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
寫教案時,需要注重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設計,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以便提高教學效果。這里分享一些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下載,供大家寫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參考。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1
教學目標:
1、會列舉化學與社會的關系的例子。
2、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觀察、對比和分析,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交流與討論。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識到科學精神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交流討論。
教學重點、難點:實驗的探究。
教學過程:
設置化學情景:展示化學在古代的成就,說明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化學。
一、化學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
1、我們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們都在與多種多樣的物質打交道。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的角度討論身邊的物質,如:水、空氣、食物、燃料和衣物,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給人類更多的新物質:塑料、橡膠、各種各樣的合成材料,這些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
討論:人們身邊的物質,激發學生的興趣。
2、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物質是怎樣得來的?為什么不同的物質性質不同?某些綠色植物是如何將水、二氧化碳轉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質、脂肪在人體中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吃的食鹽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觀察與思考:碳酸氫銨的分解
閱讀:學生分析推測。
實驗:碳酸氫銨的分解,簡單介紹儀器。
學生觀察現象:白色碳酸氫銨固體逐漸減少、試管口有白汽冒出,聞到刺激性氣味。體驗實驗結果并與剛才的分析作比較,讓學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學的重要。
二、化學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
1、觀察與思考:鐵絲生銹
現象:鐵絲生銹了,燒杯中紅色的水倒吸入導管中。
初步分析實驗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明確,觀察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環節,要學會觀察。
2、體會化學工業的作用
觀察與思考:火柴的燃燒
比較實驗現象的差異:火柴燃燒后紅色的液體顏色變淡而木柴燃燒后則沒有明顯變化,引導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重視理解環境問題。
三、化學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把學生引進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發現,DNA結構的發現,克隆多利綿羊,高能燃料可以推進火箭,半導體硅晶片可用以造計算機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導纖維,高強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飛機的防熱瓦、納米材料等。交流化學科學的發展,列舉生活中的例子。
練習與實踐:P9123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使用氫氣、天然氣(或沼氣)、石油液化氣、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懂得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燃料。
2.列舉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燃料的選用來培養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2.通過討論,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燃料對環境影響的學習來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2.通過實驗和討論逐步養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實踐的科學精神。
數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1.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
2.新能源、新燃料的開發和利用。
難點:1.對燃料燃燒產物的分析。
2.新能源、新燃料的開發和利用。
教學過程
一、導課(約5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近年來人類患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的數量在逐年增加,南極的冰川融化也在加速,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因為空氣污染,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提出人們關心的問題,用一連串的問題增強學生回顧學過的知識和新的懸念
提問:那么又是什么污染了我們呼吸的空氣呢?是什么使全球變暖呢?思考,回答:是一些有害氣體污染了空氣;二氧化碳過多形成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
提問:那么這些有害氣體,以及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生可能回答不出此問題,思考,急于知道答案。
引入新課:(板書:課題三使用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進入課堂情境。
二、燃料燃燒對空氣的影響(約30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展示幻燈片,把問題給學生,展示答案思考、回答相關的問題回顧學過的知識
給學生發放實驗藥品及器材,展示學生要做的實驗1和實驗2進行探究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回答相關問題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展示酸雨的成因及危害觀看幻燈片增加感性認識
提問:酸雨可能對環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可采取怎樣的防止和保護措施?思考、回答問題(酸雨可能會破壞植物的生長,腐蝕建筑等;減少工業廢氣的排放)。通過實驗聯系實際
小結:煤燃燒都能產生什么?各引起什么樣的后果?一邊聽問題,一邊思考并集體回答善于歸納總結
汽車尾氣的污染、相關的問題思考,回答知識的聯系
提問:那么如何來減少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呢?分組討論,總結歸納防治措施:
知識的由于
小結:總結展示產生污染的原因:思考、并想有關內容學生養成歸納總結知識的習慣
三、使用和開發新的燃料及能源(約10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導設問:既然煤和石油在燃燒時都會對空氣造成污染,那么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思考,回答:可以開發一些新的環保燃料替代煤和石油。增加懸念
提問:在實驗室我們常常用酒精作為獲取熱量的燃料,因為酒精燃燒不但方便,而且還不會產生有毒氣體,那么試想一下我們可不可以用酒精來替代煤和石油呢?思考,回答:如果酒精的制取方便,又能夠大量生產,酒精就可以作為一種新燃料替代石油或煤。知識之間的聯系
展示相關的幻燈片,酒精使用不利的一面是什么?引導學生寫出化學方程式,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書寫化學用語的能力
引出氫氣也是一種環保燃料,讓學生寫出氫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寫出化學方程式。
討論:與乙醇作比較,看看哪種燃料更清潔?但它的使用又受什么的限制?思考客觀的看待問題
聯系實際:我們可以直接利用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哪些新能源呢?聯想我們跟前的討論,思考,回答:我們可以利用太陽能,這樣既環保,又節約能源;青銅峽水電廠就是利用了自然界中的水能。聯系實際
放映一些有關太陽能、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的幻燈片,使學生認識新能源,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觀看幻燈片,受到啟發和鼓舞。增強感性認識
情感交流
這堂課里,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觸?
板書設計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認識溶解現象,從微觀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兩種變化過程和吸熱、放熱現象。
⑵、知道溶液、溶質、溶劑的&39;概念及其關系,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溶劑。
⑶、了解乳濁液的形成,知道幾種常見的乳化現象,并能簡單地區分“溶液”和“乳濁液”、“溶解”和“乳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實驗介紹和思考,學會對實驗進行簡單的描述,并進行簡單的分析。
⑵、學習科學探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與生活、生產的緊密聯系,認識到化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及其關系。
教學難點:
從微觀角度認識溶解現象及其和“乳化”的區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敘述】同學們喝過糖水嗎?嘗過鹽水嗎?他們有什么味道?為什么他們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樣呢?因為糖水和鹽水中溶解了糖和鹽。今天我們來學習“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動一:認識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憶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過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這個過程嗎?
