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拓展教案
一份優秀的教案應該包含合理的板書設計,以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展示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初一歷史拓展教案?這里給大家分享初一歷史拓展教案供大家參考。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1
課標內容:了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
④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系的了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系,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序:
__
導入新課:
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
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唐蕃和親與會盟: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后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西達(),東北至()以北和(),南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領(),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在天山以南設立()都護府,()在天山以北設立()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了。
8、()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征。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里
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b人工取火御寒
c過著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頂洞人抵御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
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么人?距今約多少年,位于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征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征。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采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征工具制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__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導入新課]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總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找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_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找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二、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_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占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勛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_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征,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三、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_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并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復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布置學生作采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歷史。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5
【學習目標】
1、了解當時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和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
3、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重點】
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難點】
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
【導入新課】
歷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首領――“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么獲得各族的尊重?唐朝與哪些民族保持了怎樣的關系呢?
【學習過程】
仔細全面的閱讀課本,認真完成學案。
一、唐朝的哪兩位皇帝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機構?
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個民族的祖先?
2、當時的吐蕃(bo)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3、唐朝與吐蕃的和親
(1)7世紀前期,吐蕃的贊普______________統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給他。
(3)此次和親的意義:
(4)8世紀初,唐朝又將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經“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與回紇(he)、靺鞨、南詔的關系
1、回紇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紀中期,建立汗國,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__,雙方關系友好。后回紇改名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統一各部建立政權。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____,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_________”為號。有“_______________”之稱。與內地貿易往來頻繁。
3、六詔居民是_________和________的祖先。在唐朝的支持下________統一了六詔。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精講透析
1、課本p22動腦筋
2、認真識記本課的生字、詞。
吐蕃、松贊干布、邏些、回紇、回鵠、粟末靺鞨、南詔、彝族等。
【思維拓展】
用史實說明唐朝統治者是怎樣靈活處理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的?并談談你的感想。
【牛刀小試】
同步訓練一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
【自我評價】
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
(1)比較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規模和結果。
(2)用歷史、辯證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實踐課程。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以哥倫布為代表的新航路的開辟,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歷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隱含了中國歷史命運興衰的征兆。
能夠運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回顧人類文明的歷程,認識文明發展是多種多樣的。
學會運用歷史規律和途徑去聯系、分析社會現狀。
能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和本課有關的資料,并整理、歸納有效的信息。
培養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在世界文明進程的大背景下,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興衰,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
(4)重點和難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通過比較感悟鄭和的愛國精神、科學創舉精神和睦鄰友好精神。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難點是:如何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辯證的觀點,正確對待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
二、教法分析
本課采用師生互動教學方式,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學法分析
1.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為主,進行討論和辯論。
2.收集相關材料、圖片和影視資料等,訓練學生掌握從多種資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達到以上目的,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四、教學過程與方法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視頻導入新課。
2.問題引領,合作探究。
問題:“有人認為鄭和比哥倫布偉大,有人認為哥倫布比鄭和偉大”,你同意哪一種觀點?
我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完成這個題目。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歸納、整理,將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進行比較。本活動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去記憶、擴充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知識,主要是培養學生收集材料、比較分析的能力。
