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
優秀的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供大家參考。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篇1
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
(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區別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2)理解特異性免疫對人體的主要作用。
(3)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2、方法與過程: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實例與教材相結合的辦法,說明抗體、抗原及特異性免疫等幾個基本概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在醫藥衛生事業和傳染病的預防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
難點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區別
抗原、抗體與吞噬細胞間的關系
學習過程
學案導案
預習導學1人體免疫分_______和_________兩類。
2、抗原是指__________,抗體是指____________。
3、免疫有哪些功能?
4、我國規定的“四苗”常規接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計劃免疫的目的和意義?我們生活的空間有大量的病原體,為什么有的人容易生病而大多數人又不易生病?這與人體的免疫有關。導入新課。
閱讀全文并思考問題。
課堂探討
1、交流預習情況
認真思考問題。
學習小組內部討論問題,并求同存異。學習小組長負責
2、小組展示成果
各組分別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組與組之間互評互改。
3、教師對疑難點適時點撥
問題預設:
⑴、在為嚴重燒傷的病人植皮時,是應該用病人自己健康的皮膚,還是用別人的健康皮膚?為什么?
⑵、生活中為什么有些人會發生過敏反應?了解免疫功能異常情況。
⑶、準備自己預防接種證,了解自己接種過那些疫苗及作用。
⑷、如果沒有患過某種疾病也沒有進行疫苗的接種,
人體是否有可能產生抗體?1、學生交流過程中,老師深入各組參與討論,并適當提示、點撥。
2、老師明確答案。并對各組表現予以簡單評價。
3、對于學生的疑問做出明確的解釋說明。
知識反饋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
范圍對體外異物都反應對一種異物有反應
特性非專一性專一性
形成生來就有后天形成的
作用弱強
強調本節課重點和難點: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區別,免疫、抗體、抗原等概念。
課堂自測
同學們根據本節課內容完成下列各題。
1、能夠起到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幾種物質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們對大多數的病原體都起作用。
2、特異性免疫是指當_______入侵人體時,身體免疫系統受刺激產生了_______。當同樣的病原體再次入侵時,就會迅速產生抵抗的作用。
3、患過麻疹或天花的人,終生不會再次患上這種病,是因為身體中產生了()。
A、麻疹B、抗體C、病毒D、非特異性免疫
4、我國對12歲以下的兒童進行“四苗常規接種”,分別針對的四種類型疾病不包括()。
A、麻疹B、結核C、甲肝
D、百白破、白喉、破傷風
5、不是艾滋病傳播途徑的是().
A、性傳播B、血液傳播
C、接觸傳播D、母嬰傳播
6、在下列實例與免疫類型之間連線。
皮膚的屏障作用
唾液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特異性免疫
發炎反應非特異性免疫
人患過麻疹后就不再患麻疹
老師對學生做題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作簡單提示。
課后反思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水綿及其它藻類植物,了解水綿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了解常見藻類植物;了解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價值。
2.通過實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水綿和其它藻類植物的方法,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通過比較它們與綠色開花植物的不同,繼續培養分析、比較、歸納的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藻類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繼續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水綿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選擇了水綿作為藻類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的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是我們了解藻類的知識基礎。而了解藻類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低等位置,為今后學習生物進化知識奠定基礎,故這兩部分知識是重點內容。
2.難點分析:
