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
編寫優秀的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果,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下面是一些高二生物教案免費閱讀下載,希望對大家寫高二生物教案有用。
高二生物教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夠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通過上臺交流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生物圈是一個整體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地球的情感;通過對個人、本地區、整個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破壞的討論,培養學生愛護生物、愛護環境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生分析總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方法】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討論。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對照提綱,分小組調查和收集資料
提綱:1、本地有哪些生態系統?你還知道哪些生態系統?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許多事,可以通過復雜的途徑影響生物圈,試舉例說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生態系統破壞的事例?這給本地帶來了什么樣的危害?
4、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壞?(可用圖片或文字資料說明)
5、本地將正在或將要采取何種措施來保護環境?
6、從愛護環境,保護生物圈的角度出發,我們每個人應該怎么做?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哪些部分組成?
2、你認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本地有哪些生態系統?
(二)新授
1、各小組抽簽介紹七種生態系統。
(結合生態系統的組成,談談該生態系統的特點,如:主要的植物和動物種類。)
2、小組討論交流
各生態系統是否相互獨立,互不相干呢?
(1)書本P30頁資料分析
(2)分別從三個方面:非生物成分(陽光、水、空氣)、生態系統所處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態系統為中心分析)、各生態系統的植物和動物分析,找出他們的聯系。
得出結論: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課前準備資料的整合與交流
生態系統被破壞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復?(能,靠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但當遭到嚴重的破壞之后就無法恢復了,對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壞是什么?(人類的活動)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許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導致生態系統遭破壞的人類活動事例?這給本地帶來了什么危害?
(3)人類還有哪些活動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樣的嚴重的后果?
(可以口頭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圖片資料展示)
針對這種現狀,人類的有些活動已經嚴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國家、本地區已經或即將采取哪些措施來保護環境和生態系統?你對此有何建議?
我們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我們每個人應該怎么做?(從小處入手,談談一些具體的做法。)
三、教師總結
生物圈不但是我們每個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一旦人類活動破壞了生物圈,使得生物圈無法恢復,那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我們人類就無法生存,所以,地球不光是我們人類的,也是美麗的植物和可愛的動物共同的家園,我們必須保護好生物圈。
四、課后作業
上完這節課后,你對環境問題有什么認識?有什么感想?
高二生物教案篇2
【實驗原理】
細胞代謝會產生許多酸性物質,如碳酸等,人和動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經代謝會產生一些酸性或堿性物質,這些酸性或堿性物質進入內環境,常使PH發生偏移。但一般情況下,機體能通過使PH穩定在一定范圍內。【目的要求】
通過比較自來水、緩沖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堿后,能使PH的變化減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堿后PH的變化,推測生物體是如何維持PH穩定的。【實驗過程】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勻漿、馬鈴薯勻漿、用水5:1稀釋的雞蛋清、黃瓜勻漿),PH=7的磷酸緩沖液,0.1mol/LHCl(盛于滴瓶中)、0.1mol/L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護手套、50ml燒杯1個、50ml量筒1個,彩色鉛筆、PH計或萬能PH試紙、鑷子、自來水。二、方法步驟和記錄
1、將2.5ml自來水倒入50ml燒杯中
2、用PH計成PH試紙測試,并作記錄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測PH,重復這一步驟直到加入了30滴為止。將PH測定結果記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來水。測定并記錄起始PH,再如步驟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測定并記錄PH。
5、充分沖洗燒杯,用代替自來水,重復步驟1至步驟4,記錄結果
6、充分沖洗燒杯,分別代替自來水,重復步驟1至4記錄結果。三、現象觀察
不同實驗材料PH變化記錄表
四、實驗結論
1、根據所得數據,以酸或堿的滴數為橫軸以PH為縱軸,畫出自來水PH變化的曲線。以實線表示加入酸后PH的變化,虛線表示加入堿后PH的變化。再用其他顏色的線條分別表示生物材料、緩沖液PH的變化情況。2、根據實驗結果,說出不同實驗材料PH變化的特點。五、實驗評價
你的實驗測得的不同情況下的PH值是否存在誤差?分析誤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誤差?[誤區警示]
1、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次的“充分沖洗燒杯”請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避免酸性物質HCl與堿性物質NaOH發生中和發應,使實驗現象不明顯,減少誤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響實驗效果。2、實驗過程中腐蝕性物質使用注意事項及解決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蝕性,應避免它與皮膚和眼睛接觸,也不要入口。若有灑落或濺出,要立即用水沖洗15min,并告訴老師。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種植物材料,一種動物材料。【問題探究】一、問題思考
1、就實驗加入HCl或NaOH后的PH的變化來說,生物材料是更像自來水還是更像緩沖液?2、分析緩沖液的PH變化情況為什么與自來水的不同。3、嘗試對生物材料維持PH穩定的機制進行解釋。二、探究創新
1、通過“生物體維持PH穩定機制”的實驗探討,你認為生物體內環境中其它環境(如血糖、溫度、H2O、無機鹽等)是否也可以維持穩態?