【總結交流】師生共同總結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結合教材中的實驗,教師可以簡單的介紹這些實驗。)
活動二: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討論交流】生活、生產中你見過哪些有關溶液的用途?(化學實驗中在溶液中反應可以加快反應;植物的無土栽培技術;醫療過程中的注射現象;魚池中的魚較多時用噴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濁液的形成
活動三:認識生活中乳化現象
【討論交流】結合教材中的實驗,回憶生活中使用洗滌劑的過程,討論乳濁液的形成和乳化現象。
【總結交流】共同總結乳濁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現象。(用洗滌劑清洗油污)
活動四:區分“溶液”和“乳濁液”、“溶解”和“乳化”現象
【討論交流】根據教材的介紹和自己的理解,討論“溶液”和“乳濁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區別?
【師生總結】“溶液”是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分子或離子擴散到另一種物質的分子當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濁液”則是一種液體被分散成無數細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種混合物。“溶解”與“乳化”是一種過程,具體區別如上。
3、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
活動五:探究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
【實驗設計】學生根據教材第30頁“活動與探究”內容,設計實驗。
【閱讀教材】學生閱讀教材中第31頁的內容,了解溶解過程中的“擴散”和“水合”過程。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思考練習】完成教材第33頁中的“習題”內容:第1、2、3、5題。
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總結反思】學完本節課,我們知識了哪些內容?
【拓展資料】教材第31頁的“資料”內容。
五、布置作業
1、教材第33頁“習題”第4題。
2、教材第32頁的“家庭小實驗”。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4
一、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本章的第一節,是學生探究本章內容的基礎,特別是呼吸系統的組成,這部分內容是貫穿本章的主體,同時對學生探究呼吸系統衛生保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呼吸道的作用這部分內容,教材安排的資料分析和討論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行探究,學生可以自主活動意識到生活中的衛生保健,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安排合理,能達到《課標》的標準要求。
2、學生分析:學生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一是知道人的生命與呼吸息息相關,且在作劇烈運動時,呼吸會更加急促;二是大體知道呼吸系統的組成。但是學生對呼吸與生命活動的本質聯系認識不清,各呼吸器官的實際結構與功能了解不深。另外,通過上學期新課程標準與本課題研究的實驗,學生對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已有一定的基礎,班級已具備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教學目標:
1、理解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是人體生命活動和體溫恒定的能量來源;了解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通過分析有關資料,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并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處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從而提高信息的處理能力。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呼吸道的作用。
難點:呼吸道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四、課前準備:課堂學習卷、人體呼吸系統結構模型、本節內容PPT。
五、教學過程:
引言:出示“嬰兒出生時啼哭”和“人體呼吸”的圖片,說明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與周圍的空氣進行氣體交換,引出呼吸與生命息息相關。究竟有什么關系?
新課:
(一)、探究人體呼吸作用與生命活動的關系
請同學們根據下面兩段資料,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資料1:長跑運動員在跑步過程中,不僅四肢和全身在活動,而且胸腹起伏劇烈,嘴張開,呼吸急促。
資料2:一個人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測得體溫是37℃
討論題:提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維持體溫相對穩定的能量從哪里來?
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在巡視過程中作適當提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
討論結束,選擇部分學生交流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
大屏幕展示并要求學生作筆記:呼吸作用的概念:人體每個細胞利用氧氣將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意義:細胞通過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動各種生命活動,另一部分用于維持體溫的恒定。
(過渡)通過上述分析,如果人停止呼吸,則人體一切生命活動都將停止,體溫也不能保持恒定,則人的生命也就終止。那么人體依靠哪些器官來進行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呢?
(二)呼吸系統的組成
出示人體呼吸系統結構模型,讓學生進行指認。然后每個學生在課本P43的呼吸系統的組成圖上進行填空,然后答案在PPT上展示。
(過渡)大家已經知道呼吸系統有兩部分組成: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空氣的通道,肺是人體組織細胞與外界氣體進行交換的場所。那么呼吸道是不是僅僅是空氣的通道?它還有其他作用嗎?
(三)呼吸道的作用
請同學們根據呼吸道各個器官的結構特點,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推測它們具有什么功能?
展示:1、呼吸道都有骨或軟骨作支架。(討論得出:保證氣流暢通。)
2、鼻腔前部生有鼻毛;鼻腔內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黏膜中還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討論得出:鼻毛和黏液吸附空氣中的塵粒,鼻腔溫暖和濕潤空氣。)
3、氣管和支氣管樹的構造:纖毛、黏液、腺細胞等。(討論得出:腺細胞分泌黏液,可使氣管內濕潤并能抵抗細菌和病毒。纖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擺動,把外來的塵粒、細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形成痰通過咳嗽排出體外。支氣管在肺葉中一再分支,成為各級支氣管,越分越細,越分管壁越薄,可以增加外界空氣與肺組織細胞的接觸面,增加氣體交換量。)
討論結束,選擇部分學生交流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
概括呼吸道的作用:1、氣體進出的通道。
2、具有溫暖、濕潤、清潔空氣的作用。
小結與環境教育:人體呼吸系統有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呼吸道不僅是空氣的通道,而且對吸入的空氣進行溫暖、濕潤和清潔等處理。但是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不能)我們在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時,仍然可能得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展示:例子)說明呼吸道對空氣處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保持環境中空氣的新鮮清潔(如不要隨地吐痰等),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很有好處。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空氣成分的探究實驗
(2)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
(3)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白磷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培養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對科學問題進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空氣中O2的&39;體積分數。
學習方法:
探究式學習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古時的中國和希臘,科學家都認為空氣是組成世界的一種基本物質,但這種看法是對的嗎?隨著科學水平的發展,這中思想逐漸受到了質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
