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方便大家學習。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標: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長(正)方體的體積,體積和容積單位的換算。
2、聽故事,曹沖稱象(大象的質量轉換為石塊的質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體積轉換成水的體積)。故事對于我們的這節課學習是不是會有所幫助,有所啟發呢?
3、觀察(石塊\土豆)的形狀,與長方體或正方體比較引出不規則物體(并板書)。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規則物體嗎?
石塊和土豆再比較,哪個物體更不規則,指出今天我們就來測量石塊的體積。(板書)
二、實驗操作,測量石塊體積。
1.拿出桌子下面的測量工具,根據給出的測量工具,各小組想好測量方案,該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協作:
方案一,取水,測量底面的長和寬,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塊后再測量水面到達的高度,用底面積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塊的體積。(注意點:水的量應適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剛好能讓石塊浸沒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滿水,然后把石塊慢慢放入水中,再將溢出的水倒進量杯中量出水的體積
2.小組匯報各自做法,老師邊聽學生匯報邊板書。(適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體積相當于石塊的體積)(加滿的水:溢出的水的體積相當于石塊的體積。)
真不錯,大家測出了石塊的體積,請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組交換一下測量工具,重新測量石塊的體積,來驗證一下測量的結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兩種方案,還有其他的測量方案嗎?說說看,我們班是不是會出現曹沖第二呢?
預設一:小物體---直接有量杯測出體積。
預設二:把石塊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過石塊,測量水的高度,把石塊撈出,再次測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積乘兩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預設三:當裝的水過高時,我們可以把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加水溢出的水的體積也能求出石塊的體積。
預設四:有稱重的辦法求石塊的體積,把我們量出的石塊稱一稱,看重多少,再根據這對數據求出任意大小石塊的體積。
預設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塊放入長方體空器,往容器內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滿為止,取出石塊,再塞入橡皮泥(壓平,測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積乘容器高度與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塊的體積。……
三、鞏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現真不錯,有些方案老師也沒能想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我們來看看小黑板的題目怎么做。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生獨立完成。)
2.測量一顆跳珠的體積。
數25粒跳珠,放入一個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據水面升高的情況測量出水的體積,再算出一顆跳珠的體積。(學生實驗并計算出體積)
四、總結提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我學會了求石塊的體積,我學會了怎樣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我學會了把一個物體轉換成另一個物體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2
一、教學思想:
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精神,旨在使小學數學教育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實踐能力;在不改變教科書的基本結構和題例的前提下,盡量體現近年小學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些新理念、新措施,以便使修訂后的教科書能更好地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為課堂教學的改革創造有利的條件,盡快地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落到實處。
二、教學內容安排:
本冊教科書共安排八個單元。“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單元安排和主要內容如下。
(一)數與代數(共4個單元)
第二單元—小數乘法
小數點位置變化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小數乘法、積的近似值和乘加、乘減混合運算。
第四單元—小數除法
小數除法計算和兩步計算的小數混合運算,求商的近似值和循環小數。
第五單元—混合運算
相遇問題和簡單三步計算的應用問題,整數、小數三步混合運算,認識中括號。
第七單元—分數的再認識
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通分和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最小公倍數,異分母分數加減和混合運算。
(二)空間與圖形(共3個單元)
第一單元—對稱、平移與旋轉
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圖形的平移、旋轉,在方格紙上畫對稱圖形和將圖形平移或旋轉90°,利用對稱、平移、旋轉設計圖案。
第六單元—土地面積
公頃、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和單位換算,解決關于土地面積和種植方面的問題,借助計算器研究人均面積問題。
第八單元—多邊形面積
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和應用,簡單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
(三)統計與概率(1個單元)
第三單元----統計與可能性
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設計游戲規則,用分數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四)綜合應用(5個活動內容)
繁榮的菜市場----結合“小數乘法”單元設計。用菜市場購物的幾組鏡頭,呈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豐富學生數學應用的經驗,提高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巧測一粒黃豆的質量----結合“小數除法”單元設計。通過如何“測量一粒黃豆的質量”這一活動素材,使學生獲得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驗。
旅游費用----結合“混合運算”單元設計。選擇“十一”長假人們外出旅游的問題情境,進行“旅游費用”的估算。給學生提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機會。
估算玉米收入----結合“土地面積”單元設計。選擇秋天農民估算玉米收入的問題,給學生創造綜合運用空間與圖形、數與代數等方面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素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
公交車上的數學----結合“分數的再認識”單元設計。通過公交車發車時間、買票收入等問題,給學生提供從周圍環境中發現數學問題,綜合運用時間、數的運算、最小公倍數等知識解決問題的素材。
三、各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對稱、平移與旋轉
1.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用折紙等方法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以及有幾條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通過觀察實例,認識圖形的平移與旋轉,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平移或旋轉90?