2、內環境的穩態會不會失調?什么情況下會出現失調?
實驗二模型建構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實驗原理】
胰島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別是:胰島素能組織細胞的加速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從而使,胰高血糖素能促進,并促進,從而使。生物體中依靠這種作用的激素共同維持血糖的平衡。【目的要求】
讓學生通過模擬活動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況下,兩種激素應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增強學生交流和判斷思考能力。【實驗過程】一、材料用具
15張“糖卡”正面寫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寫上“糖元”,2張胰島素卡2張胰高血糖素。二、方法步驟
1、模擬吃飯后的反應甲將2張“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濃度,此時由拿出張卡使甲的2張“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濃度維持平衡。
2、模擬運動時的反應甲從桌子上拿走了1張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濃度,此時由________拿出張卡,使的1張“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濃度維持平衡。三、實驗結論
當生物體內血糖濃度升高時,能血糖濃度;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能血糖濃度。因此,生物體中血糖濃度能。四、實驗評價
與其他小組交流構建模型的過程和結果,相互借鑒,并就活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誤區警示】
1、應選用不同顏色的紙做“糖卡”,胰島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2、卡上字應醒目,方便活動操作。3、各組應對此活動進行交流。【問題探究】
一、問題思考當血糖水平升高時,胰島是怎樣反應的?反應的結果怎樣?當血糖水平降低時呢?二、探究創新當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時,將會發生什么情況?
實驗三探究: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目的要求】
1、進一步學會探究性實驗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創新思維能力。2、學會用探究的實驗方法來研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3、理解適宜濃度的生長素可以促進生根,體會科學理論在應用到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往往也有許多要探索的問題。4、通過小組之間分工合作,培養協作精神。【方案設計】
一.提出問題: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是多少呢?
二.作出假設:濃度的可以使插條基部的薄壁組織細胞恢復分裂能力,產生愈傷組織,長出。三.設計實驗:選擇生長素類似物——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母液——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制作插條——分組處理插條
——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母液:5mg/ml(用蒸餾水配制,加少許無水乙醇以促進溶解)插條處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實驗過程】
一.材料用具:當地主要綠化樹種或花卉(如:月季、楊、加拿大楊等)生長旺盛的一年生枝條,或小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條。蒸餾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試劑瓶、燒杯、玻璃棒、礦泉水瓶。
常用的生長素類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選其中的一種;所用藥品包裝說明上所列舉的其他材料。
二.方法步驟:
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用容量瓶將生長素類似物母液分別配成濃度為的溶液,分別放入礦泉水瓶中,深約。再取一礦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為,及時貼上相應標簽。
制作插條:將準備好的枝條剪成長約的插條,插條的形態學上端為面,下端要削成面,這樣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條留3~4個芽,所選枝條的條件應。溶液的礦泉水瓶中,處理幾小時至一天。
進行實驗:設置個相同的水培裝置,加入等量的完全營養液,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分別培養經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及清水處理過的插條,注意保持溫度為。三.觀察現象:
定期觀察每組實驗材料的生根狀況,并記錄結果。(濃度:mg/ml;時間:天)
分組處理:將制作好的插條,分成組(每組不少于3個枝條),分別將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濃度為
四.實驗結論:經過天觀察,用濃度為處理過的插條生根最早,生根數最多,所以對于植物來說,促進插條生根的這種生長素類似物的最適濃度是。
五.實驗評價:實驗結果與你預期的結果一致嗎?你做出的假設是否得到了確認?【誤區警示】
在本實驗中,生長素類似物的功能與其促進根生長的功能是一回事嗎?在本實驗中,若在適宜濃度范圍內不能生出不定根,請分析可能的原因?【問題探究】一.問題思考:
你們小組提前做本探究活動的預實驗了嗎?預實驗的作用有哪些?你們小組認為在施用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時,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創新:
就此次探究活動,你們小組還能作進一步的探究嗎?你有沒有一些改進此探究活動的措施?
