18,或2x=-18.
當2x=18時,2x-1=18-1=17;2x+1=18+1=19.
當2x=-18時,2x-1=-18-1=-19;2x+1=-18+1=-17
答:兩個奇數分別為17,19;-19,-17.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解決下面三個問題:
1.三種不同的設元,列出三種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響最后的結果嗎?
2.解題中的x出現了負值,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數、偶數是在整數范圍內討論,而整數包括正整數、零、負整數.3.選出三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
練習
1.兩個連續整數的積是210,求這兩個數.
2.三個連續奇數的和是321,求這三個數.
3.已知兩個數的和是12,積為23,求這兩個數.
學生板書,練習,回答,評價,深刻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 有一個兩位數等于其數字之積的3倍,其十位數字比個位數字小2,求這兩位數.
分析:數與數字的關系是:
兩位數=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三位數=百位數字×100+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解:設個位數字為x,則十位數字為x-2,這個兩位數是10(x-2)+x.
據題意,得10(x-2)+x=3x(x-2),
整理,得3x2-17x+20=0,
當x=4時,x-2=2,10(x-2)+x=24.
答:這個兩位數是24.
練習1 有一個兩位數,它們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之和為8,如果把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調換后,所得的兩位數乘以原來的兩位數就得1855,求原來的兩位數.(35,53)
2.一個兩位數,其兩位數字的差為5,把個位數字與十位數字調換后所得的數與原數之積為976,求這個兩位數.
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筆答,板書,評價,體會.
(四)總結,擴展
1奇數的表示方法為2n+1,2n-1,……(n為整數)偶數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數),連續奇數(偶數)中,較大的與較小的差為2,偶數、奇數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
數與數字的關系
兩位數=(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三位數=(百位數字×100)+(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
2.通過本節課內容的比較、鑒別、分析、綜合,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刻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應用問題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業
教材P.42中A1、2、
創意初中數學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數的圖象的特征和相關的性質。
3、弄清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區別與聯系。
4、掌握直線的平移法則簡單應用。
5、能應用本章的基礎知識熟練地解決數學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構建比較系統的函數知識體系。
難點:對直線的平移法則的理解,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三、教學過程:
1、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
一次函數:一般地,若y=kx+b(其中k,b為常數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數。
正比例函數:對于y=kx+b,當b=0,k≠0時,有y=kx,此時稱y是x的正比例函數,k為正比例系數。
2、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區別與聯系:
(1)從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數)是一次函數;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數,顯然正比例函數是一次函數的特例,一次函數是正比例函數的推廣。
(2)從圖象看:正比例函數y=kx(k≠0)的圖象是過原點(0,0)的一條直線;而一次函數y=kx+b(k≠0)的圖象是過點(0,b)且與y=kx
平行的一條直線。
基礎訓練:
1、寫出一個圖象經過點(1,—3)的函數解析式為:
2、直線y=—2X—2不經過第象限,y隨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線y=2x+2上,那么點P到x軸的距離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數y=(3k—1)x,,若y隨x的增大而增大,則k是:
5、過點(0,2)且與直線y=3x平行的直線是:
6、若正比例函數y=(1—2m)x的圖像過點A(x1,y1)和點B(x2,y2)當x1<x2時,y1>y2,則m的取值范圍是:
7、若y—2與x—2成正比例,當x=—2時,y=4,則x=時,y=—4。
8、直線y=—5x+b與直線y=x—3都交y軸上同一點,則b的值為。
9、已知圓O的半徑為1,過點A(2,0)的直線切圓O于點B,交y軸于點C。
(1)求線段AB的長。
(2)求直線AC的解析式。
創意初中數學教案篇5
一、例題的意圖分析
例1(P83例2)讓學生養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例2(補充)培養學生利用方程思想解決問題,進一步養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課堂引入
創設情境:在軍事和航海上經常要確定方向和位置,從而使用一些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
三、例習題分析
例1(P8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詞;
⑵依題意畫出圖形;
⑶依題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為242+182=302,PQ2+PR2=QR2,根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結:讓學生養成“已知三邊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識。
例2(補充)一根30米長的細繩折成3段,圍成一個三角形,其中一條邊的長度比較短邊長7米,比較長邊短1米,請你試判斷這個三角形的形狀。
分析:⑴若判斷三角形的形狀,先求三角形的三邊長;
⑵設未知數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邊長5、12、13;
⑶根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
解略。
四、課堂練習
1。小強在操場上向東走80m后,又走了60m,再走100m回到原地。小強在操場上向東走了80m后,又走60m的方向是。
2。如圖,在操場上豎直立著一根長為2米的測影竿,早晨測得它的影長為4米,中午測得它的影長為1米,則A、B、C三點能否構成直角三角形?為什么?