3.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對稱和旋轉等變換方式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4.在探索圖形變換以及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5.對周圍環境中與圖形變換有關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圖形變換的美妙;能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并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二單元、小數乘法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會運用規律進行小數乘(或除以)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
2、會筆算簡單的小數乘法,會用“四舍五入法”取積的近似值。
3、會進行小數乘加、乘減兩步混合運算,能解決生活中有關小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4、在探索小數點位置變化規律、小數乘法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5、能借助計算器解決問題,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6、體驗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能發現計算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能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第三單元、統計與可能性
1.經歷猜測、實驗、數據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用語言描述;能對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2.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設計一個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能用分數表示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3.在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判斷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4.能通過實驗、列表等方法解決問題,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結果。
5.通過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都可以借助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并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第四單元、小數除法
1、會筆算簡單的小數除法;會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認識循環小數。
2、會進行小數兩步混合運算,能解決現實生活中有關小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3、在探索小數除法有關計算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果的正確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4、能借助計算器探索小數除法計算和循環小數中的問題,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5、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能克服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有借助計算器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第五單元、混合運算
1.結合現實素材,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兩、三步的四則混合運算,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對問題中的數學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3.能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4.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第六單元、土地面積
1、結合實例,體會并認識測量土地面積的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知道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能解決有關土地面積的簡單問題。
2、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土地面積的數學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釋,在解決面積單位換算和有關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做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3、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借助計算器解決問題。
4、對周圍環境中與土地面積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成功體驗;體會用數據說明問題的客觀性,培養用數據說話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環境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第七單元、分數的再認識
1.認識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會進行整數和假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之間的互化。
2.認識通分,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3.會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會進行分數、小數互化,會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和加減混合運算。
4.在進行異分母分數通分、大小比較和加減計算的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5.在解決異分母分數比較、加減等問題的過程中,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
6.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能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第八單元、多邊形的面積
1.利用割補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圖形面積。
2.能綜合運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解決組合圖形面積以及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探索圖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能探索解決面積問題的有效方法,感受有些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結果。
5.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體驗公式推導過程的科學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正確地讀寫百分數能運用百分數表示事物。
2.會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問題
教學重點
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問題
教學難點
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組織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數、百分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備注欄
一、復習舊知
讓學生說說百分數的含義
二、指導練習
1.教科書第73頁第3題
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最后全班講評
2.教科書第75頁第8題
先讓學生理解題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數與所有植樹總棵樹的百分幾。
獨立完成后,全班講評
3.教科書第75頁第10題
先讓學生明白“優秀率”的含義,鼓勵學生找出等量關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書第75頁第11題
先看表,弄清題意,然后獨立完成。
學生匯報全班講評
5.教學“實踐活動”
先組織學生在課堂上交流,體會百分數、分數之間的聯系。
然后鼓勵學生分別總結生活中使用百分數和分數的例子,結合具體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4
教學內容:
3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目標:
1、經歷在100以內的自然數表中找3的倍數的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感悟3的倍數的特征,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特征。
2、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用分析、比較、歸納或猜想,檢驗等方法,并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數學思維的嚴謹。
教學重點:
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難點:
運用3的倍數的特征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理念:
通過活動,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索過程,從中認識3的倍數的特征并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步驟
一、 口動訓練
游戲“搶三十”
游戲規則:老師和學生輪流報數,每人每次至少報1個數,最多報2個數,從1到30按順序連續報數。誰先報到30,誰就獲勝。
老師和學生開始做游戲。
同學們發現:每次都是老師勝利了,為什么呀?
二、眼動與心動
課件出示百數表,在表中找出3的所有的倍數,老師并做標記。
老師一列一列的出示我們所找到的3的倍數,
3、 12 、 21。
6、 15、 24 、 33、 42、 51。
9、 18、 27、 36、 45、 54、 63、 72 、 81。
30、 39、 48、 57、 66、 75、 84、 93。
60、 69、 78、 87、 96。
90、 99。
同學們認真觀察從這些數中你發現3的倍數什么特征呢?吧你
的發現與同桌交流一下。
三、互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總結3的倍數特征。
請小組代表發言。
生1:我發現10以內的數只有3、6、9是3的倍數。
生2:我發現不管橫的看或豎的看,3的倍數都是隔兩個數出現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剛才前面這位同學的猜想是不對的,3的倍數個
位上0~9這十個數字都有可能。
師:個位上的數字沒有什么規律,那么十位上的數有規律嗎?
生:也沒有規律,1~9這些數字都出現了。
師:其他同學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我發現3的倍數按一條一條斜線排列很有規律。
師:你觀察的角度與其他同學不同,那么每條斜線上的數有規律嗎?
