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的化學教案
一份優秀的教案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講解、實驗、討論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教學效果。優秀的九年級的化學教案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九年級的化學教案,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復習元素、單質、化合物、分子、原子等概念和氧氣的性質。
2.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了解水的組成。
3.鞏固“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卻不能再分”的認識。
4.了解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用具
水電解器(霍夫曼電解器)、6v低壓直流電源、用氧氣飽和的5%~15%氫氧化鈉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木條、火柴、簡易氫氣發生裝置(含試劑)、尖嘴導管、盛氧氣的干燥集氣瓶、蒸餾水一瓶。
【引言】在第一章里,我們學過氧、分子和原子的知識,知道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等概念。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什么叫元素?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在哪里?
【討論】讓學生三三兩兩議論,然后請一位同學回答,教師糾正。
【投影】物質的簡單分類
【講述】水是我們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物質之一。水究竟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是單質還是化合物呢?水的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水的組成
【投影】地球上水的分布
【講述】地球表面約3/4的地方被水覆蓋,水資源極為豐富,但可直接供人類生活、生產用的淡水僅占總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十分有限。因此保護水資源十分重要。
[評注:教師在教學中極其自然地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
【提問】根據生活經驗,請學生自己歸納水的用途。(提問2~3人。)
【講述】水是如此重要,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呢?下面我們用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演示】在水電解器玻璃管里注滿水[這里的水是用氧氣飽和的、含有5%~15%氫氧化鈉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電,一個電極接電源正極,另一個電極接電源負極。
師:注意觀察電極上發生什么現象。
生:接通電源后,電極上有氣泡產生。
師:兩支玻璃管內的液面有什么變化?
生:兩支玻璃管里匯集了無色氣體,液面降低,其中連接正極一端產生的氣體比連接負極一端產生的氣體少。
師:片刻后,用準備好的劃有刻度的紙,比較兩支玻璃管中產生氣體的體積。
生:接負極一端玻璃管內氣體的體積大約是按正極一端玻璃管內氣體體積的兩倍。
【講述】水電解后兩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氣體是同一物質,還是不同物質?電解得到的物質究竟是什么?我們通過實驗來鑒定。
【演示】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開啟活塞。
師:注意觀察現象。
生:木條燃燒得更旺。
師:這種氣體能使木條余燼復燃,當燃著木條遠離尖嘴口時火焰漸滅。這種能使余燼復燃的氣體是什么氣體?
生:氧氣。
【演示】用一根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開啟活塞。
師:注意觀察現象。
生:看到微弱的淺藍色火焰(或聽到爆鳴聲)。
師:這種氣體能燃燒,說明不同于上一種氣體。這種氣體就是氫氣。
【板書】水氫氣(h2)+氧氣(o2)
【講述】實驗表明:水電解后生成氫氣和氧氣。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變化是什么變化,這種反應屬什么類型。(學生議論后,教師提問1~2名學生。)
生甲:這種變化是化學變化。
生乙:這種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講述】水電解時發生分解反應。水分子分解生成氫分子和氧分子,轉變成跟水的狀態和性質都不同的氫氣和氧氣,說明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2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在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的基礎上,研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通過討論,掌握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反應原理;
通過實驗探究,學會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裝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表達能力;
通過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培養學生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的設計思路;
通過篩選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發展觀察能力并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探究中,使學生體驗合作、發現的樂趣;
在設計實驗裝置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引導學生復習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氣的方法,逐一篩選出適合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學會選擇,學會判斷,從中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驗學生的主動學習。
方法二:從實驗室制氣的要求入手,講清楚原則,讓學生自己總結,思考到底實驗室中用什么方法來制備二氧化碳。
方法三:單刀直入先講實驗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讓學生思考,實驗室選擇這種方法的依據是什么?通過對比突出該方法的優越性,總結出實驗室制氣的原則。
知識講解指導
注意講解時的條理性,使學生明白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裝置;檢驗方法;讓部分學生清楚選擇該方法的原因和實驗室制氣方法選擇的依據。
注意理論與實驗的結合,避免過于枯燥或過于淺顯,缺乏理論高度。
聯系實際,講二氧化碳滅火器的原理,適用范圍,必要時也可講解常用滅火器的使用方法。
關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節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某種氣體時,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節課對學生今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本節知識的學習比較容易,學生在前面學習元素化合物的基礎上經過討論便可解決。本節學習的重點是能力訓練。學生在前面學習的氧氣、氫氣的實驗室制法,具備了一些氣體制備的實踐經驗,各項實驗技術也已經具備,此時,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正是時機。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組合作,設計方案、表達交流、實施方案、總結表達等環節完成整個探究。
關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教學建議
為了完成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設計2課時完成此節教學;
本節是典型的探究學習模式。其中有兩個探究:制備藥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裝置的探究(重點、慢)。
講授過程指導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可結合實驗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進行邊講邊實驗。
注意運用討論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可適當與氧氣、氮氣的實驗室制法進行對比;結合裝置講解制二氧化碳裝置與制氫裝置的區別與聯系(均是固液反應不需加熱制氣);結合二氧化碳氣的性質,講解二氧化碳氣的檢驗和驗滿方法。
課程結束指導
復習實驗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裝置及驗滿方法。
布置學生進行家庭實驗,用醋酸和雞蛋殼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業,注意計算和裝置圖兩方面的內容。
教學設計方案一
教學過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種有廣泛用途的氣體,實驗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為止,你知道多少種能夠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學生討論,并列舉學過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師在黑板上逐一記錄)
1.堿式碳酸銅熱分解
2.蠟燭燃燒
3.木炭燃燒
4.石墨等碳單質在氧氣中燃燒
5.木炭還原氧化銅
6.碳在高溫下還原氧化鐵
7.碳酸受熱分解
8.人或動物的呼吸
9.高溫煅燒石灰石……
引導學生討論作為實驗室制法的條件是:
1.制取應簡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氣體純度高,符合演示實驗的需要;
3.操作簡單、安全,易于實現。
學生評價每一種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為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板書】第四節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小結】以上方法都不能作為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講解】經過不斷研究改進,實驗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與鹽酸反應來制備二氧化碳。
【板書】一、反應原理
試劑石灰石或大理石鹽酸
【講解】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碳酸,碳酸不穩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終產物為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板書】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問】可不可以用稀硫酸與石灰石或大理石來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兩個表面皿中分別放有大小一樣的石灰石各一塊,一支試管中加入稀鹽酸、一支試管中加入稀硫酸。(讓學生觀察到開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隨后加入硫酸的試管,反應速率越來越慢,最后停止。)
【結論】不能用硫酸與石灰石或大理石來制取二氧化碳。
【講解】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樣的裝置來制備二氧化碳呢?反應條件反應物的狀態等對實驗裝置有較大的影響。碳酸鈣是塊狀固體,鹽酸是液體,且反應進行時不需要加熱,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可以選擇什么樣的反應裝置呢?(必要時教師可以講解制氧氣、氫氣的裝置特點)
【板書】二、反應裝置: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講解】因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實驗室制取氫氣的反應藥品狀態,反應條件類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裝置來制取。用投影顯示制氫氣和制二氧化碳的裝置圖
【討論】
1.長頸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錐形瓶可否用其他儀器來代替?
