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電子版教案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整合教學計劃、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高二語文電子版教案參考,希望對大家寫高二語文電子版教案有幫助。
高二語文電子版教案篇1
教學流程:
第一教學板塊——了解作者,知曉背景。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詞贈之云……此詞流播,金主亮聞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p>
此詞的創作年代也可據此定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這也是《樂章集》中所能考訂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詞。
北宋初期,歷經五代戰亂,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萬人家,堪與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鋪陳其繁華。
《望海潮》是柳永創制的新詞牌,錢塘江潮是天下奇觀,調名當取其意。
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結合注解了解詞的大意。
2.強調以下詞語的音、形、義:
⑴形勝:地理形勢重要。
⑵參差:形容樓閣高低不齊。
⑶天塹:天然的壕溝,此處形容錢塘江的壯闊。塹,qiàn。
⑷重湖疊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麗。
⑸高牙:原指軍前大旗,因旗桿以象牙為飾而得名。詞中代指__孫何。
⑹異日圖將好景:畫下來。將,助詞,無實義。
3.本詞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錢塘”的繁華?
提示:歷史沿革、城市規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觀、生活圖景等方面。
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鑒賞形象。
1.若把“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句中的“卷”改為“推”好不好,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濤卷霜雪”表現了錢塘江潮來時波滾浪翻,排山倒海的氣勢,用“推”則顯得比較平板,力度與氣勢均沒有“卷”強,對浪花飛濺的情態描寫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表現了怎樣的生活情景?
提示:這幾句極富生活情趣,晴天麗日,處處音樂悠揚;菱舟泛夜,傳來陣陣歌聲;老叟怡然垂釣,幼童嘻嘻采蓮,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第四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背誦《望海潮》,討論: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詞有點,有染”,說的是詞的一種表現手法“點染”,它既有抽象的評點,又有具體的描述,二者緊密相連,表現鮮明的情志。本詞就運用了“點染”的手法,請加以說明。
提示:上闕先點“錢塘自古繁華”,然后展開描寫,“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運用動靜結合、比喻、夸張等手法,極力鋪排,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詞。
2.充分發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寫成一段繪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高二語文電子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了解科學、認識科學。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高維空間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所以,教學重點是文章內容,而不是相關的科學知識。相關知識教師有所了解,能幫助教學課文即可,不必教授給學生。
教學方法:師生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成為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了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后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2.本文的基本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導我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倍巴甑膬杉な隆弊鳛槲恼碌闹饕獌热荩质枪矔r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
結構如圖:
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3.本文的基本內容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此谱髡呱倌陼r的思維超出同齡人,其實只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動人心”,是因為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當成一個“偵探故事”來閱讀、探究,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秘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這是成為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③高中時代,本應“在棒球場或籃球場玩?!?,享受青春年華,但作者卻“找遍周邊地區大量的電子倉庫,裝配必需的硬件設備”,在“學校的足球場中纏繞22英里長的銅線”,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
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第二課時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本文布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并沒有從童年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為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啟發、引導他研究的,這里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為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并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秀科學家最為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局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秘,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戲”,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_,不受外界的_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薄翱茖W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p>
(2)“它們為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秘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
(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為是“奇跡”,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為“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自以為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
(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里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
(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為他們只愿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不能在實驗室里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課文中閱讀_空間歷險故事和統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容,對“教育歷程”的敘述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歷險故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興趣;而閱讀統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高中階段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為此而必須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著“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為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啟迪。
五、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查字典語文網有全面的語文知識,歡迎大家繼續閱讀學習。
高二語文電子版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理解“燈”“燈光”的象征意義。
2.學習本文作者展開聯想,逐層深入地剖析事物內涵的寫法。
3.學習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燈”“燈光”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背景知識介紹:
1.請學生于課文結束處看到本文寫作時間:1942.3
2.你知道此時的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嗎?學生分析這段時期的國內形勢。
3.教師補充。
4.學生回憶學過的巴金的作品,簡介巴金。
巴金的經歷需簡介,著重點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氣與熱情,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蘊含的力量。
二、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形式:學生依次逐段朗讀課文。聽讀者注意讀者的情況,并思考如下問題:
要求:(1)讀罷全文,你能發現作者的感情變化嗎?請用具體詞語例證,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變化。
(2)全文哪些段落寫燈光?
