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簡單教案
教案按照教學過程的步驟編排,讓教師能夠清晰地了解整個教學流程,有利于教學的有序進行。寫好五年級語文上冊簡單教案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五年級語文上冊簡單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五年級語文上冊簡單教案篇1
教學目標:
查閱資料:
收集整理鄭和航海資料,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揭題導入
世界上有許多的航海專家,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而在中國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鄭和。出示
鄭和,明朝宦官。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陽洲人。祖與父都到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幼時就對外洋情況有所了解。明初入宮做宦官,從燕王起兵,賜姓鄭,任內官監太監。1405年率艦隊通使“西洋”(當時稱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間的海洋為西洋。)兩年而返。
今天我們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鄭和遠航的一幕。板書:鄭和遠航
二、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監 炫 載 (讀四聲)韁(與“疆 僵”區別)
2.出示詞語:派遣 宏大 炫耀 威脅 呼嘯 咆哮 襲擊
名揚海外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嚴陣以待
自讀,指名讀;借助工具書理解意思;任選一個或幾個造句;齊讀詞語。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正音。
4.討論分段。
5.同座位互讀全文。
三、學習課文
1.出示自學提示
默讀課文,思考: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乃至世界航海的首次壯舉,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向我們進行介紹的?邊讀邊作簡要的批注,記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問題。
生讀畫后自主交流,師巡視點撥,首次:第一次 壯舉:“壯”在哪里?
2.誰能概括的說一說?從哪幾方面看出是“壯舉”?指名回答。
學生結合1—6自然段的內容談理解。
(鄭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如: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護船的兵士等,共27000多人;200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寶船60多艘;
每艘寶船長150米,寬60米,有10多層樓房那么高。每條船上有9根桅桿和12面風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駕駛。
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
3.為什么要有這個“壯舉”?(即為什么要遠航?)鄭和遠航有什么意義?
自由讀課文,想一想,畫一畫。指名回答。
你對鄭和遠航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這樣回答:我認為鄭和遠航開闊了中國人民的眼界,這可以從6自然段看出“鄭和率領船隊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過30多個國家……”
再如:鄭和首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這可以從課文的2自然段看出,課文是這樣說的……還可以從課文的4自然段看出,課文是這樣說的……
師在學生回答時,隨機出示補充文字資料。(西方學者稱:只有舉世無雙的特混艦隊才能遠航非洲;鄭和艦隊——集先進科技之大成;鄭和艦隊軍事建制 整軍行動優于商船;艦隊規模龐大 帥艦甲板有足球場大;當代10大航海科技鄭和艦隊擁有2項;《鄭和航海圖》代表當時最先進技術;哥倫布、麥哲倫只有幾條船、百十名水手 百年后海上列強打破鄭和神話等等。)
四、回顧全文
1.鄭和率領船隊出洋7次,為什么略寫其余六次的遠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為什么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3.鄭和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揚帆起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戰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讀到這幾百年前激動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為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民的開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業
感情朗讀課文;查閱鄭和遠航相關資料;了解祖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情況。
五年級語文上冊簡單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做人不應只講體面,應該做有真才實學,對人民有用的人。
2、學會5個生學,正確選擇本課中多音字的讀音;理解19個新詞語。
3、初步學會抓住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的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找出重點段,并抓住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使學生初步學會通過理解重點段來深入理解全文的閱讀方法。
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假如你拿到了這樣一個題目,你覺得可以寫些什么?
2、學生交流。
二、聽課文錄音,了解落花生。
1、聽錄音后回答:
這篇課文的內容是:
(1)介紹一種物品()
(2)記一件事()
(3)寫一處景物()
(4)描寫幾個人物()
2、教師簡介:課文雖然以落花生為題,但并不是一篇以狀物為主的文章,而是作者回憶了小時候所受的家教。本文的作者許地山是現代散文家、小說家。他的散文以樸實洗練、清新自然的筆墨,寫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感觸,常常寓深邃的哲理和優美的情思,為讀者所喜歡。落花生是他的筆名。為什么他會對落花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我們可以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三、初讀課文
1、把課文讀正確、通順。
2、按第一單元的要求自學課文,鞏固第一單元訓練重點。
四、交流學習成果
1、自由地找小伙伴交流。
2、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集體交流典型的幾個問題。
五、按提示分段
1、出示投影,按下面的意思給課文分段:
(1)種花生,收花生。
(2)嘗花生,談花生。
(3)父親的話牢記心上。
2、結合課文插圖,分段提示,理清課文內容。
六、作業:
1、完成《作業本》第2、4。
2、繪制花生的生長過程。
第2課時
一、復習回顧課文脈絡,學習學習提示。
1、想想課文是分哪幾部分寫的?哪一部分是重點寫的?怎樣學習重點段?