實驗四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
【實驗目標】
初步學會用樣方法調查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幫助學生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通過親身調查周邊植物,幫助學生更進一步認識自然,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操。【實驗原理】
樣方法是指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計算每個樣方內的平均個體數,然后將其平均數推廣,來估計種群整體。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形狀的調查地段選擇相應的取樣方法。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一下幾種:五點取樣法,樣方的形狀可以是方形的、長方形的、條帶狀的或圓形的,但樣方必須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這可以通過隨機取樣來保證。
等距取樣法:當調查的地段為長條形時,可用等距取樣法。先將調查地段按縱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率決定樣方之間的距離或間隔,然后按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樣法。長條形的總體為100m長,如果要等距抽取10個樣方,那么抽樣的比率為1/10,抽樣距離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內進行取樣,樣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點取樣法:當調查地段為方形時,可以按梅花形取五個樣方:先做該地段的兩條對角線,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確定一個樣方的中心,在每條對角線上距邊角1/4對角線長處,各確定一個樣方的中心,共五個樣方。樣方面積一般為1m2,如果該種群的密度較小,樣方面積可適當擴大。
【材料用具】卷尺、尼龍繩、木楔、鋼筆、記錄本、植物分類圖鑒【實驗準備】
調查前教師先進行實地考察,找出比較典型的地塊。選擇學生比較熟悉、容易識別而且分布比較均勻的雙子葉植物作為調查對象,這樣有利于數據的分析、比較。像一年蓬這類單株生長特征明顯的雙子葉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調查對象。教師事先對該地塊進行種群密度取樣調查,并可采集好有關植物并制作成標本,使學生掌握好調查對象的形態特征。如果遇上樣方邊界的壓線個體,按左上原則處理,壓線個體出于線的左側或上方,則計入樣方內。【方法步驟】
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等距取樣法)。先將調查總體分為若干等分,有抽樣比率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按這一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學生對照植物分類圖鑒掌握調查對象的形態特征。計數(附種群調查記錄表)計算種群密度。【結果分析】
計算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內該種群算術平均數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該算術平均值即為調查區域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應結合調查區域相關情況對該估計值做出生物學解釋。【注意事項】
選取地勢開闊、平坦、植被茂盛的地點作為調查地點,如校園草地、公園、田埂等都是比較理想的地點。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蟲等有安全隱患的地點;根據調查對象劃定調查地段的大小。調查地段應大小適中,面積過大則費時費力,面積過小則失去調查意義;地段形狀可以是規則或者不規則,地段邊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邊界劃定;選取樣方的個數根據地段總面積而定,地段較大的,樣方數可相對多些;
實驗五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目的要求】
1、通過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2、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學會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3、通過小組間的分工合作,培養協作精神。【方案設計】
一、提出問題培養一種酵母菌種群的數量是怎樣隨時間變化的?二、猜想假設酵母菌種群的數量隨時間呈____________型增長變化。三、設計實驗
①全班同學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實驗組。②分別用等量培養液,在相同適宜環境中培養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計數板,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并作記錄,連續7天。④7天后,各組向全班匯報本小組7天的數據,算出每一天數據的全班平均值,根據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長。【實驗過程】
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種和無菌馬鈴薯培養液或肉湯培養液、試管、血球計數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顯微鏡等。
二、方法步驟和記錄
1、取相同試管若干支,分別加入5ml肉湯培養液,塞上棉塞。2、用高壓鍋進行___________滅菌后冷卻至室溫,標記甲、乙、丙等。
3、將酵母菌母液分別加入試管各5ml,搖勻后用______________計數起始酵母液個數,做好記錄。4、將各試管送進恒溫箱,_____________℃下培養7天。三、現象觀察
每天同一時間,各組取出本組的試管,用血球計數板計數酵母菌個數,并作記錄,連續觀察7天。
四、實驗結論
1、根據表格平均值作出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7天中的變化曲線。
2、培養液酵母菌種群數量隨時間呈__________型增長變化。五、實驗評價
用你所在小組的記錄數值所描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與平均值作出的曲線相比相似程度怎樣?試作出解釋。【誤區警示】
1、操作過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觀念,不能隨意談笑。
2、以防培養液帶上雜菌與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關系,抑制酵母菌培養。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時,應將試管__________
高二生物教案篇3
一、指導思想
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提高尖子生的自主和自覺學習能力,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幫助差生取得適當的進步,讓學生逐步提高學習成績,借助教師和優生學培養更好的生物科學素養和學習生活習慣,逐步提高學科意識和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自我素質;這個計劃是專門制定的、
二、目的