討論明示:
(1)作者情緒由低落悲觀轉為樂觀__。第一段的“窒悶”,尾段的“微笑”,可以顯示燈光令其感情變化。
(2)3-12段寫燈光。
難點:2段到底有沒有寫燈光?應該說涉及了燈光,或說暗寫側寫燈光,作者對于燈光已感覺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漸談”以至“終于分辨出來了”,這過程變化靠得是燈光,第3段的內容也恰恰是這一結論的注腳。
三、討論課文結構內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線索。本文線索是燈光。引導學生依課文內容總結出本文的內容脈絡。
明確:眼前/現實燈光回憶燈光聯想燈光眼前/現實燈光
2.如果我們寫這篇文章,多會從回憶燈光后,便以議論抒情性的語言來剖析挖掘燈的內涵,可是作者卻聯想三個故事,繼續實寫燈,目的何在?
導析:
(1)請為三個小故事添加標題,概括其內容。
(2)兩個神話故事可否去掉一個?為什么?寫第三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聯想燈光的目的何在?
明確:
(1)
a哈里希島的故事:長明燈,盼歸之燈,姐姐點燈照亮漁人歸途,長夜孤燈。
b愛之光、希洛與利安得爾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為第一個故事中的燈是指路的燈,第二個故事中的燈是精神的燈,燈中蘊含著勇氣與希望。二燈光內涵不同,第二個故事中的燈不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寫第三個故事目的在于顯示燈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盡,但就是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燈光照亮,燈光為他帶來了人間的溫暖和美好的情誼,帶來了生活的希望與信念,燈的內涵在這個故事中進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聯想燈光,作者是借此來剖析挖掘燈的內涵,讓人們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認識燈的作用,這自然比用議論抒情的方式來講燈的內涵更形象,更能開闊人的思維。而且這幾個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現實與理想,古代與現代,中國與外國,人們對于燈的感情都是一樣的,燈的意義更明了了。
四、小結
思想內容的小結:
歸納燈包含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傾向。
藝術手法的小結:
象征手法的運用。
善于運用聯想來感性地揭示文章內涵的寫法。
五、作業:
以“燈”為題,用象征手法寫一篇揭示“燈”燃燒自己,造福人類的品質的文章,600字左右。
高二語文電子版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2.從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容表現得搖曳多姿)。
【教學方法】:評價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后,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轉入倫敦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貒暗闹饕碜鳌段乃囆睦韺W》《詩論》,開華人美學研究的先鋒。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迄今無人敢代他的地位,無作品敢代替此書。他早年就讀愛丁堡大學時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國時期出版業的一大景觀。-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
朱光潛腳踏著中西文化,穿越20世紀,與苦難中奮斗的中國一同走過從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淺近而深奧的大書。我們對他的理解,只限于現在閱讀的《咬文嚼字》,相信通過今天的閱讀,同學們一定回收益匪淺。
二.思考問題(讀書),教師板書字詞。
1.第一個實例,“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兩句話有什么差別?你得到什么啟示?
2.讀《史記》的原句和王若虛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體會?
3.先想想“僧推月下門”好,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再讀課文的分析,你從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詞(學生看書思考間隙,教師板書)。
1.選出注音無誤的一項(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錙銖(zizhu)
B沒鏃(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
C蘊藉(yun)累積(lei)憎惡(zengwu)便宜(pianyi)
D尺牘(du)灞橋(ba)剝啄(zhuo)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釋有誤的是(B)
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尺牘:書信一川煙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
C蘊藉:含蓄拘禮:限制游離:不確定的
3.辨析詞語:
①斤斤計較——錙銖必報
②順暢——通暢
③簡潔——簡練
四.解題: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買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題,并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層(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什么區別?有什么啟示?