生:從上往下觀察,連續兩數都是十位數增加1,而個位數減少1。
師:十位數加1、個位數減1組成的數與原來的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發現“3”的那條斜線,另外兩個數12和21的十位和個位上的數
字加起來都等于3。
師: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其他斜線呢?
生:1,我發現“6”的那條斜線上的數,兩個數字加起來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條斜線上的數,兩個數字加起來的和都等于9。
生:3,我發現另外幾列,除了邊上的30、60、90兩個數字的和是3、
6、9,另外的數兩個數字的和是12、15、18。
師:現在誰能歸納一下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呢?生:一個數各個數位上
數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這個數就一定是3的倍數。
師:實際上3、6、9、12、15、18等數都是3的倍數,所以這句還可以
怎么說呢?
生:一個數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一定是3的倍數。
師:剛才是從100以內數中發現了規律,得出了3的倍數的特征,如果是
三位數甚至更大的數,3的倍數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請大家再找幾個數來
驗證一下。
學生先自己寫數并驗證,然后小組交流,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齊讀3
的倍數特征(幻燈片13):一個數,如果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是3的倍
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四、手動
1、下面這些數中,哪些是3的倍數?
354 160 72 375 820 964 6000
2、課堂活動
0 1 2 3 5 7
(1)選出兩張卡片組成一個兩位數,使這個兩位數是3的倍數,你認為該怎么選?
(2)按上面的想法選出3張卡片組成是3的倍數的三位數,并驗證。
4、判斷題
(1)個位上是3、6、9的數都是三的倍數。 ( )
(2)34() 這個三位數是3的倍數,() 里只能填2。 ( )
(3)除0外,能被3整除的最小數是6。 ( )
(4)9的倍數一定是3的倍數。 ( )
(5)能被3整除的最小兩位數是12。 ( )
5、拓展練習
先求出下面每個數個位上的數的和,看能不能被9整除,再算一算下面各數能不能被9整除,最后總結出9的倍數特征是什么。
162 378 586 6322 981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課堂作業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5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121頁)。
教學目標:
1、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和驗算。
2、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3、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遷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運用通分解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的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練習題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談話: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和分數做朋友。能告訴老師你喜歡和哪個分數做朋友嗎?(學生舉例,師板書分數,在8個左右)
2、現在請你任選其中兩個分數,組成一個加法或減法算式。比一比:誰寫的又快又多
交流匯報,板書算式
你愿意給它們分分類嗎?同桌合作,并說說你分類的依據。
根據學生回答,把板書圈成左右兩塊。
左邊這一組題有什么共同特點?怎樣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你能找一個與“同”意思相反的詞嗎?(異),請同學們猜一猜: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什么?
3、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課
1、巡視導學、自學嘗試:
有勇氣向它挑戰嗎?我們就以+為例,請你用自己的智慧攻克這座新的堡壘。
學生自主嘗試。師巡視,吸取信息,選擇不同算法的學生板演。學生的算法可能有:+=+==1;+=等。
2、思考質疑:
對這些算法你有什么想法?為什么第一種算法是不對的?(得出結論,只有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
3歸納小結:
你認為異分母分數的加法計算應怎樣進行?
板書: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法進行計算。
4、嘗試鞏固
任選黑板上一加法算式計算,同桌交換批改。
5、挑戰減法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異分母分數的加法,請你猜一猜:異分母分數的減法應怎樣計算?(學生主動猜測)
我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我想請大家自己來證明,好嗎?
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算式進行計算,然后歸納方法,并再次進行嘗試。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由收集及整理,小組交流。交流滲透驗算的`方法。
6、小結
誰來說說我們這節課學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它的方法嗎?(補充板書)
三、課堂百草園
1.知識窗
1)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先(),然后按照()法則進行計算。
2)分數的分母不同,就是()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減,要先()化成()分數再加減。
3)分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
4)+=+=
-=+=
+=+==()
2.比一比:小小神算手
+=-=
-=+=
3.填一填:說說為什么這樣填,應怎樣驗算
(1).()+=(2)()-=
4.小小觀察手:先計算,后觀察,再總結.
+=+=+=
+=+=
學生計算,相互校對。說說你有什么發現?把你的發現告訴你的同桌。
師生交流:分子為1,分母互質的兩分數相加,和的分母是加數分母的乘積,分子等于加數分子之和。
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結論嗎?+=(a、b>0,且互質)
如果中間是減號呢?有規律嗎?這個問題留待課后同學們自己去探索。
5.海闊天空:(括號中是兩個異分母的最簡分數,它們可以是……..)
+=
(說明,由于分數沒有錄入,請老師們根據自已需要適當修改)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6
教學內容:
課本79頁到8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運用轉化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公式并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通過轉化,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
多媒體課件
學具:
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五單元的內容《多邊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現在大家來看這幅圖,你在圖中可以找到什么我們以前認識的圖形呢?
