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下冊第8課教案
時間如白駒過隙般流逝,我們又將學習新的知識,有新的感受,何不為即將開展的教學工作做一個計劃呢?根據教育考試規定,歷史教案該如何與時俱進呢?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九年級歷史下冊第8課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8課教案精選篇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學重點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
教學難點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的原因(理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領導的國民革命為什么會遭到失敗?(A.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叛革命;B.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造成嚴重危害。。)
2、南京國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質?(反動的性質,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后來,武漢和上海的反動勢力匯合起來,對幼年時期的共產黨繼續進行瘋狂鎮壓。在強大的敵人面前,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積極分子慘遭屠殺。但是,英勇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檫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重新投入戰斗。(布置學生閱讀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南昌起義
1、南昌起義的概況怎樣?(要求學生說出時間、地點、領導人、結果:
A.時間:192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就定在8月1日。
B.地點:江西南昌。[要求學生在56頁地圖上標明位置]
C.領導人:朱德、周恩來、賀龍、陳毅等
D.結果:一度占領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義》圖中的演講者是誰?(周恩來)
3、“動腦筋”:南昌起義軍占領了南昌,為什么要撤出南下廣東?(遭到反動軍隊包圍,不宜與敵人硬拼,計劃南下廣東,爭取外援,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有什么重大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端。)
教師小結、過渡:當時,毛澤東也接受黨中央的指派,回到家鄉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
1、毛澤東怎樣發動秋收起義、進軍井岡山?(完成“練一練”:
A.工農革命軍三路進攻的出發地:修水、銅鼓、安源。
B.受挫后會合的地點:文家市。
C.改編部隊的地點:三灣。
D.最后落腳的地點:井岡山。
2、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提醒學生進行敵我力量對比分析時,注意觀察57頁“文獻資料?紅軍歌謠”、59頁“自由閱讀卡?紅軍的軍服”:
A.敵強:武器裝備齊全,掌握著城市的控制權,但在農村的力量卻比較薄弱。
B.我弱:在國民革命和秋收起義中連續受挫,損失很重,但能艱苦奮斗,可以適應農村的生活。)
3、觀察彩色圖片《井岡山會師》和57頁插圖《龍江書院——井岡山會師毛澤東和朱德相見的地方》,說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分點提問——
A.會師時間:1928年4月
B.改編后的部隊名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
C.領導人:朱德、毛澤東)
4、根據59頁“活動與探究”的內容,小組議論并發言:秋收起義后,工農革命軍為什么要去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啟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答題思路。然后,層層引導:
A.雙方力量對比情況:敵強我弱,敵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義不可能全勝。
B.井岡山條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附近農產品豐富,有利于部隊給養的籌集;離大城市遠,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群眾基礎好,便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鞏固小結
按照綱要信號的線索梳理本課知識:
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南昌起義→南下受挫}井岡山會師→星火燎原
秋收起義→敵強我弱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8課教案精選篇2
新文化運動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1)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白話文的材料,培養學生對于歷史新事物的鑒別和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陳獨秀蔡元培、等人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義。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一、導入
20世紀初期,在北大的講壇上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既有從海外歸來的、西裝革履的大力宣傳新思想的進步人士;也有拖著長辮子、身穿馬褂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遺老,他們相互抨擊對方的思想觀點,出現了激烈的思想沖突。通過這次思想交鋒,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想,中國出現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們學習了“新文化運動”,大家就會有所了解。
二、授課過程
(一)、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學生們回憶一下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師:中華民國成立后,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小節的內容,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什么?)
1、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國家支持袁世凱稱帝;袁世凱死了之后,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混戰的動蕩局面之中,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這給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提供了一個有利時機。
面對辛亥革命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先進的中國人繼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強調: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領域里的延續。)
2、經濟方面:
一戰期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就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3、思想文化方面: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之后,利用人們失望的情緒來詆毀民主共和,妄圖使人們相信只有尊孔復古才能救中國,為其復辟大造輿論。于是中外反動勢力大搞尊孔復古,重談“三綱五常”,使思想界烏煙瘴氣,但是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的行為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不能容忍,于是他們以西方的民權、平等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武器在思想領域里向封建思想發起猛烈地沖擊,新文化運動興起。
(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學生活動:結合課文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具體情況如何?結合小字,了解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學生回答后,老師評價點撥。)
1、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前期的指導思想:民權、平等、達爾文的進化論
3、主要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思想自由”:實質是讓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傳播;“兼容并包”:鼓勵新思想的倡導者占領封建文化的陣地。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的這種進步的思想,使北大成為當時中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學府,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在北大里,在《新青年》這個主要陣地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提出了要以新文化取代封建舊文化,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要求,下邊我們來學習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三)、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新文化運動以十月革命為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在不同的時期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學生看書討論、總結)
1、前期:
①提倡民主、科學
“民主、科學”既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民主即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指自然科學,也包括從西方傳入的某些唯心主義社會科學理論。
它體現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希望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希望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強烈愿望。但是我們也看到從西方傳入中國的并非全是科學的事物,但是對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來說是全盤接受。
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所謂舊道德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是“三綱五常”,以此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所以新文化運動中就把斗爭矛頭指向舊道德,提出“-孔家店”的口號,全盤否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學生活動:大家思考一下:他們這樣做是否正確?)