3.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
(學生討論、回答,然后教師實驗演示、講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長頸漏斗,結果沒有在集氣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講解】
1.因為普通漏斗頸太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會從漏斗處逸出。長頸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體封住,氣體不會從長頸漏斗處逸出。
2.錐形瓶可以用廣口瓶、大試管等玻璃儀器代替。
3.氣體收集方法主要取決于氣體的密度和氣體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氣重,所以常采用集氣瓶口向上排氣法收集。
4.可以根據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可以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火焰熄滅,則說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滿。
【板書】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氣法
驗滿方法: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火焰熄滅,已經收集滿。
【板書】四、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驗證二氧化碳氣體。
【提問】怎樣證明生成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變渾濁)
【講解】上一節學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可以用來滅火,如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還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滅火器。
【錄像】各種二氧化碳型滅火器介紹。
【演示】滅火器原理實驗。
常用二氧化碳滅火器主要有:
(1)泡沫滅火器;(2)干粉滅火器(3);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小結】通過已學習過的氧氣、氫氣、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歸納出氣體實驗室制取的設計思路及方法,必須明確制取氣體的順序是:
1.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所需藥品及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及反應條件選擇合適的反應裝置。
3.根據氣體的物理性質(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及驗滿方法。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3
6月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根據該決定精神,教育部20__年正式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這次課改,是在對我國的國情和基礎教育的實際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參照了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經驗而提出來的。新課改條件下,不再是全國一盤棋地使用統一的教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全國各地有多套教材可以選擇,教材不再是教學的根本,只是教學的一種工具,掌握知識不再是教學的唯一標準,而是以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選擇的是由王祖浩教授主編的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簡稱蘇教版化學教材)。【主題】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是蘇教版化學必修(2)72頁“蛋白質和氨基酸”,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通過蛋白質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以多種方式豐富自己的知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表現出自己的個性,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發現自己的進步,并以此進步不斷激勵學生前進。【過程】
[預習]查找以下資料(任選一個題目):蛋白質的發現、組成和發展史;人體中的蛋白質;餐桌上的蛋白質;雞蛋的各種吃法。[上課實錄]
[師]同學們好,現在我們交流你所知道的關于蛋白質的知識。
[學生甲]存在:動物的肌肉、毛皮、血液、乳汁以及在人體新陳代謝中起催化作用的酶、血紅蛋白、細菌、病毒、抗體中——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
[學生乙]蛋白質結構非常復雜,人體從食物中獲取的蛋白質,在體內先水解生成各種氨基酸,生成的不同種類的氨基酸能以不同的數目和順序彼此組合,構成人體組織所需要的蛋白質。
[師]通過以上同學的交流我們對蛋白質的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根據學生交流板書)[板書]蛋白質和氨基酸
一、蛋白質的組成和發現
元素組成:除C、H、O外,還含有N、P等元素
化學組成:結構非常復雜的高分子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從幾萬到幾十萬。
[師]剛才同學特別提到我們國家于1965年首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作為中國人,我們為此而感到自豪,今天的我們肩負著明天建設祖國趕超世界的重任,所以必須有扎實的基礎作為后盾。現在我們繼續交流食物中的蛋白質。[板書]我國1965年首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生]我們四個同學合作錄了一段DV,請大家多提意見。
專題1:動物蛋白質(這是在市場上拍攝到的,以下文字是解說內容)
在動物蛋白中,蛋類、牛奶的蛋白質是所有蛋白質食物中品質最好的,其原因是容易消化,氨基酸齊全,也不易引起痛風發作。
牛奶除供應蛋白質外,還提供豐富的鈣質,可預防缺鈣。脫脂奶粉的含鈣量最高,油脂含量幾乎為零。
雞蛋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雞蛋中鈣、磷、鐵和維生素A含量很高,B族維生素也很豐富,還含有其他許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氨基酸。我們中學生正處于長身體的時期,代謝快,每天可吃2~3個雞蛋。吃雞蛋過多,會增加肝臟與腎臟的負擔。
注意:茶葉蛋應少吃,因為茶葉中含酸化物質,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有刺激作用,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
專題2:植物中的蛋白質(拍攝于超市)
植物蛋白中最好的是大豆蛋白,大豆中含35%的蛋白質,而且非常容易被吸收,因此一直是素食者的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豆制品可降膽固醇,還可抗癌,大豆蛋白中含有豐富的異黃酮,異黃酮是一種類似荷爾蒙的物質,可抑制因荷爾蒙失調所引發的腫瘤細胞的生長。另外,蘑菇、香菇等食用菌也是蛋白質的來源。專題3:雞蛋羹的做法(拍攝于廚房)(從錄像中可以看到:前四次做的雞蛋羹都不理想,或者有氣泡,或者變硬,經過反復探索,終于做出了口感類似于日本豆腐的雞蛋羹,看著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全班同學垂涎欲滴。)先在碗里放多半碗涼開水(注意只能是涼開水),打入雞蛋攪勻,再加入少許鹽,略攪幾下就入蒸鍋,大火燒開后,小火蒸5至6分鐘,這樣蒸出的雞蛋羹很松軟。注意:雞蛋本身含有較多的谷氨酸及一定量的氯化鈉,加溫后這兩種物質會生成一種新的物質——谷氨酸鈉,即味精的主要成分,若加入味精,雞蛋本身的鮮味反而被掩蓋。看完DV后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感謝這四位同學!通過這段錄像我們知道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如何攝取蛋白質,還有雞蛋的各種吃法,今天回家以后親自動手做份可口又有營養的雞蛋羹,讓辛苦一天的父母嘗嘗你的手藝,怎么樣?[生](異口同聲)好!
[板書]
二、食物中的蛋白質
[師]我們每天必須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特別是中學生時期。有生命的東西都有蛋白質,大到海里的鯨,小到微生物,都離不開蛋白質。同學們請結合你的生活經驗,思考一下,蛋白質對于我們來說是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呢?[學生討論]
[學生]細菌病毒能夠致病,所以非典的時候強調天天通風,噴灑過氧乙酸、84消毒液等物質來殺菌消毒。
[師]殺菌消毒的方法還有哪些呢?
[生]酒精、碘酒、乙酸、來蘇水、紫外線、高溫蒸煮等等。
[師]你們能夠認真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很好。請問你們知道這些殺菌消毒的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嗎?請看課本73頁[生]蛋白質發生變性。
[師]請同學認真閱讀實驗指導卡,按照要求做實驗,并將實驗現象填寫在表格中。
[生]向雞蛋白的水溶液中分別加入乙醇、稀硫酸、甲醛、硫酸銅、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淀,再加入水振蕩,沉淀不溶解;向雞蛋白的水溶液中加入飽和食鹽水、飽和硫酸銨溶液也生成沉淀,加水振蕩后沉淀溶解;向雞蛋白的水溶液中加入硝酸,加熱,生成黃色沉淀,加水振蕩后沉淀不溶解。
[師]蛋白質遇到硝酸生成黃色沉淀的反應叫做顏色反應,這是蛋白質的性質之一。
[師]同樣是生成沉淀,前者不再溶解,這叫做蛋白質的變性,乙醇、乙酸等物質能夠殺菌消毒就是因為它們能使蛋白質變性;后者叫做鹽析,這兩者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生]前者是化學變化,后者是物理變化。[師]很好[板書]
三、蛋白質的性質
1、蛋白質的鹽析:(可逆)
用途:提純蛋白質
2、蛋白質的變性:(不可逆)
3、顏色反應:
用于鑒別蛋白質
4、灼燒:有燒焦羽毛氣味,也可用于鑒別蛋白質
[思考]到商場中買毛衣時,如何鑒別純羊毛和人造毛?[學生討論并作出結論]
[師]我們可以利用蛋白質的變性來殺菌消毒,當然了,生病以后是不可能用以上方式來殺菌消毒的,我們通常用抗生素,你知道抗生素治病是什么原理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作出規定,從20__年7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所有零售藥店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才能銷售青霉素等抗生素,這又是為什么呢?
