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總復習教案
以“歷史課程標準”為宗旨,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正確把握歷史學科特點,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積極地情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九年級歷史總復習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九年級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1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識記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區域,城市爭取斗爭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階級的形成過程;了解大學的興起、大學自治及其開設的主要課程等
過程與方法:在城市的興起和發展的層層分析中,學習掌握從圖片與史料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樹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中世紀市民追求人生自由、爭取城市自治的勇氣,感悟“走出中世紀”來自于“人”本身的推動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教學難點: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多數人認為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來說是一種倒退,中世紀意味著落后、腐朽、禁錮和迷信。實際上,歷史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剛剛誕生的城市成為中世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么,為什么城市會在這一時期出現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喬治出生于中世紀意大利鄉村的一個農奴家庭,從小跟著鄰居學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藝。今年20歲的他打算與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結婚,卻遭到莊園主詹姆斯的反對,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輩那樣的悲慘生活,他想改變。
2.教師提問:喬治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試著描述一下喬治父輩的悲慘生活。
提示:封建莊園(鄉村);關鍵詞:繳納租稅、承擔雜役、無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
3.教師提問:請你給喬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師過渡:“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是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一句諺語。這是怎么回事?城市難道有不受封建領主控制的特權嗎?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樣工作的?
5.教師提問:西歐城市復興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其中興起最早、發展最快的地區有意大利北部、法蘭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區等。
6.教師提問:這些新興城市有什么特點?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城市規模很小,人口較少。
7.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蘭西瑯城市民起義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2)反映了城市的興起使封建經濟開始解體。(3)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
8.問題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領主之間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
目標導學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師提問:如果喬治成功逃往城市,他憑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藝就能夠在城市繼續生活下去嗎?
提示:按照慣例,農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滿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師提問: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②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
3.教師提問:市民階級中分化出了哪些人?從中逐漸產生了什么新的階級?
提示: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4.問題思考:這些城市的興起有何意義?
提示: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5.拓展延伸:喬治打算開一家裁縫店,你覺得初來乍到的他能立即開起來嗎?
提示:他不能隨意開店,需要加入一個叫“行會”的組織。行會內部的首腦稱“行頭”,基本成員即作坊主稱“行東”,行東以下為“幫工”和“學徒”。喬治需要從學徒做起,在學藝期間要向行東繳納學費,并為其做家務勞動,期滿后可升為幫工。幫工要在行東作坊里幫助工作數年,領取少量工資,經行會考核后才能獨立開設作坊。
6.問題探究:
(1)城市對西歐歷史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提示:城市重新興起是中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對歐洲文明有重大影響。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新的等級——市民階級,這些市民的經濟力量、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還在穩步提高,這就意味著國家日后要更加重視和支持這些人的利益。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級參與政治,也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城市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
(2)領主的莊園與市民的城市對比:
九年級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2【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任務作出恰當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過渡:在唐朝歷出現了我國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誰嗎? 三、女皇帝武則天 介紹武則天經歷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最后,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板書設計】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三、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九年級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3 | ||
經濟基礎: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根本原因) | 在14、15世紀,意大利北部就出現了一些的工商業城市,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等。我們可以看一下書上的插圖。佛羅倫薩當時是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城市。是當時的一個手工業中心,作為一個小城市,它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2萬多,擁有200多家呢絨手工工場,極盛時期工人多達3萬。而威尼斯的絲織業和造船業也極為,它的商業貿易活動遍及西歐和東方。這時意大利的經濟和社會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 |
階級基礎:從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中間產生了新興的資產階級。 | ||
文化環境:意大利豐厚的文化遺產 | 意大利是古代羅馬、希臘文化的中心地帶,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遺存,容易使當地的人們回憶起古代的輝煌。拜占庭帝國保留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許多學者逃到意大利。他們帶來了許多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這其中有許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們還在意大利各地講學,促進了意大利人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 | |
人才優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優勢 | 各城市共和國的統治者和富商巨賈競相延攬才智之士,匯集了眾多的博學才子。可引用佛羅倫薩美第奇的話:“應該把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們作為天上的神仙對待,而不應該把他們看成是馱畜。” | |
(二)文藝復興
1.含義: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動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
2.實質:文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
3.核心:人文主義,肯定人性,否定羅馬教皇的。
目標導學二:但丁
“文學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1)●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談》
思想主張: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人的個性。
(2)●但丁:“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張: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象表達了憎惡。