對儒家傳統道德要予以批判,但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來說,其中不乏有糟粕,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如:“仁”的學說、以德治民、選賢任能、教育思想方法等等,所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批判地繼承,而不能全盤否定。
③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文學是一定思想和精神的載體。新文化運動又是一場文學革命,它包括文學的內容與形式兩方面。
胡適提出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側重于文體形式的改革;陳獨秀要求文學不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內容上進行一些改革,-舊文學,建設新文學。魯迅把反封建禮教的革命內容與白話文的形式結合起來,樹立了新文學的典范,被譽為是文學革命的主將。
也正是這一項內容促進了民主、科學思想的進一步傳播,使人們進一步擺脫封建舊道德的束縛。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
(學生活動:新文化運動反映資產階級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的愿望能否實現呢?)
辛亥革命的失敗已經證明資本主義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就在中國人民陷入迷茫之時,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了。
2、后期:宣傳社會主義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111頁關于《庶民的勝利》的節選材料,回答先進的知識分子對待十月革命是什么態度?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大力宣傳十月革命。第一次在中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是李大釗同志,他發表眾多文章宣傳十月革命,傳播社會主義思想,號召人民向俄國學習,給中國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作為資產階級新文化與封建舊文化的這次激烈交鋒,它究竟產生了什么重要的影響呢?
(學生活動:閱讀、總結)
(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以往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沒有徹底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此次運動,人們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學生活動:前兩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別指的是什么?答:第一次是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第二次是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2、弘揚(民主、科學),推動(自然科學的發展)
3、宣傳動員: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宣傳動員的作用。
4、最重要的成果:
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作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繁榮、普及
五、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110頁節選材料——陳獨秀:“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結合本節內容評價新文化運動。老師點評)
積極:沉重打擊了封建文化,宣傳、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馬克思主義在這一過程中傳入中國,給中國人民指明了方向;
局限:由于前期新文化運動屬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其自身局限性決定他們提不出實際的反帝反封的政治方案,不能給中國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絕對肯定的態度;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局限在知識分子范圍內,沒有形成一場-。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8課教案精選篇3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命前夕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成長和新貴族的出現;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蘇格蘭人民起義;1640年議會斗爭;納西比戰役;查理一世被處死和英國宣布為共和國;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1688年政變;《權利法案》的頒布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能力培養:①引導學生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因,從而初步認識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②通過分析克倫威爾在歷所起的作用,提高學生辯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一個反復、曲折的過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是人類歷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②資本主義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較,是人類歷的又一重大進步。但資產階級革命終究是用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的革命。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利用它處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積極開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但是,當時統治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要-束縛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專制統治,必須實行革命。今天,我們就學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變成擁有廣大殖民地的海上強國了。市場擴大了,財富來源增加了,同時國內工場手工業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當時英國的封建經濟基礎瓦解了,但是保護它的上層建筑卻不愿自動退出歷史舞臺,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阻礙。這是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權神授”下的英國
查理一世繼位后,仍然獨斷專行。由于議會不同意他隨意收稅,他竟多次解散議會,結果形成多年無議會統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揮霍無度。國王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壓榨勞動人民。大量工人失業。農民反對封建壓迫,要求取消地租,獲得土地,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城市平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為生活所迫時常-。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使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運動的推動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結成聯盟,反對封建統治,并取得對運動的領導權。
二、查理一世命喪斷頭臺
首先起來反抗查理一世統治的,是蘇格蘭人民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劃軍費,鎮壓起義,被迫于1640年恢復長期關閉的議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起來,利用議會同國王進行斗爭,他們要求限制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國王和議會最后決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內戰結束后,在人民的壓力下,議會和軍隊組成法庭審判查理一世。判決他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的敵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廳(王宮)廣場被處決。
三、《權利法案》的頒布
共和國成立后,克倫威爾獨攬大權。竭力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甚至掉過頭來,同人民為敵。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主”,成了英國的無冕,共和國名存實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國的查理二世被迎為英國國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面對著復辟王朝的高壓政策,人民群眾從不滿發展到武裝起義,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無法容忍復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變現狀。但是,他們已經脫離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發動人民通過革命的手段去-復辟王朝。他們就向封建貴族妥協,于1688年發動了政變,-了詹姆士二世的復辟王朝。荷蘭執政威廉當了英國國王。