3。如圖,在我國沿海有一艘不明國籍的輪船進入我國海域,我海軍甲、乙兩艘巡邏艇立即從相距13海里的A、B兩個基地前去攔截,六分鐘后同時到達C地將其攔截。已知甲巡邏艇每小時航行120海里,乙巡邏艇每小時航行50海里,航向為北偏西40°,問:甲巡邏艇的航向
創意初中數學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冪函數是學生在系統學習了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之后研究的又一類基本初等函數。是對函數概念及性質的應用,能進一步培養利用函數的性質(定義域、值域、圖像、奇偶性、單調性)研究一個函數的意識。因而本節課更是一個對學生研究函數的方法和能力的綜合提升。從概念到圖象(),利用這五個函數的圖象探究其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公共點,概括、歸納冪函數的性質,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一般認知規律。從教材的整體安排看,學習了解冪函數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獲得比較系統的函數知識和研究函數的方法,以便能將該方法遷移到對其他函數的研究。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心理特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冪函數的定義,會畫常見冪函數的圖象,掌握冪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初步學會運用冪函數解決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過程與方法]引入、剖析、定義冪函數的過程,啟動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體會數學概念的學習方法;通過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主動探索冪函數性質,體會學習數學規律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對冪函數的性質歸納、總結時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和識圖能力;運用性質解決問題時,進一步強化數形結合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生活實例引出冪函數概念,使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研究函數的規律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養成積極主動,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學習習慣和品質;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三、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1)冪函數的定義與性質;
(2)指數α的變化對冪函數y=xα(α∈R)的影響。從知識體系看,前面有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學習,后面有其他函數的研究,本節課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就知識特點而言,蘊涵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就能力培養來說,通過學生對冪函數性質的歸納,可培養學生類比、歸納概括能力,運用數學語言交流表達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指數α的變化對冪函數y=xα(α∈R)性態的影響。
(2)數形結合解決大小比較以及求參數的問題。從學生認知發展看,他們具備一定的學習新函數的能力,可以通過學習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方法來類比,但畢竟冪函數在三種初等函數中是最難的,因為它分類的情況很多,且性質多而復雜,我采用讓學生自己利用計算機作出函數的圖像,從中歸納性質的方法來突破難點。
四、學情與教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從學生思維特點來和認知結構看,前面學生已經學習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對新函數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一方面可以把本節課與前面的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進行類比學習,但另一方面本節課分類情況多,性質歸納困難,尤其是三個函數放在一起可能產生混淆。對進入高中半個學期的學生來說,雖然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也初步形成,但缺乏冷靜、深刻,思維具有片面性、不嚴謹的特點,對問題解決的一般性思維過程認識比較模糊。
2.教法分析
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但在思維習慣上還有待教師引導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出發,在教師的帶領下創設疑問,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決問題。采用引導發現式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教師點撥,啟發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來達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接受。
3.教學構想
新課標的要求是通過實例,了解y=x,的圖像,了解它們的變化情況。而原數學教學大綱要求掌握冪函數的概念及其圖像和性質,在考查掌握函數性質和運用性質解決問題時,所涉及的冪函數f(x)=xα中α限于在集合{-2,-1,-,1,2,3}中取值。新課標無論從內容的容量和難度上都要遠低于舊課標。而蘇教版的教材嚴格按照新課標要求處理此部分內容,內容體系均未超出課標要求。所以我們應以新課標為準繩,控制難度與要求。由于本節課的難點在于指數α的變化對冪函數y=xα(α∈R)性態的影響,本身冪函數比較抽象,所以我采用在多媒體教室讓學生用Excel來模擬得到圖象,再從圖象上觀察、歸納函數的性質。從心理學上講,自己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印象更深刻,學生容易接受與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