1、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讓學生轉變觀念,努力學習,開發智力,陶冶情操;
3、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克服自卑;
4、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強烈的“搶、幫、超”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學以致用、
三、具體實施措施
1、對所教班級的學生做一個透徹詳細的了解,然后和班主任討論確定優等生和后進生名單;在確定班上的尖子生和后進生時要謹慎、
2、對自己擅長培養和幫助差生的學生認真學習,每學期做不低于一定量的額外輔導,并做好記錄、
3、重點是拔尖訓練,重點是輔助差異的改善、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好學生吃得好,差學生吃得好、充分發揮優生學的優勢,讓他點名帶一個差生,介紹方法讓差生懂得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對于差生,主要是引導他們多學多復讀,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能力,尤其是在改變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積極性方面、優生學應該鼓勵他們做更多創新的事情、無論是尖子生還是學困生,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老師幫助學生取得小成功,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
4、轉變觀念,積極配合其他學科的老師、在工作中,要積極轉變觀念,正確對待每個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在工作過程中,可以進行個體分析和群體分析,確立發展目標和措施,找出學生的優勢、劣勢、潛在優勢、劣勢和新的增長點、從發展的角度看自己,分析別人、積極對待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給予適當的鼓勵性評價,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到安心、
5、在班級內建立學生學習檔案,成立不同層次的學習輔助小組,設定學習目標,努力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根據學生的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目標,按部就班的推進容易,也難、
高二生物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的
①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測葉綠體和線粒體。
③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④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部分與整體的統一。
2、能力目標
通過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布。鞏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和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細胞微觀結構的認識。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教學難點
①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準備20臺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消毒牙簽,新鮮黑藻葉,1%的詹那綠染液。
2、課件制作:制作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的幻燈片。
【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限制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第二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及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1)放映一張某玩具廠忙碌的車間的動畫片。
提出問題:
①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
②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③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么樣的?
(2)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復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稱為細胞器。
①觀看動畫片;
②結合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展開討論。
③學生傾聽,并參與交流。
①創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②通過類比,學生能更形象地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細胞器。
(1)教師先引導學生制作黑藻葉片細胞及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然后依次討論與交流:
針對該試驗提出如下問題:
①描述觀察到的黑藻細胞的葉綠體分布和形態。
②植物的葉子為什么是綠色?
③描述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分布和形態。
(2)總結:在顯微鏡下葉綠體散布于細胞質中,呈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葉肉細胞中有大量葉綠體,所以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綠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線粒體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①學生動手制作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
②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
③展開組內討論和小組間交流等活動;
④傾聽總結,并參與交流。
①學生對微小的細胞總有一種神秘感,通過親自觀察細胞來解決自身的疑惑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②訓練了學生制做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③知道葉綠體和線粒體在細胞內的分布和形態;
④對微觀世界的細胞有了初步的認識。
高二生物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識別幾種細胞器形態
2、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3、說出細胞溶膠的功能。
4、簡述細胞器的協調配合。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細胞器的形態,功能;細胞器的協調配合
三、教學方法:討論探究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