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的教案
編寫教案有助于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什么才算好的初一歷史的教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一歷史的教案,供大家參考。
初一歷史的教案篇1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游的機會。”
什么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蕩,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為之一新,歷稱之為“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因為唐玄宗少年時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為了開創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視;
③崇尚節儉,命人燒毀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⑴農業: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沖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開元盛世’農業特點
①興修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商業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布局:城內分為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⑶手工業:
觀看“唐畫中身著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特點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后說:“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因為在唐玄宗統治中后期,,由于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后來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治前期,為了取得良好的統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展生產,提倡節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的新氣象
2、手工業的成就
3、商業城市的發展
布置作業
課后“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初一歷史的教案篇2
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么?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后“學習測評”。
【教學后記】
初一歷史的教案篇3
一、課程標準
1.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文字材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魯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
2.能夠說明山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山區來發展生活的,描述他們生產生活的特色。
3.學會分析山區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與山區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色。
難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讀圖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討論法等。
五、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
欣賞安第斯山脈地區風光,同時配上印第安人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問: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這些風光圖片美不美?
學生答:美!
問: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么美麗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答:想!
(一)尋找安第斯
1.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兩張圖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圖),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安第斯山脈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過幻燈片展示一幅當地圖片,設計問題:“走進山區,探索山區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燈片展示秘魯山區農業活動示意圖】
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人民又是如何利用當地的環境發展生產的呢?
學生回答:低海拔處……高海拔處……
2.【幻燈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脈東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
設計問題:秘魯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的變化原因?
學生整理(教師引導)回答: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高海拔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導致自然景觀呈現垂直變化。
3.【教師引導過渡】
設問:秘魯山區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奇特的生產方式出現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創造出的呢?
學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師出示印第安人圖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遺址圖片。
(三)走進安第斯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目標要求
1)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
2.【學生成果展示】
衣: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極為珍貴,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秘魯人培育出抗寒的馬鈴薯品種,還利用晝夜溫差大發明了常年保存馬鈴薯營養價值的方法。
住:如圖(PPT)
行:駱馬能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饑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展示秘魯國徽】
問題:秘魯國徽左上角是什么動物的圖案?它出現在國徽上面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駱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師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秘魯人“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了?
學生回答: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初一歷史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知道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名稱。識讀“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找出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的具體地理位置,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知道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晉分三家、合縱聯橫的歷史事實,從正反兩面分析諸侯爭霸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檢索資料的能力和集體協作的精神。通過講述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夠稱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利用本課豐富的歷史材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臥薪嘗膽等故事,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為實現理想不畏困難的恒心毅力。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分析、歸納和邏輯思維能力都還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級學生具有極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新的知識并展現自己,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因材施教。
【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難點:本課時間跨度大,人物多,頭緒雜,學生不易掌握。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課程導入
【導入新課】:觀看視頻(多媒體播放)
2700多年前,華夏大地進入了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在那個激蕩的時代,勇者彰顯崛起之勢,智者掀起變革風暴,謀者解開興亡之謎,這就是中華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戰國時代。悠悠歲月沉封了那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時代,留給我們的是古老的歷史斑痕與輝煌而又沉重的夢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七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西周末年,昏聵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最終付出了身死國破的沉重代價,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請同學們在課本中找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和名稱的含義。(學生找出并回答)同學們請注意,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的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形成的時期。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幕:說周王衰落看紛爭四起
看多媒體出示的圖片,從圖片中我們看到東周時期,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權勢,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大大下降,到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憐了。而正是在此時,諸侯國為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下面我們就根據材料來分析諸侯爭霸的原因。通過出示兩則材料來幫助學生分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勢力衰落,諸侯勢力變得強大。二是為了爭奪土地、財產、人口和權力。)實質就是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幕:觀春秋烽火看霸主雄風
春秋時期先后出現了五位霸主,他們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關于春秋五霸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你們知道嗎?(學生回答)
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并結合老師的提示來分析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的原因。(學生分析并作答,教師總結。)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諸侯盟會,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之后起來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這兩國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期最壯觀的景象。
在晉楚爭霸中,晉文公通過城濮之戰一躍成為中原霸主。(教師講解)
雖然稱霸受挫,但楚國并沒有放棄對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莊王時,通過邲之戰,楚國終成春秋一霸。(教師講解)
請一位學生朗讀每課一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學生學習勾踐的優秀品質。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諸侯國銳減到二十幾個。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個國家了,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下面我們來看第三幕:談七雄兼并解戰國風云
戰國初期,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個國家,它們與原來的齊、楚、秦、燕并稱為“戰國七雄”。知道各國的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上中下。介紹戰國七雄的實力變化特別是秦國,由學生扮演角色分析問題。進而導出“合縱”“連橫”。著名的縱橫家秦國的張儀、魏國的公孫衍等。那么,“合縱”“連橫”政策的結果如何呢?請同學們根據材料進行分析,教師進行指導。得出結論:合縱失敗,秦國壯大,為后來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問題探究: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是“在戰斗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根據材料進行分析)
恢弘壯觀的春秋戰國時期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下面來看第四幕:講趣味故事悟歷史智慧
請一位學生生動地講述一個成語故事,然后一起領悟其中的智慧。教師羅列一些相關的故事其啟示。
春秋戰國,紛爭不休,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國家逐漸走向統一。最終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歷史告訴我們,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讓我們把視野移至海峽兩岸,那一彎淺淺的海峽成為無數中國人抹不去的鄉愁,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全世界炎黃子孫共同的心愿和夢想。遙想當年,國弱民窮,山河破碎,梁啟超先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少年中國說》,激勵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努力拼搏;看今朝,國泰民安,復興在即,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齊努力、共奮斗、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祖國的統一大業必將實現。請在座的每一位同學牢記:中華復興,重擔在肩!
活動3【練習】課堂練習
多媒體出示作業:當堂練習。
活動4【活動】課堂活動
請一位學生生動地講述一個成語故事,然后一起領悟其中的智慧。教師羅列一些相關的故事其啟示。
初一歷史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唐朝相關多媒體、唐太宗、武則天人物圖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隋朝大運河開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3、講授新課:
一、唐朝建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2、繼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視納諫著稱。他任命富有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他們是“房謀杜斷”。
5、唐朝時沿用并發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6、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師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親眼目睹隋朝的覆滅,親身參加反隋斗爭,認識到君民關系如同舟水。和學生一起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后,教師小結: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則天:
唐太宗的兒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則天掌權,高宗死后,武則天做了皇帝,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她還破格提拔許多有才能的人,后來的姚崇、宋就是史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郭沫若這樣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三、開元盛世:
武則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四、全課學完后請學生就本課內容,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五、教師小結:
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六、問題探究:
想想上學期所學的歷史知識,比較一下唐太宗和漢文帝有什么共同之處?
七、作業:
制表:設計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附:板書設計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都:長安。
2、繼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時沿用并發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4、“貞觀之治”。
二、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