[學生睜大了眼睛看著老師,迫切想知道這究竟是為什么]
[師]抗生素的作用就是殺滅某些細菌,控制疾病,以最終治療疾病,但抗生素不能殺滅病毒。抗生素類藥物的不合理使用,能夠破壞人體內的有益細菌群,還能引發細菌不斷地變異,導致人體對病毒的抵抗能力下降,所以應該慎用抗生素。[師]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惠崇春江曉景》中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現在這個時間正是河豚魚最鮮美的時候,同學們大概聽說過河豚魚有毒,那么河豚魚中的毒素能否通過高溫蒸煮的方法來除去呢?[說到這里學生已經垂涎欲滴了]
[師]前面我們說的細菌病毒都是蛋白類毒素,高溫可使蛋白質變性,而河豚魚中的毒素是非蛋白類毒素,其毒性是氰化鉀的1250倍,并且高溫下穩定,難以分解,一旦進入體內,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藥物能解除其毒性,所以,盡管河豚魚味道鮮美無比,還是要慎吃。今天回家以后做個口感爽滑、營養豐富的雞蛋羹與全家人共享,好嗎?鈴聲響起,本節課結束!【結果】
我們當老師的大多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老師辛辛苦苦地講,學生不停地記,有的題目甚至講過多遍還是不會,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因為老師講的知識比較空洞,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很遠。如何把課本知識與我們周圍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東西聯系起來,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是新課改給我們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從生活走進化學,從生活中接觸化學,在學會知識的過程中同時學會學習。我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化學,化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現實的,跟我們密切相關的。這樣做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課后反思】
關于課前預習:以往的課前預習就是看看課本,提出幾個問題,相當于是自學課本知識,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來,等到課堂上老師講的時候再解決。新課改下的課前預習讓學生從生活中、生命活動中以及高科技(如諾貝爾獎)中尋找與化學有關的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這就是告訴學生:學習化學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不僅僅是看課本、做習題;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都有化學知識。中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在學習“硫及其化合物的功與過”這一部分內容時,有個學生拿了張自己拍的照片,上面是被酸雨腐蝕的斑斑駁駁的大理石雕塑,當時他只是出于好奇拍的這張照片,結果老師“上綱上線”的表揚讓他信心倍增,課后他說“老師下次我給你來點更好的,給全班同學一個驚喜”。本節課的預習作業中,他確實下了功夫,和其他三個同學合作,分別到農貿市場、商場拍到了一些畫面,更難得的是在廚房里的那一段,為了蒸出松軟的雞蛋羹,他們四人反復地做了多次,每做一次找出不足,最后終于成功了,他們嘗到了成功之后的喜悅,不到二十分鐘的錄像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
課堂授課: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是枯燥的理論知識,對學生強調的是對知識進行理解記憶,能否真正有興趣去學習化學那就不知道了,只是“高考”這頂大帽子高高在上,不得不學,高考一過,這些知識便被扔到爪哇國去了。學生發出感嘆:高中辛辛苦苦學了三年,何用之有呢?老師感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究其原因,化學知識“理論性”太強,離生活太遠,學到的知識只是為了應付高考。課改后的課堂上,教師是導演,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體,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再是天天捧著書本在做題,而是做調查、做實驗、搞探究等多種方式的學習。
林超等四人拍攝的共18分鐘的錄像得到了高度評價,對于獨生子女來說,培養同學間的合作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們四人團結合作,互相幫助,面對一次次失敗,互相鼓勵,找出癥結所在,最后的成功是他們四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本節課的最后,教師用不到五分鐘時間給學生簡要介紹了有關抗生素和河豚魚的知識,這部分知識既不是課本上的內容,也不是課標上所要求的,本節課以這兩個看似“多余”問題作為結束,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青島的海鮮很有名,河豚魚又是海鮮中的“極品”,青島地區每年都有人因誤食河豚而喪生,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和愛惜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點睛之筆。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4
【學習目標】
(1)空氣成分的探究實驗
(2)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
(3)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學習重點】
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空氣中o2的體積分數。
【學習難點】
初步理解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
【前預習】
1.你對空氣有哪些了解和認識?(如有什么樣的外觀?性質?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膠頭滴管向試管中滴加液體的操作是怎樣的?膠頭滴管吸取液體的原理?
3.將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入充滿空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三個集氣瓶,有什么現象發生?體現了它們的.什么性質?
4.生活中你見過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存在?
【課堂探究】
【自主學習1】
我們同學現在對空氣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們對空氣卻知之甚少。最初,人們對于物質為什么能夠燃燒著迷,激發了好多人的研究興趣,于是一些科學家對于“燃燒的本質”展開探究,經過若干科學家的不懈努力,這一奧秘逐漸被揭開,空氣的成分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下面讓我們沿著科學家的足跡,步入空氣成分的探究中吧。
閱讀本第26頁的內容,思考完成以下問題:
1.在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現了哪些現象?
2.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得出了什么結論?
【實驗探究】
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完成下面表格
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將燃燒匙中的過量紅磷點燃迅速放入集氣瓶中
反應停止,冷卻到室溫后打開止水夾
【交流討論】
請同學們結合本內容和小組討論,共同完成下列內容:
1.寫出該反應的字表達式
2.總結實驗結論
3.總結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并討論若操作不當可能引起怎樣的后果?
4.在拉瓦錫試驗中得出的結論是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而在我們的實驗中,為什么空氣的體積減少小于1/5?紅磷熄滅后瓶內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
【自主學習2】
閱讀第27頁內容,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
1.空氣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體積分數。
2.找出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3.判斷下列物質屬于混合物還是純凈物,并說明依據。
空氣海水氧氣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學習3】
閱讀本第28—30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1.空氣中相對穩定的三種氣體是?它們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質主要用途
氧氣
氮氣
稀有氣體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氣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綠色化學的主要特點:
(1)充分利用資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條下進行反應,以減少向環境排放廢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圖使所有作為原料的原子都被產品所消納,實現“零排放”;
(4)生產出有利于、社區安全和的環境友好的產品;
注:綠色化學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學原理從頭消除污染。
【有效訓練】
1.空氣的成分以和為主,按體積計算,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它大約占空氣體積的百分比是;含量居第二位的氣體是,它大約占空氣體積的百分比是。
2.夏天從冰箱中拿出一瓶飲料,放在空氣中,外壁會潮濕,這說明空氣中含有()
a.二氧化硫b.稀有氣體c.二氧化碳d.水蒸氣
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右圖所示的裝置完成。下列步驟的先后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①先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
②用燃燒著的火柴檢驗瓶內剩余氣體時,火柴熄滅,說明主要是氮氣
③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立即伸人瓶內,并把塞子塞緊
④冷卻到室溫
⑤打開彈簧夾,水壓入集氣瓶中,并接近集氣瓶中原空氣體積的1/5
⑥先在集氣瓶內加入少量水
⑦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a.⑦⑥②⑤④③①b.⑦⑥③②⑤①④
c.⑦⑥①③④⑤②d.⑦⑥①③②④⑤
4.下列物質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a.蒸餾水b.雪碧飲料c.河水d.潔凈的空氣
5.下列物質中,前者屬于純凈物,后者屬于混合物的是()
a.凈化后的空氣、五氧化二磷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銹的鐵釘、海水
d.二氧化碳、液態氧氣
6.稀有氣體過去曾被人們稱做“惰性氣體”是因為()
a.稀有氣體在空氣中含量少
b.稀有氣體用途廣泛
c.稀有氣體性質不活潑
d.稀有氣體非常寶貴
7.節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內填充的氣體是()
a.氧氣
b.氮氣
c.稀有氣體
d.二氧化碳
8.下列活動中,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的是()
a.動植物的呼吸
b.工廠煙囪排放的煙塵
c.汽車行駛排放的尾氣
d.焚燒麥稈產生的煙
9.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空氣的凈化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下列氣體組中的各種氣體都屬于空氣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氣
c.氧氣二氧化碳氮氣
d.氮氣氧氣一氧化碳
10.氮氣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學性質不活潑的是()
a.焊接金屬時用氮氣作保護氣
b.燈泡中充氮以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
c.食品包裝時充氮以防腐
d.醫療上用液氮作冷凍麻醉劑
【后提升】
1.如果在本實驗中用蠟燭代替紅磷,可不可以?為什么?