2、學習學習提示。
(1)默讀提示,劃出你認為重要的詞句。
(2)從學習提示中,你學懂了什么?
①表達課文主要內容的段落叫重點段。
②學習重點段,理清寫哪些內容;細讀細想,弄清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③聯系其余各段和課題,理解全文和思想感情。
(3)根據學習提示,找出課文的重點段。
二、研讀重點段
1、學生自由讀重點段,結合問題討論學習這一段可以分幾個部分來研究?
2、結合課后練習2、3題獨立學習重點段,教師巡視,輔優補差。
3、匯報交流學習情況:
(1)說說今晚過收獲節,與以往有什么不一樣?(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當時作者的父親在廣東做縣官,平時公務忙,很少參加家里的活動。這次他來,是專為吃花生來的嗎?說明什么?
(2)一家人是怎樣談花生的好處的?圈出有關詞語。
(3)可貴是什么意思?父親認為花生最可貴之處是什么?(投影出示第10自然段)你是怎樣理解父親說的這段話的?
①父親是拿花和玫什么進行對比?為什么要這樣比?結合回答課后練3。
②父親是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比,其實是贊美了花生的什么可貴之處?(藏而不露)
(4)父親為什么要對我們這樣說?理解課文第12自然段。
(5)我有沒有體會到父親的話的含義?(讀第13自然段)
有用的`人應該是怎樣的人?體面是什么意思?什么樣的人是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4、學了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作業。
《作業本》第4、5題。
第3課時
一、復習回顧
1、聽記:開辟居然、價錢、榨油、可貴、愛慕、體面
2、自查、訂正
3、用上這些詞說說課文內容。
二、研讀第一段
1、引入:我們一家人過收獲節的花生是怎樣來的呢?
2、自由朗讀第一段,討論:這段話為什么不詳寫?可不可以不寫?
3、體會:課文內容要前后連貫。
三、研讀第三段
1、引入:父親的話對我的一生為人有影響嗎?從哪里看出來?簡介作者生平:作者許地山,筆名落華生,曾留學美國,抗日戰爭前后,在香港從事進步文化活動和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病逝于香港。
2、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文章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題目?(作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回憶父親的教導,更嚴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親的像花生那樣踏踏實實、不求虛榮地去做人。因為父親的話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點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樣做人,所以用這個題目。)
有感情地朗讀:個別準備、同座互練、指名讀知道點評。
四、總結體會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讀書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說、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思想上有一個升華。
五、作業
1、完成《作業本》中剩余的作業。
2、把讀了課文后的體會寫成一段話。
板書設計:
種花生收花生味美
嘗花生談花生榨油便宜
父親的話牢記心上
教學后記
為了突破本課學習抓住事物的某種特性,以物喻人的寫法,并練習對話的幾種句式,設計課文主題遷移寫一段話,較好。
五年級語文上冊簡單教案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組元第21課搭石
【設計理念】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求發展,扎扎實實求發展,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旨在通過體會重點語句感悟課文內容,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情感,并由文想開去,感悟生活中相互關愛帶來的快樂。
《搭石》是農民詩人劉章寫的一篇散文,語言樸素而清新,意境秀美。文章截取了農村生活中幾個非常平凡的鏡頭,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樸素中閃爍出鄉親之間那種極淳樸、原生態的人性美。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按照一定的順序截取了五幅畫面: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什么是搭石”(即“擺放”搭石的畫面),第二自然段寫了“調整”搭石的畫面,第三、四自然段寫了幾種不同情況下的“走”搭石的畫面:普遍的“一行人走搭石”,典型的“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青年人、老人走搭石”。
【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強化了“邊讀邊想象,從作者生動的描寫中想象畫面”,即“變話為畫”的閱讀方法。教學本課,繼續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刻體會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課文內容想開去,聯系自己讀過的和身邊發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同時,四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閱讀的能力,能借助工具書理解詞句,并能聯系上下文對相關詞句談談自己的感受,具備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往往不能深入文本。
【設計說明】
根據課文特點及課后練習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合理取舍課文內容,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中心句,緊緊圍繞“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這三部分文字,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品讀,使學生讀出了美的畫面、美的情境,體會到了景美、人美、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閱讀變成學生個體對文本的感受和具有創造性的鑒賞。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重點研讀“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伏”“理所當然”等詞語,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的知識水平有一個切實的提高。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以隨文識字為主要方式認識本課生字。
(二)、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能進行簡單的仿寫。
(三)、情感目標:,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通過平凡的事物感受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
【教學難點】
通過平凡的事物感受美。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文本導入,引出搭石,揭示課題。
1.導入:這個小山村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他的家鄉是有名的花果之鄉,桑蠶之鄉;有崇山峻嶺,茂密森林;有叫不出名字的飛禽走獸,有采不完的珍貴藥材。山川,如畫;流水,似歌。但作者每每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一曲明快輕松的樂曲,配以教師的深情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美的意境之中;幾塊形態不一的石頭平整地跨過小溪,喚起學生對“搭石”的形象感知。】
二、整體感知,初品“搭石”,引發深思。
1.學生自由閱讀課文。
師:孩子們,如果你是劉章的鄉親,你能不能用書中的話語告訴大家什么是搭石?