指名回答。
同學們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我們都會計算了,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關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探索新知。
1、在學校門口有兩個花壇,一個是長方形的一個是平行四邊形的,同學們這兩個花壇哪個的面積大一些呢?
我們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
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數的過程中要注意如果不滿一格的我們就當半格數,數完后還要把圖下面的表格填好。
把你們小組數出來的結果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一下。
根據剛才填的內容,觀察表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呢?
(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相等,而且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動手數方格以及觀察表中的結果來初步了解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以及它們的長寬與底高之間的關系。
三、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非常好!剛才我們通過數方格知道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關系。下面我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找一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關系是怎樣的。
同學們能不能利用手上的平行四邊形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可以,可轉化成長方形或正方形)
下面大家分小組來進行操作,看你們組能不能用多種方法來進行轉化。在做的過程中大家要注意平行四邊形的大小不能有變化的。
學生根據小組合作的結果在平臺上進行展示。(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法展示出來的)
同學們,從剛才大家的展示可以看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或正方形,那它們是什么關系呢?(演示)
由剛才的演示我們可以得出,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等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板書)
由些我們可以得出:
平行四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表示是:
S=ah
小結:同學們由些我們可以知道,要求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必須要知道它的底和高。
四、實際運用
同學們我們現在可以有辦法知道學校門口的兩個花壇的面積哪個大了吧?
我們不僅可以用數方格的方式,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來知道它們的面積,以后我們主要是通過計算來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
五、鞏固練習。
1、82頁第1題。
2、如右圖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找出存在問題,加以糾正并解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并能利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六、總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S=ah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7
1.小數乘整數。
動物名稱長頸鹿大猩猩企鵝
體重/千克50022540
2.提出問題。
教師:大家認真看圖,誰能告訴我表格中顯示的信息內容是什么?
(學生積極討論,教師指名讓舉手最快的學生回答)
學生:表中顯示的是長頸鹿、大猩猩和企鵝三種動物的體重。長頸鹿的體重是500千克,大猩猩的體重是225千克,企鵝的體重是40千克。
教師:回答得非常好!你對表中信息把握得很準確,其他同學也要多向這位同學學習。現在我們知道了三種動物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如果換作噸作單位,那么長頸鹿的.體重是多少噸?
3.討論分析。
(讓學生在下面分組討論,教師指名讓兩名學生回答)
學生甲:長頸鹿的體重是500千克,要化成用噸作單位的數,只要用500除以1000即可,即500÷1000=0.5,所以長頸鹿的體重是0.5噸。
學生乙:根據我們剛才學的小數除以10、100、1000……的得數的規律,我們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即500千克=0.5噸,所以長頸鹿的體重是0.5噸。
教師:你們兩個的答案都是對的,但第二個同學很好地運用了我們剛才學過的知識,他的方法更為簡便些。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看法嗎?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把你的想法說給對方聽聽。
4.練習鞏固。
教師出示教材第61頁的“試一試”。
大猩猩和企鵝的體重各是多少噸?
讓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之間互相檢查,教師最后統一訂正。
教師要提示學生注意前后兩個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8
學習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材第12—13頁。
學習目標:
1.我能理解因數與倍數的含義。
2.我會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3.我知道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學習重點:
理解因數和倍數的含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學習難點:
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獨學
1.互動分享收獲。
2.質疑探討。
三、合作探究
1.小組討論: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這里講的因數一樣嗎?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組代表交流、匯報。
(3)自讀課本第12頁下面的一段話。
2.自學課本第13頁例1。思考:
(1)18的因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個。
(2)18的最小因數是________,因數是________。它的因數的個數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這樣表示:18的因數
3.組內交流并討論:怎樣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遺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組代表匯報,總結。
5.試試身手(第13頁“做一做”)。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頁綜合應用:設計長方體的包裝方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設計長方體的包裝方案讓學生認識到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表面積與它的長、寬、高的相差程度有關的道理。
2、通過數學活動,運用所學知識,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經驗、方法以及成功的體驗。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策略意識、實踐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驗到,在體積相等的情況下,要使表面積較小,長、寬、高應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學具】
為每組學生準備8個規格為16×8×4(單位:cm)的長方體紙學具盒,包裝紙,直尺,透明膠,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引入
師:觀察自己桌上的學具盒,你發現這些學具盒有什么特點?
生:形狀都是長方體,每個盒子的規格都是16×8×4(單位:cm),每組都有8個。
師:如果我們要將這8個長方體盒子包裝成1盒,怎樣包裝更省包裝紙呢?今天我們就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二、設想與擺放
1、設想與擺放
設想:
(1)要將這些長方體的盒子包裝起來,在包裝的過程中要考慮哪些問題呢?