2.小明和小紅對市場上銷售的一種充氣包裝的小面包產生了興趣,在這種小面包的塑料袋內氣體充的鼓鼓的,像一個個“小枕頭”。他們認為這樣包裝主要是為了食品能長時間保鮮。那么,這是什么氣體呢?小明猜是二氧化碳,小紅猜是氮氣。
①請你幫助他們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方案,判斷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確,寫出操作步驟。
②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確,現象應該是什么?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5
《氫氣的性質和用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并了解有關的實驗過程和現象以及注意事項;
根據氫氣的性質了解其主要用途;
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對照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
能力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氫氣燃燒與爆炸和還原性與還原反應的教學,進行量變引起質變和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教法建議
在講氫氣的性質之前,學生已學過氧氣的性質、制法和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確定恰當的知識范圍和實驗內容,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及有關實驗現象和化學方程式;了解點燃氫氣之前為什么要檢驗氫氣的純度以及檢驗的方法,結合實驗內容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結合氫氣的可燃性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層層深入地展開教學內容。教師講新課之前先復習舊知識,以實驗室用什么藥品制取氫氣,收集氫氣有幾種方法等問題導入新課,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氫氣,請學生通過觀察氫氣在通常狀態下的色、態、水溶性、密度等,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總結出氫氣的物理性質。這種從感性到理性認識問題的方法,層次清楚,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和能力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在講授氫氣的可燃性和還原性時,也應先演示氫氣在空氣中安靜燃燒、氫氣中混有空氣點燃發生爆鳴、氫氣在氯氣中燃燒在瓶口出現白霧、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等,而后運用投影,進行反應實質的總結,寫出化學方程式。這種運用探索性實驗的教法,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揭示了知識的本質和內在聯系。
最后教師通過讓學生看書進行小結,再通過讓學生做練習題進行鞏固,使大多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點的知識,從而_地完成教學任務。
其它一些建議:
(1)為使操作方便,節省時間和藥品,氫氣發生裝置宜選用啟普發生器。
(2)為增加實驗興趣,可在實驗3-4的肥皂水中加入顏色。
(3)氫氣燃燒實驗必須絕對安全,氫氣燃燒除焰色、發熱和爆炸外,還可引導學生注意產物,即可在燒杯內壁涂上遇水顯色的物質。
(4)認真做好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使學生掌握操作步驟。
(5)引導學生分析反應物和產物,為下章學習打下基礎。
(6)復習氧化反應,引入還原反應。先以氫氣和氧化銅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將前面各種氧化反應均分析一下哪個是氧化劑、還原劑。
(7)使學生了解用途對性質的依賴關系。
關于“燃燒”概念的擴展
從對比氫氣在空氣中燃燒和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時火焰的顏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僅能總結出兩個反應的特殊性,同時也能找出它們的共性——劇烈的、發光放熱的化學反應。從而擴大了“燃燒”概念的內涵。
同時,還可以觀察到它們的火焰構造與酒精燈和蠟燭的火焰結構不同。氫氣在空氣中和氯氣中燃燒的火焰都是內外兩層,這是因為氣體燃燒時不必經氣化階段,所以沒有氣化層的“焰芯”。
氫氧混合氣體的爆鳴
在導管口點燃氫氣之前,必須先檢驗氫氣的純度,完全是由氫氣易燃且放出大量熱的性質所決定的。
課本選用了紙筒的實驗。但書中只描述了"剛點燃時,氫氣安靜地燃燒,過一會兒,突然聽到"砰"的一聲響,爆炸的氣浪把紙筒高高掀起。事實上,這個實驗如果做得好,所能觀察到的現象要比以上課本的那段描述復雜些。所能說明解釋的問題也更深入些。實驗的具體情況是:
用一個沒有蓋的紙筒(或罐頭筒)底上穿一個小孔,小孔用一尖細小木條塞緊(或用火柴桿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氣法迅速充滿氫氣,將紙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條的同時,就小孔處點燃逸出的氫氣。最初氫氣在小孔處安靜地燃燒,一會兒聽“嗡嗡”的聲響,而且聲音逐漸增強,最后才是砰然巨響,爆炸的氣浪使紙筒騰空而起。
幾種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的爆炸界限
氣體最低成分%成分%
氫氣4.174.2
一氧化碳12.574.2
甲烷5.015.0
乙炔2.580.0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氫氣的化學性質
一復習提問:
1.寫出實驗室制氫氣的化學方程式。
2.畫出實驗室制氫氣的簡易裝置圖。
二導入新課:氫氣的性質。
1.氫氣的物理性質:
按照描述氧氣物理性質的順序,回憶上節課的實驗現象描述氫氣的色、態、味和溶解性等。
【實驗3-4】裝置如圖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裝有堿石灰干燥劑。導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氫氣流速,吹出肥皂泡。當肥皂泡吹到足夠大時,輕輕擺動導管,讓肥皂泡脫離管口,這時可以觀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說明氫氣密度小。在標準狀況(1大氣壓,0℃)下,氧氣、空氣、氫氣的密度分別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們的比值為16∶14.5∶1。(為什么用排空氣法收集?)
氫氣在通常狀況下,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難溶于水,比空氣輕。
2.氫氣的化學性質:
【實驗3-5】在帶尖嘴的導管口點燃純凈的氫氣,觀察火焰的顏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燒杯,過一會兒,觀察燒杯壁上有什么現象發生。
引導觀察燃燒的焰色和燒杯內壁有什么現象出現。把燒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用手觸摸燒杯,感覺熱量。證明氫氣具有可燃性,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
(1)氫氣的可燃性:
在這個實驗中為什么強調“純凈”呢?如果氫氣不純凈燃燒時會怎么樣呢?
【實驗3-6】取一個一端開口,另一端鉆有小孔的紙筒(或塑料筒等),用紙團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使紙團內充滿氫氣。把氫氣發生裝置移開,拿掉堵小孔的紙團,用燃著的木條在小孔處點火,注意有什么現象發生。(人要離開,注意安全。)
引導學生觀察:
①注意小孔處點火時的開始情況;
②仔細傾聽音響的變化;
③觀察隨音響變化而發生的現象。
板書氫氣不純混有空氣或氧氣,點燃時發生爆炸。
為什么點燃純凈的氫氣能安靜地燃燒,而混合氣體卻會發生爆炸呢?
點燃純凈的氫氣時,在導管口流出的氫氣量少,與氧氣接觸少,反應時產生的熱量也少,且散失較快,所以點燃時安靜地燃燒。
點燃紙筒中氫氣時,隨著氫氣的消耗,空氣不斷從紙筒底部進入筒內。氫氣和空氣接觸并混和,與氧氣接觸面多,點燃時快速反應,產生的熱量在極短時間內、有限空間里急劇膨脹,就發生了爆炸。
實驗測定,當空氣中混入氫氣的體積達到總體積的4%~74.2%時,點燃即發生爆炸。這個范圍叫做氫氣的爆炸極限。所以,點燃需要純凈的氫氣,點燃氫氣前必須檢驗氫氣的純度。
【實驗3-7】用排水法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如果聽到尖銳的爆鳴聲,就表明氫氣不純,需要再收集,再檢驗,直到響聲很小,才表明氫氣已經純凈,如果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經檢驗不純而需要再檢驗時,應該用拇指堵住試管口一會兒,然后再收集氫氣檢驗純度,以免暗焰引發氫氣發生器爆炸。
【實驗3-8】在干燥的硬質試管底部鋪一層黑色的氧化銅,管口微向下傾斜。通入氫氣,過一會兒再給氧化銅加熱。注意觀察黑色的氧化銅有什么變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應完成后停止加熱,還要繼續通入氫氣,直到試管冷卻后,再停止通氫。
引導學生思考:
(1)放氧化銅的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
(2)導氣管為什么要伸入到試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為什么先通一會兒氫氣,再加熱氧化銅?氫氣的純度是否需要檢驗?
(4)實驗在停止加熱時,為什么還要繼續通入氫氣到試管全部冷卻為止?
聯系已學過的有關知識逐一討論。歸納出實驗步驟韻語記憶口訣:
板書“一通、二點、三滅、四撤”。
引導學生用化學式表述反應過程
氫氣和氧化銅反應:
練習:實驗室制備氫氣并使氫氣跟灼熱的氧化銅反應有以下主要步驟,請按正確的操作順序排列序號___________________。
A檢驗氫氣發生裝置的氣密性;B給試管中的氧化銅加熱;
C向氫氣發生裝置里添加藥品;D停止加熱;
E向裝有氧化銅試管中通入氫氣;F停止通入氫氣;
G檢驗氫氣的純度。
復習提問:什么是氧化反應?氫氣與氧化銅反應是否是氧化反應?