二、用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實驗原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等多種氣體組成的,為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可以選擇某種能與氧氣反應而不與空氣中其他氣體反應的固體物質,利用氧氣與該物質反應后生成固體物質,使密閉容器中氣體體積減小,氣體壓強減小,引起水面發生變化,從而確定氧氣的體積分數。(白磷、汞、紅磷)
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2、實驗現象:
(1)紅磷燃燒產生白煙,
(2)燒杯中的水沿導氣管進入集氣瓶里,進入瓶中水的體積約占瓶內空間1/5。
3、實驗成功的關鍵:
(1)不能用木炭代替紅磷燃燒作上述實驗。
(2)進入瓶中誰的體積一般小于瓶內空間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紅磷量不足。
②氣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氣進入瓶內。
③未冷卻至室溫。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6
元素元素符號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元素。2.元素符號。3.單質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訓練點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核電荷數相同則元素種類相同;核電荷數不同則元素種類也不同,即質子數的變化,引起了元素的種類變化的事實,滲透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難點原子與元素,單質與化合物,氧化物與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類原子”
(2)怎樣正確區分和運用原子與元素,單質與化合物,氧化物與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決方法
講練結合,教給學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鋪墊臺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具準備
教材圖示2—8的放大圖或幻燈片,寫有常見的24種元素序號、符號、漢字名稱相對應的小黑板,寫有元素符號和名稱相對應的卡片,寫有習題的幻燈片。
五、學生活動設計
1.教師以氧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為例指出在這三種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為8的原子都歸為一類,稱為氧元素。
學生根據教師引導,歸納出元素的定義。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回憶相對原子質量的比較標準時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師講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類”二字的含義。
[目的:。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化學用語的能力,樹立嚴謹的、科學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3.學生觀看圖片,了解、討論、認識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
4.教師展示寫有常見24種元素的元素序號、元素符號、漢字名稱相對應的小黑板。以其中兩種元素為例,講解讀法、寫法及用法。
學生根據教師講解閱讀教材第38頁小注,分別讀出元素名稱并將元素進行分類,總結出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
5.將元素符號和元素名稱制成卡片,學生在課堂上練習記憶,注意符號和名稱的對應。
[目的:通過游戲,變枯燥記憶為有趣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6.課堂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目的:使學生在練習中能較為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學生討論并填寫“原子和元素的比較表”。
8.學生把已學過的純凈物做實例進行分類,并在練習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歸納出物質的分類。
[目的: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7
一、教學設計思路
酸堿鹽部分的知識因其知識點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緊密而成為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難點,而和酸堿鹽有關的考題又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題中有不少題型都需利用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學生在做酸堿鹽的題目時,不懂得利用酸堿鹽的性質規律分析題目,做題時與物質的性質又聯系不上,即使做出來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這樣做,沒有清晰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全憑做題經驗套解習題。所以這節酸堿鹽的復習課首先要讓學生識別物質類別,然后在解決實際問題之中,總結酸堿鹽的化學性質,體會酸堿鹽的化學性質的應用。旨在幫助學生梳理酸堿鹽部分的知識點,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然后通過學案的例題分析,引導學生在解題時能將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應用在解題中。在解題時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二、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掌握酸堿鹽的化學性質;
2.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總結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培養學生歸納總
結的能力和學習方法,學會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個別的歸納推
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的過程和樂趣。
重點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及應用
難點引導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利用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判斷反應的發生,對物質進行鑒別、討論離子共存問題。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
意圖
發給學生復習課的學案,
展示教學情境一的內容:
將提供的物質按類別進
行分類整理。回憶所學的
酸堿鹽知識,將
各物質類別進
行分類整理。復習物質分類,辨認物質所屬類別
組織學生討論,展示教學
情境二內容,然后完成學案的內容:填寫鑒別稀硫酸和石灰水的方法。完成填充,復習酸、
堿的性質復習酸堿鹽
的化學性質、
培養從一般
到個別的演
繹能力
組織學生討論教學情境三,然后完成教學案的內容:填寫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的內容。
完成填充,復習
復分解反應發生
的條件。復習利用復
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培養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能力
組織學生完成反饋練習引
導學生總結出解題時的思路。思考并完成反饋練習然后討論總結出解題過程中的思路,小結解題方法陪養學生自覺利用酸堿鹽的性質規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
力
布置課后練習。鞏固練習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8
一、【是真是假】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人們經常用來贊美蠟燭“照亮別人,毀滅自已”高貴品質的詩句。這里所說的毀滅是指自然界的物質可以隨意的消滅,這是真的嗎?
2、廢品收購站的經營之道是:先從零散的家庭當中以較低的價格收購鋼鐵之類的金屬,然后又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給廠家,從中賺取差價。但廢鐵收購站往往把收購來的廢鐵放在潮濕的環境中,待長滿鐵銹后再出售給廠家,這樣可以提高鋼鐵的質量,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這是真的嗎?
二、【合作探究】
請你根據幻燈片上的問題作出選擇,
我的觀點是。
請按照指導完成實驗并將實驗記錄填入下表中:
實驗名稱反應前的質量實驗現象反應后的質量我的結論
三、【快速搶答】
判斷正誤,并說出理由。
1、1g水完全汽化后質量仍是1g,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2、鎂燃燒之后生成氧化鎂,質量增加,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學法指導]①定律的適用范圍是化學變化而不是物理變化。
②運用質量守恒定律時一定要認清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
③定律揭示的是質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四、【前失后鑒】
1673年,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將金屬汞放在一敞口容器里煅燒,冷卻后進行稱量,得出的結論是固體物質的質量增加了。該實驗導致波義耳與質量守恒定律擦肩而過。
(1)是什么原因導致波義耳未能發現質量守恒定律?
(2)說說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五、【探微求知】
(1)你能用圖片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嗎,那就試試吧!(請以兩個水分子為例)
(2)說說你在貼圖過程中的發現吧?