觀察水綿并不難,但對它細胞結構的認識卻不容易。這是因為在現有學校條件下,對水綿細胞結構中的細胞質、細胞核、液泡和螺旋帶狀葉綠體彼此之間的位置關系往往不易辨別,誤認為細胞核、葉綠體都存在液泡中,而細胞質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從未見過如此之大的帶形葉綠體,難免形成錯誤的認識,不易掌握其立體結構,故對細胞結構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二課時。
二、第一課時:
引言:
這部分教學可在學生原有掌握的綠色開花植物的知識基礎上,先演示一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標本,包括有綠色開花植物和非綠色植物(如海帶、紫菜、小墻蘚、鐵線蕨、油松、蠶蟲、白菜等)讓學生觀察后討論:你認識哪幾種植物?哪些是綠色開花植物。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指出,蠶豆、白菜以及我們身邊常見的楊樹、柳樹、菊花等都是綠色開花植物。其余的如海帶等均為非綠色開花植物,它們構成絢麗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師接著指出,根據植物的形態結構的不同,人們將它們分成四個主要類群,即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由此引出本章課題。
在此基礎上可以再讓學生思考回答,你知道以上所列舉的植物各屬哪一類群嗎?(可能有的能說出來,有的說不出來)教師可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指出:海帶、紫菜是藻類植物;小墻蘚屬苔蘚植物;鐵線蕨屬蕨類植物;油松、蠶豆、白菜屬種子植物。我們今天先研究藻類植物。
學生已經了解了海帶、紫菜等屬于藻類植物,可以讓學生再舉出一些其它的藻類植物,并討論:這些藻類植物都生活在什么環境里?學生會舉出海白菜、石花菜、鹿角菜等。比較多的學生會認為藻類植物都生活在海洋中,這時,可給學生演示一張生活在池塘中的藻類植物的投影片,使學生了解還有一些藻類植物是生活在池塘、河流、湖泊這樣的淡水環境里,由此歸納出藻類植物分為淡水藻和海藻。然后引出本課學習的重點:
一種淡水藻——水綿
(一)水綿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
1.生活習性:
可在課前組織幾個同學參加采集水綿活動,留意觀察水綿的生活環境。課上先提出思考題:“水綿生活在什么環境里?”然后演示水綿生活環境的錄像或投影片。并請參加過采集水綿活動的同學回答:水綿生活在池塘里,在陽光充足的時候,它們常常成團存在,并放出很多的氣泡。
2.形態結構:
在組織學生觀察水綿時,可提出以下思考題:
(1)水綿的顏色及形態如何?
(2)水綿有無根、莖、葉等器官?
(3)水綿是由一個細胞還是由多個細胞構成?
(4)水綿的細胞結構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細胞結構相比較有何異同?
可事先把采集來的水綿分裝在培養皿中,請學生先觀察水綿的顏色及形狀并用手摸一下水綿,看看有什么感覺。他們很容易觀察到水綿身體的顏色是綠色的、形狀是絲狀的,用手摸水綿會感覺比較粘滑。
接下去要求學生制作水綿的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水綿的內部結構(觀察時可以對照教科書上P94圖1-61或投影片上的水綿結構圖),并認真思考(2)、(3)、(4)道思考題。為保證觀察效果,在制作臨時裝片時,要求學生用解剖針挑取水綿的量要盡量得少,只要裝片質量好,觀察方法正確,并能積極思維,就能了解到水綿結構是相當簡單的,它沒有根、莖、葉等器官。每一個水綿的絲狀體都是由多個細胞構成的,水綿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細胞相比較,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不同之處是水綿細胞中葉綠體的形態比較大,呈帶狀,螺旋狀排列在細胞內。在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了這四個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簡要地小結一下:水綿是由多細胞構成的,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結構同綠色開花植物細胞的結構基本是相同的,但細胞內葉綠體的形態與我們前邊了解的細胞內的葉綠體比較有較大差別。對于葉綠體在細胞中的位置,特別是它與細胞核、液泡、細胞質的位置關系,很易產生誤解。這時,教師可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繼續觀察,并讓他們調節一下顯微鏡,理解細胞是立體的,那么,葉綠體到底存在哪里呢?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時,有的學生認為,葉綠體存在于細胞質中,但還有些學生認為它存在于液泡中,這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水綿細胞的立體模型,再給予適當的提示,使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能清楚地了解水綿細胞的葉綠體存在于細胞質中(有些同學還會錯誤地認為細胞核也是存在液泡中)。這時,教師可演示水綿細胞結構的立體模型,邊讓學生觀察,邊講解。這樣,學生的誤解便可得到糾正。
3.營養方式:
在學生了解了水綿細胞結構之后,對水綿的營養方式就不難理解。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葉綠體有什么作用?”“什么是光合作用?”等問題,再聯系水綿細胞也有葉綠體,自然它的營養方式與綠色開花植物相同。它們都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自養”的概念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后教師強調指出:像綠色植物那樣,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機物來維持生活的營養方式,叫做自養,它是各類綠色植物共有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鞏固本課時,可聯系上面學習過的水綿生活習性,請同學們思考,在陽光充足時,為什么水綿往往形成絲團漂浮在水面上?