利用表格導入第二個問題,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無論從航海規模、時間、范圍、技術相比,哥倫布都是鄭和的手下敗將。但是,一說起世界航海史人們記得的卻是哥倫布、麥哲倫,在國際上,鄭和的知名度根本無法同他們相比,以至被人稱為“水過無痕”。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本活動采用辯論的方式進行,我將學生按同意和不同意分成兩大組進行辯論,選一名學生做主持人,兩組學生分別將自己準備的資料加以整理,準備足夠的證據,每組派三名代表闡述各組的觀點,并由主持人最后陳述,教師也隨時補充一些相關的資料。
設置本活動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口頭表達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觀察、評價歷史問題。本題不需要有統一的答案,最后我陳述自己的觀點,來小結這部分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主義教育,以達到師生互動、合作學習的目的。
3.感悟歷史,交流反饋。
鄭和精神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我以情境分析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通過活動來感悟、體會,提升自己的情感。
情境一
當19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周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欲把發現新大陸的日期作為全球的節日,但最終因受到拉丁美洲人們的堅決反對而作罷。
情境二
在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人們開展紀念鄭和的活動。(展示圖片,讓各小組選取其中一個情境進行探討。)
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歷史事物和歷史事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興衰。
4.主題升華,情感飛揚。
學生展示課前收集到的有關中國現代海軍裝備圖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圖片。引導學生加強對現代海軍建設取得成就的自豪感和對中國經濟騰飛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報效祖國的決心。
五、教學反思
師生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在教師的總結中結束課程。我們不僅要緬懷鄭和的愛國精神,還要為國家繁榮昌盛、為世界的和平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課后寫一篇小論文,談談自己今后將如何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本次探究課是通過教師的精導妙引和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辯論等一系列教學環節進行的。師生各司其職,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由此,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6世紀前日本的狀況;能簡單說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簡述大化改新的內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統治的建立;弄清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認識武士道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討論: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養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學習與模仿中國文明進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大化改新
教學難點:幕府與天皇朝廷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武士與櫻花: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是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的價值,之后便毫無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古代日本。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6世紀前的日本
1.教師講述:3世紀時,在本州中部出現了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叫“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統一了日本。說說大和政權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國的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目標導學二:大化改新
1.教師提問: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根本因素);②國際:中國隋唐的制度先進;朝鮮的新羅國興起(催化因素)。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
提示: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3.問題思考:大化改新對日本的影響。
提示: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解決了土地國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權制問題,打擊了舊貴族在經濟、政治上的頑固勢力,有利于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達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國隋唐文化的影響,你還知道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產生深刻影響的哪些事例?你怎樣看待日本民族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態度?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目標導學三:武士和武士集團
1.教師提問: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莊園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有實力的莊園主開始把一部分莊民武裝起來,組成以主從關系和血緣關系相結合的武士集團。武士集團對內鎮壓民眾抗爭,保衛莊園;對外侵占別人的土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2.教師講述:武士集團之間不斷進行爭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1185年,平氏政權滅亡。1192年,源賴朝從兩條上皇處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鐮倉幕府正式建立,開始了日本歷武士專政的幕府統治時期。
3.教師提問:幕府與天皇之間關系怎樣?
提示: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
4.教師提問:武士效忠的對象是誰?武士道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國家。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
5.資料鏈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舍命獻身的精神。“武士道”沒有是非觀念,只重視維護自己所在集團的榮譽和安全。
三、課堂總結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
板書設計
1.5世紀初,大和統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3.武士集團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統治的建立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8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重點: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征,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后于西歐。并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后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后,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并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并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后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斗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系。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并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9
【課程標準】知道春秋爭霸的史實。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春秋的年代與特點、春秋五霸、晉文公與楚莊王稱霸,吳越爭霸的史實,理解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業的共同原因。
能力與方法:通過講解、閱讀教材、歸納比較的方法,學習本課的歷史,培養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分封制的崩潰導致春秋爭霸,學習齊桓公的胸襟與用人、容人之量,認識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意義,認識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國強。
【教學重、難點】
重點: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難點:春秋爭霸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分封制的權利與義務導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一)春秋五霸
1、東周的建立:西周結束,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并說明東周包括整個春秋時期和戰國。
2、春秋的特點:講解特點:一是王權的衰落(原因、表現及影響),二是諸候爭霸。指導閱讀“引文“。
3、春秋五霸:學生勾在書上,并在地圖上找出這些諸候國在地圖上相應的地方。
(二)三、齊桓公首霸
1、看地圖。“讀讀”:說的是什么人?與齊桓公稱霸有何關系?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有何感想。