六、【知識運用】
1、[再回首]請你重新思考學案第一環節:“是真是假”。
2、工業上用氮氣(N2)與氫氣(H2)兩種物質反應來制氨氣(NH3)。某生產車間氨氣的日產量是340噸,消耗掉氫氣的質量為60噸,則理論上消耗掉氮氣的質量為
噸。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下圖表示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氣。由此可推斷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七、【收獲共享】
〖基礎篇〗1、化學變化的過程是重新組合的過程。在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不變;不變;不變,所以,參加反應的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
2、比較下列物質的質量大小,用“<”、“=”、“>”填空。
(1)木材燃燒,余下的灰燼的質量原木材的質量。
(2)銅絲在火焰上灼燒,灼燒后的“銅絲”質量原銅絲的質量。
〖拔高篇〗3、有人說他能使水變成油(含有大量的碳、氫元素),一本萬利。現在,他要把這項發明權超低價賣給你,你會買嗎?請你用化學知識揭開騙子的可惡面紗。
八、【走進生活】
減肥是當今社會上的一個時尚話題,但有許多人走進減肥誤區,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專家指出:科學的做法是合理飲食、多運動。你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合理減肥的原理么?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9
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②初步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和置換反應(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信息。
②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3)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熟悉金屬活動性順序。
難點是: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1.金屬活動性順序。運用金屬活動順序表判斷金屬的置換反應能否發生,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尤其含亞鐵的)。
【教學方法】
問題情景→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練習鞏固→聯系實際。實驗探究法、問題教學法、討論法【學法指導】探究法、對比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教師用具:投影儀、鎂條、鋁片、銅片、被氧化了的鎂條與鋁片、酒精燈、坩堝鉗、火柴、砂紙。
學生用具:稀鹽酸、稀硫酸、硝酸銀溶液、硫酸銅溶液、硫酸鋁溶液、鋁絲、銅絲、
鎂釘、鋅粒、銅片、鐵片、砂紙、火柴、試管(若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問題導入】展示古代金、銀、銅、鐵等金屬制品的圖片。
為什么有的保留這么完整,表面沒有什么改變;而有的金屬表面卻有這么大的改變呢?這些金屬制品的“化妝師”是誰呢?
【互動合作】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回憶相關反應的現象、條件,書寫化學方程式。3Fe+2O
2Fe3O42Mg+O2
2MgO4Al+3O2
2Al2O3
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請一位同學上黑板書寫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小組討論并匯報本組的實驗方案或生活實例。聽講,進一步理解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板書】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
【課題引入】確切地說應該是空氣中的氧氣在偷偷在起作用。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以前學習過的金屬和氧氣的化學反應有哪些呢?它們反應的現象是什么?化學方程式怎樣寫?【展示】鎂、鐵燃燒的圖片
【演示】將一根銅絲和金戒指分別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燃燒。
【補充】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金入于猛火,色不奪精光”,由此說明,金在高溫下也不與氧氣發生反應,金最不活潑。【板書】活動性:Mg、Al>Fe>Cu>Au
【解說】這就解答了一開始提出的問題。鐵的活動性比較強,因此鐵制品被腐蝕地比較嚴重。
銅活動性較弱,被腐蝕的程度比較輕。而金的活動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蝕。【思考】鋁的化學性質比鐵活潑,為什么我們通常看見鐵生銹而沒有看到鋁生銹?在清洗鋁
制品時應注意些什么?
學生討論并回答:鋁制品耐腐蝕是由于鋁可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其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保護膜之故;若用鋼刷、沙等來擦洗鋁制品,容易把氧化鋁薄膜除掉,從而起不到保護作用。
【小結】鎂、鋁在常溫下就能與氧氣反應。如鋁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Al2O3)薄膜,從而阻止鋁進一步氧化,因此,鋁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這也是鋁的產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廣泛的運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過渡】很多金屬不僅能與氧氣反應,而且還能與鹽酸或稀硫酸反應。金屬與鹽酸或稀硫酸是否反應以及反應的劇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屬的活潑程度。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比較鎂、鋅、鐵、銅的活動性。【活動與探究】
將學生分成A、B兩組。
A組:在四支試管中分別放入兩小塊打磨光潔的鎂條、鋅粒、鐵片、銅片,各加入約5mL稀鹽酸,觀察現象,比較反應的劇烈程度;用燃著的木條放在試管口,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B組: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進行實驗,并比較發生的現象。分組實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并通過比較、分析,得出結論。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和展示探究結果】引導對信息進行處理,并獲取結論。A組: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B組:Mg+H2SO4==MgSO4+H2↑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
【交流】(1)鎂、鋅、鐵可與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銅不與鹽酸或者稀硫酸反應。
(2)鎂、鋅、鐵與鹽酸或稀硫酸反應時的劇烈程度不同。鎂反應最劇烈,其次是
鋅,然后是鐵。
(3)與酸反應時,能生成氫氣的金屬活動性強;否則,就較弱。(4)鎂、鋅、鐵、銅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
【導思】同學們,你們的觀察真實可靠嗎?【投影】“金屬與鹽酸反應的比較”
【過渡】一些金屬不能與鹽酸或稀硫酸反應,如銅和銀,如何確定它們之間活動性順序呢?
要求:對鋁、銅、銀活動性順序的探究:1、設計探究方案2、預測實驗現象3、作出合理判斷
觀看圖片,對照自己的探究反思
【展示】銅與硝酸銀反應圖片——銀樹,鋁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圖片——銅樹。(若有條件,演示銀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導入】我們作出了這么多探究,但規律還是零碎的,請同學們將已經探究的規律歸納起來。【介紹】“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是現代濕法冶金的先驅,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辛勤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加倍努力把我們祖先的業績發揚光大。
【過渡】下面,是我們本節課探究時所發生的一些化學反應:
【討論】
回憶第五單元鐵釘與硫酸銅的反應
猜想:可用這種方法解決銅、銀等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確定的困難。【設計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設計,也可以自己創新設計,但記錄必須真實。
(當學生提出用Ag與硫酸銅溶液反應,不可否認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條件,教師應事先作好準備)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2Al+3CuSO4==Al2(SO4)3+3CuCu+2AgNO3==Cu(NO3)2+2Ag
【討論】請大家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類別如單質、化合物的角度分析,這些反應有什么特點?它與我們學習過的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特點是否相同?【學生各抒己見,思考,回答】
這些反應的特點是: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其特點不同于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板書】置換反應
特點:A+BC=B+AC【課堂練習】
有X、Y、Z三種金屬。X、Y、Z分別放入稀鹽酸中,X溶解并放出氫氣,Y、Z無變化;將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無變化;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則X、Y、Z的活動性順序如何?【布置作業】
1、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活潑性Zn>Fe>Cu2、課后習題3、6、8
【板書設計】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一、金屬的化學性質1、與氧氣的反應
2、與酸的反應
3、與鹽溶液的反應
二、金屬的活動性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三、置換反應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學重難點
1.元素符號的記憶及所表示的意義。
2.組織本課題的活動與探究,如何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工具
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現在社會在不斷前進,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飲食講營養、穿著講天然,對于吃、用的東西,人們總喜歡問一句:它的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為健康勸人們補鐵、補鈣的廣告隨處可見,這里所說的“鐵’’、“鈣”指的是什么?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探索,世上萬物最基本的組成成分是什么?經過長期的努力,人們終于知道了自然千千萬萬物質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那么,本節課就要來探討這個問題。
[提問]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區別?誰能說一說?