2.出示句子:進入秋天,天氣轉涼,家鄉的人們……這就是搭石。
指名讀,相機指導“間”的讀音。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搭石?交流搭石給你留下的印象。
4.搭石給劉章爺爺留下的印象: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板書:“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設計意圖: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是一種很好的讀書習慣,扣住了文章的精華,抓住了讀文章的主體感受,起到了以面促點的作用。】
三、精讀課文,深入體會,品味搭石。
默讀2-4自然段,想象畫面。思考: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的風景?你是從哪句子讀出來的,把這些句子畫下來。í
(一)預設畫面一:一行人走搭石。
1.讀通句子。相機正音:行xíng
2.品析“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蘊含的聲音美、畫面美、意境美。
☆學習新詞“協調有序”
(1)查字典理解“協調有序”。
協調:配合得適當;“序”生字,掌握音形義;協調有序:配合得適當,很秩序。
(2)聯系上下文,創設真實情境理解詞語“協調有序”。
師:作者寫得如此生動,使我們如同身臨其境,現在讓我們走到那一行人當中去吧,通過朗讀把畫面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師生合作讀。
用擊掌的方法來感受音樂般的美。
(3)你彷佛看到什么?(協調有序)聽到什么?(踏踏的聲音)
【設計意圖:詞語教學應該是有層次的。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協調有序”字意,再做動作理解詞義。通過創設情境,一次一次朗讀,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再通過拍擊節奏,幫助學生想像畫面,同時,也讓學生深入體會到了畫面的美。】
☆學習新詞“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1)聯系語境、想象畫面理解“清波漾漾”。
(2)查字典、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人影綽綽”。
“綽”字是什么意思?(綽約:柔美。)
讀疊詞,在文中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
把詞語讀出韻味,把詞語讀成畫面。
3.創設情境,深入體會聲音美、畫面美、意境美。
師:是啊,一幅如此優美的圖畫,真是讓我們久久沉醉,請大家閉上眼睛(播放音樂,變換文字的排列,范讀;配樂情境引讀)。
師:同學們,劉章爺爺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過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記這樣的情景——(生融情朗讀)
4.回扣“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師:因為搭石帶給人們如詩如畫的感覺,所以作者說(指板書)——(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的風景。)
【設計意圖: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詞妙語,引導學生體會語感,培養學生語言感受能力,力圖把詞語教學高效、豐滿、立體。】
(二)預設畫面二:
一行人走搭石是美麗的風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1.談談你對這幅畫面的感受。(禮讓、謙讓、很有禮貌、……)
2.回扣“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正是鄉親們的謙讓美,溫馨美,所以作者說(生齊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三)預設畫面三:
1.那么“青年人”和“老人”來走搭石,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2.抓住重點詞語想像畫面,感悟心靈美。
(1)學習生字:伏。
(2)做“伏”的動作,再現情景,相機點撥:生活中最基本的美德,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3)簡介《搭石》寫作背景。
劉章是當代詩人,出生在河北的一個山村,對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劉章爺爺來到大城市工作,當他看到人們搶著擠公共汽車的時候,看到人們無序地忽然橫穿馬路的時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鄉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覺得搭石上有情,有愛,有美,于是1980年,他寫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長留的那份景、那份情傳達給我們。3.回扣“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師:因為搭石上有情,有愛,有美,所以……(生齊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設計意圖:三個畫面,有主次地教學,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并且通過三次吟誦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體會和感悟,層層深入,步步遞進,一詠三嘆,不露痕跡的理解人文內涵。】
四、想象拓展,補充畫面,升華情感。
1.師:小小的搭石,給作者留下了那么多的回憶,搭石上發生的故事又何止這此,還會有誰從搭石上走過,還會有怎樣的故事給我們留下美好的畫面呢?你能不能仿照課文中的句子,寫幾句話。
2.課件出示:
假如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總要___________,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3.交流寫話。
師:當我們把情感傾注于筆端的時候,也寫出了如作者一樣值得品味的語句來。
【設計意圖: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表達個性化見解的平臺,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表達自己的看法、評價等,師生之間可適時適當地展開對話,老師稍加啟發,既能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充分的對話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
五、回顧總結。
還有很多的假如……假如………是的,這一切美好的情感,都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理所當然。這種種的理所當然深深地扎到作者的靈魂深處,深深地扎到我們的靈魂深處,劉章爺爺對搭石念念不忘,他會由衷地贊美——(生齊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我們對搭石念念不忘,我們也會由衷地贊美——(生齊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設計意圖:“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是對課文2-4自然段具體內容的一個概括。這美麗的風景,是由鄉親們“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構成的。板書是課文的中心思想,也是學生學習此文的收獲。】
五年級語文上冊簡單教案篇4
一、導入
1、同學們,看,這里有一首詩,自己讀讀
2、知道這首詩是描寫什么動物的嗎?