三、第二課時:
(二)其他的藻類植物
1.先復習水綿的形態結構特征,然后再讓學生思考,聯系一下生活實際,你們還知道哪些植物屬于藻類植物,由此引入本課題。
2.學生會提到海帶、紫菜或其他藻類植物。此時,教師出示海帶、紫菜的標本(或投影片,如有海帶、紫菜的生活環境錄像更佳),供學生觀察、分析、比較。讓學生對照課本有關內容及圖解(圖I-63、I-64),討論以下各題:
(1)海帶、紫菜植物體分幾部分?
(2)它們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個體?
(3)植物體有無根、莖、葉等器官?
(4)海帶、紫菜呈現什么顏色?體內還含有葉綠素嗎?
(5)它們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與水綿相同嗎?
在學生充分討論,并回答以上問題后,教師可歸納總結,突出以下幾點:
(1)海帶、紫菜是多細胞的植物體,結構也很簡單,都沒有根、莖、葉等器官。海帶植物體分三部分,下面是根狀物、往上是帶柄和葉狀體;紫菜的植物體是薄而柔軟的葉狀體,基部是根狀物。根狀物不具有根的結構,也不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它只起著固著作用,所以不是根;葉狀體無葉片的結構,所以也不是葉。
(2)海帶、紫菜的葉綠體里,除含葉綠素外,還分別含有大量的藻黃素和大量的藻紅素,所以分別呈褐色和紫紅色。由于它們都含葉綠素,所以與水綿一樣,營養方式也是自養。
學生已經了解了多細胞的藻類植物,如水綿、海帶、紫菜后,還要讓學生了解藻類植物中的單細胞種類。
先給學生展示一滴池水中的藻類植物(可以用錄像或投影片),使學生對衣藻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專門演示衣藻的投影片,提出討論題:①衣藻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構成的植物體?②細胞內有無葉綠體?組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后回答:衣藻是由單細胞構成的,細胞內有葉綠體,可以請學生具體指出衣藻內的杯狀葉綠體。
(三)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這部分教學可采用比較、歸納的方法進行,讓學生思考討論:水綿、海帶、紫菜、衣藻在生活環境、植物體結構、營養方式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這樣就可歸納出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1.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2.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3.大都生活在水中。
(四)藻類植物對自然界和在經濟上的意義
本部分可組織學生自學和討論進行教學。
1.展示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放出氧氣的投影片,組織學生討論:藻類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以答出: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2.展示藻類植物經濟意義的投影片或者錄像片。提出藻類植物在經濟上有什么意義的討論題,學生觀察討論后回答: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小結:藻類植物對自然界及對人類在經濟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會從藻類植物中提取出更多的對人類有用的成分。
復習鞏固題:
①綠色植物的植物體一定都是綠色嗎?為什么?
②藻類植物比綠色開花植物低等,為什么?
③赤潮現象常引起魚體大量死亡,為什么?