分析:在氫氣與氧化銅反應中,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發生了氧化反應。而氧化銅失去了氧變成了單質銅,則氧化銅發生了還原反應。
在反應中,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發生了氧化反應。使銅被還原出來,說明氫氣有還原能力,我們稱之為還原性,而把氫氣稱之為還原劑。
氧化銅失去了氧,發生了還原反應。使氫氣發生了氧化反應,說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們稱之為氧化性,而把氧化銅稱之為氧化劑。
氫氣:得氧~有還原性~是還原劑~發生了氧化反應。
氧化銅: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劑~發生了還原反應。
練習:在高溫下,三氧化二鐵與一氧化碳反應生成單質鐵和二氧化碳。此反應中氧化劑是_______,還原劑是_______,_______,發生了氧化反應,________發生了還原反應。
氫氣的用途:閱讀課本57頁圖3-14。
物質的用途是由其性能決定的。
密度小——氫氣球;
可燃性——氫氧焰、高能燃料等;
還原性——冶煉金屬、制備硅等;
另外還可用于合成氨氣、制備鹽酸。
探究活動
1.家庭小實驗在如教材第53頁所示的實驗3-4中,可以用蠟燭不斷點燃產生、上升的氫氣泡。想辦法使氫氣泡中含有少量空氣,一來可減慢氫氣上升的速度,二來又可產生強烈的爆鳴聲。
2.家庭小實驗取一支大試管,平置固定在鐵架臺上,用一團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紙槽送入黑色氧化銅,鋪平。用單孔帶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緊,加熱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銅慢慢由黑色變紅。
3.設計一個實驗,證明蠟燭中含有碳氫兩種元素.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石蠟的性質,初步學會對蠟燭燃燒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準確描述,學會填寫實驗報告。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蠟燭燃燒實驗的探究,初步了解觀察實驗的基本要領,建立預期現象和變化前、變化中、變化后后觀察的意識;
2.初步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實驗探究的一般流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教學難點:實驗探究基本流程的應用、觀察和描述現象方法的滲透。
教學工具
儀器和藥品:學生:蠟燭、澄清石灰水、燒杯、玻璃片、鑷子、火柴教師:蠟燭、水、燒杯、小刀、鑷子、玻璃片。
教學過程
環節一:引入,提出實驗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科學家們得出化學結論必須以實驗為依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提問】下面,我們來看波義爾發現指示劑的故事。通過該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學家在研究物質未知性質時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板書: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具體內容略)。
環節二:應用科學探究流程探究蠟燭及其燃燒
【過渡】在剛剛過去的教師節,我收到了這樣一份禮物(展示蠟燭)。人們習慣把教師比作蠟燭。讓我們從身邊熟悉的物質蠟燭入手,應用科學探究的基本流程,來了解“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化學內涵,
板書:
探究1: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點燃蠟燭前:
【布置任務】請觀察蠟燭并結合生活經驗,說說你知道哪些關于蠟燭的信息?
【引導】將學生所提到的性質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分類
【強調】研究物質要關注物質的性質
【過渡】下面,我們就應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來探究蠟燭物理性質中的溶解性
探究1:蠟燭的溶解性(板書)
【布置任務】如何研究蠟燭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實驗】切一段蠟燭,放入水中
【指導】實驗報告的填寫
【強調】如何觀察和描述現象(如何選擇觀察點,即預期現象)
點燃蠟燭時:
【布置任務】點燃一支蠟燭,觀察,盡可能全面地描述蠟燭燃燒時的現象
熄滅蠟燭:
先請學生熄滅蠟燭,觀察現象
并給出關于蠟燭燃燒時示范性的描述
【強調】研究物質時應該關注物質的變化
并由觀察到的三層火焰結構引出新的問題
探究2:蠟燭火焰各層溫度比較
【布置任務】應用探究流程對蠟燭火焰各層溫度進行比較
【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指導】實驗報告的填寫
【過渡】你還想探究哪些問題呢?
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一定有新物質生成,接下來我們來探究蠟燭燃燒生成了什么物質?
探究3:蠟燭燃燒的產物
【布置任務】應用探究流程探究蠟燭燃燒的產物
你還需要老師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檢驗水(H2O)?
如何檢驗二氧化碳(CO2)?
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燒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遠行不行?會有什么影響?
為什么要用玻璃片蓋住燒杯?
【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指導】實驗報告的填寫
【拓展】蠟燭火焰中存在鉆石顆粒
環節三:歸納總結,對探究實驗的再認識
回顧:實驗探究的主要環節及注意事項
小結:通過探究活動,在化學實驗中應關注哪些方面?
環節四:作業
按對以下問題進行探究,完成實驗,記錄步驟和現象,填寫探究實驗報告。
實驗一:蠟燭熄滅后產生的“白煙”是否可以點燃?
實驗二:探究如果蠟燭沒有棉芯,是否可燃?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現象。
2.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以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用置換反應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能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
2.課堂中,教師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
3.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能用圖表和化學語言表達有關的信息。
4.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五彩紛呈的化學現象的觀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實踐、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密切關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有趣的實驗與老師的點撥中輕松掌握化學知識,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
難點:初步運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掌握新的化學反應及反應類型。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鎂條、鋁片、銅片、鐵片、酒精燈、坩堝鉗、火柴、砂紙、稀hcl、稀h2so4、試管(若干)。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鐵、鎂等金屬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以及化學方程式。
二、新課導入
師:鋁和鐵相比較,具有哪些優良性能為什么飲料罐通常都用鋁做而不用鐵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黃金市場能用黃銅冒充黃金進行詐騙,為什么有些人會上當可用什么辦法來鑒別它們呢
生甲:黃銅與黃金的密度不同,測一下它們的密度即可區別。
生乙:黃銅與黃金的硬度不同,把它們互相刻畫,硬度大的為黃銅,小的為黃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煉”。用火燒一下,變黑的為黃銅,不變色的為黃金。
師:甲、乙兩種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物理性質,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屬的化學性質。
師: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屬,就需了解金屬的各種性質。上個課題我們學習和研究了金屬的物理性質,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
三、新課教學
金屬的化學性質
[板書]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課件展示黃金項鏈、銀戒指、學生用的小刀、鎂條等金屬物品。學生觀察其表面顏色。
師:是誰給純凈的金屬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氣!
師:確切地講,是空氣中的氧氣。
實驗探究1
步驟:
1.分別把鎂條、鋁片、銅片用砂紙打磨后放在空氣中,過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現象。
2.用坩堝鉗夾住鎂條、鋁片、銅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并記錄現象。
現象:
1.鎂條、鋁片表面變暗,銅無變化。
2.鎂條在空氣中劇烈燃燒;鋁片表面失去光澤;銅片表面變黑。
結論:金屬可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學生活動]請三位同學上黑板書寫: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師:鐵在純氧中點燃能反應嗎若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3fe+2o2fe3o4
師:根據上面的反應,我們可得出金屬具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
生:金屬能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討論]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發生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相同嗎
生:鎂、鋁等在常溫下就能與氧氣反應;鐵、銅等在常溫下幾乎不與氧氣反應,但在高溫時能與氧氣反應;“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金即使在高溫時也不與氧氣反應。
[講解]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性質除了可用于鑒別物質(如黃銅與黃金的鑒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鋁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就是由于鋁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其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從而阻止鋁的進一步氧化。鋁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產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廣泛應用,除了因為改進了鋁的冶煉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鋁的密度較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鋁的抗腐蝕性能好。
師: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為什么通常鋁制品卻很耐腐蝕為什么不宜用鋼刷、砂等來擦洗鋁制品
生:鋁制品耐腐蝕是由于鋁可以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其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保護膜;若用鋼刷、砂等來擦洗鋁制品,容易把氧化鋁薄膜除掉,從而起不到保護作用。
師:我們平常所說的“電化鋁”實際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鋁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鋁保護層的鋁制品。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聯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課堂演示實驗,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通過實驗及實驗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實驗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從生活視角觀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從社會視角分析其使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關系;
聯系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為主,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而不是教師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然后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為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一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強調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有利于學生理解滅火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近來地球上氣溫正在逐漸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氣溫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方法二:據紙報道,某農村一戶農民挖了一口井,約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時在井下燒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悲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化合物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通過這節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與前面的物質學習聯系起來,織成知識網。通過本節的學習,完善并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后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到物質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主要學習色、味、態、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內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學科中已經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的教學建議: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采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采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系實際生活、生產學習二氧化碳。
課程結束指導
引導學生依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復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課外實驗指導
二氧化碳性質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干冰來制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干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并為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過程:
【引言】
在某農村,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約有十四、五米,因為施工人員在施工時曾在井內燒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悲劇呢?是誰在作案呢?