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Z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星閺娏?。
→啟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個好小子?!薄砑俣ㄕZ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啟示:B.結構不同,不合邏輯
→啟示:C.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度。
2.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說服力。
3.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例子來源于名家名篇。啟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層(3、4段):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1.為什么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修改后的句子為什么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之意。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總之,說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啟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啟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地表情達意。
(三)分析第三層(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2.世人與錢鐘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錢鐘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啟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從文字表達的意境。總之反復強調: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強調語言是跟著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總結:第一部分舉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高二語文電子版教案篇5
《雨霖鈴》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宋詞相關知識,及柳永詞作的特點和創作風格。
2積累字詞及名句,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方法
1通過感受形象,領會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和所表現出來的意境美,體會作者低沉傷感之情。
2品味語言,學習藝術特色,掌握鑒賞詩詞的基本技巧。
情感態度價值
培養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使學生感受詞的魅力,感受古人離別時幽怨傷感之情,傷離別,重真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2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教學方法: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離別是永恒話題,穿越時空,永駐于歲月長河。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熘灸Α对賱e康橋》
二、詞的相關知識
詞的起源:興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發展到高峰。詞即歌詞,指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即詞是詩的一種,所以又稱“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歌詞”等。
慢詞是宋詞主要體式之一,“慢”是延長引伸的意思,歌聲延長,就唱鍀遲緩了。
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簡介
(1)(約980--約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穹挪涣b,擅長詞曲,熟悉許多歌妓,經常流連于秦樓楚館,為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還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當時有人向仁宗舉薦他,但仁宗聞其名說:“此人任從風前月下淺斟低唱,豈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詞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這種打擊后,別無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一帶過著流浪的生活。大約在少年時的“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54歲方考取進士,做過幾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陽,家無余財,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詞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詞卻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者,也是第一個大量寫作慢詞的詞人。他的詞在當時便為人傳唱,據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制了大量適合于歌唱的慢詞。柳永在與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時他深深了解歌伎們的生活,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感情真摯。《雨霖鈴》便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已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解題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時舊曲翻制而成。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五整體感知
1齊讀《雨霖鈴》(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明確:哀婉、悲傷、凄清,指導誦讀,糾正字音。
2播放音頻,讓學生把握感情基調。
3說說作者是如何通過寫景(選擇什么意象)來準確傳情的。
意象:
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
柳、風、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精讀課文
1、上闕分析: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p>
1)起首三句寫什么?是情?是景?(寫景)
點明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2)地點(長亭)時間(晚上)季節(秋季)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明確: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凄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蟬,秋有蕭索感受,而蟬在凄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著長亭。所以,起首句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凄切”。
“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1)這寫什么?(寫情)明確: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難舍難分。
2)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心思。為什么?
明確:正專注于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尖銳。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p>
你怎么來看待這句的意境美(引導學生發言)明確: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話呢?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明確:這句寫什么?(寫景)“念”字后“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扒Ю铩币韵?,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可謂濃矣;既日“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壓抑、苦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2、下闕賞析: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下片換頭寫情,嘆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皞麆e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案强袄渎淝迩锕潯币痪?,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凄涼的秋季,多么難以忍受!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寒蟬凄切)
明確:前后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凄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后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確:詞中有畫,景中含情。聯系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后,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后?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么樣的聯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明確:關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后,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學生自主討論)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敖裣菩押翁?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皸盍丁?、“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
3)詞人采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倍潼c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痹谏蟽删涞幕A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凄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悵觸而已。
2)“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氨憧v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鐘情之殷,離愁之深。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如此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七整體歸納: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并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誦讀時注意體會詞融情入景的特點。詞中采用了虛實相濟的寫法,別時場景實寫,別后情景虛寫,虛實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哀婉、無奈、凄清的別離氛圍。
八拓展思維:鑒賞詩歌的技巧?
1總思路:意象——意境——表現手法——情感(通過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描繪怎樣的畫面?表達什么感情?)
措施:看題目,典型景物,關鍵字詞。
2你最喜歡那句話?原因是什么?