3、你還知道還有哪些詩歌是描寫白鷺的呢?
二、新授
1、郭沫若曾經寫過一文章來贊美白鷺,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1)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課文,爭取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遇到讀不通順的句子多讀幾遍,明白嗎?
(2)學生自讀
2、出示生字詞
(1)自讀生字詞
(2)指名讀(請兩位)
(3)講究幾個重點的字
“蓑”你怎么來記呢?
我國的哪些古詩也可以幫助你背誦這個詞語呢?
(這里的處理是好的,老師希望通過多元的方式來讓學生感知這個比較難以認讀的生字,但是這么大的“信息量”的一節課,學生是否真正能夠記住這首詩,就要打問號了。)
齊讀生字詞
3、解決了生字詞的問題,我們看看讀書讀得怎么樣?
(1)指名讀
(2)教師點評語言:讀書讀得真好,有了好的開頭我們就成功了一半了。
(3)指名讀
(4)白鷺在郭沫若的心目中是什么?
師生交流:是歌、是詩、是精巧的詩
4、請大家自由讀讀這句話:“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和“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文無窮的詩”
(1)讀了這兩句話,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2)有了問題怎樣解決呢?
(3)課文的哪些地方讓你明白了,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哪些地方說明白鷺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
(4)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劃,然后同座位之間進行了交流。
5、師生交流
(1)學生說:老師出示相關的語句
那雪白的蓑毛……
為什么?自讀這一段文字――師生點評——指導朗讀,——還有誰愿意來讀一讀嗎?
老師把這段文字進行了小小的修改,成了一首詩歌
這么美的文字,這么漂亮的白鷺,想把它留在自己的頭腦中呢?
自己練習背誦――齊背課文。
(2)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鷺是首詩呢?
老師覺得對比也是能夠表現白鷺是一首詩的,在文章的第幾自然段呢?
為什么這么說呢?
想看看這只白鷺嗎?想像一下,一陣風吹來,會有一種很什么感覺?
大家說的真好,課文已經把這種感覺寫出來了,你們能讀出來嗎?自己先讀讀――指名讀――點評――齊讀
看看這一節的最后一節,它站在高高的樹上,究竟在干什么呢?
師生交流
指導朗讀
(3)還從哪些地方看出這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呢?
師生交流
出示文字,讀讀,你釣過魚嗎?那是一種什么感覺,再請一位學生讀讀――指導朗讀
(4)學生說:……白鷺本身不就一種歌嗎?
師生交流
為什么它不會唱歌,為什么又說他的歌嗎?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在一種對比的情境下,讓學生自己想,說為什么白鷺不會鳴叫,但是,作者卻把它說成是一首歌?這個問題有點“哈”的感覺,非常好的問題。)
師生交流
我想到今年春節晚會上的一個節目——《千手觀音》
老師相信大家到了這兒,一定能夠把這兩句話讀好。
學生齊讀最后兩句
三、課外拓展
1、是啊,正是因為白鷺是這樣美,美得像一首詩,所以很多古人用了很多詩來贊美白鷺。
出示:
《絕句》、《漁歌子》
齊讀古詩
(這兩首詩歌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能夠說出來了,可見課前學生做了的準備,但是老師在上課即將結束的時候又把這兩首拿出來,不知道是沒有想到學生已經查找到了這兩首詩呢?還是在課前已經讓學生查找了,這時在把這詩拿出來又有什么意義了,學生知道的,懂得的,還是不要講了吧,避免浪費課堂上的寶貴的時間了。)
2、在文學家的眼里是一首詩,在你們的眼里白鷺是什么呢?
(1)師生交流
(2)教師點評,鼓勵
五年級語文上冊簡單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二、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準備
收集作者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1、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2、讀詩題,理解詩題。
3、創設情境,教師激情誦讀。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3、再讀古詩,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賞析品味,體會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詩人孤獨寂寞、思念家鄉之愁。
2、介紹作者,補充資料,理解詩人人生求索之愁、憂國憂民之愁。
3、詩人的愁緒,是通過什么表現出來的?
4、從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憂愁?
5、創設情境,朗讀、背誦。
(四)開闊視野,拓展延伸。
1、你想對滿懷愁緒的詩人說些什么?
2、在詩意的氛圍中,齊聲誦讀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