3、指導閱讀小字,看看齊桓公與管仲的關系在他當國君前后有什么變化?由這種變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后,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呢?學生看書解決。
(三)晉楚爭霸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晉文公與楚莊王能夠稱霸,分別與哪次重要的戰役直接相關?第一次戰役,我們可以用哪些成語來說明呢?哪些成語與楚莊王稱霸有關。
(四)吳越爭霸
1、闔閭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與之相關的成語你知道哪些?勾踐稱霸對你有何啟示?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本課所學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課堂拓展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發現這些霸主能夠稱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請你聯系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談談你的看法。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教學重點】南方商業的繁榮
【教學難點】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三國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從東漢末年開始到西晉后期,大量的北方人遷到江南,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區有了哪些重要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授課
解釋何為經濟重心:經濟重心是指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
古代的經濟,主要是三大方面,即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這節課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共同研究探討從五代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2、農業發展的表現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
2、棉織業:
3、制瓷業:
4、造船業: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商業都市:
2.海外貿易: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貿易范圍: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3)管理機構: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紙幣
(1)產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2)發展:南宋時,紙幣發展形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3)影響: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發展。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11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長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光啟和《農政全書》。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我國包括建筑在內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進水平,是人類科技百花園中的瑰寶。
通過選取對本課涉及的三位科學家事跡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古典小說的創作到明清時期進入成熟階段,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的思想藝術特色,明清時期書法繪畫的代表人物。
課時:2課時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時珍和《本草綱目》;《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文學成就和時代特點。
本課的難點是包括建筑在內的科技成就所體現的時代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明北京城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北京城
學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點。(指導學生歸納紫禁城內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點的基礎上,認識到其中包含著皇權至上的建筑設計思想。)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現
作者著作價值
李時珍《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徐光啟《農政全書》農業百科全書,農學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學生總結三位科學家成功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他們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如:李時珍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訓的創新勇氣,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親嘗曼陀羅的獻身精神,不恥下問的謙虛態度,二十七年成書的堅韌毅力等。宋應星對只知追求功名利祿者的蔑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精見卓識(《天工開物》書名就體現了這種認識)。徐光啟利用外國傳教士采用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籠絡統治者以換取傳教有利條件的做法,堅持從利國利民出發并一再敦促,終于使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答應先譯《幾何原本》一書(利瑪竇口述,徐光啟筆譯)。
三、古典小說的高峰
學生概括古典小說的成就,并通過這些古典小說概括明清文化的時代特征。
年代著作作者題材價值
元末明初《三國演義》羅貫中三國時期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元末明初《水滸傳》施耐庵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明朝中期《西游記》吳承恩唐僧取經的故事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清朝《紅樓夢》曹雪芹
古典小說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推動著市民文學日趨成熟和繁榮,小說取代詩、詞、散文而成為文學的主流。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不僅著意于戰爭場景的描寫,更精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曹操等形象,生動地刻畫了統治階級自私、貪婪、奸詐、殘暴的種種表現,而諸葛亮的形象,則成為民族智慧的象征。
施耐庵的《水滸傳》是我國的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英雄傳奇小說)。以“官逼民反”為主題,通過塑造的一百零八將形象,對農民起義的正義性和梁山英雄的抗暴除惡,作了充分肯定和熱情頌揚。
在長篇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吳承恩以虛幻的神話故事形式,寄寓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著意塑造了一個敢于反抗、無所畏懼的叛逆形象孫悟空,并賦予他巨大的神威。
《紅樓夢》是一部現實批判主義文學巨著,是中國文學秀的一部古典小說,在世界文學也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筆下的賈府既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又是封建社會的縮影。《紅樓夢》的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和林黛玉這一對青年男女的叛逆形象。他們對功名利祿、封建禮教的輕蔑、諷刺和猛烈抨擊,以及對個性解放和愛情的執著追求。同時,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糜爛、腐朽生活的無情揭露,全面展示了封建社會已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沒落的歷史趨勢。
四、戲劇的繁榮
1、明朝后期最負成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其代表作為《牡丹亭》。
2、京劇的形成:在徽劇、漢調的基礎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
五、書畫的成就
1、書法:
董其昌: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2、繪畫
山水、花鳥畫居統治地位。
徐渭:善于潑墨
“揚州八怪”
六、小結(略)
作業:課后作業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12
[學習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鍛煉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學習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學難點]:西周分封制;
[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采用活動法教學,將常規課活動化;通過小組合作、年代尺、歷史短劇、辯論等形式,激發興趣,加深對知識的了解,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導入新課:
觀看flash動畫──“大禹治水”導入:
師: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憑借日益增長的威望和權力,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朝經歷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緊接著哪個朝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二、學習新課
1.夏朝的興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請同學觀看多媒體屏幕上《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并閱讀課后自由閱讀卡,為學生設疑:這些歷史資料說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國家了),并由此讓學生總結出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特點。然后提出問題: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到奴隸制國家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請同學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體展示《夏桀把人當坐騎》插圖,引起學生注意,然后閱讀教材,請同學討論:夏桀比得上禹嗎?表現在哪里?這樣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自然能體會到夏朝的滅亡,并由此因此本節第二個內容――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提出問題:商湯為什么能滅夏?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自然記憶夏的滅亡和商的建立。