原來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來學習二氧化碳。
在空氣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過1%,就對人類有害處,4%~5%人會感到氣喘頭痛眩暈,10%的含量人就會窒息死亡。
【板書】第三節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氣體。
【演示】
如圖:兩只紙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象。
【講解】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比空氣重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氣重。剛才我們介紹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難于擴散。
【提問】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舉例說明。
【小結】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氣體,壓強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壓溶入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將溫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氣體二氧化碳就變成固體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其含義是“外形似冰,熔化無水”直接變成二氧化碳氣體。
【板書】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演示】
兩支燃著的蠟燭都熄滅,且下面的火焰先滅。
【提問】由此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
【板書】1.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進一步解釋上述事故的發生及蠟燭熄滅的原因)
【講解】在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處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危及生命。
【提問】怎樣測試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
(學生討論后歸納)
【講解】在菜窖里做一個燈火實驗,如果燈火熄滅或燃燒不旺,說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進去。
【演示】
【現象】紫色石蕊試液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后顏色變紅,加熱后紅色褪去,又恢復紫色。
【講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液變紅。碳酸不穩定,加熱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書】2.和水反應: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氣體,觀察現象。
【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板書】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a(OH)2+CO2====CaCO3↓+H2O
【講解】碳酸鈣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體,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溶解變成溶于水的碳酸氫鈣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氫鈣溶液加熱后,又變成碳酸鈣
廣西桂林的蘆笛巖內的石柱、石筍或溶洞都是長年累月發生上述反應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可用之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講解】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許多重要的用途。
【板書】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能燃燒,且比空氣重,可用它來滅火。(簡介滅火器原理)
2.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熱,可用它做致冷劑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業制純堿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結】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種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質后合理利用它。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人教版化學必修Ⅰ《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起始節。金屬單質的性質是金屬元素性質的反映,是了解金屬化合物性質的基礎。本節以學生在初中學過的有關金屬的性質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基礎,選取典型的金屬如鈉、鋁進一步學習拓展金屬的性質。通過本節以及后面章節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既可以為前面兩章所學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以為在化學2中學習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與能量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另外,在本節學習中所用到的許多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歸納法等也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方法,所以學好本節內容可為后繼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方法論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節內容分三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為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第二課時為金屬與水和酸的反應,第三課時為物質的量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應用。本節課要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思路。
(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課本中的圖片、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和加深初中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知識和規律。
1(2)通過觀察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其保存方法。
(3)了解活潑金屬(Na、Mg、Al)與O2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系,了解反應條件對反應產物的影響;了解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金屬鈉、鋁與氧氣反應的實驗探究活動,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并學習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重要的化學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了解金屬及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知道用化學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物質和發生的事情。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課堂的重點
難點: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以及金屬的性質與金屬的原子結構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方法
(一)學情分析
由于講課面對的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對整個世界充滿著好奇。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把注意力完全轉移到對課堂知識
2的學習上。
(二)說教法
本節教學充分利用化學學科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采用“演示實驗法”。教師通過學生看到的客觀事實或已學知識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三)說學法
本節課的實驗大部分是演示實驗,讓學生熟悉實驗正確操作。我在實驗前會先講清楚實驗過程,強調操作注意事項以及觀察要點;在實驗過程中,我也會時時提醒學生注意哪些實驗現象,并讓學生描述出實驗現象。
通過兩組實驗,調動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深刻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思考、討論、歸納與總結,認識實驗的本質,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其實,書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對金屬部分的學習,但是不具體。我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銹,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講述新課實驗探究金屬鈉的性質
1.提出問題:真金不怕火煉是什么意思?金子在高溫下不能發生反應,
3鐵鋁在常溫下不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在點燃條件下可以和純氧反應,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在空氣中穩定存在呢?展示金屬鈉
2.介紹金屬鈉的保存,思考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實物展示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學生總結概括。分析鈉的切口變暗的原因,說明Na易被空氣中的O2氧化。
3.引導學生進行鈉的燃燒實驗及總結歸納實驗現象,
4.回憶Al在純氧中的燃燒反應,對比在空氣中加熱的實驗現象,說明氧化鋁對Al的保護作用
5.拓展延伸:金屬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金屬氧化物,金屬在反應中表現還原性,遇見其他氧化性物質也會發生化學反應,例如與氯氣,與硫反應,生成相應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導學生自己寫出反應方程式。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分析Na、Al和氧氣反應過程中,Na、Al元素化合價的變化,以及在反應中Na和Al體現的性質,得出結論:Na、Al等金屬單質具有還原性,在氧化還原反應中作還原劑。并進一步指出:由于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較少,最外層電子容易失去,金屬單質往往表現出還原性,能與許多氧化劑發生反應。除了與氧氣反應以外,金屬單質還能和Cl
2、S等氧化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列出Na與Cl2反應、Fe與S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四)、布置作業:課后相關練習及掌握本節重難點
(五)、板書設計
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
一、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
鈉的物理性質:銀白色金屬、質軟、熔點低1.Na與O2的反應
△
-2
常溫下:4Na+O2====2Na2O(白色)
-1
加熱條件下:2Na+O2====Na2O2(淡黃色)2.鋁與O2的反應
4Al+3O2====2Al2O33.金屬與其它非金屬的反應
△
2Na+Cl2====2NaCl
△
Fe+S====FeS
(六)課后反思: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10
1.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根據反應原理設計物質制備實驗方案的基本思路。
(2)掌握氨的催化氧化實驗成功的關鍵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改進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3)研討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實驗的教學方法。
2.實驗步驟
(1)結合中學化學實驗室現有條件,設計幾種氨的催化氧化實驗的簡易演示實驗方案,并畫出實驗裝置圖。
(2)制備所選用的催化劑。
(3)根據所選方案,進行氨的催化氧化實驗。要求既能看到催化劑保持紅熱,又能看到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生成,且不出現白煙。(煙是固體小顆粒,煙是氣體小液滴。NH4NO3是煙,濃氨水和濃鹽酸形成霧。)
3.提示與思考
(1)本實驗中你將如何獲得氨氣和氧氣?說明理由。(2)如何制備催化劑?
(3)請你分析,氨水濃度太高或太低會對實驗結果產生怎樣的影響?實驗過程中,氨氣能否全部被氧化?如果有未被氧化的氨氣,是否需要除去?應怎樣除去?