九板書設計:
雨霖鈴
景情
別前寒蟬驟雨長亭悲戚
(實)
別時蘭舟煙波暮靄楚天不舍愁苦
(實)
別后楊柳曉風殘月孤寂落寞
(虛)
十總結: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味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不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作業:背誦,把詞描寫成片段。
十二教學反思
高二語文電子版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標:加強誦讀,培養學生文言文的誦讀語感;培養學生能夠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正確的歷史觀和獨立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1.加強誦讀,學習本文鋪陳渲染、氣勢酣暢的語言特點,注意在誦讀中積累語感。
2.討論秦王朝興衰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作者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
教法學法
1.教法:講授法課堂討論法練習法
2.學法:朗讀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借助課文的注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授課文,領悟寫作意圖,了解作者政治主張的進步性與歷史局限性。
教學準備
朗讀課文,借助課文的注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進行翻譯,課上組織競賽;
搜集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識記文學常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部戰國史簡直就是一部戰爭史。幾千年以來,“弱肉強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被打破。兩千多年前,當秦始皇做著千秋萬代掌權的美夢的時候,一群疲憊的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輕而易舉地攻破秦國“金城千里”,導致強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斑^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共同探討。
(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可以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上課時相互交流,教師出示課件補充)
二、整體感知
(一)播放課文朗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二)讀全文后回答,這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三)默讀,分組討論: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是什么?
明確:“攻之勢”體現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強大──鼎盛?!笆刂畡荨斌w現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統一天下到覆滅。
(四)請各小組討論文章結構,用列表的.形式劃分并展示。
三、翻譯課文
(一)翻譯競賽:請各小組代表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地方,請本小組成員及時糾正補充,看哪一組翻譯得更準確、通暢、優美生動。
(二)指導要點:
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美生動。高考中要求“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容”,并有一定的翻譯題,因此,我們在平時就要做到譯文的“信、達、雅”。一般在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么,譯文中有沒有譯錯的詞語或遺漏的詞語。
2.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慣。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
四、小結
學習古文要注重積累。從實詞、虛詞的用法到各種句式,整理歸納,不斷積累,才能提高翻譯水平,增強理解能力。
五、作業
整理歸納全文文言語法現象,包括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課時
一、研習新課
分成小組,進行討論,采用競賽法回答問題,看哪個小組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一)“過秦”,即言秦之過。作者以秦的興亡史實為基本依據,采用對比方法,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地指出導致秦亡的過失,這充分體現在第⑤段議論中。請學生朗讀第⑤段,思考以下問題:
1.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數學符號“〈”連結排列起來。
2.“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項對比的句子。
3.說明作者是如何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結論的。
點撥:作者議論秦的過失,首先肯定地理條件沒有變,接著采用多項對比的論證方法,層層推進。最詳細的是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從各個角度對比,極言陳涉弱小;其次是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強調秦朝的強大。九國與秦的對比包含在上面第二個對比中,不夠明顯,但從課文第2段“秦人開關延敵”等句中已經明確。不能忘記陳涉與秦朝的對比。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訴我們秦亡的原因,也點明了課題“秦之過”。當然,“秦之過”主要是“仁義不施”而非“攻守之勢異也”。這一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復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綱目。
(二)“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①-④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先從第⑤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后讀①-④段,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從各段中找一句表明“興”或“亡”史實的句子。
點撥:“攻”是以雍州之地為本,依靠權謀武力,擴張土地,奪取天下,吞并六國;“守”是以整個天下為本,采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從諸侯變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強大,結果卻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層的七字排偶句,寫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統一六國的巔峰?!芭d”指秦國強大起來,不能用表達措施的句子來表明,而要選擇能夠表現一個階段強大的句子。
(三)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找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并加以解釋,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明確: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4)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
(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已經蘊藏著導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一天下,攻守之勢轉化以后,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致大規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采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鑒,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治者施仁政。
點撥:“仁義不施”,換種說法是“施行暴政”,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現,在固守天下中表現得尤為厲害。主要體現在治國措施中。
二、小結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翘峁┙o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夸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說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三、布置作業
(一)進一步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敘多于議、理寓事中的特點。
(二)細讀文章,找出自己認為寫的的地方,如語言、寫作特點、表達特色等,在班內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