(2)指導學生討論:后世為什么把商朝又成為殷朝?當時商王盤庚為什么要遷都?引出商王盤庚遷都的內容。在討論中加深印象。
(3)多媒體展示《商都城示意圖》,請同學指出商的統治區域,設問這樣的一個大國是怎樣滅亡的呢?過渡到暴君商紂。
請同學講述紂王的殘暴
(4)請同學表演“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佳話,在表演中使同學了解文王求賢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師總結:文王的做法為武王伐紂奠定了基礎,過渡到牧野之戰
(5)多媒體展示《牧野之戰示意圖》,請同學描述當時戰爭的景況,得出牧野之戰導致商滅亡西周建立。
(6)最后請同學分組討論教材23頁“動腦筋”分析回答: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設問西周建立后怎樣才能鞏固統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
三、課堂小結
利用歌謠來小結:
夏朝開國是夏禹,早期國家已建立。商湯滅夏建商朝,盤庚遷殷到殷商。
王位傳給兒子啟,禪讓從此變世襲。有名暴君是紂王,武王伐紂滅掉商。
夏朝經歷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課堂練習: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東周
2.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局面開始于
A.禹B.啟C.桀D.周武王
3.下列國王中,生性殘暴并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紂③周厲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西周的眾多諸侯,是通過什么產生的
A.奴隸制B.世襲制C.分封制D.禪讓制
5.辯論: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奴隸制度是一個非常野蠻、殘酷的制度,奴隸在社會上沒有任何的權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卻說:“采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你的意見如何?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正方:進步;反方:退步)
(學生思考辯論略。通過辯論的形式使學生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并且引導學生知道雖然奴隸制很殘酷,但是采用奴隸制,生產力提高了,是社會的進步。)
6.課外活動:假期你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假如你是河南省歷史博物館的一名解說員,當參觀者向你詢問有關夏、商、西周興亡史時,你將怎樣向他們介紹?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④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系的了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系,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唐蕃和親與會盟: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后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西達(),東北至()以北和(),南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領(),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在天山以南設立()都護府,()在天山以北設立()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了。
8、()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征。
9、()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里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甲骨文和青銅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義。
(二)教學難點
1、甲骨文和金文的歷史價
2、青銅文明。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自學式探究學習法。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商、周時期甲骨文、青銅器圖片,甲骨文和青銅器的視頻。
(二)素材準備
多媒體網絡、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問題導入:我國有文字記載可考的歷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嗎?
第7課甲骨文和青銅器
(講授新課)
(板書)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視頻,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歷史意義?
3、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來做占卜的,比如,當時的人們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進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這樣的事情也要進行占卜。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其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了當時商王朝和貴族活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我們現在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發現的甲骨文的字數已有約4500個,現在能釋讀的有近20__個,并舉例幾個甲骨文文字,請學生識別甲骨文。對比甲骨文和漢字。
(板書)二、青銅器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二部分“青銅器”的內容,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并作答。
1、青銅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銅器有哪些的種類?
3、青銅器有哪些特點?(可以通過和舊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工具進行對比,總結歸納。)
教師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圖片。
教師介紹“青銅器時代”和“青銅文明”的概念。
(板書)三、金文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內容和“小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發現最長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歷史價值?
教師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點及歷史價值。
板書設計
初一歷史拓展教案篇15
一、學習目標:
1.了解突厥、吐蕃、回紇、粟末靺鞨、南詔的社會生活;
2.總結唐朝與各民族的關系,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和影響;
3.認識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交流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學習重點:唐朝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體現。
學習難點:唐朝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的原因。
二、自主學習充分準備(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記憶)
(一)隋唐和吐蕃的關系
1.吐蕃是的祖先。7世紀前期,統一青藏高原,都城。
2.時,公主入吐蕃,嫁給。
她入吐蕃的作用:。
3.8世紀初,唐朝又將公主,嫁給。吐蕃和唐朝已經
“”
(二)隋唐和回紇的關系
1.回紇是的祖先,8世紀中期,回紇建立汗國。
2.時,封其首領。
(三)隋唐和靺鞨的關系
1.7世紀末,首領統一各部,建立政權。
2.唐玄宗封其首領為。史稱“”
(四)隋唐和南詔的關系
1.六詔居民,是和的祖先,生活在云南蒼山洱海一帶,后來,
統一了六詔。
2.時,封其首領。
三、小組討論,知識擂臺(交流檢查預習情況)
四、課堂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閱讀材料: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
①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②唐朝時期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什么政策?
③唐太宗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書或背誦)
六、當堂訓練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原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一帶的民族是:()
A.靺鞨B.突厥C.回紇D.吐蕃
2.崇圣寺千尋塔是古代漢族與哪一個少數民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A.吐蕃B.靺鞨C.回紇D.南詔
3.回紇族是今天哪個民族的祖先?()
A.彝族B.白族C.維吾爾族D.藏族
4.體現南詔建筑藝術水平的是()
A。大昭寺B。千尋塔C。布達拉宮D。渤海石燈塔
5.唐朝初年,下列名稱中還未出現的是()
A.吐蕃B.回鶻C.突厥D.靺鞨
6.下列有關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交往聯系的史實,哪一項敘述是不確切的?()
A.唐太宗設置了管轄西域的行政和軍事機構
B.唐太宗先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后又把金成公主嫁到吐蕃
C.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和西域首領尊稱為“天可汗”
D."和同為一家"是吐蕃贊普在給唐朝皇帝的上書中的話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尺帶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書
請回答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與哪個民族的友好關系?
②唐朝與這個民族“和同為一家”的另一史實是什么?(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