(4)在實驗過程中你是否觀察到了異常現象?請你分析這些異常現象產生的原因。
(5)請總結本實驗成功的關鍵和操作技術。4.實驗教學設計
設計實驗教學方案,講授“氨的催化氧化”。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11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一、內容與分析
(一)內容:
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儀器洗滌。
(二)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是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的識別、藥品取用規則、物質的加熱和儀器洗滌的方法。指的是認識儀器名稱、用途和注意事項;了解藥品的取用規則;學會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和儀器的洗滌方法,其核心是藥品的取用和物質的加熱,理解它關鍵就是要了解實驗室規則、識別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和了解藥品取用規則。本課題教學的重點是藥品的取用、物質的加熱和儀器洗滌等基本操作訓練,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做好規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當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標及分析
(一)目標:
1、能識別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
2、知道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實驗成功的關鍵;
3、學會遵守實驗室規則,初步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4、學會藥品的取用、加熱、儀器洗滌等基本實驗操作。
(二)分析:
1、“識別初中化學實驗常用儀器”是指看到儀器圖形能寫出儀器名稱,同時能說出儀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項。
2、“知道正確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就是能記住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學會藥品的取用、加熱、儀器洗滌等基本實驗操作”就是指習慣的形成及獨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獨立進行物質的取用、藥品的加熱及儀器的洗滌等操作。
三、問題診斷分析
學習本課題時,同學可能會出現兩種態度:一是對實驗基本操作無所謂——動手做,不如用腦記;二是有恐懼心理——不敢動手,怕危險。以上兩種態度均不利于學習,教學時要注意糾正。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講到藥品的取用時,為了給學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術播放“粉末固體取用”、“塊狀固體取用”和“液體取用”三個視頻。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基本流程
化學實驗室簡介→儀器識別→藥品取用規則→托盤天平的使用→連接儀器裝置→固體藥品取用→液體藥品取用→酒精燈的使用方法→給物質加熱→儀器洗滌。
(二)教學情景
問題1:化學實驗室有哪些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設計意圖:一是增強對實驗室的直觀印象;二是提高對實驗室功能的認識。
師生活動:實驗室的組成部分及其作用:
⑴實驗桌——做實驗(或探究)的平臺;
⑵水電設施——提供實驗用水電;
⑶儀器柜——存放實驗儀器;
⑷藥品柜——存放藥品。
問題2:實驗室常用的儀器有哪些?這些儀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對初中常見儀器的識別能力。
師生活動:說(寫)出下列儀器的名稱、用途及注意事項:
問題3:實驗室藥品取用有哪些規則?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遵循規則、養成良好的習慣。
師生活動:
⑴記住以下常用危險化學品標志:
⑵不能用手接觸藥品,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不得嘗任何藥品的味道。(簡記為“三不原則”。)
⑶如果沒有說明藥品用量,液體取1~2mL;固體只需蓋滿試管底部。
⑷使用剩余的藥品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內,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隨意丟棄,不得拿出實驗室。(簡記為“一要三不”。)
⑸試驗中要特別注意保護眼睛。萬一眼睛里濺進了藥液,要立即用水沖洗,沖洗時要不斷眨眼睛,必要時請醫生治療。
問題4:怎樣使用托盤天平?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基本技能。
師生活動:
⑴說出天平的構造。
⑵天平使用要點:調零→平衡→左物右砝→放回砝碼→調零。
⑶說出使用天平的其它注意事項。
問題5:怎樣連接儀器裝置?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
師生活動:
⑴看下圖回答連接儀器的方法。
⑵仿照上圖進行操作。
問題6:怎樣往試管里送固體物質?
設計意圖:為規范操作作鋪墊。
師生活動:
⑴插播“塊狀固體取用”和“粉末狀固體取用”視頻。
總結要點:“一平、二放、三慢豎”。
⑵學生操作。
問題7:怎樣取用液體?
設計意圖:為規范操作作鋪墊。
師生活動:
⑴插播“量取液體”視頻。
⑵教師示范“液體的傾倒”。
要點:倒、傾、接、上。(試劑瓶塞倒放;容器傾斜;容器瓶口與試劑瓶口接觸;試劑瓶的標簽向上。)
⑶教師示范“液體的量取”。
要點:平放、面向、視線平。(量筒平放,面向量筒刻度,視線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注意:仰視量筒讀數偏小,俯視量筒讀數偏大。)
⑷教師示范“滴管的使用”。
要點:上、直、沖。(滴管要在容器瓶口的上方,且要垂直。滴管用過后要用水沖洗干凈。)
⑸學生操作。
問題8:怎樣使用酒精燈?
設計意圖:為規范操作作鋪墊。
師生活動:酒精燈的使用:
拿下燈冒→添加酒精(酒精不超過容積的2∕3)→火柴點燃→外焰加熱→燈冒蓋滅。
問題9:怎樣給物質加熱?
設計意圖:為規范操作作鋪墊。
師生活動:
⑴教師演示。
⑵學生歸納給物質加熱的方法。
⑶要點:裝藥品(液體不超過試管容積的1∕3)→夾持試管(距試管口約1∕3處)→預熱→外焰加熱。
問題10:怎樣洗滌儀器?儀器洗滌干凈的標準是什么?
設計意圖:為規范操作作鋪墊。
師生活動:教師示范→學生歸納→學生操作。
六、課堂小結(略)
附:目標檢測
A.燒杯B.燒瓶C.試管D.量筒
A.帶回家中B.隨意傾倒到水槽中
C.倒到指定的容器中D.倒回原試劑瓶里
A.用鑷子B.用玻璃棒C.用鑰匙或紙槽送人D.直接倒入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12
知識與技能1.復習原電池的化學原理,掌握形成原電池的基本條件。
2.常識性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學電源。并能從電極反應的角度認識常見電源的化學原理。過程與方法1.通過拆分干電池和學會自制簡易電池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分析思維能力,并通過了解電池的化學組成而增強環保意識。
2.通過化學化學電源的使用史實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理解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辨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情感、態度
價值觀1.通過原電池的發明、發展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投身科學追求真理的積極情感。
3.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愉悅,增強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學習化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學重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性能及其應用教學難點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學法指導教學方法教具教學流程:
[引入]復習原電池相關知識
1.討論交流如果沒有電池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2.引導以Cu-Zn原電池為例讓學生回顧有關原電池的知識。
【學生思考、討論】
1.構成原電池的條件
2.原電池的原理(以Cu-Zn原電池為例)
負極(Zn):Zn–2e=Zn2+
正極(Cu):2H++2e=H2↑
總反應:Zn+2H+=Zn2++H2↑
【學與問】
1.化學電池與其它能源相比有哪些優點?
2.判斷電池的優劣標準主要是什么?
3.目前化學電池主要分哪幾大類?
【學生回答】能量轉換效率高、供能穩定可靠、使用方便、易于維護、并可在各種環境下工作;單位質量或單位體積所能輸出電能的多少,即比能量的大小;輸出功率的大小即比功率的大小以及電池的存儲時間的長短;化學電池: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
【板書】第二節化學電源
一、化學電池
1、概念
2、類型
二、幾種常見的化學電池
【講述】一次電池的種類有:普通干電池、堿性鋅錳電池、鋅銀電池、鋰電池……現對堿性鋅錳電池作一些簡單介紹
1、引入堿性鋅錳電池,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其反應原理
【視頻展示】堿性鋅錳電池的構造
【提問】堿性鋅錳電池的反應原理
【學生討論交流】電極反應:
負極:Zn(s)+2OH-(aq)–2e-=Zn(OH)2(s)
正極: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總反應: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
【要求學生交流】堿性鋅錳電池的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圍,應用前景以及缺陷等方面的知識。
【匯報總結】優點:比普通電池性能好,它的比能量和可儲存時間均由提高,適用于大電流和連續放電,是民用電池的升級換代產品。缺點:放電完了,不能再用
鋅銀電池(紐扣電池)
負極:Zn+2OH-–2e-=ZnO+H2O
正極:Ag2O+H2O+2e-=2Ag+2OH-
總反應:Zn+Ag2O=ZnO+2Ag
【講述】二次電池的種類有:鉛蓄電池、鎳鎘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聚合物鋰離子蓄電池……
2、引入蓄電池,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其反應原理
【視頻展示】鉛蓄電池的構造
【提問】鉛蓄電池電池的反應原理
【匯報交流】電極反應:(放電時)可以自發進行
負極:Pb(s)+SO42-(aq)–2e-=PbSO4(s)
正極: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總反應: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電極反應:(充電時)不能自發進行
陰極:PbSO4(s)+2e-?=?Pb(s)+SO42-(aq)
陽極: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總反應: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
【要求學生討論】蓄電池在應用中存在的優缺點。
【匯報總結】優點:電壓穩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價格低廉,可多次重復使用。
缺點:比能量低,笨重,廢棄電池污染環境
生:學生討論交流形電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展示資料幻燈片:
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五種物質:鉻、鎘、銅、鉛、汞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干電池的負極材料:鋅汞齊,1節1號干電池會使1m2?的土地永久實效,而僅我國一年就生產各種電池上億節。
生:學生相互交流上述各種電池的共同缺陷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13
一、學習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
2、了解單質、化合物的區別。
3、了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活動分析水的組成
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定義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準備
電解水實驗裝置、火柴、圖片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電腦顯示圖片資料或錄像資料)
素材(與水有關的風景圖片如水電站、噴灌圖、水產養殖、海濱浴場、教材第三單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提問:我們欣賞到的資料的主題是什么?