(3)●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張: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
目標導學三:達?芬奇
“美術三杰”(拉斐爾、米開朗琪羅、達?芬奇):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作了許多杰出作品,一掃中世紀的呆板拘謹的宗教氣息。作者根據自己的感受和對人類世界的細致觀察,自由發揮,表現了高超的技藝。
關于《蒙娜麗莎》的一些軼事
1503-1505年,雷奧納多?達?芬奇開始繪制《蒙娜麗莎》。這幅畫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直到他死后數年,畫像由法國皇帝法蘭西斯一世買下。此后,它一直歸法國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侖將之珍藏在盧浮宮。這幅畫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來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聞軼事令人驚嘆甚至難以置信: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麗莎》后,把它掛于家訓堂,命令女兒整天模仿畫中的笑容,經過數年努力,公主們終于將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侖擁有《蒙娜麗莎》時,喜歡把它掛在臥室內,每日早晚要獨自欣賞多次,有時竟能面對畫面佇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記一切。
1963年6月《蒙娜麗莎》在美國華盛頓展出,保安人員有四萬余人,每個參觀者要經過6道哨卡,接受各種儀器的檢查。
1974年5月《蒙娜麗莎》在日本東京展出,每個參觀者只準在畫前站9秒鐘。
每年前去羅浮宮瞻仰這幅畫的人達700百萬左右,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問世,其它各種出版物則汗牛充棟,數不盡數。
全世界已發現《蒙娜麗莎》的贗品二百多幅,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說:“我實在太喜歡《蒙娜麗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贗品自娛。”
1987年英國與以色列考古學家在以色列與黎巴嫩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羅馬風格的別墅內,發掘到一幅馬賽克拼圖,圖案竟與《蒙娜麗莎》一模一樣,這幅畫誕生于公元四世紀,比雷奧納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目標導學四:莎士比亞
1.傳播:意大利→西歐諸國
15世紀后期,新航路的發現刺激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6世紀以后,文藝復興運動由意大利擴展到西歐廣大地區。文藝復興漸入高潮。
2.成就:英國莎士比亞
(1)簡介:其作品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陋習,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
(2)代表:《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
3.文藝復興的意義:
(1)積極:
①精神方面:文藝復興沖破了-神學桎梏,將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為后來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②思想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③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2)消極: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運動后期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
三、課堂總結
(14-17世紀)文藝復興:本質是以人文主義沖擊宗教神權的束縛,解放人們的思想;批判神權統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的主要訴求。
板書設計
1.文藝復興在意大利興起的原因
2.文藝復興的內容、實質、核心思想
3.文藝成就(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
4.傳播和影響:積極、消極
九年級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與曲折。掌握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蘇聯解體等。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敗,分析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直接導致蘇聯的解體,使學生了解他們的改革對蘇聯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結合政治學科和中國現代史的相關知識,比較蘇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初步鍛煉學科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難點:蘇聯的解體。
講授新課:蘇聯為什么會解體? 明確指出其解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課將學習蘇聯的改革和解體。引導學生回憶斯大林時期蘇聯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趨于僵化的管理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變,赫魯曉夫上臺后開始改革,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一、赫魯曉夫改革
簡單介紹赫魯曉夫生平,出示一些有關赫魯曉夫的材料,增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這是歷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年代里,沒有一位世界領袖人物的成敗能像赫魯的成敗如此急劇地和決定性地改變歷史的進程。” ──尼克松
“蘇聯領取特別養老金者尼?謝?赫魯曉夫逝世。”
──1971年赫魯曉夫逝世時的訃告
赫魯曉夫當政期間的改革,先指導學生閱讀關于蘇共“二十大”的小字內容,提出問題“赫魯曉夫改革對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在揭露和批判個人崇拜上有重大意義,但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亂,對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了解赫魯曉夫改革中的兩項重大措施(種植玉米和墾荒)。然后在補充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赫魯曉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討論“為什么說赫魯曉夫改革是失敗的?”
對赫魯曉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時期進行的改革,依據教材小字內容介紹,使學生能較好地銜接前后歷史,不必補充。
二、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的關系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就戈爾巴喬夫上臺背景,改革措施(特別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維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等提出及泛濫,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等內容補充相關資料,以談話、討論方式使學生對戈爾巴喬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評價。
“八一九事件”及蘇聯最終解體結合動腦筋中的題目“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是否還會存在下去?”,組織全體同學討論。總結時可以適當補充對蘇聯解體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事變后葉利欽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但其只是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即使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最終也會解體,因為蘇聯的最終解體是種種復雜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動蕩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乘機抬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西方勢力的影響;等等。
“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初步解體。1991年12月底,蘇聯正式解體。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因素,改革歸于失敗,仍然沒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先后進行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臺。1991年底蘇聯完全解體。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蘇聯解體說明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汲取蘇聯的經驗教訓,更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最后一次以蘇聯總統身份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自己辭去蘇聯總統和武裝力量統帥職務,并把“核匣子”轉交給葉利欽。7時32分,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年的蘇聯國旗在寒風中降下;7時45分,俄羅斯聯邦的國旗升起,克里姆林宮換了主人,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蘇聯解體是世界歷的重大事件,它結束了曾對20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一種發展模式的實踐,也結束了曾在戰后45年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其多方面的意義為走向新世紀的人們留下了一份內涵豐富的歷史遺產。
開展討論:“蘇聯的改革和解體給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哪些經驗教訓?”