為了限制君主的權力,英國議會在1689年通過了《權利法案》。提問:(1)英國議會制定《權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2)《權利法案》起了什么作用?《權利法案》確定了議會的大權,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是英國政治的重要文件之一。這樣,經過半個世紀的斗爭,英國終于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然后教師歸納總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世界意義)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8課教案精選篇4
紅軍不怕遠征難
教學重點中央紅軍的長征、遵義會議
教學難點分析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到紅軍取得長征勝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國民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屠殺,發動了哪些武裝起義(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等。)
2、這些起義的目的有沒有完全達到?(沒能直接占領大城市,還遭到嚴重挫折。但是,起義的部隊轉向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革命武裝和革命根據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后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遠征二萬五千多里到達陜北。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長征。(布置學生集體朗讀“導入框?長征”一詩,帶著問題進入情境,閱讀60——64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長征的開始和遵義會議
1、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為什么要進行戰略轉移?(星火燎原之勢形成后,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的正確指揮下,紅軍粉碎了敵人前四次“圍剿”。但是,后來黨內又錯誤地排斥了毛澤東等人的正確領導,由李德、博古等人實施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被迫實施戰略轉移。
2、遵義會議有什么歷史意義?可按下列提示,分層啟發:
A.遵義會議在哪一年召開?(1935年)如何記住這一年?(從1921年黨的誕生到1935年,經過了14年,從1935年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也經過了14年。)
B.比較這前14年與后14年黨的歷史,有什么重要變化?(前14年里,黨的主要領導換了幾任,先后出現了重大的失誤,經受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和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C.由此可見遵義會議有什么歷史意義?(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紅軍和革命,是黨的歷生死悠關的轉折點。)
長征的勝利
1、指導學生完成63頁“練一練”(教師在黑板上依據長征路線畫示意圖,突出瑞金、遵義、吳起鎮三個地點,組織學生對照著課本標注出來。)
A.紅軍經過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西康、甘肅、陜西等)
B.請對號入座地說出黑板上這三點的地名。(瑞金、遵義、吳起鎮)
2、“活動與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學生要互相配合,一個找課文,一個找圖例,共同完成任務,然后在教師主持下進行“接龍”游戲:
A.湘江紅軍在那里與敵人打過一場硬仗,損失慘重。
B.烏江紅軍強渡烏江,解放遵義。
C.赤水河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
D.金沙江紅軍渡過金沙江,從此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E.大渡河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3、“動腦筋”:紅軍長征途中,除敵人圍追堵截外,還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惡劣的自然環境,如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原;還缺少糧食給養等。)
布置活動,鞏固新課
1、根據65——67頁活動課三《模擬導游——重走長征路》選題、選材,組內協作完成一篇導游詞,通過網站《史海擷珠》的留言板上傳,老師從中選出優秀的文章予以發表。
2、提醒學生預習第14課《難忘九一八》。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8課教案精選篇5
北伐戰爭
教學重點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教學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沒有獲得成功?(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
2、五四運動有什么歷史作用?(五四運動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它屬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有什么意義?(中共的成立是中國近代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孫中山為了挽救革命,同共產黨合作,繼續進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后來終于形成國民國革命的高潮——北伐戰爭。(布置學生閱讀50——54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黃埔軍校的建立
1、根據50頁“動腦筋”:孫中山為什么要創辦黃埔軍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落入北洋軍閥手中的教訓,希望創造一支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2、革命軍與北洋軍有哪些區別?(啟發學生運用“導入框”和51頁小字部分提供的資料,從軍隊的任務和作用等方面進行思考。)
教師小結、過渡:袁世凱等人利用北洋軍隊作為自己獨裁專制的工具,繼續禍國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國家危亡,就必須針鋒相對,動用槍桿子來解決問題。
北伐勝利進軍
1、北伐戰爭的目的是什么?(-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戰爭的對象有哪些人?(指導學生在51頁《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中找到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位置,畫圈作標記。)
3、北伐軍進攻路線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導學生在51頁《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中找到兩種箭頭所經過的地名,作出標記:
A.廣州→長沙→岳陽→汀泗橋→武昌→賀勝橋→九江、南昌→南京
B.廣州→南昌→南京
C.廣州→上海
4、北伐戰爭為什么能夠在不到半年內,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A.作戰方針正確;B.國共兩黨緊密合作;C.[葉挺獨立團]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廣大官兵浴血奮戰;D.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積極支持和緊密配合等。)
5、國民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根據課本回答的基礎上,補充介紹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領導權、一再妥協退讓、甚至壓制工農運動等]:
A.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叛革命;
B.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造成嚴重危害。)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國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質?(反動的性質,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后,中國大地上同時并存著哪三個對抗的政權?(北京的北洋軍閥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
教師指出:后來,武漢和上海的反動勢力匯合起來,對幼年時期的共產黨進行瘋狂鎮壓。在強大的敵人面前,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積極分子慘遭屠殺。但是,英勇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擦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重新投入戰斗。北伐戰爭的歷史昭示我們:國共兩黨真誠合作時,對于國家、民族和革命事業具有很大的好處;兩黨的合作被破壞時,對于國家、民族和革命事業都會產生負面作用。
鞏固小結
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54頁選擇題:應選D(張作霖、孫傳芳、吳佩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