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提問]你們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嗎?
[追問]還有什么地方有水?結合教材P46的資料談談你的看法。
提問:
(1)水對于我們人類重要嗎?想象一下如果沒有水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維系生命,還有什么作用?
總結水的用途: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46第2自然段。
內容1:實驗探究水的組成
[過渡語]水如此重要,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它的組成。
(1)水在化學中用H2O表示,大膽猜測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
(2)如何來證明一種物質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呢?提供資料:氧汞→汞+氧氣
告知學生:水在通電的條件下能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提問:回憶如何檢驗氧氣?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47第2自然段學習氫氣的性質及檢驗方法。
(3)展示電解水裝置,開始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由于此實驗速度較慢,反應開始一會后,可配合此實驗的錄像課件,讓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總結實驗:正氧負氫,體積比1:2,寫出此反應文字表達式,說出屬于什么基本反應類型。
內容2:(電解水的過程中)學習研究水的組成的思路。
從上述思路中我們整理出科學探究過程
提出假設→設計方案→探究實驗→現象論證→結論推理
內容6:體驗感悟,形成概念:
提問: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礦泉水…等屬于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水,氫氣,氧氣屬于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強調:如果只說水就指的是純凈物。以水、氫氣、氧氣為例讓學生說出它們組成上的不同,引出單質、化合物的概念。
練習:CO2N2P2O5KClO3Fe
KMnO4H2O2指出它們是單質還是化合物
布置任務:結合教材P47的內容,將上邊練習中的化合物簡單分類。
提問:你能說出氧化物的基本要素嗎?
回憶所學知識和新學知識給物質簡單反類。
六、板書設計:
課題1水的組成
一、水的組成
1.電解水實驗
(1)現象:兩極產生氣泡(正氧,負氫)V正:V負=1:2
(2)表達式:水氫氣+氧氣
2.結論: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二、單質和化合物
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檢測:
1.水是()
①單質②化合物③純凈物④混合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
2.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是()
A.氧氣B.水C.蛋白質D.脂肪
3.關于水的組成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是水元素組成B.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
C.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D.水的組成很復雜,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
4.下列物質中屬于化合物的是()
A.空氣B.河水C.冰D.紅磷
5.在電解水實驗中如果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內匯集了aL氣體,那么與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內匯集的是()
A.aLB.0.5aLC.2aLD.無法確定
6.下列有關氫氣的性質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A.無色、無味B.能夠燃燒C.難溶于水D.密度很小
7.檢驗氫氣純度時,判斷氫氣較純的現象是()
A.聽到尖銳的爆鳴聲B.未聽到聲音C.聽到聲音很小D.試管爆炸
8.下列變化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水電解B.蠟燭燃燒C.呼吸過程D.酒精揮發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
(2)會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閱相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據給定的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
(3)知道影響氣體溶解度的一些因素,會利用有關氣體溶解度的知識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并能歸納出相應的概念。
(2)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的辯證思想。
(2)樹立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難點】
1.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
2.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為什么只有在“兩個一定條件”下,它們才有確定意義?
【交流回答】
改變條件可以使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這節課我們就從量的角度研究物質的溶解能力。
【歸納總結】
定量描述物質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溫度下;②等量的溶劑里,人們統一規定:在100g溶劑里;③溶液為飽和狀態;④單位為g。
固體的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溫度下;②100g溶劑里;③溶液為飽和狀態;④溶質的質量。
【提出問題】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時所說的“易溶”、“難溶”與溶解度的關系嗎?請看下面資料。
【課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對大小(20℃時的溶解度)
【提出問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樣表示的呢?
【課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結】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種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觀,不能表示物質在任意溫度時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觀表示某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向,下面我們尋找另一種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線。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按教材P36~P37要求繪制溶解度曲線,并討論回答相關問題。
【歸納總結】
通過溶解度曲線,可以判斷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變化情況,可以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時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1.溶解度的三種情況:
(1)大多數物質的&39;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數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大,如NaCl。
(3)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Ca(0H),。
2.交點P表示,在該溫度下,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3.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
【提出問題】
我們研究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么氣體物質的溶解度又該如何表示呢?
【課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討論,并回答有關問題。
2.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氣體的溶解度與壓強有關。壓強越小,溶解度越小;壓強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氣體的溶解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練習討論】
如何增加養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學生活動】
利用所學知識和閱讀教材P38~P39資料討論回答。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了固體、氣體物質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體溶解度的相對大小,溶解度曲線及其應用,并且通過活動與探究總結出了影響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們還可利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課后習題
【布置作業】
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
九年級的化學教案篇15
【學習目標】
1、在認識化學反應中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的基礎上,學會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掌握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和格式,理清解題思路,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認識定量研究化學反應對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意義
【情境導入】
氫氣是未來的理想能源,人們正在探索一種光解反應器,裝載入汽車中,可直接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作為汽車能源。那么,同學們能否計算出加滿一桶水18千克,能讓汽車跑多遠呢?首先應弄清楚的是:18千克水能分解產生多少氫氣?
【回顧反思】
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
以上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
(1)__
(2)__
(3)__
【探求新知】
(1)從微觀的角度分析電解水過程中分子之間的定量關系:水分子、氫分子、氧分子間的質量比恒等于∶∶。
(2)從宏觀的角度分析電解水過程中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水、氫氣、氧氣之間的質量比恒等于∶∶。
【歸納小結】
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質量比等于化學反應方程式各物質的與相應乘積之比。
【討論交流】
1.如果有36g水通電完全分解,可生成多少克氫氣
2.如果要生成16g氧氣需電解多少克水?
【歸納小結】根據化學方式計算的解題步驟:__
【實際應用】根據前面你掌握的計算方法,嘗試解決下列問題。
1.工業上通過電解Al2O3制金屬鋁,反應方程式為2Al2O3通電4Al++3O2↑。如果加工一個鋁鍋需要1kg鋁,至少需電解多少千克Al2O3?
1.氫氣是未來理想的汽車燃料,1kg氫氣就能供一輛功率為50kw的汽車跑大約100km。水是氫之源,找到合適的催化劑,即可利用光能分解水制取氧氣。一桶水大約18kg,請你自編一道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題并解答。
自編題目:
解答:
【能力提高】飼養觀賞魚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進人們對生活的熱愛。空運觀賞魚是必須密封,為了解決魚的吸氧問題,可在魚箱的水中投入過氧化鈣(化學式為CaO2)。過氧化鈣與水反應的方程式為:2CaO2+2H2O=2Ca(OH)2+O2↑。若每只魚箱每天需耗氧氣52.8g,則需要投入過氧化鈣多少克?
化學素養評價5—4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O:16Fe:56C:12Ca:40Cl:35.5Na:23
()1.4克氫氣完全燃燒,生成水的質量為:
A、38克
B、36克
C、34克
D、240克
()2.鐵在純氧中完全燃燒生成四氧化鐵,那么鐵氧氣四氧化鐵的質量比為:
A、56:32:232
B、56:16:232
C、56:64:232
D、168:64:232
()3.某物質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則關于這種物質的組成描述正確的是:
A.該物質只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
B.該物質中碳元素與氯元素的質量比為12:1
C.該物質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該物質的分子中碳原子與氫原子的個數比為1:2
()4.在4A+5B=4C+6D反應中,已知34gA與80gB完全反應生成了54gD。若已知C的相對分子質量為30,則A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A.68
B.34
C.17
D.51