閱讀:P97一滴池水中的藻類植物。
我國的海帶養殖。
【板書設計】
第九章植物的主要類群
第一節藻類植物
一、水綿
1.生活習性:池塘、小溪
2.形態結構:
①綠色絲狀體
②多細胞個體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篇3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x單元第x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__,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在__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節內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__內容,后面是本教材的__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為學好以后的生物知識__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內容包含的一些__知識,是以后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x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x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__,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__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x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
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于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并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__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板書:
5、布置作業。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
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使學生識記變溫動物的概念和冬眠。
(2)使學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生殖發育與兩棲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兩棲類的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青蛙外部形態的觀察,使學生學會觀察青蛙的外部形態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觀察能力。
(2)通過對兩棲類有關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綜合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對兩棲類有關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兩棲類和魚類的對比,讓學生樹立生物進化論的觀點。
(3)通過對保護青蛙意義的了解,讓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及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觀察青蛙的外部形態為本節的重點。因為:
(1)通過對青蛙外部形態的觀察,使學生對青蛙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掌握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學習方法。
(2)通過對青蛙外部形態的觀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青蛙適于兩棲生活的外部形態,為理解兩棲動物的特征打下基礎,同時使學生樹立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和生物進化的觀點以及生態學觀點。
2、青蛙的呼吸,心臟結構以及生殖發育為本節的難點。因為:
(1)青蛙的內部結構與魚類相比要復雜,學生要理解之,難度較大;
(2)青蛙是兩棲類的代表動物,通過對其內部結構的學習,為歸納兩棲類的特征打下基礎;這部分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觀察、類比、歸納的方法進行,但方法運用不易到位,因此理解這部分知識就有一定的難度。
教具準備
青蛙生活習性錄像;青蛙生活史錄像;活青蛙;青蛙捕食的動畫或抽拉式模型;青蛙內部結構錄像或掛圖;大鯢、蟾蜍生活習性錄像;青蛙、蟾蜍浸制標本。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
觀察活蛙理解形態
→
觀看錄像
理解結構
→
利用錄像了解其他動物,歸納兩棲類的特征
→
啟發學生歸納小結
→
交流
答疑
2、教學過程說明:
(1)關于課題的引出:本課可播放青蛙生活習性錄像,創設情境,引出課題;也可由教師將青蛙、蟾蜍浸制標本出示給學生。同時提問:這些動物的名稱是什么?屬于哪一類動物?(前一問學生能答出,后一問可能答得不準確,教師可點撥)引出課題。在這部分教學中應使學生明確兩棲動物的概念。
(2)關于外部形態的觀察教學。
這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尤其對青蛙外部形態的觀察方法的訓練和培養更是本節的重點。因此,教師在學生觀察之前,首先使學生明確觀察的順序,然后提出以下問題:
①青蛙的外部形態有哪些與水、陸兩棲生活相適應?
a、身體分部;
b、體色;
c、皮膚;
d、感覺器官;
e、四肢等幾方面觀察思考;
②學生完成上面提出的問題后,除按實驗七的實驗步驟進行外還有哪些改進和增加的實驗嗎?
通過以上觀察,歸納后,使學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態與兩棲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明確兩棲類是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型。
建議交流一下增加的實驗:
①將死蠅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內;
②將活蠅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內;
③取兩只青蛙,將其體表涂上凡士林并將兩蛙浸在水中,上面蓋上有眼的蓋(不讓蛙出水面)(此實驗應制成動畫或幻燈片),學生觀察青蛙的反應。增補做的三個實驗,進一步說明青蛙適于兩棲生活的特點,同時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散思維。
(3)關于青蛙內部結構和生殖發育部分的教學。利用掛圖或錄像示青蛙的肺部結構,學生可通過觀察,聯想增補的實驗或回放動畫,使學生分析出青蛙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在這基礎上,啟發學生,學生便可解釋出青蛙為什么必須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了解青蛙冬眠時用皮膚呼吸。
出示魚和青蛙心臟掛圖,或播放魚和青蛙心臟結構的動畫,請學生觀察、對比,使學生發現青蛙比魚的心臟多一個心房,但心室中仍有動脈血和靜脈血混在一起,由此得出:
青蛙比魚類高等,但青蛙的運氧能力仍較低,所以,青蛙和魚類均為變溫動物。在冬季呈冬眠狀態,這也是對不良外界環境的適應。
這部分的教學,通過指導學生的觀察、對比、分析、歸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綜合能力。
播放青蛙生殖和發育的錄像,或展示青蛙發育史標本,或剪貼生活史(一一貼在黑板上)。請學生回答:
1、青蛙的成體與幼體形態一樣嗎?
2、幼體生活在何處,用什么方式呼吸?
3、成體生活在何處?用什么方式呼吸?
4、青蛙是體內受精還是體外受精?
