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教案反思
好的教案應該有及時的教學反思,對本次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行總結和反思,為今后的教學提供經驗和啟示。如何撰寫優秀的初一歷史教案反思?這里分享一些初一歷史教案反思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初一歷史教案反思篇1
《三國鼎立》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后者以多敗于少,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后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
戰中居于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后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并展開討論。
最后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于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初一歷史教案反思篇2
對外友好往來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
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的對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在于理解封建時代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當今的開放有什么區別?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西游記》劇照。
提問:吳承恩的《西游記》實際上是以哪一個歷史故事為題材寫成的?《西游記》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經的故事為題材寫成的。
出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時的主要外貿城市及與唐朝有往來的國家
一、對外友好往來
(通過填圖讓學生對唐朝對外往來有個粗略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讀圖和填圖能力)
根據《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經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云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
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從哪里可以反映出來?
——學習唐朝的文化。(從遣唐使的人員構成和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
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2、鑒真東渡
播放《鑒真東渡》的錄像。
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
鑒真仍支持不懈,終于在753年,東渡成功。
(通過鑒真的感人經歷,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p>
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并用事例說明。
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筑、醫藥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
日本政府為什么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說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影響。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列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制度、建筑、錢幣和文字、茶道、服裝、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么相似之處?說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這說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總結: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
下面我們來看看唐朝與新羅友好往來的情況。
三、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略講)
在地圖上找到新羅的地理位置。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參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藥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制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
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游取經。
四、玄奘西游
學生自制課件,并根據課件講解玄奘西游的經歷。
玄奘取經回來后,還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藉。后來,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找到了那爛陀寺的遺址。
小結:略
作業:課后作業
初一歷史教案反思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識: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掌握蒙古族的興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掌握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爭;掌握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掌握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大都的繁榮、頻繁的中外往來、民族融合的發展等基本史實。
2.能力: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2.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強大的政權;元朝統一全國,疆域幅員遼闊;行省制度對內地和邊疆實行有效的管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社會經濟繼續發展;中外交往頻繁。元朝的歷史地位應予肯定。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學難點:行省制度。
教學工具
多媒體
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蒙古族的興起
2.鐵木真統一蒙古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歷史功績是什么?
統一了蒙古。
1206年,建立蒙古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你認為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客觀因素:部落混戰,民族壓迫,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強大的騎兵。
個人因素:堅強的意志,機敏果敢
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蒙古草原一代,蒙古貴族們出于對財富的貪欲,競相掠奪人口和畜產,形成無休止的部落戰爭。戰爭汰弱留強,到12世紀時,原來部落林立的蒙古社會,只剩下幾個較大的對抗集團。蒙古部的首領鐵木真善于用兵和團結其他部眾,力量逐漸壯大。統一了蒙古諸部,建立了蒙古國。
請同學們看屏幕上:“星天旋轉,諸國爭征,……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看一下蒙古史書上記載的情況反映了那時的什么局面?后來這種局面是怎樣改變的?
這段記載形象地描述了當時蒙古諸部互相混戰,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景。這種戰爭給蒙古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他們渴望擺脫戰亂,結束分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鐵木真即后來的成吉思汗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堅強的性格,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經過多年的戰爭,實現了蒙古的統一。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后,又做了哪些事情?請同學們盡快地把課本上的小字內容瀏覽一遍,想一想,成吉思汗的行動為元朝的建立起了什么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和金、西夏作戰,南下進攻宋,還一直打到歐洲多瑙河流域。成吉思汗的對外戰爭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應該從成吉思汗身上學到些什么?
學生回答
……
幻燈片顯示:
同學們,投影打出的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成吉思汗陵規模不算大,占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是我國內蒙古的一處主要旅游景點。成吉思汗是位傳奇性的歷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寢對旅游者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成吉思汗在世時發動的一系列戰爭,為后來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他的后代是怎樣建立起這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朝代的。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同學們請看課本,看一看元朝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滅金后,蒙古對南宋形成了包圍之勢。后來,忽必烈即汗位,于1271年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忽必烈即汗位后,隨后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1276年滅南宋,1279年統一全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詳細內容。
幻燈片顯示:《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是南宋抗元派將領文天祥所寫。文天祥(1236~1283)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后,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號文山。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吨改虾箐洝返谌?、《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元朝統一是歷史的進步,同時文天祥抗元也為后世所傳頌,這矛盾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統一的進步性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元統一過程中對南宋發動的戰爭,使南宋境內漢族人民遭受殘酷的屠殺和壓迫,導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必須看到事物的兩個方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與人民群眾的愿望相一致,是正義行為??乖『螅直憩F出寧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氣節,理應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紀念。因此,我們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統一的進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2.元朝社會經濟與對外交往
南宋滅亡以后,元朝的形勢穩定下來,在經濟方面和對外交往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下面我們就這些問題來了解元朝的經濟狀況。
請同學們把課本上關于元朝經濟的內容看一下,了解元朝經濟發展的表現??赐曛笳垙褪鲋饕獌热荨?/p>
(1)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農場。
(2)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
(3)為便利南糧北運,他令人開鑿兩段新運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還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
(4)元朝的商業繁榮,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中外交往也很頻繁。
【教師歸納】
請同學們根據元朝的運河圖說出元朝兩段新運河的名稱和起止點,說出元朝海運的起止點。
幻燈片顯示:通惠河、會通河。
元朝的兩段新運河是指由山東東平到臨清的會通河和由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元朝的海運是由長江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到達直沽,再運往大都。
由元朝的運河能想到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
關于元朝的對外交往,我們來看一下馬可·波羅的情況。
馬可·波羅的圖片及簡介:意大利旅行家,曾于元世祖時在中國呆過多年。回國后寫了一本書《馬可·波羅行紀》,書中描述了大都的繁華。
同學們,在中國古代的朝代中,實現大統一的有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結束分裂局面的有秦、西晉、隋、元四個朝代,在這四個朝代中,元朝的疆域最大,那么,元朝的疆域包括了哪些地方?元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來治理?這是我們下面將要學習的內容。
3.行省制度
請同學們看一下課本上關于行省制度的一段描寫,找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目的、具體內容、影響等。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目的: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
①中央:中書?。鹤鳛槿珖罡叩男姓C構,管理全國的行政事務。
②地方: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③元政府在福建行省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求(臺灣)。
④今西藏地區,元政府在中央設置宣政院,專門負責管理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西藏自元朝后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區。
想一想:行省制度的影響有哪些?