二、閱讀討論
[閱讀]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5~77頁的有關內容,組織學生討論,然后教師邊講解邊小結。
[講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簡單地說元素就足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質疑1]既然是氧原子為什么還稱氧元素呢?
[答疑]事實正是如此。以氧原子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內的質子數(核電荷數)都是8,并且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我們把這一類的氧原子就稱之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電荷數目進行分類,可以將所有的原子分為109類。每一類原子叫一種元素,共有109種元素。
[質疑2]元素和原子的區別呢?
[答疑]舉個例子吧,把蔬菜稱為元素,那么西紅柿、茄子、土豆等就稱為原子,蔬菜只可以論“種”不可以論“個”,同樣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而原子既可以論“種”又可以論“個’’。
[問題l]“樂百氏”礦泉水標簽上印有水質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鍶:0.0596,鋅:0.00162,鈉:18.4,鈣:4.69,這里的硒、鍶、鋅、鈉、鈣是指元素還是指原子?
生:指元素。
[問題2]下述化學反應中:
反應物與生成物比較,分子是否發生了?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生:分子在反應前后發生了變化。但是元素不變。例如H元素,即核內質子數為1的氫原子,不管在反應物水(H20)中,還足在生成物氫氣(H2)中,H原子種類不變即H元素的種類不變。
[問題3]元素可以采用統一的符種類即元素符號來表示,請問書寫元素符號時應注意什么?從下表中你還可以總結出什么規律?
[投影]-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和相對原子質量
[小結]
1.從表中可以看出,書寫元素符號時應注意:
(1)由一個字母表示的元素符號要大寫,例氫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鉀元素-K等。
(2)由兩個字母表示的元素符號,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個字母小寫。例氯元素-CI;鈣元素——Ca;鎂元素-Mg;鐵元素-Fe等。
2.從表中還可以總結出以下規律:
(l)元素符號的中文名稱與元素的類別存在一定的聯系,例如,有“韋”字旁的是金屬元素,例:鐵(Fe)、鋇(Ba)、鈉(Na)等;有“石’’字旁是固態非金屬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氣”字頭的是氣態非金屬元素,例:氫(H)、氧(O)、氖(Ne)等。
(2)元素符號表示一種元素,還可以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個原子。
師:同學們,當你走進商店或超市,面對成百上千種商品,你要在盡快的時間內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這時怎么辦?咨詢嗎?還是看標志找到你所需的購物區?
師:對。同學們說得對。商店的東西都分門別類、有序的排放,使我們在短時間內買到所需的物品。那么,我們今天要研究物質的構成者-IOO鄉種元素的性質和用途,也需要把它們分門別類,有序地排列,科學家們經過探究原子的結構和性質后,將元素科學有序地排列起來,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問題4]仔細觀察附錄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規律?
(提示從橫、豎、顏色的不同、核電荷數、原子序數、相對原子質量等方面思考o)
[學生活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形成書面小結,然后選擇較好的同學,將規律展示,教師補充,最后作小結。
[小結]
1.元素周期表共有7個周期,18個族(其中1,2,13,14,15,16,17為A族;3,4,5,6,7,8,9,10,11,12為B族,18為0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電荷數遞增的順序給元素編了號,例如鎂元素,它的核電荷數為12,鎂元素的編號為12,即原子序數為12。即原子序數的數值=原子核電荷數。
3.從表中得知紅色為金屬元素,為非金屬元素;
4.從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5.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
課后小結
學完本課題你應該知道: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2.每種元素都用一個國際通用的符號來表示,例如氫元素-H;氯元素-CI;鈣元素-Ca;鎂元素Mg等,這種符號叫做元素符號。
3.元素符號表示一種元素,還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個原子。
4.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從周期表上查找某種元素的原子序數、元素的名稱、號、核外電子數和相對原子質量。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11
教學目標:
通過在不同地點裝空氣的活動,發現我們周圍有一種能將袋子撐得鼓鼓的東西。
通過做將袋子里的空氣放出來的活動,調動多種感官,感知空氣的存在。
通過憋氣活動,知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
重點:
知道我們的周圍有空氣。
難點:
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多種感覺器官,感知空氣的存在。
教學準備:
塑料袋、安全圖釘、口哨、水槽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師出示一個大的塑料袋,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裝著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引入新課
二、活動與探究
(一)組織學生在不同地點找空氣
1、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猜測“你知道哪里有空氣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學生討論交流
3、帶領學生用塑料袋裝空氣
4、師小結:在操場上、樹林里,還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裝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將空氣從塑料袋里面放出來
1、讓學生在袋子上戳一個洞,將洞口對著自己的臉擠壓時,可以感覺到有東西拂過面頰。
2、當學生在塑料袋口裝一個小哨子,擠壓袋子時可以聽到有東西吹響口哨。
3、當學生將扎了孔的塑料袋壓入水中時,可以看見有氣泡冒出。(提醒學生孔要扎在淹沒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
5、師小結
(三)通過憋氣活動以及對一組圖片的分析,知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
1、讓學生用手捏緊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氣的重要性。
2、結合圖片討論人離不開空氣。
三、拓展延伸:
1、師播放視頻向同學們展示不要長時間呆在空氣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課外作業:睡覺時能不能把頭埋在被子里面呢?讓孩子們回家親自感受,并在下次課堂上討論交流。
作業布置:完成學生活動手冊第7頁。
板書設計:
找空氣
找空氣
空氣的重要性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12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教師活動〕:
1、教師提問:什么是質量守恒定律?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
2、通過多媒體展示常見的標志。(找同學說一下這些標志的名稱或者意義,并啟發學生這些標志在國際上是否通用?)〔學生活動〕:觀看屏幕并交流
〔教師提問〕:在我們變化無窮的化學世界里,對于同一個化學反應,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那么是否也有一種國際通用的表達方式呢?〔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1、水→氫氣+氧氣(漢語)
2、微觀圖式
3、H2O→H2+O2
4、2H2O=2H2↑+O2↑
〔學生活動〕:對上述4種表達方式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化學方程式表達的優越性(簡單方便,且國際通用),體會化學方程式書寫的重要性,從而引出課題。
二、新授課
(一)、化學方程式的定義
教師提問:同學們分析比較一下,在這些表示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學生回答:第四種最好。理由是書寫簡單方便,而且能體現質量守恒。教師引導:像第四種表示方法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化學方程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需要同學們達到的目標請看大屏幕。(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我們前面學習了化學式,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什么是化學式?那么仿照化學式的定義你能不能給化學方程式下個定義呢?