(2)要達到節省包裝紙的目的,應該考慮哪些問題?學生思考后發表意見:要想節約包裝紙,學具盒中間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擺法不同,所用的紙的大小不同;接頭處盡量不要浪費等等。
(3)明確長方體盒子的擺法不同是造成包裝紙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記錄與計算
(1)你認為造成所需包裝紙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裝紙的面積=所擺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接頭部分用紙量(按2dm2計算)
生:擺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越大,所用的包裝紙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種擺法會更節約包裝紙呢?
師:你們可以先將幾個盒子擺一擺,量出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計算出擺成的不同長方體的表面積,從而算出所用包裝紙的面積,并將數據和計算過程記錄下來。
(3)小組合作:記錄3種不同擺法下的包裝紙用量,并選擇一種用紙最少的方案。
為什么這種方案的用紙量會最少?在全班進行交流。
三、交流與比較
比一比誰的方案用紙少,并分析出用紙量不同的原因。
重點思考并討論:
為什么同樣是將8個學具盒打捆包裝,表面積的大小會不相同?影響表面積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將分析的原因記錄下來。
四、發現與思考
通過本次包裝設計,你有什么發現?
1、物體重合的面積越大,表面積就越小,包裝用的紙也就越少。
2、同樣的體積下,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長度有關,長、寬、高的長度越接近,表面積就越小,當長、寬、高相等時,它的表面積最小。
五、知識拓展
師:解決用料省的問題在生活中有什么意義?聯系實際談自己的想法。
師:現在老師這里有20本數學書,想想看,怎樣擺表面積最小?為什么?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說一說。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10
課題:
列方程解應用題復習(行程問題)
學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問題的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個物體的簡單行程問題的基礎上,初次接觸有關兩個物體運行的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其中體現了“運動方向”“出發時間”“運動結果”等新的運動要素,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以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量關系為基礎,讓學生認識“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課時目標):
1、初步理解兩個物體在一定距離中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幾種常見的數量關系;
2、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系,知道“相遇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兩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擊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畫線段圖分析題目的方法。
教學重點:尋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得出應用題的解。
教學難點:認識相遇的過程中理解運用等量關系的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PPT、練習本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學說明
一、復習引入
1、揭題
2、常見的相遇問題類型(手勢演示)
(1)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2)一車先行,另一車再行,相向而行
(3)同時出發,途中一車暫停,相向而行
二、基礎練習
1、AB兩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車從A開出駛往B地,2小時后,乙列車從B地開出駛往A地,經過4小時與甲列車相遇,已知,甲列車比乙列車每小時多行10千米,甲列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2)找出等量關系
(3)列式
2、兩車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2小時候相遇,這時甲車比乙車多行99千米,已知甲車的速度是乙車的1、4倍,求甲乙兩車各自的速度。
小結:(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車從甲城開往乙城,每小時行75千米,一列客車同時從乙城開往B城,每小時行60千米,兩列火車在距離兩城中點30千米處相遇,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結:(3)到中點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時從學校出發去少年宮,小巧每分鐘走80米,小胖每分鐘走60米,小巧到達少年宮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宮400米處與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時間。
小結:(4)總路程相等
三、鞏固提升
5、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相距250千米的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客車由于上下車停靠幾站后耽誤了半小時,結果貨車行了2小時后與客車相遇,客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6、一輛摩托車以90千米/時的速度去追趕先出發的汽車,已知汽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摩托車4小時后追上汽車,汽車比摩托車早出發幾小時?
7、有甲乙兩個人,甲每分鐘走83米,乙每分鐘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鐘后,甲從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時間剛剛追到離乙40米?