行省制度,進一步鞏固了空前遼闊的疆土,尤其是把今蒙古、西藏、新疆東部及南部、海南島,臺灣以及東北邊遠地區納入中央的管轄范圍之內,加強了內地和邊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旧系於酥腥A民族的歷史疆域。我們今天的行政區劃與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脈相承的,可見其影響深遠。
【教師歸納】行省制度,進一步鞏固了空前遼闊的疆土,尤其是把今蒙古、西藏、新疆東部及南部、海南島,臺灣以及東北邊遠地區納入中央的管轄范圍之內,加強了內地和邊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旧系於酥腥A民族的歷史疆域。我們今天的行政區劃與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脈相承的,可見其影響深遠。
剛才同學們在回答問題時提到了民族融合,確實是這樣,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一個很重要的時期,中華民族大家庭進一步形成,僅就這一點來說,元朝的歷史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們共同來學習。
三、民族融合的發展
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請大家在課本上找出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現。
元朝時候,許多漢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作出了貢獻;
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原來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已經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
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融合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融合。
學生在回答時,教師用簡明的板書表現出來:民族融合的表現:漢族外遷邊疆、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回族的形成。
作用: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融合.
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封建社會有幾次結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統一局面?
秦、西晉的短暫統一、隋統一南北朝、元朝建國。
課后小結
1.通過對元朝民族融合的講述,啟發學生認識元朝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是在全國統一的條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實現的,由此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初一歷史教案反思篇4
一、課程標準
1.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文字材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魯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
2.能夠說明山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山區來發展生活的,描述他們生產生活的特色。
3.學會分析山區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與山區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色。
難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讀圖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討論法等。
五、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
欣賞安第斯山脈地區風光,同時配上印第安人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問: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這些風光圖片美不美?
學生答:美!
問: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么美麗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答:想!
(一)尋找安第斯
1.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兩張圖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圖),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安第斯山脈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過幻燈片展示一幅當地圖片,設計問題:“走進山區,探索山區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燈片展示秘魯山區農業活動示意圖】
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人民又是如何利用當地的環境發展生產的呢?
學生回答:低海拔處……高海拔處……
2.【幻燈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脈東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
設計問題:秘魯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的變化原因?
學生整理(教師引導)回答: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高海拔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導致自然景觀呈現垂直變化。
3.【教師引導過渡】
設問:秘魯山區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奇特的生產方式出現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創造出的呢?
學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師出示印第安人圖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遺址圖片。
(三)走進安第斯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目標要求
1)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
2.【學生成果展示】
衣: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極為珍貴,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秘魯人培育出抗寒的馬鈴薯品種,還利用晝夜溫差大發明了常年保存馬鈴薯營養價值的方法。
住:如圖(PPT)
行:駱馬能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饑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展示秘魯國徽】
問題:秘魯國徽左上角是什么動物的圖案?它出現在國徽上面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駱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師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秘魯人“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了?
學生回答: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初一歷史教案反思篇5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強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理解現實、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所以應重點掌握。
“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學生較難理解,為本課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明清時期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的圖片,讓學生講出其名稱。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原產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經菲律賓傳入中國后,先在廣東、福建種植,稍后傳入周邊省份。18世紀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傳播,清嘉慶以后,已成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次,還應說明高產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引種推廣的意義。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馬鈴薯的產量也很高,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壓力,還能促進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生產。經濟作物的引進,則能促進農業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并為手工業生產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則材料:
自元代以來,松江逐漸發展成全國棉紡織業中心;當時流傳“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鎮)紗”的民謠;
“數年來,肅寧(河北肅寧)一邑,所出布匹,足當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旃鈫ⅰ掇r政全書》
山東鄒縣“鬻布于鄰”?!獏卫ぁ秾嵳涳L憲約》
學生從中得到結論:說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臺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學生回憶唐宋時期我國古代商業情況,以便對比了解明清時期商品經濟較前代的空前發展。)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直接導致工商業城鎮興起。(講解《皇都積勝圖》,以說明明清兩代商業發展的盛況。)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
商人數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又一突出表現。他們擁有龐大資本,合伙經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業資本集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徽商、晉商”的小字,使學生了解他們的經營范圍。應特別注意他們還有人投資于手工業生產,這是一種新趨向。)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后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后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請聯系當前對外開放的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后果:
①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4、小結(略)
5、作業:課后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