九年級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5
文藝復興運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知道文藝復興這一史實,理解產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分析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源文藝復興的背景,培養根據史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感受文藝復興的成果,培養通過感知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文藝復興發展的原因,理解文藝復興核心人文主義;通過對優秀文藝作品的介紹,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情趣和態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文藝復興的內容及代表人物
教學難點:人文主義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蓋階級社會中人的階級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意大利,人們不禁會浮想聯翩,那里有世界性的足球賽;有最神秘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世界的永恒之城──羅馬。就在這片土地上,也曾出現了斯巴達克斯、但丁、米開朗琪羅、達?芬奇、伽利略、馬克?波羅等偉大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走進14、15世紀的意大利,探尋當時文化、思想繁榮的足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文藝復興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的背景)
1.教師講述:意大利是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產生的地方,以佛羅倫薩為例,佛羅倫薩是當時歐洲最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中心,在1338年已擁有200多家毛織業工場。在13世紀末,佛羅倫薩的錢莊、銀行已遍設西歐各大城市,在西歐貨幣市場上取得了支配地位,資本主義萌芽后的社會狀況是文藝復興的“源”;文化上回憶古代希臘、羅馬高度繁盛的文化思想遺產,以及意大利保留了大量文化成果,匯集大批文化名人等史實,文化的傳承發展是文藝復興的“流”。
2.問題思考:探討意大利成為西歐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和中心的原因。
九年級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6 | ||
鄉村(封閉) | 城市(自由) | |
構成(主體人員) | 封建莊園(封建主和農奴) | 自由民(市民) |
社會關系 | 封建主(提供土地、奴役剝削) 農奴(繳納地租、服勞役) | 擺脫封建領主的控制,擁有人身自由 |
經濟特點 | 一切產品用于自身消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產品用于交換、出賣(商品經濟) 行會勢力較大 |
目標導學三:大學的興起
1.教師講述: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
2.問題思考: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大學的教育自主權表現在哪里?
提示: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3.教師提問:國王和教皇對待教育的態度怎樣?
提示:國王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
4.教師提問:你對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何看法?
提示:中世紀大學生須先上基礎課程,它們是: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學生學完基礎課程之后進入專業課程,包括法學、醫學和神學。這說明了大學的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三、課堂總結
從法蘭克王國到強盛的查理曼帝國和德、意、法三國的雛形,從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級制度到自給自足的西歐莊園和那規模不大但卻有著“使人自由”的空氣的城市,我們看到了西歐文明前進的腳步。
板書設計
1.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的斗爭
2.市民階層的形成
3.大學的興起
九年級歷史總復習教案精選篇7
【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敘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中國封建社會開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過去了,經過了“戰國、秦、漢,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又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南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新的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二、講授新內容
板書: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1、南北重歸統一
提問:為什么說是同歸統一?
581年,北周外戚隨國公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年號開皇。因怕時運隨之而走,去掉“走之”,稱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展,重新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板書: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提問:南北朝的王朝順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西魏由北周替代。東魏由北齊替代。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時間581年,定都長安。(副板書)
南朝為宋、齊、梁、陳,都以建康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南北方。晉王楊廣,也就是后來的隋煬帝,是滅陳大軍的統帥之一。(副板書)
板書:(581—589—618)
<1>隋朝統一的原因
<2>隋朝統一的意義
提問:看圖隋朝的疆域四至。(相當于現在中國除去內蒙西藏的領土大小。南邊到越南,東邊到朝鮮交接,北邊到內蒙南邊,西邊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楊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杰出皇帝。領導完成祖國南北方的重新統一。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2>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期間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出示《隋朝大運河圖》)
時間:公元605年。解釋三點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2.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3.開運河的意義
四、隋朝的覆滅
隋煬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有名的暴君,他為了滿足奢侈生活和虛榮心,營建東都洛陽,修豪華的宮殿;沿運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對高麗作戰。他濫用民力,征發的徭役兵役負擔遠遠超過人民可承受的極限。終于,人民大起義爆發,全國起義農民達幾百萬,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統治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機打起反隋旗號。太原起兵的李淵渡黃河占領長安,仿效當年漢高祖劉邦,與民約法,廢除苛政,爭得政治與軍事上的主動權。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隋煬帝。李淵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板書設計】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一(581—589—618)
<1>隋朝統一的原因
<2>隋朝統一的意義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2>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二、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三點四段五河六省)
2.時間:公元605年
3.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4.開運河的意義
三、隋朝的覆滅6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