(二)、方程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及方程式表示的涵義學生活動:相互交流化學方程式的定義
教師啟發:
1、你知道在方程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義嗎?(找同學回答教師補充)
2、同學們進一步分析通過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你能獲取那些信息呢?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答案
1、反應物是水,生成物是氫氣和氧氣。
2、反應條件是通電。
3、參加反應的水分子與生成的氫分子個數比是2:2:1。)教師補充: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那么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一定存在著質量關系。同學們看電解水的方程式每兩個水分子通電后生成兩個氫分子和一個氧分子,根據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我們可以求出參加反映的水和生成的氫氣和氧氣的質量比。所以方程式還能表示第三個意義即表示各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涵義
(三).探究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和書寫步驟
教師啟發: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確實體會到用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信息,而且便于國際上交流,書寫又方便,那么究竟應該怎樣寫方程式呢?同學們比較一下電解水的符號表達式和方程式有哪些不同?〔教師活動〕:H2O
H2+O2
多媒體展示:2H2O2H2↑+O2↑
學生活動:小組之間展開討論并交流教師提問:
1、為什么要將箭頭改成等號。(因為在方程式中左右兩邊的原子個數相等)
2、向上的箭頭是標在什么位置?(生成物中、氣體的后面)
教師講述:狀態符號是標在生成物中,當反應物中沒有氣體,而生成物中有氣體,應該在該氣體的化學式的右邊標上向上的箭頭。如果反應物中有氣體參加反應,則在生成物中有氣體產生也不用標向上的箭頭。
在溶液中發生的反應如果有不溶性的固體生成時需要標上向下的箭頭。比如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石灰水變渾濁說明該反映有不溶于水的固體產生,因此就要在該物質的后面表上向下的箭頭。
當生成物只有一種物質不需要標向上或者向下的箭頭。
3、為什么要在化學式前面配上適當的數字?(學生回答:為了保證反應前后各種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保持不變。教師導出:書寫方程式的第一個原則:必須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多媒體展示書寫原則教師活動:讓學生嘗試配平P+O2提問學生的配平情況,并講述是怎樣配平的。根據學生的配平情況講五氧化二磷改寫成二氧化磷講述方程式書寫的第二個原則: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不能憑空臆造事實上不存在的化學式和化學反應。
教師講述:在化學式前配上適當的數字這個數字叫做化學計量數。這一過程叫方程式的配平。這也是我們書寫化學方程式最關鍵的一步,配平的原理就是在化學式前面配上適當的計量數,使式子左、右兩邊的每一種元素的原子數目相等,體現質量守恒定律.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我們一起配平這一反應。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最小公倍數法的配平方法,向學生說明其要點,并提供找元素的秘訣:兩端各出現一次且原子數目較大的元素。教師講解:配平時應該注意三點:a.不得更改化學式。b.化學計量數不能為分數。c.化學計量數互為最簡整數比。
三.概括總結,促進知識遷移:
教師啟發:下面請同學們思考:給你一個化學反應我們應該怎樣寫出它的方程式呢?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并交流。
多媒體展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及韻語口訣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四.知識應用,獲得信息反饋
〔學生活動〕:進入“風采展示”環節。將全班分為
1、
2、3三個組,進行“幸運步步高”的比賽,比賽共分為三輪。獎品分別為顏色各異的氧原子、氫原子和水分子模型。
第一輪:幸運搶答指出并改正下列化學方程式中的錯誤
①Mg+O2MgO2②H2O2
H2+O2↑
③C+O2↑CO2↑④2KClO3+MnO2=2KCl+3O2↑
〔學生活動〕:根據比賽內容,總結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第二輪:爭分奪秒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
①Fe+HCl-FeCl2+H2↑②Al+O2CO2+H2O第三輪:小試牛刀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①加熱紅色的氧化汞粉末
②木炭和氧化銅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五.反思評價,鞏固學習成果〔多媒體展示〕①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②在探究活動中,你有哪些收獲和不足?
〔學生活動〕: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同學交流彼此的體會。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較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英國學者貝爾納指出:如果學生不能夠以某種方式親自參加化學發現的全過程,就絕對無法使他充分了解現有化學知識的全貌。因此,本節課學生以學習主體和探究活動主人的身份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通過探究性學習,他們不僅學到了化學知識,還能初步掌握探究化學的方法。整節課中用頭腦風暴法來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3個學習任務進行小組討論,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相互彌補知識缺陷。最后的風采展示環節,在獎品的鼓勵下更讓學生體現到了成功的喜悅和收獲的樂趣。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13
活動目標:
1。了解水的變化,知道水遇熱會變成水蒸氣,遇冷會結冰;
2。那用語言表達自己觀察到的水的三態變化。
3。用多種感覺和體驗水的變化的有趣和好奇。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水的三態變化》
活動準備:電熱水壺一個、2人一塊冰
活動過程:
小實驗:水→蒸氣:在孩子共同關注下,觀察燒開水,水和蒸氣互變現象,看看電熱水壺口往外冒氣時,把一個盤子放在壺口上會發生什么現象,觀察蒸氣凝成的小水珠。蒸氣→水:看看盤子上有什么,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觸摸蒸氣感受手的潮濕。
讓孩子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冰塊,感知冰的特性,說一說冰塊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覺,你能拿冰塊多久,看看冰塊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小朋友很喜歡冰塊,這些冰塊被小朋友玩到融化了,你們回家可以做許多式樣的冰塊:彩色冰塊、豆豆冰塊、模型冰塊……
活動延伸:
孩子非常喜愛冰棍,由此引導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奧秘,既能染孩子進一步了解、感知冰的特征,有能滿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家園互動。
小朋友回家做冰塊玩。
活動過程的對話:
孩子們看到老師準備電熱水壺,又打了水,都圍起來看。
榮一郎說:“水是軟軟的。”小實驗開始了,插電加熱,很快水開了。陳新說:“水壺唱歌了。”張俊騫說:“水壺的嘴巴冒氣了”。
老師說:“水壺的嘴巴冒氣了,這個現象我們叫它什么?”