8、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行了60千米后,一輛摩托車也從甲地開出,3小時后與汽車同時到達乙地,已知摩托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5倍,求兩車各自的速度。
四、思維訓練
9、甲乙兩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鐘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鐘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總結評價
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中3個最關鍵的量,所以在新知學習前先搞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相遇問題”的概念較多,如“同時出發”、“相距”、“相遇”、“相對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感性地接觸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體語言讓學生弄明白這些概念,通過生動有趣肢體動作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過畫線段圖理解了兩車行的`路程與總路程的關系,然后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例題,這樣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后通過檢驗求證學生的做法,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列方程解應用題(行程)
相遇問題(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點相等
(4)總路程相等
教學反思:
行程問題應用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節課學習內容是行程問題復習,包含了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教學重點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能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課前的準備,上課的反思,我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深的理解。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很多收獲:
1、合理組織安排教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首先復習“速度×時間=路程”這一行程問題的數量關系,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然后用動作語言讓學生了解相遇問題中經常出現的幾個要素,這樣學生觀察起來直觀、易懂,興趣容易調動起來,并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然后再通過例題讓學生讀題,說等量關系,畫線段圖等手段理解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
追及問題與相遇問題都屬于行程問題,追及問題比相遇問題較難理解,避免學生學習枯燥無味,我在引入環節是以學生身邊的實例為背景引入的。基礎練習1,由學生畫圖獨立完成,達到復習相遇問題的特征及相等關系;練習2的出現是對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節課所復習的第二個內容,相遇和追擊形成對比,區別不同。由于例題及變式練習是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其內容又處在同一背景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幾個問題間的聯系和差異,使學生明白此類應用題的特征,進一步提煉解應用題的一般思路。
2、運用線段圖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
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解應用題的關鍵是審題,理解題意,找到相等關系。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借助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線段圖中各量間的關系找到題目中隱含的相等關系,從而解決問題。在講解例1時,安排學生讀題畫關鍵詞語,動手演示理解題意,教師教給學生畫線段圖,運用線段圖找到相等關系。在變式練習及例2教學中,由學生嘗試畫線段圖尋找相等關系,學生能很快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運用線段圖分析比較數量關系,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繁為簡,使等量關系更明確,為學生理解題意加起橋梁。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間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系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有學生合作學習,動手畫圖找相等關系,但時間短,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真正體會線段圖的作用。學生認真畫圖后,我感到純是模仿較多,不會借助線段圖找相等關系。應該好好分析線段圖的用途,是解決較復雜問題常見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時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好教學內容外,一定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4、分層遞進,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在練習中組織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練習。運用變式練習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題意,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理解題變意不變,方法也不變。拓展題的設計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再思考,以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總之,讓學生經過多層次的練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總之,在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要借助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清題意,尋找各量的關系。我感到學生的困惑是讀不懂題意,找不到各量間的關系,不會列方程。通過反思,我再講應用題時,不要快,題目不要貪多,要精,有典型性,適時變式練習,抓各量之間的關系,盡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時刻伴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11
教學目標
1、掌握整除、約數、倍數的概念.
2、知道約數和倍數以整除為前提及約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教學重點
1、建立整除、約數、倍數的概念.
2、理解約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3、應用概念正確作出判斷.
教學難點
理解約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課件演示:數的整除下載)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觀察算式和結果并將算式分類.
除盡
除不盡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導學生回憶:研究整數除法時,一個數除以另一個不為零的數,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4、尋找具有整除關系的算式.
板書:15÷3=515能被3整除
5、分類除盡
除不盡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進一步理解”整除“的意義.
1、整除所需的條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數)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數)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數和除數都是小數)
(2)引導學生明確: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a、被除數和除數(0除外)都是整數;
b、商是整數;
c、商后沒有余數.
板書:整數整數整數(沒有余數)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兩個數,理解整除的意義.
(1)討論: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兩個數相除,那么必須滿足幾個條件才能說a能被b整除?
(板書:a÷b)
學生明確:a和b都是整數,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
(板書:a能被b整除)
(2)繼續討論:在什么情況下才能說a能被b整除?(板書:b≠0)
學生明確:整數a除以整數b(b≠0),除得的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也可以說b能整除a).
3、反饋練習.
(1)下面的數,哪一組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與”除盡“的聯系和區別.
討論:綜合以上所學知識討論,”整除“和”除盡“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區別?
(舉例說明)
(二)約數、倍數的意義
1、類推約數、倍數的意義.
(1)教師講解:15能被3整除,我們就說15是3的倍數,3是15的約數.
(2)學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們就說,24是2的倍數,2是24的約數.
10能被5整除,我們就說,10是5的倍數,5是10的約數.
a能被b整除,我們就說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3)討論: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兩個整數,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說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在數a能被數b整除的條件下)
(4)小結:如果數a能被數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或a的因數).
2、進一步理解約數、倍數的意義.
(1)整除是約數、倍數的前提.學生明確:約數和倍數必須以整除為前提,不能整除的兩個數就沒有的數和倍數的關系.
(2)約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學生明確:約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
(3)反饋練習:
A、下面各組數中,有約數和倍數關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
a、8是2的倍數,2是8的約數.()
b、6是倍數,3是約數.()
c、30是5的倍數.()
d、4是歷的約數.()
e、5是約數.()
3、教師說明:以后在研究約數和倍數時,我們所說的數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學例2:12的約數有哪幾個?
(1)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
(2)匯報、板書:
12的約數有:1、2、3、4、6、12
(3)練習:15的約數有哪幾個?
(4)學生明確:
一個數的約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約數是1,的約數是它本身.
5、教學例3:2的倍數有哪些?
(1)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
(2)匯報、板書:
2的倍數有:2、4、6、8、10......
(3)練習:2的倍數有哪些?
(4)學生明確: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進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礎上又學到了什么?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課題: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四、隨堂練習
1、下面的說法對嗎?說出理由.
(1)因為36÷9=4,所以36是倍數,9是約數.
(2)57是3的倍數.
(3)1是1、2、3、4、5,...的約數.
2、下面的數,哪些是60的約數,哪些是6的倍數?