經過觀察、分析,學生能歸納出:青蛙是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潮濕的陸地上,也在水中,用肺呼吸,體外受精。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兩棲動物的概念和變態發育。關于青蛙的食性可由學生介紹,教師可出示抽拉式舌模型或青蛙捕食的動畫,進一步分析出青蛙捕食的特點,也可導出保護青蛙的意義,從而樹立生態學的觀點。通過對青蛙內部結構的分析、比較,使學生知道青蛙比魚高等,適于兩棲生活,從而樹立進化論的觀點。
(4)關于兩棲動物主要特征的教學。
可用播放蟾蜍和大鯢生活習性錄像,使學生了解它們的特點,明確蟾蜍是有益的動物,大鯢是有尾的兩棲動物,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啟發學生,聯系青蛙、蟾蜍、大鯢特征歸納出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
(5)教學小結。
教師啟發學生,將本節的重點內容總結歸納出來,不完善之處由教師做補充,這樣長期訓練,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也可將重點內容做精彩回放,學生觀察后,再歸納總結。
(6)關于討論答疑部分的教學。
根據本節所學的內容,學生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可以是課外的,學生間相互討論,互相解答,學生答不出的,教師予以解釋。這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分析綜合能力,同時也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信息的好機會。
板書設計
第八章兩棲類
一、青蛙
1、生活習性:水陸兩棲,捕食活的害蟲。
2、外部形態:保護色,皮膚裸露,分泌黏液,有感覺器官,后肢發達,趾間有蹼。
3、內部結構:
(1)呼吸:肺,皮膚輔助呼吸;
(2)心臟:兩心房,一心室;
(3)生殖發育:體外受精,變態發育,卵生;
二、其他兩棲動物:
蟾蜍、大鯢
三、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
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大多數成體生活在陸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輔助呼吸的作用,心臟有二心房一心室;體溫不恒定。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品味文章語言,了解本文說明方法,學習使用典型例子來說明的方法。
3.明白生態系統是一個相互依賴和制約的系統,要按照科學規律對待生態環境。
教學難點與難點
1.重點:品味文章語言,了解本文說明方法,學習使用典型例子來說明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物入侵”這一現象的危害,增強遵循科學規律的意識。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理解文本大體內容。
2.參照課后“學習建議”,檢查自己預習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揭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朗讀課文。
2.探討課題的理解:給“生物入侵”下個定義。
三、整體感知
1.本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文章以美國引進葛藤、中國引進水葫蘆為例,介紹了生物入侵的原因和結果。告訴人們引進物種是好的,但不要“不顧國情、不講科學地盲目引進外來物種”,要“警惕生物入侵”。
2.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總(生物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分(舉例:生物入侵打破了生態平衡,及其后果)━━━━總(呼吁警惕生物入侵,維護生態平衡)
四、具體探究
1.“生物入侵”究竟會帶來哪些“生態災難”?
破壞生態平衡、危害經濟發展、(威脅人類健康)
2.作者是如何告訴我們這些危害的?
通過典型例子
3.小組討論:本文使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在文中找出你的依據)它們有怎樣的作用?
舉例子:增強文章的說服性,使說理更充分、更真實。
列數字:使說理更準確、更科學、更有說服力。
打比方:把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
4.小組合作: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本文語言既具有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簡潔、通俗的特點,又具有小品生動有趣的特點。
五、知識拓展
1.除了文中講到的葛藤和水葫蘆的例子引起生態失衡、生態災難,你還能找到一些關于“生物入侵”的例子嗎?
2.幻燈片展示其他“生物入侵”的例子。
六、師生小結
1.字詞積累。
2.就文章主旨和科學小品等方面談談你學習本文的收獲。
3.教師小結本課要點。
七、練習與鞏固(任選其一)
1.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美麗的崇明將建成生態寶島。
為了我們美麗的家園,熱愛家鄉的你面對生物入侵,談談你的高見吧!(請列舉出建議,要科學合理,有說服力)
2.寫一篇關于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防范生物入侵為主題的讀后感。(3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