有小朋友說冒煙、
有小朋友說燒開水,
藍鈞說是小烏龜,與水聯系上了。
思考過程的觀察記錄
黃勁說:“水蒸氣。”在孩子共同關注下,觀察燒開水,水和蒸氣互變現象,看看電熱水壺口往外冒氣時。黃晨把手放進蒸氣上:“我的&39;手濕濕的。”
有幾個小朋友好奇也來試試,老師把一個盤子放在壺口上發生什么現象?看看盤子上有什么,盤里有許多水珠。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觸摸蒸氣,感受水的變化。老師打開窗,水蒸氣出去了,去哪兒?變成什么?有小朋友說,找它的好朋友玩。只要黃勁說到天空變成白云了。
潘子健說怎么會變成冰呢?
感受冰塊的冰冷:
孩子每2人一塊冰,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冰塊,感知冰的特性,說一說冰塊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覺,你能拿冰塊多久,小手凍得受不了,一個個做鬼臉。
看看冰塊變化?慢慢地融化了。老師告訴他們,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冰在0度凝固,溫度升高了冰塊會融化的。陳炫昊玩冰塊后,手冰涼的,調皮的故意去摸摸老師的手,看到老師被凍吃驚的樣子,覺的他自己勝利了。小朋友很喜歡冰塊,這些冰塊被小朋友玩到融化成水了,還依依不舍。
怎么會變成冰呢?請大家回去放水到一個容器內,放進冰箱里,一段時間,就做成冰塊了。
評價:孩子非常喜愛冰棍,由此引導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奧秘,既能讓孩子進一步了解水的三態變化的過程,用多種感覺和體驗水和蒸氣互變的有趣過程,又感知冰的特征,又能滿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家園互動。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通過教師由淺入深的提問方法,發展幼兒的思維。并能動手動腦,通過實驗操作去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幼兒通過觀察和思考,用記錄表格的形式,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通過與大自然界水的直接接觸,讓幼兒懂得珍惜水資源,生活中做到節約用水,逐步產生珍惜自然資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環保意識。本活動使幼兒在科學探索智能、藝術智能、語言智能、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讓幼兒能夠多元化的發展。個別幼兒雖然能很好的將自己觀察到過程和結果,用記錄表格的方式表現出來,但不能很好的用語言進行表述。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今后的工作當中,多注重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14
[說明]①濃鹽酸一般為12l/L,密度為1.19g/L,稀鹽酸不能發生該反應.
②從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分析,該反應具有以下特征:
粉末狀固體+液體氣體
可見宜采用固—液加熱制氣裝置作為氣體發生裝置.
實驗裝置:
①氣體發生裝置
固一液加熱制氣裝置.首先選擇反應容器,由于鹽酸必須在反應中保證一定的濃度,所以用量較大,因而宜采用容積較
大的圓底燒瓶而不宜用大試管;其次,對于添加液體的容器,采用分液漏斗(不用長頸漏斗)能有效地防止Cl2逸出,且便
于控制鹽酸的用量;對于圓底燒瓶,通常用酒精燈加熱而且需放上石棉網,以防止圓底燒瓶受熱不均而炸裂,圓底燒瓶中液
體的盛裝量,一般以液體占圓底燒瓶球部容積的~為宜.實驗裝置如圖4-8所示.
③氣體凈化裝置
氣體凈化裝置的設計必須同時考慮主要成分和雜質成分的性質,選擇適當的&39;裝置來除去雜質.用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制取氯氣時,氯氣中混有HCl和H2O(g)等雜質,除去氯氣中的HCl可用飽和食鹽水洗氣(如圖4-9Ⅰ所示);除去氯氣中的H2O(g)可用濃硫酸洗氣(如圖4-9Ⅱ所示)或用干燥的CaCl2.
③氣體收集裝置
氣體收集裝置的設計必須考慮氣體和被排對象(如空氣、水)的性質和欲收集氣體的純度要求,由于Cl2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且不與空氣反應,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如圖4-10Ⅰ);又因為Cl2在飽和食鹽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所以可以用排飽和食鹽水法收集(如圖4-10Ⅱ),但此法收集的Cl2中含有水蒸氣;還可將Cl2直接收集在橡皮球囊中.
④尾氣處理裝置
化學實驗中,凡是有毒或易燃的尾氣,都要進行適當的尾氣處理,使之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或形成安全隱患.對于Cl2,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而除去(如圖4-11所示).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實驗室用MnO2和濃鹽酸加熱制取Cl2,并收集干燥純凈的Cl2,可采用如圖4-12所示的裝置.
實驗步驟:“連—檢—裝—制—集”.
①“連”——將所需儀器按圖4-12所示的順序連接.即如圖4-12所示,依從下到上、從左到右的順序連接儀器,組裝成制取氣體裝置.
②“檢”——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即關閉分液漏斗的活塞,向F中加水至浸沒玻璃導管,用酒精燈微熱圓底燒瓶,若玻璃導管內有氣泡冒出,停止加熱后,玻璃導管內液體回流形成一段液柱,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說明]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必須在連接裝置之后,添加藥品之前進行.
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通常包括“形成水封→微熱并觀察→冷卻并觀察”三個步驟.
③對于氣密性不合格的儀器或裝置,要查出原因,修復或更換.若橡皮塞不密封,可涂上少量凡士林后再重新檢查氣密性.