3412162460
教師說明:一個數可以是另一個數的約數,也可以是某個數的倍數.
3、下面的說法對嗎?為什么?
(1)1.8能被0.2除盡.()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數.()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數.()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約數.()a能被b除盡.()
五、布置作業
1、先寫出下面每個數的約數,再寫出下面每個數的倍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各寫5個)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適當的數.
六、板書設計
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探究活動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12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整體1,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難點:充分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你能舉出一些分數嗎?說說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義?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再認識》。
(二)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活動一:分筆游戲,體會單位一
1、分筆活動,找4名同學拿著自己的筆來到講臺。(筆數是2的倍數:4、4、6、8)
2、請你們4名同學拿出自己筆的1/2,看誰拿的又快又準。
3、另找4名同學檢查。
4、同學們自己說說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師提問:他們都是拿出全部筆的1/2,可是拿出來的筆卻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每位同學的總數不一樣)
6、師總結:最初每位同學筆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們的1/2也不同。原來分數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活動二:教材P34說一說。
1、帶著新的認識,我們來判斷兩個小朋友看的書一樣多嗎?
2、小剛和小明都看了各自書的1/3,他們看得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饋。
3、師總結:因為書的薄厚不同,也就是總頁數不同,所以兩人看的頁數也不同。(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況下,他們讀的一樣多呢?(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5、請同學們再幫老師解決一個問題:王興國吃了一個蘋果的3/4,李曉陽也吃了一個蘋果的3/4。王興國說:我倆吃的一樣多。李曉陽說:我吃得比你多。他們誰說得對呢?
(三)鞏固練習
1、教材P34畫一畫。
2、教材P35練一練第一題、第二題。(在練習中,針對錯誤比較多的,進行集體講解,少的則個別講解)
四、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采取以小游戲為開篇來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在教學和練習中我重點強調了平均分和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學生在練習時,也能體會到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嘯捐款一題。但在練一練第一題寫分數時出現錯誤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書中沒有平均分,而是要畫一條輔助線和旋轉圖形。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讓學生在模擬旅游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系列“春游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需要用數學。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初步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學生的獨立、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尊老愛幼,關愛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
學會解決旅游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在解決問題時,學生能選擇較合理的策略。感悟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活動表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引出春游的課題
1、詩歌欣賞:《春天來了》,這是一首學生在語文考試中自己創作的詩。這么優美的詩,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這美好的春天里,同學們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課題。 2、你喜歡旅游嗎?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樂,但在旅行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問題,要同學們一起解決。讓我們出發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數學問題
1、選擇合適的租車方案
(1)出示租車信息:一共有40人參加春游活動,有兩種型號的車可供選擇,大車租金每輛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車租金每輛120元,限坐乘客12人。請你算算怎樣租車最省錢?
(2)先讓學生估估、猜猜。與小組同學討論后把租車方案填在課本上。
(3)租車方案 怎樣租車最省錢?
大車 | 小車 | 可坐人數 | 租金(元) | |
方案一 | 3輛 | |||
方案二 | 2輛 | |||
方案三 | 1輛 | |||
方案四 | 0輛 |
(4)匯報結果后總結方法:最省錢的策略是,車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滿,空位必須盡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輛大車和2輛小車的方案最合適。
2、快餐店用餐
師:到達目的地,同學們玩得真開心,轉眼到了吃中飯的時間了。導游把大家帶到一家快餐店用餐,這里的食品真豐富,有涼菜、熱菜、主食、飲料等。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你最喜歡的食品。
(1)與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再把自己的選擇填在課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錢?(提醒學生別浪費。) (2)匯報結果,看看大家都選了哪些營養又美味的食品。
3、買紀念品回家
師:在快樂的游玩中時間過得真快,到了該返回的時間了。導游把大家帶到一家紀念品商店,讓同學們買些紀念品帶回家。
(1)與小組同學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淘氣遇到的問題怎么解決?為什么先給爺爺買拐杖?
(2)根據圖中的信息回答問題。并提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再解答出來。
(3)如果你有20元錢,你準備帶什么紀念品回家?說說理由。
三、寫數學日記
師:同學們,愉快的一天結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開心吧?而且用你所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樂與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請你把它記下來吧。你這一天是怎么過的,在游玩的過程中解決了哪些數學問題?有什么感受?請按下面的格式寫一篇數學日記。
_____年___月____日 星期( ) 天氣:
四、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課后延伸:清明節到了,如果學校要帶六年級的同學們去茅家嶺烈士陵園掃墓,你能不能設計一個旅游計劃?(填在課本第38頁),下節課在班上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請你試試吧。
板書設計:
旅游中的數學——春游
1、租車 2、用餐 3、買紀念品 4、寫數學日記 5、設計掃墓計劃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并能正確解答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找到與求路程應用題的內在聯系.