③“裝”——裝藥品或試劑.將裝置拆開,分別向B、C、D、F中加入適當的藥品或試劑,重新連接后,再向分液漏斗A中加入濃鹽酸,然后塞好玻璃塞以防止鹽酸揮發.
④“制”——加熱制氣.用分液漏斗向圓底燒瓶內加入適量濃鹽酸,點燃酒精燈加熱,使反應平穩地進行.要通過觀察裝置C、D中的氣泡產生的快慢判斷反應進行的快慢,并通過控制濃鹽酸的用量或利用酒精燈來調節反應速率,使反應連續、平穩地發生.
⑤“集”——收集氣體,當裝置E內充滿黃綠色氣體時,表示氯氣已收集滿,可更換集氣瓶繼續收集,收集滿氯氣的集氣瓶要蓋嚴,瓶口朝上放置.
實驗完畢后,先熄滅酒精燈,當裝置C、D中無氣泡冒出時,將裝置F中的玻璃導管取出,裝置B、C中的氯氣可向其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除去,裝置D中的氯氣可用空氣將其“吹”入NaOH溶液中除去.
[說明]①當實驗室沒有MnO2時,可用MnO4和濃HCl制取Cl2,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MnO4+“HCl(濃)=2Cl+2MnCl2+5Cl2↑+8H2O.
此反應較劇烈,需將濃鹽酸緩緩地滴到MnO4固體上,不需加熱.
當實驗室沒有濃鹽酸時,可用NaCl和濃H2SO4替代濃鹽酸與MnO2制取Cl2,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MnO2+2NaCl+3H2SO42NaHSO4+MnSO4+2H2O+Cl2↑
②鹽酸和MnO2反應時,鹽酸表現出酸性和還原性,表現還原性的標志是-1價的Cl--變成了。價的Cl2而如何判斷酸在某些反應中除表現氧化性或還原性外還是否表現出酸性呢?主要標志是生成物中有無酸根離子.若有酸根離子就說明除表現氧化性或還原性外,還表現出酸性,如:
au+2H2SO4(濃)CuSO4+SO2↑+2H2OH2SO4既表現出氧化性,又表現出酸性.
b.NaClO3+6HCl=NaCl+3H2O+3Cl2↑HCl既表現出還原性,又表現出酸性.
③驗滿方法:a.可用濕潤的碘化鉀淀粉斌紙接近集氣瓶口,若試紙變藍,則證明氯氣已收集滿了.
b.也可用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接近集氣瓶口,若試紙先變紅后褪色,則證明氯氣已收集滿了.
思維拓展
1.怎樣根據反應原理設計氣體發生裝置?試舉例說明.
點撥固體+固體氣體(實驗室制取氧氣);
塊狀固體+液體→氣體(實驗室制取氫氣、二氧化碳);
粉末狀固體(或液體)+液體氣體(實驗室制取氯氣),
2.工業上如何制Cl2?
點撥工業上用電解飽和食鹽水的方法制Cl2:
2NaCl+2H2O2NaOH+H2↑+Cl2↑
例如:實驗室用MnO2和濃鹽酸來制取氯氣,主要操作有:
①將蒸餾燒瓶固定在鐵架臺上;
②把酒精燈放在鐵架臺上,根據酒精燈確定鐵圈的高度,固定鐵圈放好石棉網;
③用藥匙向蒸餾燒瓶中加入MnO2,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濃鹽酸,并將導氣管放人集氣瓶中;
④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⑤在蒸餾燒瓶上裝好分液漏斗,連接好導氣管.
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_________.
答案:②①⑤④③
初三化學教案怎么寫篇15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藥品:
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或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和二氧化錳
2.反應的原理:
(1)過氧化氫水+氧氣
(2)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導管口要塞一團棉花)
(3)氯酸鉀氯化鉀+氧氣
3.實驗裝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氣大——向上排空氣法(導管口要伸到集氣瓶底處,便于將集氣瓶內的空氣趕盡)
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發生反應——排水法(剛開始有氣泡時,因容器內或導管內還有空氣不能馬上收集,當氣泡連續、均勻逸出時才開始收集;當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表明氣體已收集滿)。
本方法收集的氣體較純凈。
5.操作步驟:
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裝:將藥品裝入試管,用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塞緊試管。
定: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點:點燃酒精燈,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后對準試管中藥品部位加熱。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離:收集完畢后,先將導管撤離水槽。
熄:熄滅酒精燈。
6.檢驗方法:
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氣體是氧氣。
7.驗滿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2)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8.注意事項:
(1)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固體藥品加熱時),防止藥品中的水分受熱后變成水蒸氣,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而使試管破裂。
(2)導管不能伸入試管太長,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氣體。
(3)試管內的藥品要平鋪試管底部,均勻受熱。
(4)鐵夾要夾在試管的中上部(離試管口約1/3處)。
(5)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對準藥品的部位加熱;加熱時先將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后對準藥品部位加熱。
(6)用排水法集氣時,集氣瓶充滿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導管伸到瓶口處即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集氣瓶正放,導管口要接近集氣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氣時,應注意當氣泡從導管口連續、均勻地放出時再收集,否則收集的氣體中混有空氣。當集氣瓶口有氣泡冒出時,證明已滿。
(8)停止反應時,應先把撤導管,后移酒精燈(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試管,導致使館破裂)
(9)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要正放,瓶口處要蓋上玻璃片
(10)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試管口要塞一小團棉花。
如何提高化學成績
同學們必須善于閱讀課本,做到課前預讀、課后細讀、經常選讀等,既重視主要內容,也不忽視小字部分和一些圖表及選學內容,因為這些內容有助于加深對主要內容的理解及拓寬知識面。課后細讀時要邊讀邊記邊思考,爭取能將預習、聽課中未解決的問題全部解決。
常見鹽與堿的溶解性
鉀(鹽)、鈉(鹽)、銨鹽全都溶,硝酸鹽遇水影無蹤。
硫酸鹽不溶硫酸鋇,氯化物不溶氯化銀。
碳酸鹽只溶鉀(鹽)、鈉(鹽)、銨(鹽)。
堿類物質溶解性:只有(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氫氧化)鋇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