2.正確分析解答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
掌握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一)出示復習題
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過3分鐘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遠?
1.畫圖,列式解答.
2.訂正答案
3.小組討論:試著改編一道求相遇時間應用題.
二、探究新知
例4.兩地相距270米.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過幾分兩人相遇?
1.討論:復習題的線段圖該怎樣改一改.并試著畫一畫.
2.聯系復習題的解法,嘗試解答
3.訂正思路
想法一:兩人相遇時,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幾分走270米,就是幾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據復習題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依據乘法的因積關系可得:
相遇時間=路程速度和.
三、反饋調節
兩人同時從相距6400米的兩地相向而行.一個人騎摩托車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騎自行車每分行200米,經過幾分兩人相遇?
1.學生獨立分析解答.
2.訂正答案.
3.質疑:對于求相遇時間應用題還有什么問題?
4.教師提問
(1)要求相遇時間題目中需告訴我們哪些條件?
(2)例4與復習題之間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區別?
四、鞏固練習
(一)從北京到沈陽的鐵路長738千米.兩列火車從兩地同時相對開出,北京開出的火車,平均每小時行59千米;沈陽開出的火車,平均每小時行64千米.兩車開出后幾小時相遇?
(二)兩艘軍艦同時從相距948千米的兩個港口對開.一艘軍艦每小時行38千米.另一艘軍艦每小時行41千米.經過幾小時兩艘軍艦可以相遇?
教師提問:怎樣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三)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670米的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第一隊每天開12.6米,
第二隊每天開14.2米.這個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時兩隊各開鑿多少米?
(四)長沙到廣州的鐵路長726千米.一列貨車從長沙開往廣州,每小時行69千米.這
列貨車開出后開往廣州,每小時行69千米.這列貨車開出后1小時,一列客車從廣州出發開往長沙,每小時行77千米.再過幾小時兩車相遇?
五、課后小結
我們今天所學的相遇問題與以前學習的行程問題有什么主要聯系和區別?通過學習你有什么體會?
五年級數學教案設計篇15
2、5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內容】
2、5的倍數的特征(教材第9頁例1,教材第11頁練習三第1~2題)。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
2.知道2、5的倍數的特征,會判斷一個自然數是不是2和5的倍數。
3.培養學生的觀察、猜想、分析、歸納的能力,愿意與同學交流自己發現的結果,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通過探索發現2、5的倍數的特征,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和5的倍數。
【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玩個猜數游戲,好嗎?你們任意說出一個自然數,不管是幾位數,我都能很快的判斷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數。不信可以試試看。
學生報數,老師答,同時請大家驗證。
師:同學們的眼神里閃現出驚訝的目光。你們想知道老師為什么不計算就能馬上判斷出來嗎?學了今天的知識,你們就知道老師猜數的奧秘了。
板書課題:2和5的倍數的特征。
【新課講授】
1.探索5的倍數特征
(1)引入百數表。
(2)出示課件:百數表,在這些數中找出5的倍數,寫出來。
(3)你們找的數和老師找的相同嗎?(課件出示百數表)
(4)觀察5的倍數,你有什么發現?把你的發現說給同桌聽聽。
(5)歸納:誰來概括一下5的倍數到底有什么特征?板書:個位上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
(6)驗證:除了這些數以外,其它5的倍數也有這樣的特征嗎?請舉例驗證。請你寫一個多位數,并且是5的倍數。
(7)過渡:學習了5的倍數的特征有什么好處?師隨機在黑板上寫一個數,讓學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數。
(8)練一練:下面哪些數是5的倍數?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過渡:那172是幾的倍數呢?請同學驗證。2的倍數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們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數特征
(1)猜一猜:根據研究5的倍數特征的經驗,你猜一猜2的倍數可能會有什么特征呢?
(2)課件出示:百數表找出2的倍數。(小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數)
(3)匯報后,觀察2的倍數的特征,看看你剛才的猜測是不是正確。
(4)歸納:2的倍數有怎樣的特征?
板書: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是2的倍數。
(5)驗證:除了這些數以外,其它2的倍數也有這樣的特征嗎?請舉例驗證。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數是2的倍數?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
3.奇數、偶數的再認識
自然數按是不是2的倍數來分可分為奇數和偶數兩大類,2的倍數都是偶數,不是2的倍數就是奇數。
4.那么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數中找出2的倍數;
(2)在2的倍數中找到5的倍數。
比較: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都是看什么?
結論:個位上是0的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9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1頁練習三第1~2題。
【課堂小結】
1.現在,你們知道老師猜數的奧秘了嗎?現在老師說數,請同學們判斷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數。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2、5的倍數的特征
個位上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
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是2的倍數;
個位上是0的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教學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給學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創設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做他們想做的,在做的過程中觀察知識,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質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真正領略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